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講課怎麼講自然資源
擴展閱讀
工資怎麼分攤在產品價格 2025-02-03 23:29:50
完美產品哪個治便秘 2025-02-03 23:25:40

講課怎麼講自然資源

發布時間: 2023-09-02 04:45:38

❶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融入農村資源

陳鶴琴先生曾指出:「大自然、大社會是知識的源泉。」作為農村幼兒園,我們最優越的環境就是大自然;因此,如何因地制宜,發揮農村特色,充分利用農村自然環境的優勢引導幼兒學習的興趣,培養幼兒的探索能力便成了我們關注的焦點。 一、在大自然中對幼兒進行科學教育 農村的孩子如今雖生在農村,但現在都是獨生子女,家長們農忙時下田幹活從不把自己的小孩子帶到田裡,生怕小孩曬黑,或者怕他們玩泥巴。因此,他們連田裡生長的稻子、麥子、油菜都分不清。 針對這種現象,我每學期組織幼兒郊遊兩次,帶幼兒觀察田間的農作物。每次當幼兒來到田邊看到田間的水稻、棉花,他們都想去摸摸、看看,自由探索著,以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大自然中處處充滿著神奇,在我們農村,有著極為豐富的自然資源,如樹木、莊稼、沙石等,自然界的一切都可以作為我們良好的教育資源。我們把幼兒從「課堂中學習」引領到「自然情景中學習」,給幼兒充分的自由想像、探索活動的空間。春天,草色青青,野花飄香,一片生機盎然,我們帶領孩子們走進田野,親近大自然:放風箏、植樹、采野花、挖野菜、捉蝴蝶、飼養小蝌蚪;到竹林中寫生;參觀蔬菜大棚。秋天,田野一片金黃,帶孩子們到農田裡拾稻穗,拾落葉,挖山芋。孩子們在與各種自然物親近過程中,自主活動,自發探究。在動手動腦中,他們認識和了解自然物的生長規律,了解人與自然的依存關系,同時又能讓孩子們對大自然保持著永久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 總之,農村的自然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這些資源都是孩子們最喜歡、最感興趣的素材,隨著四季的交替,自然界會無私的向孩子們奉獻特有的禮物,我們要運用自己的智慧,讓農村資源融入幼兒課堂教學。 二、利用活物對幼兒進行美術教育 美術活動在幼兒的教學活動中必不可少,特別是美工活動很受幼兒的喜愛。因為它可以發展幼兒的創造力、表現力。可是老師有時卻要為美工活動的開展准備很多操作材料,費時又費力。但在我們農村幼兒園只要你做一個有心的教師,就會發現許多取之不盡的美工材料,如野花、野草、樹葉、稻麥草、種子等。教師通過引導幼兒收集運用這些材料進行加工拼貼,就能創造出一幅一幅美麗的美工作品來。如:在各種野花競相開放的春天,把幼兒帶到幼兒園周邊的田野中、馬路旁,採摘野花野草,回來經過擦洗、壓平、修剪、拼貼後一幅一幅的「花草名信片」就呈現在我們的面前了。讓幼兒准備各種不同種類的種子如菜子、豆類、瓜果的種子,巧妙的運用不同種子的形狀、顏色、大少的不同,粘貼到在卡紙上畫出的各種物體的輪廓上,這樣一幅一幅的種子貼畫就做出來了。用稻草編草繩、蛇,扎小人、動物等。看著這些運用農村常見的自然材料創造出來的作品,你會情不自禁的為幼兒在操作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想像力、創造力、表現力而感到驚嘆! 三、在田地間對幼兒進行語言教育 將幼兒帶到田間進行語言教育,可以更好地發揮幼兒的創造性思維,增強幼兒的學習興趣。記得有一次,我園一名教師開語言教研活動,《春天的朋友》,她把幼兒帶到了田間去。當時我們覺得這樣做可能效果不一定很好,幼兒難組織,也許會出亂。結果在這次活動中,幼兒的學習興趣濃,他們很快就學會了《春天的朋友》這首較長的詩歌,而且都能進行簡單的創編。如有的幼兒看到蝴蝶、池塘中的小蝌蚪,他們這樣仿編:「花蝴蝶飛來了,和小蝌蚪握握手,它對小蝌蚪說,咱倆是朋友。」這樣幼兒看到田間的許多昆蟲(螞蟻、瓢蟲、青蟲),他們都能仿編到詩歌里去,幼兒很容易就學會了創編詩歌。通過這次活動,我園教師都深知:組織教學,要從幼兒生活經驗入手,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生活即教育」 四、利用現有物品對幼兒進行體育游戲 農村的田野坑坑窪窪,小溝、土坡、石頭、竹子不計其數,幼兒郊遊時總愛摸摸、玩玩,發現它們的特性。教師直接利用這種自然物開展多種游戲活動,增強他們的體能,發展他們的智力。利用田間的優勢,當看到土坡時,我讓幼兒手、腳屈膝爬上去,練習幼兒爬的動作;看到石頭,練習幼兒的投擲動作,提醒幼兒游戲時注意安全;看到竹子,讓幼兒練習跑的動作,這樣幼兒在不知不覺中已掌握了體育游戲的動作技能,使幼兒的身心得到健康發展。 五、利用種植園培養幼兒勞動能力 農村幼兒園有一個優勢就是空地比較多,我們就利用這個有利條件開辟了一塊種植園地,讓孩子們走進屬於自己的小菜地去學習播種、澆水、鋤草、採摘等勞動技能。 在播種季節帶領幼兒在種植園地里開展了「種瓜點豆」的活動,種下了黃豆、刀豆、玉米、花生等各種種子;栽下了西紅柿、辣椒、茄子、黃瓜、絲瓜等各種秧苗。在這個勞動的過程中孩子們掌握了使用鏟子技能,知道點豆子時要先挖一個坑,然後要在每個坑裡撒下三至五粒種子,栽秧苗時要及時的澆水等一些種植方法。 種子播下後,帶領孩子們時常來照料它們,在照料的過程中孩子們學會了區分雜草與玉米;學會了如何澆水;知道了要及時的為蔬菜鋤草、澆水;澆水時要適量。 在收獲的季節里,帶領孩子們來到種植園地,讓孩子們親手把自己種出來的蠶豆、西紅柿採摘回來,親手剝開豆莢,取出豆粒,請廚房奶奶做可口的菜餚,品嘗勞動成果,享受勞動的快樂。在收獲的過程中孩子們學會了如何採摘豆莢,如何剝蠶豆等勞動技能,知道了生熟西紅柿的區別。 六、利用周邊環境培養幼兒的環保意識 水污染、空氣污染日趨嚴重,已經影響到我們的生活質量了。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應該在幼兒時期就幫他們樹立環境意識,讓他們從小就了解到水、空氣和人們生活的關系。 在夏收的季節里農田裡到處都在燃燒麥草給空氣造成了嚴重的污染。 對於這件發生在幼兒身邊的環境事件,我及時的抓住時機組織幼兒討論麥草燃燒後給環境造成了什麼破壞?給身體造成哪些傷害?麥草該不該燃燒?你覺得應該如何處理麥草?通過集體討論幼兒明白了燃燒麥草會給空氣造成污染,讓人們得呼吸道疾病,農民不應該在田裡燃燒麥草等一些道理,紛紛表示要回家勸阻爺爺奶奶不在田裡燃燒麥草 。 七、利用自然角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 我們的自然角生機盎然,花盆裡種著各種蔬菜花草,瓶瓶罐罐里養著各種小動物。這些動植物都是孩子們從家裡帶來的,農村幾乎每家都有一個小菜園,門前屋後都有小河。幼兒在家長的協助下挖來各種蔬菜的小苗,捉來小魚小蝦把它們帶到自然角來。孩子們都喜歡動植物,自由活動時他們會三五成群的圍在那裡觀察著議論著。在這里孩子們可以觀察到小蝌蚪怎樣變成青蛙,烏龜怎樣進食,小魚怎樣游泳,田螺怎樣伸出觸角。在這里孩子們可以觀察到種子怎樣發芽、開花、結果,知道誰是土壤的好朋友,知道了不同種子長出來的植物各不相同,知道了植物生長所需的必要條件。 農村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只要我們教師做一個有心人,樹立起鄉土觀、整合觀,大膽的帶領孩子們走進大自然這個迷人的世界去擴大視野,去自由的感受,就一定能夠促進幼兒綜合能力的發展,利用較小的教育投資讓幼兒獲得較大的發展,並為其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❷ 誰能提供一寫關於土地資源的資料,我們上課時要交流的

土地資源的利用與保護
土地既是重要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對象,同時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活動領域。隨著整個人類社會生產的發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長,土地資源與人類社會的關系逐漸超出了單一的民族和國家的范疇,而躍居整個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環境空間的全球性大問題。
要做好土地資源的利用與保護工作,首先要對什麼是土地資源及土地的基本屬性有基本的認識,還要懂得土地的分類及土地的生產潛力,要對世界土地資源利用及我國的土地資源利用狀況有充分的了解,才能貫徹實施土地合理利用對策。
(一)土地和土地資源
土地是具有一定地理空間(經度、緯度、高程),以土壤為基礎,與氣候、地形地貌、水文、水文地質條件,表生地球化學因素、自然生物群落,以及它們之間相互作用所構成的自然綜合體,它是一個包括眾多子系統。1972年在荷蘭瓦格寧根召開的關於土地評價的專家會議認為「土地包涵著地球特定地域表面及其以上和以下的大氣、土壤、基礎地質、水文和植物。它還包涵著這一領域范圍內過去和目前人類活動的種種結果,以及動物就它們對目前和未來人類利用土地所滑談豎施加的重要影響」。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土地評價綱要》指出,土地包括影響土地用途潛力的自然資源,如氣候、地貌、土壤、水文與植被,它包括過去和現在的人類活動結果。石玉林強調:「土地是一個垂直系統,可分為表層、內層和底層。包括地形、土壤、植被的全部,以及影響它的地表水,淺層地下水,表層岩石和作用於地表的氣候條件。」所以,土地是指自大氣的對流層的下部,下至地殼一定深度的風化殼空間內的信大有關自然要素與人類勞動成果的綜合體。一般更偏重於自然方面。
土地資源是指在一定技術條件和一定時間內可以為人類利用的土地。人類在利用土地資源的過程也包括了改造,所以土地資源既包含了資源的自然屬性和人類利用、改造的經濟屬性,故稱之為「歷史的自然經濟綜合體。」
在某些情況下可以將土地與土地資源同等看待,但後者更多地考慮經濟活動和人類生存發展的范疇。返回
(二)土地的基本屬性
土地是自然環境的立地基礎,又是自然資源的重要組成,是人類從事一切社會實踐的基地,它除具有自然資源的基本屬性外,也有一系列特有的自然-經濟特性。
1、位置固定
指土地都是特定的空間位置及一定的形態特徵。即每一塊特定所處的經、緯度和海拔高度都是固定的,並有特定的外在形態。也就是說,各種土地分布具有受水熱條件支配的緯度地帶性、經度地帶性和垂直地帶性,以及受局部地形、地質條件影響而表現的非地帶性規律。土地利用都有限於固定地點,不能像其它物品一樣進行移動。土地只能就地利用,不同地理位置的土地可利用性有很大差異。
2、數量的有限性
指不考慮漫長的地質過程,土地面積不會明顯增減。土地是自然的產物,具有原始性,不可能再生產和復制。其數量是由地球表面的大小及其形狀所決定的,所以數量相對固定而不能擴延、也不能消滅。某項用地面積的增加,必然導致其它用地面積的減少,總的土地面積基本不變。
3、不可替代性
指土地無論作為環境條件,還是作為生產資料都不能用其它任何東西所代替。
4、土地利用的永續性
土地利用永續性有兩層含義,其一是說土地作為自然產物,它與地球共存亡,相對於地球而言永不消失;其二是指土地作為人類的活動所和生產資料,在使用過程中,只要利用合理,其生產力能夠得到保持或不斷提高,土地可以年復一年地使用下去。土地利用上的這一特性和其它生產資料完全不同,它為人類提出了尊重客觀規律、合理利用科學保護土地的要求,也展示了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可能性。
(三)土地的分類
根據不同的屬性,土地的分類方法和分類結果多種多樣。例如,按照地貌特徵劃分可以把土地劃分外圍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等;按土地的土壤質地劃分,可分為粘土地、砂土地、壤質土地等;按土地所有權劃分,可分為私有、國有和集體所有的土地。不過最為常用的土地(土地資源)分類還是依照土地的經濟用途進行的分類,通常分為以下幾侍殲種土地類別。
耕地:耕地是指用於種植糧食、蔬菜、經濟作物等作物並被經常耕作的土地。耕地是農業的基礎,它為人類生活提供了80%以上的熱量、75%以上的食物。95%以上的肉類又是由耕地產出的農產品轉化而來。耕地根據耕作方式和種植作物的不同有可又可劃分為旱田、水田、水澆地和菜地等多種類型。
林地:指用於林業生產的生長喬木、灌木、竹類等各種樹木的土地,按生產木材的用途不同,又可進一步劃分為用材林地、經濟林地、薪炭林地、防護林地等;此外,林地還包括林地採伐、火燒後的跡地以及苗圃等。
草地:指常年生長草本植物、覆蓋度在15%以上的土地,草地大都用作畜牧業生產,所以草地又有天然牧場、人工草場、改良天然草場之分。
水域(水面):通常指河流、湖泊、水庫、池塘、葦地、溝渠、沿海灘塗的水面和冰川以及永久積雪覆蓋陸地部分。
未利用土地:是指目前尚未利用的土地,包括荒地、鹽鹼地、沼澤地、風沙地(沙漠)、戈壁灘等,其中荒草地是最主要的耕地後備資源。
建設用地:是指通過工程建設營造建築物所佔用的土地,是城鎮、村莊、軍事及其設施所佔土地的總稱。
工礦用地:指廠房、倉庫、礦場、油田、鹽場等用地。
交通用地:指鐵路、公路以及飛機場、港口、碼頭及其它附屬設施用地。
(四)耕地與土地生產潛力
1、耕地
耕地是人類生產最基本、最主要的生產資料,是生產糧食、棉花、油料、蔬菜等農副產品的基地,是土地的精華。耕地數量的多少,質量肥瘠、直接影響國民經濟的發展。

2、土地生產潛力

所謂土地生產潛力或土地生產力,在農業上是指在一個地區土地能生產人們可能利用的能量和蛋白質的能力。對耕地和糧食作物來說,土地生產力是指單位面積耕地生產糧食的能力或數量。
土地資源生產潛力是土地資源在一定條件下,該種用途所要求的全部條件都能滿足時能生產的物質或經濟產出。同一土地資源在不同利用條件下,其生產潛力是不同的。如作為工業、商業、農業、林業等用途時,同一土地資源單位面積上的生產力(產值)差異相當大。由於作為工業或商業利用時,難以確定土地資源達到最大生產力時的最佳條件,因而無法估計這些利用方式的土地資源生產潛力。所以經常講的土地資源生產潛力主要是指土地資源的物質生產潛力,也就是土地資源所得植物生產潛力。其基本含義是土地資源作為某種植物(作物)栽培時,在溫度、水和養分條件適宜,CO2充分供應,無毒害、病蟲害及其它自然災害和雜草控制完全的條件下,該植物(作物)所能獲得的生產力叫植物(作物)的生產潛力,植物(作物)種類不同,土地資源的生產潛力也不同。

(五)世界土地資源利用

1、世界土地資源概況

世界陸地面積為1.3多億km2,佔地球表面的29.2%;各大洲中除南極洲外,面積最大的是亞洲,其次是非洲。中國國土面積居世界第三位,為960萬km2,1997年人口密度為129人/ km2,約為當時世界平均值的3倍。
在地球陸地表面,有近50%的面積是永久性凍土、乾旱沙漠、岩石、高寒地帶等難以利用和無法利用的土地,此外尚有相當數量的土地存在各種障礙因素,實際適於人類利用的土地只有7000萬km2左右。在世界范圍內各地可利用土地分布存在很大差異,如果按照不同氣候帶劃分,適於耕種的土地主要分布在熱帶,約16億hm2,其餘各氣候帶之和大約為15億hm2;遠東和歐洲各國25%以上土地是可耕種的,而大洋洲(澳大利亞、紐西蘭和太平洋島嶼)可耕種只佔其土地面積的5.5%左右,南美洲也僅為其土地面積的6.2%。但是,可作為牧場的草原占其土地面積的比例,大洋洲最多,為54.8%,北美為13.7%,遠東為15.3%。森林面積占各洲土地面積的比例南美洲約為46.4%,大洋洲為10.2%。目前,全世界有荒地面積約為50億hm2,主要分布在非洲和美洲,亞洲的土地開發利用率遠較其它各洲高。
1960年以來,世界人口的急劇增長給土地資源造成愈來愈大的壓力,地球的土地資源究竟能否承載這樣龐大的人口數量,已成為大多數人,特別是土地左右研究和管理的人們急需回答的問題。

2、土地資源利用中的問題

1) 耕地減少
耕地侵佔導致可耕地數量減少。日本從1950年到1987年耕地減少了100萬hm2,英國近20年共減少農用地113萬hm2。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除世界居民佔地約1.5億hm2,到2000年,全世界有約2億hm2肥沃土地成為非農用地。尚未開墾的土地已無太大的潛力,迫使人們向草原、森林要地。

2) 森林砍伐、草原破壞和沼澤灘塗的圍墾

近年來由於人口增長對耕地的壓力,人們盲目毀林開荒,使森林、草地、沼澤和灘塗等類型的土地資源面積不斷減少。在過去的10多年中,非洲每年開墾郁閉闊葉林130萬hm2,其中濫伐面積佔世界熱帶樹林和林地面積的62%。世界森林平均每年約減少300萬hm2,到二十世紀末已有約40%(主要是熱帶雨林)被消滅。半數以上的森林損失發生在象牙海岸、奈及利亞、利比亞、幾內尼和迦納這些西非國家,那裡森林消失的速度是世界平均值的7倍。

全球草原消失已達19%,目前世界上所謂「濕草原」地帶大部分成為農區,且墾荒還在向半乾旱草原移動。人類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30年代美國的「黑風暴」迄今為人所驚駭。中國長城一線的風沙已正向南侵,蒙古巴顏浩特西北至錫林郭勒之間的草原荒漠化面積由50年代末的12%,增加到70年代的50%。
圍墾沼澤和灘塗,盡管得到了某些眼前利益,但破壞了濕地生態系統,使許多水禽和魚類減少,甚至滅絕。沿海灘塗是近岸水產食物鏈的一個重要環節,它為魚類和甲殼類動物提供有高度生產性的產卵地、養殖地和喂養地,世界全部魚類捕獲量的2/3是在潮汐帶孵化的。由於耕地壓力上升,全世界沼澤地已喪失25-50%,法國布列塔尼亞半島的海岸濕地在過去的20年裡消失了約40%,剩餘的2/3正在受排水和其它開發活動的嚴重影響,自50年代以來英格蘭東海岸的瓦利有2萬hm2鹽沼和潮泥灘被開墾用來發展農業;70年代中期美國原有的海岸濕地已損失一半,1983年美國國家海洋漁業局計算,由於重要的河口灣的損失,美國漁業自1954年到1978年每年損失2.08億美元。

3) 土地資源退化

(1)
地力衰退。主要表現在養分的虧缺上。據統計世界土壤養分不足的面積約占總面積的23%,熱帶地區表現為P、Ca、Mg和B的不足;南美洲10億hm2酸性土中,N和P不足的佔90%,缺K的70%,缺Zn的60%。

(2)
水土流失。據統計,全世界水土流失面積達2500萬km2,占總面積的16.8%;耕地中受流失土地佔2.1%。有史以來,人類耕地總損失量為目前總耕地的1.33倍。水土流失不僅使上游的土地肥力下降,生態破壞,而且造成下遊河道和水庫的淤積、嚴重影響沿河生產發展和人類生命財產安全。據世界觀察學專家估計,每年全球的土壤侵蝕量約為250億噸,遠遠大於土壤的形成數量。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估計,僅水土流失一項,每年全世界就要失去耕地5~7萬km2。

(3)
土壤鹽漬化。世界乾旱半乾旱均有鹽鹼土分布,其面積占該地區面積的39%,主要分布於亞歐大陸、北非、北美西部。歷史上曾多次出現因錯誤灌溉而失敗的農業系統,世界各地僅鹽鹼化造成的荒廢土地就與目前灌溉的土地一樣多。各國水稻產區的土地次生鹽漬化和沼澤化現象也較常見。

(4)
土地沙漠化。全球沙化、半沙化面積約佔全球面積的1/3,據聯合國資料,每年有7萬km2的土地變成沙漠,許多沙漠化逐年向外擴展,如撒哈拉沙漠南侵速度為每年30~50km,流沙長度沿長度約3500km。

(5)
土壤污染和環境惡化。隨著工業的速度發展,「三廢」的排放、化肥和農葯在農業中的大量投入,使土地污染問題日趨嚴重。土地污染不僅使土地生產力降低,而且還會引起農產品和人類生存環境的污染,威脅、危害人體的健康。污染的環境破壞了原有的生態平衡,導致許多物種的滅絕。
返回

(六)、我國土地資源利用情況

1、我國土地資源的特徵

1) 土地資源絕對數量多,但人均佔有量少。我國土地總面積居世界第三位,但由於人口眾多,人均土地面積只有平均值的1/3,不足1hm2。

2)
土地資源分布不平衡,且生產力的地域差異很大。由於水熱條件的不同和復雜的地形,地質組合,我國有多種多樣的土地類型,但各種類型的土地資源分布不平衡。我國90%以上的耕地和陸地水域分布在東南部;一半以上的林地集中在東北和西南的山地;80%以上的草地分布於西北乾旱和半乾旱地區。降雨和徑流由東南向西北遞增,長江、珠江、浙、閩、台及西南諸河流域的水量佔全國總水量的81.0%,而這些地區的耕地僅佔全國的35.9%。東部濕潤地區的生產力很高,其生物產量佔全國的90%,但面積只有全國土地面積的一半。

3)
土地資源質量較差。1.27億hm2耕地中,山地、丘陵、高原等地佔66%,而平原僅12%,盆地佔19%。中低產田在60%以上。據石竹筠資料,水田佔用耕地面積的26.1%,水澆地佔17.4%,而旱地佔53.5%。1.15億hm2林地中多為採伐後的次生幼林,特別是一些採伐不合理的林地,因沒有及時營造幼林,留下多為灌木次生林地。全國131個國有大型林業局中有25個局可采資源枯竭,到2000年已有一半至2/3的局轄片范圍將無林可采。由於過渡修枝作燃料而形成「小老頭樹」,樹干畸形,形不成森林環境,結果是「有林無實」。2.87億hm2草地自然生產率極低,每百畝草原的畜產品產量,只相當於澳大利亞的1/10,美國的1/20~1/30,紐西蘭的1/83,荷蘭的1/120。全國草地地區的飼料產量僅佔全國飼料產量的11%,產肉量僅佔4.9%。草地過載使草原退化。北方沙漠化和潛在沙化的草地在33萬多km2,並有加速發展的趨勢。

4)
土地資源生產力集中在耕地上。有學者計算,1.4億hm2耕地的現實生產力(生物產量)約占總農業用地的3/4;而約4億hm2的林草地的現實生產力僅占農業用地的1/4,產值的1/10,不僅糧、棉、油全靠耕地提供,而且全國產肉量的96.2%,也由耕地生產的飼料轉化。農村所用木材也大部分依賴於農田林網和農田綠化。

5)
後備耕地資源不足。我國尚有於開墾種植農作物、發展人工牧草和經濟林木的土地約全國土地總面積的3.7,其中質量較好的佔8.9%,中等的佔22.5%,而近70%是質量差的三等地。有人估計按現有的技術條件對耕地後備資源進行綜合開發和全面治理,使之全部開墾出來,耕地面積最多也只能增加0.07億hm2左右。

2、我國土地利用結構

我國土地利用類型豐富多樣,按現狀全國土地利用類型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即已經開發了的,待開發的和還難以開發的,其面積分別為6.54億hm2、0.75億hm2和2.22億hm2,面積比為1.00:0.11:0.34。已開發的土地中又可分為農業用地(農林牧業用地)和非農業用地(居民點、工礦和交通用地)兩類。其中,農林牧用地佔95.9%,非農業用地佔4.1%。在0.74億hm2待開發土地中又包括宜耕地、宜林地、宜園地、宜牧地、宜建設用地和其它可利用土地六類,其面積比例為1.00:0.22:1.94:2.03:0.06:0.20;在難以利用土地中包括沙漠、戈壁、高寒荒漠、石質山地以及其它難利用土地五類,其總量達2.2億hm2。總體上,我國土地利用結構以農、林、牧用地為主,但農業用地後備資源數量有限,在尚未利用土地中,宜牧、宜林地面積最大,其次才是宜耕地。

3、我國土地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 盲目擴大耕地面積促進土地資源退化

(1)
對山坡的刨墾使大面積的森林、草地毀壞、造成水土流失。從多年條件資料看,我國水土流失面積呈逐步增加趨勢,建國初期我國有水土流失面積150萬km2,目前已增加到183萬km2,約佔全國土地面積的1/5左右;黃河、海河、淮河、長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積分別占其流域面積的70%、47%、33%和20%左右。我國每年因水土流失侵蝕掉的土壤總量達50億噸,大約佔世界水土流失量的1/5左右。我國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國家之一。黃河、長江年輸沙量20億噸以上,列世界九大河流的第一和第四位。

(2) 圍湖造田。盲目的圍湖造田,使湖區滯洪能力下降,原有的生態系統遭到破壞,因而水旱災害頻繁。

(3) 盲目開發草原,使草場沙化。由於多年的濫墾過牧,我國近1/4的草場退化,產草量平均由3000~3750kg/
hm2,每年沙化面積達133萬hm2;更值得憂慮的是南方也出現了「紅色沙漠」、「白沙崗」、「光石山」等。

2) 非農業用地迅速擴大

我國1957-1985年凈減53.3萬hm2,僅1985年就凈減100萬hm2。按此速度發展下去,我國的全部耕地將在200年之內全部被占完,因此有學者寫了一篇題為《二百年後不耕、不種的中華大地》。解放後30多年城市擴張佔用地面積為城市原來面積的4~6倍。從1978~1998年我國的城市由原來不足200個增加到600多個,增加了475個。上海郊區被佔耕地達7.33萬hm2,相當於上海、寶山。川沙三縣耕地面積的總和。北京自1951年以來,平均每年佔用耕地約0.67萬hm2,30多年達20多萬hm2。據初步預測,到2050年我國非農業建設用地將比現在增加0.23
hm2,其中需要佔用耕地約0.13
億hm2,另外在現有耕地面積中約有0.07億hm2不適於用做耕地而需要退耕,兩項相加耕地的減少量為0.20億hm2,如果在此期間開墾荒地能增加耕地0.07億hm2,尚要凈減少耕地0.13億hm2。

3) 土地污染

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特別是鄉鎮工業的發展,大量的「三廢」物質通過大氣、水和固體廢棄物的形式進入土壤。同時農業生產技術的發展,人為地施用化肥和農葯以及污水灌溉等,使土壤污染不僅對農作物及農田生態環境造成危害,污染物通過食物鏈最終進入人體,還會為害人體健康。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關於已經遭受污染耕地面積的准確統計數字,但有人估計由於環境污染而導致農作物減產數量每年在大約100億kg,這已數字約我國糧食產量的3%,相當於我國近年來每年進口的糧食總量。

造成農田土壤污染的原因主要有:工業和鄉鎮企業排放的各類廢棄物、農用化學物質的過量使用以及畜禽糞便和生活垃圾的不適當堆放等。尤其要指出的是,從二十世紀50年代開始我國就在部分地區推廣污水灌溉,至今已有50多年的歷史,近年來,每年排放養分物質。但同時也將大量的污染物帶入農田,這些污染物質對農作物造成急性危害外,其中的重金屬等一旦進入土壤就很難被移走,由此可能造成長期性環境污染。因此,保護農田土壤,使之免受污染是當前保護農村生態環境、加強生態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
返回

(七)土地合理利用對策

1、世界土地資源利用對策

1) 進行世界性土地人口承載潛力的研究,並開展廣泛的生態教育,使各國家和地區能在土地可承載的前提下制定人口政策,實行計劃生育。

2)
對一些世界性的土地資源開發需要進行統一協調。因為大類型、大面積的土地資源類型的開發影響,常超出一個國家的范圍,如果處理不好,必然會「殃及魚池」。

3)
保護環境、防止生態惡化。要使一系列國際國內的環境保護立法和公約生效,必須要有國際間行之有效的監督和懲罰制度。同時更要增強全人類的環境意識,使所有的人都來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

2、我國土地資源利用的對策
我國土地資源問題的焦點主要是在土地資源有限與人口增長無限的矛盾上,因此合理利用與保護每一寸土地和嚴格控制人口增長成為我國解決土地資源問題的基本國策。

1) 強土地管理,保護耕地,控制非農業用地。

2) 按照《土地法》執法,打擊濫用土地的行為;積極開展土地生產潛力和承載能力的研究,作好長遠的土地利用規劃。

3)
嚴格控制人口。據估算我國90年代初的土地生產能力大約可承載12億左右人口,如果到2025年,整個投入水平增加到中等水平,可承載15億人口。因此嚴格控制人口始終是解決土地資源問題的一個主要課題。提高全民的國土意識和綜合文化素質,讓全國人民共同對付土地問題。

4)
增加農業投入,改造中低產田和加強農、林、牧業生產基地的建設。中低產田改造是提高土地承載力的主要途徑,而任何一種中低產田如土壤侵蝕、土壤鹽漬化、土壤次生潛育化或土壤沙化土地的改造都需要農田水利工程的投入。加強商品糧基地、優質棉基地、飼草基地和山區果基地的建設,以便國家宏觀調控,安全地應付各種意想不到的困難。

5)
加強土地資源的宏觀建設。根據已掌握的資料和技術條件擬定國土資源開發規劃,通過如三北防護林等項目的建設改善宏觀生態環境,從根本上防治土壤沙化,通過跨流域的調水工程,提高我國水資源的利用率和缺水地區的土地生產力。

6)
加強土壤污染防治。從控制和治理污染源著手,加強土壤污染治理,合理利用污水灌溉。加強土壤環境的監測和評價,及時預報土壤的環境質量變化和主要問題所在,提出對策。

❸ 根據胡靜副教授所講,自然資源的自然屬性有哪些

自然資源的自然屬性
自然資源有整體性、有限性、多用性、區域性、發生上的差異性等自然屬性。
(1)整體性。各個自然資源要素有不同程度的相互聯系,形成有機整體。
(2)有限性。自然資源的規模和容量有一定限度。有限性決定自然資源的可壟斷性,決定自然資源有絕對地租;決定對自然資源必須合理開發利用。如果規模是無限的,就不稱為自然資源了。
(3)多用性。大部分自然資源有多種用途。隨著社會經濟技術的發展,自然資源的用途在發展。以河流資源為例,首先出現泄洪、排水、補給地下水功能,接著出現捕魚功能。農業社會出現灌溉、運輸功能。工業社會出現發電功能。近來,調節小氣候、凈化大氣、水質等環境功能,娛樂、陶冶情操、景觀等休憩功能、防災避難功能等方面在上升。此外,某些河流有地域分界功能。多用性決定了綜合開發、優化開發,這是利用自然資源的重要方向。
(4)區域性。自然資源的空間分布很不平衡。有的地區富集,有的地區貧乏。自然資源空間分布不平衡決定了自然資源在地域間的流通和調劑。在國際貿易中,石油等自然資源是最重要進出口單項物資。
(5)發生上的差異性。每類自然資源都按特定的方式發生、變化。從發生角度,可以把自然資源分成三類。
1)可再生的自然資源,如太陽能、風、海潮、徑流等,周期性連續出現。
2)可更新的自然資源,包括動物資源和植物資源,是有生命的機體。
3)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如礦物燃料、金屬礦、非金屬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