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非洲第一經濟體「奈及利亞」
奈及利亞聯邦共和國,位於北緯06°27′,東經03°24′,處於西非東南部,非洲幾內亞西岸的頂點,鄰國包括西邊的貝南,北邊的尼日,東北方隔查德湖與查德接壤一小段國界,東和東南與喀麥隆毗連,南瀕大西洋幾內亞灣。奈及利亞國土面積92.38萬平方公里,海岸線長800公里。
奈及利亞地形復雜多樣,地勢北高南低。沿海為寬約80公里的帶狀平原;南部低山丘陵,大部地區海拔200-500米;中部為尼日—貝努埃河谷地;北部豪薩蘭高地超過全國面積面積1/4,平均海拔900米;東部邊境為山地,西北和東北分別為索科托盆地和查德湖湖西盆地。河流眾多,尼日河及其支流貝努埃河為主要河流,尼日河在境內長1400公里。
它的自然資源種類很多,截止2014年已探明具有商業開采價值的礦產資源包括天然氣、煤、礬土、鉭鐵礦、黃金、鐵礦石、石灰石、錫、鈮、石墨和鋅等30多種礦藏。盡管這些自然資源有很大的儲量,但該國的採掘工業還處於初級階段。截止2014年9月已探明石油儲量372億桶,居非洲第二位,世界第十位,以開采速度可再開采30年。奈及利亞天然氣資源也很豐富,已探明天然氣儲量達5.3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八和非洲第一位,已開發量僅占總儲量的12%。煤儲量約27.5億噸,為西非唯一產煤國。森林覆蓋率為17%。
首都阿布賈坐落在尼日州境內,是小部族格瓦里族聚居的地方,為尼日州、卡杜納州、高原州和克瓦拉州的交匯點,距離拉各斯約500公里,是全國的地理中心。它地處中央高原的西南邊緣,為熱帶大草原丘陵地帶,人口稀少,空氣新鮮,景色秀麗。
奈及利亞全國總人口1.73億(2014年),是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2013年,奈及利亞人口增長率為2.54%。奈及利亞人口分布不均衡,南部雨林區和北部草原區人口較多,尤其是南部沿海地帶和三角洲地區,面積占國土面積的20%,卻聚集著全國近一半的人口。中部地區人口相對稀少。人口分布比較集中的城市為拉各斯、卡諾、伊巴丹和首都阿布賈等。
全國有250多個民族,其中最大的3個部族是北部的豪薩-富拉尼族(佔全國人口的29%)、西南部的約魯巴族(21%)和東部的伊博族(18%)。其他比較大的部族還有:卡努尼族、伊比比奧族、蒂夫族、伊賈族、埃多族、安南族、努佩族、羅博族、伊加拉族、伊多馬族。此外,奈及利亞還有少數的英國人、印巴人和亞裔人。
奈及利亞是非洲最大的石油生產國和世界第六大石油出口國,也是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歐派克)成員國之一。石油工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尼原為農業國。20世紀70年代起成為非洲最大的產油國,為改變本國經濟對石油工業的過多依賴,尼政府已實施天然氣開發戰略,大力開發國內豐富的天然氣資源,以達到推動經濟發展和增加政府收入的目的。其石油天然氣資源十分豐富。自1970年代以來,石油出口逐漸成為該國最主要的經濟來源。石油出口收入占出口總收入的98%,占國家總收入的83%。奈及利亞是非洲第一大經濟體。
但是其在1992年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列為低收入國家。1995年起政府對經濟進行整頓,取得一定成效。1998年由於國際市場油價下跌和國內煉油廠停產,經濟增速減慢。1999年奧巴桑喬上台後,積極推行自由化和私有化改革,實施緊縮的貨幣政策,嚴格限制舉借新債,大力扶持農業,加強石油、天然氣、礦業等產業的發展和基礎設施的建設,積極爭取外資、外援和債務減免。由於國際市場油價持續上揚這一有利的外部因素,尼經濟形勢趨於好轉。主要製造業為紡織、車輛裝配、木材加工、水泥、飲料和食品加工,大多集中在拉各斯及其周圍地區。基礎設施年久失修,技術水平較低,多數工業製品仍依賴進口。農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佔40%。全國70%的勞動力從事農業。農業主要產區集中在北方地區。農業生產方式仍以小農經濟為主,糧食不能自給,每年仍需大量進口。
奈及利亞與我國於1971年2月10日建交。建交以來雙邊關系發展順利。2005年,中尼兩國元首就雙方建立戰略夥伴關系達成共識。2009年兩國舉行首次戰略對話。
除此之外,奈及利亞是世界上電影業最發達的幾個國家之一,擁有著名電影工業基地瑙萊塢,年拍攝電影數量僅次於印度寶萊塢和美國好萊塢,居世界第三位,每年出品電影數目相當於中國、日本、韓國三國電影出品數的總和,不僅在非洲本土具有絕對控制性的文化影響力,在海外市場也頗具影響力!
㈡ 非洲主要的自然資源有哪些
1、石油
2014年,非洲儲量佔世界近12%多,其中,撒哈拉區油佔世界12%,20多個產油國中奈及利亞、阿爾及利亞、利比亞、安哥拉和埃及五國的產油量約占非洲總量80%以上。
蘊藏石油的部分國家有:阿爾及利亞、奈及利亞、利比亞、安哥拉,埃及,貝南、赤道幾內亞、剛果(布)、加彭、喀麥隆、象牙海岸、蘇丹、坦尚尼亞、突尼西亞等。
2、植物資源
非洲的植物至少有40000種以上。森林面積占非洲總面積的21%。盛產紅木、黑檀木、花梨木、柯巴樹、烏木、樟樹、栲樹、胡桃木、黃漆木、栓皮櫟等經濟林木。草原遼闊,面積占非洲總面積的27%,居各洲首位。可開發的水力資源豐富。
3、動物資源
非洲以野生動物品種及數量繁多而聞名,大型有蹄類哺乳動物(約90多種)和淡水魚(2000多種)比其他各洲都多。魚類約有3000個物種,兩棲動物有約238種,爬行動物有58種,鳥類有589種,哺乳動物有1100種。
4、黃金、磷酸鹽、鈷
2014年,非洲儲量皆佔世界50%以上,阿特拉斯區是世界三大磷酸鹽產地之一,南非黃金產量居世界第一位。
金礦主要分布在南非、迦納、辛巴威、剛果(金)、坦尚尼亞和馬里;磷酸鹽集中在摩洛哥,是著名的磷酸鹽生產國;鈷礦集中在剛果(金)和尚比亞。
5、鈾、鉭,銫、鋯,石墨、礬土
2014年,非洲儲量皆佔世界30%以上,其中,赤道幾內亞的礬土儲量佔世界27%
鈾集中在南非;鉭礦集中在莫三比克;石墨集中在馬達加斯加;礬土分布在幾內亞、南非、波札那、幾內亞比索、迦納、辛巴威等。
㈢ 奈及利亞盛產什麼
奈及利亞是非洲最大的石油生產國和世界第六大石油出口國,也是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成員國之一。尼原為農業國。七十年代起成為非洲最大的產油國,農業日漸萎縮。資源豐富。已探明有30多種礦藏。主要有石油、天然氣、錫、煤、石灰石等。迄今已探明石油儲量270億桶,居世界第九位,以目前開采速度可再開采30年。奈及利亞天然氣資源也很豐富,已探明天然氣儲量達3.4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五和非洲第一位,目前已開發量僅占總儲量的12%,為改變本國經濟對石油工業的過多依賴,尼政府已實施天然氣開發戰略,大力開發國內豐富的天然氣資源,以達到推動經濟發展和增加政府收入的目的。煤儲量約27. 5億噸,為西非唯一產煤國。森林覆蓋率為17%。石油工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八十年代後,隨著國際市場油價下跌,尼經濟陷入困境。1992年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列為低收入國家。1995年起政府對經濟進行整頓,取得一定成效。1998年由於國際市場油價下跌和國內煉油廠停產,經濟增速減慢。1999年奧巴桑喬上台後,積極推行自由化和私有化改革,實施緊縮的貨幣政策,嚴格限制舉借新債,大力扶持農業,加強石油、天然氣、礦業等產業的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爭取外資、外援和債務減免。由於國際市場油價持續上揚這一有利的外部因素,尼經濟形勢趨於好轉。主要製造業為紡織、車輛裝配、木材加工、水泥、飲料和食品加工,大多集中在拉各斯及其周圍地區。基礎設施年久失修,技術水平較低,多數工業製品仍依賴進口。農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佔40%。全國70%的勞動力從事農業。農業主要產區集中在北方地區。農業生產方式目前仍以小農經濟為主,糧食不能自給,每年仍需大量進口。 在國際貿易中,因為經常有拖欠貨款或者騙貨的情況發生,信譽極差,被大使館和貿促會列入嚴重監控的黑名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