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沒有高山大河,沒有優勢資源,農村怎麼發展
沒有高山大河,沒有優勢資源,農村怎麼發展?
村裡只有幾座海拔百米的小山,一兩條寬度不足十米的小河,位於蘇北地區,國道從村口經過,距離市區30公里,有幾千畝土地和部分荒山。以上這些都是農村發展的資源,小山、小河、離市區較近、有荒山土地,可以開展旅遊、建立民宿,讓城市人體驗農村生活、綠化荒山,種植果樹,增加農民收入是可以做到的。
㈡ 農村資源缺乏如何增強農村吸引力
當前,鄉村面臨「誰來種地、誰來興村」的難題。一方面,要吸引包括農業院校畢業生在內的更多專業人才投身農業農村。另一方面,要就地培養更多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農業從業者。要推動建立城鄉人才順暢流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完善城鄉融合貫通的社會保障體系
又逢一年畢業季,就業成了社會關注的話題。中國農業大學官方就業統計顯示,在2018年中國農業大學5144位畢業生中,僅有400餘人畢業後直接從事農林牧漁業,這一數據自2015年以來逐年減少。筆者認為,農業院校大學生「從農率」下降現象,折射出「鄉村振興先要鄉村人才振興」的迫切要求,暢通智力下鄉通道,要讓農村的吸引力強起來,讓人才在鄉村留得住。
農業院校學生「務農」意願的變化有多方面原因。從整體就業看,就業選擇日益多元化、市場化,學習的專業與就業的方向不一致的情況越來越多,類似的現象不只出現在農學領域。不過,從農業農村來看,農業行業平均收入水平低於其他行業,鄉村公共服務與社會保障水平不如城市,加之以往社會環境無意中對農業工作有矮化的傾向,都在一定程度上產生了影響。從農業院校來看,專業設置、教學內容與農業現實需要有一定脫節,也是一個原因。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農業院校畢業生是鄉村振興的寶貴財富,農業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大學生。人才有多層次、多路徑、多平台的成長需求,在快速發展的農業農村領域,農業院校大學生有較多實現自我價值的途徑,可以做新型職業農民,可以成為農業科技人才、農村實用人才,也可以成為農業社會化服務人才、農業經營管理人才。事實上,做農業不僅僅是種地養豬。在現代農業發展進程中,即使是種地養豬的工作也今非昔比。農業院校畢業生在農業技術、品牌、理念等方面發揮的空間十分廣闊。
當前,鄉村面臨「誰來種地、誰來興村」的難題。一方面,要吸引包括農業院校畢業生在內的更多專業人才投身農業農村。年輕人有追求新鮮感和自我實現的追求,也有把知識儲備轉化為實踐成果的抱負。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形勢下,農業院校畢業生大有可為。生活中,大學畢業後回鄉創業帶領鄉親致富的新聞也屢見報端。但是,在新形勢下,如何優化農業大學的課程設置和培養方案,如何把學校目標和市場需求有機結合,也需要院校作出調整和優化。
另一方面,要就地培養更多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農業從業者。只有愛農業,才能對農民有認同感、對農業有親近感,才能把務農當成事業;只有懂技術,才能更好地將農業科技應用於生產,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只有善經營,才能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對生產作出有效響應。新型農業從業者隊伍並不搞學歷歧視,也不搞專業排斥,有志於農業農村發展的各界人士都在其中。所謂「就地培養」,意味著無論對大學畢業生還是對其他從業者,要積極實施職業教育和終身教育,持續改善農村人力資源結構。
鄉村人才振興是個長期的漸進過程。支持和引導大學生投身鄉村振興實業也不是一日之功。要推動建立城鄉人才順暢流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完善城鄉融合貫通的社會保障體系,暢通智力下鄉的通道,引導大中專畢業生返鄉創業創新,吸引社會各類人才支持服務鄉村。讓農村的產業留住人、讓農村的環境留住人、讓農村的機會吸引人,使得他們務農有尊嚴、幹事有平台、成功有褒獎、失敗有保障
㈢ 沒有資源優勢的村如何發展
有朋友和我聊起了他的老家村子裡的情況,他想回老家創業,可還沒想好做什麼,初步想法是果木花卉種植,不知行不行,想徵求我的意見。我也不是很懂,索性寫出來,希望請廣大網友幫忙參考一下。
我的老家在豫南,一個小村子。不能說是山村,因為沒有大山,屬於微丘陵地貌,有山也是小土山。倒是有一條大河,叫淮河;嗯,就是我們都熟知的那個淮河。村子就坐落在淮河南岸,小時候經常在河裡撲騰。
鄉村公路
村子跟著全國的一股風,興起了養龍蝦,但今年龍蝦價格斷崖式下跌,一些養殖戶損失慘重。再加上今年要恢復耕地的政策,部分已挖的蝦塘要面臨回填復耕的結果,對一些養殖戶而言,心裡又添了一層陰影。
㈣ 農村閑置土地如何有效利用
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資源,農村土地更是農民發財致富不可或缺的資源,近年來國家對於土地,特別是農村土地的利用更是加大力度,若是您擁有山村大量閑置土地,那可以說是擁有了大量的資源,對於閑置土地的利用,具體可以參考(聚土)的相關介紹。
利用閑置土地首先要了解閑置土地,包括土地的分類,土地性質的了解,周邊環境等等。您這里的大量閑置土地,從分類來看應該是農村的集體農用地或者是集體建設用地,那麼利用主要就有已下幾種:一、集體農用地:
(1)閑置的農用地大都為荒地,可以種植。在耕種之前,無論是個人還是單位,都需要與集體或者是個人,村委簽訂合同,就是所謂的進行土地流轉,確權,在這方面比較靠譜的可以參考(聚土),之後就可以進行土地的利用了。
種植需要考慮的有種植的種類,比如北方種植小麥玉米,南方種植水稻,當然不只是農作物,各類經濟作物,苗木等都可以。
(2)農業受自然條件影響比較大,但配套完善的農業基礎設施可以減輕自然條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因此加強山區農業生產的基礎建設如在易乾旱的地方新修和修復引水渠、山塘水庫;
在容易受洪澇的地方修建排水渠;交通不方便的地方修路,除修建鄉村公路外,還應該加強農田機耕道、生產道路的建設;在容易受地質災害影響的地方興建水土保持工程如梯田工程、谷坊、山坡截流溝、溝頭防護工程等;
土壤質量差的地方進行土壤改良措施,如增施有機質、種植綠肥、酸性土壤施用石灰、粘土摻砂或者砂土摻粘等。通過這些措施增強農業抵抗自然風險的能力,提高土地的產出率來吸引農民種地,從而減少土地的閑置和加快對閑置土地的開發利用。
㈤ 沒有資源優勢的村如何發展
吳華到舉水鄉任黨委副書記,並於去年當上鄉長。紮根山鄉的時間越長,他越能感受到這里發展的局限性,「一方面是山高路遠,即使把飲食、住宿做到極致,『月山春晚』這樣單一的文化品牌吸引力依舊有限,另一方面在這些年的建設中,大部分資源投向了月山村,其他16個村莊缺少共享紅利的機會,不可避免出現了空心化和老齡化的衰敗傾向。」
同樣的感受,大丘下村的老書記吳遠周也有,「我們村依山而建,與地虎坑村、杉源村等相連,1000餘畝的梯田圍繞這村莊,1000多米的海拔能夠讓這里的農作物隔絕大多數蟲害,早晚的溫差又能讓蔬菜保持絕佳的甜度。」
但光靠水稻、蔬菜種植,村民們無法獲得更好的收入,山村也很難得到發展。十幾年來,大丘下村的村民們陸續外出創業、打工,只留下了29位老人留守,最年輕的是今年52歲的現任村黨支部書記吳金谷。對比著冷冷清清的山村,再望望山下熱熱鬧鬧的月山村,吳金谷想,「什麼時候高山村也能獲得同樣的機會,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