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1:人類可以利用的自然形成的物質與能量。
定義2:自然界存在的有用自然物。人類可以利用的、自然生成的物質與能量,是人類生存的物質基礎。主要包括氣候、生物、水、土地和礦產等5大資源。
自然資源(natural resources):凡是自然物質經過人類的發現,被輸入生產過程,或直接進入消耗過程,變成有用途的,或能給人以舒適感,從而產生有價值的東西。
說的通俗些就兩點:一是從自然界發現的,就是說這種資源自從有地球以來,到今天為止是他自身的,就是說「娘胎」所有的。二是被人類所發現,並為人類所利用。因為不能被人類所利用就不能叫資源。
比如:氣候、生物、水、土地和礦產等都是自然資源。
可再生資源
指在短時期內可以再生,或是可以循環使用的自然資源,又稱可更新資源。主要包括生物資源(可再生)、土地資源、水資源、氣候資源等。後三者是可以循環再現和不斷更新的資源。
土地資源雖然歸為可再生資源(是因為它可以循環使用),但其具有不可再生性,因為土地的數量是一定的。在這方面,比不可再生資源還要寶貴。
非可再生資源
又稱不可更新資源,主要指礦產資源。它生成於漫長的地質年代和一定的地質條件下,在人類歷史時期,用完了就不可能再生,所以被認為是不可再生資源。
非可再生資源就是因為它的形成需要漫長的地質歷史年代,而我們人的生命周期比它短許多,我們等不到它再形成了才利用----它的形成速度遠遠大於我們對它的開采利用速度。
人類開發利用後,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不可能再生的自然資源叫不可再生資源。主要指自然界的各種礦物、岩石和化石燃料,例如泥炭、煤、石油、天然氣、金屬礦產、非金屬礦產等。這類資源是在地球長期演化歷史過程中,在一定階段、一定地區、一定條件下,經歷漫長的地質時期形成的。與人類社會的發展相比,其形成非常緩慢,與其它資源相比,再生速度很慢,或幾乎不能再生。人類對不可再生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只會消耗,而不可能保持其原有儲量或再生。其中,一些資源可重新利用,如金、銀、銅、鐵、鉛、鋅等金屬資源;另一些是不能重復利 用的資源,如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當它們作為能源利用而被燃燒後,盡管能量可以由一種形式轉換為另一種形式,但作為原有的物質形態已不復存在,其形式已發生變化。
注意:可再生資源與不可再生資源都是在自然資源的前提下出現的。
Ⅱ 地球中的礦產資源可再生嗎
樓上的,你說錯了,是可以緩慢再生的,礦產資源是上億年前的古生物遺體深埋地下,在上億年埋在地下後就變成了礦產資源,請你想一下,如果礦產資源無法再生,那麼現在地球上的礦產資源又是哪裡來的呢?難道是地球形成的時候就有的嗎?礦產資源可以再生,只不過再生非常的緩慢,所以說我們要保護環境,節約資源啊,書上說不可再生可能是應為再生的速度慢,也可能是因為出於節約資源的方面考慮吧。。。。。。
Ⅲ 地球上資源的種類
地球上資源的種類:
一、生物資源
生物資源是在當前的社會經濟技術條件下人類可以利用與可能利用的生物,包括動植物資源和微生物資源等。生物資源具有再生機能,如利用合理,並進行科學的撫育管理,不僅能生長不已,而且能按人類意志,進行繁殖更生。
二、農業資源
農業資源是農業自然資源和農業經濟資源的總稱。農業自然資源含農業生產可以利用的自然環境要素,如土地資源、水資源、氣候資源和生物資源等。
三、森林資源
森林資源是林地及其所生長的森林有機體的總稱。這里以林木資源為主,還包括林下植物、野生動物、土壤微生物等資源。林地包括喬木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林中空地、採伐跡地、火燒跡地、苗圃地和國家規劃宜林地。
四、國土資源
國土資源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國土資源是指一個主權國家管轄的含領土、領海、領空、大陸架及專屬經濟區在內的資源(自然資源、人力資源和其它社會經濟資源)的總稱。
五、海洋資源
海洋資源是海洋生物、海洋能源、海洋礦產及海洋化學資源等的總稱。海洋生物資源以魚蝦為主,在環境保護和提供人類食物方面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海洋能源包括海底石油、天然氣、潮汐能、波浪能以及海流發電、海水溫差發電等,遠景發展尚包括海水中鈾和重水的能源開發。
六、氣象資源
氣候資源是在社會經濟技術條件下人類可以利用的太陽輻射所帶來的光、熱資源以及大氣降水、空氣流動(風力)等。氣候資源對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有很大影響,既具有可長期可用性,又具有強烈的地域差異性。
七、能源資源
能源資源是在社會經濟技術條件下可為人類提供的大量能量的物質和自然過程,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風、流水、海流、波浪、草木燃料及太陽輻射、電力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自然資源
Ⅳ 什麼是地理資源 它包括什麼類型的資源
研究各種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的地域組合、分布規律以及評價、利用和保護的領域。是經濟地理學的一個分支。資源地理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前者除研究自然資源外,還研究非自然資源,諸如勞動力資源、農業資源、文化資源等。本文所指的是狹義的資源地理,為廣泛存在於自然界的能為人類利用的自然要素。它們是社會生產的原料和燃料的來源,或是社會生產力布局的必要條件和場所。
資源分類 按自然資源與人類社會生活和經濟活動的關系,一般可分為礦產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氣候資源、生物資源、海洋資源 6個方面。存在於自然界的各種能源資源,鑒於其對社會經濟和生活具有特殊重要意義,已納入能源地理的研究領域。
① 礦產資源。是人類社會最重要的物質生產資料來源之一。由於礦產資源的儲量、產量和質量以及地理分布的區域性,對於經濟區劃的制定和生產布局的規模、投資、時序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因此礦產資源往往被視為資源地理最重要的研究內容。礦產資源可分為金屬和非金屬兩大類。金屬按其特點和用途又可分為鐵、錳、鉻、鎢等黑色金屬,銅、鉛、鋅等有色金屬,鋁、鎂等輕金屬,金、銀、鉑等貴金屬,鈾、鐳等放射性元素和鋰、鈹、鈮、鉭等稀有、稀土金屬。非金屬主要是煤、石油、天然氣等燃料原料,磷、鹽、硫等化工原料,金剛石、石棉、雲母等工業礦物和花崗石、大理石、石灰石等建築材料。礦產資源是不可再生資源,它在地球上的儲量是有限的。對各類礦產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的經濟評價包括:礦床的工業類型、儲量、質量、開采條件以及礦區的自然經濟條件,後者又包括礦區的地理位置、資源的地域組成、運輸條件、工農業生產水平、城鎮人口勞動力狀況等。
② 土地資源。土地是人類從事生產活動的最重要的資源,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按土地與經濟活動的關系,大致分為農業用地、工業交通用地、城鄉居民點用地和其他類型土地(如荒山、荒地、沼澤、海塗、沙漠等)。地球上各類土地資源的地理分布有很大差異,各國各地區土地利用的特點和程度也不盡相同。
③ 水資源。自然界的水資源包括地表水(海洋、冰川、江河、湖泊和沼澤)、地下水和大氣水 3種類型。地球上的水資源共約1386×107億立方米。其中絕大部分是海洋水,陸地水約佔3.3%。其中 30.4%分布在河流、湖泊、土壤和地下 600米以內的含水層,便於人類利用,其餘的分布在極地和山嶽冰川、永久雪蓋、永久凍土中。由於陸地淡水資源在分布上有明顯的區域性,並有明顯的季節變化,隨著工業、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長,在世界陸地的很大一部分已出現淡水資源供應不足的現象,並出現了水資源被污染的問題。目前,海水淡化和極地冰川利用問題,已受到許多國家的重視。從一國一地區來說,查清水資源情況,防止水污染,制訂合理利用方案,乃是確定工業、城市發展規模、保護環境的重要因素之一。
④ 氣候資源。由光照、熱量(溫度)、降水、風力等要素組成的各種氣候資源與人類社會的關系十分密切,特別是光、熱、水、風等氣候要素與相應的土地、生物、水資源的地域組成,往往對發展農、林、牧、副、漁各業和旅遊業提供一定的條件。因此,了解一國一地區氣候資源的地域差異、歷年和季節變化的特點,以及與其他資源的組合特點,是進行農業區劃,合理調整作物布局和進行旅遊業布局的先導因素之一。
⑤ 生物資源。地球上生物物種浩繁,按其與人類社會生活和經濟活動的關系,可分為植物資源和動物資源兩類。前者包括栽培植物和自然植物;後者包括飼養動物和野生動物。生物資源是人類生活資料的重要來源,也是加工工業的部分原料來源。隨著工業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合理利用生物資源,保護野生動、植物資源,維持自然界的生態平衡,已為世界各國普通重視。
⑥ 海洋資源。隨著生產的發展和生活的提高對資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以及科學技術的進步,海洋開發已成為當今世界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重要方向之一。海洋資源包括海水資源(可提取各種化學元素和製取淡水)、海底礦產資源(石油、天然氣和錳結核等)、海洋生物資源、海洋空間資源(可建立海底居所、海底倉庫、人工島等)、海洋能(包括潮汐、波浪、海流等)。因此,調查研究各種海洋資源的數量、質量、區域分布及其合理開發利用,已被許多國家列為重大新課題。
研究概況 自然資源,就其地域組合和分布規律來說,有其自然屬性;就其開發利用和與生產布局的關系來說,又有其社會屬性。隨著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廣度(種類和范圍)和深度(使用價值)也日益增加,自然資源研究要把自然基礎、社會需要、技術可能和經濟合理結合起來。
資料地理的研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發展起來的。戰後基於對戰略物資的需求和開展土地利用、城市和區域規劃以及廠址選擇和設計規模等的需求,均對自然資源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從而促進了資源地理的形成和發展。歐美從20世紀40年代起,已有資源地理的研究,並在大學設置有關資源地理的課程。蘇聯於1960年建立了這門學科。中國到70年代後期開展對資源地理的研究。自然資源的研究和利用是涉及面很廣的綜合性問題。資源地理研究不僅同自然地理學、經濟地理學密切相關,而且要充分運用生物學、地質學、土壤學等自然科學,鑽采技術、遙感遙測、工藝學、農藝學等技術科學,以及經濟科學等的成果。資源地理的研究方法,陸上主要是實地踏勘、航空遙測,海上還要藉助於船隻、潛水器等探測。70年代以來,許多國家已將航天遙測與傳統的實地勘察結合起來,效果更為顯著。
(張紹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