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資源配置的三種方式
資源配置的三種方式:即自然經濟、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配置方式。
資源配置是指資源的稀缺性決定了任何一個社會都必須通過一定的方式把有限的資源合理分配到社會的各個領域中去,以實現資源的最佳利用,即用最少的資源耗費,生產出最適用的商品和勞務,獲取最佳的效益。
在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資源配置有兩種方式:計劃方式計劃部門根據社會需要和可能,以計劃配額、行政命令來統管資源和分配資源。
計劃配置方式是按照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設想,在社會主義社會,生產資料將由全社會佔有,商品貨幣關系將不再存在,因而資源配置的方式主要是計劃,即通過社會的統一計劃來決定資源的配置。
『貳』 資源配置有哪幾種方式各有何利弊
資源配置有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兩種.
計劃經濟是由國家統一管理財經,國家管理高度集中.建國初期為了解決中央財政困難,中央決定由中央集中管理財經.這在當時是正確的,有利於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但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嚴重的蔽端,如政企不分,忽視商品生產價值規律,分配中平均主義嚴重,從而阻礙了生產的發展,不利於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農業發展緩慢.
市場經濟是通過供求關系和價值規律來調節資源配置.企業處於資源配置的主導地位,按照市場競爭的原則,自由調節資源的配置,政府不予指導和管理。我國正處於以上兩種方式的矛盾點,即:國家的宏觀調控職能沒有充分有效發揮,同時又存在較大的干預問題;市場的自發調節行為存在較大的混亂,價格機制沒有完全建立。
『叄』 多種分配方式有哪些
我國的多種分配方式有:
按個體勞動者勞動成果分配;按生產要素分配(勞動、資本、技術、管理、信息、土地等)。
(1)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的關系:
①堅持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是由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和客觀經濟條件決定的。我國現階段生產力發展整體水平低、多層次又不平衡,決定了我國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決定要實行按勞分配,而其他所有制經濟形式、多種經營方式的存在,又決定了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必然性。
②將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在實行按勞分配的同時,要兼顧投資者、經營者、勞動者各方面的利益,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2)按勞分配和按勞動力要素分配的關系:
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的分配原則,要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存在為前提。而按勞動力要素分配,在資本主義社會就普遍實行,它存在於我國的外資企業和私營企業中,意味著勞動者只是受雇於企業主,他們只能作為勞動要素的提供者參與生產和分配。兩種收入所體現的生產關系和分配關系不同,因此區分二者首先要看是哪一類經濟形式再作判斷。
(3)對比區分合法的勞動收入和合法的非勞動收入:
①合法的勞動收入:按勞分配、按個體勞動者勞動成果分配、按勞動力要素分配取得的收入。
②合法的非勞動收入:按土地要素分配、按資本要素分配、按技術要素分配、按管理要素分配、按信息要素分配取得的收入。
按勞分配:
(1)按勞分配的性質:
是在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中個人消費品分配的基本原則。
(2)內容與要求:
在公有制經濟中,在對社會總產品作了各項必要扣除後,以勞動者向社會提供的勞動(包括勞動數量和質量)為尺度分配個人消費品,多勞多得,少勞少得。
(3)原因:
①生產資料公有制是實行按勞分配的前提。
②社會主義公有制條件下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是實行按勞分配的物質基礎。
③社會主義條件下人們勞動的性質和特點,是實行按勞分配的直接原因。
(4)意義:
①實行按勞分配,有利於充分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從而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②按勞分配作為社會主義性質的分配製度,是結以往幾千年來不勞而獲的剝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滅和消除兩極分化的重要條件,它體現了勞動者共同勞動,平等分配的社會地位,是分配製度上的偉大變革。
按勞分配以外的分配方式:
主要包括按個體勞動成果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
(1)按個體勞動者勞動成果分配:
個體勞動者個人佔有生產資料,獨立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其勞動成果扣除成本和稅收後直接歸勞動者所有,從而構成他們的個人收入。他們既是勞動者,又是經營者、投資者,不僅要付出勞動,謀劃發展,還要承擔經營風險,個體勞動者的合法收入受國家保護。
(2)按生產要素分配:
①含義:按生產要素分配,是生產要素所有者憑借對生產要素的所有權參與收益分配。
②具體形式:主要有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
a、按勞動要素分配:指在私營企業和外資企業中,勞動者所獲得的工資收入。
b、按資本要素分配:包括私營企業主生產經營取得的稅後利潤,債權人取得的利息收入,股息分紅,債券,股票交易收入等。
c、按技術要素分配:科技工作者提供新技術取得的收入包括技術入股和技術轉讓。
d、按管理要素分配:企業的管理人才憑借其管理才能在生產經營中的貢獻而參與分配的形式。
(3)原因:
①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還要健全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
②健全生產要素分配的制度,是對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生產要素所有權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確認,體現了國家對公民權利的尊重,對勞動、知識、人才、創造的尊重。有利於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於人民。
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理論依據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依據的基本理論是生產決定分配、生產力發展狀況決定分配、生產資料所有制性質決定消費品的分配方式。
『肆』 資源配置的兩種基本方式是什麼
資源配置的兩種基本手段,一是計劃,二是市場。
1、計劃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就是計劃經濟,主要通過指令命令,直接指揮與干預微觀經濟主體的生產經營活動。
2、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就是市場經濟,主要通過供求、價格和競爭,實現資源合理流動。
拓展資料:
一、資源配置(resource allocation)是指對相對稀缺的資源在各種不同用途上加以比較做出的選擇。資源是指社會經濟活動中人力、物力和財力的總和,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物質條件。在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定階段上,相對於人們的需求而言,資源總是表現出相對的稀缺性,從而要求人們對有限的、相對稀缺的資源進行合理配置,以便用最少的資源耗費,生產出最適用的商品和勞務,獲取最佳的效益。資源配置合理與否,對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成敗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二、定義
1、在經濟學中,資源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資源是指自然資源;廣義資源是指經濟資源或生產要素,包括自然資源、勞動力和資本等。可以說,資源是指社會經濟活動中人力、物力和財力的總和,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物質條件。在任何社會,人的需求作為一種慾望都是無止境的,而用來滿足人們需巧兆閉求的資源卻是有限的,因此,資源具有稀缺性。
2、資源配置是指資源的稀缺性決定了任何一個社會都必須通過一定的方式把有限的資源合理分配到社會的各個領域中去,以實現資源的最佳利用,即用最少的資源耗費,生產出最適用的商品和勞務,獲取最佳的效益。
3、資源配置即在一定的范圍內,社會對其所擁有的各種資源在其不同用途之間分配。
4、資源配置的實質就是社會總勞動時間在各個部門之間的分配。資源配置合理與否,對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成敗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5、一般來說,資源如果能夠得到相對合理的配置,經濟效益就顯著提高,經濟就能充滿活力;否則,經濟猜絕效益就明顯低下,經濟發展就會受到阻礙孝裂。
『伍』 資源分配方式有哪些
法律分析:國家資源配置有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兩種。計劃經濟:計劃部門根據社會需要和可能,以計劃配額、行政命令來統管資源和分配資源。計劃配置方式是按照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設想,在社會主義社會,生產資料將由全社會佔有,商品貨幣關系將不再存在,因而資源配置的方式主要是計劃,即通過社會的統一計劃來決定資源的配置。在前蘇聯和東歐國家,正是按照這一理論來實踐的,把計劃作為資源配置的主要方式。市場經濟:依靠市場運行機制進行資源配置的方式。市場成為資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是從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開始的。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社會生產力有了較大的發展,所有產品、資源都變成了可以交換的商品,市場范圍不斷擴大,進入市場的產品種類和數量越來越多,從而使市場對資源的配置作用越來越大,市場成為資本主義制度下資源配置的主要方式。
法律依據:《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進公共資源配置領域政府信息公開的意見》 二、主要任務 本意見所稱公共資源配置,主要包括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保障性住房分配、國有土地使用權和礦業權出讓、政府采購、國有產權交易、工程建設項目招標投標等社會關注度高,具有公有性、公益性,對經濟社會發展、民生改善有直接、廣泛和重要影響的公共資源分配事項。各地區、各部門要根據區域、行業特點,進一步明確本地區、本行業公共資源配置信息公開范圍,細化公開事項、內容、時限、方式、責任主體、監督渠道等,納入主動公開目錄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