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農家生態旅遊有哪些形式
(1)農產品提供型的農家生態旅遊。主要向遊客提供當地的特色農產品。一般包括即時採摘、食用型,如廣東80多座觀光果園;提供情趣商品型,如鄂西北某少數民族向遊客提供的稱為「西蘭卡普」的衣服;另一種是提供高科技的特色農產品,如轉基因黃瓜、西瓜等。
(2)農業空間提供型農家生態旅遊。利用農業特有環境和空間作為背景和條件開展農家生態旅遊活動。一般包括:休閑觀光型,如廣東珍稀動物養殖場、民俗文化村;農業博覽會型,如昆明世博園;農業科技示範園型,如上海農業高科技開發區。
(3)民風民俗及農村體驗型的農家生態旅遊。向遊客展示當地特有的風俗以及使遊客充分體驗當地農民的生活。如無錫馬山的「生態旅遊度假村」,北京某商場在通縣搞的「農桑樂」,使都市人充分體驗到農民的日常生活。
(4)綜合功能型的農家生態旅遊。集以上三種開發形式為一體,向遊客提供綜合的旅遊農業服務。目前,全國綜合功能型的農家生態旅遊做得比較好的有:湖北的隨州、四川的九寨溝和黑龍江的伊春郊區等。
2. 有哪些適用於農家生態旅遊的新型農業
(1)生態農業。生態農業是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的農業生產的一種模式。生態農業強調在盡量減少人工管理條件下進行農業生產,生態上能自我維持,低輸入,經濟上有生命力,保護土壤肥力和生物群體的多樣性,少用或不用化肥,減少環境壓力,在環境、倫理和審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農業。生態農業的基本內容是模仿自然生態系統,更多地強調人和化學能的低投入原則,把農業生態系統的平衡、銜接和保證資源環境的持續性放在首位;生態農業的核心是保證農業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生態農業的基本特徵是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發展農業生產,恢復農業自然生態系;把生物工程技術引入農業,進行戰略性資源替代,最大限度地克服石油農業對農業生產造成的影響,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生態農業的目標是運用生態學原理和系統科學的方法,把現代科學成果與傳統農業技術精華相結合建立起來,具有生態合理性、能良性循環的一種現代農業發展模式。
生態農業的最大特點是把農作物從陽光那裡得到的能量和物質多次利用,循環使用,這樣可以在較少的土地和較小的空間、較短的時間內,以最少的投入得到最大的產出,使排出污染環境的廢物最少。生態農業的最終目標是實現可持續發展,因此生態農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選擇。
(2)有機農業。有機農業亦稱「有機耕作法」,類似的還有「有機園藝」,是總結了東方傳統農業發展幾千年長盛不衰的經驗後提出的。它是指不使用化肥、農葯,而代之以有機肥料和機械與生物防治病蟲害,在生產操作上具有特定的精確標准特點的作物栽培系統。有機農業准確定義為,一種完全不用化學肥料、農葯、生長調節劑、畜禽飼料添加劑等化學合成物質,也不使用基因生物工程及其產物的生產體系。其核心是建立和恢復農業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和良性循環,以維持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其特點:一是天然性。有機農業是一種完全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農葯、生長調節劑的農業生產體系,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二是安全性。有機農業生產體系的產品,按照規定的程序和標准加工成的有機食品,解決了當前農產品衛生、安全、營養的消費需求。
中國有機農業發展始於20世紀80年代。中國歷史悠久的傳統農業所擁有地域優勢和勞動力優勢,為有機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潛在的優勢和廣闊的前景。
(3)設施農業。設施農業又稱設施型及無土型農業,是通過利用人工建造的設施來調節生物體生活的環境,使之最適合進行農業生產。人口的持續增長、土地資源銳減、氣候異常等因素,促進了設施農業的發展。特別是像我國這樣人多地少、人均佔有資源稀缺的國家,設施型農業顯得更為重要。現代設施農業管理可通過計算機將生態環境控制在最適合植物生長發育的水平,在寒冷地帶、沙漠地帶甚至在宇宙空間也能生產新鮮蔬菜,使農業能像工業那樣有計劃、有規模地生產。我國農業資源短缺,設施農業是高效利用有限資源的重要途徑,建立在現代農業與工程科學技術基礎上的設施農業將促進我國農業走持續發展之路,實現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跨越。
(4)生物農業。生物農業就是利用自然條件,採用多種農作物輪作肥田、天然殺蟲、生物多樣化等科學方法種植農作物,在不使用化肥、除草劑和殺蟲劑條件下,建立農業開發管理體系,生產出接近天然植物的農產品。利用生物工程技術修復被工業廢棄物污染的土壤,擴大農業的種植面積,提高土地的有效利用和經濟價值,是生物農業的一項內容。生物農業發展目標是生產不含殘留化學制劑、高質量的農業產品,尊重自然環境,應用先進的耕作技術,不斷增加和保持土壤的肥力。其研究領域有多個方面,如新植物品種和新的有機體的特性評價與生產,擴大耕作,多樣化耕作,強化生產,降低成本,以及鄉村環境保護等。生物農業強調農事和園藝操作中生物、技術、經濟和社會諸方面相互協調。
(5)其他適於農家生態旅遊的新型農業。立體高效型農業,是多層次配置、多時序、多級質能循環利用的主體種養結構,構建高效復合生態系統。擴大對空間、時間、自然資源的有效利用,使群體光合性能有效提高,生產出高產優質的農產品。
保健型農業,以生產保健型、營養型、鮮嫩型、食療型等食品為主的農業生產體系。培育出美味可口、營養豐富、又有療效的農產品,如抗癌糧、富硒蔬菜、大米、防病瓜、長壽果、健腦雞、保肝蛋等。
工藝型農業,是以生產既可以食用又具有欣賞功能給人們帶來賞心悅目效果的農產品為目的的農業。如白茄子、方形西瓜、黑辣椒、球形胡蘿卜、方形樹、彩色棉、鵪鶉雞、豬肉狗,水果遮光化妝水果。
3. 農家生態旅遊資源包括哪些
農家生態旅遊資源是指能吸引旅遊者前來進行旅遊活動,為旅遊業所利用,並能產生經濟、社會、生態等綜合效益的鄉村景觀客體。從地域范圍看,農家生態旅遊資源應該是位於鄉村范圍內的旅遊資源;從內容看,農家生態旅遊資源豐富多彩,既包括了地文景觀類、水域風光類、生物景觀類等自然旅遊資源,也包括了古跡和建築類、休閑求知健身類及購物類等人文旅遊資源,也就是說包括了鄉村范圍內的所有旅遊資源。
4. 農家生態旅遊有哪些主要特點
農家生態旅遊其重點突出一個「農」字,最大程度地保持了原汁原味的農家風味。如婺源「生態旅遊觀光村」、贛州的「寶葫蘆農庄」、安吉的「竹鄉農家樂」等旅遊點,讓遊客吃的是地方特色的農家風味土特產,住的是青瓦木屋農民房舍,乾的是田野農活,玩的是鄉村民間娛樂,買的是農家的風味土特產及手工藝品,故其特點非常鮮明。與傳統農業和旅遊業相比較而言,生態旅遊農業具有如下特徵:
(1)農家生態旅遊充分顯示農家特色。農家生態旅遊大部分是利用農民閑置或兼用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資源就地取材,都姓「農」,且具有經營靈活等特點,因而收費相對較為低廉。而城市近郊觀賞娛樂型的農家樂、休閑度假型的農家樂旅遊完全改變城市生活情調,充滿農村鄉土氣息,對走上小康生活水平的城市工薪階層則更具有吸引力。有了城市工薪階層這一巨大的客源加盟農家生態旅遊活動,全國各地的農家生態旅遊將更有生命力。
(2)農家生態旅遊資源優勢明顯。農村廣闊天地,旅遊資源非常豐富。藉助生態自然環境的優勢。以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空氣清新,適宜休閑度假的優勢吸引遊客。如浙江省安吉縣,地處天目山麓,瀕臨太湖,素有「中國竹鄉」之稱,又相繼獲得全國生態農業示範縣、全國林業生態建設示範縣、全國衛生城市、國家級生態示範區、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等殊榮,景區景點的快速建設吸引了眾多的外地遊客,從而加快了當地「農家生態游」隊伍的建設。
(3)農家生態旅遊經濟效益較好。農家生態旅遊由於適應市場需求(現階段城鎮居民的旅遊消費),具有投資小(利用自身現有土地、房屋等固定資產)、回收快等特點。景點資源幾乎是就地取材,稍加建設就能投入使用。餐飲資源自產自銷,商業成本低。遊客參與農事活動把農活的勞作又轉化為娛樂而創收。農家樂旅遊成本低,資源利用率高,邊際效應大,一推出就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4)農家生態旅遊有助於保護環境、持續發展。觀光農業的建設嚴格按照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的要求進行生產,只允許在殘留有害物質規定標准范圍內適量地使用化肥、農葯,其產品為無公害的、安全、營養的綠色保健食品,大量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生態環境優美、生物多樣性在這里得以充分體現,植被覆蓋率也大大高於一般農區。這種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利用相結合,適當注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做法,遵循了農業發展規律,符合農民利益,使農業走向一條健康的持續發展道路。
5. 我國參與型的農家生態旅遊主要有什麼種類
(1)採摘旅遊。我國內地的採摘旅遊開始於20世紀80年代深圳的荔枝觀光園後採摘園,目前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相繼開展了此種觀光休閑旅遊活動,為城市旅遊增添了一道亮麗風景。據不完全統計,2002年北京市開放觀光採摘果園533個,總面積近28.7萬畝,接待觀光採摘達到335.5萬人次,採摘果品2098萬千克,採摘收入近9730.4萬元,畝產效益比正常栽培的果園高出數倍。現在的一些觀光果園平均收益為7000.8元/畝,其中最好的旅遊採摘觀光果園已經達到3萬元/畝。各地觀光採摘園除了果園外還包括了大量的菜園、農園等(圖4-1)。
(2)務農旅遊。參加此種旅遊活動的遊客有著深厚的「農民情結」,多為「重溫舊夢」,實現某種「感情回歸」,遊客中既有早年離鄉進城的老者,也包括大量的「返城知青」和高考進城的中青年人,他們著重體驗「三親」,即,親知:了解農林業科技知識、當地的歷史文化、民風民俗、社會變革、家庭變遷等;親行:參與農事活動、民俗節慶、鄉村體育、鄉村游藝等,其中參與製造農家美食尤其受女性度假者的歡迎;親情:將度假者作為家庭一員,與其拉家常、結對子、共同娛樂等。
(3)垂釣漁業旅遊。沿海漁村游,參與者可以感受親自參加垂釣、捕魚以及海帶的採集、加工等勞動。我國沿海的許多漁村已對遊客產生了濃厚的吸引力,山東省半島擁有漫長的海岸線,加之30年來經濟的持續發展,人們收入的提高和國家法定假日的改革,使得沿海的垂釣等漁業旅遊蓬勃發展起來。日本岩手縣的一個漁村50多家漁戶常年都能接待遊客。
(4)民俗旅遊。民俗旅遊是一種以鄉村民俗、民族風情以及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和鄉土文化為主題的高層次的文化旅遊。充分利用本地鄉村特有的民俗風情、傳統工藝、文物古跡、節慶文化、民間藝術以及古民居、古建築等,組織開展觀光、遊憩、考古、體驗、休閑旅遊活動。其魅力在於能夠使遊客欣賞到異地他鄉人們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獨特的創造。從民俗生活的空間角度,又可以分為山村民俗游、水鄉民俗游、漁村民俗游等。根據民俗旅遊涉及的民俗范疇差異,也可分為物態民俗游、動態民俗游、心態民俗游和語態民俗游等。民俗旅遊重在參與和體驗,講求真實的融入。如「梅家塢茶文化村」、「蜂之語蜜蜂王國生態園」、「浙江(中國)花木城」等。2003年國家旅遊局選出203個農業旅遊示範點中,民俗文化旅遊佔12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