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政治上什麼是資源
擴展閱讀
同類產品哪個好用 2025-02-02 09:34:05

政治上什麼是資源

發布時間: 2023-09-10 06:12:16

A. 資源是什麼意思

「資源」是指一國或一定地區內擁有的物力、財力、人力等各種物質要素的總稱。

分為自橡畝然資源和社會資源兩大類。前者如陽光、空氣、水、土地、森林、草原、動物、礦藏等;後者包括人力資源、信息資源以及經過勞動創造的各種物質巧數財富等。

資源一般可分為經濟資源與非經濟資源兩大類。經濟學研究的資源是不同於地理資源(非經濟資源)的經濟資源,它具有使用價值,可以為人類開發和利用。

(1)政治上什麼是資源擴展閱讀

人類早期的資源以自然資源和生活資源為主,如土地、森林、獵物等。隨著生產的發展和社會生活的復雜化,人類自身創造的資源越來越重要,其的構成也越來越復雜、多樣。

符號化知識、經驗型技能、創新型能力、通訊手段、社會組織系統等等,都成為了生產的要素即生產的資源。不僅有經濟生產方面的資源,而且有社會生活方面的資源孝如首,如政治資源、文化資源等。

因此,人類積累的一切創造發明成果,都成了人類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活動進一步發展的資源。

總之,資源是指「資財的來源」,即包括自然資源如土地、森林、礦藏、水域等,也包括各類社會資源。其中,文化就是一種社會資源,它也同時體現為有形的物質載體和無形的精神資產。

B. 什麼是社會政治資源

政治資源是執政黨最直接最核心的資源。政治資源的流失必將導致執政黨執政資源的短缺,影響政治系統功能的有效發揮。因此,執政黨必須通過加強自身建設、增強政府權威,完善政治制度、加強制度創新,拓寬公民政治參與渠道、健全公民政治參與機制等途徑,切實加強對黨的政治資源的開發和保護。

政治資源同其他社會資源一樣,都是在一定的環境中生長、積累、消耗和再生長的,從而維持著政治共同體的存續,任何一個環節的脫落都將導致政治共同體失去其存在的理由而消失或轉換。〔1〕從當前來看,中國共產黨對政治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有積極的一面,但隨著經濟利益格局的變遷和政治環境的變化,黨的一部分政治資源正面臨著流失的困境。

1、政府權威弱化。政府權威是指政府合法的政治權力的影響力及其對影響力的服從與認同。它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政府權威依賴於政府合法的政治權力;二是該政治權力具有一定的影響力,社會成員對由此產生的影響力的主觀服從與價值認同。政府權威作為一種公共權威,其深厚的基礎在於它的合法性,而權威合法性歸根結底源於權威之行使的體制是否健全,體制內行使權威者的地位是否名正言順,命令本身是否合理,命令頒布的方式是否正當。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正經歷著一場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由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型的深刻變革。在這場復雜的社會嬗變過程中,中國政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並由此獲得了公眾對政府體系的認同和支持。然而,當我們把目光注入公共行政領域,卻發現政府權威在某種程度上的弱化現象正影響著現代化建設的進程。概而言之,政府權威弱化的原因主要表現在:(1)社會階層多元化導致利益群體的多樣化,由於利益追求上的排它性,不同利益主體在追求各自利益時的矛盾與沖突日趨激烈。在傳統整體性利益格局條件下以集體主義為取向的利益整合機制,已經難以有效地整合利益多元化條件下的復雜利益關系,致使社會整體利益弱化,從而危及公眾對政府權威的認同,削弱政府權威存在的合法性基礎。(2)從政府自身的角度看,改革開放的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目標模式的確立,向政府體制創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政府體制必須與轉型期的經濟社會條件相適應。但從總體上看,當前的政府體制與經濟條件從功能上還不相適應,從運行機制上還不相協調,從權利關繫上還不相適合。這種功能、運行機制與權利關繫上的"水土不服",削弱了政府的行政效能和政府權威。中國經濟體制的轉軌,需要經歷一個艱難的新舊體制轉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體制的不健全以及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和缺陷,為權力腐敗現象的滋生蔓延遺留了空間。權力腐敗現象的滋生蔓延,嚴重破壞了社會政治體制的正常運轉和國家政策的實施,擾亂了社會秩序以及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損害了政府在公眾中的形象和地位。

2、制度資源流失。"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來的規則、守法程序和行為的道德倫理規范,它旨在約束正式主體的福利或效益最大化的個人行為。"〔2〕科學的制度是執政黨執政合法性的重要基礎,執政黨取得執政地位後,要使自己得到公眾的認同和支持,就必須建立一套既能保證黨的執政地位又能使民意得到順暢表達的科學制度。正是由於制度的約束性、稀缺性等特徵,使它成為政策執行中必不可少的資源,並在政黨執政過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正如波普所指出的:"我們需要的與其說是好的人,還不如說是好的制度。""我們渴望得到好的統治者,但歷史經驗向我們表明,我們不可能找到這樣的人。正因為這樣,設計使甚至壞的統治者也不會造成太大損失的制度是十分重要的。"〔3〕制度資源作為中國共產黨維護其執政地位的關鍵性資源,在改革開放進程中獲得了極大的拓展。但同時我們也看到,由於過去長期實行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傳統的慣性作用和影響不可能在短時期內徹底消除,而改革開放進程的長期性、漸進性和艱巨性必然決定著制度建設方面的復雜性和艱巨性。傳統的一些領導制度、管理制度正面臨著調整和改革,新的制度尚在構建,這便造成了社會轉型期中國共產黨執政所需的制度資源的暫時性、部分性缺失。就基層黨政部門而言,由於相互間配合失調,各自為政,致使一些政策、制度相互矛盾,公眾不能遵循比較穩定的制度來規范黨和政府的行為,進而造成了黨和公眾間的隔閡。另一方面,由於制度缺乏穩定性和連續性,致使現有政策利益分配格局處於混亂狀態,從而損害了部分目標群體的合法政策權益,引發了一部分公眾對某些現行制度、政策產生懷疑感、畏懼感和排斥感。

3、公民政治參與冷漠。公民政治參與是指公民在政治運行過程中表達自己的思想、意圖和利益以影響國家政治決策行為的活動。公民的政治參與度是衡量一個國家政治文明的重要標准。一個政黨所制定的一切路線方針政策,都應該是社會政黨與公民之間良性互動的結果。公民通過政治參與,既可以形成對政府權力機構及其公職人員的社會監督,又可以滿足公民日益強烈的參與政治生活的願望,增強公民的主人翁責任感,促進公民對社會制度及其政黨權威的認同。從這個層面講,公民政治參與是公共政策執行獲得公眾支持與配合的強大政治資源。自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社會各階層和利益集團日益希望通過政治參與的手段來表達自己的政治訴求和對自身利益的關注。但是,由於受中國歷史傳統和現實狀況的制約,一些公民不同程度地表現出對現存政治體制的疏遠和抵制。造成公民政治參與冷漠的因素主要有兩個方面:(1)我國雖然建立了包括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政治協商制度、信訪制度等在內的比較完備的政治參與機制。但是,這套機制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著制度化程度低、配套性差的弱點,使得一些制度在實踐中難以被貫徹實施。政治參與制度的不完善,致使公民在參與過程中產生挫折感。(2)公民政治參與渠道的過窄制約了公民政治參與面的擴大。公民政治參與渠道過窄一方面表現在包括選舉、基層民主自治、社會協商對話等已有參與制度的應有功能未能充分發揮;另一方面表現在一些新的參與渠道如聽證制度、公民參與立法制度、對公職人員評價制度等具體公民政治參與途徑還沒有普及到公民的政治參與制度中來,使得公民的政治意圖不能順暢地、完全地表達,從而制約了公民的政治參與熱情。"政治體系在公眾政治參與願望增強的同時,其本身的政治制度化水平必須隨之提高,否則就會引起政治參與膨脹和政治參與冷漠的『並發症』"〔4〕,對黨和政府來說,公民在這種政治參與上的冷漠不但會帶來政治道德的滑坡,而且將消蝕部分公民的政治參與熱情,使一些人對黨和政府產生離心傾向。

C. 高中政治:資源合理配置是什麼東西

人的需要是多種多樣、永無止境的,但在一定時期和范圍內,社會能夠加以利用的資源總是有限的。如果用於生產某種產品的資源增加,用於生產其它產品的資源就會減少。為了盡量滿足多方面的需要,社會必須合理配置有限的資源。

D. 什麼是政府資源

政府資源一般包括政治資源(行政權力)、人力資源(公務員)、客戶資源(包括企業、事業單位、公民)、財政資源、資產資源(房產、車輛、辦公設備等)、信息資源(如公文、申報材料、統計數據)等。

E. 什麼是資源

[編輯本段]一、資源
①一國或一定地區內擁有的物力、財力、人力等各種物質要素的總稱。分為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兩大類。前者如陽光、空氣、水、土地、森林、草原、動物、礦藏等;後者包括人力資源、信息資源以及經過勞動創造的各種物質財富。②計算機系統中的硬體和軟體的總稱。如存儲器、中央處理機、輸入和輸出設備、資料庫、各種系統程序等。由操作系統進行系統的、有效的管理和調度,以提高計算機系統的工作效率。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說:「勞動和土地,是財富兩個原始的形成要素。」恩格斯的定義是:「其實,勞動和自然界在一起它才是一切財富的源泉,自然界為勞動提供材料,勞動把材料轉變為財富。」(《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第373頁,1995年6月第2版。)馬克思、恩格斯的定義,既指出了自然資源的客觀存在,又把人(包括勞動力和技術)的因素視為財富的另一不可或缺的來源。可見,資源的來源及組成,不僅是自然資源,而且還包括人類勞動的社會、經濟、技術等因素,還包括人力、人才、智力(信息、知識)等資源。據此,所謂資源指的是一切可被人類開發和利用的物質、能量和信息的總稱,它廣泛地存在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是一種自然存在物或能夠給人類帶來財富的財富。或者說,資源就是指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一種可以用以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具有一定量的積累的客觀存在形態,如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森林資源、海洋資源、石油資源、人力資源、信息資源等。
資源是一切可被人類開發和利用的客觀存在。資源一般可分為經濟資源與非經濟資源兩大類。經濟學研究的資源是不同於地理資源(非經濟資源)的經濟資源,它具有使用價值,可以為人類開發和利用。
《經濟學解說》(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將「資源」定義為「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投入」,這一定義很好地反映了「資源」一詞的經濟學內涵,資源從本質上講就是生產要素的代名詞。「按照常見的劃分方法,資源被劃分為自然資源、人力資源和加工資源。」(《經濟學解說》,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
[編輯本段]二、人類對資源的認識
對自然資源的看法,歷來都是以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為基礎的。從技術進步和生產力發展的角度來看,經濟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勞力經濟階段、自然經濟階段和知識經濟階段。
(一)勞力經濟階段
勞力經濟是指經濟發展主要取決於勞力資源的佔有和配置。由於科學技術不發達,人類開發自然資源的能力很低。對多數資源來說,短缺問題並不突出生產的分配主要是按勞力資源的佔有來進行,勞動生產率主要取決於勞動者的體力。相對於農業經濟時期。
(二)自然經濟階段
傳統經濟學往往把農業經濟叫做自然經濟。從資源學的角度,所謂自然經濟就是指工業經濟,即經濟發展主要取決於自然資源的佔有和配置。由於科學技術不斷發展,人類開發自然資源的能力不斷增強,使得大多數可認識資源都成為短缺資源。盡管19世紀以來工業革命的完成使生產效率大大提高,但鐵礦石和煤、石油等發展機器生產的主要資源很快成為短缺資源,開始制約經濟發展,因此,這一階段的經濟發展主要取決於自然資源的佔有,生產的分配主要按自然資源的佔有來進行。
(三)知識經濟階段
知識經濟是以知識產業為基礎產業的經濟,其經濟發展主要取決於智力資源的佔有和配置。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科學成果轉化為產品的速度大大加快,形成知識形態生產力的物化,人類認識資源的能力、開發富有資源替代短缺資源的能力大大增強。因此,自然資源的作用退居次要地位,科學技術成為經濟發展的決定因素。
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這三個階段中,人與自然的關系經歷了天命論、決定論、或然論、征服論等多種認識階段與相應的處理方式,才進入到協調論的現代,即人、自然和技術這個大系統應該處於動態平衡狀態。在工業時代,人類對資源採取耗竭式的佔有和使用方式,不斷使人與自然這個大系統產生強大震動。人與自然不能協調發展,使得經濟不能持續發展,不斷出現能源危機,導致人類生活不能穩步提高,時常出現巨幅漲落。進入到現代,人們逐漸悟出,人類只不過是人與自然這個大系統中的一個要素,必須和其它要素協調發展,力爭在發展過程中始終處於動態平衡狀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於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
[編輯本段]三、新的資源觀
在知識經濟條件下對某種資源利用的時候,必須充分利用科學技術知識來考慮利用資源的層次問題,在對不同種類的資源進行不同層次的利用的時候,又必須考慮地區配置和綜合利用問題。這就是"新資源觀",是在知識經濟條件下解決資源問題的認識基礎。
(一)資源系統觀
資源系統觀是資源觀中最核心的觀點。只有當人類充分認識到自己是人與自然大系統的一部分的時候,才可能真正實施與自然協調發展。而且,也只有當人類把各種資源都看成人與自然這個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並正確處理這個資源子系統與其它子系統之間的關系時,人類才能高效利用這種資源。
(二)資源辯證觀
以新的資源觀看待資源問題時,我們應當正確處理幾個重要的資源矛盾關系:
1.資源的有限性與無限性問題
自然資源就其物質性而言是有限的,然而人類認識、利用資源的潛在能力是無限的。片面的悲觀和盲目樂觀都是不正確的。
2.資源大國與資源小國問題
分析一國的資源情況既要看到宏觀上綜合經濟潛力巨大的因素,又要清醒的認識到在微觀上人均可利用資源限度的現實問題。
3.資源的有用性與有害性問題。
4.資源的量與質問題。
(三)資源層次觀
資源是相對於人類認識和利用的水平來區分層次的,材料--能源--信息是現實世界三項可供利用的寶貴資源,而整個人類的文明又可根據人類對這三項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劃分層次。
人類社會的發展是由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發展決定的。起初,人類最先學會了利用材料來加工製作簡單的生產工具,提高勞動生產力,但僅用材料來製作的工具是一種「死的工具」,要靠人力來驅動和操作,這大體是農業——手工業時代生產力的情形;後來人類進一步學會了利用能量資源,把材料和能量結合在一起製造新型生產工具,使原來「死的工具」變成了「活的工具」,但這種工具還是要靠人來駕馭和操縱,勞動生產力的提高仍受到人的身體因素的限制,這大體是工業時代的社會生產力的情形。到了現代,人類逐漸學會開發和利用信息資源,並把材料和能量同信息有機地結合起來,創造了不僅具有動力驅逐而且具有智能控制的先進工具系統,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開辟了無限廣闊的前景。在傳統經濟中,人們對資源的爭奪主要表現在佔有土地、礦藏和石油等。而今天,信息資源日益成為人們爭奪的重點。這大體是信息時代生產力的情形。
總之,人類從學會利用材料資源再到能量資源到信息資源,推動了人類社會從農業時代向工業時代再向信息時代的不斷邁進,材料棗能源棗信息「三位一體」成為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寶貴資源,只有全面地開發和綜合利用三大資源,才能不斷地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
(四)資源開放觀
知識經濟是世界一體化的經濟,資源的開放觀是從地區到全球,從微觀到宏觀,從局部到整體,在不同層次上都要確立的一種基本觀點。我國地區差別很大,資源組合錯位,地區間的資源具有很強的互補性和動態交流的必然性。以資源的開放觀為指導,就是要打破地區經濟封鎖以實現產業結構動態優化,合理配置資源。
(五)資源動態平衡觀
資源動態平衡觀是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基礎。在人與自然大系統中,人的發展變化要依靠開發利用自然資源,而自然資源系統由於自身動因和人的作用也在發展變化,在發展過程中人與自然要達到動態平衡,同時也需要地區間的資源互補和動態交流,防止資源組合錯位的差距。
今天我們對自然資源保證的估計,必須考慮高技術因素的影響。以智力資源為主要依託的知識經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不以人們的主觀意識為轉移的。以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技術及新材料技術為核心的高技術將極大地改變世界面貌和人類生活。盲目的資源悲觀論是沒有根據的,但是如不從現在起就下大力氣實抓基礎研究、可能有所突破的應用研究和高技術產業化,將來就可能制約人的發展。因此,在知識經濟發展的條件下,所謂資源保證,關鍵在於這些高技術的科學應用,可以達到商用階段,以便在經濟生活中用富有資源替代短缺資源。目前的最新研究及實際發展成果表明,絕大多數高技術的應用期的預測都是提前的,這也證實了科學技術的加速發展趨勢。因此,我們對前景持謹慎的樂觀態度是有道理的。
[編輯本段]四、資源系統及其分類
在人類經濟活動中,各種各樣的資源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形成一個結構復雜的資源系統。每一種資源內部又有自己的子系統。資源系統可從性質、用途等不同角度進行不同的分類。
(一)按資源性質分類
1.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一般是指一切物質資源和自然過程,通常是指在一定技術經濟環境條件下對人類有益的資源。
自然資源可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類。
從資源的再生性角度可劃分為再生資源和非再生資源:
再生資源:即在人類參與下可以重新產生的資源,如農田,如果耕作得當,可以使地力常新,不斷為人類提供新的農產品。再生資源有兩類:一類是可以循環利用的資源,如太陽能、空氣、雨水、風和水能、潮汐能等;一類是生物資源。
非再生資源:(或耗竭性資源),這類資源的儲量、體積可以測算出來,其質量也可以通過化學成分的百分比來反映,如礦產資源。
再生資源和非再生資源的區分是相對的,如石油、煤炭是非再生資源,但它們卻是古生物(古代動、植物)遺賅在地層中物理、化學的長期作用變化的結果,這又說明二者之間可以轉化,是物質不滅及能量守恆與轉化定律的表現。
從資源利用的可控性程度,可劃分為專有資源和共享資源。
專有資源:如國家控制、管轄內的資源。
共享資源:如公海、太空、信息資源等。
2.社會經濟資源和技術資源
自然資源、社會經濟資源、技術資源通常被稱為人類社會的三大類資源。社會經濟資源又稱社會人文資源,是直接或間接對生產發生作用的社會經濟因素。其中人口、勞動力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條件。
技術資源廣義上也屬於社會人文資源,其在經濟發展中愈益起著重大作用。技術是自然科學知識在生產過程中的應用,是直接的生產力,是改造客觀世界的方法、手段。技術對社會經濟發展最直接的表現就是生產工具的改進,不同時代生產力的標尺是不同的生產工具,主要是由科學技術來決定的。在當代,科學技術對生產力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集中表現在鄧小平的論斷「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二)按資源用途分類
1.農業資源
2.工業資源
3.信息資源(含服務性資源)
(三)按資源可利用狀況分類
A、現實資源:即已經被認識和開發的資源。
B、潛在資源:即尚未被認識,或雖已認識卻因技術等條件不具備還不能被開發利用的資源。
C、廢物資源:即傳統被認為是廢物,而由於科學技術的使用,又使其轉化為可被開發利用的資源。
[編輯本段]五、資源系統的特點
(一)自然資源系統的特點
根據人類對自然資源的認知度,其主要特點是:
自然資源分布的不平衡性和規律性;
自然資源的有限性和無限性(現實資源是有限的,但開發利用及轉化是無限的);
自然資源的多功能性;
自然資源的系統性;等。
(二)社會資源系統的特點
社會資源同自然資源相比較,具有以下突出特點:
1.社會性。人類本身的生存、勞動、發展都是在一定的社會形態、社會交往、社會活動中實現的。勞動力資源、技術資源、經濟資源、信息資源等社會資源無一例外。社會資源的社會性主要表現在:
(1)不同的社會生產方式產生不同的種類、不同的數量、不同的質量的社會資源。
(2)社會資源是可超越國界、超越種族關系的,誰都可以掌握和利用它創造社會財富。
2.繼承性。社會資源的繼承性特點使得社會資源不斷積累、擴充、發展。知識經濟時代就是人類社會知識積累到一定階段和一定程度的產物,就是積累到"知識爆炸",使社會經濟發展以知識為基礎,這種積累使人類經濟時代發生了一種質變,即從傳統的經濟時代(包括農業經濟、工業經濟,農業經濟到工業經濟有局部質變)飛躍到知識經濟時代,這是信息革命、知識共享必然的結果。社會資源的繼承性主要通過以下途徑實現;
(1)人力資源通過人類的遺傳密碼繼承、延續、發展。
(2)通過載帶信息的載體長期保存、繼承下來。人類社會通過書籍、音像、磁帶和教育手段等,繼承人類的精神財富。
(3)勞動創造了人本身,人又把生產勞動中學會的知識、技能物化在勞動的結果--物質財富上而繼承下來。
社會資源的繼承性,使人類社會的每一代人在開始社會生活的時候,都不是從零開始,而是從前人創造的基礎上邁步的。
在社會經濟活動中,人類一方面把前人創造的財富繼承下來,另一方面又創造了新的財富。也正因為這樣,科技知識不斷發展,一代勝過一代,並向生產要素中滲透,使勞動者素質不斷提高,生產設備不斷更新,科研設備得到改進,並提高經營管理水平。社會財富的積累、反過來又加速了科技的發展。
3.主導性
社會資源的主導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社會資源決定資源的利用、發展的方向。
(2)把社會資源變為社會財富的過程中,它表現、貫徹了社會資源的主體--人的願望、意志和目的。這就是馬克思講的「最蹩腳的建築師從一開始就比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2頁。)
4.流動性。
社會資源流動性的主要表現是:
(1)勞動力可以從甲地遷到乙地。
(2)技術可以傳播到各地。
(3)資料可以交換,學術可以交流,商品可以貿易。
利用社會資源的流動性,不發達國家可以通過相應的政策和手段,把他國的技術、人才、資金引進到自己的國家。我國改革開放、開發特區的理論依據也含有這方面的內容。
5.不均衡性。
社會資源的這種不均衡性是由以下原因形成的:
(1)自然資源分布的不平衡性。
(2)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性。
(3)管理體制、經營方式的差異性。
(4)社會制度對人才、智力、科技發展的影響作用的不同。
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都是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必不可少的投入。
網路資源是網路上互連起來的計算機提供給各用戶分享的信息。這些信息放在各自的計算機上(www伺服器、ftp伺服器、bbs伺服器、vod伺服器等),因為有網路互連,大家都能通過internet訪問到。
[編輯本段]六、我國資源狀況
我國水資源總量佔世界水資源總量的7%,居第6位。但人均佔有量僅有2400立方米,為世界人均水量的25%,居世界第119位,是全球13個貧水國之一;
我國森林面積為15894.1萬公頃,全國森林覆蓋率達到16.55%,森林蓄積量112.7億立方米。全國除香港、澳門、台灣地區外,人工林面積4666.7萬公頃,居世界首位;
我國石油資源量約為1040億噸,天然氣資源量約47萬億立方米。通過對不同類型盆地油氣勘查,新增儲量規律和各種方法的 分析,測算出我國石油可采資源量為150億~160億噸,天然氣可采資源為10萬~14萬立方米 。按照國際上(油氣富集程度)通常的分類標准,我國在世界103個產油國中,屬於油氣資源「比較豐富」的國家;
煤的資源總量穩居世界第一,而且如果全世界都只燒煤的話,我國的煤的儲量可功全世界的人燒大約100年。
[編輯本段]七、我國的資源問題
我國資源總量豐富,但人均佔有量少,總體質量不高,分布不均(概括出的特點:總量大、人均少、開發程度和利用率低)。表現:①資源危機、水危機 ②因使用不當造成浪費和環境污染。
解決方法:「開源」與「節流」——用可再生資源代替非可再生資源,解決礦產資源用一點就少一點的問題;努力發掘新資源,研製新材料;大力發展「廢棄物資源化」;跨區域調配——南水北調、西氣東輸;立法保護——《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等。
[編輯本段]八、地名——廣西資源縣
資源縣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越城嶺山脈腹地,界於東經110°16.6′——110°55.2′、北緯25°46′—26°20.4′之間,東面、南面、西南面分別與全州縣、興安縣、龍勝縣毗鄰,西面、北面分別與湖南城步苗族自治縣、新寧縣交界,在行政上隸屬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資源縣城位於風景秀麗的資江上遊河畔,距離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市98公里,距離湘桂鐵路百里村火車站58公里。三條省際公路經過縣城,汽車可直達桂林市、龍勝縣和湖南的武崗市、邵陽市、新寧縣等地。
資源縣境內東西橫距65.5公里,南北縱距63.4公里,總面積1961.14平方公里,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縣,全縣現轄資源縣鎮(2005年7月5日,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撤銷延東鄉、大合鎮,設立資源鎮)、中峰鄉、梅溪鄉、瓜里鄉、車田苗族鄉、兩水苗族鄉、河口瑤族鄉等六鄉一鎮。共74個村(街)委,總16.7萬人,其中苗、瑤等少數民族人口約3.5萬人,約佔21%。
九 資源的使用與可持續發展
許多資源在其原始形式的情況下是無法消費或者說使用的。為了將其轉變化更加方便可用的商品,就必須對它們予以加工處理。這就是所謂的資源開發。例如,將原油變為汽油。隨著全球范圍內人口的增多,對於資源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然而,不同國家或地區之間的資源分布情況各不相同。發達國家所使用的資源要多於發展中國家。
與資源之過度消費相關的需求上漲已經造出了若乾的問題:
資源枯竭
資源在少數人手中的積累
環境退化
公地悲劇
資源詛咒

F. 什麼是政治資源啊

按照美國著名政治學家羅伯特••A•達爾的觀點,「政治資源是一個人可用於影響他人行為的手段。」①我國著名社會學家鄧偉志在其《政治資源配置問題簡論》一文中,對政治資源作出了較全面的定義:「所謂政治資源,就是可以為政治主體用來影響他人行為的政治手段和政治財富。」②據此較通行的定義,我國村民自治中的政治資源,就是指可為黨和政府用來影響並作用於村民自治的政治手段和政治財富。

G. 政治經濟學中經濟資源概念

所謂經濟資源,必然具備有用性和稀缺性,有用性是資源之所以為資源的依據,稀缺性是經濟資源之所以為經濟資源的前提,而能否認識和利用這種稀缺的有用性則尚須依賴於一定的知識、技術和經濟條件,因此經濟資源通常被定義為具有稀缺性且能帶來效用的財富,是人類社會經濟體系中各種經濟物品的總稱 。

H. 什麼是政治資源

按照電視劇「人民的名義」的說法,政治資源,該是決定一個官員官途的所有人情關系(又叫人脈關系)。
政治一詞,一詞多意。只有具體情況才能說清。如政治權利(剝奪政治權利,這里指的是選舉與被選舉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