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地球上淡水資源占總水量的百分比是多少我國淡水資源的總量約為多少立方米人均為多少立方米
地球上淡水資源占總水量的百分比是2%,我國淡水資源的總量約為2.8萬億立方米,人均水量只相當世界人均佔有量的1/4。
水是世界上最普遍的物質之一,總體積為14.1億立方公里,其中只有2%是淡水。淡水的87%又被封凍在兩極及高山的冰層和冰川中,難以利用。便於人類利用的淡水資源只有21000立方公里左右。這些資源在時空上分布不均,加上人類的不合理利用,使世界上許多地區面臨著嚴重的水資源危機。
(1)2020年水資源配置要超過多少擴展閱讀
淡水資源實際現狀:
全世界約有1/3的人生活在中度和高度缺水的地區,在這些地區的淡水消費量超過可更新水資源總量的10%。
大約有80個國家,40%的世界人口在1990年代中期嚴重缺水(CSD 1997b)。根據1997年9月聯合國秘書長關於淡水綜合估計的報告,人類直接或間接利用著世界水供應量的一半以上,全球人均淡水可用量從1950年的17000立方米下降到1995年的7000立方米。
到2020年,水的使用量將會提高40%,其中17%以上的水將要用於滿足人口增長說引起的食品生長。(世界水聯合會2000a)。
『貳』 廣東水資源及其利用狀況
(一)全省水資源總量及特點。
廣東省年均降雨量為1771毫米,年均水資源總量為1830億立方米,年均入境水資源總量為2361億立方米。流經廣東省的西江、北江、東江和韓江年均水資源可利用總量分別為708.4億立方米、144.3億立方米、134.4億立方米和86.1億立方米。廣東省水資源利用主要有以下特點:一是人均佔有水資源量較低。全省人均本地水資源佔有量為2100立方米,低於全國人均2200立方米的水資源佔有量。二是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汛期降雨徑流佔全年的70%—85%,主要以洪水的形式出現;枯水期易出現旱情。各區域自然分布的水資源與各行政區的需水量不一致。三是水質總體較好,局部河段污染嚴重。全省各江河水質良好,其中,19個地級以上市集中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100%,東江、西江、北江、韓江、漠陽江、潭江等江河幹流水道水質一般優於III類,除個別河段外跨省界河流水質均達到II類至III類。但局部地區河段污染嚴重,流經珠江三角洲城市的河流江段及水量較小的跨市河流水質一般為IV類、V類。
(二)需水預測。
以2005年為基準年,在正常來水年份情況下,預計2010年和2020年全省河道外需水量分別為494億立方米和517億立方米,其中農業需水量分別為230億立方米和195億立方米,工業需水量分別為168億立方米和223億立方米,生活需水量(含生態用水)分別為96億立方米和99億立方米。
(三)主要成效。
1.水資源調配體系綜合利用能力進一步加強。至2005年底,全省有效灌溉面積從20世紀50年代初期的64.07萬公頃增加到162.87萬公頃,佔耕地總面積的77.5%.現有引水、提水和調水的工程規模達512億立方米,基本滿足全省城鄉用水需求;城市自來水普及率達98.8%;農村飲水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基本解決農村人口飲水困難問題;東深供水四期改造等工程的建成使用,有效加強了對香港和深圳等地的供水保障;通過合理調配主要水系,河道生態需水保證率達到80%,江河通航能力進一步提高,小水電開發成效顯著,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水污染治理和水生態環境建設取得較大進展。
2.防洪排澇體系不斷完善。城鄉防災減災工程取得階段性成果,全省已建成江海堤防1.6萬公里,大中型水庫317座、總庫容達358.6億立方米;已建成機電排灌工程3.6萬宗、總裝機容量達126.8萬千瓦。全省水文站網、重點江河洪水預警預報系統和重點水庫洪水調度系統初步建成,建立並逐步完善了大江大河、重點地區、重要防洪工程體系和洪水調度方案及各類應急預案。
3.水資源非工程保障體系初步建立。全省已初步形成區域和流域相結合,以取水、供水、用水、排水、水生態保護和防治水害為主體的水資源管理機制;初步建立起水政策法規體系和覆蓋全省的三防指揮系統;編制完成了水功能區劃和水源保護區設置規劃,開始實施限制排污總量方案和排污口監督管理。
(四)主要問題。
受全球氣候變化和區域水環境改變的影響,全省防治洪澇、乾旱、水污染和咸潮上溯等水患的任務艱巨;隨著全省城鎮化、工業化進程的加快,水資源綜合利用中供、用、排、耗關系和用水結構出現重大變化,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環境安全面臨嚴峻挑戰,部分區域水生生物資源受到嚴重威脅。
1.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水資源配置能力亟待提高。珠江三角洲等經濟發達地區用水需求量激增,但蓄水能力不足,水資源短缺問題突出;粵北山區調蓄能力相對較強,但需水量相對較小,水資源未充分利用;東江流域和雷州半島資源性缺水嚴重;西江水量豐富,但利用率低;農村供水安全問題不容忽視,自來水普及率僅為738%,大部分地區缺少備用應急水源。
2.部分水域水質污染嚴重,水質性缺水問題亟待解決。全省主要江河省控斷面水質優良率僅為57.6%,城鎮污水處理率僅為40.2%,大中城市河段污染較為嚴重,生態環境建設及生態恢復能力不足,部分水庫水質呈現富營養化狀態,水生生態受到不同程度影響。珠江三角洲及粵東等地區水土資源過度開發,水土流失嚴重,已出現水質性缺水問題。
3.水資源利用效率低,城鄉人均耗水量偏大。全省水資源已利用量佔主要江河可利用量的30%,其中,西江利用率僅為1.5%,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為47%,農業灌溉水利用系數不足0.5.廣東省年人均用水量為499立方米,高於全國人均427立方米用水量;城鄉人均生活用水量分別為每日227升和每日147升,分別高於全國城鄉人均每日212升和每日68升的生活用水量。
4.防洪減災能力有待提高。主要江河防洪工程體系不完善,防洪(潮)能力不強。縣級以上城市防洪標准達標率僅為40%;部分水利工程設施老化,配套不全,存在重工程建設輕工程管理的現象;水情監測預報能力和防治山洪災害能力不強,城市與農村、沿海地區與山區的水利防災減災能力發展不平衡。
5.水資源管理體制有待完善。各涉水部門協調機制以及江河水庫水資源統一調度機制需進一步完善,基層水資源管理組織亟待健全,水資源現代化管理和信息化建設需進一步加強。
『叄』 中國水資源人均佔有量僅佔世界水平的多少
中國水資源人均佔有量僅佔世界水平的28%。
人均水資源量是衡量國家可利用配世改水資源的程度指標之一。中國人均水資源量指中國可以利用的淡水資源平均到每個人的佔有量。據2020年的統計,中國人均水資源量只有2100立方米,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28%。全國城市中有約三分之二缺水,約四分之一嚴重缺水。
雖然當前中國水資源開發、利用、配置、節約、保護和管理工作取得顯著成績,但人多水少、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仍是中國的基本國情和水情,水資源短缺、水污染嚴重、水生態惡化等問題十分突出,已成為制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瓶頸。
中國水資源面培判臨的問題
1、我國人均水資源量只有2100立方米,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28%,比人均耕地佔比還要低12個百分點。
2、水資源供需矛盾突返基出,全國年平均缺水量500多億立方米,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
3、水資源利用方式比較粗放,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較低,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有較大差距。
4、不少地方水資源過度開發,像黃河流域開發利用程度已經達到76%,淮河流域也達到了53%,海河流域更是超過了100%,已經超過承載能力,引發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
5、水體污染嚴重,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僅為46%。三分之二的湖泊富營養化。
『肆』 我國水資源總量
我國水資源總量:2.8萬億立方米
1、提高全面素質,節約用水。除企業生產用水之外,還有平常全民的生活用水,要養成節約用水的>慣。
2、綠色生產,拒絕污染。作為企業應該加大科研力量轉變生產模式,走綠色生產道路。
3、退毀渣滾耕還林,保護環境。保護環境和保護水資源一脈相承,是不沖突的,環境好壞直接影響到水質優劣,可以有針對性開展退耕還林活動,真正意義上保護環境。
4、企業轉型,優化資源。企業可以考慮進行企業轉型,或者政府加纖余大投資力度進行科研創新,拋棄傳統的生產方式,對生產造成的水污染進行凈化,並考慮採用循環用水,以解決企業生產所需要的水資源問題。
水資源是指可資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的水源,這個水源應具有足夠的數量和合適的質量,並滿足某一地方在一段時間內具體利用的需求。根據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水利科技名詞中有關水資源的定義,水資源是指地球上具有一定數量和可用質量能從自然界獲得補充並可資利用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