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經濟林資源包括哪些
擴展閱讀
同類產品哪個好用 2025-02-02 09:34:05

經濟林資源包括哪些

發布時間: 2023-09-14 09:10:30

㈠ 森林資源主要分布在我國哪些區域

我國森林資源的分布劃分為三個區域:東北的:東北林區,是我國最大的天然林區;西南的:西南林區,是我國第二大天然林區;東南林區,淮河以南,雲貴高原以東的廣大山區,是我國主要的經濟和人工林區。

1、東北的:東北林區,是我國最大的天然林區;東北地區的森林資源主要集中在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地。主要用材樹種:針葉林有落葉松、長白落葉松、紅松、樟子松、沙松、雲杉、冷杉等;闊葉樹有樺、楊、水曲柳、黃菠蘿、胡桃楸、椴、榆、槭、柞樹等。

2、西南的西南林區,是我國第二大天然林區;西南地區包括四川、重慶、雲南、西藏,主要林區處在橫斷山脈。這里天然原始林和成、過熟林比重大。面積佔90%以上,蓄積量比重超過95%。

3、東部的秦嶺、淮河以南,雲貴高原以東的廣大山區,則是我國主要的經濟和人工林區。南方地區包括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和貴州等10省區。南方地區是我國自然條件最好的地區,也是歷來林業發達的地區,人工林佔有很高的比重。

山區的農民有經營林業的習慣。南方森林資源的分布比較均勻。武夷山系和南嶺山系較為集中,兩個山系的面積佔南方地區總面積的22%,而有林地面積佔45%,蓄積量佔65%。

南方地區也是我國最大的經濟林和竹林基地。如湘、鄂、黔的漆、油桐;鄂、皖、贛、浙的烏桕;浙、贛、湘、黔、桂的油茶;湘、桂、閩、浙、贛的毛竹等。

㈡ 森林資源包括哪些

森林資源是林地及其所生長的森林有機體的總稱。這里以林木資源為主,還包括林中和林下植物、野生動物、土壤微生物及其他自然環境因子等資源。林地包括喬木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林中空地、採伐跡地、火燒跡地、苗圃地和國家規劃宜林地。
森林分為以下五類:
(一)防護林:以防護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叢。包括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防風固沙林,農田、牧場防護林,護岸林,護路林。
(二)用材林:以生產木材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以生產竹材為主要目的的竹林。
(三)經濟林:以生產果品,食用油料、飲料、調料,工業原料和葯材等為主要目的的林木。
(四)薪炭林:以生產燃料為主要目的的林木。
(五)特種用途林:以國防、環境保護、科學實驗等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國防林、實驗林、母樹林、環境保護林、風景林,名勝古跡和革命紀念地的林木,自然保護區的森林。

㈢ 我國主要的森林資源有那些現狀如何

由於中國國土遼闊、地形復雜、氣候多樣,森林資源的類型多種多樣,有針葉林、落葉闊葉林、常綠闊葉林、針闊混交林、竹林、熱帶雨林。樹種共達8000餘種,其中喬木樹種2000多種,經濟價值高、材質優良的就有1000多種。珍貴的樹種如銀杏、銀杉、水杉、水松、金錢松、福建柏、台灣杉、珙桐等均為中國所特有。經濟林種繁多,橡膠、油桐、油茶、烏桕、漆樹、杜仲、肉桂、核桃、板栗等都有很高的經濟價值。中國森林資源的地理分布極不均衡,東北、西南地區和東南、華南丘陵山地,森林資源比較豐富,森林覆蓋率達28~38%;華北、中原及長江、黃河下游地區為7%;西北乾旱、半乾旱地區森林資源極少,僅為1.4%。森林資源結構不夠合理,用材林面積的比重佔73.2%,經濟林佔10.2%,防護林佔9.1%,薪炭林佔3.4%,竹林佔2.9%,特殊用途林佔1.2%。經濟林、防護林、薪炭林的比重低,不能滿足國計民生的需要。中國林地生產力水平低,發達國家林地利用率多在80%以上,中國僅為42.2%;世界平均每公頃蓄積110立方米,中國為90立方米;每公頃年生長量,發達國家均在3立方米以上,中國僅為2.4立方米。中國宜林地多,東南半部氣候濕潤溫暖,造林潛力大。
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林業部1977~1981年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統計,中國森林面積共11528萬公頃,立木總蓄積量102.6億立方米 (包括零星樹木),其中森林蓄積量90.3億立方米,森林資源居世界第五位。但中國人口眾多,人均佔有量低,人均森林面積0.12公頃,與世界人均量之比為1:5.8;人均森林蓄積量9.1立方米,與世界人均量之比為 1:8.2。據森林資源1977~1981年清查資料與1973~1976年清查資料相比,森林覆蓋率(亦稱森林覆被率)從12.7%降低到12%,森林面積有所減少,主要林區森林過伐。全國森林資源年消耗量約29410萬立方米,而立木總生長量為27532萬立方米,年赤字為1878萬立方米。

㈣ 森林資源有哪些

問題一:森林資源包括哪些 森林資源包括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託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動物、植物和微生物。
森林包括喬木林和竹林。
林木包括樹木和竹子。

問題二:台灣的森林資源有哪些? 台灣島是祖國的森林寶庫,台灣本撫森林面積約為186萬公頃,佔全島土地總面積的52%,比著名的山林之國瑞士的森林面積還要大,是我國森林覆蓋面積比重最大的省,其中天然林佔80%,總蓄積量為3億多立方米。它們基本分布於海拔300米以上的山地,又以屬於暖帶林木種類的闊葉林所佔面積最廣,超過林地面積一半以上。許多是經濟林木和珍貴的樹種。台灣因此而被譽為「亞洲天然植物園」。
台灣島地勢高差懸殊,溫差較大,生長著熱帶、亞熱帶、溫帶和寒帶樹種4000多種。林區中既有闊葉林、針葉闊葉混交林,也有針葉林。在台灣島的森林中,經濟價值較大的樹木有300多種,其中用作工業原料的最多。例如:樟樹、畢山松、馬尾松、油洞、漆樹、胭脂樹、木籃、白檀、紫檀、紅檜、相思樹、冷杉、水柳、赤楊、扁柏等總計不下八九十種。
在這些經濟樹種中,最有名、經濟價值最高的要數樟樹了。其主要樹種有本樟、芳樟、油樟,是提取樟腦和樟腦油的原料。在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也找不到像型弊台灣那麼多的樟樹林和生產那麼多的樟腦,因此,台灣島又有「樟腦王國」的美稱。台灣島的一些熱帶林木也是祖哪租改國大陸比較缺乏的,扁柏等珍貴林木更是其他地方所沒有的其中油杉、肖楠、台灣杉、巒大杉和紅檜被稱為「台灣五木」,是世界著名的優質木材和珍貴樹種,也是祖國的寶貴自然資源
台灣島的森林以阿里山最為著名。進入山間腹地,到處古樹參天,遮天蔽日。丘陵地帶,桉樹、椰樹、檳榔樹高大挺拔,合歡樹、相思樹、榕樹枝葉繁茂,香蕉樹果實累累。樟樹、肖楠、櫧樹、櫟樹等闊葉樹四季常綠,紅檜、扁柏、鐵杉、亞杉等針葉樹粗大筆直。每當風起,千枝擺動,林濤震盪山谷,幾十里外都可聽到陣陣轟鳴。

問題三:中國的森林資源現狀 大城市及沿海地區樹木成長的很好很茂密 而長江中部地區原有的原始森林已不復存在曾經是密密麻麻大樹現在已變沙丘不能積水洪水泛濫

問題四:我國哪些地方的森林資源比較豐富? 中國國土遼闊,森林資源少,森林覆差率低,地區差異很大。全國絕大部分森林資源集中分布於東北、西南等邊遠山區和台灣山地及東南丘陵,而廣大的西北地區森林資源貧乏。全國森林覆蓋率為20.36%,其中以台灣省和香港為最高,達70%。森林覆蓋率超過30%的有(70%)、福建(62.9%)、江西(60.5%)、浙江(60.5%)、廣東(57.9%)、海南(51.9%)、黑龍江、湖南、吉林、等8省,超過20%的有遼寧、雲南、廣西、陝西、湖北等6省、區,超過10%的有貴州、安徽、四川、內蒙古等4省、區,其餘各省、市、自治區多在10%以下,而新疆、青海不足1%。

問題五:森林資源主要分布在我國哪些地區 我國森林資源的大致分布:
1.東北的:東北林區,是我國最大的天然林區;
東北地區的森林資源主要集中在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地。主要用材樹種:針葉林有落葉松、長白落葉松、紅松、樟子松、沙松、雲杉、冷杉等;闊葉樹有樺、楊、水曲柳、黃菠蘿、胡桃楸、椴、榆、槭、柞樹等。
2.西南的西南林區,是我國第二大天然林區;
西南地區包括四川、重慶、雲南、 *** ,主要林區處在橫斷山脈。這里天然原始林和成、過熟林比重大。面積佔90%以上,蓄積量比重超過95%。
3.東部的秦嶺、淮河以南,雲貴高原以東的廣大山區,則是我國主要的經濟和人工林區。
南方地區包括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和貴州等10省區。南方地區是我國自然條件最好的地區,也是歷來林業發達的地區,人工林佔有很高的比重。山區的農民有經營林業的習慣。南方森林資源的分布比較均勻。武夷山系和南嶺山系較李判為集中,兩個山系的面積佔南方地區總面積的22%,而有林地面積佔45%,蓄積量佔65%。
南方地區也是我國最大的經濟林和竹林基地。如湘、鄂、黔的漆、油桐;鄂、皖、贛、浙的烏桕;浙、贛、湘、黔、桂的油茶;湘、桂、閩、浙、贛的毛竹等。
據剛剛結束的第七次森林資源全國森林面積19545.22萬公頃,森林覆蓋率20.36%。全國絕大部分森林資源集中分布於東北、西南等邊遠山區和台灣山地及東南丘陵,而廣大的西北地區森林資源貧乏。全國平均森林覆蓋率為12.0%,其中以台灣省為最高,達70%。森林覆蓋率超過30%的有福建(62.9%)、江西(60.5%)、浙江(60.5%)、黑龍江、湖南、吉林等6省,超過20%的有廣東、遼寧、雲南、廣西、陝西、湖北等6省、區,超過10%的有貴州、安徽、四川、內蒙古等4省、區,其餘各省、市、自治區多在10%以下,而新疆、青海不足1%。

問題六:森林資源包括哪些內容?有哪些作用和效益? 森林資源:包括森林,林木、林地以及林區內野生的植物和動物。 作用和效益:一、森林是空氣的凈化物二、森林有自然防疫作用三、森林是天然制氧廠四、森林是天然的消聲器五、森林對氣候有調節作用六、森林改變低空氣流,有防止風沙和減輕洪災、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七、森林有除塵和對污水的過濾作用八、森林是多種動物的棲息地,也是多類植物的生長地,是地球生物繁衍最為活躍的區域 詳細如下:一、森林是空氣的凈化物。隨著工礦企業的迅猛發展和人類生活用礦物燃料的劇增,受污染的空氣中混雜著一定含量的有害氣體,威脅著人類,其中二氧化硫就是分布廣、危害大的有害氣體。凡生物都有吸收二氧化硫的本領,但吸收速度和能力是不同的。植物葉面積巨大,吸收二氧化硫要比其他物種大的多。據測定,森林種空氣的二氧化硫要比空曠地少15-50%。若是在高溫高濕的夏季,隨著林木旺盛的生理活動功能,森林吸收二氧化硫的速度還會加快。相對濕度在85%以上,森林吸收二氧化硫的速度是相對濕度15%的5-10倍。 二、森林有自然防疫作用。樹木能分泌出殺傷力很強的殺菌素,殺死空氣中的病菌和微生物,對人類有一定保健作用。有人曾對不同環境,立方米空氣中含菌量作過測定:在人群流動的公園為1000個,街道鬧市區為3-4萬個,而在林區僅有55個。另外,樹木分泌出的殺菌素數量也是相當可觀的。例如,一公頃檜柏林每天能分泌出30公斤殺菌素,可殺死白喉、結核、痢疾等病菌。 三、森林是天然制氧廠。氧氣是人類維持生命的基本條件,人體每時每刻都要呼吸氧氣,排出二氧化碳。一個健康的人三兩天不吃不喝不會致命,而短暫的幾分鍾缺氧就會死亡,這是人所共知的常識。文獻記載,一個人要生存,每天需要吸進0.8公斤氧氣,排出0.9公斤二氧化碳。森林在生長過程中要吸收大量二氧化碳,放出氧氣。據研究測定,樹木每吸收44克的二氧化碳,就能排放出32克氧氣;樹木的葉子通過光合作用產生一克葡萄糖,就能消耗2500升空氣中所含有的全部二氧化碳。照理論計算,森林每生長一立方米木材,可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約850公斤。若是樹木生長旺季,一公頃的闊葉林,每天能吸收一噸二氧化碳,製造生產出750公斤氧氣。資料介紹,10平方米的森林或25平方米的草地就能把一個人呼吸出的二氧化碳全部吸收,供給所需氧氣。誠然,林木在夜間也有吸收氧氣排出二氧化碳的特性,但因白天吸進二氧化碳量很大,差不多是夜晚的20倍,相比之下夜間的副作用就很小了。就全球來說,森林綠地每年為人類處理近千億噸二氧化碳,為空氣提供60%的凈潔氧氣,同時吸收大氣中的懸浮顆粒物,有極大的提高空氣質量的能力;並能減少溫室氣體,減少熱效應。 四、森林是天然的消聲器。雜訊對人類的危害隨著公元、交通運輸業的發展越來越嚴重,特別是城鎮尤為突出。據研究結果,雜訊在50分貝以下,對人沒有什麼影響;當雜訊達到70分貝,對人就會有明顯危害;如果雜訊超出90分貝,人就無法持久工作了。森林作為天然的消聲器有著很好的防雜訊效果。實驗測得,公園或片林可降低雜訊5-40分貝,比離聲源同距離的空曠地自然衰減效果多5-25分貝;汽車高音喇叭在穿過40米寬的草坪、灌木、喬木組成的多層次林帶,雜訊可以消減10-20分貝,比空曠地的自然衰減效果多4-8分貝。城市街道上種樹,也可消減雜訊7-10分貝。要使消聲有好的效果,在城裡,最少要有寬6米(林冠)、高10米半的林帶,林帶不應離聲源太遠,一般以6-15米間為宜。 五、森林對氣候有調節作用。森林濃密的樹冠在夏季能吸收和散射、反射掉一部分太陽輻射能,減少地面增溫。冬季森林葉子雖大都凋零,但密集的枝幹仍能削減吹過地面的風速......>>

問題七:地球上的森林資源還有多少 1962年,地球的森林面積減少到5500萬平方千米。進入20世紀,隨著人口的激增,到1975年,已減少到2600萬平方千米,森林覆蓋率約為20%。例如,巴西森林覆蓋率已從400年前的80%減少到4O%。許多地方的原始森林已經蹤跡全無了。我國人均森林面積僅是世界人均水平的40%,居世界第120多位。 世界上只有20%的原始森林保存完整
木材走私與毒品走私、武器走私和野生動物走私一樣嚴重
從今天開始的一周是北京愛鳥周,提到鳥類人們就會聯想到森林。森林是鳥類最主要的棲息地之一,也對我們人類的生存環境起到重要的保護作用。廣袤的森林被稱為「地球之肺」,但地球上的森林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今天,我們把關注的目光投向森林。
■拯救「地球之肺」
最近裝修房子的人一定會發現,建材市場上的國產實木幾乎已無處可尋,進口實木地板卻鋪天蓋地。而兩三年前裝修房子的人卻可以大量使用國產優質實木。
其實專家們早就預言了這種狀況:自1998年「天然林保護工程」緊急實施後,大范圍禁止樹木採伐,國內木材產量銳減。但中國對木材及森林產品的需求不斷增長,必然會從周邊國家增加進口來彌補需求。於是中國一下子變成了世界第二大木材進口國,進口量僅次於美國。
與此同時,全球森林資源告急的呼聲頻頻見於媒體。2004年2月9日至20日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召開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七次締約方大會也將森林保護列為議題之一,會議期間,眾多環保組織著重提出了木材非法砍伐和木材非法貿易問題。
由於木材資源的短缺,木材非法採伐與貿易已愈演愈烈,非法採伐已成為全球林業面臨的一個緊迫問題。專家們認為,木材走私與毒品走私、武器走私和野生動物走私,已並列為危害最嚴重的四大國際走私犯罪活動。
■「地球之肺」已布滿斑痕
原始森林是地球上眾多陸生生物的家園,世界資源中心的資料顯示:世界上所剩下的原始森林中,只有20%是比較完整的,其餘都已被破壞得支離破碎。
熱帶雨林:
世界最大的熱帶森林―――亞馬孫森林主要分布在巴西和秘魯。上游的秘魯僅近10年就有600多萬公頃森林因砍伐而慘遭破壞,全國1億多公頃土地因水土流失而荒漠化。巴西亞馬孫熱帶雨林中蘊藏著全球一半以上的動植物種類,而今已經有1億公頃森林被砍伐殆盡。
國際環境專家警告:如果巴西 *** 不積極採取措施拯救亞馬孫雨林,那麼再過10年至15年,亞馬孫森林將無法再恢復原貌,人類也將痛失這一片美麗家園。
非洲的木材生產主要集中在西非剛果河流域,分布有200多萬平方公里熱帶雨林,佔世界熱帶雨林總面積1/4,是僅次於亞馬孫河流域的全球第二大熱帶原始森林。近年非洲的熱帶雨林遭受嚴重的破壞,造成非洲的生態危機:沙漠化不斷擴張,乾旱周期性肆虐,飢荒蔓延,非洲成了經濟最貧困的一個洲。
亞洲的熱帶雨林集中在東南亞諸國。近10年印尼熱帶森林的消失速度增長了10倍,每年有200多萬公頃熱帶雨林遭到毀滅。
最新的伐木統計數字更令人震驚:2000年印尼共損失了380萬公頃的森林,比1990年增加了一倍,這個損失速度也是巴西亞馬孫河流域森林損失速度的六倍。如果木材產業得不到有效控制,那麼印尼剩下的低地森林也會在未來的幾十年內被破壞掉。如按目前的毀林速度,印尼最具生物多樣性的蘇門答臘森林到2005年將消失殆盡,加里曼丹的森林在2010年將不復存在。
溫帶原始雨林:
緊貼著太平洋東岸的加拿大卑詩省,有一片珍貴的原始森林―――大熊森林,這是世界上最大的溫帶原始雨林,面積達700萬公頃。高達百米的參天古......>>

問題八:中國森林資源有哪些特點? 中國森林資源是在中國國土內以喬木為主體的生物群落與非生物環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生態系統的總稱。它包括各種類型的林地、宜林地與林分、疏林、散生木,以及林地內的動物、植物、景觀等資源。
中國森林資源的主要特點:
1.人均資源佔有量小。人均有林地面積0.113公頃,人均有林地蓄積量7.9立方米,不及世
界人均83立方米的1/10。
2.林業用地面積大,但利用率低。有林地的利用率僅為50.05%,而德國、日本等林業發達國家的林業利用率都在90%以上。
3.林地分布不均勻,影響了多種效益的發揮。林地集中分布在中國的東南部,西北地區很少。土地面積佔全國32.2%的西北地區,有林地面積僅佔全國的6.7%,活立木蓄積量為全國的7.7%;在東南部又集中分布在東北和西南地區,而人口稠密、經濟發達的長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則分布較少。由於西南地區的森林大多位於崇山峻嶺或高深峽谷之中,交通運輸困難,開發利用的難度較大,而且90%是成、過熟林,雖然活立木蓄積量較高,但可采資源量少。中國森林的這種 分布格局,造成「北材南運」與「東材西運」,即增加了木材的生產成本,又削弱了森林的總體防護功能。
4.森林管理粗放,生產力低下。中國有林地平均每公頃蓄積量為76.5立方米,僅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115.5立方米的66.2%;人工林生產力則更低,平均每公頃蓄積量33立方米。
中國森林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成熟林資源日趨減少,可采資源少,不能滿足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保護和擴大森林資源的任務仍很繁重;對森林資源利用不能放任自流,必須繼續實行限額採伐。(摘編自《中國資源科學網路全書》)

㈤ 經濟林主要有哪些樹軟籽石榴樹是不是經濟林

㈥ 林種是如何劃分的

林種結構即根據森林的不同培育目的而區分的森林種類,根據《森林法》第四條森林分為以下五類:

(一)防護林:以防護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叢,包括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防風固沙林,農田、牧場防護林,護岸林,護路林;

(二)用材林:以生產木材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以生產竹材為主要目的的竹林;

(三)經濟林:以生產果品,食用油料、飲料、調料,工業原料和葯材等為主要目的的林木;

(四)薪炭林:以生產燃料為主要目的的林木;

(五)特種用途林:以國防、環境保護、科學實驗等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國防林、實驗林、母樹林、環境保護林、風景林,名勝古跡和革命紀念地的林木,自然保護區的森林。

(6)經濟林資源包括哪些擴展閱讀

林種結構是指具有各種不同功能類型森林的組合構成,是森林資源結構重要的組成部分。狹義的森林資源主要指的是樹木資源,尤其是喬木資源。廣義的森林資源指林木、林地及其所在空間內的一切森林植物、動物、微生物、以及這些生命體賴以生存並對其有重要影響的自然環境條件的總稱。

森林資源按物質結構層次劃分:可分為林地資源,林木資源,林區野生動物資源,林區野生植物資源,林區微生物資源和森林環境資源六類。

森林資源的可再生性和再生的長期性。在一定條件下森林具有自我更新、自我復制的機制和循環再生的特徵,保障了森林資源的長期存在,能夠實現森林效益的永續利用。但是,森林資源所具有的可再生性和結構功能的穩定只有在人類對森林資源的利用遵循森林生態系統自身規律。

不對森林資源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的基礎上才能實現。因為林木從造林到其成熟的時間間隔很長,天然林的更新需更久的時間,即便是人工速生林也要10年左右的時間,這就影響到森林資源的再生性和系統的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