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課堂上如何利用學生資源
擴展閱讀
如何找出成本驅動因素 2025-02-02 07:38:13
海外代購的資源有哪些 2025-02-02 07:37:29
txl鑽石版是什麼車 2025-02-02 07:17:06

課堂上如何利用學生資源

發布時間: 2023-09-20 04:08:42

A. 如何開發和利用教學資源

一、有效地挖掘和用好教材資源

教材是教師教學的主要資源,是教與學的重要依據。為了提高數學教學質量,教師必須首先通過研究和分析、理解和掌握新教材的編寫意圖。從編者的意圖來看,主要是想給廣大教師提供更為廣闊的創造空間,為教師的創造性教學提供機會。但這樣一來,也無形中增加了一些缺乏經驗的教師吃透教材的難度。

1、合理地確定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

2、明確教學的重點、難點和關鍵。

3、合理安排教學的順序。

4、深入挖掘教材中隱含的教育資源。

二、創造性地開發和利用其它教學資源

1、課堂生成資源的及時捕捉。

學生提出的問題、學習中出現的錯誤、不同的觀點都是教師可以利用的教學資源。

2、貼近生活

數學來源於生活,因此現實生活中許多事件或現象都和一定的數學知識相聯系,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素材,不僅能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而且還能激起學生自主探究的願望。

3、媒體、網路資源的合理開發

現實社會是一個網路化時代、信息化社會,課程資源除了包括文本資源中的教科書以外,還包括信息技術資源、生成性資源等。教師可以到網上收集一些與教學相關的題材,來充實、豐富課本內容,這是活用教材的新路子。

(1)課堂上如何利用學生資源擴展閱讀

自從20世紀30年代視聽教育興起以來,媒體的種類越來越多,應用也越來越廣泛,教育觀念也正在發生變化。早期,教師被看成信息源,媒體只起單向傳遞作用,把知識傳授給學生,學生處於被動學習狀態。

到了90年代,人們認識到教育技術是對與學習有關的過程和資源進行設計、開發、運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和實踐,教學資源已經被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關心教學資源建設,加強對教學資源的認識和研究是極其迫切的任務。

B. 如何讓課堂中生成的有效資源成為有效的教學資源

面對生成,需要教師運用教學智慧進行有效調控。新課程要求教師必須根據課堂中不斷傳遞出的各種信息,及時做出正確的判斷,採取得當的措施來不斷地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使課堂中生成的有效資源成為有效的教學資源。所有的一切,卻無時無刻地在向教師的教學智慧挑戰。
一、全面敏銳關注,捕捉多方信息,推進學生深度探究。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是人與人心靈最微妙的相互接觸。」在整個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始終保持飽滿的熱情和細膩的敏感,從學生的眼神、動作感受每位學生的處境,通過觀察、巡視,捕捉多方信息;通過轉化、引申,運用多方信息,引發學生深度探究學習。
1.全面關注,及時捕捉
教學中教師團亮要走下講台,走到學生中間去,這樣才能發現學生一些不易被發現的資源。如「情緒性資源」、「問題類資源」和「錯誤資源」。看到學生眉頭緊鎖,躲避你的目光,你會知道你的問題難住了誰,誰又碰到麻煩?看到學生迎著你的目光有所期待,你會知道誰胸有成竹,誰想表達。這些信息引導你採取行動,建立同學間的聯系,互幫互助。當你彎下腰細心看學生的練習,發現精彩的創新點,抑或一些出人意料的問題,你妥善運用它們,或拓展學生思維,或以點帶面糾正一些偏差,推進學生深度探究,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2.合理把握,果斷決策
課堂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間動態的及多種因素間相互作用的推進過程。在課堂中,學生的各種信息都會不間斷地並且不經意地傳遞給教師和同學,這些來自學生的信息,有些是教師可以事先預設到的,但更多的可能是教師無法預設,關鍵是教師要能及時捕捉到這些來自於學生的信息,在最短的時間內判斷出生成的動態資源是否偏離教學目標?是否真有價值?這種價值體現在學生能否普遍從這一動態生成資源中獲得三維目標的提升?若無價值應……?判斷的敏捷與正確,基於教師對教材意圖的領會,對教學目標的合理把握,學生學情的全面預設。並且利用好這些信息,及時做出決策來靈活展開教學活動。
3.因勢利導,智慧引領
在互動生成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面對有價值的生塌者寬成能夠智慧引領才是成功的關鍵,如何引領正是教學的藝術,蘊含教者的智慧。若是個體的偏離要引領其盡快回到正確航向?若是暗藏價值,應調整預設,充分利用這一生成資源,使之發生無限精彩。
二、善待錯誤資源,靈活調控,在糾錯中完善認知。
學生在探究新知的過程中,總難免會出現各種不同的錯誤,我認為教嫌槐師應改變以往對待錯誤的消極態度,站在新的視角對其進行新的探索,合理利用「錯誤」這一資源,促成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和諧發展。
1.在爭論中化解「錯誤」
課堂教學中,學生出現錯誤往往是典型的,而很多教師採用的方式仍然是就「節省時間」地「立馬糾正」,而這種方式卻不能讓學生真正理解數學的意義,這正是教學中忽視了錯誤資源所存在的價值。此時,教師所要做的並不是急著解釋、下定論,而是把錯誤資源拋給學生,給他們爭論的時空,在爭論中明理,在爭論中內化知識。
2.在類比中糾正「錯誤」
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往往因為題目類似出現的 一些錯誤,對於這樣的錯誤關鍵是教師要善於化解、巧妙利用,把錯誤資源轉化為新的教學資源,並善於借題發揮,適度由此引出一些相似或容易混淆的問題讓學生進行對比,使其為教學服務。這樣教學,既給予學生鼓勵,激發學生認錯,又有利於學生的思維的發展,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3.在准備中預防「錯誤」
學生有時出錯就是因為對語言敘述的不理解。找出這些錯誤的原因不僅能夠幫助學生解決問題,還能夠了解學生思維特點,更好地理解學生。學習相遇問題時,我感到一些學生對這個問題不是很理解,可是又找不到問題的關鍵所在。於是出一些條件讓學生自己提問並解答,准備從中發現問題。學生的錯誤性生成,作為珍貴的教學資源,是可遇不可求的,也是稍縱即逝的。因此,我們不僅要善待學生的錯誤,還要敏銳的發現錯誤背後的原因,挖掘學生錯題的價值。這樣可以使我們更好地了解學生,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三、有序反饋,合理安排,讓資源價值最優化。
面對相同的生成資源,反饋的順序不同,教學效果也會又差異。因此,教師在組織反饋時,要考慮反饋的順序。既要關注不同學生認知水平上的差異,又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並及時掌握學習資源生成情況,合理安排反饋的先後順序。
1.先低後高
由於學生間存在差異,他們反饋的學習資源水平是有高低差異的。面對這些差異的生成性資源,一般應先反饋低學習水平的生成資源,再處理高水平的資源。這種解決方法能使中低下水平學生在有了鋪墊後易於接受高水平的學習資源,從而促使學生盡快掌握新的知識,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2.先重後輕
不同的生成性資源對達成目標的作用是有區別的,有的可以達成主要目標,有的則對達成次要目標有作用。因此,教師在安排反饋順序時,有輕重緩急考慮,一般地先考慮教學重點,以讓學生先期達到教學目標,然後關注對教學主要目標有效達成的其它資源。
3.先易後難
學生課堂即時生成的學習資源存在著接受與理解的難易。有的很容易,學生一目瞭然。而有的則相對較難,特別是相對優秀學生的反饋,對其他學生的學習可能帶來影響。面對這種生成資源,一般地應先反饋較容易的,在解決了容易的材料後,再反饋較難的,從而讓多數學生能掌握相關內容。
當然,在研究中還發現,課堂上的隨機生成具有良莠之分。課堂上,一些學生為了出風頭,信口雌黃,面對這些無意義的「意外」生成,教師不應立即予以肯定,而應及時加以引導。簡單的以「意外」就一定是「精彩」的,是站不住腳的。為了迎合少數學生的表現慾望或唯「生成」而忽視了由此對大多數學生造成負面影響,實在得不償失。因此,教學中,教師一方面應當承認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積極、主動的建構;另一方面,要牢牢抓住價值引導這根權杖,引領學生的思維不斷朝著正確的方向延伸,習得智慧,實現發展。

C. 如何合理有效地在課堂教學中運用新的課程資源

1.有效的預設源於對學生資源的掌握。學生們的生活經歷不同,對同一知識的理解也就不盡相同。如果能夠在課前了解學生對本課的知識內容的了解程度,在備課預設中有效地加以利用,就可以使課堂教學有的放矢,更具有針對性。
2. 再精彩的預設也要服從課堂生成。備課中的預設是為教學服務的,當預設與課堂中學生的需要不統一時,教師要有應變機智,把握時機,因材施教。要知道課堂中學生的生成是十分寶貴的資源,比循規蹈矩的預設要強很多倍,教師要具有根據現實的情況隨機改變自己的教學設計的能力。
3. 學生對信息的收集能力是很強的,任何聽到的、看到的都會迅速成為他們的信息記憶,再加上由於年齡相仿,這種信息更易傳達給同學,所以同伴的講述往往可以達到更好的效果。在本次教學中最能體現這一點,學生的講解並不比老師所講的生動,但是就因為是同伴所說,所以學生更具有認同感,自然接受起來也更快。
反思:其一,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是多種多樣的,教師要善於把學生已經掌握的和能夠發現的信息作為課程學習資源,以使教學內容更豐富、更貼近生活、更貼近學生。學生本身就是巨大的信息庫,他們所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都可以成為課堂中與大家進行交流的信息。但是這種信息在接收傳遞的過程中難免會有偏差,因此在運用學生的信息之前,教師還是要有所把握,對學生信息的真實性教師要加以驗證,去偽存真,以免給其他同學留下負面的印象。
其二,任何資源都有其靈活性,而學生本身更是活的資源。由於年齡影響,教學中,學生的思維跳躍性極大,常常會出「狀況」,這是教師所無法左右的。當學生思維脫線、突發奇想時,當學生「語出驚人」,故意發難時,作為教師,絕對不可嚴加苛責,更不能置之不理。靈活應對課堂生成,適時加以利用,這活的資源才能成為有效的資源。

D. 如何有效利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生成資源

教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對於轉變課程功能,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有著重要意義,而在課堂教學中由學生動態生成的教學資源,可以超越教師的思維,就更顯珍貴。因此教師一方面利用教材資源,精心設計,促成智慧的火花;另一方面要善於捕捉、放大教學過程中動態生成的瞬間,一旦發現學生有什麼奇思妙想,我們要有教學資源意識,認識到這種課堂上生成資源的寶貴,並有效地加以利用,讓學生在親歷探究的過程中,增強實踐和創新的能力。我是從以下兩方面加以闡述的:
一 課前為生成而准備
生成並不是盲目地生成,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現有的學習水平,使教學有的放失。
1、 課前認真備課,了解教材,熟透自己要上的內容。切忌倉促上陣。預則立,不預則廢。為能有效、高效的應對生成,教師應有積極對待可能的生成性問題的心態,通過積極的應急預案減少「無措」現象。這樣一來老師自己也有信心。
2、教師不僅僅要鑽研教材,了解課程標准,還必須充分了解自己的教育對象,了解學生對這一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即知識起點問題。在教學前要了解學生能夠使教師在進行本節課宏觀設計的時候更具有可行性。
3、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無論是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理解能力,應用能力都不同,因此,在教學之前應充分了解每個孩子的特點,以便做到因材施教。
二、善於捕捉課堂教學中閃光點,促成學生再創造
課堂教學中,到處都蘊含著豐富的教學資源:在奇思妙想,甚至是胡思亂想中;在順水推舟中,甚至是逆水行舟中;在錦上添花,甚至是畫蛇添足中……只要蘊含著閃光點、生長點、轉折點、鏈接點,哪怕是微乎其微,教師就可挖掘、開發、引伸、利用,見機行事,不斷優化教學。
例如:「千克的認識」教學
生:老師,我看我媽買蔬菜、水果時,總是講買了幾斤,斤就是千克嗎?
師:這位同學真善於開動腦筋,給我們提出了一個這么好的問題。因為我們所生活的區域,都習慣用「斤」作計量單位,因此,日常生活中我們幾乎很難聽到「千克」這個計量單位。其實,「千克」是國家法定的計量單位,而「斤」是日常生活中我們中國習慣使用的計量單位,同學們有誰知道「千克」與「斤」的關系嗎?……
在教學過程中,盡管要學生「掂一掂」、「稱一稱」去感知1千克物體有多重,但學生還是覺得抽象。當把「千克」與他們生活中很熟悉的計量單位「斤」聯系起來時,再要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說1千克物體大約有多少,學生就爭先恐後地回答。
生:16個雞蛋大約1千克,8個蘋果大約1千克……
課堂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變化、發展的過程,也是師生、生生之間交流互動的過程。在上述教學過程中,正是積極捕捉信了學生的這一意外,充分用了這一教學資源,不僅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了知識,而且還彌補了教師教學中的漏洞和不足,教學也因此才閃現出創造的光輝和人性的魅力。
三、課末為生成而升華
動態生成的時間不僅僅在課前,課中,也發生在臨近結束。例如:在結束課堂後再次回顧同學們在課中發現問題和難點,加以鞏固。
總之,面對生成性的問題,教師的應對要熱情、理性、科學、自如。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就需要教師有這樣的勇氣和膽量,有應對的能力和智慧。而只有在實踐中,不斷提升儲備量,不斷催生新手段,這一切才能變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