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黑龍江的簡介——最好從農、林、濕地、水資源、野生動植物等方面來說。
網路呀!
生物資源:
黑龍江省土地條件居全國之首,總耕地面積和可開發的土地後備資源均佔全國十分之一以上,人均耕地和農民人均經營耕地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倍左右。全省現有耕地990.5萬公頃,土壤有機質含量高於全國其它地區,黑土、黑鈣土和草甸土等佔耕地的60%以上,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帶之一。黑龍江省盛產大豆、小麥、玉米、馬鈴薯、水稻等糧食作物以及甜菜、亞麻、烤煙等經濟作物。
全省草原面積約433萬公頃、草質優良、營養價值高,適於發展畜牧業。其中松嫩草場是世界三大羊草地之一。
森林資源:
全省林業經營總面積3175萬公頃,佔全省土地面積的2/3。有林地面積2007萬公頃,活立木總蓄積15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43.6%,森林面積、森林總蓄積和木材產量均居全國前列,是國家最重要的國有林區和最大的木材生產基地。森林樹種達100餘種,利用價值較高的有30餘種。黑龍江省是全國最大的林業省份之一,林業生態地位十分重要。天然林資源是黑龍江省森林資源的主體,主要分布在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脈及完達山。
動植物:
全省野生動物共476種,其中獸類88種、鳥類361種、爬行類16 種、兩棲類11種。屬國家一級保護的獸類有東北虎、豹、紫貂、貂熊、梅花鹿5種,鳥類有丹頂鶴、大鴇、白獾、中華秋沙鴨等l2種;屬國家二級保護的獸類有馬鹿、黑熊、雪兔等ll種,鳥類有大天鵝、花尾榛雞、鴛鴦等56種。其中有許多都是本省乃至全國十分珍貴的野生動物,如東北虎、紫貂、梅花鹿、馬鹿等。鳥類中久負盛名的「飛龍」即是分布在全省的花尾棒雞。全省有東北虎l0隻、紫貂2100隻、貂熊60隻、原麝920隻、馬鹿2200隻、駝鹿4600隻、丹頂鶴500隻、黑嘴松雞l 200隻、大鴇l20隻、白鶴90隻。
黑龍江省連綿起伏的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和張廣才嶺、老爺嶺構成了全省以山林為主的自然景觀,全省林地面積占整個土地面積的近一半。此外,還有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在這些復雜的地域中分布著大約2100餘種的植物,其中具有經濟價值的達l 000餘種。這些植物資源按用途可分為葯用植物、食用植物、野果植物、澱粉植物、油料植物、色素植物、芳香植物、蜜源植物、飼料植物、木材植物、樹膠植物、樹脂植物、纖維植物、環保植物、觀賞植物、農葯植物、蹂料植物等l7大類。在木材植物中有全國十分珍貴的紅松、黃菠蘿、核桃揪、水曲柳等,本省林區每年都為國家生產大量的木材。食用植物是本省野生經濟植物中分布較多、貯量較大的一類,其中以蕨菜、薇菜、老山芹等產量為最大。
水資源:
黑龍江省有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和綏芬河四大水系,有興凱湖、鏡泊湖、連環湖和五大連池4處較大湖泊及星羅棋布的泡沼。全省流域面積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l 918條,全省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量為686.0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地下水資源量為297.44億立方米,扣除兩者之間重復計算量l73.14億立方米,全省多年平均水資源量為810.3億立方米,人均水量2160立方米,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2006年全省年平均降水深為523.0毫米,摺合水量2378.57億立方米,比上年多4.3%,比多年平均少2.O%,為平水年份。全省年平均徑流深為l32.4 毫米,摺合水量為602.24億立方米,比 E年少l.6%,比多年平均少l2.2%。 全省平原區地下水資源量為l71.59億立方米,山丘區地下水資源量為ll9.51 億立方米,山丘區與平原區重復計算量為11.85億立方米,全省地下水資源量為279.25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與地表水資源重復計算量為l25.69億立方米,全省水資源總量為727.93億立方米。全省總用水量為286.23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用水量l71.82 億立方米,地下水用水量114.41億立方米。
環境保護
2006年,環境保護力度加大。年末全省環境保護系統共有職工4447人,各級環境監測站106個。建成煙塵控制區285個,總面積1139.7 平方公里;建成噪音達標區238個,達標區面積911.3 平方公里。8個城市的空氣質量達到二級標准;2個城市的空氣質量達到三級標准。松花江流域綜合治理列入國家「十一五」規劃,主要治污工程開始啟動。
⑵ 關於黑龍江的一切資料
黑龍江省,系由境內最大河流黑龍江而得名,簡稱"黑"。黑龍江省位於中國的東北部,是中國位置最北、緯度最高的省份。它介於東經121°11'一135°05',北緯43°26'-53°33'之間。北部和東部隔黑龍江、烏蘇里江與俄羅斯相望,西部與內蒙古自治區毗鄰,南部與吉林省接壤。全省土地面積45.4萬平方千米。佔全中國總面積的4.7%。黑龍江省現轄13個地市,其中12個省轄市,1個行政公署,65個縣(市),其中縣級市19個;877個鄉(鎮),其中鎮462個,14488個村。
地理位置和自然狀況
地 貌
黑龍江省的地勢大致是西北部、北部和東南部高,東北部、西南部低;主要由山地、台地、平原和水面構成。西北部為東北一西南走向的大興安嶺山地,北部為西北一東南走向的小興安嶺山地,東南部為東北一西南走向的張廣才嶺、老爺嶺、完達山脈,土地約佔全省總面積的24.7%;海拔高度在300米以上的丘陵地帶約佔全省的35.8%;東北部的三江平原、西部的松嫩平原,是中國最大的東北平原的一部分,平原佔全省總面積的37.0%,海拔高度為50---200米。
土 地
全省土壤面積4437萬公頃(摺合6.7億畝),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93%。全省耕地和林地面積居全國第1位,牧草地面積居第7位。待開發土地居第4位,可墾後備耕地居第2位。2004年末,全省耕地990.5萬公頃(1.49億畝),人均3.9畝。黑龍江土地肥沃,有機質含量高。宜農土壤佔全省土壤總面積的40%,黑土、黑鈣土、草甸土面積佔全省耕地總面積的67.6%,是世界上有名的三大黑土帶之一。全省農業後備資源面積479.3萬公頃(7200萬畝),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10.5%,土地待開發面積僅次於新疆、內蒙古和四川省,居全國第4位。
氣 候
黑龍江屬中溫帶到寒溫帶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在-4~5攝氏度。氣溫由東南向西北逐漸降低,南北差近10攝氏度。夏季氣溫高,降水多,光照時間長,適宜農作物生長。太陽輻射資源豐富,年日照時數一般在2300-2800小時。春季大風日最多,多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風能資源豐富。
自然資源
生物資源:
黑龍江省土地條件居全國之首,總耕地面積和可開發的土地後備資源均佔全國十分之一以上,人均耕地和農民人均經營耕地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倍左右。全省現有耕地990.5萬公頃,土壤有機質含量高於全國其它地區,黑土、黑鈣土和草甸土等佔耕地的60%以上,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帶之一。黑龍江省盛產大豆、小麥、玉米、馬鈴薯、水稻等糧食作物以及甜菜、亞麻、烤煙等經濟作物。
全省草原面積約433萬公頃、草質優良、營養價值高,適於發展畜牧業。其中松嫩草場是世界三大羊草地之一。
礦產資源:
已發現的礦產達131種,已探明儲量的礦產有74種。石油、石墨、矽線石、鑄石玄武岩、石棉用玄武岩、水泥用大理岩、顏料黃土、火山灰、玻璃用大理岩和鉀長石等。10種礦產的儲量居全國之首,煤炭儲量居東北三省第一位。黑龍江省現已開發利用的礦產達39種,各類礦產年產值居全國第二位。
森林資源:
全省林業經營總面積3175萬公頃,佔全省土地面積的2/3。有林地面積2007萬公頃,活立木總蓄積15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43.6%,森林面積、森林總蓄積和木材產量均居全國前列,是國家最重要的國有林區和最大的木材生產基地。森林樹種達100餘種,利用價值較高的有30餘種。黑龍江省是全國最大的林業省份之一,林業生態地位十分重要。天然林資源是黑龍江省森林資源的主體,主要分布在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脈及完達山。
能源:
黑龍江省是國家重要的能源工業基地。2004年全省生產原煤7116.9萬噸,是主煤炭調出省之一。除此之外,電力和燃氣也佔有重要地位。新中國成立前,黑龍江僅有一座鏡泊湖水電站。幾十年來,水火電站有了同時發展。至1999年省內大小電站電廠近200個,裝機總容量近千萬兆瓦。全省水電發電量達14億兆瓦小時。 哈爾濱燃氣化工總公司所屬哈依煤氣工程,日產煤氣189萬立方米,建設總規模為"亞洲之最"。
動植物:野生動物獸類6目20科、88種,佔全國種數的21.6%,其中一級重點保護種類有紫貂、貂熊、豹、虎、梅花鹿、原麝6種。鳥類19目57科361種,佔全國種數的29%。屬一類重點保護的有丹頂鶴、中華秋沙鴨、白鸛、金雕等12種。野生植物2100餘種,其中裸子植物、4科、8屬、17種,被子植物107科、636屬、1747種,種子植物111科、644屬、1764種。有經濟價值的野生植物資源蘊藏量約250萬噸,可食用的在25萬噸以上,野生條草造紙原料100多萬噸,各種葯材125萬噸。
水資源:全省境內江河湖泊眾多,有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嫩江和綏芬河五大水系,現有湖泊、水庫6000餘個,水面達80多萬公頃。黑龍江省是中國水資源較豐富的省份之一,年降雨量70%集中在農作物生長期,雨熱同季,生物生長環境良好。
旅遊資源:黑龍江省旅遊資源比較豐富且特色鮮明。
山脈覆蓋全省60%的面積,山體坡度適中,雪質好,降雪量多,適於建中高級滑雪場的地方有100多處;林地面積二千多萬公頃,森林覆蓋率43.6%,居全國之首,且大多為天然林;省內江河縱橫,水資源居北方各省之首,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嫩江和綏芬河構成全省五大水系,興凱湖、鏡泊湖、連環湖等景色怡人,氣勢宏大;扎龍、三江以及興凱湖濕地面積遼闊,生物多樣性保護完好;五大連池火山地貌獨特,礦泉蘊藏豐富,是最有開發潛質的世界級資源。
黑龍江省有10個世居少數民族,赫哲、鄂倫春、朝鮮、蒙古等少數民族風情濃郁;上京龍泉府和上京會寧府分別是唐代渤海國和金代早期的都城,是當時黑龍江省經濟和文化繁盛的標志;哈爾濱、大慶等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北疆現代都市特色鮮明;與俄羅斯水陸相連的3000多公里邊境線,是中俄間開展各種交流的通道。另外,黑龍江省還有著別具一格的產業文化和外來文化,這些都是黑龍江省發展特色旅遊的重要基礎。
全省已建自然保護區163個(其中國家級14個,省級40個)。
環境和問題
2004年年末全省環境保護系統共有職工4090人,各級環境監測站106個。建成煙塵控制區288個,總面積1068.9平方公里;建成噪音達標區301個,達標區面積898.9平方公里。工業廢水處理率、煙塵排放達標率、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分別為92.0%、90.0%和72.0%。年末全省有自然保護區163個,比上年增加12個。
人口
人口統計
2004年全省人口出生率7.27‰,死亡率5.45‰。年末全省總人口3816.8萬人。
人口增長率
2004年,人口自然增長率1.82‰。
民族及人口
黑龍江省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省份。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全省共有53個民族,其中,漢族佔全省總人口的94.3%;各少數民族人口200萬人,佔5.7%。53個少數民族分布在全省各地,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是全省惟一的民族自治地方,少數民族人口在萬人以上市縣有51個,民族鄉(鎮)69個,民族村680個。人口較多的民族有滿族、回族、蒙古族、朝鮮族和達斡爾族;人口較少的民族有錫伯族、赫哲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和克爾克孜族等,全省平均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81.7人。
文化程度
2004年年末全省共有研究生培養單位23所,招生1.2萬人,比上年增長20.0%;在學研究生3萬人,增長25.0%;畢業生0.8萬人,增長28.2%。普通高校59所,招生15萬人,增長20.0%;在校生46.6萬人,增長18.9%;畢業生10.4萬人,增長23.2%。成人高校招生7.7萬人,在校生13.6萬人,畢業生5.4萬人。普通中等專業學校44所,招生7.37萬人,在校生22.2萬人,畢業生8萬人。普通中學2697所,招生66.1萬人,在校生241.0萬人,畢業生72.8萬人。成人中等專業學校在校生3.2萬人。小學10791所,招生38.4萬人,在校生231.5萬人,畢業生45.8萬人。特殊教育學校招生0.096萬人,在校生0.6萬人。幼兒園在園幼兒42.3萬人。成人技術學校培訓學員155.4萬人次。
經濟
國內生產總值(GDP)
2004年全年全省實現生產總值(GDP)530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1.7%,增幅提高1.4個百分點。
人均GDP
2004年全省人均生產總值(GDP)13897元,增長11.6%。
工業產值和增長率
2004年全年全部工業增加值2814.4億元,比上年增長13.0%,佔GDP比重53.1%。
農業產值和增長率
2004年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136.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9.3%。糧食產量3135萬噸,增長24.8%。
外貿狀況
2004年全年實現進出口總值67.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7.4%。
財政收入
2004年全年實現地方財政收入349.3億元,按可比口徑比上年增長22.1%。地方財政支出758.4億元,按可比口徑比上年增長20.4%。
商業與人民生活
2004年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55.4億元,比上年增長13.0%,增幅提高2.9個百分點,是1997年以來的最高增幅。2004年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71元,比上年增長11.9%。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3005元,比上年增加496元(現價計算),增長19.8%(現價計算)。2004年年末全省有738.1萬人參加基本養老保險;有475.8萬人參加失業保險;有551萬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全省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濟人數157萬人。
貧困人口和扶貧計劃
我省有14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和7個省扶貧開發重點縣,3112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村(含14個人口較少民族村),366萬貧困人口。實施了「一次規劃、兩年實施、逐村驗收、分批推進」的扶貧開發整村推進戰略。「十五」期間,全省共完成了1018個重點村和14個人口較少民族村的扶貧開發任務,已幫助96萬貧困人口實現了脫貧,扶貧開發工作開局良好,整村推進取得了明顯成效。一是拓寬了增收渠道,貧困戶收入大幅度增加。通過扶持貧困戶發展增收項目,改變了過去單一的種植結構,貧困群眾收入呈現了持續增長的良好勢頭。已實施重點村的農民人均收入由2001年的1105元增加到2004年的2175元,增長了96.8%。二是改善了道路條件,解決了行路難。共完成村級道路1987公里、橋涵198座,基本實現了晴雨通車,降低了生產運輸成本,促進了農產品流通,方便了群眾生產生活。三是提高了農業機械裝備水平,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購置大型拖拉機和收割機135台、配套農具403台,打抗旱井4489眼,建設小型農田水利設施983項,提高了抗災減災能力,提高了農業生產標准化作業水平,促進了糧食增產、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四是解決了人畜飲水難。打人畜飲水井948眼,使 1574個自然屯群眾喝上了符合飲用標準的自來水,減少了大骨節、甲狀腺腫大等地方病的發生。五是改善了醫療衛生條件。重點村基本實現了每村都有衛生所和必要的醫療設備,使群眾小病不出村,達到了初級衛生保健水平。六是加強了畜牧服務體系建設。各村都建設了村級畜牧技術服務站,配置了相應設備,為貧困群眾發展畜牧業提供了防疫、改良、治病等服務。七是改善了貧困戶電視接收條件。為19.8萬貧困戶安裝了有線電視,入戶率由10%提高到87.4%,接收電視節目由2套增加到10套以上,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為農民群眾掌握農村政策、了解改革開發所帶來的社會變化以及學習各類知識創造了條件。八是解決了貧困戶學生入學難。新建和維修學校93所,添置了教學設備,改善了辦學條件;免收了重點村貧困學生的學雜費,減免了課本費;對寄宿生給予生活補貼。適齡兒童入學率和鞏固率達到98%以上,實現了「普九」教育目標。據省農調隊對500個重點村百名「村官」和180個貧困戶的問卷調查,基層幹部和群眾對整村推進選擇扶貧對象、扶貧到戶項目、公益和基礎設施建設、扶貧政策和基層幹部工作、技術培訓和生產服務五個方面滿意度分別達到100%、96.7%、82%、90%和97%,表明貧困地區的幹部和群眾對扶貧開發整村推進是滿意的。目前有尚未實施的2080個重點村,計劃分3批6年時間實施完成。按我省「十一五」扶貧開發規劃,2006-2007年第三批扶持600個重點村;2008-2009年第四批扶持700個重點村;2010-2011年第五批扶持780個重點村。
支柱產業
黑龍江省有裝備、石化、能源、食品、醫葯、林木加工等六大產業基地。 2004年,六大產業基地的投資力度加大。旅遊業取得長足發展。2004年全年共接待國內、外旅遊者4075.3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1.7%,實現旅遊業總收入250.3億元,增長12.6%。
財政金融
財政收支穩定增長。與經濟發展同步,全省財政收支狀況良好。全年地方財政收入248.5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比上年增長14.0%,其中,一般預算收入213.6億元,增長12.8%。財政支出513.5億元,增長13.5%,其中,一般預算支出478.3億元,增長12.3%。
金融形勢基本正常。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3742.1億元,比年初增加410.5億元。其中,企業存款955.7億元,增加66.3億元;城鄉居民儲蓄存款2578.4億元,增加293億元。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3358.6億元,比年初增加204.3億元。其中,短期貸款2429.3億元,增加83.2億元;中長期貸款830.1億元,增加106.7億元。年末貨幣累計凈投放90.5億元。
證券業在規范中發展。年末共有34家上市公司、35隻股票,其中在境外上市3家。累計籌資148億元。
保險事業繼續壯大。全年保費收入53.3億元,比上年增長30.5%,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15.1億元,增長8.5%;壽險保費收入35億元,增長56.4%。支付各類賠款14.8億元,比上年增長33.5%。其中財產險賠付金額8億元,增長10.9%;壽險賠付金額4.4億元,增長1.2倍。
通訊
廣播 電視
2004年廣播人口綜合覆蓋率98.51%,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98.71%。有線電視用戶260萬戶。
電 話
2004年年末固定電話用戶1098.6萬戶,增長24.8%;行動電話用戶1017.1萬戶,增長20.8%。全省電話普及率為55.5%,比上年提高10.3個百分點。國際互聯網路用戶145.2萬戶,寬頻接入戶111萬戶,增長2倍。
交通
鐵 路
黑龍江省境內目前有62條鐵路干線、支線和聯絡線,鐵路營運里程超過5300公里(其中地方鐵路超過492公里),鐵路專用線超過1030公里,均居全國第1位。綏芬河經哈爾濱至滿洲里鐵路是連接歐亞兩洲"大陸橋"的重要組成部分。2004年,鐵路完成貨物周轉量856.9億噸公里,增長8.4%;鐵路完成旅客周轉量170.9億人公里,增長14.5%。
公 路
2004年,公路完成的貨物周轉量203.8億噸公里,比2003年增長25%;公路完成旅客周轉量225.8億人公里,比2003年增長11%。2004年,公路總里程66821公里,有國道主幹線2條,國道8條,省道30條,縣道225條,高速公路和一級公路達到1762公里,二級以上公路達到8796公里。97.7%的鄉鎮和56.39%的村屯通公路。
水 路
2004年,水運完成的貨物周轉量19億噸公里,比2003年減少2.7% ;水運完成旅客周轉量2970萬人公里,比2003年增長3.8%。
民 航
黑龍江省現有5個民用機場,即:哈爾濱太平國際機場、齊齊哈爾三家子機場、牡丹江海浪機場、佳木斯機場和黑河機場。除黑河機場外,均為國際口岸機場。現有航線56條,其中國內航線40條,國際航線15條,特殊管理航線1條。通航15個國際城市,1個地區城市和28個國內城市。哈爾濱太平國際機場能起降各種大型客機,國際航線可直達俄羅斯的哈巴羅夫斯克、海參崴、阿巴坎、雅庫茨克,日本新瀉、大阪,韓國漢城等國際城市;國際中轉航線可達洛杉磯、溫哥華、悉尼、倫敦、巴黎、新加坡、曼谷、吉隆坡等國際城市;國內航線網路覆蓋北京、廣州、上海、沈陽、西安、深圳等國內大中城市。2004年,黑龍江省共完成旅客吞吐量298萬餘人,同比增長29.21%,其中哈爾濱機場完成旅客吞吐量272.6萬餘人,同比增長26.9%,在全國機場吞吐量排名中位居第22位。
交通郵電
交通情況
2001年鐵路營業里程5013.2公里,佔全國的8.5%,居全國之首。鐵路主幹線貫通全省四面八方,綏芬河經哈爾濱至滿洲里是連接歐亞兩洲的「大陸橋」,可開展國際過境集裝箱運輸業務。目前全省98%以上的鄉鎮和95.3%的村屯通了汽車。民用航空開通國內國際航線73條,改擴建5個民航機場,綜合運輸能力顯著增強。
通訊情況
郵電方面,2001年底,全省每百人擁有電話機14部,電話普及率達28.0%,行動電話489.4萬戶,計算機網路用戶30.2萬戶,目前所有鄉鎮和村屯都通了電話。
所轄市概況
哈爾濱市 齊齊哈爾市 牡丹江市 佳木斯市 大慶市 雞西市 雙鴨山市
伊春市 七台河市 鶴崗市 黑河市 綏化市 大興安嶺地區
哈爾濱市
哈爾濱是中國黑龍江省省會,是我國東北北部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我國省轄市中面積最大、人口居第二位的特大城市。全市土地面積5.31萬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7086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302.41平方公里,市區人口472.8萬人,轄8區10縣(市),總人口980.4萬人,48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66萬人。
哈爾濱位於東經125°42′-130°10′,北緯44°04′-46°40′,地處東北亞中心位置,被譽為歐亞大陸橋的明珠,是第一條歐亞大陸橋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樞紐。哈爾濱境內的大小河流均屬於松花江水系和牡丹江水系,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全年平均降水量569.1毫米。氣候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長夏短,有「冰城」之稱。全市已發現的礦種為63種,已探明資源儲量的礦種共計25種,其中,能源礦產1種,金屬礦產10種,非金屬礦產14種。全市共有自然保護區12個,其中省級自然保護區4個,自然保護區面積11.94萬公頃。列入國家一二類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50種,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植物7種。
哈爾濱鐵路主要有哈大、濱綏、濱州、濱北、拉濱五條鐵路連通國內。哈爾濱水運航線遍及松花江、黑龍江、烏蘇里江和嫩江,並與俄羅斯遠東部分港口相通,經過水路江海聯運線,東出韃靼海峽,船舶可直達日本、朝鮮、韓國和東南亞地區。太平國際機場年旅客吞吐量超過360萬人次,可辦理110多個國家的客貨聯運業務,在哈爾濱太平國際機場落戶的航空公司目前已達18家,開通國際、國內航線64條,通航城市53個。
www.hlj,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