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課程資源包括哪些內容
課程資源包括知識、技能、經驗、活動方式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條件性課程資源是指直接決定課程實施范圍和水平的人力、物力、財力、時間、場地、媒介、設備、設施和環境等。
素材性資源是指作用於課程,並能成為課程的素材或者來源的資源,素材性資源的特點則是作用於課程並且能夠成為課程的素材或來源。
課程資源發展趨勢:
對課程資源進行重新定位和認識,可以使我們在理論探討和行動實踐上方向更加清晰明確。課程資源的開發,必須改變對課程資源研究的忽視態度,走出對課程資源的僵化的思維觀念定勢。課程資源觀的轉變,將改變課程開發者和教師對課程性質的看法,使課程由狹變廣、由靜轉動。
課程不再只是學科的總和,而是學科、兒童、生活、社會的有機整合。學生的生活及其個人知識、直接經驗都將成為課程開發的基礎和依據。課程資源由課堂延伸到課外,由學校延伸到社區和所在的地區,學生所處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都開始成為學習探究的對象,成為學習的「課堂」。
對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實現新課改的必要條件。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是課程資源開發的重要原則之一。
開發出優秀的課程資源,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轉變學生被動的學習地位,有利於素質教育的實現,這就要求改變傳統的教學中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中心的觀念,也對新時期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開發出適合學生並受到他們歡迎的課程資源,將更有利於教學目標的實現,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的培養等。
B. 課程資源包括哪些內容
包括知識、技能、經驗、活動方式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條件性課程資源是指直接決定課程實施范圍和水平的人力、物力、財力、時間、場地、媒介、設備、設施和環境等。
素材性資源是指作用於課程,並能成為課程的素材或者來源的資源,素材性資源的特點則是作用於課程並且能夠成為課程的素材或來源。
課程資源開發意義:
1、交叉點。校本課程資源開發橫跨當前課程改革的兩個主要問題──校本課程和課程資源,處於兩者的交叉點,這使得研究和開發活動具有更強的現實意義,也更具有理論價值。
2、新視野。校本課程資源開發使校本課程開發擴展到課程資源的視野上,脫離了傳統課程開發的巢穴,特別是那種將開發校本課程視為編寫教材的誤區,可以為校本課程開辟新的課程資源。
C. 課程資源包括哪些內容
課程資源包括教科書、教師、學生、教學策略、圖書館、科技館、博物館、網路資源、鄉土資源、家庭資源等。
1、將課程資源直截了當地分為有形資源和無形資源。有形資源包括教材、教具、儀器設備等有形的物質資源;無形資源的范圍更廣,可以包括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家長的支持態度和能力等。
2、將課程資源劃分為素材性資源和條什性資源兩大類。素材性課程資源包括知識、技能、經驗、活動方式與力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以及培養日標等方面的因素;條件性資源包括直接決定課程實施范圍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如時間、場地、媒介、設備、設施和環境等因素。
3、將課程資源劃分為校內資源、校外資源利網路化資源。
校內資源,主要包括本校教師、學生、學校圖書館、實驗室、專用教室、動植物標本、礦物標本、教學掛圖、模型、錄像片、投影片、幻燈片、電影片、錄音帶、VCD、電腦軟體、教科書、參考書、練習冊,以及其他各類教學設施和實踐基地等。
校外資源,主要指公共圖書館、博物館、展覽館、科技館、家長、校外學科專家、上級教研部門、大學設施、研究機構、有關政府部門、其他學校的設施。
學術團體、野外、工廠、農村、商場、企業、公司、科技活動中心、少年宮、社區組織、電視、廣播、報紙雜志等廣泛的社會資源及豐富的自然資源;網路化資源主要指多媒體化、網路化、交互化的以網路技術為載體開發的校內外資源。
D. 課程資源開發內容有哪些
(一)根據資源所處的空間分類
根據資源的空間來源,課程資源可分為校內課程資源和校外課程資源。校內課程資源包括校內的各種場所和設施,校內人力人文資源以及與教育教學密切相關的各種活動。校內課程資源是實現課程目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資源,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首先要著眼於校內課程資源。
(二)根據資源的物理特性和呈現方式分類
根據資源的物理特性和呈現方式,課程資源可分為文字資源、實物資源、活動資源和信息化資源。
(三)根據資源的功能特點分類
根據資源的功能特點,課程資源可分為素材性課程資源和條件性課程資源。素材性課程資源包括知識、技能、經驗、活動方式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因素,其特點是作用於課程,並且能夠成為課程的素材或來源。條件性課程資源的特點是作用卻並不形成資源本身的直接來源,但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課程實施的范圍和水平,比如直接決定課程實施的范圍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時間、場地、媒介設備、設施和環境,以及對於課程的認識狀況等因素。
(四)根據資源的載體形態分類
根據資源的載體形態,可將課程資源分為以人為載體、以物為載體、以活動為載體三類。
(五)根據資源與學習者的關系分類
根據資源與學習者的關系,課程資源可以分為五類。首先,按課程資源是否專門為學習者而設計,可將課程資源分為兩類:一是專門設計的資源,指為課程實施專門設計的、以社會資源為內容或條件的學習資源,即從無到有、創造的資源,如主題活動設計的系列學習材料、綜合實踐活動資源包等,包括相關文字材料、錄音帶、錄像帶、多媒體課件以及相關活動場景和機會等多種形式。二是非專門設計的資源,指本來並非為課程實施直接設計的且具有一定課程價值的相關資源,自然界、社會中廣泛存在的具有多種特徵和功能的社會資源都可以看成是這類資源。
其次,按課程資源距離學習者的遠近程度,可將課程資源分為三類:一是直接的課程資源,泛指各種直接為學習者服務的課程資料和相關配套資料,不僅包括教材、練習冊,還包括相關媒體和書籍等。二是教學環境內的課程資源,指課程實施涉及的主要社會環境資源,其功能是呈現教學信息和提供活動空間,如課程實施所涉及的課程、教具、傳統游戲等。三是教育環境內的課程資源,指具有教育意義的廣泛的社會環境資源,既包括以提供服務為主的支持系統,如鄉村圖書室、學習中心、電影院等,也包括科學技術、文化氛圍等因素。
(六)根據管理層級分類
按三級課程管理政策分,課程資源可分為國家課程資源、地方課程資源和學校課程資源。
(七)根據資源的屬性分類
根據資源的屬性,課程資源可分為自然課程資源和社會課程資源。
(八)根據資源的存在方式分類
根據資源的存在方式,課程資源可分為顯性課程資源和隱性課程資源。
E. 桂林有哪些資源是可以利用在幼兒園課程中的
可以利用鄉土資源,社會資源,文化資源,自然資源。
幼兒園課程建設中利用文化和自然資源的方式。
園本課程的核心特點和價值追求是兒童取向的,它依託和貫穿於兒童的生活,以兒童的游戲、實際探索與體驗活動為主要形式,從而使幼兒園的課程更具有適切性和生動性。在幼兒園課程建設中,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可以靈活使用。
園本課程按幼兒的生活邏輯開展和進行。從北侖區中心幼兒園的「閱歷—體驗」式園本課程中我們可以看到,課程主要是根據幼兒自然生活的節律和季節的線索,包括春天的探索、夏天的游戲、秋天的旅行和冬天的發現四個系列主題活動,在不同的季節,結合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和遇到的各種實際問題,以《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為指導目標和方向,進行生動有趣的科學探究和發現活動。赤峰紅山區第五幼兒園的「吉慶草原」園本課程也是根據幼兒自然生活的節律和不同季節蒙古族特有的民族節日的線索,隨著季節的交替而展開。通過蒙古族特有的民族節日活動,特別是幼兒園同期舉行的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節日活動,幼兒自然地感受、體驗和理解蒙古族文化的豐富內涵和精神意蘊。
課程內容按幼兒的學習方式呈現和體驗,彰顯了幼兒的主體性。三個幼兒園的園本課程依託了不同的文化資源和自然資源,在對這些資源進行選擇和汲取時,各園都組成了園本課程研究的教師團隊,教師們深入研究和實際考察當地的文化資源和自然資源,深刻了解和領會各自文化的內涵和意蘊,在此基礎上,選擇出那些幼兒可以學習、探究、體驗和理解的文化內容和文化元素,鼓勵和支持幼兒按自己的學習方式探究和體驗。
如西安高開保育院從西周的禮樂,秦朝的俑塑,西漢的科學發明,唐朝的建築、彩繪、詩詞和舞蹈等文化資源中選取了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的活動內容和形式,將幼兒對長安文化的體驗滲透在區域游戲活動之中,形成了音樂表演區敲敲打打「樂」長安和唱唱跳跳「舞」長安的游戲活動、美工區捏捏畫畫「塑」長安的游戲活動、科學區玩玩做做「探」長安的科學探究游戲活動、建構區看看擺擺「構」長安的建構游戲活動、語言區講講說說「話」長安的文學和閱讀活動。其他兩個幼兒園的園本課程也都採用了幼兒喜歡的內容和形式,其中內蒙赤峰紅山幼兒園的「吉慶草原」園本課程,主要在幼兒園設計和組織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四大民族節日,鼓勵幼兒通過富有民族特色的體育游戲活動、藝術表現活動、娛樂慶祝與分享祝福活動,感受和體會民族精神和風俗習慣,增強民族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寧波北侖區中心幼兒園的「閱歷—體驗」式園本課程,也都以幼兒喜歡的繪本閱讀、科學游戲、遠足與實踐活動等為主要學習方式。總之,園本課程活動更多地體現了自由、自主、創造和愉悅的游戲精神,幼兒的實踐感知、探索體驗、交往和表達成為主要的學習活動方式。
課程建設的過程注重教師的認同和感受、家長的參與和支持,讓所有的參與者都得到文化的浸潤和滋養。園本課程的生命力和本質特點之一就是教師是課程的重要設計者和參與者,家長也是重要資源和主體之一。在這三個幼兒園園本課程研究的過程中,教師在課程建設中深度學習和大幅度成長。西安高開保育院的老師們在「長安文化」園本課程建設中從自己學習和研究歷史開始,並進行歷史古跡和文化資源的實地考察和親身體驗,在此基礎上,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思考適宜的內容和形式,進行園本課程的設計、實施、修改和完善。赤峰紅山幼兒園的「吉慶草原」園本課程建設也走過了類似的路徑,教師們的學習和研究經歷就是對文化的理解和認同過程。寧波北侖區中心幼兒園的「閱歷—體驗」式園本課程建設中,教師們選擇和研讀每一本經典圖畫書,通過充分研究和討論,理解和挖掘圖畫書的多種教育價值,結合科學領域的關鍵經驗,教師成為先行的研究者和探索者,在此基礎上設計適合幼兒開展綜合性探究活動的課程內容和形式。家長們也在參與、支持和幫助園本課程建設中感受文化、理解文化和認同文化。教師、家長和孩子們一起學習和成長,建立文化自信,形成民族自豪感。
F. 幼兒園課程資源包括哪些內容
幼兒園課程可以相對劃分為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五個領域。下面我們來具體說一下。
一、健康領域目標
身體健康,在集體生活中情緒安定、愉快;生活衛生習慣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知道必要的安全保證常識,學習保護自己;喜歡參加體育活動,動作協調、靈活。
二、語言領域目標
樂意與人交談,講話禮貌;注意傾聽對方講話,能理解日常用語;能清楚地說出自己想說的事;喜歡聽故事、看圖書;能聽懂和會說普通話。
三、社會領域目標
能主動地參與各項活動,有自信心;樂意與人交往,學習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理解並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難,有初步的責任感;愛父母長輩、老師和同伴,愛集體、愛家鄉、愛祖國。
四、科學領域目標
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研究問題;能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愛護動植物,關心周圍環境,親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資源,有初步的環保意識。
五、藝術領域目標
能初步感受並喜愛環境、生活和藝術中的美;喜歡參加藝術活動,並能大膽地表現自己的情感和體驗;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藝術表現活動。
這五大領域是有相互的交融點的,應該有機地結合起來看,而不是單獨的分開成個體來考慮。他們相互影響,從而促進孩子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