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東北還剩多少資源
擴展閱讀
新能源汽車怎麼用石油 2025-02-01 23:49:00
大慶開采了多少石油 2025-02-01 23:41:07

東北還剩多少資源

發布時間: 2023-09-24 15:26:06

『壹』 東北地區的什麼和什麼資源豐富

煤炭、石油等礦產資源,還有森林、風力等資源
東北區礦產資源豐富,主要礦種比較齊全。主要金屬礦產有鐵、錳、銅、鉬、鉛、鋅、金以及稀有元素等,非金屬礦產有煤、石油、油頁岩、石墨、菱鎂礦、白雲石、滑石、石棉等。這些資源在全國有重要的地位。分布在鞍山、本溪一帶的鐵礦,儲量約佔全國的1/4,目前仍是全國最大的探明礦區之。從地形上看東北地區:耕地資源、森林資源、草場資源豐富。
水繞山環、沃野千里是東北地區地面結構的基本特徵,土質以黑土為主,是形成大經濟區的自然基礎。南面是黃、渤二海,東和北面有鴨綠江、圖們江、烏蘇里江和黑龍江環繞,僅西面為陸界。內側是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系的高山、中山、低山和丘陵,中心部分是遼闊的松遼大平原和渤海凹陷。東北平原面積高於全國平原面積的比重,東北平原(具體可分為松嫩平原、遼河平原、三江平原)、呼倫貝爾高平原以及山間平地面積合計,和山地面積幾乎相等;東北擁有宜墾荒地約1億畝,潛力之大國內少有。廣 大的山區,蘊育著豐富的森林,總蓄積量約佔全國的1/3,目前仍是全國最主要的採伐基地,1995年木材產量佔全國38.4%。農業上從農林區、農耕區、 半農半牧區過渡到純牧區。水熱條件的縱橫交叉,形成東北區農業體系和農業地域分異的基本格局,是綜合性大農業基地的自然基礎。

『貳』 東北三省的資源

東北三省物質富饒,是我國重要的木材、礦產生產基地,蘊藏著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這里的林業用地面積達3875萬公頃,佔全國的14.7%,森林覆蓋率達39.6%,遠遠高出全國森林覆蓋率16.55%的水平。這里的油母頁岩、鐵、硼、菱鎂石、金剛石、滑石、玉石、溶劑灰岩等礦產的儲量均居中國首位,遼河油田是中國第三大油氣田,石油、天然氣儲量分別佔中國的15%和10%。這里的東北虎、紫貂、丹頂鶴、梅花鹿、大馬哈魚、黑熊、飛龍、猴頭、人參、黃芪、松耳等馳名中外。
東北是全國生產石油最多的地區。主要油田有大慶、吉林、遼河。大慶油田是我國目前最大的原油供應基地。著名的大煤礦有撫順、雞西、鶴崗。聞名全國的鐵礦有遼寧的鞍山和本溪。

『叄』 東北平原有哪些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和石油資源是東北平原最具優勢的自然資源。

平原土層深厚,土壤肥沃,富含有機質。東部、北部以自然肥力較高的黑土為主,西部主要是黑鈣土和草甸土,南部遼河平原分布有草甸土一潮土。境內大部分地區地表水和地下水均較豐富,宜於引灌,據統計,尚有宜農荒地SJX)多萬畝,草原刁茄多萬公頃,草山草坡213萬公頃,農牧業開發潛力十分巨大。

石油是東北平原最重要的礦產資源。平原北部在中生代晚侏羅紀時已初步形成拗陷盆地,白堅紀進人大發展時期,湖泊及河流相沉積厚達6儀舊米,後因盆地抬升縮小,新生代沉積厚度約15(X)米,巨厚的沉積物,為石油生成提供了有利條件。據研究,松遼盆地總生油量可達8(X)、以刀億噸,按ro%的聚集系數計,總聚集量約80~叩億噸,天然氣儲量前景可在2《XX)億立方米以上。除大慶油田外,還有吉林油田、遼河油田。遼河油田所在的遼河平原也是沉降帶,它的下游,新生代沉積厚度超過2《IX)米,具有良好的生油環境。

糧食基地

松嫩平原是東北區自然條件優越,農業生產水平較高的地區,耕地面積大(1130×104hm2)占東北區耕地總面積的半數以上,農村人口人均耕地0.45hm2,耕地中黑土、黑鈣土、草甸土約佔83%,土壤自然肥力高。中溫帶半濕潤氣候適宜於一年一熟的喜涼作物和中、早熟的喜溫作物生長。作物以玉米為主,產量占東北區玉米總產量的64%左右,其次為水稻、小麥和大豆,產量分別占東北區水稻、小麥和大豆總產量的23%、25%和32%。松嫩平原也是甜菜、奶類的生產區,產量分別占東北區的64%、58%。可見松嫩平原是東北區的農業重要基地,在全國也具有重要地位[1]。

松嫩平原地勢低平,海拔一般在120~250m。黃土狀物質構成的台地,受到不同程度的切割,地表略有起伏。哈爾濱、齊齊哈爾和白城間的三角形以內地區,現在仍在沉降中,構成了向心水系。由於排水不暢,地面有不同程度的沼澤化。

平原邊緣由於近期隆起,形成一系列台地。東部山前台地,地表微波狀起伏,海拔240~300m。台地表面上部為黃土狀亞粘土物質,下部為沙礫層。這里年降水量500×700mm,地帶性植被是森林草原,是著名的黑土帶,開發歷史較久,是重要的商品糧、經濟作物產區,具有農業綜合發展的條件。但這里水土流失比較嚴重,部分地區澇害嚴重。哈爾濱、長春等大城市水與大氣污染,以及松花江污染是國土整治的重點。應大力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對松花江及其支流進行綜合治理,加強水利建設,抗洪排澇。

松嫩沖積湖積平原,經風力侵蝕與堆積作用,形成了淺崗地與封閉的淺碟形凹平地交錯的地表形態。雖有松嫩水系流過,但支流甚少,地表水多匯集於眾多的凹平地內,形成鹼水泡沼。實際上,它具有內陸型平原性質。濕地、沼澤、湖泡眾多,河曲發達是地貌上重要特徵。

松嫩平原土地資源雖然豐富,但土地生產率不高,土地利用不夠合理。在開發利用土地資源過程中又忽視治理、保護措施,致使生態環境受到破壞。

松嫩平原糧食產量不穩定的主要原因是春旱頻率高,伏旱、秋澇在有些年份亦較嚴重,低溫冷害頻繁。水資源雖較豐富,但開發利用率低,有效灌溉面積不足耕地的15%,抗災能力低,受旱、澇影響,糧食產量波動在20%~30%左右。本區自北向南≥10℃積溫大多在2000~3200℃之間,氣溫的年較差大,本區農作物栽培又以對低溫較敏感的玉米為主,而且近年將中晚熟品種盲目向北擴展,每遇低溫年份,常遭到嚴重低溫冷害而減產。

低溫冷害,一般是指氣溫在0℃以上,在作物整個生育期或某個生育期,低於作物所需要的臨界溫度而造成嚴重減產。低溫冷害年,農作物平均減產約13%~35%。東北的低溫冷害,可分延遲型和障礙型兩類型,有的年份兩種類型兼有,可稱混合型。延遲型冷害,主要是生育期氣溫較低,使作物抽穗期推遲和灌漿緩慢,以至秋霜前不能成熟,粒重降低,空批率大,成熟度低。障礙型冷害,是在作物孕穗、開花期遇到短期連續幾天的低溫,危害花器官,造成空粒大增,引起減產。研究表明,只有水稻和高粱存在障礙型冷害。而對作物產量影響最大的則是延遲型冷害。冷害年作物減產,除了溫度的直接影響外,還因氣溫低,限制光能資源的利用,間接影響產量。冷害的分布,有從南向北遞增的趨勢。嚴重的冷害頻率在10%~20%之間。低溫冷害對農業生產威脅很大,但只要掌握了它的規律,採取積極措施,就會大大減少損失。按各地氣溫條件合理布局作物及其品種,是戰勝冷害的戰略性措施。分析近幾十年來冷害減產的情況表明,其原因之一是作物品種布局不合理,生育期較長的偏晚熟品種越區種植。應開展作物區劃和作物品種區劃的研究,做到適地適種,採取增肥改土、選育、推廣早熟耐低溫的高產品種,適時早種,改革耕作制度,加強田間管理等措施。

松嫩平原在東北區農業開發歷史較早,外延開發的潛力已不大:今後主攻方向是深度開發,提高單產。目前糧食單產不夠高主要是由於農田投入不足,耕作管理粗放。本區土壤的自然肥力較高,但長期以來只用不養,地力下降。黑土帶土壤侵蝕較重,土壤有機質含量逐漸減低。化肥施用量低於全國平均水平,農家肥施用量更少,不施肥的白茬下種田約佔全區耕地的1/3,成為低產的主要原因。東部山前台地,年侵蝕模數約為6000t/km2,黑土層越來越薄,水土流失對商品糧基地建設影響很大,需要積極預防和治理。

搞好商品糧基地建設,必須從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出發,堅持開發利用、保護、治理相結合,堅持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統一,採取綜合治理措施,建立多層次多功能的復合生態結構。今後松嫩平原農業的發展,應立足於資源的深度開發,著重解決產量不穩不高的問題,主要是加強水利建設和建立旱作農業技術體系,增強對旱、澇的抗禦能力;合理調整作物品種布局,避免、減輕低溫冷害;努力培肥地力並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在提高土地生產能力的同時進一步提高勞動生產率;強化種植業和飼養業、農區和牧區的結合,加快畜牧業的發展;鞏固提高以玉米、水稻、小麥、大豆、甜菜以及肉、奶為主的農業綜合商品生產基地。

『肆』 東北人窮的真正原因是什麼當地的資源情況如何

說到“東北人窮”相信很多人都有這個看法,那到底為什麼呢,我認為原因有三點,一是東北交通不便,二是可種植土地較少,三是冬季時間太長、溫度太低,不能長時間生產工作。

而當地的資源情況並不樂觀,像以前還有大量的煤礦和木材進行開發,但現在煤礦基本枯竭,東北開採的煤礦還不夠東三省使用,而木材方面呢,東北多地區已經開展護林工作,木材無法繼續開采,當地可開發資源也已經基本沒有了,只剩下傳統製造業、養殖業、種植業在支撐。

東北雖然已經沒有多少自然資源了,但東北有著其他地區沒有的特產,例如人參、鹿茸、松籽等等,這些都可以讓東北人致富,而且這些特產在其他地區還都比較受歡迎。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東北的交通也在慢慢變好,以前的盤山公路已經變成了高速公路,俗話說“要想富先修路”,而我們東北已經修好路,下面就是勤勞的東北人慢慢致富了。

那麼你對此有何看法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伍』 東北平原有哪些自然資源

東北平原千里沃野,資源充足,物產豐富。這里擁有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一,一直有著「捏把黑土冒油花,插雙筷子也發芽」的說法。東北平原水資源豐富,不僅地表江流交錯縱橫,地下水儲量也非常可觀。由於東北平原地處北溫帶,加上地形特徵,所以大氣降水充盈,適宜大規模的農業種植和發展,盛產小麥、大豆、玉米、水稻等糧食作物。

東北平原河流分屬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三大水系。天然水域盛產鱘鰉魚、馬哈魚、興凱湖大白魚,以及東北銀鯽、鯉魚、鯰魚和「三花五羅」等名貴魚類。近年來,人工繁殖馴化鱘鰉魚、興凱湖大白魚技術獲得成功,為淡水養殖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前景。

在東北平原的山地和丘陵地帶森林密布。整個東北平原的森林面積約達8050平方千米,其中天然林就達3570平方千米,成為北大荒的「綠色銀行」和保障農業穩產高產的「綠色屏障」。依託森林生長的還有許多珍貴的動植物資源,如:人參、黨參、五味子、刺五加、生麻等130多種名貴中草葯;猴頭、木耳、蘑菇、蕨菜等真菌及植物類產品;鹿、狍、貂、麝鼠、山雞等名貴動物。

東北平原的礦產儲量也很客觀,煤炭、黃金、石灰石、瑪瑙等礦產資源儲量極大、品位居高。目前已探明煤炭儲量1.5億噸,遠景儲量2.48億噸;探明黃金儲量15.4噸,遠景儲量58.7噸;石灰石儲量在數十億噸以上,為發展礦產採掘、加工提供了有利條件。

人參

『陸』 請列舉東北地區的珍惜動植物和礦產資源各有哪些

野生動植物:
吉林省山地資源豐富,尤以長白山區野生動植物資源為最。長白山區有植物資源2300多種,其中經濟價值較高的有900多種。葯用植物多達870餘種,可食用的植物200多種。可供工業利用的優良樹種有紅松、長白松、魚鱗松、水曲柳、黃菠蘿、核桃楸、紫椴等。山葡萄、五味子、越桔、山楂等是釀酒原料。野生蜜源植物達300多種。擁有陸生動物資源達437多種,其中珍貴的皮毛動物有梅花鹿、紫貂、水獺、猞猁、東北虎、金錢豹、花尾棒雞等;名貴葯源動物有馬鹿、麝、熊、獾子、田雞、林蛙等;經濟利用價值較高的有野豬、狍子、山雞等。
珍奇特產:
吉林省是聞名中外的「東北三寶」----人參、貂皮、鹿茸角的故鄉,人參、鹿茸的產量居全國之首。已知的野生植物有2700多種。可利用的葯用植物滋哺品的植物70多種,食用菌類80多種。靈芝、天麻、不老草、北芪久負盛名,松茸、猴頭蘑、田雞油等特產品受國內外消費者的青睞 。
森林資源:
吉林省是中國的重要林業基地,森林覆蓋率高達42.5%。現有活立木總蓄量86089萬立方米,列全國第6位。長白山區素有「長白林海」之稱,是中國六大林區之一,有紅松、柞樹、水曲柳、黃菠蘿等,種類繁多。「長白松」為長白山特有的珍稀樹種,因其樹干挺拔、樹皮鮮艷、樹形嬌美而被稱作「美人松」,並列入1999年國務院公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
礦產資源:
吉林省已探明儲量的礦產資源有89種。其中油頁岩、硅藻土、硅灰石、火山渣等11種礦產儲量居全國首位,另有鉬、鍺、鎳等41種礦產儲量居全國前十位。其中,油頁岩已查明儲量佔全國的54%,開發潛力十分巨大。長白山區擁有全國最大最好的礦泉水資源,是世界三大優質礦泉水源地之一。靖宇縣被譽為「中國長白山礦泉城」。
水利資源:
吉林省位於東北地區主要江河的上、中游地帶。長白山天池是中國最大的高山淡水湖泊。省內流域面積在2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小河流有1648條,分別屬於松花江、遼河、鴨綠江、圖們江、綏芬河五大水系。水能資源得天獨厚,可開發水能資源總量為500.81萬千瓦,有白山、紅石、豐滿等較大的水電站。
草原草場:
吉林省是中國八大牧區之一。草地資源豐富,主要分布在西部,總面積為584.22萬公頃。草場遼闊,集中連片,草質好,尤以盛產羊草馳名中外,是發展畜牧業的重要基地。近年來,通過實施生態草建設,吉林省草原植被得到明顯恢復,昔日「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象已經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