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華北平原地區為什麼那麼缺水
造成華北地區水資源短缺的主要因素
1.我國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是導致華北地區水資源緊張的主要原因 我國江河年徑流總量為27000億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在世界上屬於水資源豐富的國家,但我國水資源時空分布卻嚴重不均。從地區分布來看,東多西少、南多北少。華北地區五省(市)人口佔全國24.互%,耕地佔全國45%,京津唐工業基地工業產值佔全國工業總產值的10%,而水資源總量只佔全國的6%,人均水資源、水土資源配置比例均大大低於全國的平均水平。如我國人均水資源佔有量約為2500立方米,而海河流域則只有 250立方米,只相當於長江流域的 1/10,珠江流域的 1/18。從降水季節分配來看,我國絕大多數地區降水集中在5月~10月,而華北地區則高度集中在7月、8月,這兩個月的降水量佔全年降水總量的80%,而冬春季則出現持續乾旱;不僅如此,華北地區降水年際變化也很大,如北京市近50年來,降水最多的年份達到1460毫米,而最少的年份只有200毫米,這些無疑是造成華北地區水資源緊張的主要自然因素。
2.人口增長過快,工農業發展迅速,加劇了水資源緊張程度 華北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我國人口分布集中地區之一,新中國成立以後,本區人口增長特別迅速,1952年,華北五省(市)人口總數佔全國的19.6%,而到1996年則上升到24.l%,北京、天津、山東、河北、河南等省(市)人口密度居我國各省(市)人口密度的前列,本區的北京、天津、石家莊、唐山、青島等成為我國淡水供應最緊張的城市;從新中國成立初期開始,我國就對海河、黃河流域進行了大規模的治理,以及對華北平原鹽鹼地進行改造,使本區農作物種植面積不斷增加,灌溉面積不斷擴大,農業用水量成倍增長;尤其是通過幾十年的建設,京津唐工業區已成為我國北方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如首都的鋼鐵工業、燕山石化工業、天津的化學工業等一大批大型、特大型和耗水量大的工業企業的建立,使淡水供應更加緊張。
3.水資源綜合利用率低,浪費和污染嚴重 華北地區水利工程,特別是農業灌溉工程不夠配套,防漏、防滲設施也不完善,農業灌溉存在不同程度的滲水、漏水現象,水資源有效利用率只有 50%左右;城市供水損失率高達 10%以上(包括管道漏水)。同時,大量工業廢水不斷排人河流,使水質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尤其以海河污染最為嚴重,其下遊河水已不能直接作為生產和生活用水。
4.生態環境惡化,乾旱頻率加大 由於長期受自然和人為因素的影響,華北地區森林覆蓋率只有3.5%,其中黃土高原森林覆蓋率僅1%。森林覆蓋率低不僅涵養水源的能力低、地表水土流失嚴重、地下水水量減少,而且使空氣濕度降低,乾旱頻率加大,如從1990年至2000年的10年間,華北地區有7年出現了 持續性乾旱天氣。另一方面,為了滿足生產和生活用水,多年來華北平原地區採取了大量開采地下水的方式,使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已形成目前世界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區。
B. 我國東北、華北、西北、東南、西南五個地區水資源、耕地資源佔全國比例
1、分配姿游攜不均勻。
2、水資源:東北5.56%, 華北6.14%,西北8.14%,東南46.44% ,西磨和南33.72%。
3、耕地資源:東北跡伏16.97%,華北31.20%。西北11.99%,東南25.40%,西南14.44%
C. 華北地區缺水的自然原因,人為原因分別是什麼
自然原因:該地區降水少,地表徑流量小;降水季節、年際變化大;降水集中在夏季,春季易出現春旱(降水少;蒸發量大;春耕農業生產用水量大)。
人為原因:人口稠密,生活用水需求量大;工農業經濟發達,生產用水量大;污染、浪費嚴重。
華北地區的缺水,實質上是水資源先天不豐富,再加上水資源利用效率不高和產業布局與水資源條件不盡匹配等綜合因素所引起的。
(3)華北平原水資源僅佔全國多少擴展閱讀:
中國位於太平洋西岸,地域遼闊,地形復雜,大陸性季風氣候非常顯著,因而造成水資源地區分布不均和時程變化的兩大特點。降水量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依次可劃分為多雨、濕潤、半濕潤、半乾旱、乾旱等五種地帶。
由於降水量的地區分布很不均勻,造成了全國水土資源不平衡現象,長江流域和長江以南耕地只佔全國的36%,而水資源量卻佔全國的80%;黃、淮、海三大流域,水資源量只佔全國的8%,而耕地卻佔全國的40%,水土資源相差十分懸殊。
降水量和徑流量的年內、年際變化很大,並有少水年或多水年連續出現。全國大部分地區冬春少雨、夏秋多雨,東南沿海各省,雨季較長較早。降水量最集中的為黃淮海平原的山前地區,汛期多以暴雨形式出現,有的年份一天大暴雨超過了多年平均年降水量。
降水量的年際變化,北方大於南方,黃河和松花江在近70年中出現過連續11~13年的枯水期,也出現過連續7~9年的豐水期。有的年份發生北旱南澇,另外一些年份又出現北澇南旱。上述水資源特點是造成中國水旱災害頻繁,農業生產不穩定的主要原因。
D. 華北平原的水問題及解決方法
華北平原人均水資源佔有量約為440m3,為全國人均佔有量的1/6,為世界人均量的1/24,比國際公認的人均佔有量1700m3水警戒線約少1300m3,是世界最貧水的地區之一。
當然,由於過大的需水要求和地表水資源的相對貧乏,使華北平原地下水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局部地區及敏感含水層位地下水的大量開采已產生地面沉降、地下水水質惡化、地面塌陷等不良後果,區域地下水位的大幅度降低,造成含水層疏干、地下水開采成本增大等問題。因此,對地下水資源的保護已迫在眉睫。
近幾十年來,華北平原一直是靠超采地下水和犧牲環境為代價來支持國民經濟高速發展的,僅河北省每年超采20億~40億m3。華北平原資源性缺水已經得到公認。水資源的危機迫在眉睫,不僅要考慮未來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宏觀經濟規劃的問題,而且已經威脅到我們人類生存的現實問題。
華北平原的水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區域水循環條件發生很大改變。河道上游連串的水利工程設施造成河道乾枯,地下水位持續下降造成包氣帶厚度的增大,使得降雨補給量和河道補給量顯著減少,連年超采沒有給地下水一個休養生息的機會,形成了越超越采、越采越超、水位越降越深、環境日趨惡化的惡性循環的態勢。
(2)水資源時空分布與生產力布局不相適應。在缺水的地方建需水量很大的工業,在嚴重缺水的地方種植耗水量很大的水稻等等,嚴重違背了自然規律。
(3)水環境的迅速惡化加劇了水資源的緊張狀況。幾十年的經驗告訴我們,走邊發展邊治理的道路在發展中國家是正確的。
從根本上解決華北平原水資源的短缺局面,除了南水北調外,華北平原存在著許多與可持續發展不協調或相悖的決策、規劃及利用的不合理現象。我們應該認識到在水資源利用和管理上需要改進的方面:①在區域范圍內針對當地地表水、地下水、污水、外來水等多種水源實行優化配置;②將規劃理論、決策方法和定量手段更科學化,新上項目要量水決策;③節約挖潛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尤其是農業灌溉用水,必須充分利用法律手段、行政干預手段、經濟杠桿的調節作用。而所有這一切都應基於對自己家底的清醒的認識,對華北平原地下水的潛力調查與評價可以說是決策正確與否的關鍵。
另外,在地下水供需分析中,也曾從地下水利用的具體部門提及地下水利用潛力。但是,該評價方法使地下水資源評價與利用相互脫節,地下水潛力概念不統一,不便於地下水的管理與開發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