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單一資源理論認為哪些因素會決定資源分配方案
要素價格的決定問題,因為要素的價格和使用量是決定消費者收入水平的重要因素,所以要素價格理論在西方經濟學中又被看成是所謂的「分配理論」。在第一章咱們講過,微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生產什麼,生產多少」,「怎樣生產」和「為誰生產」這樣三個問題。前面幾章解決的是「生產什麼,生產多少」,「怎樣生產」這兩個問題,這一章要解決的是「為誰生產」這個問題,也就是生產出來的產品如何在社會各階級中分配的問題。西方經濟學家認為,社會各界及作為生產要素的所有者,以他們在生產中所提供的要素作出了貢獻,並根據貢獻的大小而獲得收入。這種收入就是生產要素的價格,所以解決分配問題就是解決生產要素的價格決定問題。
西方經濟學中的分配理論一種是由20世紀初美國經濟學家克拉克所提出的以邊際生產力理論為基礎的分配理論;另一種是由馬歇爾所提出的以均衡價格理論為基礎的分配理論。這兩種理論盡管有所區別,但在否認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論證資本主義的分配「公正合理」這一點上是共同的。
B. 社會工作實務資源分配指什麼
初次分配是指企業單位內部的分配,其依據主要是效率原則,即根據各生產要素在生產中發揮的效率帶來的總收益多少進行分配,高效率獲得高回報。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礎上,政府通過稅收、政策、法律等措施,調節各收入主體之間現金或實物的分配過程,也是對要素收入再次調節的過程。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是對十四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原則的深化,科學地界定了按效率分配與按公平分配的不同領域,避免了適用范圍的混淆,同時也合理地界定了企業與政府在分配工作中不同職責。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必將促進經濟迅速發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適當拉開收入差距,有利於實現有限資源的合理配置,鼓勵更多的人通過市場競爭走上富裕之路,激發不同生產要素所有者追求高效率的投資熱情,創造更多的財富,從而提高整個經濟運行的效率。改革實踐證明,如果沒有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就不可能有我國綜合國力的迅速增強。再分配注重公平,有利於保持社會穩定。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由於人們所擁有的稟賦不同、對生產要素佔有的差異,按生產要素分配必然帶來社會成員收入上的差距,差距過大則有失社會公平。而且,收入結構的失衡會導致消費結構的失衡,最終影響經濟總量的增長和經濟結構的平衡,反過來又影響企業的效率。所以,再分配要充分發揮政府的調節功能,實現收入分配的相對公平,限制社會各類人員之間收入差距的過分懸殊,通過稅收、財政轉移支付等政策措施,使高收入者個人、階層、行業或機構收入的一部分再轉化為社會的收入,並使低收入階層成為收入再分配的主要獲益者。強調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能調節效率與公平的矛盾,實現共同富裕。效率與公平的關系是一對矛盾。如果完全按效率原則進行分配,必然會產生較大差距,與公平原則相矛盾,不符合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但分配越平均,效率越低,也不符合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強調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則將二者辯證地統一起來:初次分配效率優先,適當拉開收入差距,對社會貢獻越大收入越高,這本身也體現了公平;再分配注重公平,照顧到大多數人的利益,有利於普遍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這時公平也是一種效率。這樣,政府按照初次分配注重效率的原則,制定路線方針政策,促進企業生產效率的提高和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按照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原則,通過強化政府在收入再分配中的主導作用,理順分配關系以控制收入差距,制定相關法律以營造公平競爭的環境,健全以養老、醫療、傷殘為主的社會保障制度,積極擴大就業和再就業渠道,從而為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的發展奠定穩定的社會基礎。
C. 合理分配資源的原則是什麼
勞動力資源合理配置原則
(1)雙重價值取向:配置是否合理的標準是能否兼顧效率和公平的雙重價值數碧取向,勞動法的任務在於,對勞動力資源的宏觀配置和微觀配置進行規范;
(2)勞動力資源宏乎御觀配置:即社會勞動力在全社會范圍內各個用人單位之間的配置;
(3)勞動力資源的微觀配置:處理好勞動者利益和勞動效率的關系。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薯頃舉法》第三條勞動者享有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休息休假的權利、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的權利、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權利、享受社會保險和福利的權利、提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權利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勞動權利。勞動者應當完成勞動任務,提高職業技能,執行勞動安全衛生規程,遵守勞動紀律和職業道德。
D. 稀缺資源怎樣分配才合理
1、價格機制是最有效率的機制
在現代社會中,價高者得的市場機制是最為常見的分配稀缺商品的機制。同時,價高者得的市場機制也是最有效率的機制。由於人們對同一商品的評價不同,因此願意為之付出的成本也就不同。評價高的人,願意支付較高的價格;而評價低的人就只願意付出較低的價格。
通過價高者得的市場機制,可以讓這些商品分配到對它們評價最高的人手中,從而實現稀缺資源的某種社會「最優」配置。關於這種社會最優配置,更學術性的表述是:在均衡狀態時,不可能在沒有使任何他人境況變壞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個人境況變得更好,這即為經濟學中有名的「帕累托效率」。
然而,僅僅遵循帕里托效率的原則是不夠的,因為我們在追求效率的同時,也追求其他的什麼目標,最常見者,例如公平。價格機制非常有效率,但卻不一定公平。由於先天或者其他原因,人們的收入和財富水平可能存在很大分化,從而人們所能支付的價格就存在很大差異。
因此在價高者得的分配機制中,稀缺商品可能分配給了有錢的,但是對這一商品評價並不是最高的人手中;而那些對這些商品評價非常高的人,卻可能因為沒有錢,而無法獲得這些商品。這里隱含了一個假設,即兩個不同的人的主觀效用評價是可以比較的:窮人的一塊麵包和富人的一塊麵包可以帶來不同的滿足感。
越是必需品,分配的公平感越重要,因此越有可能存在其他「更優」的機制。如醫療服務和教育服務,如果純粹根據價格機制來分配醫療和教育資源,可能生小病的人受到了較好的醫療服務,不夠聰明的人受到了較好的教育;而生大病的人卻享受不起優質的醫療服務,聰明的人可能受不起優質的教育。
因此除了價格機制,人們還常用其他一些機制來分配稀缺商品。常見的有配給、排隊、抽簽等等。當然這些機制的存在,皆因為有權者(主要是政府)對商品的出售價格設置了上限,否則價格機制將自動發揮作用,實現有效率但不一定公平的分配。餘下,我們一一簡述這幾個常見非價格機制的優劣。
2、配給機制,非常適用於非常時期
配給制是非價格機制中常見的一種機制。前蘇聯和中國計劃經濟時代,曾利用國家強制力作為後盾,在全國大部分資源配置上都採取過這種配給的、計劃的分配方式,例如,糧票、菜票,等等,不一而足。實際上,配給制並不是完全一無是處,在某些條件下也可以使得社會資源分配更加公平。
特別是在地震、災害等特殊時期,這種以強制性為後盾的配給制,可以保證每個人的基本需求,而不至於出現「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現象。因此即便計劃經濟作為一種經濟體制已經被拋棄,但我們仍可以在很多場合看到配給制的影子。
例如在地震、災荒等非常時期,如果有人違背這種配給原則,採取價高者得的市場機制出售生活必需品,他必然會受到道德譴責。
這種行政分配機制,在地震、災荒等特殊時期,可以採用,但長時期施行會導致社會資源的浪費、商品稀缺的固化。此外,這種行政分配機制的另一個明顯缺點是擁有分配權的人無法知道不同的人對稀缺商品的主觀評價,因而無法將這些商品分配給最需要它的人手中,實現物盡其用。特別是在日常時期,這一點缺陷顯得更為突出。
一個可改良的辦法就是在資源配給之後,允許人們根據市場機制自由交易這些商品或其憑證。在自願交易下,這些商品可以根據人們主觀評價的不同,實現進一步優化配置,從而改進效率,增加社會總福利。只要是自願發生的交易行為,一定會同時改進交易雙方的效用(不考慮短視等因素)。
3、排隊機制在人們社會觀念中根深蒂固
價格機制和政府配給之外,另一個分配稀缺資源的方式是「排隊」。由於商品供給者(或第三方干預者,主要是政府)對商品的出售設置了價格上限,因此在該價格水平上,需求遠超供給,引發「排隊」現象。這在現實社會中非常常見,餐廳排隊、醫院排隊、銀行排隊、春節購票也要排隊(線上線下皆如此)。
排隊使得對該商品評價較高,但支付能力更弱的消費者,可以通過付出更多的排隊時間來獲得該商品(窮人排隊的時間成本要低於富人)。相對於價格機制的「價高者得」,排隊實際上是「先到先得」。而「先到先得」這種佔有資源的方式其實在人類演化史和所有權起源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一些情形下,如果一人「先佔」了某種資源,且一段時間內無人提出異議,那麼該人就獲得了該資源的所有權。相對於依賴市場的價格機制,和依賴政府的配給機制,排隊機制實際上依賴的是社會習俗。因此,排隊機制在維持社會正常秩序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以至於人們會將不按照先到先得原則而插隊的人視為缺少社會公德。
不過排隊也有自己的缺點。排隊花費了時間,但卻沒有創造價值。這一現象在經濟學中被稱為「租值耗散」。從而,為節省或者獲得這些被浪費的資源,又有很多制度創新涌現。舉其小者,餐廳、銀行的「叫號」制度就是節省了排隊者的成本。
排隊者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去做一些其他有價值的事情,而不用擔心其依賴「先到先得」習俗獲得的優先權會喪失掉。消費者獲得效用改進的同時,商家也因為人性化的處理贏得了商譽,這些都可以視為重新獲取了本來會消耗在排隊中的租值。
此外,「黃牛黨」的產生,實際上也是為了攫取這些被耗散的租值。黃牛黨首先付出了時間和金錢,批量購入了車票,然後就按照供求關系,在車站外靈活應變,不斷地調整價格,以求在最後一刻把所有的車票出手,因而原本用來排隊的成本就被黃牛黨所攫取。
但是,黃牛黨往往內外勾結,形成壟斷票源後就大肆提價,因此嚴重干擾了資源分配機制的正常運作,從而為社會道德乃至法律所不容。
當然,為減少「租值耗散」而涌現的技術創新也不一定都是公平的。例如,火車票網路售票,由於黃牛黨等的干擾,價格管制產生的稀缺火車票的排隊分配模式實際上已經根本無法正常運作了,因此網路實名購票應運而生,有效解決了這一問題(當然,在2014年春節期間,技術黃牛黨再次死灰復燃)。
但這一技術創新又帶來了新的不公,資源分配規則由排隊中的「價格+排隊時間」,演變成了此時的「價格+網路技術+運氣」,那些不熟悉電腦,沒有網路支付手段的農民工,顯然處於新的嚴重不公之中。
4、無法解決抽簽對象的抽簽機制
為了減少稀缺商品非價格分配時無謂的「租值耗散」,抽簽制應運而生。特別是信息技術出現後,使得抽簽制可以在更大范圍內推廣。這其中,北京的車輛牌照抽簽制就是一個典型。由於大城市交通擁擠、環境污染,因此各城市都會對每年新增車輛牌照進行了嚴格的控制,導致汽車牌照成為嚴重稀缺的資源。
與上海根據價高者得的拍賣機制不同,北京就採取了搖號抽簽制來分配汽車牌照,成為兩種分配機制的鮮明對照。此外,在新股發行、保障房分配、奧運會門票分配等情形中,都可以看到抽簽制的身影,有人甚至建議春運火車票購票都應該採取抽簽制。
顯然,以拍賣機制分配稀缺的汽車牌照資源避免了無謂的租值耗散,並且拍賣所得資金還可以用於修路、保護環境等。
但由於城市交通是公共資源,因此純粹的價高者得的拍賣機制其實是不公平的。能夠支付這些費用的人就可以享受城市交通帶來的便利,而無力負擔的人就不能享受,盡管他們可能已經為城市的交通建設繳納過稅收。抽簽制則保證了公平,且如果不考慮抽簽成本,也避免了社會資源的無端浪費。
但機械的搖號抽簽機制也不一定是最佳的,因為跟行政分配、票證制一樣,這種分配機制沒有考慮到不同的人可能對同一商品的主觀評價和需求存在不同,而沒有使得資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
購車者的具體情況不同,如家庭與單位之間的距離、從事工作的性質、個人健康程度等,都決定了不同程度的購車需求,而對此,抽簽制只能視而不見。
一個可改進方式就是允許抽簽後,抽中者可以根據市場機制對稀缺資源進行二次調節分配,以便評價高的人可以獲得該商品,而評價低的人則可以賺取其他分配機制中被無端耗散的租值。然而,在現實中,抽簽制的設計者很少允許人們在抽得該稀缺資源後進行自由交易。
原因在於這種改進後的額外收益被抽中者獲得,而不是設計者。此外,如果一個人得到了該稀缺商品,卻又不需要,而轉讓出去賺錢,則說明他可能本就不該屬於抽簽的范圍,進而動搖了這種機制的設計初衷,因而遭到設計者的反感和限制。
5、陷入悖論的價格+補貼機制
當然一些市場派經濟學家從來就對這些非價格機制不滿,他們認為在任何情況下都應該通過價格機制來分配稀缺資源,但可以通過其他補充機制來彌補價格機製造成的不公。例如,由於春節期間,中國人回家的意願非常強烈,因此一票難求現象持續了很多年。
一些市場派經濟學家就認為,可以通過提高車票價格來使得車票資源得到最有效配置,而基於維護公平感,則可以在提高火車票價的同時,給窮人發放貨幣補貼。
類似建議不僅僅出現在春運火車票購票時,這些市場派經濟學家還建議擁堵費要自由浮動、電價要自由浮動、房價要自由浮動,並給予那些經一定程序被認定為值得補貼的人以貨幣補貼,並認為這一機制比配給、排隊、抽簽等非價格機制有效得多。
然而,這個建議只能是「看上去很美」。發放補貼等於使分配稀缺資源(的貨幣等價物)的權利轉移給了有權者(主要是政府)。即便我們不考慮有權者獲得分配補貼的權力之後,如何避免徇私舞弊、貪污腐敗(這實際上是市場派經濟學家對非價格機制的最重要質疑之一)。
但其中的悖論我們也不得不注意:這些市場派經濟學家一方面認為在任何場合下都應該由價格機制來分配稀缺資源,另一方面又認為政府有權力進行二次收入調節:給買不起火車票的人補貼,給買不起房的人補貼等等。
再如引起廣泛爭議的「住房限購令」,一些人反對行政性限購令,但不反對開征房產稅,認為前者就是非市場調控手段,後者就是市場調控手段。然而,後者是通過價格機制對住房資源進行一次調節,同時通過徵收到的稅收補貼窮人或者建設保障房,進行二次調節。
但是,如何征稅,如何補貼窮人,如何建設和分配保障房,這又會涉及到政府自由裁量權的發揮。究竟是一次調控好,還是二次調控好,其實並無一定結論。當然征稅還有將存量房逼入市場的作用,如果多套房擁有者眾多,則影響可能不同,這是另一個問題,另當別論。
E. 7.稀有醫療資源分配的依據有哪些
稀有醫療資源的分配依據通常有以下幾個方面:
1. 嚴重程度:對於患者來講,病情的嚴重程度是最重要的考慮因素。因此,醫療資源的分配通常會優先考慮病情桐卜較為嚴重或急危重症患者的需求,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挽救生命和減輕病情。
2. 預期效果:醫療資源的分配也需要考慮治療的預期效果以及產生的社會效益。比如,對於某些疾病,早期干預和治療可以有效地防止病情惡化,從而減少後期治療的花費,並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拆雹因此,這些疾病的治療通常會得到更多的資源支持。
3. 患者的個人情況:醫療資源的分配也需要考慮患者的年齡、身體條件、基礎疾病等個人情況。比如,對於老年患者或者患有基礎疾病的患者,其治療和康復需要更為復雜和耗時。因此,這些患者的治療也需要獨立考慮。
4. 公平性:醫療資源的分配也需要考慮公平性原則。這意味著所有患者都應該有平等的機會獲取必要旅輪帆的醫療資源,不應因貧窮、種族、性別、身份等原因而被歧視。因此,醫療資源的分配需要公平、透明和可持續,並應根據科學標准進行監管和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