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實現土地合理利用
法律分析:充分利用土地資源,應盡量做到:
(1)充分認識土地「生態-經濟」系統的規律:人類的生產活動既可以使土地退化,也可以促進土地進化。如沙漠變綠洲,荒地變良田。
(2) 改善生態環境 a、通過恢復植被、建設梯田等一套小流域治理經驗,合理利用土地,,持生物治理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搞好水土保持,防止水土流失。 b、通過大量治沙的典型經驗,進行種樹、種草和工程措施相結合的治沙、防沙的措施,調整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向。
(3)控制城鎮和工交生產佔地 應堅決執行我國城市建設的基本方針,嚴格控制大城市的規模,適當發展中等城市,大力發展小城市和鄉鎮.盡量不佔用耕地或少佔用耕地,綜合有效地利用土地資源。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
第一條 為了加強土地管理,維護土地的社會主義公有制,保護、開發土地資源,合理利用土地,切實保護耕地,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三條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全面規劃,嚴格管理,保護、開發土地資源,制止非法佔用土地的行為。
B. 合理利用和保護土地資源的措施
法律分析:土地資源保護是通過法律的、行政的和科學技術等手段,保護土地資源不受破壞的工作。土地資源保護的根本措施是植樹造林,對已開發利用的土地資源,要堅持因地制宜、合理耕種、保護培養,並要節約用地,要防治土地沙化、鹽鹼化;對已開墾的土地,如山地、海塗等必須進行綜合調查研究,做出全面安排和統籌規劃,使海塗得到合理的開發和利用。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 第一條 為了加強土地管理,維護土地的社會主義公有制,保護、開發土地資源,合理利用土地,切實保護耕地,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C. 土地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利用原則
對於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我們不能簡單地理解為「開荒」,它既有開墾荒地、開發利用土地後備資源的含義,也有根據市場需求,調整農業生產結構以及變粗放經營為集約經營,變單層次利用為多層利用的內容,同時,還有改良和保護土地資源的含義。根據石家莊市土地資源的特點和社會經濟建設的需要,合理開發和利用土地資源。
(1)堅持和維護社會主義土地所有制,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實保護耕地的原則。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土地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基礎,堅持社會主義土地公有制,是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維護社會主義制度所必需的。它有利於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有利於保障每個勞動者的勞動權益,有利於避免兩極分化,使全體人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因此,我們在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過程中,要採取強有力的措施,制止有損害於社會主義土地公有制的違法行為的發生,以強化社會主義土地公有制。
「土地是一切生產和一切存在的源泉」。而耕地又是土地資源的精華,國家和民族生存發展的最基本的物質條件。它不但為人類提供生存的立足之地,為一切生產、勞動和人民生活提供必要的場所,並為人類提供所必需的食物,原料及其他生活資料,所以,它是國家最寶貴的物質財富。然而,石家莊市的市情是人多地少,耕地後備資源不足,人口不斷增加,耕地不斷減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農業發展的迴旋餘地較小。回顧歷史,人們在實際工作中,保護耕地並沒有引起全社會的普遍重視。目前,有相當一部分人,包括某些領導幹部還陶醉於我國「地大物博」的傳統觀念之中。如果任憑土地危機繼續發展,勢必又要重蹈人口問題嚴重的歷史性錯誤。我們應該吸取這個歷史性教訓,必須清醒地看到切實保護耕地、穩定現有耕地面積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因此,在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過程中,必須認真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基本農田保護條例》落實「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以警示和教育石家莊市人民,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要高度重視土地問題。要像抓計劃生育那樣,列為黨和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抓緊抓實、常抓不懈、抓出成效。
(2)以全面和充分發揮農業資源的生產潛力為前提的原則。農業生產是社會生產中最根本和不可缺少的經濟活動,在整個農、林、牧、副、漁業的生產中,又是一種比較先進的方式,佔有主導地位。但是先進的生產方式,若運用不當,反而會成為掠奪自然資源殘酷的手段,結果造成土地退化、「愈廣種愈薄收,愈薄收愈廣種」的不良性循環。由於林、牧、副、漁業用地無限度的侵佔,而打破了長期以來保持相對平衡的生態環境。這樣就有可能會使整個農業生產走上「殺雞取卵、飲鴆止渴」的路子。
(3)揚長避短,發揮優勢的原則。石家莊市地形復雜,地貌類型比較齊全,氣候、水分條件各異,土壤類型繁多。以上的差異造成了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土地資源特點。資源特點不同,土地開發利用方式也必然有所差異。如果忽視這種差異,而強求一律進行開發利用,不但不能獲得預期的效果,反而會影響土地的永續利用,不利於農業的發展。因此,土地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必須依據當地的土地資源特點為前提,因地制宜、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使農、林、牧、副、漁業有主有次地結合起來,全面發展。要注意發揮資源優勢,克服不利因素,做到揚長避短,達到提高勞動效率、增加經濟效益的目的。
(4)堅持土地資源不斷更新和改善的原則。土地資源在合理利用的前提下,通過適當的管理得以不斷地更新和改善。在農業生態系統中,土地是能量轉移、物質循環的一個重要鏈節。從資源的角度觀察農業生產,農業生產的過程就是對包括土壤在內的各種資源的利用和改造。我們所從事的種植業,就是對土地資源的利用,而耕地、施肥以及改良土壤等農業技術措施,就是對土地資源的改造。對土地的利用和改造必然引起土地內部物質和能量的不斷流動,輸入和輸出兩個方面都是經常變動的。當輸入大於輸出時,土地的肥力提高,土地資源就不斷得到更新和改善。反之,就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在低水平條件下的輸入和輸出的平衡,表現為土地的產量不高、收益不大,這不是我們的目的。我們從事農業,希望土壤中被作物吸收消耗的物質多,同時補充到土壤中的物質多,輸入和輸出都在高水平的條件下進行農業生產。這種在高水平條件下輸入和輸出的積極平衡,對我們是更有利的。因此,我們在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上,要做到科學合理,使土地質量越來越好,土地的生產力越來越高,使土地資源不斷得到更新和改善。
(5)以種植業為基礎的原則。種植業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產業。農業生產的最終目的就是生產人們需要的各種農產品,包括糧、棉、油以及其他農副產品。農產品的種類盡管多種多樣,但我們以生態學的理論來觀察和分析農業生產,其本質是生產和轉變人類生存所必需的「潛能」。能量是不能創造的,人類全部生命活動所需要的能量,有相當一部分來自太陽能。而目前人們又不能大規模地將太陽能直接轉化為其他形態的能量,只有加強種植業,通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潛能並貯存起來加以利用。所以,土地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必須以種植業為基礎。
(6)維持生態平衡的原則。自然界生態系統內部多因素之間,在一定的條件下,保持著一定的相對平衡,進行著正常的物質和能量的轉化。這就是自然界的生態平衡。在這個平衡里,只要有一個生態因素發生變化或受到破壞,則生態系統的其他因素也就產生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從而使生態平衡受到這樣或那樣的影響,並給人類生產和生活帶來相應的變化。生態系統平衡的破壞,往往與人類活動有關。因為人類是大自然的主宰者,也是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人類本身參與著農業生態系統能量和物質的循環,在農業生態系統結構中佔有一定的地位。其中最主要的、最基本的影響是來自對土地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和利用。幾十年來,我們在土地開發利用中,由於對自然規律認識不那麼深刻,對生態系統理論研究不夠,自覺或不自覺地破壞了生態系統平衡。在某些地區農業資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農業生產受到了一定的影響。我們應吸取歷史教訓,在未來的開發利用上,應注意保持農業系統平衡。
D. 我們應怎樣利用土地資源
土地是不可再生的有限資源。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土地資源緊缺與嚴重浪費土地而出現人地矛盾,積極探索土地資源的科學管理和合理利用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1、總體規劃,合理配置土地資源
由縣政府組織,聯合農業、國土資源、工信、財政等部門,聘請相關專家,召集各鄉鎮相關負責人,在實地考察的基礎上,結合縣域經濟
的發展現狀,認真分析,科學對全縣的農村土地資源利用進行總體規劃,各鄉鎮對其土地資源使用進行詳細規劃。規劃過程應堅持節約用地、集約用地,因地制宜,科學發展
與合理布局,同時考慮到現代農業的發展趨勢。
2、嚴高廳格永久基本農田保護
對永久基本農田實行重點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佔用或者改變用途。一般建設項目不搏念晌得佔用永久基本農田,重大建設項目選址確實難以避讓永久基本農田的,在可行性研究階段,必須對佔用的必要性、合理性和補劃方案的可行性進行嚴格論證,報自然資源部預審
3、引導工商資本進入農村土地流轉
土地流轉的目的是使土地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益,需要一定的投入和現代科技支撐,而農民在這方面的能力很有限。如果引進工商資本進入農村土地流轉,採取「龍頭企業+合作社」、「公司+農戶」等合作方式,農民負責按標准生產,並按合理價格定向售出,這樣能有效發揮各自優勢。
4、加強土地整治與基礎設施建設
土地整治主要是針對溝系交錯、地類交叉、渠系老化等土地現狀,進行水利設施配置、道路和林網建設,從而改變農業生產基礎條件基鋒,降低生產成本,使其易於實現機械化生產,擴大農田面積,實現農業增產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