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探秘全國中葯資源普查(第一天)
前言: 恰逢全國「第四次中葯資源普查」在全國全面開展。四川享有「中醫之鄉 中葯之庫」的美稱,按照國家中醫葯管理局的要求,2011年四川省作為全國第一批啟動的6個試點省之一,率先啟動了中葯資源普查試點工作,為全國普查工作做出了很好的示範。現目前全國中葯資源普查工作如火如荼進行中,我有幸參與其中,通過親身感受帶大家深入了解神秘的「中葯資源普查」。
我國第三次中葯資源普查得到的數據葯用植物有11146種,天府之國四川,盛產中葯,川產道地葯材久負盛名,業內素有「無川葯不成方」之說。 四川省中葯的資源有5000多種,佔全國的39%,其中植物葯有4600多種,占我國中葯資源的50%。全國常用的中葯品種有363種,四川有312種,佔全國的85%。道地葯材共有49種,居全國第一位,其中川貝母和附子佔100%,川穹、麥冬佔70%至80%,川芎、川貝母等29種,其中有7個品種人工的種植面積和產量居全國第一位。
背景介紹
本次我參與的普查小隊負責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普格縣,是彝族火把節的發祥地。常見中葯材種類有黃柏、黃蓮、薯芋類、黨參、 當歸 、半夏、通草、 貝母 、金錢草、川烏、草烏、雞血藤、杜仲、黃芪等200多個品種。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氣候,5-10月為 雨季 。
在沒有參加普查前,我以為普查活動就是去市場看看,山上采葯等。參與到其中才發現中葯資源普查是一件相當辛苦並且考內功的事情,一個依靠大量實地調查和樣方統計才能夠得到相對准確有效的信息。而且,費時費力,難以出看得見的成果。很多信息是需要實地去勘察去看了才知道,尤其是野生葯用植物資源統計,需要專業的植物分類功底分類鑒別。高強度的工作以及野外艱苦的條件也讓我對小隊中的三位女同志肅然起敬。
工作內容主要分兩大部分:外業和內業。外業包括拉樣方,採集標本,調查走訪中葯市場等,內業主要是整理標本,整理、上傳調查數據、撰寫調查報告等,由於參與時間較長為大家分階段介紹具體。
啟程: 2018年06月16日-17日,正值端午節假日,帶隊蘭老師考慮到普格縣端午節當天節日氛圍濃厚,當地市場會聚集大量民間中葯商販,藉此可以很好的了解到當地中葯市場。於是早早預訂號當晚直達西昌的火車,到達西昌火車站後已經是17日早上,幾經輾轉中午到達普格縣住宿地,經過短暫的修整,我們下午就提前來到市場初步考察。
由於到了下午,市場已經沒有了上午的熱鬧,好多商販都已經拆攤,我們幾經尋找,遇到第一位商販是一位慈祥的阿婆。
在與阿婆聊天中得知小鋪面所有葯材都是自己採集,所賣的葯種類具有滋補,祛風濕的作用,生意很好。
我們的目光被第二位商販所吸引,她在售賣何首烏。
第三個商販野生天麻200/kg
由於時間的原因,市場商販並不是很多,我們也准備返回位於衛計局的資源普查辦公室對剛買的葯材進行加工處理。
雖然正值雨季,但雨後的太陽曬的人生疼,我們在衛計局的院子中找了一陰涼處對剛買回來的何首烏進行加工。除去泥沙、根須、洗凈、切塊、晾曬、拍照存檔一氣呵成。
不知不覺時間已經來到了下午七點,西邊的雲彩也逐漸泛紅,這是普查隊員說道:今天最後一項任務就是把前期採集的標本翻一翻,檢查壓制情況。臘葉標本的質量與數量是整個團隊工作的最直接體現,不僅要求葉片花瓣壓制完整,而且要兼顧好看,勤翻換紙還能保證水分的流失,防止霉變,這一環節十分重要。
這一翻時間也來到了晚上十點,然而考察隊還未吃晚飯,到後來這個時間點已經是每天的工作常態。於是我們收拾好明天需要的物品,吃過晚飯,回到住處。由於中午來到住處為及時補滿太陽能熱水器的水就去市場了,女隊員們洗完澡就只有涼水了,於是乎我們兩個男隊員就洗了個透心涼的冷水澡迎接第二天市場調研大豐收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