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湖北省農業自然資源綜合管理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農業自然資源綜合管理,提高農業自然資源開發、利用、保護的綜合效益,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和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凡在本省行政區域內從事農業自然資源綜合管理及其相關活動的單位和個人,必須遵守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農業自然資源,是指與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生產活動相關的土地、水、生物、氣候等自然資源。
本條例所稱綜合管理,是指對農業自然資源進行綜合性的調查、監測、評價、區劃、規劃,以及對農業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進行協調和監督。第三條對農業自然資源實行綜合管理與專業管理相結合的原則。
省人民政府發展計劃行政主管部門是全省農業自然資源綜合管理部門;市、州、縣(市、區)人民政府農業資源區劃行政主管部門是本行政區域內農業自然資源綜合管理部門。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水利、國土資源、林業、環保、氣象等行政主管部門(以下統稱專業主管部門),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做好農業自然資源管理工作。第四條農業自然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工作應當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農業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積極開展宣傳教育,提高全民對農業自然資源的保護意識;鼓勵和支持農業自然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先進技術的研究和推廣應用。第二章資源調查與監測第五條農業自然資源綜合管理部門和專業主管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對農業自然資源類型、數量、質量、分布狀況、組合形式和利用現狀及其動態變化進行調查。第六條農業自然資源調查分為農業自然資源普查、區域調查和專項調查。農業自然資源普查,由省農業自然資源綜合管理部門根據國家和省人民政府有關規定,統一組織;區域調查,由農業自然資源綜合管理部門組織;專項調查,由有關專業主管部門組織。
農業自然資源調查應當按照有關技術規程進行。被調查單位和個人應當如實提供有關資料。第七條專業主管部門的專項調查和年報的農業資源數據及資料,在報同級人民政府和上級主管部門的同時,送同級農業自然資源綜合管理部門備案。
農業自然資源的數據應當真實、客觀。同一資源不同部門的數據應當一致;不一致的,且涉及農業自然資源綜合管理的,由農業自然資源綜合管理部門組織有關部門依法進行核實訂正。第八條農業自然資源綜合管理部門應當加強對農業自然資源的監測,並會同有關專業主管部門建立動態監測體系,對農業自然資源動態變化情況進行監測。第九條農業自然資源綜合管理部門應當將農業自然資源調查數據和有關資料歸入檔案,按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進行管理。
農業自然資源綜合管理部門和專業主管部門應當互相配合,利用先進的信息管理手段,建立農業自然資源信息網路,加強信息管理,實行信息共享,提高信息利用率。第十條農業自然資源綜合管理部門應當根據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狀況、農業自然資源動態變化趨勢,定期編制農業自然資源綜合評價報告,經同級人民政府批准,向社會公布,並報上一級農業自然資源綜合管理部門備案。第三章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第十一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制定農業自然資源綜合區劃和專業區劃。綜合區劃由農業自然資源綜合管理部門負責編制,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並報上一級主管部門備案;專業區劃由專業主管部門負責編制,經同級農業自然資源綜合管理部門審核,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並報上一級主管部門備案。第十二條經過批準的綜合區劃和專業區劃不得擅自變更。確需變更的,應由農業自然資源綜合管理部門會同有關專業主管部門論證修訂,並按本條例第十一條規定履行報批手續。第十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組織農業自然資源綜合管理部門和有關專業主管部門,以及科研單位,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結合當地實際情況以及農業自然資源綜合評價報告和農業資源區劃,進行科學論證,編制農業區域綜合開發規劃,報上一級人民政府批准。
農業區域綜合開發規劃應當與生態環境建設規劃、國土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協調,並應當根據農業自然資源變化狀況,以及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及時進行調整。
B. 恩施的自然資源
恩施市境內為鄂西南山地。主要有煤 、鐵、硫、水晶石等礦產,農業主產有玉米、水稻、紅薯、小麥等,經濟作物以桐、茶、漆、麻著名,恩施黑豬為優良品種。珍貴樹種有穗花杉、珙桐、水杉等,產黨參、當歸、天麻等100多種葯材。有機械、採煤、電力等工業。土特產有玉露茶、板橋黨參、石窯當歸、紫油厚朴、香菌、中華獼猴桃。 恩施市境內的硒礦和含硒石煤資源,富集在二疊紀含硅碳質頁岩中,且富含硒、釩、鉬等元素組合。雙河漁塘壩硒礦區位於恩施市東南73km處,是湖北省地質礦產局第二地質大隊於1993年3月至1994年5月期間勘查的一個規模可觀的獨立硒礦床。該礦床的發現和勘查,填補了全世界無獨立硒礦床的空白。
恩施市蘊藏著豐富的硒資源,富硒碳質頁岩出露面積約850平方公里,儲量高達25億噸,最高含硒超過8000毫克/千克。受富硒岩層影響形成的大片富硒區域內,糧食、油料、中草葯、飼草飼料、畜禽產品及礦泉水中,硒含量為世界之最。這為世界上70%以上缺硒區的人們帶了福音,也為硒產品和硒礦床的開發利用提供了廣闊的前景。 有香獐、猴面鷹、紅腹錦雞等省級以上保護動物40多種。有各種葯用植物2000多種,享有「天然植物園」、「華中葯庫」美稱,其中板黨、窯歸、紫油厚朴等名貴中葯材為世界獨有。這里是「鄂西林海」、「天然氧吧」,全市森林覆蓋率達65%,人均林地面積近5畝。
恩施市居「華中葯庫」的中心,屬湖北省乃至全國中葯材主產區之一。境內葯用植物種類多、品質優。據統計,全市有葯用植物186科,854屬,2088種,常年收購品種達300種以上,在全省批量生產的80種主要葯材中,有30多種產於該市。主要品種有黨參、當歸、黃連、貝母、厚朴、杜仲、黃柏、川烏、丹皮、大力籽、白附子、竹節人參、魚腥草、九香蟲、貫葉連翹等,其中板黨、窯歸、紫油厚朴、雞爪黃連、杜仲、天麻、貝母等品種歷史悠久,品質優良,倍受中外葯商青睞。如:紅車軸草,可提取大豆異黃酮和鷹嘴豆芽素,是治療婦科病的良葯;貫葉連翹可提取金絲桃素;利用紅豆杉提取的紫油杉醇,是治療癌症的首選葯物;厚朴皮可提取厚朴油,厚朴葉可開發成為食品包裝;窯歸使用范圍廣,它提取的「當歸油」是葯品生產廠家不可用其他原料代替的原材料之一;竹節參是中葯材,其使用很廣。
截止2003年,恩施市有各類中葯材生產總面積27.4萬畝,其中黨參3萬畝,紫油厚朴5萬畝,杜仲8萬畝,窯歸2000畝,雞爪黃連3000畝,貝母2000畝,銀杏3萬畝。投產面積18萬畝,佔66%。全市涌現了板橋、新塘、紅土等一批基地建設初具規模的專業鄉鎮。2005年,紫油厚朴、板橋黨參分別通過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戶籍人口近400萬,常住人口逾329萬
以2010年11月1日零時為標准時點,全州常住人口為3290294人。這里常住人口的統計口徑包括:居住在本鄉鎮街道,戶口在本鄉鎮街道或戶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鄉鎮街道,戶口在外鄉鎮街道,離開戶口所在的鄉鎮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戶口在本鄉鎮街道,外出不滿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學習的人。
解讀:數據表明,十年來我州人口增長處於低生育水平階段。 戶均3人,家庭戶規模縮小
全州常住人口共有家庭戶1044689戶,家庭戶人口為3136546人,平均每個家庭戶人口為3.0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52人減少了0.52人。
解讀:家庭戶規模繼續縮小,主要是由於我州生育水平不斷下降、遷移流動人口增加等因素的影響。 男女性別比趨向平衡
這次人口普查,全州常住人口中,男性為1674214人,占總人口的50.88%;女性為1616080人,占總人口的49.12%。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11.08下降為103.60,而全省的統計數據是從108.59下降為105.56,全國的統計數據是從106.74下降為105.2。 老人占近11%,老齡化進程加快
這次人口普查,全州常住人口中,0-14歲的人口為614655人,占總人口的18.68%;15-64歲的人口為2315443人,占總人口的70.37%;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360196人,占總人口的10.95%。
解讀:我州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說明隨著我州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和醫療衛生保健條件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續保持較低水平,老齡化進程逐步加快。 近17萬人受過高等教育
這次人口普查,全州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程度的168537人;具有高中(含中專)程度的406420人;具有初中程度的1167815人;具有小學程度的1091009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全州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為183005人,文盲率(是指15歲及以上不識字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由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時的9.62%下降為5.56%,下降了4.06個百分點,全省的統計數據是7.15%下降為4.58%。
解讀:各種受教育程度人口和文盲率的變化,反映了十年來我州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大力發展高等教育以及掃除青壯年文盲等措施取得了積極成效。 恩施市有近75萬人
這次人口普查,恩施市常住人口最多,近75萬人,鶴峰縣常住人口最少,不足20萬人。
全州常住人口地區分布如下:恩施市749609人,利川市654197人,建始縣411936人,巴東縣420798人,宣恩縣310390人,咸豐縣300648人,來鳳縣242920人,鶴峰縣199796人。
C. 農業自然資源主要包括
農業自然資源主要包括介紹如下:
用,不但對發展農業具有重要戰略意義,而且有利於保護人類生存環境和發展國民經濟。
基本特性:
整體性
它們彼此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形成統一的整體。如在一定的水、熱條件下,形成一定的土壤和植被,以及與此相適應的動物和微生物群落。一種自然因素的變化,會引起其他因素甚至資源組合的相應變化,如原始森林一旦被破壞以後,就會引起氣候變化、水土流失和生物群落的變化,成為另一類型的生態系統。
地域性
由於地球與太陽的相對位置及其運動特點,以及由於地球表面海陸分布的狀況和地質地貌變化,地球上各個地區的水、熱條件各不相同。
從而枝答亂不僅大的區域如南方和北方、東部和西部、沿海和內陸、平原和山區自然資源的形成條件以至各種資源的性質、數量、質量和組合特徵等都有很大差別;即使在一個小范圍內,如在水田和旱地、平地和坡地、陽坡和陰坡,以及不同的海拔高度之間,也都有不同的資源生態特點。嚴格地說,農業自然資源的分布,只有相似的而無相同猛檔的地區。
可更新性
與礦產資源隨開發利用而趨減少的情況不同,農業自然資源是可更新和可循環的。主要表現在土壤肥力的周期性恢復,生物體的不斷死亡與繁衍,水分的循環補給,氣候條件的季節性變化等。更新和循環的過程可因人類活動的干預而加速,從而打破原來的生態平衡。
這種干預和影響如果是合理的,就有可能在新的條件下,使農業自然資源繼續保持周而復始、不斷更新的良好狀態,建立新的生態平衡;反之,則某些資源就會衰退,甚至枯竭。
可培育性
人類雖不能創造自然資源,但可以採取各種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它的形態和性質。如通過改土培肥、舉茄改善水利、培育優良的生物品種等,進一步發揮自然資源的生產潛力。
有限性
地球上土地的面積、水的數量、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量等,在一定地區、一定時間內都有一定的量的限制。人類利用資源的能力以及資源被利用的范圍和途徑,還受科學技術水平的制約。但相對而言,由於農業自然資源的可更新性和可培育性,它的生產潛力卻是無限的。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不但有可能做到保持農業自然資源的循環更新,而且可以不斷地擴大資源的利用范圍,使有限的資源能無限地發揮其生產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