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天津港自然資源有哪些
擴展閱讀
緬甸產品出口到哪裡 2024-09-20 09:07:28

天津港自然資源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2-01-24 01:24:58

1. 大港區的自然資源

荒地面積廣闊。全區土地面積10.48萬公頃,其中有可利用的荒地7246.67公頃。在荒地中有3300公頃為國有,而且平坦成片靠近城區,建設大型工業項目得天獨厚。礦產資源充裕。境內不僅石油、天然氣儲量可觀,而且蘊藏著豐富的地熱資源。現已探明石油儲量4.47億噸,天然氣儲量140億立方米,發展石油化工工業具有比較雄厚的資源保障。地
熱資源分布面廣,出水溫度最高可達940C-970C,水中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水質較好,發展工廠化農業、熱帶魚養殖、建設療養保健設施具有一定的潛力。
水域面積遼闊。海岸線長34公里,沿岸有8553.3公頃灘塗,並且處於海淡水結合地,有利於海產品養殖。內陸水域面積達36萬畝,境內河流縱橫交錯,水庫較多,水資源儲量豐富。中部有華北地區最大的人工平原水庫-大港水庫,水庫面積22萬畝,蓄水量5億立方米;西部有面積約1.5萬畝的錢圈水庫;南部有面積約1萬畝的沙井子水庫,這些水庫可以發展淡水魚綜合養殖,有待於進一步開發和利用。位於大港東北部的官港森林公園,素有天津「白洋淀」之稱,有水面8000畝,旅遊資源開發已初具規模。 具有良好的社會環境。大港區政府制定了比較完善的促進經濟發展的政策,並始終把保持社會穩定放在各項工作的首位,努力為區域經濟發展創造靈活的機制環境、寬松的政策環境、優越的投資環境、健全的法制環境和穩定的社會環境。同時,作為濱海新區的組成部分也享有新區的優惠政策。科技力量比較雄厚。全區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3.2萬人,占職工總數的21%,其中具有高、中級職稱的人員有1.6萬人。這些人員廣泛分布在石油、化工、地質、電力、機械、電子、儀表以及教育、衛生等領域,開發、應用高新技術具有雄厚的智力基礎。
區位優勢明顯。大港區位於渤海之濱,處於環渤海經濟區的前沿,距天津濱海國際機場40公里、天津市區30公里,距北京市165公里,距天津港、保稅區、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28公里,距正在建設的黃驊港60公里,交通運輸、對外聯系都十分方便。石化產業集中。大港地區石化工業現已形成從石油鑽探、開採到石化裝置建設、油品加工、石油化工、化學纖維綜合配套的生產體系。石化產業的先導性、基礎性和可深加工性,石化產品的高附加值和使用的廣泛性,為區域經濟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電力供應充足。區內建有大港發電廠、石化自備電廠兩座大型熱電廠,總裝機容量138萬千瓦,年發電量85億千瓦時以上。而且還建有比較完善的電力供應配套設施,其中有220千伏變電站2座、 110千伏變電站5座,能為生產和生活提供穩定、充足的電力資源。
交通便捷。李港鐵路橫穿全區,東達天津港南疆碼頭,並與京滬、京廣、京哈鐵路相互銜接。205國道、津歧公路穿越全區,北到天津市區,南達河北、山東等省,津港、葛萬、港塘等公路直達天津市區和天津港、保稅區、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全區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達35.5公里,已形成縱橫暢通、交叉輻射,非常便捷的交通運輸網路。
郵電通訊暢達。截止1998年底,郵電網點達30個,覆蓋全境。區內鋪設了環港光纜以及連接天津市區、塘沽區、靜海縣的光纜。電話裝機總量達11萬門,城區每百人電話擁有量32.7部,可便捷地直撥國內外。
城市基礎設施比較完善。2014年全區城區人均住宅使用面積17.59平方米,住宅成套率100%,在天津市處於領先地位;建有石化、油田、乙烯、大港4座水廠,日供水能力14萬噸,人均日用水量176升,高於全市人均用水量120升的水平;居民住宅供熱率100%,集中供熱率80%以上;居民燃氣普及率100%;城區綠化覆蓋率25.36%,人均公共綠地7.15平方米。教育、文化、體育、衛生等設施的人均擁有量均高於全市平均水平,有的已達到發達國家水平。

2. 自然資源有哪些

礦物當然算了,算礦產資源一類~看看下面的材料吧~

半詳細:
①可再生自然資源。這類資源可反復利用,如氣候資源(太陽輻射、風)、水資源、地熱資源(地熱與溫泉)、水力、海潮。
②可更新自然資源。這類資源可生長繁殖,其更新速度受自身繁殖能力和自然環境條件的制約,如生物資源,為能生長繁殖的有生命的有機體,其更新速度取決於自身繁殖能力和外界環境條件,應有計劃、有限制地加以開發利用。
③不可再生資源。包括地質資源和半地質資源。前者如礦產資源中的金屬礦、非金屬礦、核燃料、化石燃料等,其成礦周期往往以數百萬年計;後者如土壤資源,其形成周期雖較礦產資源短,但與消費速度相比,也是十分緩慢的。對這類自然資源,應盡可能綜合利用,注意節約,避免浪費和破壞。這類資源形式周期漫長。
<<辭海>>對自然資源的定義為:指天然存在的自然物(不包括人類加工製造的原材料)如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水利資源、生物資源、氣候資源等,使生產的原料來源和布局場所。

更詳細:
自然資源(natural resources):凡是自然物質見過人類的發現,被輸入生產過程,或直接進入消耗過程,變成有用途的,或能給人以舒適感,從而產生有價值的東西。
自然環境中與人類社會發展有關的、能被利用來產生使用價值並影響勞動生產率的自然諸要素,通常稱為自然資源,可分為有形自然資源(如土地、水體、動植物、礦產等)和無形的自然資源(如光資源、熱資源等)。自然資源具有可用性、整體性、變化性、空間分布不均勻性和區域性等特點,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和社會物質財富的源泉,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依據之一。對自然資源,分如下:生物資源,農業資源,森林資源,國土資源,礦產資源,海洋資源,氣候氣象,水資源等。
自然資源具有兩重性,既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又是環境要素。
已經被利用的自然物質和能量稱為「資源」,將來可能被利用的物質和能量稱為「潛在資源」。
按照自然資源的分布量和被人類利用時間的長短,自然資源可分為有限資源和無限資源兩大類,其中有限資源又可分為可更新資源和不可更新資源。
自然資源泛指存在於自然界、能為人類利用的自然條件(自然環境要素)。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定義為:在一定的時間、地點條件下,能夠產生經濟價值,以提高人類當前和未來福利的自然環境因素和條件。通常包括礦物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氣候資源與生物資源等。它同人類社會有著密切聯系;既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基礎,又是社會生產的原、燃料來源和生產布局的必要條件與場所。自然資源僅為相對概念,隨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與科學技術進步,部分自然條件可轉換為自然資源。如隨海水淡化技術的進步,在乾旱地區,部分海水和鹹湖水有可能成為淡水的來源。

3. 中國的主要自然資源有哪些

中國的主要自然資源包括水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氣候資源,生物資源,以及海洋資源等.

4. 我國有哪些豐富的自然資源

古老的神州大地,不僅領土廣大,而且地形類型齊全,氣候復雜多樣,大江大河眾多,植被土壤豐富多彩。這樣優越的自然環境,為中華民族的生存與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在中國960萬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山地約佔33%,高原約佔26%,盆地約佔19%,平原約佔12%,丘陵約佔10%。正如人們形容的那樣,中國的土地是「七山二丘一分田」,這一分田,對於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農業大國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同時,多種多樣的地形,也為我國發展農、林、牧、副、漁多種經濟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我國是世界上著名的季風區。受季風之惠,我國在北緯15°~30°的土地,不僅沒有形成乾旱的荒漠,反而雨水豐沛,植被繁茂。由於受季風影響,我國雨熱同期、多種多樣的氣候及夏季普遍高溫等特點,為農業生產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我國是一個山高水長、河湖眾多、河川徑流量極為豐富的國家。我國的陸地面積與歐洲和美國差不多,但大河數量遠遠超過歐洲和美國。就連面積大於我國2倍多的北美洲,真長度超過1000千米的大河數也僅及我國的三分之二。這些河川湖泊,塑造了肥沃的平原,滋潤了富饒的沃土,哺育了世世代代的炎黃子孫,孕育了中華民族的悠久文化。這一條條東流入海的大河巨川,是我國豐富水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礦產資源十分豐富,數量大,品種多,是世界上礦種比較齊全的少數國家之一。

以上所述我國土地、氣候、水、礦產等資源的情況,說明了我國自然資源是十分豐富的,所以過去人們常說「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這種說法在歷史上對於激發人民群眾的愛國主義和民族自豪感起過積極作用。其實「地大」、「人多」是事實,「物博」則是相對的,從總量來說是豐富的,而人均數量又是不足的,這才是我國自然資源的基本國情之一。

5. 天津市的自然資源是怎樣的

天津地跨海河兩岸,而海河是華北最大的河流,上游長度在10公里以上的支流有300多條,在中游附近匯合於北運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和南運河,五河又在天津金鋼橋附近的三岔口匯合成海河幹流,由大沽口入海。幹流全長72公里,平均河寬100米,水深3-5米,歷史上河通航3000噸海輪。

截止2006年9月,天津市野生動物共有497種,其中有國家重點保護動物73種。全市的野生動物中,有黃鼠狼、大灰狼、獾豬等獸類41種,家燕、麻雀、海鷗等鳥類389種,癩蛤蟆等兩棲類7種,家蛇、烏龜等爬行類19種,青鱔等魚類41種。

截至2016年,天津耕地面積48.56萬公頃,佔全市土地總面積的40.7%;園地面積37324公頃,佔3.13%;林地34227公頃,佔2.87%;牧草地594公頃,佔0.05%;居民點及工礦用地218345公頃,佔18.33%;交通用地32937公頃,佔2.76%;水域315089公頃,佔26.43%;未利用土地67845公頃,佔5.69%。在全部土地面積中,國有土地501.68萬畝,佔28.06%;集體土地1286.28萬畝,佔71.94%。全市的土地,除北部薊縣山區、丘陵外,其餘地區都是在深厚積沉物上發育的土壤。在海河下游的濱海地區,有待開發的荒地、灘塗1214平方公里,是發展石油化工和海洋化工的理想場地。

6. 環渤海地區豐富的自然資源主要有哪四種

環渤海地區豐富的自然資源主要有煤炭、鐵礦、石油、海鹽.環渤海地區的自然資源非常豐富,特別是能源和礦產資源在我國沿海地區是得天獨厚的。而且這些資源分布相對集中,易於開發投產;資源互補性強,便於規模化開采;匹配條件優越,有利於綜合利用和深度加工。
1.得天獨厚的礦產資源
環渤海地區的礦產資源非常豐富,礦產資源儲量之多與種類之廣,是中國其他沿海地區所沒有的。主要礦產資源在全國佔有主要地位。
以內蒙古為例,內蒙古伊克昭盟達拉特旗埋藏著世界罕見的超大型芒硝礦;螢石儲量居亞洲第一,世界第四,烏蘭察布盟四子王旗查干敖包螢石礦屬於特大型螢石礦床,原礦氟化鈣平均品位達到熔劑富礦的工業要求;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查干里門諾爾鹼礦,是亞洲天然鹼儲量最大的鹼礦。
2.能源儲量居全國之冠
環渤海地區石油儲量非常豐富,從遼河平原一直到華北平原,是一個斷陷地帶,這個地帶內已經查明是石油蘊藏的富集地區。現有華北、勝利、大港、中原四個油田,產量僅次於大慶居全國第二位。渤海是一個中、新生代沉降盆地,埋藏著豐富的油氣資源,現已探明渤海灣石油儲量達6億多噸。
環渤海地區是中國煤炭最豐富的地區,煤炭探明儲量佔全國煤炭總儲量的60%以上,其中山西省煤炭儲量最多,探明儲量佔全國三分之一。內蒙古煤炭儲量僅次於山西,在全國居第二位。還是世界最大的「露天煤礦」之鄉,中國五大露天煤礦內蒙古有四個,分別為伊敏、霍林河、元寶山和准格爾露天煤礦,其中霍林河煤礦是中國建成最早的現代化露天煤礦,准格爾煤田是目前全國最大的露天開採煤田;內蒙古東勝煤田與陝西神府煤田合稱東勝—神府煤田,是世界七大煤田中最大的一個;白雲鄂博礦山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礦山,到1997年已探明的稀土氧化物儲量佔世界稀土總量的76% ,該礦山含礦物172種 ,是世界上含礦物種類最多的礦山。
3.潛力巨大的海洋資源
渤海是中國最大的內海,素有 「天然魚池」 之稱,盛產多種魚、蝦、貝類水產品,還有豐富的其它海洋資源。渤海海洋動物和植物共約 170種以上,有哺乳類的海豹;各種魚類。軟體動物有烏賊與魷魚;甲殼類有蝦、蟹;棘皮動物有海參,腔腸動物有海蜇,海綿類和海藻類有海帶、紫菜、石花菜等。其中主要的魚類就有 l00多種。由於渤海位置和海流等自然條件的影響,溫水性魚類最多,其次是寒水性魚類。小黃花魚是渤海魚類產量最多的一種,也是中國海洋四大魚產之一,主要在廟島群島、渤海灣、萊州灣一帶;帶魚也是中國海洋四大魚產之一,主要在萊州灣、遼東灣一帶,其它魚類如梭、鱠、鮁、鮃等魚在渤海沿岸也有分布。渤海蝦、蟹、貝類,海帶、紫菜、石花菜等海洋植物也很豐富。渤海有許多良好的海灣和河流入口,是理想的天然漁場。渤海的漁場很多,北部有望海寨、菊花島和大清河口漁場,南部有龍口、黃河口漁場,西部有海河口漁場。
渤海除了上述各種資源外,海底還有石油、天然氣、煤、鐵、銅、硫和金等礦物,藏量也相當豐富。此外,還有極其豐富的海洋能源資源,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溫差能、風能、潮流能等。內蒙古自治區風能儲量 2.7 億千瓦小時 ,佔全國總儲量的1/5,居全國首位;全區年平均風速3.7米/秒,大部地區年平均有效風能功率密度為150—200瓦/平方米。
4.富饒的農、畜資源
環渤海地區包括華北平原、黃淮海平原和遼河平原,是中國農業發達地區之一,這里是全國重要的小麥、雜糧、棉花、油料和水果生產基地;西部地區和內蒙古草原,是全國林、牧業基地之一。內蒙古巴彥淖爾盟的河套灌區,是亞洲最大的自流引水灌區。灌區總面積118.9萬公頃 ,由黃河自流引水,灌溉條件優越 , 排水骨幹工程已基本形成。
環渤海地區是全國重要的糧食產區。 主要糧食作物有小麥和雜糧。 小麥分布大致以長城為界,以南為冬小麥,以北為春小麥。玉米在本區糧食作物中僅次於小麥,主要分布在本區的東部和南部。穀子和高梁在較乾旱的山西、內蒙古種植最為普遍,此外河北、北京山區和遼西也種植較多。高粱主要分布在渤海沿岸和海河平原、遼河平原低窪地區。甘薯以冀中南、晉中南和遼中最為集中。馬鈴薯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河北壩上和山西雁北。水稻主要分布在遼河下游、海河下游、山東南四湖濱湖地區、沂沭河兩岸、黃河沿岸及膠萊河谷地帶。內蒙古西部區生產的褐色大粒蕎麥,品質全國第一,粒大皮薄出粉率高,在國際市場首屈一指。
棉花是本區最重要的經濟作物,播種面積約佔全區經濟作物播種面積的一半左右,約佔全國棉田面積的五分之一
環渤海地區是中國油料作物重要產區之一,主要有花生、胡麻、芝麻、油菜等,其中以花生最重要。花生主要分布在山東、河北兩省,播種面積和產量佔全國35%左右。山東省種植相當普遍,以煙台、臨沂、昌濰等地區最為集中,泰安、濟寧地區種植也較多,河北省冀東唐山地區和冀中南沙土地帶是花生的集中產區。胡麻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河北的壩上地區、山西的雁北和忻縣地區,產量居全國首位。是全國重點芝麻產區,種植面積和產量佔全國40%左右。以魯西最集中。油菜以山東、河北低平地區最為普遍。
呼倫貝爾大草原是世界上天然草原保留面積最大的地方,是中國最大的無污染源動物食品基地。內蒙古阿拉善白山羊所產羊絨,以其細度、光度、白度三項指標成為世界最好的山羊絨。以伊克昭盟的阿爾巴斯白山羊絨為原料加工的KVSS無毛絨,是國際公認的「中國一號無毛絨」,被譽為「軟黃金」。
5.絢麗多彩的旅遊資源
環渤海地區的旅遊資源豐富多采,既有陸上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又有變幻莫測的海洋景觀,匯集成海光山色獨具風格的旅遊景觀。
從陸上自然景觀來看,有山、泉、洞、湖、原五種景觀。環渤海地區內名山奇峰,構成北國一大景色。山東境內的泰山、山西的恆山,是舉世聞名的大山。本區內有兩處大草原,即黃河三角洲草原和內蒙古大草原,一派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草原風光。
海洋自然景觀以海水、河灘、海島為特徵,構成集旅遊、休閑、療養為一體的理想勝地。改革開放以來,還專門建立了海濱旅遊開發區,旅遊開發區等。
環渤海地區還有豐富的自然科學旅遊資源。如北京有密雲太古代變質岩,十三陵中上元古代地層,周口店的中國猿人,延慶縣硅化木化石群,石景山模式口的第四紀冰川擦痕;天津薊縣的中上元古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八仙山森林生態自然保護區;內蒙古呼和浩特市五塔寺「金剛座舍利寶塔」後照壁上的蒙古文石刻天文圖,是現存的世界上最完好的用蒙古文標注的天象資料,已將外國天文知識融於中國傳統的天文學體系中 ;內蒙古呼倫貝爾盟扎賚諾爾煤礦出土的猛瑪象骨架化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猛瑪象骨骼化石;大連老鐵山鳥島自然保護區,蛇島自然保護區;山西襄汾縣丁村人遺址,等等。
環渤海地區的人文景觀尤為突出,名震中外。最著名的有北京的故宮、長城和十三陵,內蒙古赤峰市遼中京遺址上的八角密檐式磚塔(俗稱大明塔),高達80.22米,周長113米 ,是中國現存體積最大的遼代古塔,承德的避暑山莊和外八廟,山西的五台山和雲崗石窟,山東曲阜的「三孔」,河北遵化的清東陵和易縣的清西陵,冀東的山海關和老龍頭,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特點的典型代表,世界馳名。此外,還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文景觀,如遼寧興城的明代古城,河北正定隆興寺的大銅佛,趙縣的趙州橋,邯鄲的叢台和七賢祠,山東煙台的蓬萊仙閣,威海的劉公島,山西應縣的木塔,太原市的晉祠,臨汾堯陵,內蒙古呼和浩特的昭君墓等。近代人文景觀有西柏坡的革命遺跡,蘆溝橋抗戰遺址,劉公島甲午海戰遺址等。
環渤海地區的許多濱海城市利用其豐富多彩的海洋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大力發展現代商貿旅遊,受到了國內外遊客的歡迎。

7. 自然資源包括哪些

自然環境中與人類社會發展有關的,能被利用來產生使用價值並影響勞動生產率的自然諸要素,通常稱為自然資源,可分為有形自然資源(如土地、水體、動植物、礦產等)和無形的自然資源(如光資源、熱資源等)。自然資源具有可用性、整體性、變化性、空間分布不均勻性和區域性等特點,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和社會物質財富的源泉,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依據之一。自然資源分為:生物資源、農業資源、森林資源、國土資源、礦產資源、海洋資源、氣候氣象、水資源等。

自然資源泛指存在於自然界,能為人類利用的自然條件(自然環境要素)。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定義為:在一定的時間、地點條件下,能夠產生經濟價值,以提高人類當前和未來福利的自然環境因素和條件。通常包括礦物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氣候資源與生物資源等。它同人類社會有著密切聯系;既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基礎,又是社會生產的原、燃料來源和生產布局的必要條件與場所。自然資源僅為相對概念,隨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與科學技術進步,部分自然條件可轉換為自然資源。如隨海水淡化技術的進步,在乾旱地區,部分海水和鹹湖水有可能成為淡水的來源。

8. 自然資源有哪些

火星表面的土壤中含有大量氧化鐵,由於長期受紫外線的照射,鐵就生成了一層紅色和黃色的氧化物。誇張一點說,火星就像一個生滿了銹的世界。由於火星距離太陽比較遠,所接收到的太陽輻射能只有地球的43%,因而地面平均溫度大約比地球低30多攝氏度,晝夜溫差可達上百攝氏度。在火星赤道附近,最高溫度可達20℃左右。火星上也存在大氣。其主要成份是二氧化碳,約佔95%,還有極少量的一氧化碳和水汽。
火星還發現了有水的痕跡。

9. 自然資源的類型有哪些

自然資源就是天然存在的可以直接用於人類社會生產和生活的物質,包括土地資源、森林資源、水資源、氣候資源、生物資源、礦物資源以及以山水自然風光為主的旅遊資源等。

自然資源是自然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類的生產、生活都離不開自然環境。自然資源為工農業生產提供了基礎、原料、動力,是經濟建設不可缺少的物質保證。但是,人類活動又在同時影響著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特別是由於人口的迅猛增長和科技的進步,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和影響越來越大。因此,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和保護自然資源,已經是擺在人類面前的重大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