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了解自然資源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擴展閱讀

了解自然資源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4-01-08 21:17:29

自然資源是由什麼組成

C (1)自然資源是指人類可以直接從自然界獲得,並用於生產和生活的物質與能量,它是自然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資源有兩個基本屬性,一個是它的自然屬性,即是自然界中客觀存在的物質與能量,並從屬於地理環境;另一個是它的經濟屬性,即是在當前的經濟技術條件下人類可以直接獲得,並用於生產和生活的物質與能量。至於人類尚未認識,或分布過於分散而無開采價值的物質與能量,都不屬於資源的范疇。但不排除它將來成為資源的可能性。選項A只說明了自然資源的自然屬性,而忽略了它的經濟屬性,是不確切的。 (2)自然資源是自然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環境是由日光、大氣、水、岩石、礦物、土壤、生物等自然要素共同組成的。而自然資源主要包括土地資源、水資源、氣候資源、生物資源和礦產資源。自然資源與自然環境有密切的聯系,但自然環境的概念范圍要大於自然資源,不能說「所有的自然環境都是由自然資源組成」。故B錯。 (3)嚴格地說,不同的地區具有不同的資源環境;資源環境只有相似的地區,沒有完全相同的地區。選項C是對的。 (4)自然資源按性質分類,可分為可再生資源和非可再生資源。除礦產資源屬於非可再生資源外,土地資源、水資源、氣候資源和生物資源都屬於可再生資源。而可再生資源並不等於可以「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由於一切自然資源的蘊藏量都是有限的。即使是過去稱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空氣和水也是一樣,如果處理不善或使用不當,也會招致匱乏的危機。故選項D是錯的。

Ⅱ 什麼是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泛指存在於自然界、能為人類利用的自然條件(自然環境要素)。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定義為:在一定的時間、地點條件下,能夠產生經濟價值,以提高人類當前和未來福利的自然環境因素和條件。通常包括礦物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氣候資源與生物資源等。它同人類社會有著密切聯系;既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基礎,又是社會生產的原、燃料來源和生產布局的必要條件與場所。自然資源僅為相對概念,隨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與科學技術進步,部分自然條件可轉換為自然資源。如隨海水淡化技術的進步,在乾旱地區,部分海水和鹹湖水有可能成為淡水的來源。

自然資源具有3個特點:①有限性。指資源的數量,與人類社會不斷增長的需求相矛盾,故必須強調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②區域性。指資源分布的不平衡,存在數量或質量上的顯著地域差異,並有其特殊分布規律;③整體性。每個地區的自然資源要素彼此有生態上的聯系,形成一個整體,故必須強調綜合研究與綜合開發利用。

不可再生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的內含,隨時代而變化,隨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而擴展。按自然資源的增殖性能,可分為:①可再生自然資源。這類資源可反復利用,如氣候資源(太陽輻射、風)、水資源、地熱資源(地熱與溫泉)、水力、海潮。②可更新自然資源。這類資源可生長繁殖,其更新速度受自身繁殖能力和自然環境條件的制約,如生物資源,為能生長繁殖的有生命的有機體,其更新速度取決於自身繁殖能力和外界環境條件,應有計劃、有限制地加以開發利用。③不可再生資源。包括地質資源和半地質資源。前者如礦產資源中的金屬礦、非金屬礦、核燃料、化石燃料等,其成礦周期往往以數百萬年計;後者如土壤資源,其形成周期雖較礦產資源短,但與消費速度相比,也是十分緩慢的。對這類自然資源,應盡可能綜合利用,注意節約,避免浪費和破壞。這類資源形式周期漫長。

<<辭海>>對自然資源的定義為:指天然存在的自然物(不包括人類加工製造的原材料)如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水利資源、生物資源、氣候資源等,使生產的原料來源和布局場所。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定義為:在一定的時間和技術條件下,能夠產生經濟價值。提高人類當前和未來福利的自然環境因素的總稱.
大英網路全書的定義為:人類可以利用的自然生成物,以及形成這些成分源泉的環境功能。
於光遠的定義為:自然資源是指自然界天然存在、未經人類加工的資源,如土地、水、生物、能量和礦物等

狹義的自然資源只包括實物性資源,即在一定社會經濟技術條件下能夠產生生態價值或經濟價值,從而提高人類當前或可預見未來生存質量的天然物質和自然能量的總和。
廣義的自然資源則包括實物性自然資源和舒適性自然資源的總和。

Ⅲ 什麼是自然資源

問題一:什麼是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是自然環境中與人類社會發展有關的,能被利用來產生使用價值並影響勞動生產率的自然諸要素。它包括有形的土地、水體、動植物、礦產和無形的光、熱等資源。自然資源是社會物質財富的源泉,是社會生產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物質要素,是人類生存的自然基礎。自然資源類型,有多種劃分方法:(1)按其在地球上存在的層位,可劃分為地表資源和地下資源。前者指分布於地球表面及空間的土地、地表、水生物和氣候等資源,後者指埋藏在地下的礦產、地熱和地下水等資源。(2)按其在人類生產和生活中的用途,可分為勞動資料性自然資源和生活資料性自然資源。前者指作為勞動對象或用於生產的礦藏、樹木、土地、水力、風力等資源,後者指作為人們直接生活資料的魚類、野生動物、天然植物性食物等資源。(3)按其利用限度,可分為再生資源和非再生資源。前者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循環利用且可以更新的水體、氣候、生物等資源,亦稱為「非耗竭性資源」,後者指儲量有限且不可更新的礦產等資源,亦稱為「耗竭性資源」。(4)按其數量及質量的穩定程度,可分為恆定資源和亞恆定資源。前者指數量和質量在較長時期內基本穩定的氣候等資源,後者指數量和質量經常變化的土地、礦產等資源。

問題二:什麼是自然資源?它是如何分類的? 5分 自然資源:凡是自然物質經過人類的發現,被輸入生產過程,或直接進入消耗過程,變成有用途的,或能給人以舒適感,從而產生有價值的東西。
《辭海》對自然資源的定義為:指天然存在的自然物(不包括人類加工製造的原材料)並有利用價值的自然物,如土地、礦藏、水利、生物、氣候、海洋等資源,川生產的原料來源和布局場所。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定義為:在一定的時間和技術條件下,能夠產生經濟價值。提高人類當前和未來福利的自然環境因素的總稱。
自然資源可分為可再生資源、可更新自然資源和不可再生資源。自然資源具有可用性、整體性、變化性、空間分布不均勻性和區域性等特點,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和社會物質財富的源泉,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依據之一。自然資源可劃分為:生物資源、農業資源、森林資源、國土資源、礦產資源、海洋資源、氣候氣象、水資源等。

問題三:什麼是自然資源?什麼是礦物資源?我們常見的有哪些? 自然資源有六種,它們是:1)淡水、2)森林、3)土地、4)生物種類、5)礦山、6)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和天然氣)。
礦產資源包括:
能源礦產。煤、石油、天然氣、地熱等
金屬礦產。鐵、錳、鉻、釩、鈦;銅、鉛、鋅等金屬資源
非金屬礦產。金剛石、石墨、磷、自然硫、硫鐵礦、鉀鹽、硼、水晶等
水氣礦產。地下水、礦泉水、二氧化碳氣、硫化氫氣、氦氣、氡氣等
希望能夠幫助到你 望採納 謝謝了

問題四:我國自然資源基本特徵是什麼 一、中國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發展與現狀特徵
(一)開發利用歷史悠久
我國是世界上文明古國之一,在廣袤的國土上各族人民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在兩百多萬年前開始的舊石器時代,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巫山人(距今約200多萬年)、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和北京人(距今約50萬年),就已經能夠使用一些用堅硬的礦物和岩石――燧石、石英與石英岩、板岩、石灰岩等製成的粗笨石器,砍伐樹木,刮削木棒,切割獸肉,挖掘植物塊根,擴大從自然界獲取生活的來源。到了距今1萬年左右開始的新石器時代,生活在黃河上下、大江南北的我們的祖先,開始採用以礦物原料打製成的石鐮和比石斧更薄的方形石器,在當地栽培植物、飼養役畜,並能夠從事植物栽培、動物飼養供生活需要,同時也開始把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的一些地區的土地墾殖成為耕地,利用草原來放牧牲畜。
到了奴隸社會時期,青銅冶煉業成為社會生產發展重要物質基礎。距今約5970年,大約相當於仰韶文化時期,我國便有了最早的用銅記錄。由於大量礦物采冶生產知識的積累,春秋戰國時期的古籍中就曾留下關於我國礦物資源分布的豐富記載。秦代秦始皇曾專設鐵官管理全國的礦冶事業。漢晉時期,我國已懂得用天然氣煮鹽、從硫化汞中提取汞,還曾有陝西延長地區石油可燃現象的記錄。到西漢時代(公元前206年~公元9年),用煤當燃料在我國已是相當廣泛了。
在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方面,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就把海洋作為生產斗爭和科學實驗的基地。春秋戰國時期,即已開始大規模地利用海灘曬制海鹽,並大力發展沿海捕撈。西漢時代便發展了海洋運輸,與日本等國開展了頻繁的海上交通往來。唐宋時代(618年~1279年),我國商船隊已成為航行南海和印度洋海域最活躍的船隊。明代我國航海家鄭和率領龐大航海船隊,於1405年~1433年間,七下西洋,途經40多個國家,更為世界航海史增添了光輝篇章。
(二)各項資源的開發利用發展迅速。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我國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得到了迅速發展,各項資源的開發利用都取得顯著成就。如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面,50年代中期,各省、自治區、市都相繼成立了地質勘探及礦山開發的專門性機構,用於礦產勘探的鑽探工作量,每年平均達二百幾十萬米,為1949年前最高年份萬余米的數百倍。已探明儲量的礦種已從1948年的18種,激增至目前的148種;其中有些礦種如鐵礦,30年代全國探明儲量僅18萬噸,而目前其探明儲量幾近500億噸!
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方面,50年代,我國就開展了全國海洋綜合調查,對我國遼闊海域所蘊藏的漁業資源、油氣資源、潮汐資源等作了專項調查。目前,除海洋捕撈、海鹽生產(海鹽年產量世界第一)和海運等產業繼續有所發展以外,正向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的深度和廣度進軍,新興的海洋產業正在蓬勃發展。大規模地查勘大陸架海底油氣資源,潮汐發電、海水淡化和綜合利用等的研究試驗工作,也都在蓬勃發展。
(三)開發利用尚有巨大潛力
我國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發展迅速,取得了顯著業績,但由於科學技術、經營管理等方面水平尚低等原因,目前總的來說開發利用水平不高,尚有巨大開發利用潛力。據統計,目前我國工業用水的重復利用率僅為20%左右,礦產資源的利用率僅40%~50%,化工原料的利用率僅33%,木材利用率為40%~50%,能源利用率僅33%,冶金行業有色金屬冶煉中的總體利用率不到50%,含鐵塵泥只利用了15%。按此計算,我國通過廢水、廢氣、廢渣每年排放的純硫達33萬噸,有色金屬7.3萬噸,鐵80萬噸,煤230萬噸。
又例如我國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方面,全國......>>

問題五:自然資源有哪些? 償然資源有六種,它們是:1)淡水、2)森林、3)土地、4)生物種類、5)礦山、6)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和天然氣

問題六:地球的自然資源有幾種 自然資源指的是:地球能提供給人類衣、食、住、行、醫所需要的物質原料,也稱為:地球資源.
陸地上重要的自然資源有六種,它們是:淡水、森林、土地、生物種類、礦山、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和天然氣).
地球上的自然資源分為可再生與不可再生兩大類.
可再生的自然資源指的是在太陽光的作用下,可以不斷自己再生的物質.最典型的可再生資源有:植物、生物質能、太陽能、風能等.
而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主要有:石油、煤炭、天然氣和其他所有礦產資源.它們經過了上億年才得以形成,因此不可再生.這些資源的儲量隨著人類的消耗而越來越少.
地球上的生物物種也是寶貴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任何一種生物的滅絕都將意味著地球永久性地丟失了一個物種獨特而珍貴的基因庫.因此,如果是由人的活動造成的物種滅絕,其損失將無法估量.

問題七:什麼是自然資源 就是直接出產就可以用的。

Ⅳ 什麼是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是自然環境中與人類社會發展有關的,能被利用來產生使用價值並影響勞動生產率的自然諸要素。它包括有形的土地、水體、動植物、礦產和無形的光、熱等資源。自然資源是社會物質財富的源泉,是社會生產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物質要素,是人類生存的自然基礎。自然資源類型,有多種劃分方法:(1)按其在地球上存在的層位,可劃分為地表資源和地下資源。前者指分布於地球表面及空間的土地、地表、水生物和氣候等資源,後者指埋藏在地下的礦產、地熱和地下水等資源。(2)按其在人類生產和生活中的用途,可分為勞動資料性自然資源和生活資料性自然資源。前者指作為勞動對象或用於生產的礦藏、樹木、土地、水力、風力等資源,後者指作為人們直接生活資料的魚類、野生動物、天然植物性食物等資源。(3)按其利用限度,可分為再生資源和非再生資源。前者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循環利用且可以更新的水體、氣候、生物等資源,亦稱為「非耗竭性資源」,後者指儲量有限且不可更新的礦產等資源,亦稱為「耗竭性資源」。(4)按其數量及質量的穩定程度,可分為恆定資源和亞恆定資源。前者指數量和質量在較長時期內基本穩定的氣候等資源,後者指數量和質量經常變化的土地、礦產等資源。

Ⅳ 我國自然資源包括哪些要素

我國是一個人均自然資源緊缺而勞動力資源極為豐富的國家,在這樣的要素稟賦結構下經濟增長方式面臨怎樣的特定問題。未來經濟增長如何形成合理的資源配置,以及如何體現在政府的方針政策上,本文試做初步的探討。

一、中國特定要素稟賦結構下的增長模式及面臨的兩難選擇

中國是一個自然資源緊缺的國家。與人均資源的相對缺乏相反,中國的勞動力極為豐富,勞動力總量供大於求。因而,我國目前社會經濟發展中突出的矛盾就是巨大的勞動力就業需求對自然資源消耗構成的強大壓力,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就業壓力的資源消耗效應。就業壓力要求經濟必須保持高增長,在創新能力不足時,只能通過不斷擴大投資和生產規模,才可能保持新的就業崗位的持續供給,從而容納更多的勞動力。巨大的就業壓力在很多領域使粗放式、消耗性的高增長成為一種社會需要和必然趨勢。無論在城市和農村,大批勞動力為自謀生路,以低廉的勞動力價格與一部份社會資本相結合,興辦起技術和資本含量都較低的小規模、低層次產業。這些企業以粗放式地利用各種自然資源為代價,依靠模仿生產低附加值的物質產品。並通常以維持生存為目標底線,因而其產品價格和利潤水平可以降到僅僅保住就業崗位的最低限。這些企業在需求已經飽和的生產領域內,以其可承受的最低價格頑強地參與市場價格競爭,包括與高層次企業競爭。所形成的過度競爭的實質是就業競爭,是眾多要生存的低層次勞動力要素,與技術、資本等要素的競爭。
由於這種競爭不是建立在產品差異化基礎之上的效率競爭,而是建立在產品同質性基礎上的價格競爭,使企業之間陷入相互殘殺乃至自我扼殺的低效率循環。一些在技術上有優勢的企業由於資本和勞動力支出較大而不具有成本優勢;在我國目前價格競爭仍居主要地位的市場狀態下,那些技術落後的企業可以保留下來,而一部分技術上先進的企業卻可能面臨困境。對產業發展極為不利。
2.粗放式、消耗性經濟與低國民收入水平下的供需循環結構。在一個收入水平總體不高,人們在選購商品時還往往將低價格視為主要標準的市場上,低層次企業生產的低質低價產品多能贏得上風,以至出現「產業逆淘汰」趨向。整個生產方式就可能被帶入低層次、粗放式產業循環。在能夠容納較多的簡單勞動力就業的同時,必然要以每生產單位的增加值要耗費較多的物質資源為代價。在消費拉動方面,由於粗放式生產以質量低、數量大為特徵,需要更多的消費來消耗其生產出來的產品,而其產品的低價格又使更多的低層次消費成為可能。粗放式生產和低層次消費成為一種社會氛圍,說到底都與巨大的就業壓力相關。
由於城鄉勞動力的相對過剩,所形成的就業壓力使社會自發產生大量從事粗放式和資源消耗型的企業以容納就業。粗放式生產企業在微觀層面形成了三種替代效應,同時又對從事集約式生產的高端企業構成強大的競爭(主要是同質化的低價競爭),導致高端企業難以有效擴大規模並提升競爭力。以上效應的結果是:一方面粗放式生產使資源環境受到破壞,另一方面由於這些企業走的是低成本、低質低價路線,多數勞動力的收入很低,從而壓低社會平均收入水平。兩方面結果反過來對經濟系統的循環運行產生不利影響:在供給方面,由於資源環境制約的加強,使生產難以持續擴大,最終影響就業;在需求方面,由於勞動者的低收入狀況,使社會缺乏高收入需求的拉動,尤其是以高收入為基礎的第三產業難以發展。限制了就業空間。從而難以緩解就業壓力。
3.就業壓力與資源環境制約的雙重矛盾與兩難選擇。顯然,為生存以求就業,使廣大勞動力具有強大的自發動能進行任何形式、力所能及的生產活動,經濟在粗放前提下的高增長具有可能性。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社會生存壓力,但是另一方面,這種社會需要和趨勢所面臨的一個不可調和的矛盾,是任何生產都離不開自然資源的投入,例如土地、礦產資源、能源、生物資源、水資源等等。正如威廉·配第的名言所說,「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這里的土地可以推廣為所有自然資源,亦即每一個勞動力的就業都必須有相應的自然資源相配套,才可能從事生產,而中國恰恰是勞動力眾多,而自然資源缺乏,兩者不成合理比例。當然,不同的產業和不同的生產方式(粗放的或集約式的),勞動力和自然資源的配比關系會很不一樣。中國從促進就業的要求出發,如果每個勞動力的就業只需要較少的資源相配套,相應的矛盾就比較小。然而現實中國就業壓力的釋放恰恰是以大量建立粗放式物質消耗性產業為其路徑的,其對於物質資源投入的要求特別巨大。
由此造成的現實矛盾就是:大量的勞動力就業需要源源不斷地投人物質資源,會使有限的物質資源難以有效供給,就業的增長乃至這種生產方式本身也就難以為繼。近幾年中國各地在經濟高速增長中出現的資源要素制約越來越強,已顯示了這種矛盾的尖銳性。與此同時,勞動力就業的壓力則有增無減。當然,如果考慮對外開放的條件,一個國家可以通過從國外輸入的所缺乏的資源要素來滿足其大規模生產的需要,反之如果勞動力過剩,也可以通過輸出勞動力來解決本國勞動力供過於求的問題。但是這首先受制於國際貿易壁壘和人口跨國流動的壁壘,其次這種做法對一個小國有可能緩解矛盾,而對於中國這樣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則是難以解決問題的。現實告訴人們,轉變增長方式,調整優化生產要素投入配比,更多地利用我國豐富的人力資源,更有效利用自然資源,減少資源消耗,成為保障我國可持續發展,並有效地解決就業問題的必然選擇。

二、勞動力與自然資源的替代及要素投入組合的優化

應該看到,廉價的、幾乎無限供給的勞動力既是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優勢,也是中國在經濟全球化中利益分配不利性的基礎。中國的勞動力價格是低廉的,中國勞動者沒有得到與全球勞動力市場平均價格相對稱的收入,但這又是由於中國勞動力大量剩餘,供過於求所形成的必然結果。中國參與要素合作型國際分工中的勞動力弱勢分配地位因此而形成。
首先我們考察各類要素利用度與經濟增長的相關性。在一般情況下生產系統存在著資源總量的限制和勞動力總量限制,制約著對相應要素的利用程度。而在人均資源相對缺乏而勞動力總量十分充裕的我國,主要存在著資源總量的限制,而勞動力總量的限制則是較遙遠的事情。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不同階段,其對各種要素的利用度是動態變化的。在經濟發展初期,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消耗資源和增加勞動力的投入形成高增長,但發展到工業化中期,由於資源消耗量的增大,開始受到資源總量不足的限制,當然,這種限制只是一種相對限制。即在假定資源供給量總體不變的前提下形成的對經濟發展的約束。這時資源消耗程度必須受到嚴格限制,在資源消耗被迫減少的情況下,勞動力的加大利用已形成對資源的替代效應,保持經濟的增長態勢。同時,科技創新和人力資本提升必須持續加強。科技創新不但能夠有效地利用和節約資源,降低資源制約的程度,也能夠形成節約勞動力的效應。但在目前就業壓力極大的階段,更應該重視前者而降低後者的效應。同時轉變原有粗放的增長方式,促進產業升級。但一個國家的勞動力資源終究也是有限的,在進一步的發展中,長期來看,仍將面臨勞動力總量的制約,這是在發達國家早就已經面臨的問題。此後,在資源和勞動力雙重製約的情況下,經濟的增長在更大程度上依靠科技的投入和創新,以及人力資本的壯大過程。
其次我們考察在資源的剛性約束下,怎樣進行要素的替代性配置,從而更有利於實現最佳的經濟增長。如圖1所示,XY線表示經濟增長的趨勢,與經濟增長同步,資源與勞動力的使用也不斷增加。資源與勞動力具有一定的替代關系,AB、CD、WH即是在不同增長水平上二類要素配置的元差異曲線。當然無論是資源還是勞動力至少要具有最低數量,低於這個數量,替代關系就無法成立。右邊反映經濟增長程度的縱坐標,例如G點所對應的增長程度為100個單位。在經濟增長的每一階段點上,資源與勞動力各自所佔的比例可以有多種選擇。例如在AB線上,可以選擇多用資源少用勞動力的M點,也可以選擇少用資源多用勞動力的N點。根據我國資源缺乏而勞動力極為豐富的要素特點,我們應盡可能使用勞動力而少使用資源。即盡可能選擇無差異曲線的右下方所反映的配置比例,在AB線上,我們選擇N點而不選擇M點的配比,有利於在一定資源約束下的最大程度增長。我們如果選擇M點的配比,則經濟增長到G'點時(對應元差異曲線CD),其對應資源的需求為M',而該點已經與資源約束線相交,由於受到資源的剛性約束,經濟就無法增長,其對應的增長程度約為130個單位。相反如果選擇N點的配比,經濟增長到G」點(無差異曲線WH)時,其要素配比N"才會受到資源約束線的剛性約束。其對應的增長程度達210個單位。可見,根據國情採取有利於經濟增長和就業的合理要素配比具有重要意義。

再進一步考察在科技創新條件下對要素配置與經濟增長的影響。圖2是在科技創新條件下的要素配置與經濟增長。科技的應用可以產生兩方面作用:一方面使經濟增長所需要的資源和勞動力要素減少,圖2與圖1相比,經濟增長的G、G'和c"點所分別對應的經濟增長程度分別為140、225和320,都得到提高。另一方面,科技應用也可以改變同等經濟增長所需投入要素的配比狀況,圖2的無差異曲線AB、CD、WH比圖1更趨於水平狀況(與該三條線分別相交的虛線分別表示其在圖1的位置)。我國的科技應用應更著力於減少資源消耗而不是減少勞動力,或體現出以勞動力替代資源的要求。適應於中國勞動力豐富而資源緊缺的情況,這種配比的改變,可以使國民經濟在原有資源約束條件下實現更高的增長。G"所對應的是在出現資源相對約束時候的增長程度,達到320個單位,與圖1的G"相比增長程度則高得多。
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如果能夠通過國際貿易從國外輸入自然資源,從而增加國內資源供給,則資源相對約束線就可以提高,同樣可以實現更高的增長。同樣,如果能夠大力引進國外資本,並且外資所進行的生產是勞動密集型的,較少地消耗自然資源,則將對我國的可持續發展十分有利;但如果外資是資源消耗型的,其進入主要目的在於大量利用中國的自然資源,則可能加劇我國的資源制約矛盾。

三、中國勞動力過剩、資源緊缺條件下的發展對策

如何解決上述兩難問題,最根本的是努力形成就業壓力的資源節約效應。即在盡可能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緩解就業壓力的前提下,轉變增長方式和轉變消耗性的產業結構,在同等勞動力就業的要求下,能夠更多的通過勞動力與技術要素、智力要素的結合,更多的採取人力資本投入進行生產,而不用或少用自然資源,即用較多的人力(應是較高素質的)而以較少的自然資源配比,是緩解乃至消除上述尖銳矛盾的根本途徑。
第一,大力發展多用勞動力、少用資源的產業。前者包括除交通運輸、餐飲業以外的大多數的服務業,尤其是高層次服務業,例如教育、信息、科技、金融、社會中介、咨詢業等,主要或完全是用人力資源而較少消耗物質資源。因而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在未來長時期中應該作為我國的重大戰略予以高度重視。對第二產業而言,也要重視發展主要通過人力資源投入增值的產業和產品,除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外,在傳統產業方面,如工藝美術產品、高檔服裝,尤其是採用獨特工藝技術、深加工產品。投入的物質資源較少,而通過人力資本實現高增值的特徵明顯。此外,在現有技術條件下或較長時間內尚無法用機器設備替代人力進行生產的製造業產品。應注重發展,如相當一部分食品加工、皮革服裝生產等等。羅默等學者認為,在資本短缺而勞動力豐富的國家,勞動密集型投資比資本密集型投資具有更高的資本效率,原因是少量的資本可以推動大量的勞動力。
第二,對外開放戰略上,在商品貿易方面,應大力從國外輸入我國所缺乏的能源、礦產等自然資源,保障我國高增長所必需的要素供給;在服務貿易方面,應學習印度的經驗,充分利用我國的人力資源,積極發展勞務輸出及服務外包的形式,使本土產業為更多的外國企業和公民服務;在引進外資方面,要注重引進消耗資源較少又能創造較多就業機會的產業,更要大力引進技術先進的新興產業,通過技術和產業關聯形成開拓型創新,促進產業升級和就業雙重目標的實現;在對外投資方面,要鼓勵中國企業跨國投資資源產業,如開發資源豐富國家的油田、礦山、森林等,使我國經濟增長的資源供給有長期的保障。政府對以上跨國經濟行為應給予充分的政策支持。
第三,要將轉變增長方式,形成資源集約型經濟作為決定生死存亡的關鍵。粗放型產業的基本特徵是產品的技術、智力含量較低,主要依靠我國歷史上形成的相對低價的資源要素投入維持生產,例如行政劃撥的土地、國家嚴格控制價格的水、能源、重要原材料,成為粗放式、消耗性生產的前提。然而隨著目前已經出現,並且未來更將加劇的資源的供不應求,以及國家對價格控制的放開,粗放式生產的資源供給必將難以維持;同時,粗放生產的低價、低檔產品在目前全社會總體收入水平較低的情況下,還能有相當的銷路。但未來隨著全社會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對低檔、低價產品的需求逐步被對高檔、高質、高價產品需求所取代時,粗放式生產的產品銷路也將日漸萎縮。因此無論從要素供給還是產品價值實現的角度看,粗放式生產在我國歷史中只能是短暫的現象,在未來可預期的時間內勢必被逐步淘汰。現有企業必須轉變增長方式才能生存和發展。發展循環經濟,有效和重復利用有限的資源是必然的選擇。
第四,大力推動能夠形成新的產業、新的增長點、新的就業機會的「開拓型創新」。為了支持更多剩餘勞動力的就業,就必須形成更大的生產規模並且能滿負荷生產。相對於僅僅提高勞動生產率或減少工作時間的效率型創新,「開拓型創新」不僅可以大量增加對勞動力的需求,有效擴大社會總需求,而且是產業升級的強大動力。比較突出的具有開拓型創新效應的產業有:信息產品生產與服務,醫療保健領域;高等教育及精神、文化產品生產領域;交通運輸領域(如家庭轎車等),家庭及個性化服務業領域;住宅建設領域;環境保護領域,以及所有能推出新產品、激發新需求的領域。要支持相對大規模的生產,就必須有較高的消費拉動。我們要求生產是多投入勞動而少投入物質資源的生產,因而在消費領域也應該鼓勵多消費更多地包含活勞動所創造價值,而較少地包含物資資源轉移價值的產品。鼓勵人們尤其是高收入人群大量消費服務業產品應該是首要的選擇,例如大力促進旅遊業和文化娛樂業的發展,鼓勵人們接受家政服務、接受更多的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參與各類研究工作、接受社會咨詢、接受各類金融理財服務。在製造業產品方面,鼓勵人們消費更多資源投入少的產品,例如工藝美術產品、深加工高增值的日用消費產品等等。
第五,應用與開發更多能夠用勞動力替代資源的生產方式和技術,使過多的勞動力能夠替代相對缺乏的資源。例如:以勞動力替代土地、更多地採用勞動密集的生產方式、鼓勵更多的企業和勞動力投入資源再生事業、投人更多的勞動力從事新資源的研究、開發產業、投入更多的勞動力從事可再生資源和清潔能源建設、投入更多的勞動力從事節約資源和能源的科學技術研究和管理科學研究等。
當然,以上設想必須正確處理若干方面的矛盾:一是與企業經濟效益的矛盾。即當企業從其效益的要求出發,能夠用機器設備、自然資源和能源的投入使生產過程提高效率,但會減少勞動力的使用。如果我們要求企業從宏觀和長遠的要求出發,避免或限制這種過程,事實上會影響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這是一個兩難的選擇;二是與產業升級的矛盾。一般來說,經濟技術發展的過程,基本是與資本的投入替代勞動力的過程同步的,它使勞動力的平均物質裝備水平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人們的收入也不斷提高。如果限制這樣的替代過程,勢必與產業升級產生矛盾。過度推行這樣的政策,有可能影響產業升級和經濟素質提高的步伐。這同樣是一個兩難的選擇。
解決以上矛盾的根本方法是,在強調更多地利用我國充裕的人力資源的同時,必須同時強調提高我們所利用的人力資源的素質。也就是說,只有更多的利用有更高素質的人力資源,才能既克服我國經濟發展中資源配比不協調的矛盾,又能夠在多使用人力資源的同時,避免由於勞動力的就業剛性壓力過度地產生勞動力替代技術和資本,從而影響經濟效益和產業升級的矛盾。如果能通過調整教育結構和職業培訓、技能開發政策給更廣泛的人群創造出大量就業機會,將實現就業和產業升級的「雙贏」。

Ⅵ 自然資源包括哪幾大類

問題一:自然資源包括哪幾個方面? 自然資源(natural resources):凡是自然物質見過人類的發現,被輸入生產過程,或直接進入消耗過程,變成有用途的,或能給人以舒適感,從而產生有價值的東西。 自然資源的分類 自然資源可分為可再生資源和不可再生資源。自然資源具有可用性、整體性、變化性、空間尺喚分布不均勻性和區域性等特點,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和社會物質財富的源泉,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依據之一。自然資源可劃分為:生物資源、農業資源、森林資源、國土資源、礦產資源、海洋資源、氣候氣象、水資源等。
1)環境資源,如太陽光,地熱,空氣和天然水等。這類資源比較穩定,的利用而明顯減少。如能合理開采發展,精心保護,就能水續為人類利用。
2)生物資源,如動物、森林、草場等。這類資源人類使用之後可以通過本身的生產繁殖再生產出來,如能合理開發利用,科學經營管理,也能為人類水續利用。
3)土地資源,包括農用土地、城市土地等。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
4)礦藏資源,包括能源、各種礦物等。它是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形成的,其儲量有限,開發利用之後不能再生,利用一部分就少一部分,直至枯竭。
從自然資源數量變化的角度分類:
1.耗竭性自然資源。它以一定量蘊藏在一定的地點,並且隨著人們的使用漸減少,直至最後消耗殆盡。礦藏資源就是一種典型的耗竭性自然資源。
2.穩定性自然資源。它具有固定性和數量穩定性的特徵。如土地資源。
3.流動性自然資源,也含困伏稱再生性資源。這種資源總是以一定的速率不斷再生,同時又以 一定的速率不斷消失,如陽光、水(水域資源除外)、森林等。
流動性自然資源又可以分為兩小類:一是恆定的流動性自然資源。它們在萊一時點的資源總員總是保持不變,如陽光資源和 水能資源等。二是變動的流動性自然資源。它們在某一時點的資源總星會由於人們的開發使 用而發生變化,如森林資源和水體資源等。

問題二:自然資源分為哪兩類? 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自然環境中與人類社會發展有關的、能被利用來產生使用價值並影響勞動生產率的自然諸要素,通常稱為自然資源,可分為有形自然資源(如土地、水體、動植物、礦產等)和無形的自然資源(如光資源、熱資源等)。自然資源具有可用性、整體性、變化性、空間分布不均勻性和區域性等特點,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和社會物質財富的源泉,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依據之一。對自然資源,分如下:生物資源,農業資源,森林資源,國土資源,礦產資源,海洋資源,氣候氣象,水資源等。

問題三:自然資源有哪些類型 自然資源可分為可再生資源和不可再生資源。自然資源具有可用性、整體性、變化性、空間 自然資源分布不均勻性和區域性等特點,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和社會物質財富的源泉,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依據之一。
自然資源可劃分為:生物資源、農業資源、森林資源、國土資源、礦產資源、海洋資源、氣候氣象、水資源等。
1)環境資源,如太陽光,地熱,空氣和天然水等。這類資源比較穩定,但利用而明顯減少。如能合理開采發展,精心保護,就能水續為人類利用。
2)生物資源,如動物、森林、草場等。這類資源人類使用之後可以通過本身的生產繁殖再生產出來,如能合理開發利用,科學經營管理,也能為人類水續利用。
3)土地資源,包括農用土地、城市土地等。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 4)礦產資源,包括能源、各種礦物等。它是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形成的,其儲量有限,開發利用之後不能再生,利用一部分就少一部分,直至枯竭
望採納~~~(*^__^*) 嘻嘻……

問題四:自然資源包括哪兩種類型 土地資源 中國土地資源有四個基本特點:絕對數量大,人均佔有少;類型復雜多樣,耕地比重小;利用情況復雜,生產力地區差異明顯;地區分布不均,保護和開發問題突出。 (一)絕對數量大,人均佔有少 中國國土面積960萬平方公里,海域面積473萬平方公里。國土面積,居世界第3位,但按人均占土地資源論,在面積位居世界前12位的國家中,中國居第11位。按利用類型區分的中國各類土地資源也都具有絕對數量大、人均佔有量少的特點。 (二)類型復雜多樣,耕地比重小 中國地形、氣候十分復雜談攜,土地類型復雜多樣,為農、林、牧、副、漁多種經營和全面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但也要看到,有些土地類型難以開發利用。例如,中國沙質荒漠、戈壁合占國土總面積的12%以上,改造、利用的難度很大。而對中國農業生產至關重要的耕地,所佔的比重僅10%多些。 (三)利用情況復雜,生產力地區差異明顯 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由於中國自然條件的復雜性和各地歷史發展過程的特殊性,中國土地資源利用的情況極為復雜。例如,在廣闊的東北平原上,漢民族多利用耕地種植高粱、玉米等雜糧,而朝鮮族則多種植水稻。山東的農民種植花生經驗豐富,產量較高,河南、湖北的農民則種植芝麻且收益較好。在相近的自然條件下,太湖流域、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的部分地區就形成了全國性的桑蠶飼養中心等等。 不同的利用方式,土地資源開發的程度也會有所不同,土地的生產力水平會有明顯差別。例如,在同樣的亞熱帶山區,經營茶園、果園、經濟林木會有較高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而任憑林木自然生長,無計劃地加以砍伐,不僅經濟效益較低,而且還會使土地資源遭受破壞。 (四)分布不均,保護和開發問題突出 這里所說的分布不均,主要指兩個方面:其一,具體土地資源類型分布不均。如有限的耕地主要集中在中國東部季風區的平原地區,草原資源多分布在內蒙古高原的東部等。其二,人均佔有土地資源分布不均。 不同地區的土地資源,面臨著不同的問題。中國林地少,森林資源不足。可是,在東北林區力爭采育平衡的同時,西南林區卻面臨過熟林比重大、林木資源浪費的問題。中國廣闊的草原資源利用不充分,畜牧業生產水平不高,然而,在局部草原又面臨過度放牧、草場退化的問題。 水資源 河流和湖泊是中國主要的淡水資源。因此,河湖的分布、水量的大小,直接影響著各地人民的生活和生產。中國人均徑流量為2200立方米,是世界人均徑流量的24.7%。各大河的流域中,以珠江流域人均水資源最多,人均徑流量約4000立方米。長江流域稍高於全國平均數,約為2300~2500立方米。海灤河流域是全國水資源最緊張的地區,人均徑流量不足250立方米。 中國水資源的分布情況是南多北少,而耕地的分布卻是南少北多。比如,中國小麥、棉花的集中產區――華北平原,耕地面積約佔全國的40%,而水資源只佔全國的6%左右。水、土資源配合欠佳的狀況,進一步加劇了中國北方地區缺水的程度。 中國水能資源蘊藏量達6.8億千瓦,居世界第一位。70%分布在西南四省、市和 *** 自治區,其中以長江水系為最多,其次為雅魯藏布江水系。黃河水系和珠江水系也有較大的水能蘊藏量。目前,已開發利用的地區,集中在長江、黃河和珠江的上游。 生物資源 植物資源 中國幅員廣闊,地形復雜,氣候多樣,植被種類豐富,分布錯綜復雜。在東部季風區,有熱帶雨林,熱帶季雨林,中、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北亞熱帶落葉闊葉常綠闊葉混交林,溫帶落葉闊葉林,寒溫帶......>>

問題五:自然資源包括哪幾種? 對自然資源,可分類如下:生物資源,農業資源,森林資源撫國土資源,礦產資源,海洋資源,氣候氣象,水資源等。

問題六:自然資源可分為哪三大類 生物資源(森林草原等)
礦產資源(金銀銅鐵礦)
水資源(這個不用舉例了吧)
但是不同的教科書略有不同~

問題七:自然資源可分為哪三大類,舉例 自然資源分為可再生資源和非可再生資源。
可再生資源主要有水資源、森林和草地資源、土地資源等。非可再生資源主要指礦產資源。

問題八:什麼叫自然資源,包括哪幾類,有何重要意義 可以按可更新資源和不可更新資源來分類。
意義:體現了資源的稀缺性,為保護資源提供了很大的支持。

問題九:地球上的自然資源分為哪兩大類? 地球上的自然資源分為可再生與不可再生兩大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