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調查魚類資源需要帶什麼東西
擴展閱讀
slb可以關聯哪些資源 2024-11-30 07:24:56
進口電子產品稅點多少 2024-11-30 07:23:31

調查魚類資源需要帶什麼東西

發布時間: 2024-01-09 21:59:39

⑴ 我國海洋魚類資源介紹

這個網站多著呢!http://www.soa.gov.cn/kepu/yu/yul.htm
還有這個:
http://www.gzocean.com/servlet/web.Controller?service=ListAquatic&target=aquatic/listaquatic_go006.jsp&sort=GO093
漫話海洋魚類
海洋是魚類的主要棲息地,從兩極到赤道海域,從海岸到大洋,從表層到上千米深淵均有海洋魚類的蹤跡。生活環境的多樣性,導致了海洋魚類的多樣性,但由於組織、結構、機能上相似,產生了一系列共同特點。人們根據魚類的共同特點,給魚下了如下的定義:魚是以鰓呼吸、用鰭運動、大多數體表被有鱗片、體內一般具有鰾和能變溫的海洋脊椎動物。從這個定義來看,海洋生物中凡是具備用鰓呼吸、用鰭游泳並終生生活在水中的脊椎運動,不管它像不像魚,也肯定是魚。例如海馬,渾身上下沒有哪一處讓人覺得它像魚,可事實上海馬具備上述魚的特徵,是屬於不折不扣的魚類:而另外一些被冠以魚的稱呼的海洋生物,婦墨魚、鮑魚等,要麼屬於軟體動物,要麼屬於哺乳動物,雖然被約定俗成地叫做魚,其實躡魚類一點關系也沒有。

人類對海洋魚類的研究歷史可溯源久遠。公元前4世紀,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在他的《動物志》一書中記錄了生存於愛琴海的115種魚類,並對魚類的結構、繁殖、洄遊等方面作了較為系統的敘述。我國是世界上開發、利用、研究海洋魚類最早的國家之一。1975年在山東膠州灣畔發掘的古墓,就證實了中國遠在新石器時代,就能捕撈鰳魚、梭魚、黑鯛、藍點馬鮫等多種海洋魚類。在古代的著述中,不僅有魚類習性、漁期的詳細記述,而且有海魚的生長、繁殖和生態等方面的知識。

近代海洋魚類的研究,據說是由法國學者G.B.居維葉和A.瓦朗西納發表的《魚類自然史》開始,以後各國學者對海洋魚類的洄遊、繁殖、生長及其資源的分布和開發進行了大量調查和研究,其中以「挑戰者」號、「信天翁」號、「丹納」號等海洋調查船的工作成就最為顯著。20世紀50年代以來,人們廣泛應用電子顯微鏡、衛星遙感等高新技術,對海洋魚類的組織、生理和生態進行了大量研究,50年代我國對中國海洋魚類進行了大規模的普查,先看出版了一系列魚類專著,對魚類的生理、生態和遺傳等方面進行了研究開發。

據調查。目前魚類共有21 723種,其中海洋魚類約有1.2萬種。中國的海洋魚類總數有3187種。對這些魚類的分類,比較通行的是分為三個綱。

一是圓口綱(Cyclostomata)是最為原始的魚類,無上下頜,故又稱為無頜類。體表裸露無鱗,體形細長呈鰻形,骨骼完全為軟骨。無偶鰭,無肩帶和腰帶,脊索終生存在,元椎體。具有單獨不成對的鼻孔,由內胚層形成的腮處於肌肉囊中,並開口於體外。

二是軟骨魚綱(Chondrichihyes)。內骨骼全力致骨,但常以鈣化加固,元任何真骨組織:體表被有盾鱗、棘刺或裸露無鱗。腦顱無接縫。頭部每側具有鰓裂,開口於體外。腸短,內具螺旋瓣。無膘。雄住具有腹鰭內側特化而成的交配器,稱為鰭腳。行體內受精。卵生,卵胎生或胎生,為歪形尾,軟骨魚綱魚在海洋里分布很廣,但以低緯度海域為主。

三是硬骨魚綱(Osteichthyes)。是魚類中呈高級的,也是現在最繁盛的一綱。內骨骼出現骨化,頭浮常碴有膜骨,骨骼具有骨縫。體表被有硬鱗或骨鱗,或裸露無鱗。外鰓孔1對,鰓間隔退化,鰓絲為雙行的鰓條所支持,通常有膘,鰭條多分節,腸內無螺旋瓣。有些魚有背肋和腹肋,耳石堅實。一般為體外受精,無泄殖腔。現知全世界硬骨魚類大約有18 000種。

海洋魚類的體型一般可分為:①魚雷型,這類體型的魚棲息於中層水域中,最善於游泳,如鮐、鯔梭、金槍魚等。②箭型。與魚雷型相似,但身體更為延長,奇鰭後移,棲息於表層水中,善於游泳,如狗魚、頜針魚等,③側扁型。這種體型的魚,背腹軸高度增加,左右兩側極扁,又可分為斑鰶魚型、翻車魚型和鮃鰈魚型,分別棲息於近底層和底層。④蛇型。這種體型的魚身體細長,橫斷面幾為圓形,一般棲息於海底植物叢中,如鰻鱺、海龍等。⑤帶型。身體高度延長為側扁型,不善於游泳,如帶魚、皇帶魚等。⑥球型。這種體型的魚身體幾呈球形,尾鰭一般不發達,如箱魨、某些圓鰭魚等,⑦縱扁型。這種體形的魚背腹軸高度縮小,體型扁平,如各種鰩、鮟鱇等。

魚類的鰭是魚的主要運動和平衡器官。成對的叫偶鰭,包括胸鰭、腹鰭;不成對的叫奇鰭,包括背鰭、臀鰭和尾鰭。尾鰭生於魚的尾部未,有轉向和推動等作用,一般分為圓形尾(上下葉大小相等,如鮐、金槍魚等)、歪形尾(上葉比下葉發達,有助於向上活動,如鯊魚)、正形尾(下葉比上葉發達,有助於向下運動,如飛魚)。

魚類的繁殖方式有3種,即卵生、卵胎生和胎生。絕大多數的魚屬於卵生。卵生的魚類一般將成熟的卵直接排放於水中,進行體外受精,並完成全部發育過程,但也有少數魚類(如一些鯊魚)是體內受精,受精卵依然在體外發育。卵胎生的魚類一般是卵子在體內受精,受精卵在體內發育,但胚體的營養是依靠自身的卵黃供給,與母體無關系,如白斑星鯊、白斑角鯊、日本偏鯊、許壓犁頭鰩、海鯽和黑(魚君)等。胎生的魚類一般是卵在母體內受精發育,受精卵形成的胚體與母體發生血液循環上的聯系,其營養不僅來自本體的卵黃,也需母體供給,如灰星鯊等。魚類的產卵量比陸生脊椎動物高得多,其產卵數因種類不同相差十分懸殊,如從產數粒大型卵(如多種鯊魚)到產3億粒浮性卵(如翻車魚)。一般是產卵後不護卵的魚,產卵量較大,如真鯛產100萬粒左右,鰻鱺產700~1500萬粒;產卵後進行護卵的魚,產卵量較少,如海馬產卵數十粒到數百粒。

魚類在各個階段的生長速度和個體的大小都極不相同。研究表明,個體最小的魚是微蝦虎魚,體長只有7.5-11.5毫米;最大的可達20米,如鯨鯊。魚類生長最迅速時期,通常是在性成熟以前,此後,魚類攝食的大部分餌料用於性產物的成熟和儲備脂肪,只有小部分用於長度的增長,因而生長緩慢下來,到了衰老期,長度生長幾乎完全停止。各個魚種的生長速度也很不相同,有的魚孵出後一年即可長到與親體一樣大小,有的魚卻要經過多年才能長到與親體一樣大小。魚的壽命也依種類而異。鰕虎魚科和燈籠魚科的一些種類壽命不到1年,而某些鱘科的魚可活到l00多歲。產於我國浙江沿海的大黃魚已發現最高年齡為29歲,大西洋釁魚最長壽命為23歲。有一些魚類在第一次性成熟產完卵以後,便全部死去,如大麻哈魚和歐洲鰻鱺。

由於種類的不同,魚類在攝食方面也表現出很大的差異。如果按所攝食物的性質來劃分,魚類又可分為植食性魚、肉食性魚和雜食性魚3種。植食性魚,餌料以浮游植物為主,如遮目魚、梭魚、藍子魚等;肉食性魚,一般以動物為攝食對象,海洋中大多數魚類屬於肉食性魚,如帶魚、石斑魚、大黃魚、鯨鯊、姥鯊等。雜食性魚是指攝食兩種以上性質不同的食物,有動物,也有植物,並兼食水底腐殖質,如斑鰶、葉鰺等。魚類不同的食性,直接影響它們的運動強度。一般肉食性魚類的運動強度大,生性猛烈,而植食性魚類的運動強度較弱,性情溫和,食性的差異和運動強度的強弱也直接影響魚的肉質。

海洋魚類是人類的朋友,也是人們喜受的食品。人類要為魚類提供休養生息的機會,保護好海洋的生態環境,為魚類生存創造一個良好的自然環境。

⑵ 魚類資源多少,種類豐富與否與什麼有關

魚類,是最古老的脊椎動物。部分不同染色體數目的雜交的後代依然有生育能力。它們幾乎棲居於地球上所有的水生環境,從淡水的湖泊、河流到鹹水的大海和大洋。魚類是終年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用鰭輔助身體平衡與運動的變溫脊椎動物。根據已故加拿大學者統計,全球現生種魚類共有24618種,占已命名脊椎動物一半以上,且新種魚類不斷被發現,平均每年以約150種計,十多年應已增加超過1500種,目前全球已命名的魚種約在32100種。是脊椎動物亞門中最原始最常見的一群。
魚肉富含動物蛋白質和磷質等,營養豐富,滋味鮮美,易被人體消化吸收,對人類體力和智力的發展具有重大作用。魚體的其他部分可製成魚肝油、魚膠、魚粉等。 有些魚類如金魚、熱帶魚等體態多姿、色彩艷麗,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我國有著漫長的海岸線、眾多的江河湖泊,魚的種類十分豐富。據調查,我國淡水魚有1000多種,著名的「四大家魚」(青魚、草魚、鰱魚、鱅魚)和鯉魚、鯽魚等都是我國主要的優良淡水魚品種;我國的海洋魚已知的約有2000種,常見的有帶魚、大黃魚、大馬哈魚等。

⑶ 漁業資源的資源調查

對水域中經濟動植物個體或群體的繁殖、生長、死亡、洄遊、分布、數量、棲息環境、開發利用的前景和手段等進行調查,是發展漁業和對漁業資源管理的基礎性工作。分為管理性調查和開發性調查兩類。前者針對已開發的漁場進行,旨在合理利用水產資源以取得最大的合理的持續產量。後者是針對未開發的水域進行的,旨在探明新的捕撈對象和相應的開發手段。調查後應提供的資料包括:①特定水域范圍內的可捕魚類和其他水生經濟動植物的種群組成;②種群在水域分布的時間和位置;③可供捕撈種群的數量或已開發程度;④進行開發的適宜技術和手段;⑤必要的投產方式以及合理發展生產的建議;⑥恢復和合理利用已過度開發資源的意見等。漁業資源調查的質量有賴於大量的海洋調查資料,以提供有關世界各大洋環流和生物分布的范圍,如大陸架、公海的魚類密集分布區往往和不同海流的交匯區、涌升流域表層的輻合區密切相關;近海、河口區域的魚類同樣和交匯區、河川徑流有關等。因此,對海洋學、水文學資料的分析是漁業資源調查的一個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