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地方醫生資源不足怎麼辦
擴展閱讀
長嶺居教育資源有哪些 2025-01-23 10:27:00

地方醫生資源不足怎麼辦

發布時間: 2024-01-26 09:35:28

❶ 我國醫療現狀的不足有哪些

人均醫療資源匱乏,現在國內門診醫生一天大致看80到100個病人,平均每個病人只有不到6分鍾的診療時間。一個護士往往同時要照顧5-6個患者。三甲醫院床位緊缺,很多病人只能在過道休息。因此很多患者對「找熟人」趨之若鶩,或為圖心理寬慰,或為看病方便有「照應」,但似乎都成了「理所當然」的事。托關系找專家、送禮送紅包等事例屢見不鮮,這樣的行徑只會加深醫患信任的缺失,繼續黑化醫護人員的形象,給醫護人員徒增困擾。而且並非所有的找熟人看病,都會得到滿意的結果,針對這樣的現象,一些企業為響應國家號召,也在不斷進行改革,為解決醫療資源短缺而努力,左手醫生這個企業的使命就是讓醫療資源都能高效利用起來,只有從源頭上解決資源稀缺問題,民眾才能真正受益。

❷ 如何緩解兒科「醫生荒」工作建議提綱申論

【背景資料】詳情點擊

全國性流感爆發期間中國大部分醫院的兒科都陷入癱瘓,是因為醫生嚴重不足。有的患者要排三四個小時的隊,患兒家長在醫院門口抱怨看病難。醫生超負荷工作的背後,是目前醫療系統面臨的一個全國性現象:兒科醫生荒。為了解決兒科醫生荒,政府也是費勁了心思。2015年7月,國家衛計委發出了《關於醫師資格考試短線醫學專業加試專業內容有關事項的通知》,但其中的規定未能起到制定政策時的預想效果,某種程序上更容易加深醫患矛盾,同時也容易令兒科醫生感覺到沒有職業尊嚴,不受尊重。

【標准表述】

當前我國開始實施「二胎」政策,國家頂層設計長期致力於保障全民享受到高質量醫療服務,但這場流感帶來的兒科醫生「荒」充分暴露了我國現有醫療資源的嚴重不足,特別是兒科醫療資源更是捉襟見肘。這其中有「架天線」的制度設計問題,也存在「接地氣」的全民搭建問題。

第一,醫鬧問題

根據《中國醫生執業狀況白皮書》的數據,截至2018年1月9日,中國有66%的醫師經歷過不同程度的醫患沖突。特別是在兒科,面對兒科患者本身溝通困難的特殊性,加上現代父母對於孩子的診視,導致那些不該醫生承擔的風險,他們正在被迫承擔,某種意義上說,兒科醫生已經成為了一個「高危職業」。

第二,兒科醫生的高飽和工作量

根據2017年5月發布的《中國兒科資源現狀白皮書》顯示,中國兒科醫生缺口已經超過20萬,而當前中國兒科醫生總數才僅為10萬人左右。醫護人員的工作量和勞累程度有目共睹,我國去年醫療機構就診人次接近80億,患者數量與日俱增,醫護人員數量供不應求。如果醫護人員不加班加點,是很難撐起這龐大的診療量。有些醫院人手不足,甚至出現了「黑+白+黑」或者「白+黑+白」的值班制度,連續的高強度工作讓醫生群體極易罹患上心臟病,發生猝死。

第三,收入不高,培養機制偏向傳統,至人才吸引力弱

由於以葯養醫的現狀尚未根治,因此兒科醫生的收入普遍不高,甚至有數據表明其收入只到普通醫生的四分之三。醫學畢業生出於更現實的考慮都會選擇更加快捷的其他臨床學科,因此不僅新增醫生人數少,本身已經是兒科醫生的人也在逐漸離開這個行業。

【具體措施】

第一,政府加大財政投入,合理規劃兒科醫生培養和醫院布局,合理增加兒科病床,優化資源配置,及時深化臨床醫學兒科方向專業五年制本科生培養改革,在醫科高校擴大兒科專業本科生招生規模,實施臨床醫學兒科方向本科免費培養計劃,破解「兒科醫生荒」。

第二,讓兒科醫生感受到職業尊嚴,管理部門應該出台合適的政策,制定適合兒科特點的晉升渠道,留住人才是關鍵。從根本上解決兒科醫生收入低、風險高的問題,同時不能用降低兒科醫生從業門檻的方式來解決從業者緊缺的問題。此外,社會媒體可以適當設立專門的兒科醫護人員表揚獎項,以提高其社會榮譽感和職業歸屬感。

第三,醫患雙方均要端正自身心態,以關愛和耐心對待醫患矛盾。院方可以通過「醫院開放日」等活動形式增進與患者及家屬的溝通;增強日常培訓機制,提高整個兒科醫生的專業素養;在日常診療過程中做好常見葯理知識的普及,避免信息不對等造成雙方誤解。

❸ 疫情下醫療資源如何分配

1.在疫情流行期間,將稀缺資源分配給第一線的醫務人員、疾控人員和基本社會服務人員(維持社會正常運轉必需的人員),不但將使人員個體受益,而且使病人、其他社會成員和作為一個整體的社會大為受益。否則就沒有人去做疫情引起的治療、護理...
2.目前還沒有針對新冠病毒肺炎安全而有效的特效葯,大多數治療用葯僅是支持性和緩解症狀的,但呼吸器是搶救危重病人的重要設備,往往在疫情暴發時特別稀缺。有時也會產生肺移植手術的需要,對這些葯物和療法的分配和使用,則必須根據該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