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幼兒園小土堆有哪些利用資源
擴展閱讀
炭素什麼價格 2025-01-23 07:45:59

幼兒園小土堆有哪些利用資源

發布時間: 2024-01-31 18:00:38

Ⅰ 如何利用鄉土資源開展幼兒園區域活動

發揮農村地域優勢,實現低成本、高質量的幼兒教育,是落實《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精神、推進農村幼教課程改革、優化幼教質量、提高農村幼兒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的關鍵。不少農村幼兒園存在教育經費緊缺、教玩具和操作材料缺乏的問題,為此農村幼兒園應根據區域活動的新理念、結合本園的環境,從實際出發,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鄉土資源,開展豐富多彩而又具有本土特色的區域活動。 一、鄉土材料的收集 "兒童的智慧源於操作",材料對活動區開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農村的各種農作物、野花、野草、野果,根據季節變換各不相同,它們均是農村孩子的天然玩具。它們既是引發幼兒探索活動的刺激物,也是幼兒主動建構、認識周圍世界的中介。如何收集具有教育價值的鄉土資源,我們組織教師共同研究,從以下兩方面開展了收集活動: 一是鼓勵教師積極參與活動,大膽展現自己的收集品,並通過相互交流、研討,擴展活動思路,明確收集范圍與收集的多種途徑。既要求教師有針對性地收集本土材料,又要求對收集的材料進行分類。我們根據當地農村特色,把鄉土材料分成:植物類、沙石類、民間勞動工具類、昆蟲動物類和其他廢舊日用品類,為開展農村幼兒園特色區域活動奠定物質基礎。 二是拓展收集途徑,發動家長和幼兒共同參與收集活動。利用家長會向家長宣傳收集各種材料對孩子進行區域活動的重要價值,讓他們真正了解各種物品的再造性功能與作用。同時,讓家長欣賞一些利用收集的材料製成的成品、半成品教玩具,以激發家長的積極性。在親子活動中,讓家長利用自己和孩子一起收集的物品,開展各類創作活動,也能大大激發家長共同參與幼兒園活動的興趣。 二、鄉土材料的利用 區域活動中的材料是不會說話的老師,它為孩子和知識之間搭起了橋梁,是孩子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工具,是幼兒在區域中進行各類學習活動的有效載體。適宜的材料能引發幼兒活動的興趣,開發幼兒的智力,幼兒在操作、擺弄材料的過程中會不斷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向自己挑戰。因此,教師應非常重視材料的提供與利用。 一是植物資源的利用。我們在幼兒園里專門開辟了種植區,種一些簡單易長的蔬菜與農作物,讓幼兒了解蔬菜、農作物的生長特性,了解其生長環境及生長過程,並引導幼兒做好觀察記錄。教師還組織幼兒采、摘、挖,並且帶領幼兒燒菜、品菜,這樣不僅能讓幼兒體會到勞動的收獲,更能知道怎樣珍惜勞動的成果。我們還把采來的勞動成果陳列在自然角,讓幼兒觀察、比較、識別、分類,並對教師和幼兒共同收集的各種種子、野果、樹葉、竹子、稻草、松果等進行了巧妙的利用:美工區給種子貼上"五官"製成種子娃娃,或進行種子、果核、果殼貼畫;進行蔬菜瓜果創意製作,塑造一些活潑可愛的娃娃、小動物、小玩具等;用稻草製作稻草人、草帽、鳥窩等;表演區利用葉子、野草、野花編成頭飾、服裝,玩一玩"我的時裝秀":操作區讓幼兒學大人用竹篾編斗笠、竹籃、竹筐等竹編工藝品;體育區利用竹製玩具開展豐富的體育鍛煉活動,如跳竹竿、爬竹梯、抬轎子、竹棒接力等。 二是動物資源的利用。對幼兒來講自然界中"神秘"的小動物特別具有探究性。春天我們把小蝌蚪帶進了自然角,教師與幼兒探索了蝌蚪生長變化過程。孩子們一來幼兒園便去自然角看小蝌蚪,他們會在每天的觀察中發現小蝌蚪先長出後腿,再長出前腿,再蛻去尾巴。對每個發現,孩子都會奔走相告,並在自然角的記錄紙上記下這一變化。幼兒對知了、蚯蚓、蛐蛐、蝸牛、螞蟻,以及家禽、家畜等進行探索,觀察這些動物的特點,並產生好奇、提出問題,學會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探索結果和與同伴分享。

Ⅱ 怎樣利用農村自然資源開展幼兒園區域活動

(一) 利用農村自然物。
大自然是一個豐富多彩的物質世界。農村的自然物很多很多,可以說每一樣都有著它極好的價值,只要我們去充分的挖掘它、利用它。它將成為極好的美術創作材料和內容。
1、泥土的運用
泥土是農村中最豐富、最富變幻的一種自然資源;可以說在農村是隨處可見的,對於農村的孩子來說隱含著不可估量教育價值。首先從他的功用看,可設計讓幼兒進行搓、捏、壓
等動作練習。其次,可以幼兒在探索操作中研究水與泥的比例關系以便更好的塑造東西,再次,可以拓寬到泥土製品等等。如:玩「泥和水」找朋友的游戲,因為孩子都喜歡玩泥巴,在玩的過程中會發現水加得太多或太少都捏不攏,這是為什麼呢?孩子們就會有探索的興趣,通過探索也就掌握了水與泥的比例知識,在此基礎上還可以充分展開想像,捏造各種泥塑作品。
2、種子的利用
農村具有豐富的種子資源,可以說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今年用完明年又會有。種子可分為農作物(稻穀、小麥、米、玉米、各種菜子);蔬菜作物(花生、絲瓜子、芝麻、黃豆、綠豆、花生、玉米、扁豆、刀豆、虹豆)種子不但可以裝飾物體,做種子畫,還可以進行分類、探索聲音等多種用途。如:玩「給瓶子娃娃戴帽子」,讓幼兒把大小、顏色不同的塑料瓶集中在一起,瓶身與瓶蓋分開,並在瓶蓋和瓶身上貼上數量不一的實物圖片點子或數字,要求幼兒為瓶身與瓶蓋配對,再讓幼兒接瓶子身上物體的數字,放上一些種子,這樣就有數字與實物,數字與點子,點子與圖片的訓練,又有按數量取物與物體的多少和聲音不同的探索。
3、蔬菜水果的利用:
蔬菜是農村一年四季都有的農作物,夏天是瓜果水果成熟的季節,而秋天正是各類水果豐收的季節。這些五顏六色蔬菜水果真是孩子活動的好材料。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利用南瓜、黃瓜、茄子、土豆、紅薯等一些蔬菜,添加一些輔助品,塑造一些活潑可愛的蔬菜娃娃。製作蔬菜拼盤,水果拼盤。
4、自然物的作用
在農村各種自然物到處可見,蘆葉、茭白葉、蘆秫葉、樹葉,還有常被廢棄的稻草等,這些對於農村的孩子來說可真是件寶呀。不僅可以培養他們動手能力如包東西,製作小製作,裝飾物品,還可以發揮孩子的創造力。如:取新鮮蘆秫若干,去葉一片一片分好,請幼兒均勻撕成八次,用剪刀把它剪尖,再播在蘆秫上這樣一隻可愛的蘆秫燈籠便做好了,即可以裝飾教室,又可以獲得成就感。
5、碎布的應用
碎布質地柔軟溫和,可塑造性強。又不用花費錢,農村大部分家庭都有;不但可用來製作可愛造型的布玩具,還可以進行印染、扎染、臘染。如:利用碎布料做成小衣服、小衣褲。讓幼兒給小寶寶穿脫衣服,提高幼兒的自我服務能力。
(二) 利用農村自然景色。
在農村這個廣闊的天地里,五彩繽紛的景物隨處可見。碧綠的麥苗,金黃的油菜花,小河裡鴨子結伴而行,使人賞心悅目,而對於身在此景中的農村孩子來說,正是美術創作的一個大好天地。
春天,萬物復甦,小草開始探出了腦袋,樹枝上長出了嫩芽,花兒們也爭相開放,在這春意盎然的季節里,領著孩子,帶上他們的畫板,讓他們翱遊在大自然的懷抱里,去尋找春天,去感受春天。將他們看到的、聽到的用畫筆畫下來。從他們的畫中,我們可以看到「燕子歸來」、「蝌蚪寶寶的出生」、「春江水暖鴨先知」、「樹寶寶長頭發了」等等,這些作品可以讓孩子們感受到春天來了,它就在我們的身邊。還可以在美工區角中放上了貝殼、螺絲、樹枝、花瓣等,讓幼兒裝飾成盆景;放上了竹枝、竹片等,讓幼兒在老師的指導下自製風箏,看著自己製作的風箏飛上了天,孩子們歡呼雀躍。
夏天,到處充滿了旺盛的生命力。小樹在一天天長高,小麥已經成熟了,鳥寶寶們出生了,大蒜已開始長出了蒜苗。這些對於我們來說,是經常看到而又忽略的事。但在充滿好奇的孩子們眼裡,這些是顯得那麼的神奇。每天孩子們都會用他們的小眼睛去觀察周圍的事物,我們可以鼓勵他們用圖畫將這些變化記錄下來。於是,一幅幅新的作品又誕生了。如「菜寶寶的經歷」、「比高低」、 「知了流浪記」、「毛毛蟲和蝴蝶」、「蒜寶寶的小辮子」等,每一幅作品都包含了孩子們對生命的熱愛。田野里瓜果累累,長的龍豆、圓的西瓜、扁的扁豆,紫的葡萄、綠的黃瓜、紅的辣椒,真可謂形狀各異、五彩繽紛,將這些形狀各異、五彩繽紛的水果蔬菜放在美工區中,讓幼兒裝飾成各種人物、動物、小玩具等,既好玩,又可以裝飾教室。
秋天,意味著豐收。那高高的草垛,曬滿了稻穀的水泥場,被風吹亂的稻草殼,在孩子們的眼裡都是那麼的美。我們領著孩子到田野里,去看大片大片金黃的水稻,沉甸甸的稻穗,體驗豐收的快樂。我們領著孩子到果園里去,去看那掛滿了枝頭,又圓又大的水果。讓他們去採摘,去品嘗,去感受勞動的快樂,豐收的喜悅。從而激發他們創作的慾望,畫出一幅幅真實而又生動的作品。我們領著孩子到樹林里去,看看小樹的挺拔,聽聽小鳥的叫聲,找找被人遺望的野花。回去後,這些又成了孩子們創作的源泉。還可以將玉米、赤豆、黃豆、稻子等自然物運用到裝飾畫中去,通過拼貼、添畫、串連等形式,將它們做成了漂亮的衣服、掛毯、小包和首飾等。
冬天,當西北風呼呼刮來的時侯,孩子們則帶著畫板、畫筆在找冬爺爺。而他們找到的冬爺爺也是不同的。穿著厚厚的大衣里有冬爺爺,飄著的雪花里有冬爺爺,結著冰的小河裡有冬爺爺,落滿了霜的大地里有冬爺爺,沉睡的麥苗里有冬爺爺,就連堆滿雪的草垛里也藏著冬爺爺。萬物簫條,田野里到處是枯葉、草梗,不過,這也是進行美術創造的好材料,用撿來的枯葉、草梗粘貼成鳥窩,用稻草編、紮成了小動物等。三九嚴寒小河裡結了冰,還可以把冰放在美工區內,用麥管吹成各種造型。
(三) 利用農村風俗。
在農村流傳著許多頗具生活氣息,風采各異的民間風俗。如:娶親時的熱鬧,過新年的喜氣洋洋,正月的合家團聚,春天裡放風箏,端午節吃棕子等等,這些是孩子們所熟悉而又
喜歡的風俗。遠比那些聖誕節,生日Party來的親切。於是我們就鼓勵孩子把這些風俗帶到我們的教室里來,讓他們來玩,來做,來感受。然後,用筆把它們畫下來。頓時,一幅幅喜氣而又具有民間特色的作品展現在我們的面前, 「我給奶奶做重陽糕」、「風箏飛的高」、「貼春聯」、「拜年」、「放炮仗」、「果樹紮上了辮子」等。每一副作品都體現了孩子心中的美好願望。
三、農村自然資源在建構區中的運用。
豐富的農村自然資源使區域活動蘊藏了更多智慧和活力,在活動中幼兒猶如插上了想像的翅膀不斷地飛翔,陳鶴琴指出:「小孩子玩,很少空著手玩的。必須有許多玩的東西來幫助才能玩得起來,才能滿足玩的慾望??,玩固然重要,玩具更為重要。」這說明材料與幼兒活動有著密切的關系。在建構區中,可以設置樹枝、木片、蔬菜和沙、土、小石子等自然材料,引導幼兒運用各種自然材料和輔助材料,展開豐富的想像進行製作活動,豐富多樣的材料能引發幼兒豐富的思維活動,從創造學的角度講,它給幼兒帶來了更多的靈感和頓悟。活動中,「小小建築工」們會變戲法地運用各種自然材料及輔助材料,搭建出一座座高樓大廈、小橋流水、鄉間小路??在這些「建築師」的手中,土豆成了樓房、木片成了桌椅、樹枝成了飛機??幼兒的自主意識在這里得到了加強、創造能力在這里得到了培養。
四、農村自然資源在認知區中的運用。
幼兒的思維是具體形象思維,他們的好奇心強,認識依賴於行動。為幼兒選擇易見、可聞、易操作、可觸摸的自然物,能使他們從物質世界中獲得直接經驗和形象生動的具體知識,豐富了幼兒的知識,滿足了幼兒的好奇心。幼兒對於自己感興趣的材料進行操作和擺弄,孩子們還會從中獲得一些知識,使認知活動變得更加自主有趣。在認知區中,可以投放了各種各樣的種子,高矮不同的木棍,長短不一的竹片??每次與自然接觸的活動中,我們把收集過來的材料都如數家珍的放在認知區,讓幼兒對這些材料進行擺弄,如對種子進行分類,對木棍進行排列,讓幼兒在玩中獲得各個領域的知識。
總之,大自然是一本讀不完的活生生的書,是一幅看不夠的美妙畫卷。當我們努力發掘這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獨特的自然資源時,我們已為孩子打開了一扇窗口,讓大自然的風和著課改的春風吹拂著孩子們幼小的心靈,在孩子們幼小的心靈上播撒下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熱愛家鄉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