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校長怎麼做好教育資源配置
擴展閱讀
一噸鑽石能賣多少元 2025-01-23 04:42:21
石油生意為什麼那麼賺錢 2025-01-23 04:42:19

校長怎麼做好教育資源配置

發布時間: 2024-02-02 08:03:15

㈠ 如何解決教育資源分配不均

如何解決教育資源分配不均?

第一:鼓勵更多的大學生和優秀老師到教育落後的地方任教。

第二:改善農村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改變其落後現狀。

第三:提高農民收入,讓每個孩子都能上的起學。

第四:取消地方教育壁壘,提倡教育公平公正。

第五:為吸引更多的優秀老師到偏遠山村,應為他們提供更優惠的條件。

盡管我國在不斷的解決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 ,但就目前而言,教育資源不均衡分配仍然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尤其是農村教育資源與城市教育資源之間的不平衡尤為嚴重;然而均衡教育資源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最佳體現、重要保證和根本途徑之一, 我們需要樹立科學的教育資源均衡觀, 通過加快經濟發展,加大並完善教育經費投入等種種有效途徑,使農村和城市的教育資源分配差距縮小,從而在構建和諧社會中均衡教育資源。

有關資料顯示: 我國90%以上的重點學校在城市,而目前我國有70%的人口在農村(含縣鎮),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高達1.6億人,這與中國基礎教育在農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由於在教育資源分配上存在著較為嚴重的城鄉分化,導致了一些農村中小學學生存在輟學、流失等現象,甚至還有新的「讀書無用論」苗頭萌生, 從而產生了所謂的「馬太效應」, 導致農村基礎教育繼續「薄弱」下去, 進一步加大了農村教育與城市教育的差距,同時也給構建和諧社會帶來了一大障礙。

第一:鼓勵更多的大學生和優秀老師到教育落後的地方任教。
第二:改善農村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改變其落後現狀。
第三:提高農民收入,讓每個孩子都能上的起學。
第四:取消地方教育壁壘,提倡教育公平公正。
第五:為吸引更多的優秀老師到偏遠山村,應為他們提供更優惠的條件。

為什麼中國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勻?

世界上就沒有絕對的公平,淡定吧。

中國太大,人口眾多
而各地經濟發展又參差不齊,所以平均分配是不可能的。 畢竟人都有私心

解決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可以用哪些管理心理學的知識

第一:鼓勵更多的大學生和優秀老師到教育落後的地方任教。
第二:改善農村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改變其落後現狀。
第三:提高農民收入,讓每個孩子都能上的起學。
第四:取消地方教育壁壘,提倡教育公平公正。
第五:為吸引更多的優秀老師到偏遠山村,應為他們提供更的條件。

造成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原因是什麼呢?

1.地區和城鄉差距 造成教育不公平
目前,地區差距和城鄉差距的明顯拉大,使得教育資源配置嚴重不均衡,造成了教育不公平。
2009年《求是》雜志報道過20個地市的農民人均收入,上海浦東和江蘇崑山是12000元,甘肅定西是1800元,僅農民之間收入就差7倍以上。據了解,一些地市之間的人均財政收入差高達10-50倍左右,在義務教育「以縣為主」的情況下,因縣財政困難,必然造成教育的困難。
2. *** 規定執行不力 造成的教育不公平
在市場經濟沖擊下,進入1990年代末,各方面都出現了亂收費。教育也不例外。本來亂收費是要進行整治的,但是由於教育的亂收費,某些主管部門有提成,再加上亂收費的優質學校收入高、受益大,很多權貴名流子孫多通過走後門在這些學校就讀,於是他們的話語權處於強勢。造成整治亂收費行為對這類學校進行妥協,使反對亂收費的做法退到「三限」標准,即限人數、限錢數、限分數,而且只適於高中。但是,由於種種原因, *** 規定的執行力仍然進一步被弱化,亂收費不僅限不了錢數、人數和分數,而且還把這種僅適於高中的規定,擴大延伸到優質的初中和小學。初中、小學、高中收取擇校費的情況此起彼伏,力度越來越大。這樣就造成有錢、有權的子女就讀優質學校,無錢、無權的子女則入優質學校無門。
3.制度設計偏頗 造成的教育不公平
一是就近入學存在問題。義務教育應該就近入學,但是就近的學校是優質學校,如果不拿錢,即便學校守在家門口也不能入學。筆者鄰居家離中關村某小學不足50米,由於這所小學是優質學校,各方有錢人都盯著這個學校,願拿錢讓孩子入該校讀書,於是學校便把附近的孩子排斥在外。鄰居的孩子只好去離家約1.5公里,要過4個路口的小學就讀。為了孩子上小學,家長既不能出差,又不能有病,常年風雨無阻進行接送。
4.學生家庭收入過低 造成的受教育不公平
*** 關於義務教育階段免費入學的政策,使得義務教育階段人人可以入學的目標基本實現。但是,由於一些學生家庭貧困,再加上高中、大學收費偏高,仍然造成一些貧困學生面臨上高中、大學的困難。特別是教學質量較好的學校,家庭收入低的孩子明顯減少。河南信陽高中是筆者母校,當年90%以上是農民的孩子,而今農村的孩子大為減少。我們在學生宿舍發現,多數學生床下從這頭到那頭擺滿了鞋子,而床下只有一雙鞋或只有一雙拖鞋的孩子,只有幾個。校長說,床下鞋少的都是家庭收入較低的、來自農村的學生。駐馬店市黃淮大學辦了一所與國外大學合辦的學院,這個學院因三年後可以出國續讀,收費較貴,在本地居民收入較低的情況下,造成大學雖然在本地,可能上學的多為外省發達地區的學生。又如,中山大學的農村學生所佔比例已經降到6%以下。北京某名牌大學報到薄顯示,農民的孩子也已降到13%。這同中小學中農民子女佔在校人數70%以上相比,呈現出過分懸殊。

關於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勻的問題,全能雙師的出現是不是能解決?

全能雙師由專業教師團隊研發的適合託管機構的課程將通過全能雙師穿越託管機構的地域邊界,輕松輸送到每個孩子身邊。讓邊遠地區的孩子能得到好的教育資源。

教育資源分配如何做到公平與效率的統一

如何實現教育資源分配的公平,有一種觀點認為,如果全國統考,不再進行劃分什麼省市等單獨命題,就可以劃分出統一的分數線。這樣的觀點咋看有一定的合理性,問題是願望雖美好,現實卻很骨感。由於經濟地區發展的差異性導致了教育基礎設施的不同,如果進行盲目的一刀切,對於那些弱勢教育群體則形成了不利因素。

如何解決我國自然資源分布不均問題

南水北調,西電東輸

㈡ 如何實現高等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

高校如何優化資源配置(專題深思)

楊宗凱
2015年03月06日05:5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深化高等教育綜合改革是高校提升辦學質量、實現內涵式發展的必由之路。高等教育綜合改革頭緒多、任務重,只有在重點問題和關鍵環節上取得突破,才能帶動全局工作的開展。其中至關重要的「牛鼻子」就是資源配置。以資源配置為核心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不僅可以突破利益固化藩籬、實現資源最佳開發利用,還能夠形成管長遠、可持續的高校治理體系。
優化外部資源配置以釋放活力。高等教育綜合改革涉及政府與高校的關系、社會與高校的關系以及高校內部的關系。優化外部資源配置,就是要通過對管理模式、評價方式、投入措施等的調整,建立「政府宏觀管理、社會廣泛參與、高校自主辦學」的管、辦、評相對分離又相互支持的現代高等教育治理體系。一是加快簡政放權。簡政放權的主體不應限於教育行政部門,政府人事、財政等部門都應清理涉及高等教育的行政審批事項,出台權力清單、負面清單,明確權力邊界,減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預。如在高校評估上,可以第三方評價、同行評價為主,並嘗試引入國際高水平教育評價機構,推進專業評價。二是統籌整合專項資金和各項檢查。當前,我國各級政府及其部門仍掌握著大量資源,習慣於通過專項資金、項目、工程、評獎等方式影響高校發展。應統籌整合各類專項資金,對一些項目和工程實行公開招標、自由競爭。擴大高校資金統籌使用權,提高資金使用整體效益。同時,探索綜合評估檢查方式,整合各種常規性和臨時性檢查,定期就高校辦學的相關問題進行綜合考評。三是優化配置後勤資源。高校應逐步剝離不屬於自己的職責,集中資源做大做強主業,發揮好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的功能。充分發揮市場在後勤資源配置中的作用,以後勤服務社會化、專業化、現代化為目標,按照事企分開、管辦分離、主體多元的原則,理順高校後勤管理制度,構建後勤服務保障大系統,完善公益性投入與市場化運營相結合的後勤運行機制,為高校提供堅實辦學保障。
優化校內資源配置以增強動力。一是增強學院發展動力。高校人、財、物應更多地向學院傾斜,給學院更大的資源配置權和發展空間。有條件的高校可以從財務管理開始,逐步實施校院兩級管理,以權責劃分為核心整合優化教育教學資源。學校對學院實行目標責任制管理,以考核評估為主要方式管理學院工作,以發展規劃和資源配置為主要手段引導學院工作,以監督制約為主要途徑規范學院管理權力的使用。通過學校分權和管理重心下移,轉變學校部門的管理職能,明晰學院辦學主體地位,形成學校宏觀決策、部門協調配合、學院實體運行的管理模式,提高整體辦學水平和效益。二是積極構建現代大學治理模式。高校應以制定章程為契機,明確校內各種權力運行規則,形成黨委領導、校長負責、教授治學、民主管理的治理體制,使高校治理緊緊圍繞學校發展目標運行,各部門各司其職、相互配合,構建行之有效的現代大學治理模式。華中師范大學堅持和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制定「三重一大」決策制度和「兩會議事規則」等,對構建現代大學治理模式進行了積極嘗試。三是以信息化推進管理現代化。對信息資源的掌控和利用能力日益成為影響高校競爭力的重要因素。高校應加快管理信息化進程,按照應用驅動、需求導向的原則,整合校內各種管理信息資源,規范數據採集與管理流程,建立事務處理、業務監管、動態監測、評估評價、決策分析等教育管理信息系統。支持師生參與學校內部質量保障與評價機制建設,支持學校服務與管理流程的優化和再造,為各項改革提供大數據支撐,提高決策水平、管理效率,推進管理現代化。
(作者為華中師范大學校長)

《 人民日報 》( 2015年03月06日 07 版)

㈢ 如何優化資源配置,促進教育公平

立足於統籌城鄉、區域教育,統籌各級各類教育,統籌教育發展的規模、結構、質量,將下功夫著力從四個方面解決教育發展中不公平、不公正等重大問題,進一步優化教育資源的配置。
一是實現教師配備和校長選配的公平公正。由縣人事部門牽頭,教體部門配合,對全縣各級各類學校實行定編定員,確定各個學校的領導職數、教師人數(含各科教師)和後勤人員,並堅持公平、公正、科學的原則選配好學校領導和科任教師。
二是實現教育經費分配的公平公正。財政、教育部門在認真總結近幾年教育經費運行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對各級各類學校的經費分配做到公開、公平、公正,對各類經費的使用建立制度,並進行有效地監督,確保義務教育經費分配公平、使用公正、用途公開,正常的教育教學工作順利進行。
三是實現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的公平公正。對義務教育長效機制項目、寄宿制學校建設項目以及社會幫建等各類教育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統籌考慮,充分論證,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建立公開定點、公開招標等制度,並向邊遠山區貧困鄉村的薄弱學校傾斜,確保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定點准確、使用得當,建設項目的規模、方式等適度、科學。
四是實現教育管理的公平公正。建立教師科學合理流動的機制,使教師流動正常化、公開化、公正化,真正使教師的流動體現能者向上流、庸者向下沉的導向,確保優秀教師有不斷進步和進入條件較好學校任教的機會。加強教師職稱管理,使職稱的評定公開、公平、公正。建立科學合理的教育教學評價機制,使教育的考核評價科學化、規范化、公正化,更有利於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