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臨高有哪些高端技術和資源
擴展閱讀
美元套匯英鎊按什麼價格 2025-01-23 02:07:47
又又娘免費資源哪裡看 2025-01-23 01:59:14

臨高有哪些高端技術和資源

發布時間: 2024-02-06 23:08:03

1. 臨高縣的資源

臨高縣具有發展農業的優越地理氣候條件,土地肥沃,水利灌溉條件好,一年四季溫暖如春,是適宜種植各種作物的天然溫室,素有「魚米之鄉」美稱。盛產糧食、瓜菜、糖蔗、花生、芝麻等。主要熱帶作物有橡膠、胡椒、香茅、咖啡;主要豐產林為小葉桉、木麻黃、主要水果有香蕉、芒果、荔枝、龍眼、楊桃、菠蘿蜜等。臨高乳豬是臨高縣特產,也是主要的出口創匯產品之一,其特點粗食長膘快、瘦肉多、肉味香脆可口,名揚島內外,在香港享有盛譽;還有豐富的兔、蛇、穿山甲等動物資源。 農業以水稻為主,其次是蔗糖、花生、橡膠、胡椒等經濟作物和香蕉、荔枝、龍眼、黃皮等熱帶水果。熱帶水果和冬季瓜菜發展比較快,該縣共開發熱帶水果基地128個,面積近6萬畝;冬季瓜菜種植面積達10萬多畝。
臨高縣畜牧業主要有飼養豬、牛、羊、兔和家禽。其中名優特產有臨高乳豬、東江玉兔、南寶鴨等,尤其是臨高乳豬是蠻聲中外的海南名特產,常年暢銷港澳地區和東南亞市場,是海南省重要的出口創匯拳頭產品。東江玉兔是1998年從比利時引進的優良兔種,其肉具有高蛋白、高賴氨酸、高磷脂、高消化率等特點,營養價值居家畜肉之冠。東江玉兔可製作各式美味佳餚,已成為賓館酒店的一道名菜,並出現了以東江玉兔命名的酒店。 海洋
臨高縣海岸線長71公里,海域面積376平方公里,海灘塗19萬畝,內陸海域5.66萬畝,可利用淺海灘塗4萬畝,海洋漁業資源及其豐富,發展漁業生產條件得天獨厚,是海南省最大的海洋漁業縣,盛產馬鮫魚、墨魚、魷魚、對蝦、螃蟹等600多種。臨高玻璃魷魚,以其透明、肉厚、味美而聞名遐邇,飲譽海內外。港口主要有金牌、新盈、調樓、美夏、馬裊、博鋪等。新開發的綜合性國際樞紐港——金牌港,岸灘穩定、高程適中、港灣開闊,自然水深10—15米,距岸線150米處深30米,無淤積,可建造超級泊位和深水泊位群,是罕見的天然良港.
河流
臨高縣大小河流68條,其中集雨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的4條。主要河流為文瀾河,全程流長86.5公里。截止2010年8月,該縣水力蘊藏量達2萬千瓦,中小型水庫92宗,總庫容量達8000萬立方米,水域面積5.6萬畝,佔全縣土地面積的2.8%。 農業是本縣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種植業為本縣農業的主體。民國二年(1913年),設糧房(1926年改為田糧科),只管糧稅,不抓生產。農田基本上是「望天田」。品種差劣,工具簡陋,耕作粗放,技術落後,農業生產發展緩慢。自民國二十四年至民國三十八年(1935-1949年),全縣年均糧食產量在4300萬斤至4800萬斤之間,平均畝產120至170斤。年均缺糧3200萬斤,占消費量的一半。
解放後,黨和人民政府重視農業生產,興修水利,推廣良種,大搞農田基本建設,還成立專門機構管理和指導農業生產。1952年,成立臨高縣農林水建設科,人員8名。1954年底,縣委成立生產合作部,縣政府設立農建科。同年,成立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站,歸農建科管轄。1956年秋,全縣5個區均設立農業技術推廣站。同年,農建科更名為農業科。1957年,縣委生產合作部易名為中共臨高縣委農村工作部。縣府農業科改名為農業局,管轄縣農科所。1958年10月,臨高、澄邁並縣,農業機構並入澄邁縣農村工作部和農業局,本縣境內只設臨高、加來、多文和新盈4個農業技術推廣站。1961年5月澄、臨分縣後,復設中共臨高縣委農村工作部、臨高縣農業局及農科所。同年,全縣13個公社相繼成立農業技術推廣站。1962年,在波蓮墟設立縣土壤肥料站。1963年,縣政府設立農林水辦公室。1968年,撤銷農村部、農辦、農業局及所屬單位,成立縣農村社會主義服務站革命委員會,1971年改名為縣農林水革命委員會。1973年,撤銷農林水革委會,復設農林水辦公室。1978年,分別在東英、博厚、多文和文瀾江公社成立4個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站,其餘的11個公社分別成立農業技術推廣站。1980年,復設中共臨高縣委農村工作部。1984年6月,縣委農村部與縣農林水辦公室合並,成立臨高縣農業委員會,內設辦公室、生產組、經營管理組、三防農建組、鄉鎮建設組以及農業區劃辦公室,人員42名。1985年,縣農業局內設行政、科教資料、生產、畜牧4個股,管轄縣農科所、土肥站、良種繁育示範農場、生豬良種場、畜牧獸醫站、獸醫葯廠、甘蔗站、花生站,以及4個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站和11個農業技術推廣站。全縣農業局系統人員208名,其中農藝師5人,畜牧獸醫師2人,助理農藝師15人,助理畜牧獸醫師5人,技術員8人,以及未評定職稱的技術人員39人。
本縣農業生產,50年代推行以興修水利為主的農田基本建設,實現「一造改雙造,旱地改水田,干播改插秧,混種改翻耕。」60年代,推廣以珍珠矮為主的矮稈化品種,為實現高產穩產創造了條件。70年代,大面積推廣科六、桂朝、雙桂、雜優等良種,加上普遍使用化肥、農葯,對防治病蟲害,提高產量起了一定的作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調整產業結構,實行聯產承包生產責任制,調動了農民的勞動生產積極性,農業生產發展較快。1985年,農業總產值11318.90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75.9%。與1949年比較,糧食增長2.08倍,油料作物增長37.3倍,糖蔗增長17.3倍。農村人均收入348元,比1978年的64.6元增長4.4倍。
2012年農業方面,精心培育南葯、花卉特色產業,種植面積分別達到1500畝和3500畝,成為農民增收新產業。常年瓜菜新增面積3900畝,全縣達到10500畝,完成大棚設施建設502畝,該縣達到892畝。水稻制種、香蕉、糖蔗、橡膠等優勢產業種植面積和產量也均有所增長。投入1.5339億元建設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有效解決群眾生產用水問題。落實黨和國家的惠農政策,發放各種惠農補貼資金2692.3萬元。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投入3786萬元,完成創建60個文明生態村,建設戶用沼氣池300個、大型農村沼氣池2個、農村沼氣服務網點5個。 解放前,本縣工業極其落後,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除開設的馬裊鹽場外,只有手工操作農副產品加工業、小農具修造業等作坊。清道光元年(1821年),和舍、南寶、美台等地區始建土糖寮,進行土糖生產,以後發展到全縣各地。民國初年,加工業有所發展,各墟鎮和廣大農村,開設榨油坊、土糖寮、紡織、編織、磚瓦窯、打鐵、補鍋、食品、醬油坊、磨坊、牛皮加工、棉胎、繩索、香燭、造船、木具等手工業。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在和舍開辦1間火鋸廠,為本縣機械工業的萌芽。1949年,全縣工、企業總產值77.14萬元,佔全島工業總產值的3.85%。
解放後,本縣工業逐步發展。1951年,在縣城建立臨高縣火力發電廠,為本縣最早的國營工業。1952年,成立臨高縣糧食加工廠。1954年,多文糧食加工廠,新盈發電廠,縣糧食局第一、第二加工廠,縣貿易公司豬肉加工廠,縣機械農場等相繼建成,全縣國營工業企業發展到17個。1955年全縣工業企業總產值175.68萬元,比1949年增加1.28倍。1958年,籌建馬裊鹽場、南寶煤礦、昆社化工廠、臨高糖廠以及臨高縣農機一廠等工礦企業,工人418人。1961年,進行國民經濟調整,關閉南寶煤礦、昆社化工廠和臨高糖廣。相應地恢復和發展手工業和公社企業,全縣工業企業發展到64個,職工人數2370人,工業企業總產值133.5萬元。1978年,全縣工業企業總產值1701.69萬元,增長11.7倍。
1985年,改變工業布局,增強企業活力,進行外引內聯,先後聯營合辦了電子、針織、服裝、化纖、炮竹和食品等一批工廠企業,全縣工業企業發展到320家,產值3609.21萬元,比1981年增長48.1%,盈利94萬元,與1982年虧損9.21萬元比較,凈增103.21萬元。
2012年工業方面,全年增加值達4.59億元,增長23.5%。生物柴油技改聯合裝置項目進展順利,預計今年6月可順利投產。化工、水產品加工和飼料加工、船舶修造、光伏發電等新興產業逐步興起,構成了我縣工業新體系。建築業方面,2012年增加值達4.44億元,增長17.5%,成為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