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經濟學涉及的資源與要素有哪些
擴展閱讀
鑽石丟哪裡了怎麼辦 2025-01-22 15:57:49
石油資質一級怎麼判斷 2025-01-22 15:46:27

經濟學涉及的資源與要素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4-03-09 09:32:23

A. 經濟學中 生產要素有哪些種類

生產要素包括勞動、資本、土地和企業家才能四大類,而按生產要素分配,就是要在繼續凸顯勞動作用的同時,給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以足夠的重視,使它們也合理合法地得到回報。這其中特別要強調兩種要素的作用和回報:

一是人力資本。資本包括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兩種形式。各國的經濟發展實踐表明,人力資本的作用越來越大,教育對於國民收入增長率的貢獻正在大幅攀升,人的素質和知識、才能等對經濟發展越來越具有決定性意義。

二是土地以及資源性財產。它們對於財富生產的作用早已為人們所認識,但對於它們參與收入分配的必要性卻一直存在模糊認識,這表現在我國的土地和自然資源在很多情況下是被免費或低價使用的。

(1)經濟學涉及的資源與要素有哪些擴展閱讀:

企業對生產要素的需求是從消費者對消費品的需求引致或派生的。生產要素的需求具有以下特點:

1、對生產要素的需求是「引致需求」。

2、生產要素的需求,不是對生產要素本身的需求,而是對生產要素的使用的需求。

3、生產要素的需求來自於生產者——企業。

4、企業對生產要素需求的目的,是用於生產產品,希望從中間接地得到收益。

生產者對於一種生產要素需求的大小,決定於以下幾個因素:

(1)生產要素的邊際生產力。邊際生產力是表示某種單位數量的生產要素所能生產的產品數量的大小。

(2)所生產產品價格的高低。

(3)生產要素本身價格的高低。

(4)對生產要素的需求還受到技術因素的影響。

(5)短期和長期的生產要素需求是不同的,時間因素亦會對要素需求產生影響,因為短期與長期的要素需求彈性不同。

B. 經濟增長的四個生產要素(西方經濟學)

生產要素是指勞動,資本,土地和企業家才能,這些在生產中投入的要素。
生產成本是指在生產中廠商需要花費的成本,可以近似的認為是生產要素的報酬。
比如在勞動(l)和資本(k)的兩要素的生產中,設勞動價格為w,資本價格為r
則成本c=wl+rk

C. 資源(經濟學名詞)詳細資料大全

「資源」是指一國或一定地區內擁有的物力、財力、人力等各種物質要素的總稱。分為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兩大類。前者如陽光、空氣、水、土地、森林、草原、動物、礦藏等;後者包括人力資源、信息資源以及經過勞動創造的各種物質財富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 :資源
  • 外文名 :resource
  • 性質 :經濟學名詞
  • 讀音 :zī yuán
簡介,資源認識,概述,勞力經濟,自然經濟,知識經濟,新的資源觀,概述,資源系統,資源辯證,資源層次,資源開放,資源動態,系統分類,按資源性質,按資源用途,按資源狀況,資源系統特點,自然資源系統,社會資源系統,狀況和問題,資源套用,經濟學中資源,項目管理資源,

簡介

資源(Resources)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說:「勞動和土地,是財富兩個原始的形成要素。」恩格斯的定義是:「其實,勞動和自然界在一起它才是一切財富的源泉,自然界為勞動提供材料,勞動把材料轉變為財富。」(《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第373頁,1995年6月第2版。)馬克思、恩格斯的定義,既指出了自然資源的客觀存在,又把人(包括勞動力和技術)的因素視為財富的另一不可或缺的來源。可見,資源的來源及組成,不僅是自然資源,而且還包括人類勞動的社會、經濟、技術等因素,還包括人力、人才、智力(信息、知識)等資源。據此,所謂資源指的是一切可被人類開發和利用的物質、能量和信息的總稱,它廣泛地存在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是一種自然存在物或能夠給人類帶來財富的財富。或者說,資源就是指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一種可以用以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具有一定量的積累的客觀存在形態,如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森林資源、海洋資源、石油資源、人力資源、信息資源等。 資源一般可分為經濟資源與非經濟資源兩大類。經濟學研究的資源是不同於地理資源(非經濟資源)的經濟資源,它具有使用價值,可以為人類開發和利用。 《經濟學解說》(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將「資源」定義為「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投入」,這一定義很好地反映了「資源」一詞的經濟學內涵,資源從本質上講就是生產要素的代名詞。「按照常見的劃分方法,資源被劃分為自然資源、人力資源和加工資源。」(《經濟學解說》,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

資源認識

概述

對自然資源的看法,歷來都是以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為基礎的。從技術進步和生產力發展的角度來看,經濟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勞力經濟階段、自然經濟階段和知識經濟階段。

勞力經濟

勞力經濟是指經濟發展主要取決於勞力資源的佔有和配置。由於科學技術不發達,人類開發自然資源的能力很低。對多數資源來說,短缺問題並不突出生產的分配主要是按勞力資源的佔有來進行,勞動生產率主要取決於勞動者的體力。相對於農業經濟時期。

自然經濟

傳統經濟學往往把農業經濟叫做自然經濟。從資源學的角度,所謂自然經濟就是指工業經濟,即經濟發展主要取決於自然資源的佔有和配置。由於科學技術不斷發展,人類開發自然資源的能力不斷增強,使得大多數可認識資源都成為短缺資源。盡管19世紀以來工業革命的完成使生產效率大大提高,但鐵礦石和煤、石油等發展機器生產的主要資源很快成為短缺資源,開始制約經濟發展,因此,這一階段的經濟發展主要取決於自然資源的佔有,生產的分配主要按自然資源的佔有來進行。

知識經濟

知識經濟是以知識產業為基礎產業的經濟,其經濟發展主要取決於智力資源的佔有和配置。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科學成果轉化為產品的速度大大加快,形成知識形態生產力的物化,人類認識資源的能力、開發富有資源替代短缺資源的能力大大增強。因此,自然資源的作用退居次要地位,科學技術成為經濟發展的決定因素。 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這三個階段中,人與自然的關系經歷了天命論、決定論、或然論、征服論等多種認識階段與相應的處理方式,才進入到協調論的現代,即人、自然和技術這個大系統應該處於動態平衡狀態。在工業時代,人類對資源採取耗竭式的佔有和使用方式,不斷使人與自然這個大系統產生強大震動。人與自然不能協調發展,使得經濟不能持續發展,不斷出現能源危機,導致人類生活不能穩步提高,時常出現巨幅漲落。進入到現代,人們逐漸悟出,人類只不過是人與自然這個大系統中的一個要素,必須和其它要素協調發展,力爭在發展過程中始終處於動態平衡狀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於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自然與經濟的關系。

新的資源觀

概述

在知識經濟條件下對某種資源利用的時候,必須充分利用科學技術知識來考慮利用資源的層次問題,在對不同種類的資源進行不同層次的利用的時候,又必須考慮地區配置和綜合利用問題。這就是「新資源觀」,是在知識經濟條件下解決資源問題的認識基礎。

資源系統

資源系統觀是資源觀中最核心的觀點。只有當人類充分認識到自己是人與自然大系統的一部分的時候,才可能真正實施與自然協調發展。而且,也只有當人類把各種資源都看成人與自然這個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並正確處理這個資源子系統與其它子系統之間的關系時,人類才能高效利用這種資源。

資源辯證

以新的資源觀看待資源問題時,人們應當正確處理幾個重要的資源矛盾關系: 1.資源的有限性與無限性問題 自然資源就其物質性而言是有限的,然而人類認識、利用資源的潛在能力是無限的。片面的悲觀和盲目樂觀都是不正確的。 2.資源大國與資源小國問題 分析一國的資源情況既要看到巨觀上綜合經濟潛力巨大的因素,又要清醒的認識到在微觀上人均可利用資源限度的現實問題。 3.資源的有用性與有害性問題。 4.資源的量與質問題。 5.資源的短缺、過剩與成本的變化問題。

資源層次

資源是相對於人類認識和利用的水平來區分層次的,材料--能源--信息是現實世界三項可供利用的寶貴資源,而整個人類的文明又可根據人類對這三項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劃分層次。 人類社會的發展是由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發展決定的。起初,人類最先學會了利用材料來加工製作簡單的生產工具,提高勞動生產力,但僅用材料來製作的工具是一種「死的工具」,要靠人力來驅動和操作,這大體是農業——手工業時代生產力的情形;後來人類進一步學會了利用能量資源,把材料和能量結合在一起製造新型生產工具,使原來「死的工具」變成了「活的工具」,但這種工具還是要靠人來駕馭和操縱,勞動生產力的提高仍受到人的身體因素的限制,這大體是工業時代的社會生產力的情形。到了現代,人類逐漸學會開發和利用信息資源,並把材料和能量同信息有機地結合起來,創造了不僅具有動力驅逐而且具有智慧型控制的先進工具系統,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開辟了無限廣闊的前景。在傳統經濟中,人們對資源的爭奪主要表現在佔有土地、礦藏和石油等。而今天,信息資源日益成為人們爭奪的重點。這大體是資訊時代生產力的情形。 總之,人類從學會利用材料資源再到能量資源到信息資源,推動了人類社會從農業時代向工業時代再向資訊時代的不斷邁進,材料棗能源棗信息「三位一體」成為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寶貴資源,只有全面地開發和綜合利用三大資源,才能不斷地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

資源開放

知識經濟是世界一體化的經濟,資源的開放觀是從地區到全球,從微觀到巨觀,從局部到整體,在不同層次上都要確立的一種基本觀點。中國地區差別很大,資源組合錯位,地區間的資源具有很強的互補性和動態交流的必然性。以資源的開放觀為指導,就是要打破地區經濟封鎖以實現產業結構動態最佳化,合理配置資源。

資源動態

資源動態平衡觀是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基礎。在人與自然大系統中,人的發展變化要依靠開發利用自然資源,而自然資源系統由於自身動因和人的作用也在發展變化,在發展過程中人與自然要達到動態平衡,同時也需要地區間的資源互補和動態交流,防止資源組合錯位的差距。 今天人們對自然資源保證的估計,必須考慮高技術因素的影響。以智力資源為主要依託的知識經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不以人們的主觀意識為轉移的。以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技術及新材料技術為核心的高技術將極大地改變世界面貌和人類生活。盲目的資源悲觀論是沒有根據的,但是如不下大力氣實抓基礎研究、可能有所突破的套用研究和高技術產業化,將來就可能制約人的發展。因此,在知識經濟發展的條件下,所謂資源保證,關鍵在於這些高技術的科學套用,可以達到商用階段,以便在經濟生活中用富有資源替代短缺資源。目前的最新研究及實際發展成果表明,絕大多數高技術的套用期的預測都是提前的,這也證實了科學技術的加速發展趨勢。因此,人們對前景持謹慎的樂觀態度是有道理的。

系統分類

在人類經濟活動中,各種各樣的資源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形成一個結構復雜的資源系統。每一種資源內部又有自己的子系統。資源系統可從性質、用途等不同角度進行不同的分類。

按資源性質

1. 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一般是指一切物質資源和自然產生過程,通常是指在一定技術經濟環境條件下對人類有益的資源。 自然資源可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類。 從資源的再生性角度可劃分為再生資源和非再生資源: 再生資源: 即在人類參與下可以重新產生的資源,如農田,如果耕作得當,可以使地力常新,不斷為人類提供新的農產品。再生資源有兩類:一類是可以循環利用的資源,如太陽能、空氣、雨水、風和水能、潮汐能等;一類是生物資源。 非再生資源: (或耗竭性資源),這類資源的儲量、體積可以測算出來,其質量也可以通過化學成分的百分比來反映,如礦產資源。 再生資源和非再生資源的區分是相對的,如石油、煤炭是非再生資源,但它們卻是古生物(古代動、植物)遺賅在地層中物理、化學的長期作用變化的結果,這又說明二者之間可以轉化,是物質不滅及能量守恆與轉化定律的表現。 按資源的恢復更新的能力,還可分為不可恢復的資源(如各種礦石、石油等),可恢復的取之不盡的資源(如土壤、陸地和海洋中的自然植物和有益動物以及水能和太陽輻射能)。 從資源利用的可控性程度,可劃分為專有資源和共享資源。 專有資源: 如國家控制、管轄內的資源。 共享資源: 如公海、太空、信息資源等。 2. 社會經濟資源和技術資源 自然資源、社會經濟資源、技術資源通常被稱為人類社會的三大類資源。社會經濟資源又稱社會人文資源,是直接或間接對生產發生作用的社會經濟因素。其中人口、勞動力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條件。 技術資源廣義上也屬於社會人文資源,其在經濟發展中愈益起著重大作用。技術是自然科學知識在生產過程中的套用,是直接的生產力,是改造客觀世界的方法、手段。技術對社會經濟發展最直接的表現就是生產工具的改進,不同時代生產力的標尺是不同的生產工具,主要是由科學技術來決定的。在當代,科學技術對生產力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集中表現在 *** 的論斷「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按資源用途

1. 農業資源 2. 工業資源 3. 信息資源 (含服務性資源)

按資源狀況

A、 現實資源: 即已經被認識和開發的資源。 B、 潛在資源: 即尚未被認識,或雖已認識卻因技術等條件不具備還不能被開發利用的資源。 C、 廢物資源: 即傳統被認為是廢物,而由於科學技術的使用,又使其轉化為可被開發利用的資源。

資源系統特點

自然資源系統

根據人類對自然資源的認知度,其主要特點是: 自然資源分布的不平衡性和規律性, 自然資源的有限性和無限性(現實資源是有限的,但開發利用及轉化是無限的), 自然資源的多功能性, 自然資源的系統性。

社會資源系統

社會資源同自然資源相比較,具有以下突出特點: 1.社會性。人類本身的生存、勞動、發展都是在一定的社會形態、社會交往、社會活動中實現的。勞動力資源、技術資源、經濟資源、信息資源等社會資源無一例外。社會資源的社會性主要表現在: (1)不同的社會生產方式產生不同種類、不同數量、不同質量的社會資源。 (2)社會資源是可超越國界、超越種族關系的,誰都可以掌握和利用它創造社會財富。 2.繼承性。社會資源的繼承性特點使得社會資源不斷積累、擴充、發展。知識經濟時代就是人類社會知識積累到一定階段和一定程度的產物,就是積累到"知識爆炸",使社會經濟發展以知識為基礎,這種積累使人類經濟時代發生了一種質變,即從傳統的經濟時代(包括農業經濟、工業經濟,農業經濟到工業經濟有局部質變)飛躍到知識經濟時代,這是信息革命、知識共享必然的結果。社會資源的繼承性主要通過以下途徑實現; (1)人力資源通過人類的遺傳密碼繼承、延續、發展。 (2)通過載帶信息的載體長期保存、繼承下來。人類社會通過書籍、音像、磁帶和教育手段等,繼承人類的精神財富。 (3)勞動創造了人本身,人又把生產勞動中學會的知識、技能物化在勞動的結果--物質財富上而繼承下來。 社會資源的繼承性,使人類社會的每一代人在開始社會生活的時候,都不是從零開始,而是從前人創造的基礎上邁步的。 在社會經濟活動中,人類一方面把前人創造的財富繼承下來,另一方面又創造了新的財富。也正因為這樣,科技知識不斷發展,一代勝過一代,並向生產要素中滲透,使勞動者素質不斷提高,生產設備不斷更新,科研設備得到改進,並提高經營管理水平。社會財富的積累、反過來又加速了科技的發展。 3.主導性 社會資源的主導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社會資源決定資源的利用、發展的方向。 (2)把社會資源變為社會財富的過程中,它表現、貫徹了社會資源的主體--人的願望、意志和目的。這就是馬克思講的「最蹩腳的建築師從一開始就比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2頁。) 4.流動性。 社會資源流動性的主要表現是: (1)勞動力可以從甲地遷到乙地。 (2)技術可以傳播到各地。 (3)資料可以交換,學術可以交流,商品可以貿易。 利用社會資源的流動性,不已開發國家可以通過相應的政策和手段,把他國的技術、人才、資金引進到自己的國家。中國改革開放、開發特區的理論依據也含有這方面的內容。 5.不均衡性。 社會資源的這種不均衡性是由以下原因形成的: (1)自然資源分布的不平衡性。 (2)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性。 (3)管理體制、經營方式的差異性。 (4)社會制度對人才、智力、科技發展的影響作用的不同。 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都是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必不可少的投入。 網路資源是網路上互連起來的計算機提供給各用戶分享的信息。這些信息放在各自的計算機上(伺服器、ftp伺服器、bbs伺服器、vod伺服器等),因為有網路互連,大家都能通過inter訪問到。

狀況和問題

中國水資源總量佔世界水資源總量的7%,居第6位。但人均佔有量僅有2400立方米,為世界人均水量的25%,居世界第119位,是全球13個貧水國之一; 中國森林面積為15894.1萬公頃,全國森林覆蓋率達到16.55%,森林蓄積量112.7億立方米。全國除香港、澳門、台灣地區外,人工林面積4666.7萬公頃,居世界首位; 中國石油資源量約為1040億噸,天然氣資源量約47萬億立方米。通過對不同類型盆地油氣勘查,新增儲量規律和各種方法的 分析,測算出中國石油可采資源量為150億~160億噸,天然氣可采資源為10萬~14萬立方米。按照國際上(油氣富集程度)通常的分類標准,中國在世界103個產油國中,屬於油氣資源「比較豐富」的國家; 煤的資源總量穩居世界第一,而且如果全世界都只燒煤的話,中國的煤的儲量可功全世界的人燒大約100年。 一、自然環境脆弱。
中國自然環境先天脆弱,歷史上長期開采,再加上現代規模巨大、作用強烈的人類活動,中國的生態環境質量本底不高,極易遭受破壞。因此,在中國實行有節制地自然資源開發並盡快建立資源循環系統就更加緊迫。 二、自然資源種類豐富,人均佔有量低。 按人均計算,中國人均礦產資源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 /2。此外,礦產資源中貧礦多,高品位礦少。據統計,我國鐵、錳、銅、磷貧礦所佔比例分別為全國總儲量的97 0r6 , 94 06 , 65 % , 93,這是礦種探明儲量的平均品位,有的遠不及國外平均水平的一半。中國礦產資源中伴生復雜礦多,單一礦少漢,這就使礦物加工、金屬分離和提取費用增高。
大部分自然資源總是有限的。以有色金屬為例,中國的稀土、鎢、錫、鉑、銻為優勢資源,但由於多年開采,有些已經出現資源危機。 而用量大的鋁、銅礦,中國的自然條件不好。中國的鋁土礦以一水型鋁土礦為主,占總儲量的97.9,這種礦石加工難度大,耗能高。中國銅礦儲量嚴重不足,貧礦多,混合礦多,外部條件差。因此,大量礦物的開發與自然資源的缺乏存在明顯的矛盾。 中國資源總量豐富,但人均佔有量少,總體質量不高,分布不均(概括出的特點:總量大、人均少、開發程度和利用率低)。表現:①資源危機、水危機 ②因使用不當造成浪費和環境污染。 解決方法:「開源」與「節流」——用可再生資源代替非可再生資源,解決礦產資源用一點就少一點的問題;努力發掘新資源,研製新材料;大力發展「廢棄物資源化」;跨區域調配——南水北調、西氣東輸;立法保護——《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等。

資源套用

許多資源在其原始形式的情況下是無法消費或者說使用的。為了將其轉變化更加方便可用的商品,就必須對它們予以加工處理。這就是所謂的資源開發。例如,將原油變為汽油。隨著全球范圍內人口的增多,對於資源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然而,不同國家或地區之間的資源分布情況各不相同。已開發國家所使用的資源要多於開發中國家。 與資源之過度消費相關的需求上漲已經造出了若乾的問題: 資源枯竭 資源在少數人手中的積累 環境退化 公地悲劇 資源詛咒

經濟學中資源

一般來說,經濟學上的資源指的是通過使用或直接可以為企業、社會產生效益的東西。如土地、人、設備、廠房等等

項目管理資源

現代企業很多都是以項目管理的形式組織企業生產與管理。資源管理是項目管理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門。在項目管理中的資源,更多的時候指的的「人」,即可使用的項目組人員。另外,也有用於指需要用於項目管理中的項目設備。

D. 經濟學中的『資源』指的是什麼

經濟學中的『資源』指的是什麼?

狹義的資源是指能夠實際存在和感知到得東西,包括自然資源、資金、人力、地域、空間等等。
而廣義的是指那些凡是能夠被利用的東西,這里除了狹義的資源外,還包括文化、知識、品牌等等。

經濟學中的資源配置中的資源指的是什麼?如何才能實現?

資源通常包括:
1、人力資源,及勞動;
2、土地、礦藏、森林、水域等自然資源;
3、由這種初級資源生產的為生產所必須的機器裝置、原材料等資本資源。
實現方式: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市場機制是資源配置的基礎性力量。但市場配置資源客觀上存在不足,不可能使資源配置盡鎮肆善盡美。
當一定時期資源配置出現問題,地區結構、產業結構、市場結構、企業結構存在失衡時,國家可通過財政政策,把掌握或控制的資源轉移分配到急需發展的領域,使經濟結構符合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如在地區結構調整中,加快西部地區發展,保持東部、中部與西部之間的平衡;在產業結構調整中,以技術創新為動力,加強第一產業、提高宴老第二產業、發展第三產業,促進產業優化升級。

巨集觀經濟學中的as指的是什麼?

AS-AD
aggregate supply總供給

AS就是Aggregate Supply,總供給。在巨集觀中總供給AS主要不是指一個拿來計算的量,而是指AS曲線(總供給曲線)。
在以價格水平(P)為縱座標、產出水平(Y)為橫座標的座標系中,AS曲線和AD曲線(總需求曲線)的交點決定商品市場、貨幣市場、勞動力市場等市場同時達到均衡時的價格水平P和產出水平Y。這就是AD-AS模型。
‍AD‍曲線可以通過聯立考慮價格水平的IS曲線和LM曲線推導得到。
‍AS曲線的推導則比較復雜。根據不同前提假設,不同學派提出了各種形狀的AS曲線:水平的、向右上傾斜的、豎直的,推導方法也不盡相同。我認為比較好的是‍布蘭查德的推導方法,藉助勞動力市場等途徑,你可以去看下他的巨集觀經濟學教材(裡面對AS曲線也有詳細講解)。

巨集觀經濟學中的AS指的是什麼

您好:

  1. 在巨集觀經濟學中, AS通常表示總供給 ,AS-AD模型即總供給-總需求模型。總供給「是 經濟社會所提供的總產量(或國民收入) ,即經濟社會所投入的基本資源所生產的產量。(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巨集觀部分 第六版》P454)」或者說「 一定時期內 一國企業所願意生產和出售的物品和勞務的總量 。(薩繆爾森、諾德豪斯《經濟學·第18版》P359)」

  2. 如果以上回答解決了您的疑問,請記得採納;如果仍有不懂,歡迎繼續提問,謝謝。

您好:
在晌旅升巨集觀經濟學中,AS通常表示總供給,AS-AD模型即總供給-總需求模型。總供給「是經濟社會所提供的總產量(或國民收入),即經濟社會所投入的基本資源所生產的產量。(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巨集觀部分 第六版》P454)」或者說「一定時期內,一國所願意生產和出售的物品和勞務的總量。(薩繆爾森、諾德豪斯《經濟學·第18版》P359)」
如果以上回答解決了您的疑問,請記得;如果仍有不懂,歡迎繼續提問,。

Aggregate Supply

E. 西方經濟學上的生產要素有哪四種

西方經濟學上的生產四要素是:勞動、資本、土地和企業家才能。
勞動(Labo)是指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所提供的勞務,它包括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是最基本的生產要素。
資本(Capita)是指生產中所使用的資金。它包括兩種形式:無形的人力資本與有形的物質資本。
土地(Land)是指生產中所使用的各種自然資源,是一國的自然稟賦。
企業家才能(Entrepreneurship)是指企業家的經營管理能力與創新能力,即企業家對整個生產過程的組織與管理工作。
拓展資料:
生產要素的性質: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知識產權制度的建立,技術、信息也作為相對獨立的要素投入生產。這些生產要素進行市場交換,形成各種各樣的生產要素價格及其體系。
生產要素進入市場配置資源,自然會形成資本要素價格、土地要素價格和勞動要素價格。土地、勞動、資本等生產要素的價格形成與變動,具有兩重性質。一方面,生產要素既然已經商品化,其價格形成和變動就具有一般商品的性質和規定性,其價格形成和變動過程就與普通商品的價格形成和變動過程具有共同之處;另一方面,生產要素雖然是商品,但畢竟是特殊的商品,其價格形成與變動必然具有自身的特點。
西方經濟學的學科特點:
1、絕對優勢(Absolute advantage):如果一個國家用一單位資源生產的某種產品比另一個國家多,那麼,這個國家在這種產品的生產上與另一國相比就具有絕對優勢。
2、逆向選擇(Adverse choice):在此狀況下,保險公司發現它們的客戶中有太大的一部分來自高風險群體。
3、選擇成本(Alternative cost):如果以最好的另一種方式使用的某種資源,它所能生產的價值就是選擇成本,也可以稱之為機會成本。
4、需求的弧彈性(Arc elasticity of demand):如果P1和Q1分別是價格和需求量的初始值,P2和Q2為第二組值,那麼,弧彈性就等於-(Q1-Q2)(P1+P2)/(P1-P2)(Q1+Q2)
5、非對稱的信息(Asymmetric information):在某些市場中,每個參與者擁有的信息並不相同。例如,在舊車市場上,有關舊車質量的信息,賣者通常要比潛在的買者知道得多。
6、平均成本(Average cost):平均成本是總成本除以產量。也稱為平均總成本。
7、平均固定成本(Average fixed cost):平均固定成本是總固定成本除以產量。
8、平均產品(Average proct):平均產品是總產量除以投入品的數量。
9、平均可變成本(Average variable cost):平均可變成本是總可變成本除以產量。
10、投資的β(Beta):β度量的是與投資相聯的不可分散的風險。對於一種股票而言,它表示所有現行股票的收益發生變化時,一種股票的收益會如何敏感地變化。

F. 從經濟學角度我們把資源分哪幾類

從經濟學角度我們把資源分四大類:自然資源、資本資源、信息資源和人力資源。

其中,人力資源是最為活躍、涉及面最廣、影響最為深遠的資源,是一切資源中最為重要的資源。由於人力資源的特殊性和重要性,經濟學家稱其為第一資源。

自然資源就是自然界賦予或前人留下的,可直接或間接用於滿足人類需要的所有有形之物與無形之物。資源可分為自然資源與經濟資源,能滿足人類需要的整個自然界都是自然資源,它包括空氣水土地、森林、草原、野生生物、各種礦物和能源等。

資本資源是一個經濟體為了生產其他的物品而生產出來的耐用品。資本品包括機器、道路、計算機、鐵錘、卡車、鋼鐵廠、汽車、洗衣機和建築物。專業化的資本品積累是經濟發展必不可少的要素。

信息資源是指人類社會信息活動中積累起來的以信息為核心的各類信息活動要素(信息技術、設備、設施、信息生產者等)的集合。


(6)經濟學涉及的資源與要素有哪些擴展閱讀:

1954年,著名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 Peter F. Drucker) 在其名著《管理的實踐》中,指出了管理的三個更為廣泛的職能:管理企業、管理經理人員和管理員工及他們的工作。在討論管理員工及他們的工作時,德魯克首次提出了"人力資源"的概念。

德魯克 之所以提出這一概念,是想表達傳統人事所不能表達的意思。他認為,與其他資源相比,人力資源擁有獨特的"協調能力、融合能力、 判斷力和想像力",它必須通過有效的激勵機制才能開發利用,並為企業帶來可觀的經濟價值。德魯克指出,經理們必須考慮人力資源 這一"特殊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