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資源依從型產業
依據自然資源所起的作用不同可以分為資源依賴型產業、資源依附型產業、資源依從型產業。
資源型產業集群立足於資源型產業,是以資源型產業發展為前提的。資源型產業是以資源開發利用為基礎和依託的產業。在資源型產業發展的生產要素構成中,自然資源占據主體核心地位。資源型產業體系和貿易體系甚至城鎮發展都以資源開發利用為中心,由資源優勢所決定的資源型經濟循環體系成為其顯著特徵。根據相關產業對資源的依賴程度,可把資源型產業分為資源依賴型產業、資源依附型產業、資源依從型產業。在資源豐富、市場需求旺盛時期,資源型產業發展迅速穩定。伴隨著資源的減少、質量下降或枯竭,以及市場的變化,資源型產業發展受到嚴重影響。從國內外的實際情況來看,這是資源型產業發展不得不面臨的問題,也是資源型產業發展中特有的問題。基於產業集群理論,結合資源型產業的特殊性,我們認為以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為基礎,以資源生產加工為紐帶,具有產業內在聯系,且在地域上集中的產業群落可稱為資源型產業集群。如煤炭、鋼鐵、有色金屬冶煉生產基地等,以國有大中型企業為核心的區域性資源型產業集群,它們為國家和區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② 什麼是資源主導型產業
應該類似於這個概念:
資源密集型產業,亦稱「土地密集型產業」。在生產要素的投入中需要使用較多的土地等自然資源才能進行生產的產業。土地資源作為一種生產要素泛指各種自然資源,包括土地、原始森林、江河湖海和各種礦產資源。與土地資源關系最為密切的是農礦業,包括種植業、林牧漁業、採掘業等。在傳統工業化模式下,雖然生產力獲得較大發展,創造了巨大財富,但對資源環境不合理地開發和使用,也付出沉重代價。我國的新型工業化道路不能走這種先污染、後治理的路子,而要走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因而必須注重經濟發展同資源環境相協調。
③ 礦產資源型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路徑選擇(高建明,)
礦產資源型縣域經濟發展轉型,不應局限於一種模式,而應緊密結合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尤其是要考慮區位、資源、人才、技術等條件,以及產業基礎、政策導向、承載能力、發展環境等因素,統籌考慮經濟發展與社會事業、城市與鄉村、現實與可能,以科學理論為指導,制定縣域經濟發展轉型戰略,實現多路徑轉型。
3.2.1 推進技術創新與結構調整,做優做強礦產資源型產業
一要規劃、整合礦產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加快推進礦產資源的優化重組和集約化經營,實現資源可持續利用。二要大力發展精、深加工,盡快實現礦產資源型產業的產品和技術結構轉型。三要淘汰落後產能,提高技術和工藝水平,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提高礦產資源型產業的綜合效益。四要延伸礦產資源產業鏈條,形成綜合的礦產資源型產業體系,增強礦產資源型產業的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五要推進技術進步和自主創新,建立現代產業體系。
3.2.2 推進產業集群和生態工業園區建設,實現循環發展
建立產業集聚區,大力推進產業聚集,形成礦產資源型產業集群,增強礦產資源型產業的競爭力和綜合效益。作為礦產資源型區域經濟,圍繞著建立礦產資源型產業集群必須在以下幾個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一是依據區域資源分布和產業基礎,按照工業向園區集中、園區向城市集中的原則,規劃建設高標準的產業集聚區或稱工業園區。二是依託當地富集度高的礦產資源,以大企業為核心,圍繞大企業的核心產業構建循環經濟產業鏈,促使形成產業集群。三是政府必須發揮重要的主導作用,制定完整配套的政策體系,以市場為媒介促進企業合作實施循環經濟。
3.2.3 發展新興產業,建立新型工業體系
積極扶持和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是礦產資源型縣域經濟發展轉型的重要內容:一是運用政策、制度等手段,選擇1~2個有一定基礎和發展潛力的非礦產資源型產業作為主導產業來扶持和培育,支持和幫助其盡快做大做強,形成相對完整的產業鏈條,成為縣域經濟的主導產業。二是採用植入方式,引進和扶持裝備製造業、精細化工產業,積極發展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術和新興產業,使其盡快發展成為縣域經濟的主導產業。
3.2.4 採用綠色技術,發展環境友好型礦產資源型產業
大力發展和應用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各種綠色技術、工藝和設備。高度重視信息技術、先進工藝和製造技術在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領域的應用,加強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技術的科技攻關和產業化。及早修復礦產采選和初加工對山體、植被、水體、大氣等生態環境的破壞,盡快形成良好的生態環境。
3.2.5 以城鎮化建設帶動礦產資源型產業發展轉型
要做好縣域城鎮總體規劃,科學確定縣城定位,合理安排空間布局,把產業規劃與城市規劃有機結合,為產業發展與城市擴容的良性互動打下規劃基礎。按照園區向城鎮集中、企業向園區集中、人口向城鎮聚集的思路,在縣城與中心城鎮建立工業園區,發展生態型工業園區。
3.2.6 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推進第三產業發展
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特別是大力發展以生產性服務業為主體的現代服務業,是推進礦產資源型縣域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由之路。在發展重點上,以現代物流業為切入點,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主要包括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體業、金融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水利、教育業、文化和旅遊業等。積極發展旅遊休閑產業,培育綠色經濟的增長點。
④ 國外資源型城市產業如何轉型
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是世界各國普遍面臨的問題,也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工業化進程開始較早的一些國家,從上世紀60年代已經開始面臨這個問題,一些國家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的實踐與理論研究對我國有諸多啟示。 英國、法國、德國三國在推動資源型城市轉型方面進行了長期、深入探索,形成了較為全面、系統的轉型推進體系。目前,這三個國家資源型城市轉型面臨的突出問題得到了有效緩解,基本走上了可持續發展道路。 首先,強化政府引導,明確轉型目標。 政府引導是轉型的前提。英國、法國、德國三國分別組建或者明確了負責轉型工作的政府部門(如英國由住房及地方事務署負責全國資源型城市轉型工作),承擔「全面分析資源型城市轉型存在的問題,研究提出系統性解決方案,推動城市轉型再造目標實現」的主要職責。英國的住房及地方事務署明確將「就業、私人投資、住房保障、新的商業機會」等列為轉型的工作目標。為推動城市全面轉型、科學轉型,三個國家還分別研究、制訂了較為全面的規劃體系。 其次,突出產業提升,重構轉型支撐。 產業是轉型的核心。隨著資源型產業的逐漸枯竭,英國、法國、德國三國都將產業轉型擺在了核心位置。一是強調對資源枯竭礦山、企業的綜合利用,而不是簡單的「一關了之」。比如德國的薩爾工業文化有限公司就是改造、利用原有的煤礦設施建立起來的;弗爾克林根鋼鐵廠停產後,通過策劃、提升將傳統意義上的「一堆廢鐵」搖身變為豐富的工業旅遊資源,鋼鐵廠也因此獲得了「世界文化遺產」的殊榮;二是注重對新興產業的引進、培育。比如德國的薩爾州,現在已經形成了汽車工業、生命產業、信息產業和呼叫中心等新的主導產業,僅汽車行業就包括100多家公司,安排就業4萬餘人。產業支撐的重構,推動英國、法國、德國三國資源型城市轉型有效、高效開展。 再次,提升就業能力,突破轉型瓶頸。 就業是轉型的關鍵。英、法、德三國都非常注重轉型過程中就業問題的解決。主要做法有:一是強化法規約束,增強企業的社會責任。如法國要求企業在解僱員工時,要承擔「提前通知工會、與員工進行調職談話、為員工提供培訓機會」等義務;二是突出政府支持,營造就業環境。如法國通過「全國就業投資基金」、國家銀行提供低息貸款等措施,為員工再就業創造環境;德國薩爾州對創造新就業崗位的企業提供其創造崗位所需投資15%的補助;三是加強就業培訓,提升員工就業能力。在德國薩爾州,企業員工培訓費用的70%由政府承擔。 第四,優化發展環境,夯實轉型基礎。 環境是轉型的基礎。英國、法國、德國三國普遍重視硬環境和軟環境的優化。一是不斷優化硬環境。如法國每年安排的對企業進行補貼的土地整治資金就達4000萬歐元;二是不斷提升軟環境。如德國經濟技術促進公司為投資人提供「一站式」服務;為了爭取新項目的落地,法國在貸款貼息、土地出讓等方面還提出了一些優惠政策等。 最後,多方籌措資金,強化轉型保障。 資金是轉型的保障。英、法、德三國在推動轉型過程中,十分重視多渠道籌措發展資金。其資金來源包括:一是歐盟的支持;二是本國政府的財政撥款和國家銀行的低息貸款;三是市場化運作的收益。市場化運作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挖掘土地的資本價值。通過土地整治或者將政府擁有的土地作為一種股權投入和市場主體進行合作,提高土地的增值收益,英國在這方面進行了成功實踐;第二,積極引進市場主體。重視市場的力量,重視私人投資者、戰略投資者的引入,重視「聯合作戰」而不是「單打獨斗」,以此來夯實轉型基礎、激活轉型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