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世界每年使用的礦產資源是多少錢
擴展閱讀
工藝品廠哪些算成本 2025-01-21 18:48:12
如何辨別鑽石眼睛 2025-01-21 18:25:05

世界每年使用的礦產資源是多少錢

發布時間: 2024-03-24 05:00:07

⑴ 礦產資源的利用現狀是什麼

截至目前,全世界發現的礦產近200種(我國發現168種),據對154個國家主要礦產資源的測算結果顯示,世界礦產資源總的潛在價值約為142萬億美元。

世界上蘊藏量最豐富的大概就是黑色金屬了。黑色金屬包括鐵、錳、鉻、鈦和釩等5種礦產。

1992年世界鐵礦石儲量為1500億噸,前蘇聯、澳大利亞、巴西、加拿大、美國、印度和南非7國共佔有世界鐵金屬儲量的84%。按年產10億噸鐵礦石計算,目前世界鐵礦石儲量的靜態保證年限為151年。

錳儲量為7.26億~8億噸,未包括海底錳資源。世界錳儲量的80%以上集中在前蘇聯和南非。上述儲量的靜態保證年限為40年。但由於有海底錳結核和錳結殼這一未開發的資源潛力,世界不必擔心錳礦資源不足。

鉻、鈦、釩金屬已探明的儲量分別為14億噸、2億噸(鈦鐵礦)、1000萬噸,靜態保證年限分別為132年、55年和312年。

有色金屬包括鋁、銅、鉛、鋅、鋁、鎢、錫、鉬、銻、鎳、鎂、汞、鈷、鉍等13種礦產。

世界鋁土礦資源豐富,儲量巨大,探明儲量達230億噸。澳大利亞、幾內亞、巴西、牙買加等國是世界鋁土礦資源大國。世界現有儲量的靜態保證年限達216年以上。

除鋁外,世界鈷資源保證年限也較高,其儲量為400萬噸,靜態保證年限為168年。此外,海底豐富的鈷資源可以確保人類無缺鈷之慮。

其他有色金屬中,鉬、鎢、鎳、銻的探明儲量靜態保證年限均在50~60年,銅、鉛、鋅、鎂、汞、鉍則顯得有所不足,其靜態保證年限一般在30年或30年以下。

人類可利用自然資源的窘狀貴金屬和稀土中,除金、銀儲量消耗過快外,鉑族金屬和稀土氧化物資源不足為慮。

非金屬包括硫、磷、鉀、硼、鹼、螢石、重晶石、石墨、石膏、石棉、滑石、硅灰石、高嶺土、硅藻土、金剛石等礦產。這些是世界上極為豐富的資源之一,其中除硫、金剛石,特別是金剛石資源嚴重不足,靜態保證年限較低以外,其他都可以成為未來工業和人們生活可以依賴的礦產原料來源。

總的看來,世界礦產資源中期供需形勢較為緩和,但資源短缺與人口增長及經濟發展的需求之間的矛盾將繼續存在,資源供需形勢將出現周期性波動。

能源和礦產資源供需形勢變化還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去分析。20世紀以來,人類對礦產資源的需求顯著增加了,1901~1980年間,全世界采出的礦物原料價值增長了9.6倍,其中後20年為前60年的1.6倍。鋁土礦石油農業的發展使農業對礦物原料的依賴程度提高了,工業和整個經濟對能源和礦產資源消耗的規模進一步加大。對1986年50個國家的統計表明,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與能量及人均能源消耗呈線性正相關關系: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不到1000美元時,人均能耗在1500千克(標准煤)以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為4000美元時,人均能耗隨之上升,達10000千克(標准煤)以上。近年來,雖然世界對礦物原料需求速度相對有所降低,但資源消費的絕對數量仍然在增加。而且,80年代時期,世界礦產品貿易額不斷增長,到1987年出口貿易額(包括能源產品)已達4420億美元,佔世界出口總額的17.7%。1991年世界礦產品出口貿易值約為6850億美元,比1990年增長6%。進入21世紀,世界礦產品貿易額仍呈緩慢增長的趨勢。

大量的統計資料表明,人類社會在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對礦產資源的消耗強度呈生命曲線。所以在觀察礦產資源供需形勢時,我們要掌握兩點:一是不同國家不同發展階段的需求不同,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在未來30~50年中,年輕礦產仍保持一定的需求增長,而新礦產則呈強勁增長趨勢。

⑵ 全球每年的物質消耗是多少

分類: 教育/科學 >> 科學技術
問題描述:

全球每年消耗多少資源?如消耗石頭、煤、鐵礦等礦物資源,消耗水產品、牛、豬等養殖動物、大米、玉米、小麥等作物各多少,消耗礦物資源總量多少?生物資源總量多少?

解析:

10月24日,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在北京發布了《2006地球生命力報告》。該報告指出,如果人類按照目前的速度消耗地球資源,那麼到2050年人類將消耗掉相當於兩個地球才能提供的全部自然資源。

世界自然基金會從1998年起每兩年發布一次地球自然狀況調查報告。今年的報告顯示,全球自然生態系統正以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惡化團睜,而且生態多樣性減少的趨勢也日益明顯。從1970年到2003年的33年間,地球上脊椎物種種群已減少了近三分之一。同時,人類的「生態足跡」,即人類對自然世界的索取程度,已增加到地球無法依靠自身再生能力來滿足的地步。WWF全球總幹事詹姆斯·利普表示:「我們正面臨生態資源過度消耗的嚴重問題,人類消耗的速度已超過了地球再生的速度。」

如果以人均土地公頃數來衡量,「生態足跡」數排在世界前列,即對地球資源索取最多的10個國家依次為阿聯酋、美國、芬蘭、加拿大、科威特、澳大利亞、愛沙尼亞、紐西蘭和挪威。中國雖然排在第69位,但詹姆斯·利普依然謹慎地認為:「改變原有的『高發展』模式已成為中國的最明智選擇,因為如果世界上每個人都像歐州人、美國人那樣生活,那麼要有3個地球才夠用。因此,在這個謹團轉變發展模式的過程中,中國、印度這樣的國家作出的可持續發展決策將很大地影響地球的未來。」(劉坤喆)

來源:新華網

人民網2006年10月30日訊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近日發布報告稱,除非人類生活方式即刻發生改變,否則在50年內,全世界人口消耗的自然資源將是地球生產能力的兩倍。

「我們正處於嚴重的生態透支,資源消耗的速度比地球新陳代謝的速度還要快。」世界自然基金會總幹事詹姆士·利普(James

Leape)說,「其後果可以預見,也很可怕。」「未來,今天我們所建立的城市、能源工廠以及家庭要麼使社會陷入破壞大於損耗的困境,要麼推動現在以及將來的人類朝可持續發展的生存模式轉變。」他補充說。

據法新社報道,世界自然基金會每兩年發布一次的《生命行星報告》(Living

Pla

report)實際上是一份地球環境「資產負債表」,通過對「生命行星指數」(Living

Pla Index)和「生態足跡」(ecological foot

print)這兩個指標的考察,顯示出人類對於地球生產潔凈水及供應原材料、食品和能源的能力的需求正在無情增長。塌晌歲

兩年前,基於2001年數據發布的《生命行星報告》說,全球人口超出地球更新資源能力僅20%。而2006年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報告顯示,2003年的這一超出比例已上升至25%。1961年至2003年間,人類「生態足跡」(ecological foot

print)增長了3倍,這主要歸結於化石燃料如石油和煤炭的使用,報告補充說。世界自然基金會所定義的「生態足跡」包括一個國家生產其所消費的食物、纖維和木材所必需的所有農業土地、森林和漁業面積,同時還要評估該國吸納能源生產排放物的能力,以及建造基礎設施所需要的空間。

世界自然基金會說,能源消費排放的二氧化碳是該時間段內生命行星指數增長最快的環節,增幅超過了9倍。

同時,一份關於1970年至2003年動物生活的調查發現,陸地物種減少了31%,淡水物種減少了28%,海洋物種減少了27%。

「這個全球化的趨勢表明,我們正在以空前的速度使自然生態系統發生退化。」報告說。利普說:「現在是時候做些重大選擇了。在改善生活標準的同時減少對自然的影響,這樣的改變不是易事。」

根據報告,按照人類污染和消費能源以及食物等其他資源的能力分配,人均「生態足跡」為2.2公頃(合5.4英畝),但地球僅能為每個人提供1.8公頃面積。「即便適度的『慣常商業行為』也可能促進這些負面影響。」報告說。

世界自然基金會預測,即使現在開始快速扭轉消費習慣,到2040年也只能使世界恢復到20世紀80年代的水平,而當時資源就已經被過度消耗了。 *** 酋長國(人均11.9公頃)和美國(人均9.6公頃)因其巨大的能源消耗再次位列「《生命星球報告》國家環境影響排行榜」之首。芬蘭和加拿大超過石油產出和消耗國科威特而分列三四位。世界自然基金會說,像其他北歐國家一樣,芬蘭能源消耗相對較少,但其木材工業使森林不堪重負。

澳大利亞、愛沙尼亞、瑞典、紐西蘭和挪威則占據了自然生態足跡榜的前五位,丹麥、法國、比利時和英國緊隨其後。

擁有12億人口的中國則排在生態足跡榜第69位,人均1.6公頃。世界自然基金會說,這位亞洲巨人經濟發展迅速,表明其在確保世界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中扮演了主要角色。

⑶  世界礦產資源勘查發展趨勢

在經濟全球化趨勢日益增強的形勢下,研究制定中國礦產勘查可持續發展戰略,離不開世界的大系統。需要從世界整體資源形勢變化趨勢和未來世界礦產勘查的走向來考慮。

一、世界礦產勘查事業在困境中前進

礦產資源是經濟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世界經濟的發展將繼續促進礦產資源的勘查和開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主要國家為醫治戰爭創傷而對礦產資源需求的增加,普遍加強了地質礦產工作,並建立了礦產資源種類齊全的開發體系。按1983年不變價計算,1950年世界原礦產產品產值為1179億美元,1980年達到12071億美元,1991年為15260億美元,1991年為1950年的12.9倍。對自然界中存在的元素絕大多數都作為礦產進行了開采利用,產量比較大的有七八種,礦業產值最大的10種,礦產依次為原油、天然氣、煤、鐵礦石、金、銅、鋅、錳、鎳、金剛石。礦業已成為世界經濟中的重要產業。1991年世界原礦產品產值15260美元,佔世界各國國內生產總值的7.1%。由於礦產勘查開發的重大成就,不僅為戰後半個世紀全球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礦產資源,而且為21世紀前期經濟的持續發展作了一定的資源儲備。據有關資料,至1994年底,世界礦產資源靜態儲量對生產保證程度,金剛石為21年、銀為29年、金為31年、石油為45年、銅為64年、天然氣為66年、鎢為86年、鎳為125年、煤為228年、鐵礦石為242年、鋁土礦為250年、錳為462年、鉀鹽為611年。

世界礦業由於礦產資源儲備豐富和礦業生產能力達到相當規模,在戰後曾有30多年的興旺發展階段,20世紀80年代開始出現蕭條與衰退,發展速度明顯減慢。主要表現在:①礦業投資減少,1981~1992年全球非燃料礦產項目投資總費用由687.6億美元下降為558.4億美元,下降18.8%。②世界礦產原礦產品產量顯著下降,以1993年與1980年相比,40多種主要礦產中有一半以上產量下降,增產的礦種增加幅度也很小。③世界礦業原礦產值增長率顯著下降,1950~1980年年增長率為8.1%,而且1981~1992年僅為0.65%。由於資源保證程度較高和礦業生產能力較大,出現了供大於求的形勢,投資者對礦產地質勘查工作減少了投入,給勘查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困難。20世紀80年代後,盡管世界礦業不景氣,但許多國家從長遠利益考慮,為了發展本國經濟和礦產品國際貿易,仍然對礦產勘查比較重視,新發現了一大批礦產地。資料顯示,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就發現世界級大礦82處,探明了大量礦產資源,40多種主要礦產中有30多種礦產儲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其中石油儲量增長速度比70年代高了一倍,金、銀、金剛石等礦產也有較大幅度的增長。特別是自1993年以來世界經濟的復甦使世界礦業投資有所回升,給礦產勘查開發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整個世界礦產勘查呈現出在逆境中前進的趨勢。

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不可避免,國際地礦工作結構在進行重大調整

世界地礦工作結構發生重大變化。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地礦工作結構主要包括礦產地質勘查工作和基礎地質工作,而當時環境地質工作在整個地礦工作結構中所佔比重較小。20世紀80年代後,世界地礦工作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基礎地質工作在穩定中有所發展,礦產地質勘查比重與規模急劇下降,環境地質規模和比重在迅速上升。

1.近幾十年來,基礎地質工作有了穩定的發展

美國政府機構中從事地質調查的地質人員在地質人員總數中保持18%左右,地質調查經費由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4億美元增加到現在的6億美元;英國地調所穩定在2000萬~2700萬英鎊之間;法國則保持10億法朗(1.5億美元)左右。隨著現代科技進步,區域地質調查和填圖工作也逐步現代化,實現了觀測手段現代化,觀測成果提供的現代化和地質觀測思維與觀念的現代化。地質觀念的現代化,不僅對於解決地質條件復雜地區地質填圖技術方面起了很好的作用,而且有助於正確識別復雜地質體,提高填圖質量,了解地質規律。

2.與基礎地質工作相比,礦產勘查工作在整個地礦工作中的比重有所下降

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國家地質調查所均面臨機構調整、預算和人員裁減的局面。國際地質學組織和國家地質調查所正自覺不自覺地由以往的「供給驅動型」向「需求驅動型」機構轉變。如,歐洲各國由20世紀70年代礦產勘查人員在地質人員總數中占最大比例,下降到90年代初的22.9%,而原占很小比例的環境地質人員(主要是水文地質和工程地質)已上升到35.6%。美國油氣探采人員從1982年的75.4萬人下降為35萬人;美國石油地質學家協會中1萬名會員已有55%離開了石油公司。盡管因礦業不景氣對勘查工作帶來了影響,但是在和平與發展成為主流的當代,各國因都要發展經濟而不得不繼續開展相應規模的礦產勘查工作,加上全球資源分布的不平衡性,每個國家都有自己資源的優勢和劣勢。所以,在經濟全球化趨勢增強的情況下,發展世界礦業合作,實現資源優勢互補也不能忽視礦產勘查工作。

3.環境地質工作日益占據重要的位置,已成為當代地質工作發展的一種趨勢

隨著生產與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人類活動規模的急劇擴大和自然作用的日積月累,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可愛的家園——地球的環境問題日益突出,臭氧層被破壞、氣候變暖、生態環境惡化、水土流失和環境污染、自然災害和人類災害的頻繁發生,這一切導致人類生活質量的下降,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這種情況已越來越引起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的重視。從1972年斯德哥爾摩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宣言》到1992年聯合國在巴西的《環境與發展的里約熱內盧宣言》,從「4·22」地球日到「6·5」世界環境日,從「全球變化計劃」到「21世紀議程」,環境問題已上升到世界經濟和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環境地質工作在世界地礦工作結構調整過程中日益得到重視、加強。在經濟發達國家,環境地質撥款、成果數量和發展前景甚至已經開始超過礦業地質工作。這已成為當代地質工作發展的一種趨勢。主要表現在,第一,從事環境地質工作人員的比重上升,歐洲各國環境地質人員占總數的37.6%,而經濟地質人員比例為22.7%,在美國地調所9000名雇員中一半以上為與環境地質有關人員。第二,環境地質投資比重增加。美國地調所1990年總預算撥款中,從事環境地質工作的佔60.2%。日本、加拿大、法國、俄羅斯、烏克蘭等國也加強了環境地質工作。第三,環境地質問題已成為國際組織主要研究內容之一。關於這方面的論文發表數量劇增。據有關資料統計,1885~1989年間年均發表論文432篇,1980~1987年間平均9275篇,1988~1991年間年均發表1.5萬篇。國際地學界除積極參加「全球變化研究」(IGBP)、「國際減災10年計劃」(IDNDR)和「21世紀議程」等重大研究項目外,自1980年第26屆國際地質大會(IGC)以來的歷屆國際地質大會,包括1996年在北京召開的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都對環境地質研究表示了特別的關注,指出環境地質將代表未來地學的發展方向,將主宰和支撐未來地學的發展。

三、礦產勘查全球化趨勢

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化作為一種趨勢影響、制約著整個世界的每一角落。它既給世界各領域帶來發展的機遇,同時也伴隨著嚴峻的挑戰。世界礦業也不例外,出現了礦業全球化趨勢。

1.礦業全球化趨勢形成原因

由於礦產資源在地域上分布的不均衡,決定了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做到礦產資源完全自給自足,都各有優勢和劣勢。所以,發展國際合作勘查開發礦產資源就成為客觀的需要。

全球礦產資源潛力巨大,就發現的礦床和探明的儲量增多而言,使擴大國際合作勘查開發礦產資源,實現各國間礦產資源優勢互補成為可能。

近年來,有40多個國家,其中包括中國、東歐國家和獨聯體等制定了礦業法規或修改了原來的礦業法規,以適應外國投資參與礦產勘查開發的需要,為礦業全球化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大型礦業公司、跨國公司在礦產勘查的全球化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由於不少大型礦業公司均在國際股市上交易其股票,或者本身是跨國公司,許多大型礦業項目又是以合資形式進行,礦業權的轉讓頻繁發生,從而造成了西方國家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叉投資結構,促進了礦業經濟全球化的迅速發展。

2.礦產勘查全球化趨勢

礦業全球化趨勢的突出表現是礦產勘查的全球化。到目前為止,世界礦業全球化的投資結構已經形成。據《澳大利亞礦業雜志》提供的資料,1996年西方礦業界對固體礦產(不含石油、天然氣)勘查的總投資為35.2億美元。這些投資,主要來源於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和英國。在這些投資中,已有60%的投資額進入了發展中國家。其中,拉丁美洲佔全球勘查總投資的27.3%,為9.6億美元;澳洲佔18.9%,核6.65億美元;北美加拿大佔13.1%,核4.6億美元;亞洲及太平洋地區佔11.89%,核4.14億美元;非洲佔11.9%,核4.18億美元等等。資料顯示,從1991年到1995年,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在海外發展中國家的勘查投資額從3.34億美元猛增到10.52億美元,5年中增加了2.2倍。盡管1992年前後是西方經濟蕭條期,1993年為礦產品價格最低年份,但勘查投資在這5年中卻持續增長。1995~1996年澳大利亞在勘查投資中用於海外的資金比上年增長了12%,而在本國的投資額僅增加了2%。由此可見,在這個全球化過程中,不僅發達國家的投資流向發展中國家,而且在發達國家之間,早已相互穿插投資。1998年以來,雖然受亞洲經濟危機影響,礦產品價格普遍下跌,勘查投資明顯減少,但礦業全球化的投資結構已成了定局,並穩定發展,形成礦業全球化趨勢。

四、國際地質科學發展的新趨勢

隨著國際地質工作結構的大調整,地質科學出現了新的發展趨勢。當今,地球科學正進入一個建立新的知識體系的重要轉折時期,其學科結構已由原先傳統基礎學科為主的結構,向以資源環境並重的一些新興應用學科轉移。長期以來,地學由於主要以礦產資源和能源的尋找和開發為己任,研究重點在固態層圈上。生物圈的演化是作為礦產形成和其他地質過程的條件加以研究的。在建立新一代的地球系統科學知識體系時,單純對固體地球本身的研究不能得到完全解決,必須通過對其他層圈的研究,並在有關學科的配合下尋求突破口和發展方向。這就要求地學除研究固態層圈以外,還要研究生物圈、氣圈和水圈的演變過程和歷史,以及它們的相互作用,這就使地學研究進入到地球系統科學的更高的層次,代表了地學科學發展的方向。

新的地質科學知識體系具體表現為4個方向:一是服務面大幅度拓寬;二是研究面向廣度與深度擴展;三是高新技術的廣泛應用;四是學科體系向綜合與分支兩端同時發展。

地質科學的服務領域現在已拓寬到解決資源與人口、環境協調發展的廣闊領域,而過去偏重於解決礦產資源及與其相關的領域。當代地質科學服務領域既要繼續解決礦產資源有關問題,又要為減輕與防治地質災害,找尋潔凈淡水資源,更有效為合理利用礦產資源,為工農業生產發展,為保護生態環境和國土整治提供優質服務。

在板塊構造學說革命性的推動之下,地質科學取得飛躍發展。一方面促進了地質科學思維的全球化;另一方面,也由此而形成了一系列跨學科的重大研究領域,使地質科學的研究領域以地球整體為對象,進一步朝廣度與深度擴展,如岩石圈計劃、國際地質對比計劃、全球變化研究、大陸動力學和全球動力學的研究等。

板塊學說藉助海洋探測技術和地球物理探測技術等高新技術的力量得以形成。之後,高新技術在地球科學中得到廣泛應用,如高精度大地測量技術、衛星和空間探測技術、激光技術、多普勒雷達技術、深部地球物理探測技術、大陸超深科學鑽探技術、計算機技術、高精度地質測試方法手段。從而進一步拓展了地學研究的廣度和深度,為地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現代地質科學研究已突破了傳統的學科界線,在面對全球開展跨學科重大領域研究過程中逐步形成大綜合大科學,在擴大服務領域過程中突破了狹義地質工作的觀念,形成「大地質」觀念。同時,又有一系列新興科學應運而生。如,農業地質、城市地質、災害地質、環境地質、醫學地質及軍用地質等學科。

總之,地質科學在近200年的歷史中,不僅推動了現代科學的進步,而且強有力地促進了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地質科學將朝著建立一個新的地球系統科學知識體系前進,為人類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

復習思考題

1.怎樣認識實施礦產勘查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意義?

2.如何在經濟全球化的歷史背景下把握礦產資源勘查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