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散文寫作中如何挖掘鄉土資源
擴展閱讀
淮麥系列產品哪個品種好 2025-01-20 18:22:23

散文寫作中如何挖掘鄉土資源

發布時間: 2024-04-28 17:13:46

㈠ 如何有效挖掘鄉土教學資源,創新課堂教學

《歷史與社會課程標准(二)》要求:教師要善於發掘和利用本地特有的鄉土教育資源。教學要從學生的經驗和體驗出發,密切知識與生活的聯系。引導學生不斷深入地觀察和體驗真實的社會生活,在實際中發現問題,並綜合地運用各種知識去解決問題,提高對社會的認知能力。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在生活里找教育,為生活而教育」。因此,老師應充分利用鄉土資源。擷取生活中的真實事件,引發學生的直覺體驗,讓教育回歸真實的生活,激活課堂教學。
鄉土知識的涵蓋面和涉及面是十分廣泛的,它包括自然地理資源,人文歷史資源和社會發展資源等。具體而言,就是指我們的出生,成長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觀、文物古跡、地名沿革、歷史跡遷、社會發展以及民間藝術、民俗風情、名人物事、語言文化等。那麼,在教學實踐中,怎樣將鄉土資源有機地融進課堂中呢?在這里,筆者對自己近幾來的教學試作些粗糙整理,以便起到拋磚引玉之效。
一、巧取鄉土生活,搭建問題探究平台
1、所謂「問題探究」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問題情境的支持下,師生從提供背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交流成果等幾個方面來組織和實施教學的一類教學范型。該教學模式的實質是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參與和體驗知識,技能由未知到已知或由不掌握到掌握的過程,並在這一過程中激發和培養學生的獨立探究能力。從而達到對知識真正理解的黨學習產目標。《歷史課程標准》特別強調,在歷史課程內容的改革方面,必須要「避免專業化、成人化傾向,不刻意追求歷史學科體系的完整性,減少艱深的歷史理論和概念,增加貼近生活,貼近社會的內容」,以助於學生的終身學習。由此可見,我們在歷史教學中,尤其在初中階段,就應降低理論強度,充分開發利用富有生活氣息的豐富的鄉土,甚至家族的歷史課程資源。
例如我在執教西周的「禮樂文明制度的確定「為了能讓學生更好的理解與掌握宗法制,我給學生一個表格材料:
問:如果這家主人要自己的地位與權力傳下去,誰最有可能繼承?並說明理由。結果沒有幾個學生回答。在課後反思時我也作了調查,主要原因出在學生對這個材料不理解,超出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其實就是沒有搭建好給學生探究的平台。那麼,我在另外一個班級執教時就選取了學校附近幾個村居的宗詞照片,學生很快就認到了自己的宗詞,然後我就進一步解釋嫡長子世襲制的原則,最後出示上述探究的表格材料,學生回答的正確率就很高了。又如九年級教材中的「改革與開放的時代」中有一個專探究,它他為三個內容:有感於深圳速度和浦東巨變、有感於生活用品的變化、有感於休閑方式的變化。如果教材內容而探究,我想教學效果如何很難說好。因為教材所選取的例子雖然典型都遠離學生的生活經驗,脫離學生的感性認識。所以我對這一專題探究稍作改動,將課題命名為「戲說生活,漫畫經濟」。課前我先發給學生這樣的一個學習提綱:第一自我衡量調查家鄉的生活看經濟發展水平;第二縱向比較,調查三十年前長輩們中學時代的生活並與你自己生活作比較看經濟發展水平;第三橫向比較,通過上網,比較去年蒼南縣城、你所在的鄉村、五鳳鄉三個區域人均收入看經濟發展水平,這個學習提綱基於學生實際和對長輩們的調查所得,在課堂學生異常活躍,你言我語。這不僅讓學生學會了用實例說明改革開放的成果,又聯系了思想品德課中的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所以適當地選取鄉土資源,為探究搭建平台,學生既有內容可講,又能探究出一個所以然來。
二、巧借地域景觀,增強社會實踐能力、
《歷史與社會》綜合探究課的目的是「嘗試從不同的角度」,綜合多種知識探究社會問題,提高參與社會、實踐和自主學習的能力,要使探究課達到課程標準的目標要求,必須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綜合性」、「探究性」、「活動性」和「社會性「,實現課堂從」歷史「到」社會「的回歸,這樣要求我們的課堂和活動關注學生的發展,關注生活的體驗和社會的回歸。鄉土資源的開發利用,可以為發展學生的能力提供良好的條件。以七年級上冊為例,該冊教材中的綜合探究課都是圍繞人類是生產與生活環境探究設計的,加上整個課程的設計基於生活、基於案例、基於問題的呈現方式,綜合活動課的探究自然成為了學生鄉土自然資源的探究。那麼怎樣在七年級上冊的綜合探究課中開發家鄉的自然環境資源呢?
第一課「生活在社區「和綜合探究一」從地圖上獲取信息「的教學中,我便引導學生在學會繪制平面圖的基礎上,繪制社區圖,明確自己家在本村中社區中的位置,然後按社區分組,讓同一社區的同學一起繪制自己社區所在鄉鎮版圖中的位置,然後進行輔導糾正。全班同學一起繪制家鄉鄉鎮的行政平面圖,最後查找鄉鎮在溫州市的位置和溫州市在全國的位置。用四幅圖呈現了四級家鄉——社區、鄉鎮、溫州、中國。在講七下「我是社會小主人」這一課時,我設計了一個調查題目《橫陽支江污染狀況調查》(橫陽支江是蒼南縣的母親河),我把全班學生分成兩組,一組是本地學生,讓他們回家向長輩們了解這條河過去的狀況,並收集有關的資料,另一組是外省縣的學生,讓他們進行戶外考察活動,沿著這條河兩岸進行觀察、訪問。然後結合兩組同學的精華,寫調查報告及整理治療,最後進行團隊活動,組織志願者課余時間撿垃圾。這樣既落實了教學內容,靈活的適用開發了鄉土資源,又讓學生嘗試了如何行便監督權,真正體會到「 是社會小主人」的感覺,使鄉土資源教材想到補充,相得益彰,交相輝映,同使也增強了學生社會實踐能力。
三、巧挖民風民俗,滲透傳統文化教育
教育家誇美紐斯說:「興趣里創造一個觀樂和光明的教學途徑之一」。把學生帶入思維的興趣之門,可以調動他們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在歷史與社會學科教學中引入鄉土資源,能夠激活學生思維,激發學生興趣,營造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也使教學內容更加具體、豐富與親切。例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課,為了更加清晰的闡明南北自然差異和人文差異,我有意識地讓學生課前收集家鄉的氣質、土壤、河流水文特點、典型動植物、農作物耕作制度、房屋結構、水陸交通、飲食及過年習俗等,並將其製成表格,我在備課時也製作好了一張關於北方自然環境和人文特點的表格,並且收集了幾組圖片和flash。在上課時,我先讓學生觀察幻燈片再填寫表格,然後將「北方的表格」與課前製作好的表格進行比對,最後我與學生一起歸類總結。在課堂中,學生學習熱情高漲,從學生的信息反饋來分析,這樣的設計到達教學目標和學習目標。又如在九年級《世界遺產在中國》一目中涉及到「非特文化遺產」。在教學時,我給學生播放了「溫州鼓詞」和「賣技」的視頻,還給學生展示了溫州米塑藝術和窗花紙幾組圖片。課堂中學生時不時地發出了「哇」驚嘆聲和指指點點聲,在課後我給學生布置了向長輩的了解關於「賣技」和「米塑」這兩種文化。出乎意料的是第二天有個學生拿了一本手抄的賣技書給我,還說他父親曾經唱過多年賣技,發現書中有許多錯別字,要求我給予更改。在教學中,巧妙地挖掘鄉土資源,不僅拉近了歷史與現實的距離,讓學生信感親切,還促進了學生對溫州曲藝和藝術所蘊含的意義有了更深的了解。

四、巧引名人偉績,提升綜合人文素養
人文素養即人文方面的素質與修養,亦稱人文素質。一般把人文素養定位於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一是指掌握語言、文學、歷史、哲學『音樂、美術等社會科學基礎知識的程度,二是指依靠社會學科的基礎知識,結合生活實際,通過內心反省,感悟而形成的道德、情感、態度、價值觀、自由、自覺、批判及超越精神,對人生意義與價值判斷和思考。第二層次就是我們常說的人文精神。人文知識性的東西只有在人文精神的層次價值才能復活。由此可見,人文素養為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兩個方面,人文知識體現在具體的學科知識之中,而人文精神則蘊涵在人文知識之中,需要我們在學習人文知識的過程中通過思維、概括、提煉出人文的精神。人文素養關鍵在於塑造人文精神。
鄉土知識在塑造公民修養方面有著自己獨特的語言功能。一個人在認識上是先熟悉家人乃至家鄉,再逐步擴大到了解國家。正如蘇霍姆林斯斟說的:「學生熱愛祖國的感情是從愛家庭、愛學校、愛集體農庄、愛工廠、愛法國語言開始的。他從直接表達愛家庭、愛學校、愛家鄉的感情,逐漸過渡到認識吏加深刻的社會關系。從理性上認知祖國的概念。」德國著名的教育家基普郎格曾經說過:「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知識,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在教學中引用本鄉土的名人秩事,能使學生認識自己的先輩對家鄉、對祖國的貢獻,能隱妥到家鄉人民辛勤勞動和英勇斗爭的業績,進一步體會到家鄉的可愛和祖國的偉大。八年級教材中涉及的「盛世文化」,我就給學生補充了東晉謝靈運的作品,在執教「文人的世界」我也給學生補充了南宋時的永嘉學派和王十朋的相關史實以及他那幅寫在溫州甌江江心寺的絕妙對聯:雲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水長長長長長長長長消。這樣,讓學生了解到了我們溫州家鄉的歷史文化。在歷史的不同時期曾現過燦爛的歷史,也留給了我們寶貴的文化遺產。學生感悟家鄉古老的文化同時也感受到了祖國那博大精深和光輝燦爛的古典文化。還有八年級下冊有一題目「從此伐戰爭到革命根據地的建立」,我利用雙休日組織學生到學校附近的雲岩鄉革命老根據地紀念館——仰英亭參觀,要求生向紀念館的負責人訪問有關革命烈士的事跡,以便在課堂內作發言交流。在課內,有些學生講述林平海的事跡,有些學生講述王屏周的事跡。這樣就能使學生深刻體會到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的國民黨反動派的白色恐怖時代,也對當時毛澤東同志創建農村根據地的進一步理解。通過引用家鄉的名人偉績,讓學生體會到革命先驅的生存艱難,意識到今天幸福生活來之不易,要學會好好珍惜和把握。從而激發了學生戰勝困難,度過逆境的勇氣和力量,培養自己奮發進取的精神和民族自豪感以及對家鄉的驕傲感。這難道不比那些以空泛的「政治化」或「祖國化」為口號,以古才能的民族英雄,偉人事跡為教材,蒼白無力的愛國主義教育顯得更加豐厚有力。由此可見,鄉土資源不僅是樹立學生健康向上人生觀的催化劑,還是滲透愛國主義教育的「活化石」。
綜上所述,將鄉土資源適當地運用,整合到歷史與社會課教學中,幫助學生選擇他們感興趣的學習內容和方式,能讓學生探究歷史與社會的興趣,增強社會實踐能力,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達到傳道、授業,解惑之功效。當然,將鄉土資源整合到教學中,要盡量避免濫選濫用,避免將與社會教學演變成了地方課程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