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如何有效整合教育教學資源論文
擴展閱讀
uc怎麼沒資源了 2025-01-20 11:55:50
重慶岩鹽資源怎麼樣 2025-01-20 11:53:46

如何有效整合教育教學資源論文

發布時間: 2024-05-03 01:16:10

⑴ 如何進行初中課堂教學資源的整合與利用

一、教學資源整合的本質

筆者認為,廣義的教學資源還應該包括教師和學生本身。因此,從本質上講,對教學資源進行整合的過程可以視為教學職員之間的「對話」和「匹配」的過程。即教師、學生、以及其他教學資源之間通過「對話」的形式「匹配」成一個「平衡」的教學系統的過程。

1. 作為「對話」的過程。

教師對教學資源的整合實際上是通過對教學資源的正確解讀,理解課程意義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資源、學生之間形成了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對話」,教師的教學過程就是這三者之間不斷「對話」的過程,其中主要是教師與課程目標和教學資源的「對話」。教師一方面要解讀課程標准,了解教學資源預設的目的和功能,同時也要結合自己的經驗、認識以及具體的教學情境對資源進行取捨和調整。當然,「對話」不僅限於教師與資源之間,學生與資源、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也存在著「對話」空間(圖1)。

教材不是絕對的權威,教師也不是被動的傳授者,學生更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學生是帶著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走進課堂的,教師要善於接納來自學生的不同見解,傾聽他們的不同聲音。這樣,學生才能在課程實施中真正從「邊緣」走向「中心」,完善個人的理解,建構自己的知識。

2. 作為「匹配」的過程。

教材作為課程資源的核心部分,承載著課程設計者的課程理念。從某種意義上講,教材是課程改革的「代言人」。但無論教材編寫得如何盡善盡美,其內容和結構都蘊含著整齊劃一的教學需求,無法滿足教學多樣化和個性化的需要。教師只有對所擁有的資源進行合理的統籌,對教材有所取捨和調整,才能提高對具體教學情境的適應性——即「匹配」或「適應」。

因為課程目標的達成是學生、教師和教學資源相互作用的產物。因此,「匹配」是指資源(包括教材和其他教學資源)、教師(包括教法、個性和教學風格等)、學生(學習基礎、方法、風格等)與課程目標之間的匹配,從而形成一個「平衡」的教學系統(圖2)。也就是說,選定的教材本身可能是連貫緊湊的,但不一定完全適合某個具體教學情境的需要;反之教材的結構可能存在某些不協調的方面,但卻可能具有更大的適應性,其關鍵是要合理整合教學的具體資源。

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和英語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編著的《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英語》(New
Senior English for China,簡稱NSEFC)教材,第一到第五模塊的目標是達到課程標准7級要求。每模塊由五個單元組成,每單元由三個核心部分組成(圖3),這三大部分構成了一個從語言輸入 (Input) 到語言輸出 (Output) 的學習過程。這樣的編排符合語言學習先「輸入」然後「輸出」的習得規律。learning about language, using
language 較好地鞏固了學到的語言知識,持續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有利於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提高。同時,教師要根據每個單元的序列設計,認識到教材強化聽力和閱讀的傾向,強化教師對聽、說、讀、寫的能力培養,強化教師對教學內容的選擇,突出對學生學習策略的培養和教師專業化發展。

事實上,「Warming
up」是「聽說」結合的語言學習,「Learning about
Language」(SEFC中為Language
study)是「讀」的延續,「Using Language」(SEFC中為Integrating skills)則重在「聽說讀寫」的綜合技能應用。「聽說讀寫」的教學序列符合母語學習的心理過程,而對外語學習來說,卻只適合於外語學習的入門階段或初級階段,因此對高中學生的英語學習而言則有待於改進。有研究認為,外語學習的學習順序應該是「讀聽說寫」或「讀聽寫說」,這一過程同樣符合先「輸入」後「輸出」的語言學習順序和「輸入大於輸出」的語言學習規律。因此,在具體教學中,應根據所任教學生的學習水平,調整並設計合理的教學順序,以期課堂教學過程的優化。

二、教學資源整合的目標

在教學資源整合過程中,怎樣的整合才是合理的呢?這就需要制定教學資源整合的一系列具體目標。但從教學資源整合的出發點來分析——教學資源不是教學中的規范,而應是為教學服務,特別是為學生的有效學習服務。因此,筆者藉助自然生態中的適應性——「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提出教學生態中教學資源的整合的總體原則是適應性——「適者有效,不適者無效」,即以是否「適應」「學生的學習」為判斷教學資源整合的有效性。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為學生的有效學習服務。

在「適應性」這一總體原則的指導下,筆者認為在資源整合過程中應該實現「四化」,這可以作為教學資源整合的操作標准:①本地化,即應以更好地滿足特定教學情境的需要為宗旨;②個性化,即應緊密地聯系學生的生活和知識水平;③個別化,即要充分考慮學生個體和班級的學習風格;④現代化,即要改變一些過時的教學內容。

1. 根據學生實際,調整教學體系。

教材體系的構建往往是教材編寫者根據課程目標,綜合考慮學科知識的邏輯順序、學生的認識順序和心理發展順序而形成的。在這一過程中,編寫者考慮的往往是學生群體共同的發展規律,難以充分體現不同群體間認識和心理發展上的差異。而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所面對的是具有不同個性特點的學生,如果完全按照教材的思路進行教學,可能會造成學生學習的困難。

因此,教師要在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教材編寫體系的基礎上,根據自己所教學生認知發展規律和心理特點,合理調整教材體系,形成自己的教學思路,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建構知識,全面實現課程目標。

如在「Working the
land」(NSEFC必修4 Unit
2)的教學中,由於當前學生中,城市學生不知道農業生產到底在做什麼,即使是農村學生,接觸農業生活實際的機會也甚少,因此,他們也無法想像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具體情況。鑒於此,筆者認為,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深入農村、親近農民、了解農業」的主題實踐活動,引導學生了解農村、體驗農村生活、學習種植農作物,從而使學生對農村、農民、農業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和實際體驗,只有這樣,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尊重農民的勞動、尊重自己的勞動和勞動成果。

2. 聯系生活實際,選擇教學內容。

新教材不再是學生必須接受的對象和內容,它僅僅是實現課程目標的一種案例或範例。這就意味著實現同一個課程目標可以採用不同的案例,而教材中的案例知識是諸多案例中的一部分,它可能遠離所教學生的生活經驗。因此,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要認真分析並明確教材內容所要實現的課程目標,即要從更廣闊的視野范圍來考察(因為課程目標決定了課程的內容)。在此基礎上緊密聯系當地實際和學生經驗,選擇具體的教學內容,對教材內容進行必要的調整,或增加、或替換、或重組,從而保證課程目標的真正落實。

例如,可以根據學校工作實際對目前仍在使用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英語》(Senior
English for China,簡稱SEFC)做一些調整(表1)。

表1:根據學校實際對SEFC中的教學內容調整

時間

主題

單元

時間

主題

單元

開學初

Good
friends

Good
manners

Body
Language

B1A
U 1

B1A
U 6

B1B
U21

藝術節

The silver
screen

The sounds of
the world

Art and
literature

The
necklace

Art and
architecture

A garden of
poems

B1A U 5

B1A U11

B1A U12

B1B U15

B1A U12

B2A U 4

旅遊黃金周

Going
places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s

Cultural
relics

B1A
U 3

B1A
U 4

B1A
U 7

元旦春節

Healthy
eating

Festivals

B1B
U13

B1B
U14

科技節

Technology

The world
around us

Scientists at
work

Modern
agriculture

Saving the
earth

B1A U 9

B1A U10

B1B U16

B1B U19

B2A U 9

運動會

Sports

B1A
U 8

理想教育周

Great
women

Making a
difference

B1B
U17

B2A
U 1

3. 深入分析資源,挖掘多重價值。

知識不是獨立於認知主體而存在的,它是人類永無止境的探索和研究過程,其中蘊含著特定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因此,知識具有多重價值,主要表現為遷移價值、認知價值和情意價值。

新一輪課程改革要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既要重視知識的遷移價值,更要深入分析和挖掘知識的認知價值和情意價值,要看到教學資源背後所蘊含的思想、觀點和方法,設計豐富多彩的學習情境和探究活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全面實現課程目標。

如在Astronomy:the science of the stars(NSEFC必修3 Unit 4)中,以說明文的方式呈現了大量的科學邊緣知識,如地球生命的起源、萬有引力、宇宙大爆炸和黑洞理論。在這些科學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學習英語,不僅體現人文價值,也體現了科學價值,真可謂科學與人文的融合。其中蘊含了許多科學價值如: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觀念,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有更多的科學發現,等等,同時也蘊含了珍愛生命、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等人文價值。

4. 關注教學過程,豐富教學內容。

符合新課程的課堂教學活動必然是開放性的,這種開放必然會增加教學中的非預期因素。這些非預期因素正是學生高層次思維的參與和積極的情感體驗的真實反映,是教學資源動態生成的重要部分,擁有無窮的教育和教學價值。

如在Body
language(NSEFC必修4 Unit
4)的教學中,在熟悉了不同身體語言的含義和使用場合之後,教師為了讓學生在課堂內參與表演,設計了「你演我猜」的簡單身體語言表演,但是,由於節目本身就有很大的思考和拓展空間,因此在表演和猜測的過程中,就會產生大量的意想不到的思想碰撞。從而讓課堂超越了原本設想的課堂,學生的思維空間也超越了教師原本預想的思維空間。

因為每個學生的潛力都很巨大,所以當學生的主體性真正得到充分發揮時,類似的非預期因素在教學中是大量存在的(圖4)。教師要善於捕捉每一個非預期因素,並且要努力發現每一個非預期性因素的教育價值,使之在轉化為當堂課的教學資源的同時,成為後續教學中教學資源生成的動力。

綜上所述,對教學資源的整合就是從更廣闊的視野(人的發展)和更高的目標層次(課程目標、教育目標)分析學與教的需要,從而確定教學的內容(課程內容)。在教學中,教師要深入分析並准確把握教材所體現的課程目標和教育理念,以此為出發點,整合教學資源,創造性地開發教材,使教學過程成為教材內容的持續生成與轉化的過程,成為學生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三、教學資源整合的方法

再完美的教材也不可能滿足千變萬化的教學情境的實際需要,因而,教師對教學資源的重組是必然的。但是,在很多情況下,教師對教學資源(特別是教材)的重組和整合往往基於自己的直覺和經驗,而且僅限於局部的修修補補。那麼,教師究竟應從哪些方面入手對教學資源進行怎樣的整合呢?

筆者認為,對教學資源進行整合時,教師要依據課程標准規定的課程目標,對教學資源進行初步的分析和研究,特別是對教材,包括對知識的編排順序、教學情境、文化背景以及技能和具體目標的要求等做詳細的分析,並在此基礎上提出整合的方案。具體的整合方法有兩種:

1. 利用替換思想,提高教學的適應性。

加減:添加與刪減。添加是指補充更多的材料,其基本方法有兩種——延伸和拓展。所謂延伸是指提供更多同類型的材料,因而它主要是量的變化。擴展則指增加不同的材料,重在挖掘對學生有價值的學習內容,因而它主要是質上的變化。同樣道理,刪減也包括材料數量和質量的縮減。在質量上對教學資源進行增減時,還應對教學方法進行調整,即調整教學要求。

如在Astronomy:the science of the stars(NSEFC必修3 Unit 4)的Warming up教學中,為了引導學生對科學、科學研究的方法以及成為真正科學家所必須掌握的技能的思考和理解,可以採用以下三種方式進行教學:第一,利用教材中的三個問題進行引導;第二,用brainstorming等方式引導;第三,利用以下四個問題進行引導,即What do you know
about science?What makes a
real scientist?Make a list of
scientists and their achievements?How does science change our way of
life?雖然這三種方式都可以達到同樣的教學目標,但選擇的關鍵依據是適應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只有這樣,才體現教師教學的個性和學生學習的個性。如果時間允許,對不同層次的學生也可以採用不同的方式進行教學,這樣會在更大程度上適應學生的學習。

修改:詳寫與簡寫。可以將教學活動與學生自身的背景和興趣聯系起來,引入貼近學生實際的真實的語言,可以設計更多地解決問題的任務,也可以將遠離學生生活實際的學習內容進行適當的簡化。

如在Body
language(NSEFC必修4 Unit
4)的Reading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利用Skimming、Scanning等閱讀技巧,辨別文章中的人物分別來自哪些地區和國家,分別使用了哪些身體語言等,並通過完成圖表的方式,整理文章信息,以幫助學生更清楚地理解不同的身體語言。同時,教師還設計了這樣一些問題,組織學生展開討論。(1)
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were in such a situation?(2) Is it necessary to know some body
language expressions of different countries?Why or why not?從而讓學生的學習和思考的問題有了更大的拓展空間。

2. 利用重組思想,提高教學的邏輯性。

可以根據教學的需要將教學資源(特別是教材)中的各部分內容進行重新排序。如調整章節內知識呈現的先後順序,或重新安排章節的教學順序。但要指出的是,在一節內的教學內容調整以適應教學需要比較可取,過多和過大范圍內的調整則未必對學生的學習有利,即這種調整應有一定的幅度和頻度的限制。

如前所述,教材整體上是按照「聽說讀寫」的順序編排學習內容的,不適合中、高級的英語學習,並且有些單元的Warming
up、Listening和Speaking難度太大,作為單元的起始內容,聽說學習難以順利有效地進行。尤其是「說」的質量停留在較低水平上,其原因是話題內容太難,學生對話題相關的語言積累少。如果改變教學序列為「讀聽寫說」,即將「寫」和「說」放在「讀」和「聽」的後面,先有相當量的語言輸入和積累,語言輸出就有了「活水源頭」,這既符合「先輸入、後輸出」的語言學習規律,又符合「輸入大於輸出」的語言積累規律,同時,把難度較大的「說」和「寫」放在難度較小的「讀」和「聽」之後,也符合學生認知發展的規律。

又如,在學生剛剛進入高中學習的第一節英語課時,筆者將Friendship(NSEFC必修1 Unit 1)中的Speaking部分調整到第一課時,學生作自我介紹時,運用教材中的各種表達愛好的句式,一改以往學生作自我介紹時句式單一和語言呆板的現象。更重要的是,經調整而創設的真實語言環境能激起學生強烈的自我表現慾望,使得他們樂於開口,使整個課堂乃至整個學期都有了良好的開端。

⑵ 如何有效的整合利用物理教學資源

新課改已經在全國全面推開,圍繞課程教學進行多方面的改革創新,其中課程資源的整合與開發利用是重要的內容,立足三維目標,充分挖掘各種物理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學習的材料和機會,幫助學生更好地激發興趣,鍛煉思維,培養創新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是當下每一個業者一直在努力嘗試的問題。更有不少老師依照"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要提供一缸水"的理念,給學生提供了極其豐富的學習資源材料,同時,隨著網路的普及以及各種教輔材料的發行,學生已經不缺少供自己發展的資源材料,相反,面對浩瀚的學習資源,就連老師都感到茫然,學生更是感到不知所措。筆者結合多年的初中物理教學實踐,在此探討一下如何更好地整合物理和開發利用課程資源。
一、立足物理教材,開掘有效資源
教材是學生最為基本也是最根本的課程教學資源,尤其是現在圍繞新課程改革編寫的教材,不但形式新穎、圖文並茂,各種知識與信息生動活潑,而且是集合了全國有名的教育專家精心編制而成,是新課改精神的直接體現。結合學生和學校的實際,以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認知接受規律為依據,重組課堂教學內容;把教學過程設計成自主學習式、探究式和發現式的課堂結構,讓學生自己構建知識形成;開掘和設計出更多的密切聯系學生生活的教學實例,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知識,提升能力。
例如,學生設計了一個非常生活化的實驗,用十幾個果凍杯,裝滿水模擬眼睛的成像過程;學習大氣壓強的有關知識時,學生去校醫療室找到了醫用針筒,利用葯瓶的橡皮帽堵住針頭,用力拉針筒的活塞來感知大氣壓強的存在。二、篩選利用圖書報刊,精選整編訓練試題
教師一定要做好篩選和引導,教師通過自己的研究和閱覽,對各種資源和信息進行整理,有計劃、有條件地充實到課堂教學中來,將物理知識與最新的科技成果、科學現象結合起來,通過各種鮮活的富有時代氣息的科學事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理論聯系實際的嫩能力,增強學生的學以致用意識。理科學習離不開一定的輔助練習,物理學習更是如此,書店的習題集存在著過多、多難、過深、過雜等問題,教師一定要精選精練,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新知識、新規律和新方法,能夠對試題進行變式拓展,能夠保證學生觸類旁通,舉一反三;課後練習,教師也要做到精選,注重靈活,幫助學生更好的鞏固和活用知識。
例如,學習浮力的教學內容時,筆者對教材中的例題進行大膽的取捨和重組,在一節課的教學中重點就分析了這樣一道例題:在一容器中水面上浮有一冰塊,在冰塊溶化過程中容器內水面高度如何變化?根據有關知識,筆者給出了相關的示意圖,引導學生冰的體積,融化後的體積,結合密度重力算出排開水的體積,分析前後的變化。然後,對試題進行充分變化
變化1:一盛滿鹽水的容器內浮有1冰塊,在冰塊溶化過程中水面高度如何變化?
變化2:將冰塊投人盛有酒精的容器中,液體高度如何變化?
變化3:如果冰塊中有木塊,水面高度如何變化?
變化4:湖上載有鐵塊的船,把鐵塊拋人湖中後.水面如何變化?
變化5:冰塊中凝結有的小鐵塊.投入容器後,水面高度如何變化?
這樣,把同一知識點及解決問題的方法思路,穿插到各種具體的物理問題中去,充分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充分利用實驗器材,改良創新實驗方式
實驗是物理教學的重要環節,也是落實物理課程目標,培養學生科學精神、提高科學素養的重要途徑,又是物理課程改革的重要條件和有效資源。初中物理教學一定要做好實驗室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首先開放實驗室,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案,搜集相關數據,研究物理規律。其次,開發各種日常器具實驗,豐富中學物理實驗的課程資源。充分利用生活器具的簡便、經濟、直觀等優點,讓學生從生活中感知物理現象,研究物理規律,探究生活問題。再次,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和網路資源,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直觀的實驗資源,幫助學生更好地感知物理現象,理解科學規律,提高實驗操作能力。很多的物理定理、定律、規律等是摸不到,看不到的才抽象理論,學生無法通過直接實驗進行,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更加直觀的展現各種物理抽象原理,網路搜集更多的學校無法滿足條件的實驗過程,這樣物理實驗更加豐富,更加直觀,學生感知更加透徹。
例如,學校牛頓第一定律時,引導學生用家庭裝修布暗線用的線槽來做第一定義斜面實驗用的導軌,由於具有很好的柔韌性,非常方便彎曲,操作極其方便。實驗室的游標卡尺、萬用表、螺旋測微器、安培表等儀器的可見度非常小,不適合學生觀察;還有些實驗只有在平面上演示,不適合學生更好的觀察,如條形磁鐵和蹄形磁鐵的磁感線,尤其是一些相對抽象的物理實驗,比如,帶電粒子在磁場中的運動、布朗運動等不能在教室或者實驗時直接給學生演示,利用多媒體給學生進行直觀演示,學生通過教室的電腦動畫模擬,清晰直觀地感知。同時,上網搜集更多的精彩實驗視頻給學生播放,用以替代課本實驗或者實驗室實驗,不僅經濟方便,還能夠讓學生學習得更加熱情,掌握得更加透徹。
四、引導交流合作,用好社會資源
課程是知識的載體,必須和社會的發展與變革緊密聯系,既要把知識學活,又要學習活的知識。因此,對於物理課程資源的整合與利用,教師在做好校內外的交流之外,引導學生更多的聯系現實社會生活,加強同當地的電視機構、科技館、工廠的聯系,引導學生更多的把知識同生產生活聯系起來,學生走出去,社會資源走進來,加強交流,促進整合,優化組合,為學生提供更加新穎和豐富的學習資源。
例如,隨著市場的發展,我國的玩具製造和銷售越來發達,越來越先進,很多的玩具不再是原來簡單的動物造型,融合很多的科技含量。比如,小朋友的玩具手槍,打出的子彈可以直接吸附在光潔的牆面;遙控飛機能夠在空中飛行很長時間,並且能夠很好地控制方向等等,這些玩具運用的一部分原理都可以在初中課本上找到依據,學生可以去市場,也可以去附近工廠商店,和工人師傅交流研究,去直接感知;也可以進行操作,或者引導學生進行改進,用好社會資源,幫助學生更好學習物理。
總之,課程資源的整合與開發利用是一門綜合藝術,圍繞學校、學生和教學實際,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進行有目的、有計劃地整合與開發,優化課堂教學內容,增強課堂實效,促進學生成長。

⑶ 2.濡備綍鏇村ソ鍦板皢鐜頒唬鍖栨暀鑲茶瀺鍚堝叆騫煎効鍥鏁欏﹁烘枃

灝嗙幇浠e寲鏁欒偛鋙嶅悎鍏ュ辜鍎垮洯鏁欏﹂渶瑕佷粠鏁欒偛鐞嗗康銆佹暀鑲叉ā寮忋佹暀瀛︽柟娉曘佹暀瀛﹀唴瀹圭瓑澶氫釜鏂歸潰榪涜屾帰絀跺拰瀹炶返銆備互涓嬫槸涓浜涘彲渚涘弬鑰冪殑璁烘枃鍐欎綔鎬濊礬鍜屾柟娉曪細

1銆佹暀鑲茬悊蹇碉細鎺㈣ㄧ幇浠e寲鏁欒偛瀵瑰辜鍎挎暀鑲叉彁鍑虹殑鏂拌佹眰鍜屾柊鎸戞垬錛屽垎鏋愬叾鑳屽悗鐨勬暀鑲茬悊蹇碉紝姣斿傚紑鏀炬с佷釜鎬у寲銆佸崗鍚屾с佸壋閫犳х瓑錛屼互姝ら噸鏂板¤嗗辜鍎垮洯鏁欒偛鐨勮屼負鐩鏍囧拰浠峰煎煎悜錛屼負鋙嶅悎鐜頒唬鍖栨暀鑲叉彁渚涘摬瀛︽敮鎾戙

2銆佹暀鑲叉ā寮忥細璁ㄨ轟笉鍚岀殑鏁欒偛妯″紡濡備綍涓庣幇浠e寲鏁欒偛鐩歌瀺鍚堬紝渚嬪備互騫哥忎負瀵煎悜鐨勬暀鑲層佷互縐戞妧涓烘敮鎾戠殑鏁欒偛銆佷互鍗忓悓鍚堜綔涓烘牳蹇冪殑鏁欒偛絳夛紝騫跺垎鏋愬叾瀵瑰辜鍎垮洯鏁欏︽ā寮忕殑鍚紺哄拰褰卞搷銆

3銆佹暀瀛︽柟娉曪細鎺㈣ㄧ幇浠e寲鏁欒偛涓鎵鍊″肩殑涓嶅悓鐨勬暀瀛︽柟娉曪紝濡傛父鎴忓寲鏁欏︺侀棶棰樿В鍐蟲暀瀛︺佹儏鏅鏁欏︾瓑錛屾帰絀惰繖浜涙柊鏂規硶鍦ㄥ辜鍎挎暀鑲蹭腑鐨勯傜敤鎬у拰瀹炶返鏁堟灉錛屽苟閽堝瑰辜鍎垮洯鏁欏︾殑瀹為檯闇奼傝繘琛岃皟鏁村拰瀵規帴銆

涓婅堪鎬濊礬鍜屾柟娉曟槸鍒濇ョ殑鎺㈣ㄥ拰寤鴻銆傚湪瀹為檯璁烘枃鍐欎綔榪囩▼涓錛岃繕闇緇撳悎鍏蜂綋璇鵑橀夊畾閫傚綋鐨勭爺絀舵柟娉曘佹暟鎹鍒嗘瀽宸ュ叿錛屽苟娉ㄦ剰璁烘枃鐨勭粨鏋勩佹枃鐚緇艱堪銆佸疄璇佺爺絀跺垎鏋愩佸疄璺墊剰涔夌瓑鏂歸潰鐨勬帰璁ㄥ拰鎻愮偧銆

⑷ 學科教學資源應該怎樣更好地和課程融合300字作文

在作文教學中,我們經常會發現,學生總是覺得沒有內容可寫。究其原因就是學生都不會選擇作文的內容。新課程指出:「語文課程應植根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所以語文教師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拓寬語文學習和語文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不同方法的相互交叉、相互滲透和相互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作文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一部分,更應充分利用學校的各種資源,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科學、美術、音樂等學科中,蘊含著豐富的作文教學資源,它們也應該成為學生作文中的重要素材。「任何生活和學科都可以從作文中找到表現的方式,反之,作文也就可以從任何生活和學科中找到體現自己的豐富內容。」(李白堅《大作文——寫作教學中的新觀念與新方法》)
一、生活作文教學與學科課程整合的價值
1.整合解決了「無米可炊」的作文難題
科學、美術、音樂、數學等學科中,蘊含著豐富的作文教學資源:科學學科的實驗探索;美術學科的繪畫創作、手工製作、作品鑒賞;音樂學科的音樂欣賞;綜合實踐課程的活動體驗等等,都給學生提供了豐富而廣闊的寫作資源。然而,學生往往會視而不見,不知道利用這些資源作為寫作素材。當把各科教學與作文教學融合起來後,學生開始覺得生活與學習中處處是寫作資源:可以寫有關自然實驗的報告,可以寫一個知識點的學習過程,可以寫一個動作的訓練情景,可以寫一段音樂,一幅畫面的感受、理解及再創造的內容。把學習的內容作為作文的重要素材,這樣就解決了學生沒有東西可寫的難題,克服了學生害怕寫作的心理。
2.學科課程為作文提供了能力准備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探究性學習深入各學科課堂,更多的學科教師開始關注如何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如何從生活、教材的學習中選題,如何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活動,如何總結學習心得,如何寫觀察筆記、實驗報告。不少教師開始布置一些綜合性的作業,要求學生開展課外調查,設計社會活動方案,撰寫調查報告及活動方案、科技小論文,作文成為學習工具的同時,也成了學科教師關注的對象。學科教學比以往更重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想像能力、記憶能力、表達能力。學科和作文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學科教學既為作文提供了寫作源泉,同時又為作文提供了能力准備。
3.整合提高了學科教學的教學效率
整合讓學生學會用作文的眼光去看學科,學科的意義則會向縱深發展。當學生寫學科作文成為一種習慣時,他們觀察的角度也會發生變化。一段音樂,它的內涵會被挖掘得更深;一次實驗,那些細微的變化他們不會放過;孩子們學過數學之後,會用數學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用寫作文的方式把知識探究的過程呈現出來,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產生過程的深刻理解,有利於學生梳理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幫助學生在舊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建立新的知識體系。不僅如此,學生在學科作文的過程中還感受著學科本身的樂趣與意義,因為作文不僅是運用語言文字技巧的訓練,同時也是一種嚴格的思維訓練。成功的作文教學,能促進學生觀察和想像能力的發展,加深學生對生活的認識,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審美觀念。學科老師也可從學生的習作中,了解自己的教學價值及問題所在,加強心與心的溝通,促進師生情感的交流,提高了教學效率。正如吳立崗教授所說:「作文不僅是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工具,而且應該成為加深理解各學科的教學內容、發展學生創造能力的手段。」(吳立崗《小學作文教學》廣西教育出版社)所以,如果作文教學與其他各科教學整合得好,它與學科之間應該是相輔相成的。
二、生活作文教學如何與學科課程進行整合
1.加強學科教師間的聯系,樹立課程整合觀念和大作文教學思想
學科教學有其自身的教學任務,學科教師的教育觀念也有其特定的學科性。因此,首先要統一學科教師的認識:學科教師要著眼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教學中搭建師生平等對話的平台,創設具體的教學情景,有意識地教會學生在學習中觀察、記憶、思考、表達、交流、合作、提煉、總結,為作文教學提供豐富的素材和認識事物的方法。學生在提高綜合能力的同時,可以更好地理解各科教材的編寫思路,把握它們的要點,領會它們用詞選句的含義,有利於學科知識的鞏固、加深、改造和系統化,同時,又提高了作文的能力。
其次,學科教師對學生的觀察指導、思維表達的訓練直接關繫到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因此,對學科教師進行一定的作文指導培訓就非常必要。通過有組織、有系統的培訓,讓學科老師學會在教學中指導學生觀察,引導學生用完整、順暢、清晰的語言說出學習新知識、技能的過程,感受的方法。如三年級形體課學習以《波爾卡》為背景音樂的我校自編特色集體舞,因為舞曲是外國曲子,學生對它的旋律、節奏把握有一定困難,而作為表現音樂的動作也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我們把它作為作文整合課程(一來可以幫助形體老師減輕教學負擔,提高教學效率,二來充分利用素材提高學生寫作)。我們首先和形體老師共同備課,怎樣在這堂課中引導學生學習基本動作,並且用動作、情感表現音樂,並把這個過程寫下來?通過備課,讓形體老師更加明確三年級學生的觀察、表達、思維能力的水平,作為形體課應達到的目標及作為作文課應創設良好的條件,在引導學生學習動作的同時,要及時組織學生用語言說說分解的動作,同學們練習動作的情景,尤其是強調動作的要領。這樣,形體老師和語文老師形成共識。有學科教師的指導,學生寫起作文自然就容易多了,而這節形體課也因為學生的高度投入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2.語文教師注重學科教學的拓展與豐富,提高學生作文的能力
學生作文能力提高的重任最終還得語文老師來承擔,這是由語文的學科性質決定的。因此,語文教師在指導學生寫作時要引導學生回憶課堂教學情景,指導學生選材、作文。比如上完自然課「摩擦起電的奧秘」一課後,語文老師及時引導學生再現課堂情景,先是自然老師做實驗:(1)拿塑料棒在一塊布上摩擦。(2)用塑料棒去吸碎紙片。(3)紙片被吸起來了。引導學生進一步有順序地說一說老師的實驗過程,然後議一議實驗的現象、結論,提出本次習作要求,學生作文。同時引導學生從各個角度選材寫作,可以是:(1)情景作文,以上課的情景為素材,可以命題為:《一堂有趣的課》《難忘的鏡頭》《有趣的游戲》《我在 課上》《我還想上 課》等。(2)觀察日記,以課堂上出現的物品、人物、音樂、實驗、事件等為對象,抓住特點,有條理地觀察,寫成文章。(3)心得式作文,以自己的思考、收獲、體驗為內容,可以命題為:《我學會了……》《我掌握了……》《我完成了……》《原來如此》《摩擦起電的奧秘》等。(4)活動記錄。記載學生合作、交流、討論、探究的情景,記載各種學習活動的場面。(5)實驗報告,科技小論文,調查報告。(6)想像作文。(7)課堂延伸作文。以課堂教學的某個知識點為依託,搜尋相關資料,作深入的了解和探究,寫出探究報告或者讀書筆記。
總之,作文和學科課程的整合是適應新形勢的需要,架設生活作文教學與學科教學間的橋梁。通過整合,把作文活動和學科學習聯系起來,不僅拓寬了學生的寫作素材,創設了豐富的寫作情景,解決了學生在寫作中「無米可炊」的難題,而且教會了學生在思考中學習,在反思中提高學習能力,從而達到作文和學科教學的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