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姘磋祫婧愬寘鎷浠涔
姘磋祫婧愪富瑕佸寘鎷浠ヤ笅榪欎簺錛氬箍涔夌殑姘磋祫婧愭槸鎸囪嚜鐒剁晫涓鍒囧艦鎬佺殑姘達紝鍖呮嫭姘旀佹按銆佹恫鎬佹按鍜屽滻鎬佹按錛涚嫮涔夌殑姘磋祫婧愭槸鎸囧彲渚涗漢綾葷洿鎺ュ埄鐢錛岃兘涓嶆柇鏇存柊鐨勫ぉ鐒舵貳姘淬傝繖涓昏佹寚闄嗗湴涓婄殑鍦拌〃姘村拰鍦頒笅姘淬
姘磋祫婧愬寘鎷浠涔鐢變簬姘斿欐潯浠跺彉鍖栵紝鍚勭嶆按璧勬簮鐨勬椂絀哄垎甯冧笉鍧囷紝澶╃劧姘磋祫婧愰噺涓嶇瓑浜庡彲鍒╃敤姘撮噺錛屽線寰閲囩敤淇絳戞按搴撳拰鍦頒笅姘村簱鏉ヨ皟钃勫傛棪宀╂按婧愶紝鎴栭噰鐢ㄥ洖鏀跺拰澶勭悊鐨勫姙娉曞埄鐢ㄥ伐涓氬拰鐢熸椿奼℃按錛屾墿榪熷嚡澶ф按璧勬簮鐨勫埄鐢ㄣ
涓庡叾浠栬嚜鐒惰祫婧愪笉鍚岋紝姘磋祫婧愭槸鍙鍐嶇敓鐨勮祫婧愶紝鍙浠ラ噸澶嶅氭′嬌鐢錛涘苟鍑虹幇騫村唴鍜屽勾闄呴噺鐨勫彉鍖栵紝鍏鋒湁涓瀹氱殑鍛ㄦ湡鍜岃勫緥錛涘偍瀛樺艦寮忓拰榪愬姩榪囩▼鍙楄嚜鐒跺湴鐞嗗洜緔犲拰浜虹被媧誨姩鎵褰卞搷銆
Ⅱ 水資源是什麼,主要的水資源是什麼
《水法》規定,水資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資源屬於國家所有,水資源所有權由國務院代表國家行使。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水塘和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修建管理的水庫中的水,歸各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使用。
地球上的水資源,從廣義來說是指水圈內水量的總體。包括經人類控制並直接可供灌溉、發電、給水、航運、養殖等用途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江河、湖泊、井、泉、潮汐、港灣和養殖水域等。水資源是發展國民經濟不可缺少的重要自然資源。在世界許多地方,對水的需求已經超過水資源所能負荷的程度,同時有許多地區也瀕臨水資源利用之不平衡。
水是人類及一切生物賴以生存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質,是工農業生產、經濟發展和環境改善不可替代的極為寶貴的自然資源。水資源(water resources)一詞雖然出現較早,隨著時 珍惜水資源 宣傳畫
代進步其內涵也在不斷豐富和發展。但是水資源的概念卻既簡單又復雜,其復雜的內涵通常表現在:水類型繁多,具有運動性,各種水體具相互轉化的特性;水的用途廣泛,各種用途對其量和質均有不同的要求;水資源所包含的「量」和「質」在一定條件下可以改變;更為重要的是,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受經濟技術、社會和環境條件的制約。因此,人們從不同角度的認識和體會,造成對水資源一詞理解的不一致和認識的差異。目前,關於水資源普遍認可的概念可以理解為人類長期生存、生活和生產活動中所需要的既具有數量要求和質量前提的水量,包括使用價值和經濟價值。一般認為水資源概念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上的水資源是指能夠直接或間接使用的各種水和水中物質,對人類活動具有使用價值和經濟價值的水均可稱為水資源。 狹義上的水資源是指在一定經濟技術條件下,人類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本書中所論述的水資源限於狹義的范疇,即與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以及社會進步息息相關的淡水資源。
Ⅲ 水資源的概念是什麼
這里的水資源指的是地球上的水資源,從廣義來說是指水圈內水量的總體,包括經人類控制並直接可供灌溉、發電、給水、航運、養殖等用途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江河、湖泊、井、泉、潮汐等水域水體。狹義上的水資源是指在一定技術條件下,人類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即與人類生產生活及社會進步息息相關的淡水資源。
Ⅳ 從狹義和廣義兩方面來闡述什麼是水資源目前,人類利用的淡水資源主要有哪些一個地區或一個國家水資源
廣義水資源是指自然界中以固態、液態和氣態形式廣泛存在於地球表面和地球的岩石圈、大氣圈、生物圈中的水,是包括海水在內的地球水量的總體。我們生活的地球是一個水的星球,海洋、河流、湖泊、溪流……通過水文循環彼此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共同構成了完整的地球水圈,它是生命的發源地。從這個意義上講,水圈中的任何水對人類都有著直接或者間接的利用價值,都可以視為水資源。它包括可更新水資源和不可更新水資源。
狹義水資源
狹義水資源就是在水循環中,富集於江河、湖泊、冰川和埋藏在地下較淺的含水層中的水。它來源於大氣降水,可以通過水循環逐年得到補充和更新,易於為人類所利用,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水。其中,地表水為河流、冰川、湖泊、沼澤等水體;地下水為地下匯水的動態水量;土壤水為分散於岩石圈表面的疏鬆表層中的水。
Ⅳ 人們常說的水資源是指什麼呢
水資源的定義 水是人類賴以生存且不可替代的重要物質和自然資源,水資源(water resources)一詞隨著時代的進步,對其含義的理解也在不斷的深化,由於水體作為自然資源的基本屬性認識程度和角度的差異性,有關水資源的定義國內外有多種提法。例如,《大不列顛網路全書》中,對水資源定義為:「自然界一切形態(氣態、液態、固態)水的總量」,這一解釋為「水資源」賦子了十分廣泛的含義。資源的本質特性就在於其「可用性」,不能被人類所利用的不能稱為資源。
Ⅵ 水資源指什麼
水資源概念通常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狹義上是指人類能夠直接使用的淡水,即自然界水循環過程中,大氣降水落到地面後形成徑流,流入江河、湖泊、沼澤和水庫中的地表水,以及滲入地下的地下水。人們用它來滿足工業用水、農業用水和生活用水,一般以徑流量來表示水資源的數量。
廣義上是指人類能夠直接或間接使用的各種水和水中物質,在社會生產中具有使用價值的水都可稱為水資源。它包括地球上所有的淡水和鹹水,既包括天然水,也包括人類利用工程或生物措施處理更新中的水
Ⅶ 什麼是水資源
科技名詞定義
中文名稱:水資源 英文名稱:water resources
定義1:可供利用的大氣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總稱。 所屬學科:大氣科學(一級學科);應用氣象學(二級學科) 定義2:可供人類直接利用、有一定數量並能不斷更新的淡水。 所屬學科:地理學(一級學科);資源地理學(二級學科) 定義3:可供人類直接利用,能不斷更新的天然淡水。主要指陸地上的地表水和地下水。 所屬學科:電力(一級學科);通論(二級學科) 定義4:地球上具有一定數量和可用質量能從自然界獲得補充並可資利用的水。 所屬學科:水利科技(一級學科);水利學總類(二級學科) 定義5:自然形成且循環再生並能為當前人類社會和自然環境直接利用的淡水。全球大約47萬億m3。 所屬學科:資源科技(一級學科);水資源學(二級學科) 本內容由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
網路名片
地球上的水資源,從廣義來說是指水圈內水量的總體。包括經人類控制並直接可供灌溉、發電、給水、航運、養殖等用途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江河、湖泊、井、泉、潮汐、港灣和養殖水域等。水資源是發展國民經濟不可缺少的重要自然資源。在世界許多地方,對水的需求已經超過水資源所能負荷的程度,同時有許多地區也瀕臨水資源利用之不平衡。
目錄
含義
概況
性質與特點
利用現狀利用與供需矛盾
水利建設與洪澇災害
水體污染及其危害
水資源將成為北京人口增長的「瓶頸」
世界節水日含義
概況
性質與特點
利用現狀 利用與供需矛盾
水利建設與洪澇災害
水體污染及其危害
水資源將成為北京人口增長的「瓶頸」
世界節水日
展開
編輯本段含義
水的化學式:H2O 水是自然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所有生物的結構組成和生命活動的主要物質基礎。從全球范圍講,水是連接所有生態系統的紐帶,自然生態系統既能控制水的流動又能不斷促使水的凈化和循環。因此水在自然環境中,對於生物和人類的生存來說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水是人類及一切生物賴以生存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質,是工農業生產、經濟發展和環境改善不可替代的極為寶貴的自然資源。水資源(water resources)一詞雖然出現較早,隨著時代進步其內涵也在不斷豐富和發展。但是水資源的概念卻既簡單又復雜,其復雜的內涵通常表現在:水類型繁多,具有運動性,各種水體具相互轉化的特性;水的用途廣泛,各種用途對其量和質均有不同的要求;水資源所包含的「量」和「質」在一定條件下可以改變;更為重要的是,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受經濟技術、社會和環境條件的制約。因此,人們從不同角度的認識和體會,造成對水資源一詞理解的不一致和認識的差異。目前,關於水資源普遍認可的概念可以理解為人類長期生存、生活和生產活動中所需要的既具有數量要求和質量前提的水量,包括使用價值和經濟價值。一般認為水資源概念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上的水資源是指能夠直接或間接使用的各種水和水中物質,對人類活動具有使用價值和經濟價值的水均可稱為水資源。 狹義上的水資源是指在一定經濟技術條件下,人類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本書中所論述的水資源限於狹義的范疇,即與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以及社會進步息息相關的淡水資源。
編輯本段概況
海水是鹹水,不能直接飲用,所以通常所說的水資源主要是指陸地上的淡水資源,如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地下水和冰川等。陸地上的淡水資源只佔地球上水體總量2.53%左右,其中近70%是固體冰川,即分布在兩極地區和中、低緯度地區的高山冰川,還很難加以利用。目前人類比較容易利用的淡水資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淺層地下水,儲量約佔全球淡水總儲量的0.3%,只佔全球總儲水量的十萬分之七。據研究,從水循環的觀點來看,全世界真正有效利用的淡水資源每年約有9000立方千米。 地球上水的體積大約有 1 360 000 000 立方公里。海洋佔了1 320 000 000立方公里(約97.2%);冰川和冰蓋佔了25 000 000立方公里(約1.8%);地下水佔了13 000 000立方公里(約0.9%);湖泊、內陸海,和河裡的淡水佔了250 000 立方公里(約0.02%);大氣中的水蒸氣在任何已知的時候都佔了13 000立方公里(約0.001%),也就是說,真正可以被利用的水源不到0.1%。
編輯本段性質與特點
水和水體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純凈的水是由H2O分子組成,而水體則含有多種物質,其中包括懸浮物、水生生物以及基底等。水體實際上是指地表被水覆蓋地段的自然綜合體,包括河流、湖泊、沼澤、水庫、冰川、地下水和海洋等。水資源與人類的關系非常密切,人類把水作為維持生活的源泉,人類在歷史發展中總是向有水的地方集聚,並開展經濟活動。隨著社會的發展、技術的進步,人類對水的依賴程度越來越大。 水資源是世界上分布最廣,數量最大的資源。水覆蓋著地球表面70%以上的面積,總量達15億立方千米;也是世界上開發利用得最多的資源。現在人類每年消耗的水資源數量遠遠超過其他任何資源,全世界用水量達3萬億噸。 地球上水資源的分布很不均勻,各地的降水量和徑流量差異很大。全球約有三分之一的陸地少雨乾旱,而另一些地區在多雨季節易發生洪澇災害。例如在中國,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水資源佔全國的82%以上,耕地佔36%,水多地少.長江以北地區,耕地佔64%,水資源不足18%,地多水少,其中糧食增產潛力最大的黃淮海流域的耕地佔全國的41.8%,而水資源不到5.7%。
編輯本段利用現狀
中國水資源總量少於巴西、俄羅斯、加拿大、美國和印度尼西亞,居世界第六位。若按人均水資源佔有量這一指標來衡量,則僅佔世界平均水平的1/4,排名在第一百一十名之後。缺水狀況在中國普遍存在,而且有不斷加劇的趨勢。全國約有670個城市中,一半以上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缺水現象。其中嚴重缺水的有一百一十多個。 中國水資源總量雖然較多,但人均量並不豐富。水資源的特點是地區分布不均,水土資源組合不平衡;年內分配集中,年際變化大;連豐連枯年份比較突出;河流的泥沙淤積嚴重。這些特點造成了中國容易發生水旱災害,水的供需產生矛盾,這也決定了中國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江河整治的任務十分艱巨。
利用與供需矛盾
中國地表水年均徑流總量約為2.7萬億立方米,相當於全球陸地徑流總量的5.5%,佔世界第5位,低於巴西、前蘇聯、加拿大和美國。 中國還有年平均融水量近500億立方米的冰川,約8000億立方米的地下水及近500萬立方千米的近海海水。目前中國可供利用的水量年約1.1萬億立方米,而1980年中國實際用水總量已達5075億立方米,占可利用水資源的46%。 建國以來,在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江河整治及防治水害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較大的成績。 在城市供水上,目前全國已有300多個城市建起了供水系統,自來水日供水能力為4000萬噸,年供水量100多億立方米;城市工礦企業、事業單位自備水源的日供水能力總計為6000多萬噸,年供水量170億立方米;在7400多個建制鎮中有28%建立了供水設備,日供水能力約800萬噸,年供水量29億立方米。 農田灌溉方面,全國現有農田灌溉面積近8.77億畝,林地果園和牧草灌溉面積約0.3億畝有灌溉設施的農田佔全國耕地面積的48%,但它生產的糧食卻佔全國糧食總產量的75%。 防洪方面,現有堤防20萬多千米,保護著耕地5億畝和大、中城市100多個。現有大中小型水庫8萬多座,總庫容4400多億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積約150萬平方千米。 水力發電,中國水電裝機近3000萬千瓦,在電力總裝機中的比重約為29%,在發電量中的比重約為20%。 然而,隨著工業和城市的迅速發展,需水不斷增加,出現了供水緊張的局面。據1984年196個缺水城市的統計,日缺水量合計達1400萬立方米,水資源的保證程度已成為某些地區經濟開發的主要制約因素。 水資源的供需矛盾,既受水資源數量、質量、分布規律及其開發條件等自然因素的影響,同時也受各部門對水資源需求的社會經濟因素的制約。 中國水資源總量不算少,而人均佔有水資源量卻很貧乏,只有世界人均值的1/4(中國人均佔有地表水資源約2700立方米,居世界第88位)。按人均佔有水資源量比較,加拿大為中國的48倍、巴西為16倍、印度尼西亞為9倍、前蘇聯為7倍、美國為5倍,而且也低於日本、墨西哥、法國、前南斯拉夫、澳大利亞等國家。 中國水資源南多北少,地區分布差異很大。黃河流域的年徑流量只佔全國年徑流總量的約2%,為長江水量的6%左右。在全國年徑流總量中,淮、海河、灤河及遼河三流域只分別約佔2%、1%及0.6%。黃河、淮河、海灤河、遼河四流域的人均水量分別僅為中國人均值的26%、15%、11.5%、21%。 隨著人口的增長,工農業生產的不斷發展,造成了水資源供需矛盾的日益加劇。從本世紀初以來,到70年代中期,全世界農業用水量增長了7倍,工業用水量增長了21倍。中國用水量增長也很快,至70年代末期全國總用水量為4700億立方米,為建國初期的4.7倍。其中城市生活用水量增長8倍,而工業用水量(包括火電)增長22倍。北京市70年代末期城市用水和工業用水量,均為建國初期的40多倍,河北、河南、山東、安徽等省的城市用水量,到70年代末期都比建國初期增長幾十倍,有的甚至超過100倍。因而水資源的供需矛盾就異常突出。 由於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銳,產生了許多不利的影響。首先是對工農業生產影響很大,例如1981年,大連市由於缺水而造成損失工業產值6億元。在中國15億畝耕地中,尚有8.3億畝沒有灌溉設施的乾旱地,另有14億畝的缺水草場。全國每年有3億畝農田受旱。西北農牧區尚有4000萬人口和3000萬頭牲畜飲水困難。其次對群眾生活和工作造成不便,有些城市對樓房供水不足或經常斷水,有的缺水城市不得不採取定時、限量供水,造成人民生活困難。其三,超量開采地下水,引起地下水位持續下降,水資源枯竭,在27座主要城市中有24座城市出現了地下水降落漏斗。
水利建設與洪澇災害
由於所處地理位置和氣候的影響,中國是一個水旱災害頻繁發生的國家,尤其是洪澇災害長期困擾著經濟的發展。據統計,從公元前206年至1949年的2155年間,共發生較大洪水1062次,平均兩年即有一次。黃河在2000多年中,平均3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僅1887年的一場大水死亡93萬人,全國在1931年的大洪水中喪生370萬人。建國以後,洪澇災害仍不斷發生,造成了很大的損失。因此,興修水利、整治江河、防治水害實為國家的一項治國安邦的大計,也是十分重要的戰略任務。 中國40多年來,共整修江河堤防20餘萬千米,保護了5億畝耕地。建成各類水庫8萬多座,配套機電井263萬眼,擁有6600多萬千瓦的排灌機械。機電排灌面積4.6億畝,除澇面積約2.9億畝,改良鹽鹼地面積0.72億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1萬平方千米。這些水利工程建設,不僅每年為農業、工業和城市生活提供5000億立方米的用水,解決了山區、牧區1.23億人口和7300萬頭牲畜的飲水困難。而且在防禦洪澇災害上發揮了巨大的效益。 隨著人口的急劇增加和對水土資源不合理的利用,導致水環境的惡化,加劇了洪澇災害的發生。特別是1991年入夏以來,在中國的江淮、太湖地區,以及長江流域的其他地區連降大雨或暴雨,部分地區出現了近百年來罕見的洪澇災害。截至8月1日,受害人口達到2.2億人,傷亡5萬餘人,倒塌房屋291萬間,損壞605萬間,農作物受災面積約3.15億畝,成災面積1.95億畝,直接經濟損失高達685億元。在這次大面積的嚴重洪災面前,應該進一步提高對中國面臨洪澇災害嚴重威脅的認識,總結經驗教訓,尋找防治對策。 除了自然因素外,造成洪澇災害的主要原因有: (1)不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尤其是濫伐森林,破壞水土平衡,生態環境惡化。如前所述,中國水土流失嚴重,建國以來雖已治理51萬平方千米,但目前水土流失面積已達160萬平方千米,每年流失泥沙50億噸,河流帶走的泥沙約35億噸,其中淤積在河道、水庫、湖泊中的泥沙達12億噸。湖泊不合理的圍墾,面積日益縮小,使其調洪能力下降。據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調查,70年代後期,中國面積1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約有2300多個,總面積達7.1萬平方千米,占國土總面積的0.8%,湖泊水資源量為7077億立方米,其中淡水2250億立方米,佔中國陸地水資源總量的8%。建國以後的30多年來,中國的湖泊已減少了500多個,面積縮小約1.86萬平方千米,占現有湖泊面積的26.3%,湖泊蓄水量減少513億立方米。長江中下游水系和天然水面減少,1954年以來,湖北、安徽、江蘇以及洞庭、鄱陽等湖泊水面因圍湖造田等縮小了約1.2萬平方千米,大大削弱了防洪抗澇的能力。另一方面,河道淤塞和被侵佔,行洪能力降低,因大量泥沙淤積河道,使許多河流的河床抬高,減少了過洪能力,增加了洪水泛濫的機會。如淮河幹流行洪能力下降了3000立方米/秒。此外,河道被擠占,束窄過水斷面,也減少了行洪、調洪能力,加大了洪水危害程度。 (2)水利工程防洪標准偏低。中國大江大河的防洪標准普遍偏低,目前除黃河下游可預防60年一遇洪水外,其餘長江、淮河等6條江河只能預防10~20年一遇洪水標准。許多大中城市防洪排澇設施差,經常處於一般洪水的威脅之下。廣大江河中下游地區處於洪水威脅范圍的面積達73.8萬平方千米,占國土陸地總面積的7.7%,其中有耕地5億畝,人口4.2億,均佔全國總數的1/3以上,工農業總產值約佔全國的60%。此外,各條江河中下游的廣大農村地區排撈標 准更低,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遠不能滿足目前防洪排澇的要求。 (3)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使受災程度加深。一方面抵禦洪澇災害的能力受到削弱,另一方面由於社會經濟發展卻使受災程度大幅度增加。建國以後人口增加了一倍多,尤其是東部地區人口密集,長江三角洲的人口密度為全國平均密度的10倍。全國1949年工農業總產值僅466億元,至1988年已達24089億元,增加了51倍。近10年來,鄉鎮企業得到迅猛發展,東部、中部地區鄉鎮企業的產值佔全國鄉鎮企業的總產值的98%,因經濟不斷發展,在相同頻率洪水情況下所造成的各種損失卻成倍增加。例如1991年太湖流域地區5~7月降雨量為600~900毫米,不及50年一遇,並沒有超過1954年大水,但所造成的災害和經濟損失都比1954年嚴重得多。
水體污染及其危害
水是最重要的天然溶劑。 (1)水體富營養化 水體富營養化是一種有機污染類型,由於過多的氮、磷等營養物質進入天然水體而惡化水質。施入農田的化肥,一般情況下約有一半氮肥未被利用,流入地下水或池塘湖泊,大量生活污水也常使水體過肥。過多的營養物質促使水域中的浮游植物,如藍藻、硅藻以及水草的大量繁殖,有時整個水面被藻類覆蓋而形成「水花」,藻類死亡後沉積於水底,微生物分解消耗大量溶解氧,導致魚類因缺氧而大批死亡。水體富營養化會加速湖泊的衰退,使之向沼澤化發展。 海洋近岸海區,發生富營養化現象,使腰鞭毛藻類(如裸溝藻和夜光蟲等)等大量繁殖、密集在一起,使海水呈粉紅色或紅褐色,稱為赤潮,對漁業危害極大。近年來渤海北部和南海已多次發生。 (2)有毒物質的污染 有毒物質包括兩大類:一類是指汞、鎘、鋁、銅、鉛、鋅等重金屬;另一類則是有機氯、有機磷、多氯聯苯、芳香族氨基化合物等化工產品。許多酶依賴蛋白質和金屬離子的絡合作用才能發揮其作用,因而要求某些微量元素(例如錳、硼、鋅、銅、鉬、鈷等),然而,不合乎需要的金屬,例如汞和鉛,甚至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的量過多,如鋅和銅等,都能破壞這種蛋白質和金屬離子的平衡,因而削弱或者終止某些蛋白質的活性。例如汞和鉛與中樞神經系統的某些酶類結合的趨勢十分強烈,因而容易引起神經錯亂,如瘋病、精神呆滯、昏迷以至死亡。此外,汞和一種與遺傳物質DNA一起發生作用的蛋白質形成專一性的結合,這就是汞中毒常引起嚴重的先天性缺陷的原因。 這些重金屬與蛋白質結合不但可導致中毒,而且能引起生物累積。重金屬原子結合到蛋白質上後,就不能被排泄掉,並逐漸從低劑量累積到較高濃度,從而造成危害。典型例子就是曾經提到過的日本的水俁病。經過調查發現,金屬形式的汞並不很毒,大多數汞能通過消化道而不被吸收。然而水體沉積物中的細菌吸收了汞,使汞發生化學反應,反應中汞和甲基團結合產生了甲基汞(Hg-CH3)的有機化合物,它和汞本身不同,甲基汞的吸收率幾乎等於100%,其毒性幾乎比金屬汞大100倍,而且不易排泄掉。 有機氯(或稱氯化烴)是一種有機化合物,其中一個或幾個氫原子被氯原子取代,這種化合物廣泛用於塑料、電絕緣體、農葯、滅火劑、木材防腐劑等產品。有機氯具有2個特別容易產生生物累積的特點,即化學性質極端穩定和脂溶性高,而水溶性低。化學性質穩定說明既不易在環境中分解,也不能被有機體所代謝。脂溶性高說明易被有機體吸收,一旦進入就不能排泄出去,因為排泄要求水溶性,結果就產生生物累積,形成毒害。典型的有機氯殺蟲劑如DDT、六六六等,由於它們對生物和人體造成嚴重的危害已被許多國家所禁用。 (3)熱污染 許多工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余熱散發到環境中,會把環境溫度提高到不理想或生物不適應的程度,稱為熱污染。例如發電廠燃料釋放出的熱有2/3在蒸氣再凝結過程中散入周圍環境,消散廢熱最常用的方法是由抽水機把江湖中的水抽上來,淋在冷卻管上,然後把受熱後的水還回天然水體中去。從冷卻系統通過的水本身就熱得能殺死大多數生物。而實驗證明,水體溫度的微小變化對生態系統有著深遠的影響。 (4)海洋污染 隨著人口激增和生產的發展,中國海洋環境已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和損害。 1980年調查表明,全國每年直接排入近海的工業和生活污水有66.5億噸,每年隨這些污水排入的有毒有害物質為石油、汞、鎘、鉛、砷、鋁、氰化物等。全國沿海各縣施用農葯量每年約有四分之一流入近海,約5萬多噸。這些污染物危害很廣,長江口、杭州灣的污染日益嚴重,並開始危及中國最大漁場舟山群島。 海洋污染使部分海域魚群死亡、生物種類減少,水產品體內殘留毒物增加,漁場外移、許多灘塗養殖場荒廢。例如膠州灣,1963~1964年海灣潮間帶的海洋生物有171種;1974~1975年降為30種;80年代初只有17種。萊州灣的白浪河口,銀魚最高年產量為30萬千克,1963年約有10萬千克,如今已基本絕產。
編輯本段水資源將成為北京人口增長的「瓶頸」
北京人口超2000萬 水資源承載已超極限 由此,在目前情況下,假定北京人口維持在1800萬左右,經濟增長平穩,產業結構沒有重大調整,長年降水量穩定,城市各種機能剛好可以勉強運行。 「就是在臨界點上。一旦遇上連續乾旱,情況就危急。所以人口不僅不能再增加,最好還要減少。從水資源承載力分析,北京人口應當在800萬左右最好。」 [1] 南水北調引水進北京推遲五年 京水資源壓力空前 [2] 南水北調引水進京規劃延後五年,這使原本水庫蓄水不足、地下水位下降的首都水資源承載能力經受著前所未有的壓力。這是北京市水務局局長程靜十日在北京舉行的節約用水大會上透露的。 北京中小學生近七成非京籍 在針對醫療保障體系的調研中發現,本市中小學中外地來京人員子女已佔相當比例。據市教委統計,全市已佔66.9%,一些區縣的比例更高。[3]
編輯本段世界節水日
世界節水日為每年的3月22日。 世界水日(World Water Day)是人類在20世紀末確定的又一個節日。為滿足人們日常生活、商業和農業對水資源的需求,聯合國長期以來致力於解決因水資源需求上升而引起的全球性水危機。1977年召開的「聯合國水事會議」,向全世界發出嚴正警告:水不久將成為一個深刻的社會危機,繼石油危機之後的下一個危機便是水。1993年1月18日,第四十七屆聯合國大會作出決議,確定每年的3月22日為「世界水日」。
Ⅷ 涓鑸鐢ㄤ粈涔堟潵琛ㄨ揪鐙涔夋按璧勬簮鐨勬暟閲
娌蟲祦寰勬祦閲忋佹箹娉婃按閲忋佸湴涓嬫按鍌ㄩ噺銆
1銆佹渤嫻佸緞嫻侀噺錛氭渤嫻佸緞嫻侀噺鏄鎸囧湪鍗曚綅鏃墮棿鍐呴氳繃鏌愪竴鎴闈㈢殑姘撮噺錛屽父鐢ㄧ珛鏂圭背姣忕掕〃紺猴紝娌蟲祦寰勬祦閲忓彈鍒伴檷姘淬佽捀鍙戙佹祦鍩熺$悊絳夊氱嶅洜緔犵殑褰卞搷錛屼粠鑰屽獎鍝嶆按璧勬簮鐨勬暟閲忋
2銆佹箹娉婃按閲忥細婀栨硦姘撮噺鏄鎸囨箹娉婄殑姘翠綋浣撶Н錛岀敤絝嬫柟綾寵〃紺猴紝婀栨硦姘撮噺鐨勫彉鍖栧彈鍒拌捀鍙戙侀檷姘淬佸緞嫻佹眹鍏ャ佷漢綾繪椿鍔ㄧ瓑鍥犵礌鐨勫獎鍝嶃
3銆佸湴涓嬫按鍌ㄩ噺錛氬囨淳鍦板竼婕忎笅姘村偍閲忔槸鎸囧湴涓嬫按涓鍙寮閲囬儴鍒嗙殑浠胯嬌璐轟綋縐錛屽父鐢ㄧ珛鏂圭背琛ㄧず錛屽湴涓嬫按鍌ㄩ噺鍙楀埌闄嶆按銆佸湴璐ㄧ粨鏋勩佷漢綾繪椿鍔ㄧ瓑鍥犵礌鐨勫獎鍝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