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整合組織工作資源
胡奕:探索整合組織工作資源的新途徑
近年來,渝中區為主動適應整個社會組織化程度、系統化要求越來越高的新變化給組織工作提出的新任務和新要求,提出了樹立區域性大黨建的工作理念,明確了「內部挖潛,外部激活,合理配置,充分整合」的工作思路,採取有效措施,對人力資源、組織資源、物質資源等三大類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初步形成了黨的組織資源與社會資源的良性互動,為優質高效的完成各項組織工作任務、推動經濟社會持續、穩定和協調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組織保障。
一、充分挖掘人力資源,增添組織工作的源動力
幹部的選育用管和黨員的教育管理是組織部門工作的重要內容,即使是各級領導班子和黨組織也是幹部和黨員的集合體。因此,我們堅持把人力資源作為組織工作的第一資源和源動力。在工作實踐中,我們把人力資源按照內容劃分為內部人力資源和外部人力資源兩大類。內部人力資源主要是指組織部自身幹部隊伍,外部人力資源主要是指包括黨政領導幹部、專家人才、黨務工作者和廣大黨員群眾在內的組織工作對象。
一是在挖掘內部人力資源方面,我們改變了長期以來組織部門內部各科室之間分工,特別是組織建設與幹部工作各行其事、各成一體的運行模式,充分整合、合理利用組織部有限的人力資源,一方面堅持以幹部選任管理和監督工作推動黨的組織建設,另一方面也堅持以黨的組織建設打牢幹部工作基礎,使兩方面工作有機融合、有效聯動,實現「雙促進,齊發展」。例如,在幹部工作中,對主要領導不僅考察其行政工作的能力,而且還考察其抓組織建設的能力;在進行大規模幹部教育培訓時,把街道、社區的專職黨務工作者作為教育培訓對象,納入總體培訓計劃;在抓人才工作時,把組工幹部隊伍作為重要的黨政人才培養對象等等,都以正確的導向和有效的激勵作用有力地促進了黨的組織建設。又如,在抓基層組織建設時,把領導班子和黨員幹部在社區的表現作為其參與各類爭創活動的重要參考;把社區作為考察幹部八小時以外表現的重要陣地;在黨內民主評議和創先爭優活動中,將思想政治素質過硬、工作業績突出、黨員群眾公認的優秀黨員、黨務工作者作為後備幹部進行重點推薦和有計劃的培養,為領導班子建設、幹部隊伍建設源源不斷地積蓄和輸送後備力量。幹部工作與組織建設既相區別又有密切內在聯系,兩種不同工作運行模式的相互聯動和融合,起到了思維相互啟示和做法相互借鑒的良好互動作用。
二是在挖掘外部人力資源方面,我們改變了長期以來組織部門「管道式」、「封閉型」的工作方式,積極大膽吸收領導幹部、黨員群眾等有生力量參與、監督組織工作,既彌補了組織部門自身人力資源的不足,又建立了一支既理解、支持又監督和宣傳組織工作的生力軍,打破了組織工作固有的神秘感。例如,在幹部的選拔任用工作中,慎重選擇和吸收政治素質過硬、領導經驗豐富的紀檢監察、人事部門的幹部和退休老幹部組成考察小組或將其聘用為幹部工作廉政監督員延伸考察幹部的觸角、拓展考察幹部時間及空間領域。又如,在社區黨建工作中,針對社區黨員隊伍年齡結構相對老化、黨員流動性大、黨員占居民群眾比例較小、先鋒模範作用影響力有限等實際問題,我們專門印發文件要求全區黨員領導幹部和普通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積極投身社區建設,有效壯大了社區黨員隊伍的力量;針對社區黨建和非公有制黨建工作任務繁重、工作力量相對不足等實際問題,我們精心挑選了十餘名退休處級以上領導幹部作為區委選派的黨建、工建工作指導員,利用他們長期以來在領導崗位上積累的經驗,積極推動非公有制黨建和群團組織建設,我們還通過公開選拔、競爭擇優的方式,面向社會大量公開招聘社區專職黨務工作者,把社會上思想政治素質好、黨務經驗豐富、年富力強的黨員吸收社區黨組織中,充實城市基層黨的工作力量。
二、有效聚合組織資源,增強組織工作的推動力
組織工作的有效推動必須依存於各級組織。針對當前組織工作面日益擴展,由組織部門牽頭抓總的工作不斷增多,如人才工作、大規模幹部教育培訓工作、城市基層黨建以及各項黨內集中教育活動等,在實際工作中,我們堅持站在全局的高度,打破傳統思維定式和工作運行方式,緊緊圍繞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建設中心工作任務,創新組織工作方法,拓展組織活動領域,有效聚合區域內各類組織資源,有力推動各項組織工作任務的完成。
一是強化統一領導和統籌協調,充分整合黨委、政府各部門和單位的力量。建立了以區委、政府主要領導為組長、副組長,黨委、政府有關職能部門和群團組織為成員單位的黨建工作領導小組,每年年初研究討論黨建工作的重點工作,明確各項工作任務所涉及的有關單位的具體責任,使組織部門能夠較好地牽頭抓總、充分發揮主導和帶動作用,使黨政相關部門、群團組織較好地利用職能優勢、充分發揮配合和促動作用,形成了合力謀事、聚力發展的良好格局。例如,針對我區進城務工農民較多,農民工黨員教育管理和服務的難度較大等實際問題,區計生委、勞動局、公安、工商及朝天門市場管理處等職能部門與區委組織部密切配合,以服務為切入點,充分利用各部門的職能優勢,加大對農民工黨員在就業、就醫、就學等方面的服務力度,吸引更多農民工黨員主動亮身份,接受組織管理,並在其各自所在領域發揮先鋒模範帶頭作用。
二是積極尋求與區域內各類社會單位和組織的共同利益聯系紐帶和最佳工作契合點,積極整合區域內各類社會單位和組織的力量,努力增強黨組織的權威、降低黨組織活動的成本。我們堅持主動面向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戰場,緊密結合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服務對象切身利益的實際需要,主動適應、調整和轉變工作方式,去謀劃工作措施、拓展工作領域。例如,在人才工作中,我們通過市場化手段,充分發揮區域內各類人才市場配置作用,緊緊依靠市內各大院校和科研機構的人才,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咨詢,論證和直接服務。又如,在社區黨建工作中,我們以社區共同需求、共同利益為紐帶,以主題活動為載體,通過社區黨組織代表會議制度,將區域范圍內不同隸屬關系的社會單位黨組織凝聚和整合起來,組織和調動社區各種政治資源以及其他社會力量,努力構建社區共建體系,形成區域性黨建新格局。
三是以制度為保障,強化組織資源聚合力。通過建立綜合目標考核體系,將完成黨建工作任務和支持、參加社區黨建工作的情況統一納入年終目標考核體系,通過黨建聯系會議制度、領導幹部聯系社區、非公有制企業黨建工作制度等,使各項組織工作有規劃、有執行、有檢查、有落實,為組織工作資源的整合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三、合理利用物質資源,增加組織工作的支撐力
做好組織工作必須要有物質資源作支撐。在實際工作中,我們突破現有物質條件限制,提出了「向外開發,借力推動」的工作思路。例如,針對基礎教育資源豐富的實際,我們通過協調區教委,將全區 所中小學校的電教設施免費向社區黨校開放,並將教育城域網路作為黨員電化教育資源,為城區黨員提供學習服務;不僅充分發揮紅岩村等革命傳統教育陣地的作用,而且積極向市外拓展教育陣地,主動走出去,與沿海發達地區的上海浦東黨校、深圳黨校等區域外教育機構的合作開展幹部輪訓工作,使組織工作和幹部工作得到了有力的物質支撐。
『貳』 如何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
《決定》提出,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這是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的基本要求和重要舉措。
第一,維護農民生產要素權益,保障農民在勞動、土地、資金等要素交換上獲得平等權益。這是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的重點。基本要求是「三個保障」,即保障農民工同工同酬,保障農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保障金融機構農村存款主要用於農業農村。現行體制機制下,農民生產要素權益沒有得到有效維護。勞動要素方面,進城務工農民沒有實現同城鎮職工的同工同酬,相同勞動崗位農民工所得收入只相當於城鎮職工的一半左右。土地要素方面,城鄉土地交換農民得到的補償較少。資金要素方面,農村存款資金大量流向非農產業和城市,農民長期面臨「貸款難」。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必須維護農民生產要素權益。保障農民工同工同酬,就是要改革城鄉不平等的就業和勞動報酬制度,使農民工享有同城鎮職工同等的勞動報酬權益;保障農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就是要允許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租賃、入股,實行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改革征地制度,縮小征地范圍,規范征地程序,建立兼顧國家、集體、個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保障金融機構農村存款主要用於農業農村,就是要完善農村金融服務渠道和體系,使金融機構從農村吸收的存款主要用於農業農村發展。
第二,健全農業支持保護體系,改革農業補貼制度,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這是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的重要方面。由於農產品特別是糧食的市場需求彈性和收入彈性不足,與工業品等其他產品相比缺乏市場價格優勢,相同數量的土地和資金從事糧食等農業生產所能獲得的收益要遠遠少於其他產業。這種狀況直接影響糧食生產和國家糧食安全,影響農業持續健康發展。因此,必須健全農業支持保護體系,改革農業補貼制度,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健全農業支持保護體系,就是要進一步從資金投入、價格支持、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完善政策機制,加大支持保護力度,形成支持保護農業的長效機制。改革農業補貼制度,就是要充分發揮農業補貼對提高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能力的促進作用,調整補貼方式,改變實踐中存在的不管種不種糧食以及種多少糧食,農業補貼都按承包地面積平均發放的簡單做法。糧食生產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等補貼資金的使用要向種糧農民等糧食生產者集中,特別是新增補貼資金要向糧食主產區、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傾斜,形成農業補貼同糧食生產掛鉤機制,讓農業補貼真正發揮支持糧食生產的作用,讓多生產糧食者多得補貼。同時,積極探索新增農業補貼資金集中使用、集中用於改善糧食生產條件等農業基礎設施的有效途徑,發揮補貼資金集中力量辦大事的作用。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就是要通過財政轉移支付等方式,加大對糧食主產區的支持力度,不斷提高稻穀、小麥等糧食最低收購價格,彌補糧食生產在經濟上的弱勢,使糧食主產區人均公共財力和收入不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確保種糧農民和產糧大縣在經濟上不吃虧,從根本上保護農民種糧和主產區發展糧食生產的積極性。
第三,鼓勵社會資本投向農村建設。這是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的重要形式和途徑。社會資本投向農村建設,有利於彌補農村儲蓄資金、勞動、土地等生產要素外流對農村發展的影響,有利於彌補公共資源配置的城鄉不均衡對農村發展的影響。各行各業都要積極支持農村建設,企業和社會組織要採取投資籌資、捐款捐助、人才和技術支持等方式在農村興辦醫療衛生、教育培訓、社會福利、社會服務、文化旅遊、體育等各類事業,以多種投資方式建設農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積極支持農村發展。
第四,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這是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的重要目標。要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和社區建設,大力推動社會事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向農村傾斜,加大公共財政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覆蓋力度,統籌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健全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實施農村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健全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政策體系,加快農村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完善城鄉均等的公共就業創業服務體系,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推進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統籌發展,努力縮小城鄉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