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地熱資源豐富在哪裡
擴展閱讀
怎麼做鑽石的游戲 2025-01-17 00:43:12
怎麼用鑽石抽皮膚教學 2025-01-17 00:42:34

地熱資源豐富在哪裡

發布時間: 2024-07-25 16:53:50

『壹』 我國地熱資源的分布概況

我國地熱資源分為傳導型地熱資源和對流型地熱資源兩種類型。傳導型地熱資源主要分布在山間盆地,主要分布於我國的東部地區,均為中低溫地熱資源;對流型地熱資源主要分布於隆起山地,主要分布在我國的東南沿海、台灣、西藏南部、川西、滇西和膠遼半島等地區。其中,高溫地熱資源主要分布於我國的西藏南部、滇西、川西和台灣地區,其餘地區主要分布著中低溫地熱資源。

沉積盆地傳導型地熱資源主要有松遼盆地、華北平原、淮河盆地、蘇北盆地、江漢盆地和汾渭盆地等。

(1)松遼盆地。位於我國東北部,跨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四省區,面積26×104km2,是中生代裂谷盆地,基底為古生界及前古生界。松遼盆地具有兩大含水系統:一是分布在上白堊統(K3)及其以上的潛水和承壓水系統;另一是中下白堊統熱水含水系統,接受周邊山區徑流補給,形成向心的自流盆地,盆地周邊水位較高,上白堊統在盆地中央坳陷地區形成低溫熱水儲層。根據近400眼井的測溫資料分析,盆地中心熱流值高,四周熱流值低。實測大地熱流值40~90mW/m2,平均為70mW/m2。在通遼—白城—齊齊哈爾—納河一線以東地區,1000m地溫大於35℃;在大慶、哈爾濱附近,1000m地溫大於50℃,地溫梯度大於2.5℃/100m;在大慶、哈爾濱、北安和林甸附近,地溫梯度大於3.5℃/100m。

(2)華北平原。基底是古生界和前古生界,盆地內基本構造單元包括六個坳陷、三個隆起。華北平原斷裂發育,平原內部有許多次級大斷裂,分割坳陷和隆起,形成54個凹陷和44個凸起。一個凹陷的發育主要受一條主幹斷裂的控制,呈箕狀凹陷型式或不對稱地塹型式。華北平原是一個典型的多旋迴盆地,形成了新近系低溫熱水儲層、古近系地壓型地熱儲層和基岩裂隙岩溶中、低溫熱水儲層,是我國熱水資源最豐富的熱水盆地之一。新近系砂岩、砂礫岩是華北平原普遍分布的熱水儲層。其砂岩孔隙度隨埋深的增加而逐漸減少,滲透率為(156~2500)×10-3μm2。儲集性按此可分為三級,實測大地熱流值為41~83mW/m2,平均為63mW/m2;平原周邊低,中央隆起高,蓋層地溫梯度在凸起區高,為3.5~6.01℃/100m;凹陷區較低,為2.5~3.5℃/100m。鑽井中各層段的地溫梯度同岩石的熱導率成反比,古生界和前古生界的地溫梯度一般為1~3℃/100m。全平原古近系、新近系熱水礦化度隨埋深增大而增高。

(3)淮河盆地。位跨河南、山東、安徽三省,面積約10×104km2,為大華北中新生代盆地的一部分,主要熱水儲層是新近系館陶組和明化鎮組。大地熱流值50~70mW/m2,蓋層地溫梯度2.5~4.9℃/100m。館陶組的水溫為40~65℃,是該區的主要低溫熱水層。古近系為熱鹵水。基岩熱水主要是奧陶系和寒武系灰岩裂隙岩溶水,分布在通許凸起、周口凹陷、駐馬店—淮濱凹陷、菏澤凸起、嘉祥凹陷和商丘、亳州地區,為區域深徑流補給的岩溶水系統,具有良好開發利用前景。

(4)蘇北盆地。位於江蘇省東部,西連安徽省天長地區,面積3.6×104km2,是蘇北一南黃海盆地的陸上部分。蘇北盆地在地質構造上界於蘇南隆起和蘇魯隆起之間,屬揚子斷塊的一部分。北界為淮陰—明水斷裂,南界是南京—南通長江斷裂帶,西鄰郯廬斷裂。坳陷中建湖隆起橫貫東西,北側是鹽阜坳陷,南部是東台坳陷,再細分為10個凹陷。新近系鹽城組是本區的主要低溫熱水儲層,基本為河流相沉積,砂層佔地層厚度的50%以上。鹽城組一段厚200~650m,底部有大厚度的砂礫岩層。古近系砂岩厚度變化大,都為高礦化鹼水。基底為巨厚的碳酸岩鹽沉積,在凸起和斜坡地帶形成古潛山熱田,一般礦化度較高,為熱鹵水。蓋層地溫梯度變化為2.7~5.0℃/100m。大地熱流值為55~83mW/m2,1000m深處的溫度為43~60℃。其中凸起區較高,凹陷區較低,地溫隨埋深而增大。

(5)江漢盆地。位於湖北省中南部,面積28000km2,呈多邊形展布,北為大巴山,南為華容隆起,東為下揚子台褶帶,西是鄂湘黔褶皺帶,大部分地區基底由中、古生界碳酸鹽岩和碎屑岩組成,局部為古元古界變質岩系。大地構造上屬於揚子准地台中部,為燕山晚期形成的裂谷盆地。盆地內有多組構造線,其中以北東及北西西兩組最為發育,前者形成時間較早,發生在早白堊世—始新世早期;後者較晚,形成於始新世中期至漸新世。由於兩組構造線的切割及塊體的不均一運動,使盆地形成了多斷、多凹、多凸的格局,共有5個凹陷,1個地塹,5個凸起。白堊系和古近系、新近系最厚達10000m,其中新近系為淡水河湖相沉積,厚300~900m,主要儲層是砂岩、砂礫岩,孔隙率27%~33%,為低溫熱水儲層。古近系的潛江組為鹹水湖相沉積,其中鹽岩和膏泥岩交互沉積,厚3500m。含鹽面積約2000km2,是我國最大的古近系鹽湖相凹陷。高鹵水中富含微量元素,碘含量一般為10.15~20.70mg/L,最高為35mg/L;溴一般含量為100~377mg/L,最高為412mg/L,具有開采價值。盆地實測大地熱流值為57~69mW/m2,蓋層地溫梯度2.3~4.0℃/100m,新近系熱水水溫25~69℃,古近系熱鹵水水溫60~95℃。基底中古生代灰岩是重要的裂隙岩溶型熱水儲層,主要分布在枝江凹陷、雲應凹陷、江陵凹陷的斜坡地帶。

(6)汾渭盆地。位於山西、陝西交界地帶,由關中盆地和運城盆地組成,面積24000km2。關中盆地東西向沿渭河展布,南為秦嶺山地,北臨渭北台塬,運城盆地北東向沿涑水河展布,東南靠中條山,西北臨稷王山。兩盆地在構造上為一整體,是新生代發育起來的斷陷盆地,基底北部為下古生界碳酸鹽岩,南部為前寒武系變質岩和花崗岩,發育NE向和NW向兩組斷裂,多為全新世活動斷裂,形成凹凸並列的構造格局。盆地大體是北淺南深,北部斜坡和盆地兩端的寶雞地區新生界厚數百米,一般在1000m左右,盆地腹部及南部新生界厚一般超過3000m,最厚達7000m。主要熱水層有早更新統三門組、新近系張家坡組和蘭田灞河組及古近系白鹿塬組,岩性為砂礫岩和砂岩。運城盆地為礦化鹵水。盆地基底基岩主要熱水儲層為奧陶系岩溶水,奧陶系灰岩頂部古岩溶在熱水溶蝕下形成區域性深部徑流熱水系統,沿全新世活動斷裂發育強徑流帶。盆地實測大地熱流值50~80mW/m2,蓋層地溫梯度2.8~3.7℃/100m。

隆起山地地熱資源有四個水熱活動密集帶:①藏南—川西—滇西水熱活動密集帶;②台灣水熱活動密集帶;③東南沿海地區水熱活動密集帶;④膠遼半島水熱活動密集帶。

喜馬拉雅碰撞帶是晚白堊世末-始新世新特提斯洋盆閉合後,疊置在歐亞板塊南緣的新生代陸內強烈變形帶。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碰撞後,隨著印度板塊持續、強烈向北俯沖,加積楔不斷增厚,並向印度前陸方向擴展,在加積、增厚過程中,不同物性層間將產生剪切滑動或拆離,因剪切生熱而轉化為熱系統,導致碰撞帶殼底層增溫,溫度可達1000~1350℃,足以導致陸殼底層岩石的局部熔融,熔融區隨著加積楔的擴大而擴展形成高溫熔融層或岩漿墊。目前印度板塊以50mm/a速度向歐亞板塊俯沖,表明喜馬拉雅碰撞帶仍處於加積、增厚和增溫過程中。以北部的斑公湖—怒江一線和南部的雅魯藏布江為界可以分為藏北、藏中及藏南三個水熱區。每個活動區的地熱顯示情況反映出現代水熱活動呈北弱南強趨勢。

『貳』 青藏高原地熱能豐富的原因是什麼

青藏高原位於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處,至今仍在隆起,地層斷裂帶相對集中,地質活動活躍,容易將地層深部的熱量傳遞至地表淺層,使地下水溫度升高。這些加熱了的水最終會通過地層裂隙湧出地面,使青藏高原地區具有豐富的地熱能。

青藏高原的地熱資源特點是熱田多、手轎伏分布廣、熱儲量高。青藏高原的溫泉多達600多處,其中許多都是高溫沸泉,溫度超過了當地的沸點,特別是藏南沿雅魯藏布江及其兩側,大量的高溫沸泉、間歇泉和噴氣孔廣泛分布。

羊八井地熱田成為中國較早開發的一個地熱田,被用來發電、取暖和溫室灌溉等。

(2)地熱資源豐富在哪裡擴展閱讀:

青藏高原地熱的特點

1、溫度高。西藏超過沸點的地熱顯示點已發現36處。

2、類型多。西畢攜藏地熱有水熱爆炸,例如羊八井熱水塘;間歇噴泉,如昂仁縣切熱鄉搭格架間歇泉是中國已發現的最大間歇溫泉;高原沸泉,分布在岡底斯山一帶,如帆唯薩嘎縣達吉嶺鄉如角藏布一支流;沸泥泉,措美縣布雄朗古和薩迦縣卡烏泉塘。

3、分布廣。西藏境內各縣均發現有地熱顯示點,比較集中的分布地區是藏東「三江」地區、阿里地區和雅魯藏布江谷地。

4、放熱強度大。西藏地熱放熱強度位居中國首位,有些地熱顯示區的天然熱流量達到107~108卡/秒。

5、礦化度復雜。

『叄』 我國地熱資源分布

地熱資源是指能夠為人類經濟地開發利用的地球內部的熱資源,也是一種清潔能源。中國地熱資源分布較廣,資源也較豐富。據預測,在距地表2000m以淺范圍內,約有相當於137億噸標准煤的地熱資源量,若可采率為1%,則有相當於137億噸標准煤的地熱可采資源量。地熱資源主要分布於構造活動帶和大型沉積盆地之中,前者資源量較集中,如藏、滇、川帶和東南沿海(閩、贛、粵、台)帶以及遼東-膠東一帶;後者資源分布面廣,如華北盆地京津唐地區。目前已發現地熱點2000多處,己經進行過不同程度勘查的有739處。以低於150度的中低溫地熱資源為主;高於150度的地熱資源主要分布在西藏、雲南和台灣。在西藏羊火井硫磺礦地區打出一口水溫高達329.8度的高溫地熱井

『肆』 地熱資源豐富的原因

地熱資源豐富的主要原因是處於板塊交界處,地殼活躍。地熱資源是指貯存在地球內部的可再生熱能,一般集中分布在構造板塊邊緣一帶,起源於地球的熔融岩漿和放射性物質的衰變。

地熱資源是一種十分寶貴的綜合性礦產資源,其功能多,用途廣,不僅是一種潔凈的能源資源,可供發電、採暖等利用,而且還是一種可供提取溴、碘、硼砂、鉀鹽、銨鹽等工業原料的熱鹵水資源和天然肥水資源,同時還是寶貴的醫療熱礦水和飲用礦泉水資源以及生活供水水源。

多年實踐表明,地熱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其社會、經濟和環境效益均很顯著,在發展國民經濟中已顯示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我國政府有關機構、地礦與石油、煤炭等部門十分重視地熱資源的勘查研究和開發利用,每年調撥大量資金,除發展高溫地熱資源的發電利用外,同時也發展中低溫地熱資源的直接利用,即以西部的藏南與滇西、華北及東南沿海一帶形成的「三大片」地區,作為全國地熱勘查研究和開發利用的重點地區,並與典型地熱田試驗性開發利用示範點相結合,取得了重大成果,推動了全國地熱資源開發利用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