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如何利用可用資源
擴展閱讀
樓盤蓋起來成本多少 2025-01-16 09:46:03

如何利用可用資源

發布時間: 2024-08-11 23:07:40

Ⅰ 如何開發和利用好校內和校外資源

如何開發和利用好校內和校外資源

「綜合實踐活動課」是目前我國正在進行的以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為指導思想的教學改革中應運而生的新型課程。

它是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基本目標,基於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注重對知識技能的綜合運用,體現經驗和生活對學生發展價值的實踐性課程,包括研究性學習、信息技術教育、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等方面。

綜合實踐活動本身的特點,決定了學生的學習場所必須從課堂走向社區、走向社會,學習內容的載體也必須從教科書轉身豐富多彩的社區、社會生活實際,實現校外教育資源與校內資源的整合與優化。

然而,我國人口眾多,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形成了只強調適應學科要求的不完整的教育模式,存在「片面追求升學率」和「學生高分低能」的弊病,學生被局限在校園這個有限的空間中,與社區、與社會接觸少,學校忽視校外社會實踐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這已成為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和發展的重要障礙。

因此,為保證綜合實踐課程的有效實施,切實提高學生的綜合社會實踐能力,學校應正視當前學生校外社會實踐資源開發與管理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及時採取應對措施,提高開發和利用課堂外的蘊藏於社區、社會生活之中的課程資源的能力與水平。

一、當前學生校外社會實踐資源開發和管理的現狀

1、開發的無序性、短期性,缺乏整體性,導致校外社會實踐資源閑置與學生社會實踐資源匱乏相並存的局面

長期以來,學校受到應試教育的嚴重影響。

應試教育偏重智力,忽視德體美勞;重視知識量,忽視學生素質、自我探究能力的開發;重理論,忽視活動課程和社會實踐課程。

因此,社會實踐活動課成了可有可無的課程。

對社會實踐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特別是校外社會實踐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更是少之又少。

近年來,新課程改革正在緊鑼密鼓中進行。

但在新課程方案中,作為國家課程的綜合實踐活動課沒有統一的教材,缺乏操作的具體內容。

加上某些學校沒有引起高度重視,沒有積極主動挖掘課程資源,從而導致這樣一種局面,即一方面是既有的社區、社會實踐資源的閑置與浪費,另一方面又是學校感慨資源的匱乏。

即使在一定條件下進行開發,往往也是短期的、臨時的開發,或者是因校外因素影響而被動地開展,總的來說缺乏整體性。

2、利用的檔次低、效率低,共享程度低,存在校外社會實踐資源低水平重復利用與無序管理的現象

由於各類學校辦學條件差別大,橫向上聯系少、借鑒少、共享少,各自為政,各校對同主題、同形式的校外社會實踐資源進行低水平的重復開發與利用。

在縱向上,同一學校對既有的校外資源沒有進行規范系統的管理和合理利用,沒有物力人力的保證,沒有深入挖掘資源潛在價值,所開展的社會實踐活動與學科教學脫節,與德育主題相悖,體現不出探究性學習、激發學生興趣、增進生活體驗、進行缺陷補償的要求。

如目前一些博物館、革命教育基地沒有對學生免費開放,或者即使是免費開放的,但只是主辦方簡單的「開門接待」,而沒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針對性的挖掘,所提供的教育內容與方式不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對學生的吸引力不大,往往教育效果甚微,甚至適得其反。

這樣,校外社會實踐資源也就失去了促進學生發展的意義,難以體現生活和經驗對學生發展的價值。

二、學生校外社會實踐資源開發與管理的對策

1、樹立課改新觀念,充分認識社會實踐資源開發管理的重要意義

作為一所學校,要樹立大課程觀、大教材觀、以及課程資源觀。

我們要認識到,大自然、人類社會、豐富多彩的世界都是很好的教科書,「生活世界處處有課程資源」,綜合實踐活動課與必修課、選修課一樣,課都是培養學生的主渠道;我們要認識到,課程標准和教科書是基本的課程資源,而校外社會實踐資旅漏源更是掘肆豐富多彩的,是學校課程的延伸,是學生發展空間的擴展,是師資力量的補充。

因此,只有充分開發校外社會實踐資源,進行科學管理,實現高效利用,才能保證學生廣泛了解有關自然、社會和人類自身的豐富知識,比較全面地理解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從而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

2、開展調研,科學分類,形成學生校外社會實踐「資源包」

校外實踐資源是多元的,包括校外的人力資源、物力資源、財力資源、文化資源、信判鎮轎息資源等。

校外社會實踐人力資源包括學生家長、社區居民、校外專家以及社會相關部門的人員。

校外實踐活動離不開他們的幫助與支持,如組織學生到社區開展家政服務活動,就需要社區工作者、居民的大力支持。

而物力資源、財力資源是確保社會實踐活動正常開展的前提條件。

在學校經費緊張的情況下,對開發利用好社會的物力、財力資源提出了新的更高、更為迫切的要求,若社會各部門對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場所、設備、經費、以及安全保障等方面給予幫助,對學生實現平等參與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同時,不可忽視對文化資源、信息資源的調研,它更為隱性,更不穩定,隨著人員、政策、時間的變化而變化。

學生校外實踐資源要充分開發與利用文化資源、信息資源,發展學生的文化素養和信息素養,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水平和收集處理信息能力。

因此要建立學生校外社會實踐資源的調研工作常規,定期不定期進行資源調查研究,及時掌握資源的變化情況。

資源的豐富性,也決定了校外社會實踐資源的無序性,資源往往是零散的。

我們要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對校外社會實踐資源進行科學分類、初步篩選,對校外社會實踐資源「心中有數」,形成可供深入挖掘、綜合開發的資源庫、資源包。

3、精心開發,研製方案,高效利用學生校外社會實踐資源

經過調查分類的資源有的可直接利用,但大部分需要進行規劃性開發。

無論是直接利用,還是規劃開發,都要做到三「結合」,進行有選擇的開發:首先,要結合學生的身心的健康成長。

教育是一項培養人的社會活動,這一本質特點決定了學生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

開發和利用校外社會實踐資源,開展綜合實踐活動也要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思想,特別是要結合學生的身心特點,滿足學生的需要。

其次,要結合學校辦學目標和辦學特色。

每所學校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歷史背景、外部條件和內在條件,這些條件的綜合,就形成了該校具有自己特色的辦學傳統和校風,它是學校文化的積淀,校外社會實踐資源的開發要走的就是這樣一條基於學校現實的特色化的道路。

最後,要結合當地經濟、文化、社會事業的發展狀況。

課程是社會生活的反映,校外社會實踐資源具有地方差別性、具體性、可感性,是校本課程最好資源。

只有與「三結合」密切相關的資源,而且只要與「三結合」密切相關的資源,我們就要下決心,花力氣,主動與相關部門相關人員聯系商談,深入挖掘,達成協議,使之成為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新去處」、「新形式」。

如處於城郊結合部和農村的學校,就可以充分利用校園周邊田多地廣的優勢,建立「蔬菜水果種植」實驗基地,成為學生的校外勞動實踐資源。

而在城市或處於文教區內的學校,則可充分利用城市或文化教育園區方面優勢,與大中專學校、圖書館、社區、養老院等建立固定的社會實踐關系,充分利用它們的資源,開展針對性的社會實踐教育。

如利用養老院建立校外「義工」或「志願者」隊伍,對學生進行培訓,使他們了解、熟悉「義工」、「志願者」制度,增強他們的服務能力;如借用鄰近學校的校園資源,開運動會、搞課外活動等,開展校際聯誼,促進共同發展等。

4、強化管理,優化配置,共享學生校外社會實踐資源開發成果

一旦某一資源得到開發就要加強管理,備案法不失為一種較好的社會實踐資源的管理辦法。

備案法要求對所有資源進行分類,對資源的相關負責人、聯系人、聯系電話、活動場所面積、適用程度、財力支持能力、可接收學生數、活動時間、安全保障等主要方面進行登記,存入資源庫,隨時調用。

校外社會實踐資源要做好合理配置,進行綜合利用、循環利用。

以利用現有資源為主,同時深入挖掘潛在資源。

綜合利用就是根據學生的社會實踐主題,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進行有選擇地調用各種可用資源,以濃厚學生的興趣,增進學生體驗,促進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的發展。

循環利用是指對某一資源一經開發就要多次重復使用,發揮資源的最大的效益。

例如學校與超市建立「學生導購員」社會實踐關系後,學校定期、輪流安排不同年級的學生前往實踐。

當然,對於不利於學生、學校發展的過時資源,我們要優勝劣汰,及時淘汰。

共享是綜合利用資源的重要形式,是循環利用資源的特有形式。

例如,目前我市「古堰畫鄉」的「大港頭」、「九龍」寫生基地,已成為共享程度非常高的學生校外社會實踐資源。

而學校也一樣,某個學校開發的校外社會實踐資源一旦成功,就應該毫無保留地推向社會,與其他學校共享。

只有這樣,才能使有限的社會實踐資源的教育效益實現最大化。

讓我們大力開發利用好學生校外社會實踐資源,建設沒有「圍牆」的學校,搭建通往社會、通往大自然的橋梁,擴大學生的學習空間,滿足學生親近自然、了解社會的需求,充分利用具體、可感的社會實踐資源,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為他們平等參與社會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

Ⅱ 4. 舉例說明如何合理利用各種不同的自然資源

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應該做到:
1、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必然要求資源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和諧統一。
2、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必然要求環境資源保護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諧統一。
3、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必然要求環境資源生態文明與「三個文明」建設和諧統一。
舉例:
①盡量減少不必要的廢料產生並開展回收利用。
②對已產生的核廢料分類收集,必須嚴格遵守有關法規,分別貯存和處理。
③盡量減少容積以節約運輸。
④向環境稀釋排放時對策。
⑤以穩定的固化體形式貯存、貯存和處理的費用,以減少放射性核素遷移擴散。
拓展資料:
自然資源是指自然界中人類可以直接獲得用於生產和生活的物質。可分為三類:
1、不可更新資源,如各種金屬和非金屬礦物、化石燃料等,需要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才能形成;
2、可更新資源,指生物、水、土地資源等,能在較短時間內再生產出來或循環再現;
3、取之不盡的資源,如風力、太陽能等,被利用後不會導致貯存量減少。自然保護的中心任務就是保護、增殖(指可更新資源)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以提高資源的再生和繼續利用的能力,求得環境效益和社會經濟效益的統一。
自然資源具有兩重性,既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又是環境要素。已經被利用的自然物質和能量稱為資源,將來可能被利用的物質和能量稱為潛在資源。自然資源有石油、煤、金屬、天然氣、森林、土地、水、可燃冰、動物、植物等。自然資源指的是地球提供給人類衣、食、住、行、醫所需要的物質原料,也稱為地球資源。陸地上重要的自然資源有六種,它們是淡水、森林、土地、生物種類、礦山、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和天然氣)。

Ⅲ 整合資源時可以參照以下哪幾項原則(有效利用資源的三種方式)

整合資源時可以參照以下哪幾項原則
首先肯定要遵循利益最大化原則,然後就是充分利用原則,再就是分類處理了,
一、這三個大方向掌握好了基本上也不會有什麼大礙,但問題是個人的話或者就算是一個團隊,你也很難時時恪守這些原則,心裡清楚可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抱一個騰訊眾創空間的大腿對於自己來說也就不用不自量力了,眾人拾材火焰高嘛。
二、資源整合是指企業對不同來源、不同層次、不同結構、不同內容的資源進行識別與選擇、汲取與配置、激活和有機融合,使其具有較強的柔性、條理性、系統性和價值性,並創造出新的資源的一個復雜的動態過程。
三、資源整合是優化配置的決策。就是根據企業的發展戰略和市場需求對有關的資源進行重新配置,以突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並尋求資源配置與客戶需求的最佳結合點。目的是要通過組織制度安排和管理運作協調來增強企業的競爭優勢,提高客戶服務水平。
四、UPS最近對供應鏈管理服務資源的整合就很能說明問題。UPS於2002年1月1日將原有為客戶提供供應鏈管理服務的物流集團公司、貨運服務公司(包括飛馳貨代)、金融公司、咨詢公司和郵件管理公司等整合,新設供應鏈管理解決方案事業部。目的是整合UPS所有與供應鏈管理有關的服務資源,使客戶能夠很方便地獲得專業知識支持,即為客戶提供「一站式」的供應鏈管理服務。該事業部擁有一個由工程師、物流管理專家、技術集成專家、多式聯運專家和投資分析家等組成的團隊,為客戶的全球供應鏈管理設計方案,然後交由各專業公司組織實施。該事業部的市場定位是全球化運作的大公司。
五、2001年,參與整合的物流集團公司、貨運服務公司、投資公司和郵件管理公司的營業收入總和就達24億美元。
有效利用資源的三種方式
種質資源的利用方式一般有「直接利用」、「間接利用」和「潛在利用」。
整合協調原則和逐漸分化原則
奧蘇貝爾的有意義學習是學習理論中的一個知識點,屬於認知主義學習理論中的一個重點知識。裡面涉及到一些較難理解的四點概念,需要各位考生進行理解和區分。
第一個知識點是有意義學習的實質,這里涉及到三個要素,即:新知識,已有知識和二者之間的聯系。因此,有意義學習的實質就是:將新知識和已有知識建立起非人為的、實質性的聯系。由此實質涉及到的三個要素便可得到有意義學習的三個條件:新知識要有邏輯意義,必須有適當的已有知識,有意義學習的心向。也就是說,首先要學習的新知識必須是可以被理解的,有一定的邏輯意義的,其次必須具備已有的適當知識,最後還需要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有意義學習的心向。
第二個知識點是有意義學習的類型。這里包括表徵學習、概念學習和命題學習。表徵學習就是了解一個符號或一組符號的意義,比如一些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名勝古跡、圖形圖像等。概念學習就是掌握同類事物的共同關鍵特徵,比如:圓是到定點距離等於定長的點的集合。命題學習就是學習幾個概念之間的關系,比如:圓的直徑是半徑的兩倍。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從表徵到命題學習,屬於從低到高的層次,後者的學習必須以前者為基礎。這個知識點的考查形式主要是以單選和多選備考,難度不高。
第三個知識點是組織學習的原則與策略。這里包括兩個原則一個策略:逐漸分化原則、整合協作原則和先行組織者策略。這三個裡面考的比較多的就是先行組織者。首先是逐漸分化原則,類似於我們所學習的奧蘇貝爾劃分的下位學習的概念,先學習一個抽象性程度較高的概念,再學習一個抽象程度較低的概念,這就屬於我們這里的逐漸分化原則。其次是整合協作原則,這個原則包括橫向整合和縱向整合,橫向整合類似於奧蘇貝爾的並列組合學習,屬於同一抽象概括水平的學習,而縱向整合則類似於他的上位學習,先學習下位概念如蘋果再學習上位概念如水果。這兩個概念只需要知道即可,重要的是下面要說的先行組織者策略。先行組織者的概念用一句簡單的話來說就是:先於新知識呈現的抽象概括水平更高的引導性材料。比如我們需要學習蘋果沙拉的做法,接著我們引入一個先行組織者即:沙拉的做法。學會沙拉的做法後再去學習蘋果沙拉的做法,這個就是先行組織者的概念和作用。
最後一個知識點就是奧蘇貝爾的接受學習,接受學習的代表人物就是奧蘇貝爾,對應的發現學習的代表人物是布魯納。這里需要注意的是:發現學習強調的是學生的主動參與、自主發現,並不意味著發現學習的效率就高。相反,接受學習由於教師講授學生接受,雖然不利於學習積極性的調動,但是效率卻更高。這里進行一個單選和判斷題備考即可。
整合品牌傳播的原則是什麼
IMC的目的是發展與消費者之間相互信賴,相互滿足的關系,並且促使消費者對企業品牌產生信任,使其品牌形象長久存在消費者心中。這種關系的建立,不能單單依靠產品本身,而是需要企業與消費者建立和諧、共鳴、對話、溝通的關系。
盡管營銷並沒有改變其根本目的―――銷售,但達到目的的途徑卻因消費者中心的營銷理論發生了改變。由於產品、價格乃至銷售通路的相似,消費者對於大眾傳媒的排斥,企業只有與消費者建立長期良好的關系,才能形成品牌的差異化,IMC正是實現關系營銷的有力武器。 以消費者為中心的營銷觀念決定了企業不能以滿足消費者一次性需求為最終目的,只有隨著消費者的變化調整自己的生產經營與銷售,才是未來企業的生存發展之道。消費者資料庫是整個關系營銷以及IMC的基礎和七點,因而不斷更新、完善的資料庫成為一種必需。現代計算機技術以及多種接觸控制實現了生產商與消費者之間的雙向溝通,由此可以掌握消費者態度與行為的變化情況。
可以說,沒有雙向交流,就沒有不斷更新的資料庫;沒有不斷更新的資料庫,就失去了IMC的基礎。因而建立在雙向交流基礎上的循環是IMC的必要保證。
發揮資源的杠桿效應最典型的是
資源的杠桿效應一般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利用一種資源獲得其他資源。
2、將一種資源補足另一種資源,以產生更高的復合價值。
3、利用他人或其他企業的資源來完成自己的創業。
4、比別人更長時間運用資源,更充分利用別人沒有意識到的資源。
資源杠桿的概念。
在資源杠桿中,資源的合理分配資源是有限的,要充分利用好有限的資源就得利用資源杠桿。比喻人力資源這一塊,隨著我國濟經發展的轉型升級,人力資源的問題就日益突出,一方面可用的人力資源的高素質的人力資原嚴重不足,而另一方面原始的較粗糙的人又有很多,他們基本上是沒有接受任何培訓,也很難找到工作。要解決這個社會問題,就必須用到資源杠桿,資源向有利的方面傾斜。

Ⅳ 地球的資源是有限的,可以通過什麼來延長它們可供人類利用的時間做到物盡其用。

1、少用一次性筷子和杯子。

在日常的生活交往應酬中,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筷子和杯子,減少對森林資源的浪費。

2、循環用水,擰緊水龍頭。

節約用水資源,就要做到讓水循環利用,洗衣服用過的水可以沖廁所,淘米水可以用來澆花,平時要擰緊水龍頭,不要讓它長流水。

3、垃圾分類再利用。

一些可回收利用的垃圾一定分類利用,不可回收的垃圾要請專業垃圾場進行處理,尤其是生活電池,切不可隨意丟棄。



(4)如何利用可用資源擴展閱讀:

地球的資源的狀況:

世界衛生組織提供的數據顯示,世界供水總量(包括淡水湖泊和河流)約為91000立方千米。全球有21億人無法獲得安全的飲用水;45億人缺乏有管理的衛生設施。即便在工業化國家,水源也可能受到病原體、肥料和殺蟲劑、重金屬等的污染。

按照世界資源研究所劃定的標准,報告中被列入「水資源極度緊缺」的國家,每年消耗的水量占總可用水量的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