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學校的教學資源怎麼建立模型
擴展閱讀
樓盤蓋起來成本多少 2025-01-16 09:46:03

學校的教學資源怎麼建立模型

發布時間: 2024-08-12 07:24:31

A. 如何有效開展走班制教學模式

「走班制」典型案例賞析

1、分層,分出技術,留住情感

案例一:浙江省溫嶺中學

分層標准不以成績而是按照學習特點將學生分為兩種類型:依賴老師型和自主學習型

浙江省溫嶺中學現在是分科和分類走班,分層走班還未開始,為什麼不急於分層走班?陳才錡告訴記者:「通過民意調查,學生500人希望分層,400人不願意分層。

我們想不要一次給學生和老師的變數太多,七選三先理清,如排課、教學、管理等,所以我們希望學生先確定科目,再認可這樣的走班,待習慣了老師的教學方式後,再開始分層。」

雖未分層走班,但陳才錡卻有著清晰的思路:先分類走班後分層走班,根據每一類學生進行分層教學,語數外三門課在未來將分成AB兩個層次。

不以成績作為分層標准,而是按照學習特點創新地將學生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依賴老師型,第二種是自主學習型,這樣分層避免了給學生貼標簽的嫌疑。

「大部分學校在做分層走班時都會面臨一個問題,學生都願意到成績好的班級去,成績差的班級的學生心裡就會有一種壓抑感。

家長也會有意見,憑什麼我的小孩是B班,老師同樣會有意見,我如何把握兩層次的難度和課時?

根據陳才錡設想的以學生學習特點來分層的話,每門學科開課的課時也不一樣了,比如依賴於老師型的班級,語文開四節課,依賴於自學型的班級,開三節課,給這類型的學生少掉一節,同理,數學、英語學科也一樣。

但學校會給出一個限制,學生三門課不能超出總課時。

比如學生王靜,在語文、數學、英語三門學科中周總節數為11節,她只能選擇兩門每周4節一門每周3節的課。

要點總結:這種分層辦法避開了按成績分班的問題,避免了教師難以掌握教學內容的深淺度。

我看了好幾個分層教學做得比較好的學校,都存在這么一個問題,老師既上快班又上慢班,不知道怎麼把握教學的難易度?有的學校怎麼做呢?慢班少兩個例題,到快班就加兩個例題,實際上也不是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來的,而是根據學生現有學習程度來分的,所以我們希望能夠通過根據學生學習特點的方式來進行分層,從單一的分類走班再到混合的分層和分類走班,這樣教學秩序會很正常。」

2、打破以成績分層的「魔咒」,允許學生自由選層、分類

案例二:上海市大同中學

上海市大同中學將必修課分層分類、打破以成績分層的「魔咒」,允許學生自由選層、選類。

大同中學在語文和英語等主學科上也設置了選修模塊。

以語文為例,所有的學生都應該學習,但不必是所有的學生都要學一樣的語文。

在大同中學,高一下學期至高二下學期里,除了所有學生都必修的語文基礎型課程需要按班級授課之外,實現「走班」的語文拓展型課程被分為8大選修模塊:基礎閱讀、小說閱讀、文言文閱讀、古代詩歌閱讀、現代詩歌閱讀、時文閱讀、寫作指導、名著導讀等。

要點總結: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在不同的學段中選擇不同的模塊組合,每個學生限定選修4個模塊、自主選修2個模塊,其中「基礎閱讀」建議為語文學習基礎薄弱的同學選擇學習,不參加的同學可不選修。

對於「走班制」來說,學生可以在多層次的,並且適合自己發展需要、興趣愛好、接受水平、步調節奏的課程中進行選擇,走班才算是真正地「走起來」。

3、流動管理打消家長顧慮

案例三:上海市浦東復旦附中分校

上海浦東復旦附中分校如今有高二學生75名,高一學生120名。

這些學生正常分班是5個班,但實施走班後,出現了38個不同的常規學科教學班。

為何班級數會多了6倍?原因在於學校不僅全員走班,而且根據學生基礎和能力的不同,在數學、物理、化學、英語四門學科實施了分層教學,每門學科分為A、B、C三層。

A班一般為年級前50%左右的學生,每班人數一般不超過36人;C班為年級後25%以內的學生,通常人數在20人左右甚至更少;其餘學生為B班。

其他學科依據分層學科的班級結構配合實施,比如地理、歷史的分班跟著物理走等。

確定學科後,如何給學生分層呢?學校的做法是:新生入學後先採用行政班級教學,半學期後再依據學生期中考成績、平時課堂表現和作業完成情況,由實施分層教學的四門學科教師給出分層建議。

學校相關負責人解釋,入學即分層的不足之處在於:一是新生入學就分層走班,降低了學生之間的熟悉度;二是學校中考錄取分數普遍較高,區分度小,很難作為學生分層的依據。

此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對於分層,高一新生和家長難免會產生「快班」「慢班」的想法,而且習慣只以中考成績衡量學習水平,如果中考分數較高的學生未進入自己認定的高水平班級,容易產生不良情緒。

分層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情感問題。

要點總結:為了消除家長的顧慮,除了多次與家長溝通「尊重差異和運用差異」的觀念之外,學校的四個分層科目採用流動管理,要求授課教師盡量採用同樣的教學進度和考核難度,但教學難度和作業布置可以有所區別,而且每學期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提出一次班級變動申請。

4、讓學生自己選擇課程不那麼容易,但也是可以做到的。

案例四:浙江省溫嶺中學

走班前預留試錯、反悔、重新填志願三次選科調整機會

在新高考改革政策出台幾年前,溫嶺中學就開始嘗試必修課選修化走班、大班小班化全員導師制、一年五學程制,以及建立充分滿足學生個性化選擇的特色校本課程。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校長陳才錡和溫嶺中學,無疑是新高考改革的探路者和風向標。

為充分滿足理性選擇的需求,溫嶺中學在學生真正走班之前,預留了試錯、反悔、重新填志願三次選科調整機會。

要點總結:第一次選科在第二學程之後,讓學生填寫意向表,目的是大致了解學生的選擇意向;第二次在第三學程開始暑期結束後的第一周;第三次在第三學程結束確定選考科目,通過學程考試,學生會選擇自己最好的三門課作為高考科目。

第四次進行微調和正式確定,一小部分學生對一些學科了解不深的可以有一次再調換的機會。

這次選科要求學生和家長簽字,最終將科目定下來。

「為既尊重學生選擇,又兼顧學校師資和時空的限制,我們讓學生給學校提供第一志願和第二志願兩種選擇,若只有一個選擇則不要遞交第二志願,這也是一種尊重,由小班導師來指導和協調。」

5、管理:資源利用與方式創新

案例六:浙江省溫嶺中學

建立數學模型來設計排課程序

新高考方案實行以來,溫嶺中學的教師和管理層的工作十分緊張,有的老師已經開始跨年級上課了。

走班制給學校的教學秩序、班級管理也帶來新的挑戰:單單排課就是一道技術難題。

排課需要考慮很多復雜的因素,按照老辦法用電腦排課基本癱瘓,找不到一款將選科、編班、排課三項功能合為一體的軟體,只能人工編排,甚至要請大學教授來幫助建立數學模型來設計程序。

陳才錡親自參與了整個排課過程。

「我們首先使用計算機進行排課,把數學模型建立起來後,再根據選科組合一步一步往下推,提出語、數、外先排,把選課人數作為班級進行統一編號,編號豎直(一天的8節課排成一縱行)盡量數字一樣(即盡量在同一個班級上課),橫向(5天的某同一節課排成一橫行)不能重復(即同一節課學生只能在一個班級上課),這些都要在手動編班排課時不停地調整。

比如理化技、政地技、史地技這三種組合有15個人是選通用技術的,我們馬上就把這15人組成一教學班調到晚上上課。

那剩下只有兩門學科就好排了,再比如政史技組合的,我們只需考慮政史這兩門課進行排課,這樣就能很順利地排下去了。

我參與排課是想看看7選3的35種組合的課表能否排得出來,以滿足所有學生的需要,發現一些問題便於決策。」

目前,溫嶺中學在每個教學班門口還放置了一個4層的書架,每層相應的位置貼上學科標簽,學生將相應的作業放置在書架上。

同時要求學生每人准備一個書包,像大學上課一樣,把書隨身攜帶。

後續學校將給每個學生准備一個書櫃,用於放置教科書和學慣用具。

對於考勤,基於溫嶺中學人數多,學生自律性相對比較高的現實情況,陳才錡決定換一種思維管理考勤,從反面去做,將考勤制度建立在所有人都遵守紀律的前提下推行,這樣學校統計起來就更簡單:把學生的座位定下來,比如A同學有行政班的座位,還有教學班的座位,哪一個位置缺了,老師就知道哪一個同學沒到,通過簡訊平台通知班主任。

6、「導師制」學業輔導,「信箱式」收發作業

案例七:浙江省台州一中

針對學生與老師的交流問題,浙江省台州一中的解決方法是通過輔導管理,充分利用夜自修走班和作業輔導課,加大學生與任課老師之間的交流機會。

「夜自修時,要求學科老師要有大學科意識,只要是該學科的老師,學生都可以提問。

再者,每天的第九節課是作業整理課,學校也要求老師進行下班輔導。

」胡君磊說。

同時,台州一中對於作業的管理,實行信箱式收發作業。

在行政班和教學班各設一個課代表,由行政班課代表收齊作業,按不同老師分發到各老師的信箱中,上該節課時,由教學班課代表發到學生手中。

7、班主任和導師雙軌制管理

案例八:上海市浦東復旦附中分校

走班後,教師授課的學生群體多變,班級結構趨向鬆散,這給學生管理帶來巨大挑戰——教師「找不到學生」「抓不住學生」。

為此,浦東復旦附中分校實施了班主任和導師的雙軌制管理。

為便於日常管理,學校在行政體制上編制了7個班級,設置班主任,職責是組織相關主題教育和集體活動;而導師一人負責8~12名學生,按照學生寢室劃分管理區間,主要職責是與學生「點對點」地進行學業指導、升學指導、生活輔導、家校聯系。

學校目前有18位導師,他們利用每兩周一次的導師課,以及每兩周一次在學生宿舍值晚班的時間,與學生進行深入交流。

羅芸芸談到,她的導師課主要採用研究項目的形式,每次提出一個有社會性的討論話題,大家圍坐在一起開展「頭腦風暴」,「這對培養他們的探索精神、發散性思維和辯證性思考力很有好處」。

理想狀態下,導師和班主任應該由完全不同的教師擔任,但目前學校部分教師同時擔任了兩個角色,原因是師資的不足——全職教師只有25人,而且多是剛畢業的大學生,平均年齡不到30歲。

走班制對資源的需求非常大。

副校長虞曉貞認為,目前大多數學校依據現有的資源狀況,只能局部走班,如果要全員走班,則在空間資源和教師資源兩者中至少有一種資源是非常充沛的。

浦東復旦附中分校能做到全員走班,很重要的一個條件是教室資源的充足,其實學校的師資是不足的,在編制有限的情況下,目前用外聘教師來解決問題,所以學校現有 *** 教師15人,佔了全體教師的近1/3。

結語與建議

「走班制」教學給予了學生極大的自主選擇的權利和自由空間,也對教師的教學和學校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課程設計應更具靈活性、多樣性和選擇性,應進一步尊重學生,因材施教,管理機制上應真正確保學生的自主性、積極性,加強對學生選課和生活的指導。

「走班制」作為一種「新型的」更有效的學習組織方式倍受人們推崇,成為高考改革下的一種大勢所趨。

越是在這個時候,越需要我們相互交流,更需要我們能夠冷靜、理智地認識「走班」,理解「走班」背後的教育理念和教學策略的變化,既需要創新思維,同時也需要在積極探索的過程中總結經驗,吸取教訓,穩健推行,讓「走班」成為提升學校軟實力的抓手,讓師生真正享受到「走班」帶來的實惠,讓「走班」成為大教育實踐的新常態。

B. 鏁欏﹁祫婧愬寘鎷鍝浜涜祫鏂欏唴瀹癸紵

鏁欏﹁祫婧愭槸鏀鎸佹暀瀛︽椿鍔ㄦ墍闇鐨勫悇縐嶈祫鏂欏拰緔犳潗鐨勬葷О錛屽畠浠鍙浠ュ府鍔╂暀甯堟洿鏈夋晥鍦拌繘琛屾暀瀛︼紝涔熷彲浠ュ府鍔╁︾敓鏇村ソ鍦板︿範鍜岀悊瑙g煡璇嗐傛暀瀛﹁祫婧愰氬父鍖呮嫭浠ヤ笅鍑犵被鍐呭癸細
1. **鏂囨湰璧勬枡**錛氬寘鎷鏁欑戜功銆佹暀瀛﹀ぇ綰層佽蹭箟銆佹枃絝犮佹堜緥鐮旂┒銆侀槄璇繪潗鏂欑瓑銆
2. **澶氬獟浣撹祫婧**錛氬寘鎷鏁欏﹁嗛戙侀煶棰戙丳PT婕旂ず鏂囩褲佸浘鍍忋佸浘琛ㄣ佸姩鐢匯佹ā鎷熻蔣浠剁瓑銆
3. **鏁板瓧鍖栬祫婧**錛氬湪綰胯劇▼銆佹暀鑲茶蔣浠躲佺數瀛愪功綾嶃佹暟瀛楀浘涔﹂嗐佹暀鑲插鉤鍙扮瓑銆
4. **瀹為獙鏉愭枡**錛氱敤浜庡疄楠屽拰鎿嶄綔鐨勮懼囧拰鏉愭枡錛屽寘鎷瀹為獙瀹よ懼囥佸疄楠岃瘯鍓傘佸疄楠屼華鍣ㄧ瓑銆
5. **鏁欏叿鍜屾ā鍨**錛氬疄鐗╂ā鍨嬨佹暀瀛︽寕鍥俱佹暀瀛︾敤鍏楓佸疄楠岃呯疆絳夈
6. **甯堣祫璧勬簮**錛氭暀甯堢殑涓撲笟鐭ヨ瘑銆佹暀瀛︾粡楠屻佹暀瀛︽妧鑳界瓑銆
7. **瀛︾敓璧勬簮**錛氬︾敓鐨勫︿範涔犳儻銆佸︿範椋庢牸銆佸︿範鍔ㄦ満銆佸︿範鑳屾櫙絳夈
8. **璇劇▼璧勬簮**錛氳劇▼璁捐°佽劇▼寮鍙戙佽劇▼瀹炴柦銆佽劇▼璇勪環絳夈
9. **璁炬柦璧勬簮**錛氭暀瀹ゃ佸疄楠屽ゃ佸浘涔﹂嗐佷綋鑲查嗙瓑鏁欏﹀満鎵銆
10. **紺句細璧勬簮**錛氱ぞ鍖鴻祫婧愩佷紒涓氬悎浣溿佸疄涔犳満浼氥佷笓瀹惰插駭絳夈
11. **璇勪環璧勬簮**錛氳冭瘯銆佹祴楠屻佷綔涓氥佽傚療銆佽胯皥絳夎瘎浠峰伐鍏峰拰鏂規硶銆
12. **鏀跨瓥璧勬簮**錛氭暀鑲叉斂絳栥佹暀瀛︽寚瀵兼柟閽堛佽劇▼鏍囧噯絳夈
13. **瀹墮暱璧勬簮**錛氬墮暱鐨勬敮鎸併佸弬涓庡拰鍙嶉堛
14. **緗戠粶璧勬簮**錛氫簰鑱旂綉涓婄殑鏁欒偛璧勬簮錛屽傛暀鑲茬綉絝欍佽哄潧銆佸湪綰挎暀鑲茶祫婧愮瓑銆
鏁欏﹁祫婧愮殑璐ㄩ噺鍜屽氭牱鎬у規暀瀛︽晥鏋滄湁閲嶈佸獎鍝嶏紝鍥犳わ紝鏁欏笀鍜屽︽牎闇瑕佷笉鏂鏇存柊鍜屼赴瀵屾暀瀛﹁祫婧愶紝紜淇濆畠浠鑳藉熸弧瓚蟲暀瀛﹀拰瀛︿範鐨勯渶奼傘

C. 鏁欏﹁祫婧愭湁閭e嚑縐嶇被鍨嬶紵

璧勬簮錛屾槸涓鍒囧彲琚浜虹被寮鍙戝拰鍒╃敤鐨勭墿璐ㄣ佽兘閲忓拰淇℃伅鐨勬誨拰銆傛暀瀛﹁祫婧愶紝鏄鎸囧湪瀛︽牎鏁欏﹁繃紼嬩腑錛屾敮鎸佹暀涓庡︾殑鎵鏈夎祫婧愶紝鍗充竴鍒囧彲浠ヨ甯堢敓寮鍙戝拰鍒╃敤鐨勫湪鏁欎笌瀛︿腑浣跨敤鐨勭墿璐ㄣ佽兘閲忓拰淇℃伅錛屽寘鎷鍚勭嶅︿範鏉愭枡銆佸獟浣撹懼囥佹暀瀛︾幆澧冧互鍙婁漢鍔涜祫婧愮瓑銆

鍏蜂綋琛ㄧ幇涓烘暀縐戜功銆佺粌涔犲唽銆佹椿鍔ㄦ墜鍐屽拰浣滀笟鏈錛屼篃鍖呮嫭瀹為獙鍜岃懼爞婕旂ず鏃舵墍浣跨敤鐨勫疄鐗╋紝榪樺寘鎷褰曞儚銆佽蔣浠躲 CD-ROM 銆佺綉絝欍佺數瀛愰偖浠躲佸湪綰垮︿範綆$悊緋葷粺銆佽$畻鏈烘ā鎷熻蔣浠躲佺綉涓婅ㄨ BBS 銆佺綉緇滄暀瀹ゃ佸浘涔﹂嗐佺數鏁欏ゃ佹暀甯堛佽緟瀵煎憳絳夊ぇ閲忓彲鍒╃敤鐨勮祫婧愩

1銆佸獟浣撶礌鏉愶細濯掍綋緔犳潗鏄浼犳挱鏁欏︿俊鎮鐨勫熀鏈鏉愭枡鍗曞厓錛屽彲鍒嗕負浜斿ぇ綾伙細鏂囨湰綾葷礌鏉愩佸浘褰/鍥懼儚綾葷礌鏉愩侀煶棰戠被緔犳潗銆佽嗛戠被緔犳潗銆佸姩鐢葷被緔犳潗銆

2銆佽瘯棰樺簱錛氳瘯棰樺簱鏄鎸夌収涓瀹氱殑鏁欒偛嫻嬮噺鐞嗚猴紝鍦ㄨ$畻鏈虹郴緇熶腑瀹炵幇鐨勬煇涓瀛︾戦樼洰鐨勯泦鍚堬紝鏄鍦ㄦ暟瀛︽ā鍨嬪熀紜涓婂緩絝嬭搗鏉ョ殑鏁欒偛嫻嬮噺宸ュ叿銆

3銆佽瘯鍗鳳細璇曞嵎鏄鐢ㄤ簬榪涜屽氱嶇被鍨嬫祴璇曠殑鍏稿瀷鎴愬楄瘯棰橈紝榪欓噷鐨勮瘯鍗鋒槸鏁板瓧鍖栫殑璇曞嵎銆

4銆佽句歡涓庣綉緇滆句歡錛氳句歡涓庣綉緇滆句歡鏄瀵逛竴涓鎴栧嚑涓鐭ヨ瘑鐐瑰疄鏂界浉瀵瑰畬鏁存暀瀛︾殑鐢ㄤ簬鏁欒偛銆佹暀瀛︾殑杞浠訛紝鏍規嵁榪愯屽鉤鍙板垝鍒嗭紝鍙鍒嗕負緗戠粶鐗堢殑璇句歡鍜屽崟鏈鴻繍琛岀殑璇句歡銆

緗戠粶鐗堢殑璇句歡闇瑕佽兘鍦ㄦ爣鍑嗘祻瑙堝櫒涓榪愯岋紝騫朵笖鑳介氳繃緗戠粶鏁欏︾幆澧冭澶у跺叡浜銆傚崟鏈鴻繍琛岀殑璇句歡鍙閫氳繃緗戠粶涓嬭澆鍚庡湪鏈鍦拌$畻鏈轟笂榪愯屻

5銆佹堜緥錛氭堜緥鏄鎸囩敱鍚勭嶅獟浣撳厓緔犵粍鍚堣〃鐜扮殑鏈夌幇瀹炴寚瀵兼剰涔夊拰鏁欏︽剰涔夌殑浠h〃鎬т簨浠舵垨鐜拌薄錛岃繖閲岀殑妗堜緥涔熸槸鏁板瓧鍖栫殑妗堜緥銆

6銆佹枃鐚璧勬枡錛氭枃鐚璧勬枡鏄鎸囨湁鍏蟲暀鑲叉柟闈㈢殑鏀跨瓥銆佹硶瑙勩佹潯渚嬨佽勭珷鍒跺害錛屽歸噸澶т簨浠剁殑璁板綍銆侀噸瑕佹枃絝犮佷功綾嶇瓑錛岃繖浜涢兘鏄鏁板瓧鍖栫殑璧勬枡銆

7銆佸父瑙侀棶棰樿В絳旓細甯歌侀棶棰樿В絳旀槸閽堝規煇涓鍏蜂綋棰嗗煙鏈甯稿嚭鐜扮殑闂棰樼粰鍑哄叏闈㈢殑瑙g瓟銆

8銆佽祫婧愮洰褰曠儲寮曪細鍒楀嚭鏌愪竴棰嗗煙涓鐩稿叧鐨勭綉緇滆祫婧愬湴鍧閾炬帴鍜岄潪緗戠粶璧勬簮鐨勭儲寮曘

9銆佺綉緇滆劇▼錛氱綉緇滆劇▼鏄閫氳繃緗戠粶琛ㄧ幇鐨勬煇闂ㄥ︾戠殑鏁欏﹀唴瀹瑰強瀹炴柦鐨勬暀瀛︽椿鍔ㄧ殑鎬誨拰錛屽畠鍖呮嫭涓や釜緇勬垚閮ㄥ垎錛氭寜涓瀹氱殑鏁欏︾洰鏍囥佹暀瀛︾瓥鐣ョ粍緇囪搗鏉ョ殑鏁欏﹀唴瀹瑰拰緗戠粶鏁欏︽敮鎾戠幆澧冦

鎴戝浗鐩鍓嶆e湪瀹炶岀殑鏂拌劇▼闇瑕佷赴瀵岀殑鏁欏﹁祫婧愪綔鏀鎸侊紝璇劇▼緇撴瀯鍜岃劇▼鍐呭圭殑鍙橀潻鎵╁ぇ浜嗕俊鎮鍖栨暀瀛﹁祫婧愮殑闇奼傚苟涓轟箣鎻愪緵鏇村ぇ鐨勫簲鐢ㄧ┖闂淬

濡傛灉娌℃湁閫傜敤鐨勪俊鎮鍖栨暀瀛﹁祫婧愶紝淇℃伅鎶鏈鐨勫厛榪涙妧鏈娼滃姏灝卞皢闅句互琚鍏呭垎鍙戞帢錛屽娍蹇呭獎鍝嶄漢浠瀵逛俊鎮鎶鏈浣滅敤鐨勮よ瘑錛岃繘鑰岄樆紕嶇幇浠f暀瀛﹁傚康褰㈡垚錛屽獎鍝嶆暀瀛︽柟寮忕殑鏀歸潻錛屼俊鎮鎶鏈鐨勬櫘鍙婂拰榪滅▼鏁欒偛涔熷氨澶卞幓浜嗘剰涔夈

D. 什麼叫教育資源

《教育資源建設技術規范》體系結構與應用模式

來源:北京師范大學現代教育技術研究所 余勝泉、朱凌雲 閱讀:470 2006-01-04 10:30:31

為了避免教育資源建設屬性標注混亂的情況,教育部於2000年組織了專門的研究小組起草制訂了指導我國教育資源建設的技術規范,現在已經第二次頒布了徵求意見稿,本文介紹了《教育資源建設技術規范》(徵求意見稿)的主要內容,並對它可能的應用層次做了闡述。

教學資源建設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礎,是需要長期建設與維護的系統工程。由於教學資源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使得人們對它的理解各不相同,便會出現大量不同層次、不同屬性的教學資源,因而不易管理和利用。為了更有效地建設好各級各類教學資源庫,促進不同資源庫系統之間的數據共享,提高教育資源檢索的效率與准確度,保證資源建設的質量,制訂《教育資源建設規范》(以下簡稱規范)是十分必要的。

教學資源建設可以有四個層次的含義,一是素材類教學資源建設,主要分八大類:媒體素材、試題、試卷、文獻資料、課件、案例、常見問題解答和資源目錄索引;二是網路課程建設;三是資源建設的評價;四是教育資源管理系統的開發;在這四個層次中,網路課程和素材類教學資源建設是基礎,是需要規范的重點和核心;第三個層次是對資源的評價與篩選,需要對評價的標准進行必要的規范;第四個層次是工具層次的建設,網路課程和素材類資源的具體內容千變萬化,各具特色,對應的管理系統必須適應這種形式的變化,充分利用它們的特色。

一、《規范》的目標定位

《規范》的目的是為資源的開發者提供一致的標准,以統一開發者的行為,達到資源基本屬性結構的一致性,以實現資源在區域內的廣泛共享,並為學習者或教育者等對教育資源的查找、評估、獲取和使用能獲得最大效率而提供支持。同時也為不同資源庫系統實現數據的共享和互操作提供支持。

《規范》提供強制的資源技術最低要求和推薦的資源評價指標,以保障教育資源的質量和使用價值。

《規范》是一個較為寬泛的標准,主要側重點在於統一資源開發者的開發行為、開發資源的製作要求、管理系統的功能要求,而不是規定軟體系統的數據結構,主要從四個角度進行規定:一是從資源的技術開發的角度,提出一些最低的技術要求;二是從使用用戶的角度,為方便地使用這些素材,需要對素材標注哪些屬性,並從可操作性的角度,規范了屬性的數據類型及編寫類型,這一部分將主要參考國內頒布的元數據模型及IEEE的LOM模型,從製作素材簡便性,使用素材的方便性的角度上選取一些最為普通的元素,另外,根據不同教育資源的具體特色,設置一些特色屬性。資源的屬性可以作為資源庫管理系統數據結構的直接依據,也可以作為教育資源的XML編碼的標記;三是從資源評審者的角度,提出教學資源的評價標准,作為用戶篩選資源的直接依據。四是從管理者的角度,提出了管理這些素材的管理系統的體系結構以及所應具備的一些基本功能

二、《規范》的范圍

《規范》適用於學習對象中與教育資源開發、應用和管理有關的領域,對教育資源技術開發、屬性標注、資源管理系統開發、教育資源的質量控制等有直接的指導意義。

《規范》定義了一個概念上的數據模型,用於定義教育資源實例的結構。《規范》所界定的教育資源是指:以數字信號在互聯網上進行傳輸的教育信息,它屬於學習對象的一個子集。

《規范》以學習對象元數據規范(LOM)為核心,並針對不同類型的教育資源的特性的建立了擴展屬性集。

《規范》中,教育資源的屬性用於描述該資源的相關特徵。各類資源的統一特徵使用學習對象元數據進行描述,資源的特色屬性主要根據資源特性分類描述。

《規范》可以被別的標准所引用,例如用於定義數據模型實現(即綁定)的標准。這樣,教育資源屬性實例就能被各種學習教育系統所使用,如管理、定位、評估和交換教育資源等等。

三、《規范》的主要內容

1.資源建設范圍的界定

《規范》從教育資源建設的實際出發,確定所面向的資源主要包括以下幾類:

(1)媒體素材:媒體素材是傳播教學信息的基本材料單元,可分為五大類:文本類素材、圖形(圖像)類素材、音頻類素材、視頻類素材、動畫類素材。

(2)題庫:題庫是按照一定的教育測量理論,在計算機系統中實現的某個學科題目的集合,是在數學模型基礎上建立的教育測量工具。

(3)試卷素材:用於進行多種類型測試的典型成套試題。

(4)課件與網路課件:課件與網路課件是對一個或幾個知識點實施相對完整教學的用於教育、教學的軟體,根據運行平台劃分,可分為網路版的課件和單機運行的課件,網路版的課件需要能在標准瀏覽器中運行,並且能通過網路教學環境被大家共享。單機運行的課件可通過網路下載後在本地計算機上運行。

(5)案例:案例是指由各種媒體元素組合表現的有現實指導意義和教學意義的代表性的事件或現象。

(6)文獻資料:文獻資料是指有關教育方面的政策、法規、條例、規章制度,對重大事件的記錄、重要文章、書籍等。

(7)常見問題解答:常見問題解答是針對某一具體領域最常出現的問題給出全面的解答。

(8)資源目錄索引:列出某一領域中相關的網路資源地址鏈接和非網路資源的索引。

(9)網路課程:網路課程是通過網路表現的某門學科的教學內容及實施的教學活動的總和,它包括兩個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學目標、教學策略組織起來的教學內容和網路教學支撐環境。

2.資源開發的質量要求

教育資源是指蘊涵了特定的教育信息,能創造出一定教育價值的各類信息資源,特別是能以數字信號在互聯網上進行傳輸的教育信息。數字化和教育價值是它的核心特徵,它的開發,有相當高的技術要求和教育性要求,《規范》從資源開發的角度,定義了各類資源應符合的技術性要求與教育性要求,所有開發者都應以此為標准,以保證教育資源建設工程的質量。

3.資源屬性的標注

教育資源建設技術規范的基本結構如圖1所示,共包括三大部分,分別為嚴格遵守的必須數據元素、作為參考的可選數據元素和針對資源特色屬性的擴展數據元素。

(1)必需數據元素(LOM核心集)

這類數據元素與學習對象元數據規范中的必需數據元素一致。它是任何類型的資源都必須具備的屬性標注。開發者應嚴格遵循。

(2)可選數據元素(通用可選集)

這類數據元素是與教育資源密切相關、並對各類教育資源都適用的屬性集合。可根據用戶需求和開發者自身的工作過程作為參考屬性有選擇的使用,如果《規范》沒有推薦的屬性取值,要求與學習對象元數據規范的取值相一致。

(3)擴展數據元素(分類擴展集)

這類數據元素根據每類資源各自的特點,制定了與某類資源技術或教學等特徵密切相關的屬性。並補充了一些基本的、必要的特殊資源分類屬性。

圖1 教育資源建設技術規范基本結構

4.資源管理系統的功能要求

教育資源管理系統是對存儲於資源庫介質中的教育資源進行管理、維護和更新的功能性設施,主要包括三個子系統:資源管理(媒體素材庫的管理、題庫管理、試卷庫管理、案例庫管理、課件庫管理、文獻庫管理、常見問題解答庫管理、資源目錄索引庫管理和網路課程的管理等);系統管理(安全管理、網路性能管理、計費管理、故障管理等),資源建設與使用交流(資源更新、郵件列表訂閱、資源定製、非同步交流、同步交流)。這三個子系統為三類用戶(管理員、審核員、一般用戶)提供資源檢索、資源發布、資源審核、許可權管理、計費、用戶信息交流等多個方面的服務。《規范》從這三個方面定義了資源庫管理系統的基本功能。

5.教學資源的評價

教學資源的評價是對資源建設質量的把關,在資源建設和使用過程中,是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對它們進行評價:(1)資源的教育性 :考慮所整合的資源的教育意義,看它是否對學生的身心發展起到正面的促進作用,是否符合教學大綱和課程標准,是否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提高學習興趣;(2)資源的科學性:資源的整合是否客觀、科學,資源提供的知識性是否比較強,能否為日常的教學活動提供相關參考,是否有錯別字或使人產生歧義的科學性錯誤;(3)技術性:資源提供的清晰度與畫面結構以及課件、文本等運行的技術要求是否與現行瀏覽器相符;(4)藝術性:主要是針對多媒體素材而言,主要從表現手法的多樣性、情節的生動性、構圖的合理性以及畫面的靈活性等幾方面來考慮。

評價的方法必須採取多種方法相結合的原則,在資源的整合中我們既要注意資源整合過程的評價,也要注意資源在後期試用與使用中的評價。

6.教學資源的分類體系

良好的分類機制能高效地實現對教育資源的組織管理與使用,根據具體程度的不同,可以分為通用分類(一級分類)和二級分類,甚至三級、四級分類等。《規范》針對教育資源建設的具體領域,建立了更為詳細的分類標准,既包括對每類資源都適用並與資源組織建設過程密切相關的通用分類,即一級分類,又根據不同資源的特殊屬性,提供了更細一級的分類。對於已有的國家標准分類法並適用於教育資源領域的,本規范直接將其引用進來,並納入編碼表中。在實際的開發建設工作中,每個分類都可作為教育資源的一個屬性,具體取值方法參見《規范》正文。

《規范》只列出了最具通用性的分類方法,對於有特殊用途的分類法,允許用戶按照預定義的格式自行擴展,必要時可向有關部門提出申請,將該分類法納入本規范之中。下圖列出了本規范中所提供的分類體系,長方形代表分類方法,橢圓形代表具體的分類內容,對於每一個資源有三個主要分類屬性,即學科、適用對象和素材類型,這三種屬性是對資源進行組織的基本依據,將這三種屬性按先後順序進行排列組合,共產生六種基本的分類體系,如圖所示,可作為資源資源建設內容規劃和具體實施階段的組織建設方法。

圖1 分類組合示例

每一種分類組合代表了不同的資源組織線索,體現了資源組織方式的多樣性,適用於不同類型的資源庫建設。如:建立學科資源庫,則建設者可先以學科為總的分類依據,確定每個學科應含蓋的具體內容,在根據適用對象和素材類型進行詳細劃分。對於其它類型的資源建設模式,也可以適用對象或素材類型為優先分類依據。

7.數據編碼

編碼表主要具有兩個功能:(1)對於某些數據元素的取值,是一個有限元的枚舉類型值,即詞彙表類型,為了統一這些值的設定,特設立屬性值編碼表,此表是一個開放的結構,未能列入之中的值與編碼,請向標准制定機構提交,審定之後納入資源屬性編碼表中;(2)為分類(Classification)提供依據,主要包括兩種分類,通用分類(任何類型的資源都可用的分類方法)和二級分類(主要針對不同類型的資源提供特有的分類方法)。

為了保證編碼的唯一性、穩定性和可擴充性,《規范》採用對象編碼方式,即每一個屬性值,都由三個部分唯一確定:類、對象、屬性,編碼ID就是這三個組成部分的編碼(表中括弧部分)的組合。對於存在國家編碼的屬性值,同樣納入此體系,但編碼ID採用國家編碼。

四、應用模式

《教育資源建設技術規范》在對開發者的行為進行約束的同時,從可操作的角度為教育資源的建設提供了重要的指導和方法,根據資源庫共享的水平,《規范》的應用模式可以劃分為基本的應用層次和擴展的應用層次。

1.《教育資源建設技術規范》基本的應用層次

基本的應用層次主要是資源的整合指導,資源庫管理系統的開發與建設以及實現不同資源庫之間數據的互換,達到教育資源大范圍內的共享。它可以保證資源建設順利的實施,以及區域范圍內教育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共享。

(1)《教育資源建設技術規范》中提供的教育資源分類是進行內容規劃的依據。

資源建設的首要步驟就是要明確具體的建設內容,進行詳細的規劃,界定學科範圍,按照教學大綱和課程目錄的順序來細化建設任務,並以教學的實際需求為依託確定合理的內容比例。附錄中的資源分類為這一步驟提供了確實的依據,不僅包括對學科的一級分類,並根據國家標准分類法細化到二級分類。為了使這一規范更具可操作性,每一分類都提供了具體的取值,即詞彙表,並從技術的角度進行編碼,便於實現資料庫存儲的規范性。

由於我國剛剛邁出教育資源建設標准化與國際接軌的第一步,該規范還存在有待完善的地方,特別是分類體系與編碼表,只提供了最基本的類別,但基礎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職業教育各個領域間彼此有不同的分類方法,所以在具體使用這個規范時往往需要開發者利用LOM模型的第九類信息——分類信息自行擴展分類體系。隨著反饋意見的吸收,《規范》將不斷擴充細化分類表及其編碼,以對具體教育領域的資源建設起到更有針對性的指導作用。

(2)《教育資源建設技術規范》中定義的屬性標注是資源庫系統數據結構的基本依據、也是資源數據可管理的基本前提。

LOM模型的九類信息是一個龐大的元數據集合,面向的是任意一個數字的或非數字的、在技術支撐的學習中能使用的、可重復使用的或被引用的實體,教育資源可以看作學習對象的一個應用實例。《教育資源建設技術規范》中所定義的元數據信息映射到資源建設領域,是對教育資源各種屬性的標識。但過多的屬性會為資源庫的設計與實現帶來很大障礙,更會降低數據表的檢索效率和准確性。為此,《規范》吸收了LOM規范中必需的數據元素作為自己的核心集,在LOM規范的可選數據元素中抽取出了與教育資源密切相關、並對各類教育資源都適用的通用可選集,又針對九類資源的特性定義了分類擴展集。一旦資源屬性確定下來,資源庫的基本結構也隨之確定。教育資源庫大都採用關系型資料庫,關系模型中數據的邏輯結構是一張二維表,橫向為欄位,縱向是記錄。而教育資源的屬性標識就可作為關系表中欄位的名稱。

雖然資源的使用一般以學科和內容為劃分依據,但在物理存儲時,由於同類資源具有相同特性,所以分類擴展集可作為資源的分類存儲結構的依據。良好的存儲結構是資源管理系統的高效處理事務的前提,任何資源的管理都是基於對不同資源屬性的管理,包括上載、檢索、評審、發布等操作。

(3)資源製作的基本要求為資源建設提供了指南

由於教育資源有其特定的應用領域和目的,在技術上必定存在一些特殊要求,要考慮到不同學科和不同教育層次(如:基礎教育、高等教育或職業教育等)的特色,保證教育資源攜帶足夠的信息量,同時帶寬的限制也要求資源的技術品質和數據量支持遠程傳輸。《教育資源建設技術規范》中根據不同資源的技術特性提出了最基本的技術要求,特別是各類媒體素材的製作者在進行開發工作時以技術要求作為開發工具的輸入參數,從而保證資源的可用性。

(4)資源庫系統的體系結構定義了各系統的必須具備的基本功能。

《規范》中節定義了教育資源管理系統應具備的最基本的功能結構,在以屬性標識為依據的數據結構基礎之上,為保障資源管理系統實現對資源的高效管理和利用,提出了一些最基本的結構和功能,這就為管理系統的設計和開發提供了明確的思路和基本的系統框架。無論採用何種程序語言及其邏輯結構,所實現的功能應該是一致的,並可根據實際需求適當擴展。

(5)資源評價指標是篩選與驗收資源的基本依據。

教育資源庫不僅僅是資源在數量上的積累,更需要可靠的質量保證,才能真正為教育教學起到服務作用,這就要求在資源入庫時必須通過審核驗收的環節,確保資源的技術指標和教育價值。如果只依靠學科專家基於經驗的判斷,會因為人的主觀性產生一定的偏差,因此該規范中制定的教育資源評價指標目的在於實現客觀公正的評價,也為開發者的開發工作提供了參考,開發者可依據評價指標來製作高質量的教育資源。

《教育資源建設技術規范》中的評價指標在對實踐工作具有指導意義的同時,必須保持一定的高度和通用性。因而評價指標並沒有針對特定領域的評價對象,而是從一般通用的角度提出了建議性的總則。根據教育評價理論,評價工作必須圍繞評價的對象和評價目標展開,在具體應用時需要根據資源的應用領域制定更為專門的指標體系。如面向基礎教育領域時要著重強調在內容上必須與教學大綱密切相關,並符合中小學生的認知特點;高等教育資源應具有一定的開放性,能為研究者提供廣闊的思路,並能產生學術上的爭議和思想碰撞;而成人教育,則應注重教學的規模和效益。

2.《教育資源建設技術規范》擴展的應用層次

《規范》的擴展應用層次,則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它為教育資源實現跨區域共享以及高效的基於內容的檢索提供了指導。擴展應用層次主要基於XML標記語言而展開,用於對資源庫的高效使用和大規模的數據互換方面。對於常態形式的教育資源,通過資源屬性的XML綁定,可以:

(1)實現對資源進行基於內容的定向檢索,以提高在互聯網上搜索教育資源的效率。

規范提供了對教育資源屬性進行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可擴展標記語言)標記的格式約束,提供編寫相應DTD文檔或Schema文檔的依據,用於實現對資源進行基於內容的定向檢索,以提高在互聯網上搜索所需教育資源的效率,並可根據要求細化到不同層次,如細化到某道試題或某幅圖片的粒度上。

教育資源屬性集以LOM為基本框架,同時針對每類資源不同的特點提供了擴展的屬性集合,這些屬性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為用戶對資源進行檢索時提供依據。將教育資源屬性與XML標記一一對應,根據教育資源建設技術規范編寫具有良好結構的XML文檔,以標記和標記中的內容准確表達該屬性所反映的教育資源某一方面的信息。由於XML語言沒有對平台的依賴性,並且在全球范圍內是公開的,因而使對資源的描述具有一套能與國際接軌、通用性廣的標准。

因為資源的屬性本身攜帶著關於該資源內容方面的信息,這樣用戶就可根據自己的需求,使用搜索引擎藉助XML文檔中標記和內容之間的依存關系對教育資源進行定向檢索。教育資源標注屬性的XML文檔不僅可用於文本類型的資源,也可利用標記和標記之間的文字描述多媒體資源的內容。樣例文檔如下表:檢索關於植物的視頻資源,搜索引擎會根據「< VIDEO >」和 「」標記進行定位,在根據「」和「」之間的信息確定視頻的內容。

植物

……

圖2 XML文檔樣例

(2)提供標準的文件互換格式,為不同系統之間互換數據提供標准介面。

從我國目前教育資源建設的現狀來看,造成重復建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基本數據結構上的差異使得各個資源庫系統之間難以實現資源數據的互通。雖然不同地區開發的教育資源在內容上是互補的,通過互換數據可以節省開發資本和人力,避免重復建設,但由於資源庫系統中存儲資源的屬性和屬性取值沒有遵循統一規范,造成資料庫基本結構存在差異,要實現共享和互換會存在很大障礙。如進行復雜的轉換工作,仍會造成人力和物力的消耗。《規范》為每類資源都定義了必需數據元素(即屬性),和可選與擴展的數據元素,資源庫的開發者可以此為基準,將資源的屬性作為資料庫的欄位,由於遵循了統一的規范,從而決定了資料庫中的欄位名、欄位的數據類型都是一致的,盡管不同地區所採用的開發程序和代碼各異,但由於底層的數據結構一致,不同應用程序都可實現對資源數據的調用。

在進行異地數據互換時,可以將資料庫中的信息以通用的XML文檔格式輸出,利用DOM(Document Object Model,文檔對象模型),對其中的節點(元素)進行遍歷,每個節點的文本屬性值作為資源數據信息導入其它符合此標準的資料庫中,以實現不同資源庫中數據的互換、流通。具體流程如下圖:

圖3 數據互換流程圖

(3)為教育資源的多種加工處理方式和表現形式提供了可能

XML技術語義描述和格式描述是分離的,對於同一語義描述可以有多種格式描述,它只與被標記對象的內容有關,與顯示細節無關,由XSL(eXtensible Style Language 可擴展樣式語言)來描述數據的顯示格式,XSL是一種XML表達語言,與文檔的內容相對獨立,可以用來描述任意一個XML文檔或其中的一部分。因此,同一套XML文檔可以由多種XSL定義顯示方式,這意味著利用XML技術、按照《規范》所定義的屬性對教育資源綁定後,教育資源在顯示時,對於同樣一個資源和同樣的屬性標注,定義不同情況下顯示格式文檔,就可以採用不同的顯示處理方式,在不同的環境下,則會有不同的顯示,比如在個人數字助理(PDA)和台式計算機上,對於同一條圖片數據,就可以有不同的顯示格式。

(4)為建立專業化、具有自擴充能力的開放教育資源庫系統提供了可能

隨著互聯網上數據的不斷膨脹,其中不乏大量有價值的教育信息。但是這類教育資源處於一種零散的分布狀態,且形式、內容各異,盡管可以通過搜索引擎指向目標地址,但不利於用戶的直接檢索和使用。將常見的教學資源集中在一起形成集中式的教學資源庫是比較好的解決辦法。目前所有的教學資源庫系統都是一種封閉的系統,系統資源的更新都是通過人工錄入資料庫,並對資源屬性進行標記後,工作煩瑣,系統更新慢。現有的一些搜索引擎,由於技術的限制,無法提取沒有進行語義標注的資源信息,比如無法知道一副圖片的內容、一個試題的難度等,無法為用戶提供有價值的檢索信息,因而無法形成有良好結構的資源庫。如果在將來所有以常態形式存在的資源(如網頁)都對教育資源按照《規范》進行XML語義綁定後,教育資源庫系統就可以通過搜索代理,自動在網路上搜索圍繞特定主題的教育資源,並提取教育資源的屬性標注,納入到資源資料庫中,供用戶檢索和提取,它可以大大提高資源庫的針對性、開放性和更新速度。開放的教育資源庫不僅體現在能通過其搜索機制,將互聯網上的資源地址收錄到索引資料庫中,更能通過錄入介面,將零散、不規范的網路教育資源進行統一標識,納入到更為完整的資源體系之中,這將是教育資源庫的一大發展趨勢。

E. 教學模型有哪些

NO.1 組織常用的課程設計模型

1.ISD模型

1)ISD模型介紹

ISD( 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模型,即教學系統化設計,是以傳播理論、學習理論、教學理論為基礎,運用系統理論的觀點和知識分析教學中問題和需求並從中找出最佳答案的一種理論和方法。

(1)分析

對教學內容、學習內容、學習者特徵的分析

(2)設計

對學習資源,學習情景,認知工具,自主學習策略、管理與服務進行設計。

(3)開發

根據設計內容進行課程開發。

(4)實施

根據課程開發的成果實施培訓。

(5)評估

對開發的課程評估並形成評估報告。

2)組織ISD模型設計實例

下圖是ISD模型在組織培訓中應用的模型示例。

2.HPT模型

HPT (Human Performance Technology),即績效技術模型,它通過確定績效差距、採取有效益和效率的干預措施,獲得所希望的人員績效。該模型強調對低成本、高效益和高效率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選擇。

HPT模型的操作步驟如下圖:

3.CBET模型

CBET模型( Competency Based Ecation and Training Model),即能力本位教育培訓模式,起始於技術工人的職業培訓,基於職業崗位而開發,明確模式的教學基礎、教學目標和評價標准。

能力可以是動機、特性、技能、人的自我形象、社會角色的 一個方面或所使用的知識整體。所以,能力是履行職務所需的素質准備,通過培訓,可以使人的潛能轉化為能力。

CBET模型基於崗位的課程開發和實施流程如下圖所示:

CBET是以某一工作崗位所需的能力作為開發課程的標准,並將學習者獲得相關能力作為培訓的宗旨。CBET模型體現的能力觀是任務能力觀,它將任務或任務的疊加作為能力,但這種能力觀的應用有其局限性。

CBET模型的指導思想和課程開發方法說明,不同的人才類型存在不同的培養規格和課程模式,所以,不存在離開人才特徵的統一的教學標准。CBET模型應用於組織培訓中需考慮如下三個要素:

4.ADDIE模型

ADDIE模型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即要學什麼(學習目標的制定)、如何去學(學習策略的應用)、如何去判斷學習者已達到學習效果(學習考評實施)。ADDIE模型的流程與內容如下:

5.DACUM模型
DACUM模型(Develop A Curriculum)模型是通過職務分析或任務分析從而確定某一職業所要求的各種綜合能力及相應專項技能的系統方法。

DACUM表是由某一種職務所要求的各種綜合能力(任務領域)以及相應的專業技能(單項任務)所組成的二維圖表,描述了專業課程開發的目標和從事該項職務必須滿足的各種要求。其中,「行」代表專項技能,「列」代表綜合能力。

DACUM包括名稱、任務領域、單項任務和任務完成評定標准四項內容。用DACUM法進行工作任務分析的流程如下:

DACUM方法適用於在活動過程中呈現固定性程序和重復性特徵的再生性技能,如鑽孔工序。但對於需要具備一定理論基礎開展的活動,以及同時呈現靈活性和變通性的創造性技能(如解決工藝問題),DACUM模型在使用中會有一定困難。

NO.2 世界著名課程設計模型

1.泰勒課程設計模型
泰勒是目標模式的代表人物,目標模式是課程設計的主流模式。泰勒基於對課程的規劃和設計提出了以確定教育目標為核心的課程理論。

泰勒課程設計的原理如下:

1)形成課程目標

在課程設計之初,首先需要回答「達成什麼教育目的」的問題,即要確定課程目標。課程目標的決定需要考慮學生、社會以及學科等的需求,並綜合這些需求形成暫時的課程目標。針對暫時的課程目標從教育哲學和學習心理學兩個方面進行過濾,進而形成精確的課程目標。精確的課程目標應當數量少而重要。

2)選擇學習經驗

選擇學習經驗,即確定需要提供什麼樣的學習內容或活動,才能達到之前確定的課程目標。

3)組織學習經驗

在選擇了眾多的內容或活動後,需要回答「怎樣將這些學習經驗有效組織起來」的問題,即組織學習經驗。組織學習經驗的過程就是要對選擇的內容或活動進行適當的分配、整合,並安排合理的學習順序,形成指導學習活動的教材。

4)指導學習經驗

指導學習經驗階段涉及到了實際教學活動的開展,即將課程通過教材內容或活動以及教師的教學引導,讓學生開展學習。

5)評估學習經驗

在進行了一段時間的學習後,需要對已經開展的學習進行評估,以判斷「是否達成了教學目標」,為後續的課程改善、調整或放棄提供信息支持。

2.塔巴課程設計模型

塔巴的課程設計主張採用系統、客觀、研究導向向的思路。塔巴將泰勒的課程設計的四段模式改良為七步模式,重點集中在「目標、學習經驗和評價」三個層面上,這與泰勒是一樣的。塔巴課程設計的七步模式如下圖:

該模式的根本目的是發展學生的思維技能,即教學生如何思考。教師應當避免過多地向學生提供事先准備好的整套概括,應當讓他們學會獨立地處理信息以形成自己的概括。該模式定向於過程,提倡通過觀察形成各種推理類型。

3.斐勒課程設計模型

斐勒認識到泰勒課程設計模型為直線型模型,缺乏回饋,因此對其進行了改良並提出了圓環模式,如下圖:

4.柯爾課程設計模型

柯爾提出了一種具有實用價值且內容豐富的目標模式,該模式包括四項構成內容,即目標、知識、學習經驗和評鑒。柯爾的課程設計模型如下:

1)目標

學生的發展、需要及興趣,所面臨的社會狀況,學科性質和學習形態這三方面是確立目標的來源,同時,確定目標還要考慮認知、情意與技能三個方面的內容。

2)知識

知識的構成要素來源於各學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統整、重復和順序原則是構建知識的標准。

3)學習經驗

學習經驗來自學習者同情境的交互影響。學習者藉助各種感官、肢體的參與體驗,其學習效果會更加深刻而持久。

4)評價

評價的目的在於確認是否達成了目標。進行評價所要收集的數據包括目標的可行性、內容與方法的契合性、學習者的需要與成就等。測驗、面談、考核等是評價的方法。

柯爾課程設計模型不足之處是,在學習經驗和評價之間缺少實施這一動態的動作。只有藉助於實施,學習者所學到的客觀課程內容才能轉化為主觀表現,以進行評價。

5.朗催課程設計模型

朗催提出的課程設計模式,主張課程發展要經過擬定目標、學習設計、評估、改進四個階段,各階段又分為若干細節步驟。朗催的課程設計模型如下:

6.詹森課程設計模型

詹森的課程模型將課程視為課程發展系統的產出,同時也視為教學系統的投入,並界定課程為「具有結構性的一系列預期的學習結果」。

詹森的課程概念模式如下圖:

詹森後來將自己的模式改良成為P-I-E模式,即規劃、實施和評價,詹森的鄂城概念應用於課程與教學時,共分為五個要素,即目標建立、課程選擇、課程結構、教學規則和技術性評價等。

7.瓦克課程實際模型

瓦克的自然模型比泰勒的目標模型更具有彈性,目標在瓦克自然模型中的重要程度較低。瓦克的自然設計模型如下圖:

8.史北克課程設計體系

史北克(Skilbeck)的課程設計模式屬於情境分析模式,是介於目標模式和過程模式的折衷模式,他的課程設計過程架構包括情境分析,目標形成,學程建立,詮釋與實施,監察、反饋、評估和重建五個部分的內容,具體如下:

1)情境分析

情境分析設計課程設計的脈絡和設計的可行性,課程設計者在這個階段需要收集包括相關教育制度、教師的基本資料、學習者的基本資料等在內的信息,並回答「課程問題和需要是什麼?我們如何應付它們?」這個中心問題。

2)目標形成

情境分析的結果是形成目標的前提。

目標描述包括教師和學生的行動(不僅限於行為取向)、預期的學習成果等。

目標的類型包括普遍目標、特定目標、短期目標、長期目標等,這些目標會暗示設計者的偏好、價值、判斷、優先性和強調重點。

3)學程建立

學程建立包括設計教學活動(內容、結構和方法、范圍、順序)、教材、合適的環境、人事調配和角色界定、時間安排、其他資源的供應。

4)詮釋與實施

詮釋與實施關注課程轉變時所遇到的問題,因為課程的引進可能會導致是否接受的問題,設計者應做好准備以應對可能會出現的不確定情況,處理混亂、抗拒、漠不關心等難題。

5)監察、反饋、評估、重建

該階段的主要工作是設計監察和溝通系統,構建評估程序,應付持續評估的實施,保證課程設計過程的連續性。

該階段設計者評估的重點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評估學習者的學習潛能和表現;二是評估設計和實施課程的過程。評估結果會成為討論、反省和行動的依據。

9.迪金課程設計模型

迪金課程設計是一種行動研究模式,它主要是指澳大利亞迪金大學( Deakin University)所提出的批判性的行動研究模式。

迪金模式的行動研究構成了一系列反省性的螺旋,這個螺旋包括四個「過程時刻」,即普遍計劃、行動、行動的觀察、對行動的反省。這一模式的目的在於鼓勵參與者之間的討論和持續的實踐。

迪金的行動研究模式如下圖:

對於迪金行動研究模式的分析如下圖:

聲明:文章來源於網路,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本文所用視頻、圖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第一時間告知,我們將根據您提供的證明材料確認版權並按國家標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刪除內容。
\END\

F. 高等教育的品牌效應信號模型

高等教育的品牌效應信號模型是指學校通過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吸引更多資金和資源投入哪兄,提高學校的社會影響力。

塑造卓越教育價值觀:

1、學校需要明確自身的教育理念和目標,並將其融入到整個教學體系中

學校需要明確自身的教育理念和目標,並將其融入到整個教學體系中。這包括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同時也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力、領導力和社會責任感等綜合素養。學校應該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和志願服務活動,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和社會參與能力。

2、學校在培養學生過程中應該注重個性化的教育和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

學校在培養學生過程中應該注重個性化的教育和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學校可以提供豐富多樣的課程和活動,以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和興趣,幫助學生實現個人潛能的最大化。個性化的教育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的發展。

3、與社會各界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和社會資源

學校還應該與社會各界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和社會資源,以促進學生的職業發展和社會參與。學校可以與企業、政府和社區等合作夥伴開展項目合作和實習計劃,幫助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於實際問題解決,並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和溝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