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礦產資源價值觀
人的礦產勘查活動,不僅要獲取對礦產這一自然存在的真理性認識,而且不可避免地會引發出人們應該如何開發和利用礦產資源的問題。這就是礦產資源的價值問題。遺憾的是,長期以來,傳統科學只注重真理性研究,即注重回答客觀事物「是什麼」這樣的問題,而忽視價值性研究,即忽視解決事物「應怎樣」的問題。由此形成了一些片面觀點,並且把它視為正確觀點用以指導行動,從而使我們陷入困境之中。因此,注重價值問題研究,突破傳統價值觀念,樹立科學的礦產資源價值觀,是找礦哲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這里,從對待礦產資源價值的態度這樣的角度,針對現實中存在的問題,作以下3個方面的闡述:
一、破除「礦產資源無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觀點,樹立礦產資源有限、應當百倍珍惜保護的觀念
按照傳統觀念,人們認為作為自然資源的礦產資源是無限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因而長期以來,人們並沒有節約和愛惜自然資源的意識,濫用和浪費資源成為一種習慣,形成一種浪費型經濟。這種浪費型經濟不僅表現在工業生產和農業生產中,而且表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常常以犧牲和浪費資源的方式實現社會需要的滿足。有資料統計,「社會物質生產從自然界取得的物質中,被利用的僅佔3%~4%,而其餘96%則以有害物質和廢物的形式被重新拋回自然界。工業發達國家每人每年消耗大約30噸物質,其中僅1%~1.5%變為消費品,而剩下的則成為對整個自然界極其有害的廢物。」中國國家環保局的調查顯示:「我國總能源利用率只有30%左右,礦產資源利用率僅40%~50%,社會最終產品僅占原材料投入量的20%~30%。」這樣浪費資源不僅造成環境污染,而且出現資源短缺和能源危機的形勢。
在這種新的形勢下,人們重新審視「資源無限」的觀點,特別是像礦物這樣的不可再生資源,它的埋藏儲量是有限的,隨著它的大量耗用,許多礦物最終耗竭的時刻正在逼近。圖3-4表示了礦物耗竭趨勢;圖3-5表示了礦物資源的估計可采儲量的使用極限;圖3-6是煤和石油產量估計曲線,表明它們的產量將很快達到高峰,此後迅速下降和最終耗竭的趨勢。
圖3-4礦物耗竭趨勢
(引自J·T·哈迪:《科學技術與環境》,1984)
圖3-5礦物資源的估計可采儲量使用期限
(引自P·R·埃利希等:《人口、資源、環境:人口生態學問題》,第二版,W·H·弗里曼公司舊金山版)
圖3-6煤和石油產量估計曲線
我國礦產資源也同樣面臨嚴峻的形勢。例如,按目前礦產資源勘探的程度,45種主要礦產中目前已有10多種礦產探明儲量不能滿足需要,15種支柱性礦產中目前有6種存在儲量不足或地質工作程度不夠的問題。到20世紀末45種主要礦產中有一半不能滿足需要,到2020年,絕大多數礦產探明儲量均不能滿足需要。
科學和實踐表明,礦產資源是有限的,我們要破除資源無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觀點,樹立資源有限、應該倍加珍惜和愛護的觀點,使節約和愛惜資源成為我們時代的風尚。當然,「資源有限論」並不為悲觀論提供論證。因為「資源」概念不是一成不變而是發展的,隨著科學技術進步,雖然有些礦產資源可能出現枯竭,但是可以找到它的代用品;而且,地球上有許許多多物質,現在雖然還未發現它們的用途,但人類一旦對它有了認識,它將為人類提供無限可供利用的可能性。因此,只要我們對待礦物資源採取愛惜和節約的態度,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地球有足夠的能力維持人類社會持續發展的需要。
我們認為,礦產資源既是有限的,又是無限的。說是有限的,因為:①地球就這么大,其礦產資源當然也有一個量限。②礦產資源是不可再生的。③礦產分布不均衡,我國礦產不那麼齊全、那麼豐富。④我國人口眾多,人均擁有礦產資源有限。但是,礦產資源又是無限的。因為:①礦產勘查的深度和廣度還有很大的餘地。②海域找礦大有可為。③由於認識能力與科學技術進步,可以找到更多的礦種與替代品。④人類將發現礦產的多種用途。總之,地球有足夠的能力維持人類社會持續發展。
二、破除「礦產資源無價,可以無償使用」的觀點,樹立礦產資源有價、應當有償使用的觀念
按照傳統觀念,人們認為作為自然資源的礦產資源是沒有價值的。因為它並不是人類勞動的產品,而只有人類的勞動的產品才具有價值。人們對它的使用是大自然的恩賜,因而很長一個時期都實行資源無償使用的政策。
在現實中,雖然各種礦石以一定的價格在市場上出售,有些還十分昂貴,但這並不表明它們就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因為通常它們的價值是按照勘查、開采和運輸的社會必要勞動計算出來的,而它們自身的價值卻沒計算在內。大量礦產,如煤炭、原油和天然氣,各種金屬和非金屬礦石等,莫不如此。至於像金剛石或天然金塊這樣的礦石,雖然價格非常昂貴,但原因只是在於它們非常稀有,發現和開采更加不容易,並受市場物以稀為貴法則使然。
礦產資源無價必然導致礦產資源可以無償使用,從而人們不斷加劇對礦產的掠奪或開采,從開發礦產中受益,又都不必為之付出代價;而且常常為達到投入最少量的勞動開採到最大量礦產的目的,不惜降低回採率。特別是在小礦業發展不受控制的地區,累累出現礦山遭到破壞,礦產受到不可逆轉的損失,甚至達到異常的程度。
在一個國家的范圍內,或者為自身經濟建設發展需要開發礦產,或者為出口需要開發礦產。這里實際上都是把礦產作為經濟資產(或生產性資產)來看待的;但是在理論上卻否認它們是經濟資產具有經濟價值,在國民經濟統計表上,開發多少礦產作為經濟資產登記在案,表示經濟增長;但是在支出的項目中並不登記礦產資源的消耗(因為它是沒有經濟價值的)。因而這種國民收入統計的是一種虛假的增長,它是寶貴的資源財富的損失,其中大量是永久性損失(在礦產資源不可再生的意義上)。這是一種扭曲的經濟,是一種資產負債的經濟。因為它以犧牲資源為代價,這種經濟增長不僅不能持久,而且最終會給社會經濟帶來破壞。
資源無價助長人們對礦產的掠奪,資源破壞已使我們陷入困境之中。為了走出困境,我們需要按照事物本來面目,破除資源無價的觀點,承認礦產作為重要的生產性資產是具有經濟價值的。它同人類建造的廠房和機器設備一樣,在生產過程中應當作為成本投入看待,對它們的消耗同對其他勞動產品的消耗一樣計入成本,實行礦產資源核算並將它納入國民經濟的核算系統。
這樣,礦產價值計算和價格的制定,就不僅僅是它的勘查、開采和運輸過程所消耗的社會必要勞動,而且應當包括它們自身的價值。有學者認為,礦產如石油的純價值,是它的國際市場的價格減去開發和運輸成本。我們認為,應根據礦產資源質量設計各種礦產價值計算的模式。例如,某一礦產的價值應包括如下的因素:①它的質量(品位)的高低和使用價值的大小;②它的儲量的多少,是否適合於大規模開采;③地質條件和埋藏深淺等,是否便於開采;④它的分布是否接近生產基地,是否便於運輸;⑤開發和使用它時對環境質量的有害影響,即環境損害費用的大小,以及為了避免這種有害影響而支付的保護費用等。也就是說,根據礦產資源的質量列出主要參數,設計它的價值計算的模式,並據此制定出各種礦產使用的價格,科學地實行資源有償使用的政策。
三、破除「礦產資源誰采誰有」的觀點,樹立「資源國有」、「當代人和後代人共有」的觀念,實施礦產資源國有和資源共享的政策
我國《憲法》規定:「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等自然資源,都屬於國家所有,即全民所有。」摒棄「礦產資源誰采誰有」的觀點,樹立「當代人和後代同樣重要」的觀念,實施「資產國有」和「資源共享」的政策,是合理開發和科學利用礦產資源的重要條件。
這里需要指出,「資源共享」和「誰采誰有」是不同的概念。後者不僅侵犯他人的利益,而且是資源破壞的一個重要原因。「資源共享」,從時間的角度來說,「今天和明天同樣重要」,即「當代人和後代同樣重要」,當代人需要的滿足應以對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不造成損害為原則。從空間的角度來說,應當包括地區、國家的資源共享,以及人與其他生命的資源共享。實施這個原則,應禁止任何組織或個人用任何手段侵佔和破壞自然資源,制止誰采誰有的行為。
綜上所述,現實生活已經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科學不僅要研究事實,探求真理,而且要研究價值,彌合事實與價值之間的鴻溝已是科學的迫切任務。波蘭學者維克多·奧辛延斯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訪問了原蘇聯和美國一系列領域的著名科學家,並把采訪的結果寫成《未來啟示錄》一書。他在書的導言中說:「同許多被采訪的科學家一樣,我相信,如果人類作為一種物種想繼續生存下去的話,那麼,把人類價值觀納入科學探索的范圍的這種新趨向就勢在必行了。」也就是說,在找礦領域的科學研究中,我們不僅要回答「是什麼」的問題,例如什麼是礦,礦床是怎樣形成的,到哪裡找礦和如何找礦,即礦產形成規律和找礦的規律這樣的問題,而且要回答「應怎樣」的問題,例如應當怎樣看待礦產資源,應當怎樣使用礦產資源,應當怎樣開采礦產資源,即關於礦產和找礦的價值論問題,樹立正確的礦產資源價值觀。只有這樣,才能在找礦實踐中糾正由錯誤資源價值觀所導致的各種有害行為,走出困境,使我們對有關礦產與找礦的客觀規律的認識,更好地為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服務。
復習思考題
1.礦產勘查實踐與科學理論指導的關系如何?
2.如何理解「階梯式發展」是地質工作者對客觀地質礦產情況進行認識過程中的主要形式?
3.怎樣在復雜的礦產勘查活動中發現真理,把握規律?
4.在人類社會已發展到21世紀的今天,我們應該樹立什麼樣的礦產資源價值觀?
2. 我國礦產資源配置機制的演變
1.我國經濟體制與資源配置機制演變
礦產資源配置是指一個主權國家管轄范圍內的礦產資源在不同使用方向上的分配,具體包括在不同用途、不同地區、不同時間和不同利益主體間的分配。其中不同用途上分配主要體現為礦產資源的產業結構配置;不同地區間分配主要體現為各地區對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程度;不同時間上分配主要體現為「當代人」與「下代人」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佔用程度,即可持續發展;不同利益主體分配,在我國現實情況下,既表現為國家、民營、外資之間分配,又表現為資源在代表不同利益集團的產業部門間的配置。礦產資源配置有別於其他經濟資源和社會資源配置之處也主要表現在上述的合理配置,即要考慮礦產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經濟體制經歷了從計劃經濟體制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與此相適應,我國的礦產資源配置經歷了單一政府計劃配置、計劃配置與市場配置並重兩個階段。在改革開放前後,我國的資源配置傾向於對重工業和農業、技術的投資。
(1)單一的計劃配置階段。
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的投資主要傾向於對重工業傾斜,在資源的配置上,也對重工業傾斜,各企事業單位對資源的佔有和使用是無償無限的。產品的銷售也是由國家包辦,企業沒有負擔,也不擔風險。這種資源配置體制對於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建立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奠定工業化物質技術基礎是必要的。所以,在新中國成立初期,集中建成了一些工業基地,為國民經濟的復甦與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由於這種體制僅靠政府的行政手段在各生產部門、各行業之間分配資源,並沒有形成有利於資源合理流動的資源市場,造成了我國資源產業發展的不平衡、產業結構的不合理。例如: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產值結構之比約為58.5:25.9:16.4;1952年工業占工農業總產值的比例已由30%上升到43.1%,而輕、重工業之比則從1:0.36變為1:0.55,輕工業比例下降,重工業比例迅速上升;在1958~1978年的產業結構重型化配置期內,除個別年份外,重工業比例一直占工業總產值的一半以上,平均比例為54.6%。其中1960年達到了歷史最高峰,重工業比例高達66.6%,農業、輕工業、重工業的比例為21.8:26.1:52.1,產業結構嚴重失衡。但是,由於一些歷史原因,這一不合理的資源配置機制並未得到及時糾正。
另外,這一機制還導致了我國資源的使用權和所有權合二為一,對通過市場配置資源產生了相當大的阻力,這也是我國進行經濟體制改革所必須解決的主要問題之一。
(2)計劃與市場並重的資源配置階段。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體制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改變了過去單一的計劃經濟體制。取而代之的是計劃與市場並重的資源配置方式。在這種形勢下,原來的無償佔有、無限使用資源的現象逐漸在消除。我國的資源配置政策開始向農業、輕工業傾斜,並開始著手對產業結構的不合理狀況進行調整。主要有三個方面的措施:①降低工業發展速度,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同時壓縮基本建設投資,為結構調整創造條件。②放慢在嚴重失衡狀態下膨脹起來的重工業發展速度,加快輕工業發展速度,扭轉輕、重工業嚴重失衡狀態。③調整重工業服務方向及內部結構,強調為輕工業和農業服務產品的增長,扭轉重工業自我循環的狀態。
與此同時,國家還增加了對第三產業的投資力度,加強了對技術資源的配置,不但從國外引進了一些高新技術和設備,而且對科技研究加大了投資,並且通過體制改革極大地增強了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和應用的動力與壓力。
2.我國礦產資源配置機制的演變及其特徵
從體制轉換的角度來看,我國礦產資源配置機制同樣經歷了計劃經濟體制下單一行政干預階段以及改革開放以來計劃機制與市場機制並存的過渡階段。
(1)行政計劃干預為主的無償配置階段。
與其他的國土資源相比,礦產資源的國有化程度最高,產權的單一性和壟斷性也十分明顯,這種現象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表現得非常突出。
新中國成立初期,面對我國十分薄弱的工業基礎(當時工業產值僅占工農業總產值的30%),國家確定了優先發展重工業,強化我國工業基礎的產業發展方針,加大了對礦產資源的開發與需求。在這種情況下,國家對礦產資源的配置採取了行政計劃干預,對礦產資源的勘查、開發、加工利用實行國有化、分部門管理。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單位由國家包辦,不承擔風險,資源開采是無償的。客觀地講,這種資源配置機制,對於我國建立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奠定工業化的物質技術基礎起到了較好作用。這一階段我國礦產資源配置的主要特點可歸納如下:①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利益主體單一,資源的所有權與使用權合二為一。在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無論是礦產資源勘查的地質部門,還是礦產資源開發、加工、利用的有色、冶金、煤炭、石油、建材、化工等工業部門及下屬企業,其資源開發、加工的數量由國家統一分配,單位都屬國家所有,對資源的開采與佔用都是無償的。當然,礦產資源開發的收益也全歸國家所有。②資源無價、資源無償開發利用的思想根深蒂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頒布之前,礦產資源的價值在我國法律條文上沒有明確體現,資源的價值在政府、企業和個人各個層面上均未能得到確認。資源配置按計劃劃撥分配,無須進行價值補償。
(2)計劃與市場調節並存逐步有償配置階段。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礦業領域中的利益主體多元化和企業數量的急劇上升,我國礦產資源的配置手段和方式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一是通過立法進一步明確了礦產資源為國家所有;二是通過政府機構改革逐漸強化了地礦主管部門代表國家管理礦產資源的職能。為確立新形勢下我國礦產資源宏觀配置機制奠定了一定的組織和法律保障,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的統一規劃、協調與管理問題得到了初步解決。這一階段,我國礦產資源配置機制的主要特徵可歸納為:
①單一的行政計劃配置機制被打破,市場配置資源機制開始建立,資源有償使用已逐漸法制化。1986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和1996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以及1998年出台的《探礦權、采礦權轉讓管理辦法》和隨後出台的《探礦權、采礦權評估管理辦法》等法律和法規,都對礦產資源的有償使用、市場配置資源等作了明確規定,為市場配置礦產資源提供了法律保障。礦業權市場開始建立和運轉,並得到初步發展。政府控制的礦業權,也開始改行政審批為市場拍賣。
②礦產資源配置的另一方面就是在不同地區、不同時間、不同用途(產業)等方面的優化配置。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我國礦產資源的配置可以說幾乎沒有考慮到永續性開發利用問題。80年代以後,礦產資源保證程度論證、資源開發的社會與環境效益等問題日益成為理論界的焦點和熱點問題。1994年,國務院第16次常務會議通過了《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的白皮書》,首次鄭重地將「可持續的能源和消費」、「自然資源的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等內容公之於世。
我國的區域政策產業化和產業政策區域化的政策方針,為發揮地區資源優勢、形成各具特色的資源拉動型經濟區,特別是發展中西部礦產資源提供了政策支撐。
3. 異星工廠 讓資源無限採集 應該修改哪裡就是說生產地圖的資源數怎麼修改的大一些
你可以用這個修改器,只想改資源就只勾那個礦產無限就好了。
如果你不想用修改器的話,在游戲裡面有個地圖編輯功能,你可以自己花點時間去話,他可以先生成隨機的地圖再由你修改,你可以用同樣的資源然後吧強度調大,再隨機生成的資源上刷幾下,你滑鼠放上去就能看到那個點的資源變得很多了。再保存地圖你就可以玩了~記得這樣的話你要建一個主角,游戲本身也會提示你的
4. 有限資源和無限資源有哪些
有限資源是泥炭、煤、石油、天然氣、金屬礦產、非金屬礦產等。無限資源有有太陽能、地熱能、水能、風能、生物質能、海洋能、光能等。有限資源是在地球長期演化歷史過程中,在一定階段、一定地區、一定條件下,經歷漫長的地質時期形成的。無限資源是指能夠通過自然力以某一增長率保持或增加蘊藏量的自然資源。對於可再生資源來說,主要是通過合理調控資源使用率,實現資源的持續利用。
更多關於有限資源和無限資源有哪些,進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40b6531615822005.html?zd查看更多內容
5. 現在石油資源、煤炭資源、鈾資源都不夠用一百年了,用完了怎麼辦能源還好,很多材料如塑料怎麼解決
1.只要能源足夠,二氧化碳和水也能夠生產出碳氫化合物來(電解水,用H2還原CO2至CO,H2與CO進行費托合成)或者採用人工藻類培養微藻制油之類的;有足夠的電,土壤里也能煉出鋁和鐵,材料絕對不是問題,成問題的是能耗和價格。
2.可再生能源規模還是不小的,尤其是太陽能,其潛力近乎無限(如果可以建到太空去的話)。
3.煤炭數量絕對不止一百年,僅俄羅斯就有通古斯卡和勒拿河兩個萬億噸級煤田沒有開采,更不用說南極了;而石油在20年前的儲量計算是可以用44年,現在這個數字還是45年;非常規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儲量也很豐富。但是毫無疑問開采能源的成本在上升,開采能源的能耗代價也在上升。
4.通常計算鈾資源是即使鈾價低於80美元的低成本礦山的儲量,只要成本提高,可供開採的鈾礦產量會放大很多;另外海水中還有大量鈾,其工業化提取的成本並不是特別高;而且現有的鈾使用量計算都是不能增殖的反應堆,如果可以使用增殖反應堆,鈾和釷的儲量足夠使用數百年(考慮能源消費增長)。而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核電對天然鈾的價格很不敏感——主要成本來自核電站建設和退役,鈾濃縮和核廢物處理上。
5.在一定科技水平上,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人均能耗水平幾乎是停滯的,而科技水平取得突破意味著更多的能源,如果不能突破,文明會以馬爾薩斯的原則來解決問題,最終文明規模被限制在允許的范疇內,不過那樣也沒有什麼更好的辦法了。
6. 礦產資源品質高如何理解
人的礦產勘查活動,不僅要獲取對礦產這一自然存在的真理性認識,而且不可避免地會引發出人們應該如何開發和利用礦產資源的問題。這就是礦產資源的價值問題。
遺憾的是,長期以來,傳統科學只注重真理性研究,即注重回答客觀事物「是什麼」這樣的問題,而忽視價值性研究,即忽視解決事物「應怎樣」的問題。由此形成了一些片面觀點,並且把它視為正確觀點用以指導行動,從而使我們陷入困境之中。
因此,注重價值問題研究,突破傳統價值觀念,樹立科學的礦產資源價值觀,是找礦哲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這里,從對待礦產資源價值的態度這樣的角度,針對現實中存在的問題,作以的闡述:
破除「礦產資源無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觀點,樹立礦產資源有限、應當百倍珍惜保護的觀念
按照傳統觀念,人們認為作為自然資源的礦產資源是無限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因而長期以來,人們並沒有節約和愛惜自然資源的意識,濫用和浪費資源成為一種習慣,形成一種浪費型經濟。這種浪費型經濟不僅表現在工業生產和農業生產中,而且表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常常以犧牲和浪費資源的方式實現社會需要的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