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資源開發利用程度最高的是哪個地區
擴展閱讀
怎麼要回黑中介費用 2025-01-16 06:44:00
核酸檢測產品稅率是多少 2025-01-16 06:44:00
成本控制手冊怎麼寫 2025-01-16 06:31:02

資源開發利用程度最高的是哪個地區

發布時間: 2024-08-19 03:53:42

① 中國哪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物產最豐富

青海省地大物博,土地總面積72.12萬平方公里,現有耕地56.83萬公頃,宜墾荒地46.67萬公頃,其中柴達木盆地近13.33 萬公頃。總林木蓄積量3063.57萬立方米,人均6.8立方米。可利用草原3333.33萬公頃,約佔全國可利用草場 15%。水資源及水利資源豐富。全省湖泊水面積大於1平方公里的有266個,湖水總面積達1.26萬平方公里,地下水資源總量258億立方米,冰川水儲量 3705.92億立方米,年融水量 35.8億立方米,地表水總流量631.4億立方米。全省有長江、黃河、瀾滄江、內陸河四大水系,水面積5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76條。已探明儲量的礦產有60 多種,以池鹽、石棉、鉀鹽、鎂鹽、水晶、硼砂、鉛鋅等儲量大,品位高,石油、鋁、銅、鉻、鈷、鎳、鐵、芒硝、石膏、自然硫、金等都有一定儲量。此外,天然氣、煤炭、太陽能、風能資源相當豐富。有經濟動物250多種。野駱駝、野氂牛、野驢、藏羚羊、盤羊、白唇鹿、雪豹、黑頸鶴、黑鸛等10種為國家一類保護動物。此外二類保護動物 20 種,三類保護動物 9 種。現已發現葯用植物 500多種,尤以大黃、冬蟲夏草、羌活、雪蓮、貝母等葯材為最,還發現纖維植物500多種,野生油料作物70多種,澱粉植物50多種,化工原料植物 50多種,香料蜜源植物40餘種。糧食作物主產小麥、青稞、蠶豆、豌豆、馬鈴薯及燕麥、蕎麥、莜麥、糜谷等。春小麥和青稞種植面積約占糧食作物面積的 80% 以上。經濟作物產油料及少量糖料、煙葉、葯材。此外還產蔬菜、瓜果和青飼料。其中民和桃、貴德長把梨、三紅蘋果以細脆味甜而著稱 。牧業中主產綿羊、氂牛、河曲馬、浩門馬、玉樹馬、黃牛、山羊、驢、駱駝、互助豬等。此外,青海省還出產各種魚類,如青海湖裸鯉。
柴達木盆地富含鉀鹽、鈉鹽;
動物有藏羚羊,青海湖裸鯉,氂牛,在克魯克湖還有螃蟹、池沼公魚、大青蝦等
植物有冬蟲夏草、胡楊等。

② 新疆土地資源現狀分析

2005年末,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土地總面積166.49 萬平方千米(摺合24.97億畝),約佔全國土地總面積1/6。農用地6306.07萬公頃(9.46億畝),占土地總面積的37.88%,其中,耕地406.34萬公頃(6095.10萬畝),占農用地面積的6.45%;園地35.43 萬公頃(531.45萬畝),占農用地面積的0.56%;林地677.07 萬公頃(10156.05萬畝),占農用地面積的10.74%;牧草地5116.07萬公頃(76741.05萬畝),占農用地面積的81.13%;其他農用地71.16萬公頃(1067.40 萬畝),占農用地面積的1.13%;建設用地122.07萬公頃(0.18 億畝),佔0.73%,其中,居民點及工礦用地97.63萬公頃(1464.45 萬畝),占建設用地面積的79.97%;交通用地6.12萬公頃(91.80 萬畝),占建設用地面積的5.01%;水利設施用地18.33 萬公頃(274.95 萬畝),占建設用地面積的15.01%;未利用地10220.83 萬公頃(15.33 億畝),佔61.39%。土地開發利用率為38.61%。人均耕地0.20公頃(3.03畝)。

第一節 土地資源空間分布

全疆土地總面積166.49萬平方千米,其中,北疆3918.5萬公頃,約佔全疆土地總面積23.54%;南疆10633.89 萬公頃,約佔全疆土地總面積63.87%;東疆2096.58 萬公頃,約佔全疆土地總面積12.59%。

一、農用地

農用地 6306.07 萬公頃(9.46 億畝),占土地總面積的37.88%。北疆3236.89萬公頃,占農用地總面積的51.3%;南疆2541.91萬公頃,占農用地總面積的40.3%;東疆527.27 萬公頃,占農用地總面積的8.4%,其中:

(一)耕地

總面積406.34萬公頃,占農用地面積的6.44%。北疆229.18萬公頃,佔耕地面積的56.4%;南疆163.79 萬公頃,佔耕地面積的40.31%;東疆13.37萬公頃,佔耕地面積的3.29%。

(二)園地

總面積35.43萬公頃,占農用地面積的0.56%。北疆4.35 萬公頃,占園地面積的12.28%;南疆27.53 萬公頃,占園地面積的77.70%;東疆3.55萬公頃,占園地面積的10.2%。

(三)林地

總面積 677.07 萬公頃,占農用地面積的 10.74%。北疆249.16 萬公頃,占林地面積的36.8%;南疆368.68 萬公頃,占林地 面 積 的 54.48%;東 疆 59.04 萬 公 頃,占 林 地 面 積的8.72%。

(四)牧草地

總面積 5116.07 萬公頃,占農用地面積的 81.13%。北疆2726.83萬公頃,占牧草地面積的53.3%;南疆1942.05 萬公頃,占牧草地面積的 37.96%;東疆 447.19 萬公頃,占牧草地面積的8.74%。

二、建設用地

總面積122.07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0.73%。北疆48.0萬公頃,占建設用地總面積的39.32%;南疆52.87 萬公頃,占建設用地總面積的43.31%;東疆21.20 萬公頃,占建設用地總面積的17.38%。其中:

(一)居民點工礦用地

總面積 97.62 萬公頃,占建設用地面積的 79.97%。北疆40.93萬公頃,占居民點工礦用地面積的41.93%;南疆36.57 萬公頃,占居民點工礦用地面積的37.46%;東疆20.12 萬公頃,占居民點工礦用地面積的20.61%。

(二)交通用地

總面積6.12 萬公頃,占建設用地面積的5.01%。北疆2.9 萬公頃,占交通用地面積的47.38%;南疆2.37 萬公頃,占交通用地面積的 38.73%;東疆 0.85 萬公頃,占交通用地面積的13.89%。

(三)水利設施用地

總面積18.33萬公頃,占建設用地面積的15.02%。北疆4.17萬公頃,占水利設施用地面積的22.75%;南疆13.93 萬公頃,占水利設施用地面積的76%;東疆0.23萬公頃,占水利設施用地面積的1.25%。

三、未利用地

總面積 10220.83 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 61.39%。北疆633.61萬公頃,占未利用地總面積的6.20%;南疆8039.11 萬公頃,占未利用地總面積的78.65%;東疆1548.11 萬公頃,占未利用地總面積的15.15%。2005年新疆土地資源空間分布情況詳見表2-1-1和表2-1-2。

表2-1-1 2005年新疆土地利用現狀

表2-1-2 新疆土地利用現狀構成情況

第二節 土地利用變化

通過對1996~2005年期間全區土地資源各類用地面積調查,分析1996~2000年和2001~2005年兩個時段土地利用動態變化情況。

1996~2000年土地利用面積的變化,牧草地和未利用地減少,其他地類均有增加。全區耕地總面積由1996年398.57萬公頃逐年擴大,到2000年全區耕地總面積為416.40萬公頃,增加耕地17.83萬公頃,增加幅度為4.48%;園地面積由1996年16.46萬公頃增長到2000年19.22萬公頃,增加園地2.76萬公頃,增加幅度為16.77%,增幅較大;林地面積由1996年640.09萬公頃擴大到2000年656.41萬公頃,增加林地16.32 萬公頃,增加幅度為2.55%;居民點及工礦用地由1996年86.80萬公頃增長到2000年88.68萬公頃,增加居民點及工礦用地1.89萬公頃,增加幅度為2.18%。

2001~2005 年,土地利用最為明顯變化的是全區耕地總面積由2001年416.40萬公頃逐年減少,到2005 年末全區耕地總面積為406.34萬公頃,耕地減少10.06 萬公頃,減少幅度為2.42%。園地、林地、居民點及工礦用地則穩步增長,其中園地面積由2001年19.68萬公頃增長到2005 年35.43 萬公頃,增加15.75 萬公頃,增加幅度為 80.03%,增幅巨大;林地面積由 2001 年的656.72萬公頃擴大到2005年的677.07萬公頃,增加林地20.35萬公頃,增加幅度為3.10%;居民點及工礦用地由2001 年的88.89萬公頃增長到2005年的97.63萬公頃,增加8.74萬公頃,增加幅度為9.83%,增幅較大。

一、農用地

(一)耕地面積變化趨勢分析

1996~2005年,全區耕地總面積398.57萬公頃擴大到406.34萬公頃。其中,「九五」期間增加16.83 萬公頃;「十五」減少9.06萬公頃,主要是生態退耕和農業結構調整所致。

圖2-1-1 1996~2005年新疆耕地變化趨勢圖

圖2-1-2 1996~2005年新疆各區域耕地變化趨勢圖

1996年到2001 年南、北、東疆耕地面積均呈增長趨勢,在2002年有所下降,2003 年南、北疆耕地面積進一步下降,東疆有緩慢的增長,2005年全疆耕地面積均有所增加。

2002 年土地利用變化的最大特點是生態退耕速度明顯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大根據新疆土地變更數據的統計顯示,耕地總面積為411.59萬公頃,根據新疆土地利用變化情況分析,耕地減少去向主要在以下4個方面:生態退耕面積5.3萬公頃,農業結構調整佔用耕地3.6萬公頃,建設佔用耕地0.36 萬公頃,自然災害毀壞耕地0.18萬公頃,生態退耕和農業結構調整在新疆減少耕地構成中分別佔6.1%和38.2%。2002 年新疆通過土地整理復墾開發新增耕地4.75 萬公頃,補充耕地比建設佔用和災毀的耕地多4.21萬公頃。如果不考慮農業結構調整和生態退耕等佔用耕地,基本實現耕地佔補平衡。

2003年新疆耕地面積為403.72 萬公頃。耕地變化情況為:增加耕地3.94萬公頃,增加來源土地整理3.06 萬公頃,開發0.21萬公頃,復墾0.02萬公頃,農業結構調整0.23萬公頃,其他0.42萬公頃。全區減少耕地11.81 萬公頃。減少的原因為:建設佔用0.24萬公頃,生態退耕6.19萬公頃,農業結構調整5.31 萬公頃,自然災害損毀0.01 萬公頃,其他0.06 萬公頃。與2002 年相比,全區耕地凈減少7.87萬公頃。

2004年新疆耕地面積為402.55 萬公頃。耕地變化情況為:增加耕地2.22萬公頃。增加來源土地整理0.06 萬公頃,開發0.85萬公頃,復墾0.08 萬公頃,農業結構調整 0.508 萬公頃,其他0.72萬公頃。全區減少耕地3.39 萬公頃。減少的原因:建設佔用0.19萬公頃,生態退耕1.17萬公頃,農業結構調整1.81 萬公頃,自然災害損毀0.006 萬公頃,其他0.21 萬公頃。與2003 年相比,全區耕地凈減少1.17萬公頃。

2005年新疆耕地面積為406.34 萬公頃。耕地變化情況為:增加耕地6.01 萬公頃。增加來源為:土地整理0.013 萬公頃,開發1.80萬公頃,復墾0.025 萬公頃,農業結構調整1.27 萬公頃,其他2.90萬公頃。全區減少耕地2.22萬公頃。減少的原因:建設佔用0.26 萬公頃,生態退耕0.43 萬公頃,農業結構調整1.42 萬公頃,自然災害損毀0.018萬公頃,其他0.09萬公頃。與2004年相比,全區耕地凈增加3.79萬公頃。

(二)園地面積變化趨勢分析

1996~2005年,園地面積由16.46 萬公頃增長到35.43 萬公頃,增加18.97萬公頃,增加幅度為115%,增幅巨大。

圖2-1-3 1996~2005年新疆園地變化趨勢

圖2-1-4 1996~2005年新疆各地園地變化趨勢圖

1996年到2001年南、北、東疆園地面積都呈增長趨勢,增長幅度分別為18%、25%、19.5%,全區增長幅度較大。2001 年到2005年南、北、東疆園地面積都呈高速增長趨勢,尤以南疆增長最快,增長幅度分別為94.16%、17.64%、27.85%。

新疆光、熱等資源的區域特殊性,利於發展具有地方特色林果產業。近幾年由於市場需要,新疆園地面積呈較大幅度增長趨勢,加之南疆豐富的光熱資源利於發展園藝生產,大力發展環塔里木盆地的特色優質林果產業帶,從而促使南疆園地面積大幅度增長。

(三)林地面積變化趨勢分析

1996~2005年,林地穩步增長,面積由640.09 萬公頃擴大到677.07萬公頃,增加約37 萬公頃,增加幅度為5.77%。從2001年以後增幅較大。

圖2-1-5 1996~2005年新疆林地變化趨勢

(四)牧草地面積變化趨勢分析

1996~2005年,草地面積由5159.60萬公頃減少到的5021.58萬公頃,減少138.02萬公頃。但是人工草地面積由9.47萬公頃增長到24.62萬公頃,增加15.15萬公頃,增加幅度為160%。

二、主要建設用地變化情況

建設用地總量由1996 年的108.70 萬公頃增長到2005 年的122.07萬公頃。其中,居民點和工礦用地「九五」期間增加1.89萬公頃,「十五」期間增加8.75 萬公頃;交通運輸用地增加1.41萬公頃;水利設施用地增加1.14萬公頃。

圖2-1-6 1996~2005年新疆牧草地變化趨勢

圖2-1-7 1996~2005年新疆人工草地變化趨勢

圖2-1-8 1996~2005年新疆建設用地變化趨勢

通過對1996~2005 年期間全區居民地與工礦用地面積調查,得到全區居民地及工礦用地面積變化趨勢(見圖2-1-9)。

圖2-1-9 1996~2005年新疆居民地與工礦用地變化趨勢圖

圖2-1-10 1996~2005年新疆各地居民地與工礦用地變化趨勢圖

1996年到2001年南、北、東疆居民地及工礦用地面積都呈增長趨勢,增長幅度分別為 2.97%,2.93%,0.43%。2001 年到2004年南、北、東疆居民地與工礦用地面積繼續呈增長趨勢,尤以北疆增長最快,增長幅度分別為3.95%,15.88%,6.28%。

2005年全區居民地及工礦用地總面積97.63 萬公頃,其中,城市用地3.94萬公頃,占總面積的4.04%;建制鎮用地4.62萬公頃,佔4.73%;村莊用地47.96萬公頃,佔49.12%。

自治區城市用地的規模呈不斷擴大的趨勢,與1996 年相比,2005年全區城市用地為3.94萬公頃,比1996 年增長11.61%。建制鎮用地規模也呈不斷擴大的趨勢。居民點用地規模呈現持續平穩的上升趨勢。

圖2-1-11 1996~2005年新疆城市用地變化

圖2-1-12 1996~2005年新疆建制鎮用地變化

圖2-1-13 1996~2005年農村居民點用地變化

第三節 土地資源特點

一、土地資源開發利用的綠洲特點

新疆具有166.49萬平方千米的土地面積,地域遼闊,但是人類主要活動空間卻集中在綠洲之上。新疆綠洲面積為12.59萬平方千米,佔全疆土地面積的7.56%,其中,人工綠洲面積為9.98 萬平方千米,佔全疆土地面積的5.99%,天然綠洲面積為2.61 萬平方千米,佔全疆土地面積的1.57%。

人工綠洲包括耕地、園地、人工林地、人工草地、工礦用地、交通用地、水利設施等用地組成。人工綠洲反映了新疆土地資源開發利用的程度,全疆社會經濟活動幾乎都集中在人工綠洲上進行,而人工綠洲成為新疆土地開發利用的一種獨特模式。

天然綠洲包括平原河谷林、平原灌木林、平原草甸、河流、湖泊、坑礦等土地類型組成。天然綠洲狀況反映了新疆土地資源利用環境的保護程度及質量的好壞,與人工綠洲唇齒相依,休戚相關。大部分人工綠洲是由對天然綠洲的開發利用演變而來,人工綠洲和天然綠洲存在著復雜的制約關系。

綠洲的質量與發展規模,最終受水資源供給的制約。新疆土地利用的綠洲利用形式是新疆土地資源利用的最大特點,正確處理天然綠洲、人工綠洲和荒漠土地的關系,合理確定人工綠洲的規模,是新疆土地資源開發利用中必須考慮的問題。

二、具有發展特色農業的特點

十分豐富的光熱資源和相對穩定的綠洲灌溉農業生態條件,使新疆具有發展特色農業的客觀條件。首先,灌溉農業用水有一定保證,並能根據作物生長需要適時、適量灌溉,為作物充分利用光熱資源和土壤養分,達到優質高產奠定了可靠基礎。同時,水資源較為穩定。新疆地表水總徑流量年際變差系數僅為0.13,相對變幅為38%。暖年份中,高山凍雪融化補給多,中、低山降水補給少;在冷濕年份中,中、低山降水補給多,高山區冰雪融化補給少,這樣的水資源的供給規律,保證了無論在暖或冷濕年份均能使水資源發揮互相調劑與補充的作用,使水源保持基本穩定。其次,豐富的光熱資源是新疆發展特色農業的重要保證,新疆因乾旱少雨、晴朗天氣多、空氣水分少、大氣透明度高,太陽輻射量達130~150 千米/厘米2·年,僅次於青藏高原。日照時間長,年日照時數比國內同緯度地區多幾百小時。溫度的日較差大,加之灌溉有效配合,達到水熱同期,植物光合作用好,干物質積累多。因此,新疆具有發展特色農業的良好基礎。如優質的小麥、玉米、油菜、油葵、紅花、花生,優質的棉花、甜菜、亞麻,優質的瓜菜、水果等。因此,在土地資源開發利用中,要充分把握好新疆土地資源具有開發特色農業的特色。

三、具有生態環境脆弱的特點

新疆地處歐亞大陸腹地,年平均降水為150毫米,降水量只佔全國的4%。森林草原植被主要分布在山區,廣大平原為荒漠植被,土地極易沙漠化,生態環境脆弱。平原地區年大風次數多達10~20天,起沙風佔全年刮風頻率的15%以上,同時具有豐富的沙源,大風和揚沙為土地沙化提供了動力條件,沙化威脅相當嚴重。其次,新疆土地鹽漬化普遍。由於乾旱少雨,土壤淋溶作用弱;又由於灌溉過量及渠系輸水滲漏嚴重,使地下水位升高,在強烈的蒸發作用下,土壤鹽漬化嚴重。再次,新疆深處內陸,除額爾齊斯河外,新疆河流都屬於內陸河,河流沿途溶解的有毒害物質只能向盆地聚集,導致土地資源的自凈能力低,有毒害物質容易積累。所以,新疆土地資源開發利用,必須充分考慮生態環境脆弱的特點。

四、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具有顯著的流域性特點

新疆土地資源開發利用,是按流域來開發利用的。新疆主要靠山區降水,並形成大小不同的河流流向盆地,平原降水極少,綠洲、農業、生態都需灌溉。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因受水資源灌溉條件的限制而按流域分布。人類最早期從河流下游三角洲地帶進行土地開發利用。古代由於生產工具落後,生產力低,大多在地勢平坦,水網發育、引水容易的下游地段開發。如現已深埋於塔里木盆地沙漠中的尼雅、樓蘭等古綠洲,都是逐水草式的開發。隨著人們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水利技術的進步,築壩、修渠、建水庫,才逐步向中、上游進行土地開發利用。因而也就產生了河流全流域的水資源合理分配問題。由於上游土地開發利用過度引水,致使下游地段斷流,河流縮短,湖泊乾涸。如塔里木河下游多年斷流,羅布泊乾涸和艾比湖萎縮等,就是土地開發利用沒有考慮到流域性特點。根據新疆土地利用的流域性特點的要求,土地開發利用的統一管理,首先需要水資源按流域分配的統一管理做基礎。因此,新疆土地開發利用需要水資源統一管理政策與土地資源開發利用相配合。

第四節 新疆綠洲面積與分布

一、新疆綠洲的概念和分類

(一)綠洲的概念與分類

1.綠洲的概念

綠洲可定義為:在乾旱荒漠地理環境下,擁有穩定的水源,光熱資源豐富,土質良好,可滿足中生植物正常繁殖,適宜人類持續從事社會經濟活動的地區。

2.綠洲的內涵

所謂「綠洲」必須同時包括以下內涵:

(1)綠洲位居乾旱荒漠地區。

(2)有穩定的水源是綠洲存在的基本條件或主導因素。

(3)綠色植被是綠洲的基本特色。茂盛的植被是天然綠洲的主體景觀,人工生態是人工綠洲的主體景觀。

(4)綠洲應構成獨特的生態地理系統。

(二)綠洲的分類

劃分綠洲類型有助於人類深入研究綠洲形成演變規律,也便於人類根據不同類型的綠洲採取相應的開發利用方式和適宜的建設保護措施。

綠洲類型的劃分應遵循歷史演化原則、功能化原則和實用性原則。

在學術界,就劃分綠洲已有多種看法,並有許多共識。由於分類角度不一,可採取多層面劃分。例如按人類活動的干預程度可將綠洲劃分為天然綠洲、人工綠洲、半人工綠洲(或准綠洲)。按形成的時間尺度可劃分為古綠洲、老綠洲、新老結合型綠洲、新綠洲。按空間尺度(規模)可劃為特大型綠洲、大型綠洲、中型綠洲和小綠洲;或劃分綠洲群(同一地理單元的大小許多片綠洲組成)、綠洲片(指相當規模的完整綠洲)和綠洲點(指規模較小的散小綠洲)。按社會經濟主導功能劃分為農業綠洲、城鎮綠洲、工礦綠洲與牧業綠洲等。

限於資料和工作基礎,按宜粗不宜細的原則,作二級劃分:天然綠洲可分為天然林草綠洲和天然濕地綠洲;人工綠洲可分為城鎮、農、林、牧用綠洲和工業和礦產型綠洲。詳見表2-1-3。二、新疆綠洲的面積、結構與分布

表2-1-3 新疆綠洲類型的劃分

(一)新疆綠洲的范圍和面積

根據綠洲的概念和綠洲的存在的基本條件,綠洲形成在荒漠區。因此在劃分綠洲時,必須劃分出荒漠區和非荒漠區(半濕潤和濕潤區),以便在荒漠區內確認綠洲的范圍。詳見表2-1-4。

表2-1-4 新疆荒漠區面積及區域分布 單位:萬公頃

1.荒漠區范圍的劃分

荒漠區降水稀少,氣候乾旱,光熱資源豐富,地表徑流缺乏,地表植被稀疏或無植被覆蓋,廣布著沙漠、戈壁,呈荒漠景觀。

2.綠洲范圍的劃分

綠洲是在荒漠環境下形成的特殊地理景觀,有其本身的特徵。可根據以下標志來劃分綠洲:

(1)劃分綠洲的標志:

①水是綠洲存在的基本條件,是荒漠區內凡是有豐富的水源(地下水、河流、湖泊等)的地區,能滿足中生和濕生植物繁殖需要的地方,均屬綠洲范圍。

②灌溉農業是綠洲存在的重要標志,凡是灌溉渠道或管道控制和灌溉余水到達、能滿足中生植物生長的地區。

③荒漠區內河流沿岸、湖泊周圍以及沼澤地生長的喬木、灌木、草甸植被分布的地帶。

④綠洲范圍內的荒地(如小塊沙地、鹽鹼地、裸土地、草地等)和棄耕地、廢渠道、道路、宅基地、古跡等小於100 公頃內的土地均可以納入綠洲范圍。

⑤綠洲內地表覆蓋物根據土地利用類型,有耕地、園地、牧草地(人工草地和草甸草場)、林地(人工林、河谷林)、居民點(城鎮、鄉、村)工礦用地、渠道、水庫、湖泊、坑塘及各類道路、墳地等。

(2)綠洲劃分的方法和步驟:

①分別將1975年美國Land SatMSS(79 米解析度)、2000 年Land SatTM(30米解析度)和2005年中巴CBERS(20米解析度)(其中喀什、伊犁、塔城3地(州)為法國Spot衛星10米解析度)精確配准到已經轉化為阿爾伯特等積圓錐投影的新疆1/25 萬地形圖上。

②依照綠洲劃分的標志和天然綠洲與人工綠洲劃分的原則,建立遙感圖像上的綠洲解譯標志,由兩個解譯人員分別獨立對同一地區遙感影像進行判讀解譯,判讀一致的即可確定判讀類型,不一致須在第三者重新判讀的基礎上取得一致後才可確定類型。

③在套核新疆分縣行政界線的基礎上,根據判讀的各類綠洲的圖斑計算各縣(市)各類綠洲面積,逐級統計到地(州、市)、自治區。

3.綠洲面積的測算結果

經過本次調查,新疆1975年、2000年和2005年綠洲總面積分別為1071.99萬公頃、1153.65萬公頃和1259.29萬公頃,分別佔新疆土地面積的6.49%、6.79%和7.63%。其中,人工綠洲分別為600.23萬公頃、862.14 萬公頃和998.06 萬公頃,天然綠洲分別為471.75萬公頃、291.47萬公頃和261.23萬公頃。詳見表2-1-5。

表2-1-5 新疆各時期綠洲面積表 單位:萬公頃

4.新疆綠洲的面積變化

綠洲面積是一個歷史的動態的數據,在過去50多年的時間里,新疆人工綠洲面積不斷擴大,直到2005 年面積已達998.06 萬公頃,佔新疆土地總面積的6.04%。與解放初相比,1949 年全疆人工綠洲面積大約為225萬公頃,那麼56年裡擴大到4.44倍。可以看出,現代新疆人工綠洲的擴展速率還是很快的。人工綠洲面積的迅速擴展主要有賴於天山南北的大舉開發,特別是北疆准噶爾盆地的開發。20世紀80 年代以前,新疆人工綠洲面積,以南疆為大;而目前,經過50多年的開發,尤其是近30年的開發,北疆人工綠洲面積已超過南疆,佔全疆人工綠洲面積的49.92%,南疆退居第二位,佔46.04%,東疆則只佔4.04%。

新疆天然綠洲的面積為261.23 萬公頃,佔新疆土地總面積的1.58%,占綠洲面積的20.74%。天然綠洲主要分布在南疆,有197.11萬公頃,約佔全疆天然綠洲面積的75.45%;北疆天然綠洲僅有62.80萬公頃,佔全疆天然綠洲面積的24.04%,主要分布在阿勒泰、塔城和伊犁地區;東疆地區天然綠洲面積為1.31萬公頃,只佔全疆天然綠洲面積的0.50%。

(1)新疆綠洲區域分布。

新疆綠洲面積的區域分布見表2-1-6。

由表中可以看出:

表2-1-6 新疆區域綠洲面積與比重 單位:萬公頃

———從綠洲區域分布看,是南疆多於北疆,而從綠洲覆蓋度(即綠洲佔地總面積的比例)看,是北疆高於南疆。

———從天然綠洲情況來看,面積最大和天然綠洲覆蓋度最高的地區在南疆。

———從人工綠洲情況看,北疆的面積略大於南疆,人工綠洲覆蓋度也是北疆高於南疆。

(2)綠洲面積前10位縣(市)的排序。

新疆綠洲面積(規模)在縣(市)間差距頗大。以整體綠洲而言,面積最大的巴楚縣達61.02萬公頃,是綠洲面積最少的烏恰縣0.22萬公頃的277 倍;天然綠洲中,規模最大要數若羌縣,達35.26萬公頃;人工綠洲面積最大的縣市,依次是沙灣縣、阿克蘇市、巴楚縣、烏蘇市、瑪納斯、奇台縣、呼圖壁縣、額敏縣、莎車縣和阿瓦提縣,人工綠洲規模面積最大的沙灣縣44.33萬公頃,是規模最小的烏恰縣0.21 萬公頃的211 倍。新疆綠洲面積(規模)前10位縣(市)排序,詳見如表2-1-7。

表2-1-7 新疆綠洲面積前10位縣(市)排序 單位:萬公頃

③ 西北地區近年來豐富的資源是什麼

西北地區是指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五省區,是我國礦產資源種類組合齊全、品位高、開采條件好,並且各種礦產資源的儲量位居全國前列的地區。西北地區的礦產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在一定程度上決定這一地區經濟發展速度和規模,是西北地區的經濟優勢所在。如何能夠藉助西部大開發這一契機,合理地對西北地區的礦產資源進行開發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1西北地區礦產資源開發現狀
1.1礦產資源豐富,開發利用的潛在價值大
在目前已發現的171種礦產資源中,90%以上在西北地區發現。礦產資源潛在價值33.7萬億元,在全國總份額中佔36.4%。西北五省區礦產資源潛在價值,如表1所示。
1.2主要能源礦產、金屬礦產和化工礦產等分布相對集中,有利於資源開發
西北地區能源礦產資源儲量豐富,煤、石油、天然氣富集區帶明顯。其中煤炭保有儲量達3009億噸,佔全國總量的30%左右,主要分布在陝西、新疆和寧夏;新疆煤炭預測遠景儲量達到2.19萬億噸,居全國首位。西北地區將是我國煤炭最具有開發潛力的地區。石油儲量為5.1億噸,佔全國陸上石油總量的近23%,主要分布在鄂爾多斯盆地、准噶爾盆地、塔里木盆地、吐哈盆地和柴達木盆地。天然氣儲量為4354億立方米,佔全國陸上總量的58.5%,主要分布在鄂爾多斯盆地和塔里木盆地。西北地區是我國重要的能源資源接替基地。 黑色金屬中鉻鐵礦保有儲量的27.8%集中在新疆、甘肅和青海3省區;有色金屬和貴金屬是西北地區的優勢礦產資源;西北地區銅儲量佔全國保有儲量的13.4%;甘肅集中了全國61.8%的鎳和57.0%的鉑族金屬儲量。此外,金礦儲量佔全國的14.2%,銀礦佔10.9%。西北地區還是化工原料的重要產地。全國7.1%的鉀鹽、80.9%的鈉鹽均分布在該地區,如表2所示。
1.3地質找礦潛力大
目前,西北地區比較有前景的成礦區/帶尚有:鄂爾多斯能源富集區、陝甘川接壤地帶有色金屬礦產資源富集區、柴達木礦產資源富集區、塔里木油氣富集區和阿爾泰有色金屬富集區。包括這些成礦區/帶在內的西北五省區有大量未探明的礦產資源,如新疆煤炭預測遠景儲量達2.19萬億噸,居全國首位,塔河油田預測石油地質儲量達7~10億噸等。但目前,西北地區礦產資源勘查投資僅為0.19萬元,不足東部地區1.03萬元的1/5。盡管西北地區已發現的礦產資源總體豐度高,但礦產資源地質研究和開發程度總體較低,如能加大地質勘查工作力度,西北地區應具有發現新礦種、尋找與評價大型、超大型礦產地的良好前景。

④ 求我國生態環境規劃論文一篇

海河流域生態環境用水研究與規劃思路

鄭連生

摘 要 海河流域是我國七大江河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最高的,由此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也很突出。水利規劃應體現水資源利用的多目標,生產用水、生活用水、環境用水都應兼顧。生態環境用水量是水資源可利用量的組成部分,必須給予合理安排。

關鍵詞 海河流域 生態環境用水 水資源

海河流域是我國七大江河流域水資源開發程度最高的,又處在乾旱半乾旱地區,水資源開發利用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很突出。河枯湖干、水面大量減少、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水質日趨惡化、水土流失嚴重、泥沙淤積、物種減少、旱澇災害增多等等。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干擾和作用的強度越來越大,原有的生態平衡被打亂,已經大大超出了海河流域自身生態系統的承受能力。在生態環境脆弱區生態保護的首要任務是生態環境用水應該優先得到安排,力爭滿足其基本要求,只有這樣才能維持生態環境不進一步退化。

許多國家對破壞河流生態環境的教訓和影響進行了反思,都在逐漸將河流進行回歸自然的改造。我國80年代中期就開展了多方面的有關生態環境用水的研究,近些年來一些單位對西北地區生態環境用水和河北省地表水環境用水量估算方法以及北京、蘇州、上海等城市生態環境用水等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為進一步深入研究生態環境用水打下了基礎。

一、研究生態環境用水的基本思路

1.研究生態環境用水量標准

作為一個流域或地區,在氣候、水文、地質、生物、土壤等綜合作用和影響下,形成了一定的自然環境和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和功能。建立水體生態環境恢復目標,確定其用水量,需要了解動植物區系生態環境歷史變化和潛能以及今後的變化趨勢。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等水資源情勢的變化改變了生物賴以生存的環境,導致生物的區系組成、種類、種群數量、群落結構乃至生態系統發生變化,生物的這種變化趨向於適應新的環境,並與新環境之間達到新的平衡,因此生態環境用水也隨之改變,其用水量標准、用水水質、用水形式等都發生了變化。要研究水資源大規模開發前後生態環境變化的情況和原因,提出環境變化之後的生態環境用水量標准和其他要求。

2.研究恢復原有生態環境結構和功能的用水

生態環境結構和功能與河流、湖泊、水庫、濕地、河口以及水生生物資源和受其影響的陸生生物資源緊密相關,要研究解決其用水量、水質、用水形式等。找到生態退化和環境惡化發生的原因,有助於在規劃中調整安排生態環境用水,提出改善生態環境的措施。在乾旱缺水地區把已經退化的生態系統恢復到原有自然狀態�難度很大,往往也不現實。要優先考慮重要水體、重點區域、重點保護的動植物種類等的用水。

3.維持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用水

在確立了生態環境規劃目標的前提下,來安排不再遭受生態環境破壞並達到生態環境系統自我維持狀態所需要的水資源量,只有在滿足流域區域社會經濟所需水量的同時也滿足了生態環境用水,才能保障可持續發展。如果當地滿足不了這個總需水要求,就要開辟跨流域調水等開源辦法來滿足。根據區域生態環境用水量的理論研究成果和生態、環境耗水的定量研究,以及用水量的時空分布要求,提出區域生態環境用水量的計算方法,計算出其用水數量,在水資源規劃中,提出解決生態環境用水的措施和方案。

二、生態環境用水分類及研究內容

1.城市生態環境用水

在城市規劃和建設中要保護原有的水系,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創建一個安全、舒適和優美的景觀,需要考慮一個科學合理的生態環境用水量,以滿足城市生態功能、景觀功能、旅遊休閑功能等要求。

2.恢復和保持地下水環境的用水

超采地下水引起地下水位下降、包氣帶厚度增加、含水層厚度和儲水能力減小、地下水質惡化、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一系列的環境水文地質問題。在地下水介質結構、地下水流動系統、地下水水化學場演變的同時,降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四水轉化關系發生變化,帶來地表、地下環境變化。在嚴重超采地下水地區,應考慮恢復地下水環境的用水,研究保持地下水環境所需的最少水量。

3.恢復和維護濕地生態環境用水

濕地是具有多種功能的生態系統,海河流域濕地類型多、面積大,受人類活動影響很大,生物資源過度利用,濕地區域污染加劇,泥沙淤積加重,特別是水資源的高度利用,使濕地面積減小,功能減弱。要重點研究必須保護的濕地,針對不同濕地,提出最小的生態環境需水量。

4.旅遊環境用水

海河流域是發展水利旅遊重點地區之一,在水資源規劃中,旅遊環境用水要做出必要的安排。根據不同的旅遊景觀要求,計算出年內不同時期的旅遊環境用水量。

5.維持和改善河流、湖泊、水庫水質用水

由於蒸發濃縮,水質惡化,蓄水時間較長,相當一部分水面由於水質變化已不能滿足旅遊、水上運動、景觀的要求等,需要引入、補充水質良好的水。要研究水質與水量關系的數學模型,計算出最小生態環境用水量。需要指出的是,一般不要長時期地用調水、引水來解決被污染河流、湖泊、水庫水質問題,特別在乾旱半乾旱嚴重缺水地區,應該用綜合性水污染防治措施來解決。

6.維持和改善入海河口生態環境用水

河口地區是具有重大資源潛力和環境效益的河流與海洋交互的濕地生態系統類型區。許多河口地區由於人類活動影響引起了河口淤積,還有些河口入海沙量減少引起海岸侵蝕,河口地區承泄點源污染和面源污染引起河口水域水質污染,河口生態環境退化,生物多樣性下降。在對河口功能和效益的評價基礎上,分析計算出生態環境需水量、最小入海流量。

7.改善濱海鹽鹼地洗鹽壓鹽用水

濱海鹽鹼地已經大面積改造為稻田,成為生物資源豐富、農業生產力水平較高、農業生態環境優良的人工濕地。這是通過水利工程引水灌溉,經過長時間的洗鹽、壓鹽,使含有大量氯化鈉的鹽鹼地得以改良的結果。所以,下游濱海區域應保障洗鹽壓鹽種植水稻的用水。

8.維護生物多樣性和生物資源用水

生物與環境的不可分割性決定了維護生物多樣性和生物資源需要有一定的水環境。要保證不同種類生物對水質、水量、水深、水位、流速等的不同的要求。要研究河流湖泊水庫不同區域的生物多樣性現狀和變化,提出維護生態系統的目標,在滿足其水環境的要求下,分析計算出最小用水量。

9.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的生態環境用水

大面積的水土保持將改變區域的降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的轉化關系。這是影響區域水資源供需平衡的不可忽視的水量,但這種影響是緩慢和長期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的生態環境用水應重點解決大面積植被建設生態用水,計算生態用水量。

三、在水利規劃中科學合理安排生態環境用水

1.正確處理與協調生產用水、生活用水與生態環境用水的關系

水資源既是資源又是環境要素。水資源在流動、存蓄的過程中以及降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四水轉化過程中,均發揮著環境的功能和作用。但是這種功能和作用隨著大量的水用於工農業生產和生活,而逐漸減弱,作用變小。

在規劃中應體現水資源的多目標,生產用水、生活用水、環境用水都應兼顧。在輸水、蓄水、用水過程中發揮經濟效益的同時,盡可能滿足生態環境用水要求,最大限度地發揮環境效益。

2.統籌安排優化配置河道內生態環境用水與河道外生態環境用水

生態環境用水過程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用水過程和轉化過程中有環境功能和作用的這部分水量,二是以為生態環境服務為主要目的的用水。

在規劃中可分河道內和河道外生態環境用水。生態環境用水盡可能地在河道內安排利用,減少河道外生態環境用水,這對於維持河流及其通河湖泊、水庫、濕地的自然生態系統,減少用水量,發揮水資源的環境效益意義重大。

3.計算不同保證率可利用的生態環境用水量

生態環境用水量是水資源可利用量的組成部分,因此計算生態環境用水量按一定保證率分河道內和河道外計算,提出不同水平年的生態環境用水量,預測2010年、2020年、2030年不同保證率、不同水平年的生態環境用水量十分必要。

4.規劃中重點解決主要河流減少河道斷流時間和斷流長度所需的生態環境用水量

海河流域主要河道中下游一般年份斷流時間長達300天左右,這是海河流域環境系統的核心問題,應對主要河系進行系統分析,提出逐步解決減少河道斷流時間、減少河道斷流長度的措施和辦法,並列入規劃中。2010年以前重點解決城市河道斷流問題,2020年前結合南水北調恢復到70年代初期河流徑流狀態,2030年使河道斷流時間和長度繼續得到減少。

四、提出解決生態環境用水對策和措施

1.提高認識,調整水利規劃思路

在水利行業內部提高對生態環境的認識,統一在汪恕誠部長提出的海河流域治理的核心問題是生態的認識高度上。

2.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工業結構調整與用水結構調整相結合

在社會、經濟、環境協調發展的共識下,特別是農業種植結構由耗水型的糧食生產轉變為節水高效型三元種植結構(糧食種植、經濟作物、飼料作物)和廣泛採用先進的農藝節水栽培管理技術的條件下,生態環境用水有可能調整出來。

3.加快城市污水處理

這是改善和恢復海河流域生態環境首要的基礎工作。

4.科學調度管理水資源,充分發揮其綜合效益

一方面在滿足生活、生產用水的過程中發揮環境效益和解決生態環境用水的需求,另一方面注意洪水資源利用和調度,特別在平原區搞好河網建設,利用河道、窪淀、溝渠調蓄雨洪。

5.節約用水

通過節約用水滿足社會、經濟發展所需要增加水量中的部分水量,為增加和調劑生態環境用水奠定基礎。

6.按照規劃和協議完成引黃河水的數量,增加東部平原水量

採取人工增雨措施,大面積增加有效降雨量。沿海地區增加海水利用量,減少淡水使用量,南水北調要充分考慮安排生態環境用水。

參考文獻:

1.汪恕誠.海河流域治理的核心問題是生態.中國水利報,2001.6.2

2.汪恕誠.水環境承載能力分析與調控.中國水利報,2001.11.6

3.劉曉濤.關於城市河流治理若干問題的思考.水問題論壇,2001.3

4.馬小俊譯.墾務局改變水務研究重點,美刊《水利工程》1998.7.水利水電快報,第20卷第14期.19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