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地質遺跡資源是指哪些
擴展閱讀
獨角獸產品哪個最好 2025-01-16 04:58:25
電源線成本怎麼算 2025-01-16 04:50:35
21克拉細鑽石煙多少錢 2025-01-16 04:50:34

地質遺跡資源是指哪些

發布時間: 2024-08-22 07:56:05

A. 地質遺跡和地貌景觀資源

地球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演變過程中,由於內外力的地質作用,形成了千姿百態的地貌景觀、地層剖面、地質構造、古人類遺址、古生物化石、礦物、岩石、水體和地質災害遺跡等,其中具有獨特性和典型價值的,便成為人類所關注的地質遺跡。

地質遺跡是在地質歷史時期形成、發展並遺留下來的珍貴、不可再生的地質自然遺產,既包括旅遊中的山水名勝、自然風光等自然遺跡,又包括在挽近地質歷史時期人類形成過程中人類與地質體相互作用和人類開發利用地質環境、地質資源的遺跡以及地質災害遺跡等。

地貌景觀是在成因上彼此相關的各種地表形態的組合,如山地景觀、河谷景觀、湖泊景觀、岩溶景觀等; 地貌為景觀要素之一,常以某一種或兩種主導自然地理要素 ( 如氣候、水文、地貌、土壤、植物、動物) 來命名。

5.1.1 地質遺跡種類及分布

環膠州灣地區地質遺跡包括海岸侵蝕地貌 ( 海蝕崖與海蝕平台) 、海岸堆積地貌 ( 海灘與潮灘) 及古火山口等 ( 圖 5.2) 。

( 1) 海岸侵蝕地貌

海岸侵蝕地貌包括海蝕崖、海蝕平台等 ( 圖 5.3) ,主要位於膠州灣北海岸的城陽區紅島鎮、上馬鎮及黃島,是由火山岩、碎屑岩構成的岩石岸,岸線平直,發育有典型構造———侵蝕基岩。全新世早期海岸線遺跡保存完整,地貌界線明顯。

海蝕崖在膠州灣沿岸非常發育,其組成物質不同,形態也各異。

法家園—大殷家一線海蝕崖低而陡,是由侏羅系萊陽群砂礫岩構成的,其崖壁峻峭,崖高 6 ~7m,由於不斷坍塌,致使海蝕洞、海蝕蜂巢等海蝕現象極不明顯。海蝕崖以上是剝蝕低丘,地勢平緩; 海蝕崖底部海蝕洞穴發育; 崖腳處有大量堆積物,岩塊巨礫堆積於狹窄的礫石海灘上,不同大小的礫石遭受波浪沖蝕,形成渾圓狀、扁圓狀礫石排列於海灘上。

花崗岩組成的海崖在本區不是很普遍,它和砂礫岩組成的海崖不同,崖壁雖然也比較陡峻,但並不那麼直立,崖壁上有各式各樣的海蝕痕跡,如海蝕蜂巢、海蝕裂隙等。

紅島東北的東洋嘴—邵哥庄一帶的海蝕崖為斷層海蝕崖,NE - SW 走向,岸線平直,斷層面向東南傾,傾角 60°左右。斷層面除有浪蝕痕跡外,還有斷層鏡面和擦痕。海岸的東南側尚有 NE—S 向分布的海蝕平台和海蝕柱 ( 圖 5.4) 。

同時,紅島趕海觀光園內不僅存在大量海岸侵蝕地貌景觀,還有著地質發展變動的證據。海岸兩級台地侵蝕崖景觀 ( 圖 5.5) ,由老台地侵蝕轉為新台地的侵蝕,說明該地地質活動呈上升狀態。

圖 5.11 樓山山頂被水泥處理過的岩石

3)由於認識的不足和知識的缺乏,許多地質遺跡被人類活動強烈干擾,如後韓家西北的植物化石,幾乎完全為居民點、公路以及農田等人類活動區域所覆蓋。

(3)保護措施

1)加強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建設,制定相應的管理方法,使地質遺跡的保護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加強宣傳教育,加大《山東省地質環境保護條例》、《地質遺跡保護管理規定》等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使人們樹立保護地質遺跡的意識,不斷增強保護地質遺跡的自覺性,形成保護地質遺跡的氛圍,抵制和防範各種破壞地質遺跡的行為。

3)禁止在地質遺跡保護區從事采礦、取土、采沙、爆破活動;禁止在地質遺跡保護區修建與地質遺跡保護無關的建築物。采礦和採石是破壞地質遺跡的主要方式,潮海火山口即已遭受掠奪性開采,破壞嚴重。建議全面整頓區內采礦場,對列入研究區地質遺跡名錄的地質遺跡區(點)禁止采礦。

4)加大對地質遺跡保護工作的資金投入,對地質遺跡分門別類、按輕重緩急逐步實施登記和保護。對符合條件的應該設立地質遺跡保護區進行封閉或半封閉式管理。

5)制定扶持地質遺跡保護區與地質公園發展的政策。具有典型意義的地質遺跡,可以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建立地質遺跡自然保護區或者地質公園;不具備建立地質遺跡自然保護區和地質公園條件,但具有觀賞和保護價值的地表形態,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可以建立地質地貌景觀保護區,使地質遺跡在保護的前提下進行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在開發利用的過程中又對其進行保護。各級政府和地質遺跡保護主管部門應在資金、技術方面給予扶持。

6)在規劃階段,劃定地質遺跡地貌景觀保護區,在保護區內可以建設具有保護功能的地質公園;保護區不得作為普通建設用地,並與生態間隔帶相結合。建設項目應當避開地質遺跡保護區;確實無法避開的,應當報經該地質遺跡保護區或者地質公園的原批准機關同意,並採取相應的保護措施。

B. 地質旅遊資源的分類

一、地質旅遊資源分類現狀

地質旅遊資源的分類目前尚無統一的標准,由於分類原則、標准、角度不同,其方案也多種多樣。現將主要分類方案簡列於後。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專門的地質古生物遺產景點工作組,於1993年對地質遺跡類型提出了一個分類方案。即把地質古生物遺產分為13大類,每一類中分為若干類型,總稱為景觀類型,這是較全面的一個分類方案。

(1)古生物類,包括動物、植物、生物遺跡、層疊石等。

(2)地貌類,包括洞穴、火山、瀑布、山地、風化地貌、峽灣、岩溶。

(3)古環境類,包括古氣候、全球環境變化。

(4)岩石類,包括火成岩、變質岩、沉積岩的結構與構造。

(5)地層類,包括地質事件、層序地層、主要地層界線。

(6)礦物類。

(7)構造類,包括主要區域構造或主要構造現象。

(8)經濟地質,包括所有礦床類型:侵入的、噴出的、接觸的,如金剛石金伯利岩管、金礦、金屬和非金屬礦坑或采礦。

(9)其他,具有歷史意義的地質景點。

(10)相關關系,板塊構造。

(11)隕石坑。

(12)大陸和海洋尺度的地質特徵,包括板塊構造和它的邊界等,如大裂谷、島弧系。

(13)海底地貌,包括大陸架、海底黑煙洞、深海溝、海山、海底斷層。

——《旅遊地學概論》(陳安澤和盧雲亭,1991)一書,將自然旅遊資源分為5大組15類,而地質旅遊資源包括了其中的岩石圈旅遊資源和水圈旅遊資源兩大組(表2-1)。

表2-1《旅遊地學概論》中地質旅遊資源分類

資料來源:國家旅遊資源開發局、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主編.中國旅遊資源普查規范(試行稿).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1992.

——《中國旅遊資源普查規范》(試行稿)中的地質旅遊資源分為兩類(表2-2)。

表2-2《中國旅遊資源普查規范》中地質旅遊資源分類

資料來源:地質礦產部環境地質研究所編.中國旅遊地質資源圖說明書.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1.

——《中國旅遊地質資源圖說明書》將地質旅遊資源分為35種,即:重要地質剖面,重要化石產地,有特殊價值的產物,峰林地質景觀,碳酸鹽山嶽丘陵地質景觀,高山鈣化地質景觀,砂岩峰林地質景觀,土林地質景觀,丹霞地質景觀,雅丹地質景觀,沙漠地質景觀,花崗岩地質景觀,火山及熔岩地質景觀,變質岩山嶽丘陵地質景觀,海岸地質景觀,現代山嶽冰川地質景觀及登山地,古冰川遺跡,凍融地質景觀,峽谷,瀑布,河流地質景觀,溫泉及地熱地質景觀,具有特殊意義的泉,地震遺跡,崩坡、滑坡、泥石流遺跡,隕石墮落遺址,重要古代水利工程,古采礦、古冶煉遺址,古燒瓷遺址,古窯、岩畫及摩崖題刻,其他地質景觀,多種地質景觀。

——陳安澤研究員提出一個可以滿足各類需要的綜合性地質景觀類型劃分方案,把地質景觀分為4大類,19類,52亞類:

1.地質構造現象大類

(1)地質類:層形剖面、區域標准剖面、典型沉積層序剖面、事件地層剖面。

(2)構造類:典型全球性構造、典型區域性構造、典型中小型構造。

(3)岩石類:典型火成岩(區、體)、典型沉積物(區)、典型變質岩(區)。

(4)礦物類:典型金屬礦物(產地)、典型非金屬礦物(產地)。

(5)礦床類:典型金屬礦床(坑)、典型非金屬礦床(坑)。

2.古生物大類

(1)古人類:古人類遺址。

(2)古動物類:古脊椎動物埋藏地、古無脊椎動物埋藏地。

(3)古植物類:古植物化石埋藏地、古孑遺植物產出地。

(4)古生物群落類:古生物群落埋藏地。

(5)古生物遺跡或可疑古生物遺跡類:古生物遺跡埋藏地、可疑古生物遺跡埋藏地。

3.環境地質現象大類

(1)地震類:古地震遺跡、歷史地震遺跡。

(2)火山類:古火山遺跡、現代火山。

(3)冰川類:古冰川遺跡、現代冰川。

(4)隕石坑:古隕石坑、現代隕石坑。

(5)其他環境地質現象類:滑坡遺跡、泥石流遺跡、地面沉降遺跡。

4.風景地貌景觀

(1)山石景觀類:花崗岩景區(點)、火山岩景區(點)、層狀硅鋁質岩景區(點)、碳酸鹽岩景點(點)、黃土景區(點)、沙積景區(點)、變質岩景區(點)、其他山地景區(點)。

(2)洞穴類:可溶性岩石洞穴、非溶性岩石洞穴。

(3)峽谷類:峽谷景區。

(4)水景類:風景河流、風景湖泊、風景海灣(岸)、瀑布、泉水、溫泉、泥石流及泥泉、其他水景。

——《中國地質旅遊資源》(馮天駟,1998)一書,將地質旅遊資源分類如下:

(1)山嶽地貌旅遊資源:如①花崗岩地貌景觀;②變質岩地貌景觀;③火山及熔岩地貌景觀;④丹霞地貌景觀;⑤砂岩峰林景觀;⑥冰山雪峰景觀;⑦岩溶山地景觀。

(2)岩溶、洞穴旅遊資源:①溶洞;②峰林、峰叢;③高山鈣華;④其他岩溶景觀。

(3)河流、峽谷旅遊資源:①風景河段;②峽谷;③漂流河段。

(4)湖泊旅遊資源。

(5)泉水旅遊資源:①明泉、冷泉;②溫泉、礦泉;③奇泉、怪泉。

(6)瀑布旅遊資源。

(7)海岸、海岸旅遊資源。

(8)冰川旅遊資源:①現代冰川;②古冰川遺跡。

(9)風沙地貌、黃土地貌旅遊資源:①沙漠、雅丹地貌;②黃土及土林。

(10)重要地質剖面、構造及地質災害遺跡:①重要地質剖面;②典型地質構造;③隕石坑;④地震遺跡;⑤崩塌、滑坡、泥石流遺跡。

(11)重要化石產地及古人類遺址:①重要化石產地;②古人類遺址。

(12)典型礦產地及古采冶遺址:①典型特殊礦產地;②古采礦、古冶煉、古燒瓷遺址。

(13)重要古代水利工程。

(14)石窟、岩畫、摩崖題刻。

(15)奇峰異石。

(16)觀賞石。

——《旅遊地質學》(楊世瑜和吳志亮,2006)一書對旅遊地質資源做了比較細致的思考,將地質旅遊資源分為科考/科普性、觀賞性、商品性三大類,比較具有創新意義,其具體分類如下:

1.科考/科普性地質旅遊資源

(1)地殼演化—地質遺跡類:①地質構造;②地層序列;③地質事件;④古生物;⑤古環境。

(2)環境地質—地質災害遺跡(新構造運動):①地震遺跡;②地面沉降;③地塊抬升;④近代火山活動;⑤隕石及隕石坑;⑥滑坡;⑦泥石流;⑧崩塌;⑨侵蝕溝;⑩坡面侵蝕。

(3)經濟地質—人類地質活動遺跡(人類活動對地質的干預):①典型(特色)礦床(類型);②礦產開發遺跡;③典型水利工程。

2.觀賞性旅遊地質資源

(1)第四紀—現代地質景觀:①岩類山嶽地貌景觀;②地質構造地貌景觀;③侵蝕/蝕餘地貌景觀、岩溶景觀(喀斯特)、丹霞地貌、峽谷景觀、淋溶景觀、風蝕景觀、洞穴景觀、侵蝕階地、奇峰異石(象形山石);④盆地谷底。

(2)雪山—冰川地質景觀:①現代冰川景觀·雪山景觀·冰川景觀·冰磧物景觀;②消亡冰川景觀(古冰川)。

(3)河流—湖泊景觀:①湖泊;②河流;③峽谷;④瀑布;⑤泉;⑥洞;⑦暗河;⑧海(湖)岸;⑨海島;⑩沙礫石灘。

(4)文物性地質景觀:①摩崖字畫;②石雕;③石窟;④名人石題(詞);⑤石質文物建築。

3.商品性旅遊地質資源

(1)觀賞石(天然)。

(2)彩石、寶玉石。

(3)觀賞石材。

(4)觀賞礦物礦石。

二、本書對地質旅遊資源的分類

根據我們對地質旅遊資源的定義可知,地質旅遊資源具有很強的科學研究價值和科學普及價值。為了人們在旅遊觀光的同時能更好地理解這些景觀的科學性,本書按照成景的地質作用類型,對地質旅遊景觀分類進行了大膽的嘗試,以便讀者在游覽過程中學到更多的科學知識,從而在感性和理性兩方面都能有所收獲。

我們根據已有的地學知識,以內外力作用為基礎對地質旅遊資源進行分類,我們對外力地質作用採用其對地貌改造的不同階段進行劃分,分為風化作用、剝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和成岩作用。我們將內力地質作用分為構造運動、岩漿活動、變質作用和地震。在對地質旅遊資源進行分類時,我們主要以該地質旅遊景觀所反映的地質作用過程為主要劃分依據,對各種地質旅遊景觀進行分類,其分類具體方案如表2-3。

表2-3地質旅遊景觀分類表

該分類尚有一些不足之處,如有一些景觀具有雙重屬性,不易對其進行簡單分類,針對這些問題,筆者在今後的研究思考中會對其進行完善。但此分類方法,對於不具備地學素養的一般遊人能更好地理解地質旅遊,理解景觀的科學性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從而在深層次上實現寓學於游。

C. 地質資源

組成地質環境的物質在現有社會、經濟和技術條件下能夠為社會經濟所利用的就轉化為地質資源。反過來說,地質資源是構成地質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開發利用地質資源時,既要考慮社會經濟的需要,又要考慮對地質環境的影響。一般來說,地質資源包括礦產、土壤、地下水、地貌景觀等。

(一)礦產

礦產資源的形成與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受制於地質環境的形成及演化過程。由於區域地質歷史、地殼運動、岩漿活動和沉積環境的差異,礦產資源在地質環境中的分布也是不均衡的。根據成因,岩石分為沉積岩、變質岩、岩漿岩三大類,在不同的岩石中往往會形成不同的礦產。例如,煤炭、石油、天然氣、石膏等一般形成於沉積岩中;石墨、大理岩等一般形成於變質岩中;鎢、錫等金屬礦產一般形成於岩漿岩中。受地質構造運動的影響,在地殼沉降地區往往形成煤炭、石油、石膏、岩鹽等沉積型礦產;在地殼岩層褶皺隆起的地區,往往形成多金屬礦產。礦產的形成還與古地理條件有關。例如,在古生代早期,陸地上還沒有出現植物,所以在此之前不可能形成大煤田。古生代後期、中生代的侏羅紀和新生代的第三紀,分別是地球上三次出現大規模森林時期,形成了地質史上三個重要的成煤期。

礦產資源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人們的生產和生活都離不開礦產資源。根據其用途,礦產資源大致可分為4類:能源礦產、金屬礦產、工業礦產和建材礦產。能源礦產主要包括煤、石油、天然氣、泥炭等由地質歷史上有機物堆積轉化而成的化石能源和鈾、地熱等。金屬礦產是國民經濟、國民日常生活、國防工業、高科技產業必需的基礎材料和戰略物資,可細分為黑色金屬、有色金屬、貴金屬、稀有金屬、稀土金屬、分散元素等。工業礦產是具有特殊的化學或物理特性而用於不同工業用途的非金屬礦物或岩石,包括螢石、鉀鹽、重晶石等。建材礦產可用於工程建設和建造建築物,包括水泥用灰岩、高嶺土、石材(大理岩、花崗岩、玄武岩、輝綠岩、安山岩、凝灰岩、板岩)等。

(二)土壤

地殼表層岩石遭受風化作用後,形成鬆散的殘積物。殘積物表層通常是生物活動的場所。生物在生命過程中分泌和產生大量的有機質,有機質與殘積物不斷發生物理化學反應,殘積物逐漸演變,最終形成了今天的土壤。決定成土作用和土壤類型的主要因素是氣候、植被和岩石風化產物的成分。由於自然界地質環境組成、氣候和植被的差異,不同地區形成了各種各樣的土壤。不管是森林土壤、草原土壤,還是水成土壤,其基本物質組成主要包括:礦物質、有機質、水分、空氣和生物(圖1-2)。

圖1-2 土壤的基本物質組成圖

土壤為植物的生長提供了物理支撐和所需的水分與養分。土壤是綠色植物初始生產力建造的基礎之一,它既是農業生物生長發育的出發點,又是基本生物組成的歸宿地。研究表明:土壤地質環境狀況對植物的生長有明顯的影響。土壤中某些地球化學元素的不足或過量,會嚴重影響一些植物的正常生長。例如,土壤中鹽分含量過多時,只能生長少數耐鹽的植物,而不能種植小麥、玉米等農作物;在土壤和水源缺乏鋅元素的地方,種植的豆類作物容易落花落果造成減產等。人們通過比較土壤中地球化學元素和礦物質含量與農作物需求,可以確定不同地區種植各種農作物的適宜性,從而調整農業種植區劃與布局,促進農業增產增收。為了擴大農作物種植面積,人們研究出了很多物理、化學或生物方法來改良土壤,改善土壤地質環境。

土壤是陸地水分循環的紐帶,是水文過程的調節器和緩沖器。降落到陸地表面的大氣降水,除一小部分為植物冠層截留外,到達地面的降水首先滲入土壤,超過土壤入滲能力的降水形成地表徑流,匯聚進入地表水體。滲入土壤的水分,一部分蓄存於土壤根系層中形成土壤水資源,供植物蒸騰蒸發;另一部分在重力作用下,繼續下滲補給地下水,成為地下水的主要補給來源。在地下水淺埋區,在毛細作用下地下水也可上升進入土壤根系層,補給土壤水分,供植物蒸騰蒸發。由此可見,土壤是接納降水的主要場所,在超過土壤接納能力後,降水轉化為地表水和地下水,土壤性質對大氣水、土壤水、地表水、地下水、植物水「五水」轉化具有重要影響。在農業生產中,人們往往通過深耕、秸稈還田、覆膜等措施改變土壤狀況,間接起到調控水分的作用。

土壤對人類活動過程中排放的污染物具有一定的自凈作用。進入土壤的污染物,在土壤微生物、土壤有機和無機膠體等自然因素的作用下,經過一系列的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可使污染物在土壤環境中的數量、濃度或毒性、活性降低[16],從而減輕污染物對經濟社會的負面影響。但是,土壤的自凈能力是有限的。隨著時間的推移,當進入的污染物數量和速度超過了土壤的凈化能力時,土壤地質環境的自然動態平衡就會遭到破壞,導致土壤正常功能失調,土壤質量下降。

(三)地下水

地下水賦存和運移於岩土空隙中,其形成受到地質環境的制約。影響地下水形成的主要因素包括地形地貌、岩石性質、地質構造等。地形地貌決定了地下水的空間分布和運移,岩石性質決定了地下水的貯存空間,地質構造則決定了具有貯水空間的岩土儲水能力。地形平坦的平原和盆地,鬆散沉積物厚,降水形成的地表徑流易於滲入地下補給地下水,所以一般來說平原和盆地中地下水分布廣泛而豐富。堅硬岩石中的地下水存在於各種內、外動力地質作用形成的裂隙之中,分布極不均勻。鬆散岩層中的地下水存在於鬆散岩土顆粒形成的孔隙之中,分布相對較為均勻。

地表以下岩土空隙中的水分,按照其賦存狀態可分為土壤水(包氣帶水)和地下水。土壤水是陸地植物蒸騰和土壤蒸發的基本水源,它在供給植物生長發育需水的同時,積極參與水分循環。地下水處於潛水面以下飽和區,在重力作用下緩慢流動。從整個水循環系統看,地表以下非飽和區和飽和區水分運移有著天然不可分割的聯系(圖1-3),劉昌明等將二者統稱為地中水(Subsurface water)[17]。根據水量的交換關系和聯系強弱,土壤水和地下水的相互作用大致可劃分為以下3種情形:①地下水埋深大於其極限埋深,土壤水和地下水之間為單向聯系,土壤水始終下滲補給地下水。地下水極限埋深系指地下水不能上升至土壤上層,由潛水面上移流量開始為零時的地下水埋深。②地下水埋深小於其極限埋深,大於土壤根區深度,土壤水和地下水之間為雙向聯系,二者間的水量交換頻繁,地下水中的鹽分易在土壤表層積累。淺埋深地下水對土壤剖面的含水量和水勢分布有很大影響,是土壤發生鹽漬化的重要原因,也是地表生態格局變化的影響因子之一。同時,這種情形也增加了地下水遭受污染的風險。土壤中化學物質變化與地下水鹽動態密切相關。③地下水埋深小於土壤根區深度,甚至有時潛水面高出地表,土壤水與地下水之間作用強烈,土壤飽和狀態和非飽和狀態交替頻繁,土壤中的化學和生物過程與地下水變化緊密相關。因地下水位過高而形成的濕地即屬於這種情形。

圖1-3 土壤水與地下水水分運移與轉化示意圖

地下水是水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地表水相比,地下水具有分布廣、水量相對穩定、水質好、不易受污染等特點,在供給工農業和居民生活用水、支撐經濟發展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為重要的生態因子,地下水在維持生態系統方面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地表水生態系統(河道基流、濕地、泉水等)、河岸生態系統和陸地非地帶性植被都需要地下水的補給和維持。在我國西北地區,天然綠洲往往需要地下水的支撐,地下水位的下降和水質的惡化會給綠洲生態系統帶來嚴重影響。丘明新等通過對烏魯木齊柴窩堡地區植被類型及其發育情況進行調查後發現:草甸草場植被發育的優劣與其所處生境的地下水位密切相關。苔草草甸在地下水埋深1.15m時,蘆葦草甸在地下水埋深1.12m時,植被均發育不良;芨芨草草甸在地下水埋深大於2m時植被衰退;蘆葦草甸在地下水埋深大於2m時植被發育很差[18]

地下水,尤其是深層承壓水,還具有平衡地下壓力、支撐上覆岩土體的作用。人工抽汲地下水時,伴隨著地下水從含水岩組中,尤其從那些厚層的半固結淤泥、粘土層中排出,在上覆岩土體的壓力下顆粒間的孔隙被壓縮,最終表現為地面沉降。由於人工大量開采深層承壓水,地下水位過度下降導致粘土層被壓縮,是很多地區發生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

(四)地貌景觀

地質環境是地貌景觀的基礎,而地貌景觀是地質環境在地表的外在表現,也是地質環境對人類活動影響最直接、最顯著的部分。地質環境與其他環境條件相互作用形成了某一區域的特色地貌景觀。在地球演化的漫長地質歷史時期,由於內外動力的地質作用,形成發展並遺留下來的不可再生的地質遺跡,有著極為重要的科學價值和觀賞價值。地質遺跡不僅為生物演化、人類生存發展歷史及尋找礦產資源提供了豐富的實證資料,還為人們提供了回歸自然、修養身心的娛樂場地。根據其形成原因與自然屬性,地質遺跡一般可分為以下5種類型:①有重要觀賞價值和重大科學研究價值的地質地貌景觀。②有重要學術價值的地質剖面和構造形跡。③有重要科學價值的古生物化石及其產地。④有特殊價值的礦物、岩石及其典型產地。⑤典型的地質災害遺跡[19]。地質遺跡作為一種地質資源,越來越多地被人們開發利用,將其科學價值、觀賞價值和教育價值轉化為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在經濟社會中發揮了越來越大的作用。社會發展表明:人類文明愈是高度發展,地貌景觀在人們生活中的地位就愈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