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原因造成海鮮越來越少(望詳細)
你好!
海產品(海鮮)產量減少的原因主要有二個,一個是海洋污染,二是人為的過度捕撈。
一: 過度捕撈使得海產品減少:
就以我國為例:
目前中國海洋生態系統健康總體欠佳,以過度捕撈為代表的對海洋物種的過度利用而直接導致種群數量下降甚至物種滅絕問題十分嚴峻。早在上世紀70年代末,中國近海漁場的底層和近底層傳統經濟魚類已經嚴重衰退和枯竭。目前處於嚴重衰退狀態的魚類包括:大黃魚、小黃魚、帶魚、紅娘魚、黃姑魚、鱈魚、鰩類等,只有中小型的中上層魚類和頭足類尚可捕撈。
從20世紀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的20年時間里,中國海洋捕撈量持續增長。從1997年開始,海洋捕撈量一直穩定在1400萬噸左右。而據專家估算,中國近海漁場漁業資源每年可捕撈量大約為800萬噸。長期巨大的捕撈量是以捕撈幼魚資源和營養層級低的劣質魚種實現的,這種捕撈已經導致了漁業生態系統難以逆轉的嚴重退化。這種退化表現在漁業資源數量結構上為主要魚類個體變小,低齡魚比例增加,魚類性成熟提前,漁業資源已經變成低層次和低營養級。
傳統經濟魚類在中國海洋生態系統營養結構中處於關鍵的位置,關鍵物種數量銳減必然會影響到整個海洋生態系統中其他種類的組織結構。
海洋發展戰略專家表示,要扭轉這種局面,需要相關部門下決心壓船減船,嚴格控制捕撈量,杜絕「休漁三月,一天捕光」的現象。
二: 海洋污染:
還是以我國為例。
海洋污染是對對海洋生態造成嚴重的破壞的根本原因。
發生污染事故的原因主要有,船舶造成的污染、海洋石油開發對海洋造成的污染、陸地工廠對海洋的污染。
自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以來,隨著各國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海洋受到了來自各方面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壞,日益嚴重的污染給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帶來了極為不利的後果。據不完全統計,1999年我國共發生較大漁業污染損害事故947起,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約5億元;2000年發生較大漁業污染損害事故1120起,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約5.6億元。海洋漁業污染損害事故據不完全統計,1999年我國共發生較大突發性海洋漁業污染損害事故104起,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約2.7億元,其中特大漁業污染損害事故(經濟損失在1000萬元以上)3起,重大漁業污染損害事故(經濟損失在100萬元以上)12起。2000年共發生較大漁業污染損害事故120餘起,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約3億元,其中特大漁業污染損害事故4起,重大漁業污染損害事故11起。日益嚴重的污染給生態環境帶來了極為不利的後果,這一問題引起了有關國際組織及各國的政府的極大關注。為防止、控制和減少污染,在一些國家和國際組織的努力下,國際社會先後制定了一系列公約,它們對防止、控制和減少污染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雖然,沿海各國政府及國際組織,針對本國實際情況制訂了相應的法律,國際社會也針對世界海洋污染制訂了一系列的國際公約,但是,海洋環境污染的形勢還是非常嚴重。
謝謝!
B. 現在海鮮是不是不能吃了
1. 近期海鮮市場頻繁與疫情相關聯,例如武漢、北京和大連的疫情都與海鮮市場有關。但需要注意的是,新疆的疫情並非由海鮮引起。因此,雖然有消息稱進口海鮮可能攜帶新冠病毒,但這並未得到官方證實,我們也不宜過度揣測。在此期間,盡量選擇國產海鮮為宜,少吃或避免食用海鮮。
2. 目前,疫情與海產品似乎總是聯系在一起。盡管口罩的需求在下降,但檢測試劑的需求仍然存在,疫苗的需求更是迫切。在大連疫情發生後,大連市衛健委迅速對進口和本地海產品進行了處理,對涉及疫區的海產品進行了嚴格的檢驗。結果顯示,無論是外包裝還是海產品本身,核酸檢測結果均為陽性。盡管如此,經過嚴格的檢驗和處理,市民手中的海鮮仍然是相對安全的。喜歡食用海鮮的市民可以放心食用,但建議做熟並高溫煮透後食用,避免生吃,以及食用變質的海鮮,以防其他病菌感染。
3. 有關進口海鮮攜帶新冠病毒的消息,並非海鮮本身帶有病毒,而是指進口海鮮的外包裝。由於海鮮市場通常濕度大、溫度低,這些條件有利於病毒的存活和傳播,因此需要特別注意防範。我們不應只關注海鮮,類似的環境也應引起我們的警惕。
4. 盡管有人呼籲停止進口海鮮,但暫停進口可能導致沿海地區數億人口的海產品需求無法得到滿足。中國的近海漁業資源早已枯竭,依賴進口海鮮已成為一種常態。對於海鮮愛好者來說,少吃或避免食用是最好的選擇。但如果實在忍不住,可以通過正規渠道購買,並確保食用前已經徹底煮熟。
5. 針對海鮮與疫情的關系,需要理性看待。例如,北京新發地市場的病毒樣本陽性是在牛羊肉和海鮮櫃台發現,但武漢和烏魯木齊的疫情與海鮮無關。大連的感染事件則是與地產海產品加工企業聚集性有關,並非直接關聯進口海鮮。因此,我們不應簡單地將傳染源指向進口海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