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中國七個基礎性資源有哪些

中國七個基礎性資源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4-09-12 20:06:10

㈠ 我國目前的經濟形勢是什麼

(一)經濟增長進入新一輪上升期。今年1—3季度,盡管受到非典的沖擊,GDP增長率仍然達到了8.5%。預計4季度經濟增長率會繼續提高,運用月度宏觀經濟計量分析模型預測,全年GDP增長率可以達到8.6%。這表明從2002年開始,我國GDP增長率已經穩定在8%以上,經濟運行正處於新一輪周期的上升期。
(二)支柱行業增勢強勁,重化工業化特徵日益明顯。前三季度,電子通信設備製造、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交通運輸設備製造、冶金工業和化學工業等支柱工業實現快速增長,對整個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0.7%。重工業增速明顯快於輕工業,重工業增加值增長18.4%,輕工業增加值增長13.9%,重工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64.37%,比2002年全年水平(60.95%)提高3.42個百分點。1998年以來重工業增長相對於輕工業增長有加速趨勢,重工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不斷提高,今年這一比重的提高幅度更大,說明我國經濟發展已進入新一輪重化工業化時期。這一輪重化工業化主要是由工業支柱產業和房地產業快速增長拉動的,與消費結構升級密切相關,具有較強的市場內生機制,將成為未來10年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主要支撐力量。
(三)投資高速增長,消費結構保持升級勢頭。1—3季度,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30.5%,增幅提高8.7個百分點。投資高增長,主要受重化工業化趨勢和民間投資日趨活躍等因素的山鉛拉動。消費增幅受非典影響一度降低,但前三季度累計增長率達到8.6%,同比僅下降0.1個百分點,已經恢復到正常的增長水平,可以認為消費繼續保持了較高水平的穩定增長。盡管有非典沖擊,但消費結構升級態勢比較明顯,1—3季度,建築及裝璜材料類零售額同比增長46.6%,汽車類零售額同比增長77.5%,通信器材類零售額同比增長74%,住、行等方面新的消費熱點持續升溫。
(四)對外貿易增勢強勁,貿易摩擦存在隱憂。1—3季度,出口同比增長32.2%,增幅提高12.9個百分點,持續保持高增長態勢。進口同比增長40.5%,加快23.3個百分點,因此貿易順差比上年同期減少(凈出口91億美元,同比減少109億美元)。分國別和地區看,對美國和部分歐洲國家的出口順差持續增加;而對日本、韓國和我國台灣省的出口逆差則持續擴大。由於美歐是我國主要出口市場,順差擴大勢必加劇貿易摩擦,我國面臨的反傾銷壓力不斷加大。近年來日本、韓國和我國台灣省對美歐出口的一些產品陸續轉移到中國大陸設廠,是我國對美歐順差擴大的重要原因。
(五)總量矛盾緩解,某些能源、原材料供應出現缺口。隨著國內市場活躍和出口增長加快,我國總需求不足的矛盾逐步緩解。物價指數由負轉正,1—3季度,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比上年同期提高0.7%;生產資料價格上升4.5%,但逐季度回穩(分別為4.6%、4.7%、4%)。電力、煤炭、鋼鐵、石化、有逗碧好色金屬等產品供給出現缺慧山口,不少省市被迫限制用電,一些原材料價格上漲較多。目前這些產品的供給正在迅速增加,原材料價格上漲的態勢已經趨緩。總體看,物價仍然保持在低水平,需求約束普遍存在,大多數產品的市場競爭仍比較激烈。
(六)糧食產量持續下降,供求關系並未逆轉。據有關統計,今年糧食產量可能低於9000億斤,也低於全年的糧食需求量。在連續幾年的減產以後,當前市場糧價出現恢復性提高,但是預計糧價以及食品價格不會長時間、大幅度上漲。一是因為庫存水平較高,到2003年底糧食庫存仍將保持在4000億斤以上,比正常水平(近年來估計為3000億斤左右)高出較多;二是糧食生產能力較大,在市場需求拉動下,糧食供給會增長較快,抑制糧價上漲。近期內糧食供給不會出現緊缺,但糧食問題事關經濟全局,需密切關注,高度重視。一方面要嚴格保護耕地,穩定糧食生產能力;另一方面,要鞏固和發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成果,處理好糧食生產與其他經濟作物生產的關系;同時,不要過激反應,造成糧價的大起大落。
(七)貨幣供應和信貸投放持續高增長,外匯儲備大量增加。9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同比增長20.7%;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較年初增加了2.47萬億元,同比多增1.12萬億元。外匯儲備達到3839億美元,較年初增加975億美元,同比多增562億美元。從貸款投放的結構看,經濟內在擴張帶動的需求增加依然是貨幣信貸快速增長的主要原因。雖然存款准備金比率提高,但其緊縮性影響需要逐步釋放,加之經濟升溫的慣性作用,貨幣信貸快速擴張的態勢還會維持一段時間。同時,貨幣市場利率的上升將有助於逐步約束金融機構貸款投放進度。外匯儲備大幅增加主要是由於資本項目順差較大,其中外商直接投資仍是主要來源,也有「熱錢」加快流入的影響。
分 析 預 測
當前我國經濟仍有一定上升空間,世界經濟將保持溫和復甦態勢。預計2004年我國經濟將在較高水平上繼續穩定增長。
(一)當前我國經濟正處於回升期,從國內外條件看,仍有一定上升空間。
在近年來擴大內需、調整經濟結構、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基礎上,我國經濟已經擺脫了持續回落的狀態,進入了全面回升的階段。主要表現是:以改善住、行條件為代表的新一輪消費結構升級開始啟動;由消費升級帶動的高成長產業成為產業升級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和自主發展能力增強;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民間投資正在加速啟動,市場化的投融資活動相當活躍,市場導向的產業集聚效應日趨明顯。這種由市場主導的、以消費升級和企業自主投資為基礎的新一輪經濟快速增長,具有較強的可持續性。
從今年宏觀經濟的幾個主要方面看,經濟增長率比上年提高,國內需求迅速擴大,總量矛盾基本緩解;主要商品的供求格局基本平衡,物價總水平較低且相對穩定;進口增長快於出口增長,外商直接投資繼續快速流入,外部資源供給比較充裕,國際收支狀況良好。總體看,經濟穩定回升並未出現全局性經濟「過熱」,宏觀經濟運行狀況基本健康。但是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特別是電力、鋼材供給缺口較大,造成部分資源性產品供給不足。一些地方正在大上電力設備、鋼鐵加工等項目,如果不正確引導,有可能造成這些行業的盲目擴張和產能過剩。另外,從源頭上看,對一些地方的開發區熱、房地產熱的問題,亦應高度重視,積極引導,規范發展。既維護經濟增長的上升勢頭,又防止局部問題影響全局。
未來經濟增長仍有較大潛力。我國銀行存差仍然較大,外匯儲備雄厚,資金供給比較寬裕;勞動力近乎無限供給,人工低成本優勢將長期保持;技術供給也不存在明顯約束。現有要素供給條件,有利於擴大市場對產品供給的調節空間。同時,我國居民收入穩定增長,城鎮儲蓄水平持續提高,收入和支出預期趨好,消費環境和消費政策逐步完善,居民消費結構升級持續推進,消費需求有望保持較高水平的穩定增長,潛力很大。在消費升級拉動下,產業升級步伐將相應加快,並將帶動投資持續較快增長。這些條件將使我國經濟上升的態勢得到保持。
(二)世界經濟復甦前景趨好。
今年下半年以來,美國、日本經濟復甦的勢頭均超過預期,因此,各方進一步看好今年下半年及2004年世界經濟復甦的前景。世界銀行預測,明年世界經濟增長率可望提高到3%,其中發達國家將升到2.5%,美國、日本、歐元區將分別達到3.4%、1.3%和1.7%;發展中國家增長率將升為4.9%。IMF預測明年全球增長4.1%,其中美國為3.9%,日本為1.4%。總體看,世界經濟將保持溫和復甦的態勢,但仍存在不確定性。值得注意的是,世界性的通貨緊縮並未緩解,貿易保護有增無減,針對中國外貿外匯政策的外部壓力較大,我國的外貿環境趨於嚴峻。
(三)對明年經濟走勢的初步分析預測。
綜合國內外條件,預計2004年我國經濟將在較高水平上繼續穩定增長。從三大需求看,在非典之類疫情不大規模發生的情況下,受消費結構升級的推動,消費增長率預計將恢復到9%以上,高於今年水平;在貨幣政策保持穩定的情況下,受產業升級的推動,投資將繼續較快增長,預計將穩定在今年的增長水平,即30%左右;由於外貿環境趨於嚴峻、出口退稅率下調和出口基數較大等原因,預計明年出口增長率將回落到10%左右,受國內市場升溫的拉動,進口將繼續高增長,增幅超過出口,貿易順差將繼續減少。綜合定性分析和宏觀經濟計量模型預測結果,明年GDP增長率可望達到8.5%。
主 要 問 題
出現新的結構性矛盾;投融資體制改革滯後,市場化程度偏低;就業形勢仍然嚴峻;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問題突出。
(一)新的結構性矛盾有所顯露。隨著經濟回升和重化工業化的啟動,各個生產行業間的供求關系發生較大變化,出現新的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的是電力和鋼材等部分原材料供應出現緊張,同時很多領域的產能過剩仍然存在。從電力、鋼材等方面情況看,市場對生產的調節相當靈敏。今年以來電力、鋼材和有關原材料的投資項目增加很多,發電設備產量增幅超過70%,預計這些產品的供給緊張狀況不會持續很久。隨著電站建設的加快和煤炭需求的增加,運輸也可能出現緊張局面。在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和建設方面,應注意吸取電力的教訓,避免陷於被動。對於普遍存在的產能過剩問題,也要通過市場機制促進調整,不要輕易運用行政手段限制供給增長(例如1994年以後限制電站建設),否則會加劇以後的結構性矛盾。一些領域「重復建設」的症結,在於行政干預和行政主導的投資擴張,應當對症下葯,用市場手段促進競爭,盡可能少用行政手段。
(二)投融資體制與經濟市場化的矛盾比較突出。投融資體制改革滯後,市場化程度偏低。投資活動中的行政審批仍然過繁,政府介入過多,競爭性行業的行政管理門檻過高。融資活動過於依賴政府信用,過於依賴投資項目的行政審批,市場風險往往轉化為行政干預下無人負責的更大風險。現在國有商業銀行的新增貸款中,很大一部分是有政府背景或以政府信用擔保的長期貸款。這類貸款行為缺乏風險約束,容易推動信貸過度膨脹,形成金融風險和財政的隱性債務。現行投融資體制與市場主導的新一輪經濟增長產生了越來越突出的矛盾:一方面限制了民間投資主體的投融資活動,限制了充分競爭,削弱了市場對資源的配置作用;另一方面助長了行政權力對投融資活動的干預,使得行政主導型的重復建設難以根治。如果不盡快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損害此次經濟回升的積極效果。
(三)就業穩定性下降,就業形勢仍然嚴峻。隨經濟升溫,城鎮總體就業情況逐步好轉,絕大部分地區就業都有明顯增加的趨勢。值得指出,這輪經濟增長以重化工業為主,吸收勞動力的能力相對較低。在就業總量增長中,正規就業增長較慢,新增就業主要是非正規就業。正規就業主要是指在正規部門工作並且形成了穩定勞動關系的就業;非正規就業既包括諸如個體、自僱傭等非正規部門的就業,也包括在正式部門的非正式僱傭。與正規就業相比,非正規就業的穩定性差,特別是非正規就業人員一般難以進入制度化的社會保障體系,一些基本權益也難以得到有效保護,增加了這部分人群未來生活的不穩定性。此外,大量人員處於非正規就業狀態,對於社會管理的挑戰也很大。如果以是否參加制度化的社會保障為尺度,我國目前城鎮非正規就業人員總量已經超過正規就業人員。在市場化改革和結構調整力度不斷加大的進程中,非正規就業將成為越來越普遍的就業形式,對緩解就業壓力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對非正規就業存在的或可能引發的勞動者權益保護問題以及勞資關系矛盾等,應予以足夠重視,並盡快建立健全相關的社會保障制度和矛盾協調機制。
(四)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問題突出。2003年農民增收面臨新的困難,由於非典疫情的影響,今年第2季度有大約10%的農民因非典返鄉,據調查其中有17%今年不準備再外出。此外,非典發生後,鄉鎮企業外貿出口訂單減少,產品因運輸不暢造成積壓,農民從鄉鎮企業得到的收入增幅下滑。促使農產品價格明顯上升的因素尚未產生,部分地區的畜產品和水果蔬菜或銷售不暢,或出口受阻,價格普遍下跌,農民務農收入增長也不會樂觀。完成全年農民增收4%的預期目標面臨的難度較大。
當前的經濟回升是建立在市場基礎上的,應當倍加珍惜,繼續強化市場擇優汰劣的作用,防止各種非市場因素加大經濟增長的波動幅度和風險。在宏觀經濟政策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的前提下,適當弱化政府刺激經濟總量擴張的力度,強化結構性的政策引導。經濟回升時期也是加快改革的有利時機,要抓住這一機遇,按照十六屆三中全會的部署,加快改革步伐,以改革促發展,通過完善新體制和新機制,克服非市場因素對經濟的擾動,實現經濟的穩定增長。
(一)經濟發展的目標應從保持必要的經濟增長率轉向追求經濟的穩定、協調、有序、安全發展
在經濟全面回升的條件下,應當淡化速度指標,把宏觀調節的主要目標轉向控制經濟增長的波動幅度;加強對經濟發展和結構調整的總體規劃、信息服務和政策引導;規范市場秩序;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建議2004年經濟增長的預期目標定在7%,引導各級政府將注意力轉向經濟發展的穩定、協調、有序、安全方面,防止各級政府層層加碼,盲目攀比速度。
(二)財政政策的重點應該從擴大投資轉向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維護社會穩定
在需求不足明顯緩解的新形勢下,財政政策的重點應當相應調整。一是繼續減少國債發行規模,建設國債的使用和新開工項目可適當後移,增大結轉量。同時,應嚴格篩選新開工國債項目,著重優化國債資金的投向。二是增加對城鄉公共衛生、公共教育、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投入,同時加快相關領域的改革步伐,完善財政支持的機制和制度,防止財政投入的效果降低。強化中央和省級財政支持農村基礎教育的職責,完善中央對貧困地區的轉移支付制度,增強公共財政對農村公共衛生事業的支持。三是繼續保持對西部地區的支持力度,加大對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的支持,增強對區域經濟發展的調節力度。四是統籌考慮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改革。在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過程中,注意充實社保基金,彌補歷史欠賬。五是針對非正規就業大幅度增長的特點,認真研究並合理解決這類人員的養老、醫療等保障問題,確保其基本權益及生活安全,以促進就業容量增加,穩定就業隊伍。
(三)宏觀經濟調節手段應從主要依靠財政政策轉向主要依靠貨幣政策
在弱化財政政策的擴張力度、調整財政政策著力點的同時,應加大貨幣政策對經濟運行的調節作用,搞好財政與貨幣政策的松緊搭配和相互配合。基於對當前經濟總體尚未過熱、但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的判斷,應當繼續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維持寬松的貨幣環境,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貨幣信貸的穩定增長,總量方面可合理預調、微調,同時注意加強信貸政策的結構性調節功能。切實加強金融監管,關注和調節資本市場的波動變化,加快處理不良資產。積極發展資本市場,擴大直接融資渠道。在保證幣值穩定的前提下,維護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好勢頭。
(四)加快投融資體制改革,提高市場配置資源能力
投融資體制是當前制約市場配置資源能力提高的體制瓶頸,對此次經濟回升擾動極大。要按照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的要求,盡快落實投融資體制改革的各項部署。應該強調「管住政府、放開市場、吸引民間資本、加強風險約束」,讓民間投資主體發揮主要作用。政府投資要嚴格限定在公共產品領域,並引入公正、公開的競爭機制,加強審計、輿論等方面的公共監督。減少投資審批程序,放寬產業准入限制,擴大民間投資的准入范圍,即使是公共產品領域,也要盡可能吸引各類民間資本參與投資。積極發展適應中小企業需要的金融機構、資本市場、信貸擔保體系和投資服務機構。以促進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為目標,推行農村金融體制的整體改革。盡快完善保護私有財產的法律制度和鼓勵民間投資的財稅金融政策,充分調動社會蘊藏的創業積極性。
(五)進一步增強鼓勵消費增長的政策力度
當前經濟回升的根本拉動力量是居民消費結構的升級,因此,擴大內需的重點應從投資轉向消費。政府在促進消費增長方面的工作重點可考慮:一是進一步拓展消費領域,鼓勵發展新的消費熱點和消費方式,清理限制性的消費政策,大力促進消費結構的升級活動;二是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和發展社會公共事業,增強居民的安全感,改善居民的支出預期;三是促進低收入群體的收入穩定增長,特別是加大對農民減負增收的支持力度;四是繼續整頓市場經濟秩序,改善消費環境,增強消費信心。
(六)積極化解外經貿困難,進一步發展開放型經濟
明年發展外經貿的困難加大,需做好充分的應對准備。重點可考慮:積極發展區域經濟合作,努力爭取一個較好的國際經貿環境;遵循世貿組織規則,合理運用有關機制,妥善解決貿易磨擦,規范出口秩序,積極擴大出口。在利用外資方面,應加強對外資結構和投向的引導,進一步完善有關法律法規、管理制度、市場開放、基礎設施等方面的投資環境。
在開放型經濟不斷發展的條件下,貿易順差減少或出現一定逆差是難免的。我國外匯儲備很大,有一定貿易逆差也不必過於擔憂。國內需求升溫可以基本彌補貿易順差減小帶來的需求缺口,對經濟回升的總體態勢不會產生明顯沖擊。今後應當努力保持國際收支基本平衡,不必追求過大的貿易順差,這樣也有利於緩解人民幣升值壓力。
(七)加強對重大戰略問題的研究,把年度工作與中長期發展規劃銜接起來
當前我國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國際化的進程全面加快,面對這一新的形勢,政府在糧食、石油、水等戰略性資源供給、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長遠發展規劃、城市發展規劃、國土規劃和生態環境保護方面,應該加大工作力度,增強科學性和預見性。建議結合「十一五」計劃制定,組織各方面力量,加快完成這些方面的研究和規劃工作,提交人代會審議確定,防止隨意更改。此外應結合國防建設的要求,加大基礎性研究和核心技術的開發力度,為我國產業升級奠定堅實基礎。

㈡ 當代中國最基本的國情是什麼

從宏觀來看,近代中國國情有三個:社會性質,主要矛盾,根本任務。

1、社會性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西方列強的武力入侵,使得中國不再是一個完全獨立的國家,而成孝扮為半殖民地國家;西方列強的資本主義經濟入侵,使得中國不再是一個完全封建的國家,而成為半封建國家。

2、主要矛盾: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

是由社會性質決定的。半殖民地社會決定有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半封建社會決定有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

(2)中國七個基礎性資源有哪些擴展閱讀:

國情可以具體分為七個方面:

一、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國土面積、地質、地貌、地形、氣候、礦立、生物、水、光、熱資源等。

二、科技教育狀況:科技隊伍,科研水平、體制,教育的規模、結構、水平等。

三、緩睜經濟發展狀況:經濟實力、經濟體制、生產關系、生產力布局、對外經濟關系等。

四、政治狀況:階級和社會階層的劃分,政黨和政治團體間的關系、政治體制、政治制度、民主與法制建設等。

五、社會狀況:人口、民族、家庭、婚姻、社會犯罪及其相巧哪灶應對策等。

六、文化傳統:價值取向、倫理道德觀念、宗教信仰、藝術觀念及民族傳統和風俗習慣等。

七、國際環境和國際關系。

㈢ 綜合國力最重要的構成要素是什麼它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最佳答案 - 由提問者2006-12-11 05:10:28選出
人文地理學家拉采爾(F·Ratzel)1897年在《政治地理學》專著中首創國力分類的理論,他根據面積大小和人口多少將國家分為大、中、小三種類型。漢斯·摩根索認為構成國力的要素有地理、自然資源、工業能力、軍事准備、人口、民族性格、國民士氣、外交質量和政府質量等九項。克萊因則主張一個國家的國力由基本實體、經濟能力、軍事能力、戰略目標和國家戰略等五個主要要素構成。日本綜合研究所的綜合國力測算中包括的因素有:經濟實力、科學技術實力、金融實力、財政實力、對外活動的積極性,在國際社會中的活動能力、地理、人口、資源、防衛實力、國民意志、友好同盟關系、軍事實力、戰略物資和技術、外交能力等,主要強調經濟實力和對外關系兩因素。美國哈佛大學小約瑟夫·S·奈教授則認為綜合國力由硬實力和軟實力兩種形態構成,硬實力是指支配性實力,包括基本資源、軍事力量、經濟力量和科技力量;軟實力分為國家凝聚力、文化被普遍接受的程度和參與國家機構的程度等。1972年科爾(J.P. Coll)在《世界國情地理》中提出以面積、人口、鋼產量、能源產量、生產總值、軍事力量等6個變數劃分國力。以上是外國學者或機構具有代表性且對綜合國力研究有較大影響的幾種看法。
中國學者對綜合國力構成要素也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吳春秋認為綜合國力的構成要素有:自然力、人力、經濟力、教育力、國防力、政治力等。李天然則認為綜合國力要素包括基礎實力,指地理位置、一定數量和質量的人口、資源、民族凝聚力、防禦實力、經濟實力、外交實力等。陳崇北等則認為包括國家的基本面積、人口、經濟力量、科學技術、國防能力、政治、精神力量、對外關系力量等。黃碩風認為綜合國力的構成要素主要指地理環境,包括領土、領海、領空、人口數量和質量、資源、經濟力量、科技力量、國民凝聚力、社會發展能力、經濟發展能力、科技發展能力、文化發展能力、國防發展能力、外交活動能力等。

在考慮綜合國力構成要素時,要正確區分要素與實力的關系;其次,物質要素作為構成綜合國力的基本實體,具有可直接計量性;精神要素作為協調性因素,對基本實體的有機結合具有重要作用,它具有不可直接計量性。從系統科學的觀點看,結構性因素是決定綜合國力的一個重要因素,綜合國力不但取決於物質要素的大小,精神要素協調的好壞,還取決於物質要素之間、物質要素與精神要素之間及系統與外部環境之間的構成是否合理。

1.經濟力

經濟力包括資源力、對內經濟活動力和對外經濟活動力。資源力:是一個國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和基本條件,包括自然資源、人力資源兩個方面。對內經濟活動力:是指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經濟建設和整體經濟發展的能力,包括經濟發達程度、發展水平、經濟發展速度、經濟結構、經濟體制和生產力布局等。經濟活動力是綜合國力的基石和核心部分。對外經濟活動力反映一國經濟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和在國際間實現資源配置優化的能力。在國際政治實踐中,經濟實力強弱不僅制約著國家的工農業生產能力和對外貿易水平,而且直接制約著其軍事力量的發展和規模,同時還影響著國民的教育程度與基本素質以及國家政治的穩定等構成綜合國力的其他要素。

2.科技力

科技力反映的是一國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及其對其他方面的影響和貢獻情況,是未來綜合國力競爭中的主要動力。歷次科技革命的結果表明,科技革命能夠在較短時間內改變國家綜合國力的對比關系,促進國際政治格局發生變化。

3.軍事力

軍事力是指保衛國家安全和國家利益的防禦能力,它是一種以「威懾力量」存在的國力。包括軍隊的數量、組成、訓練、裝備、活動能力、軍工生產和後備力量等。軍事力量也是國家或國家集團的全部物質和精神力量的總和。兩軍較量既是物質較量,又是精神的較量,軍事力量突出地反映在軍事威懾和軍備競賽兩方面。軍事實力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具體體現,關繫到一個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與作用,也關繫到國家主權的獨立與和平建設的外部環境保障等。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是國防建設最基本的外部環境和物質條件,深刻影響著國防潛力的積聚、國防發展可持續性的獲得和國防職能的發揮。

4.社會發展程度

社會發展程度是指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社會發達水平和發展能力,包括社會保障的發達程度法律的完善程度、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的發達程度、人們的生活質量、生活水平和保健程度等等。

5.政府調控能力

政府調控能力是指一個國家對宏觀經濟的駕馭能力和駕馭技巧,包括經濟調控、行政調控和法製法規的調控能力。在一定的科學技術和物質設施條件下,綜合國力強弱將主要取決於對各要素的組織與協調,即政府的管理質量。

6.外交力

外交力是指一個國家在對外活動和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主要表現為在國際事務和外交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據本國的實力和國情,同時根據對國際形式的判斷和掌握,靈活地運用外交策略,不僅可以提高國家的國際影響和國際地位,為國家建設與發展創造安全、有利的外部環境,而且還可以促進和保障比較暢通的對外貿易,進而促進綜合國力構成要素中短缺因素的改善和各方面的協調。

有學者指出,目前現有的關於綜合國力計算方法的觀點有一種相同的思路,即對綜合國力仍缺乏實質性的揭示,不能給人以比較明確的答案。這種關於綜合國力的研究或考察似乎是學者們想像力的競賽,好像誰的想像力豐富,誰羅列的因素多,誰就對理論提供了新發展。新貢獻,並成了最後的贏家。這種考察是一種簡單的加法,全面倒是越來越全面,但不夠簡明,重點不夠突出,也不成系統,看不到力量(綜合國力)的源泉和實質,名曰「系統」、「綜合」,實際上仍是雜亂無章的堆砌或羅列。如此綜合等於沒有綜合。如果對綜合國力的各方面因素過分細化或羅列過細。過多,反而會給人以摸不著頭腦之感。出現研究方法的缺陷,不是缺乏具體的方法,也不是沒有引入科學的方法;而是對該領域基本問題的判斷有問題,因而造成沒能抓住研究要點的局面。比如,什麼才是綜合國力的關鍵,應該從哪個角度綜合,這是所謂的科學方法解決不了的。而這些最基本的問題又是學術研究的最基本出發點。沒有基本出發點,或基本出發點錯了,一切方法都沒用。僅僅靠數學公式的建立無助於加深人們對綜合國力本質的認識。可以說,找准這些基本問題或基本出發點的眼界。視角或能力才是最關鍵的最重要的方法。因而,這里所謂的方法主要指一些理論要點的提出。因為在這一領域基本的理論要點還沒有完全提出,這導致綜合國力理論的基本框架顯得支離破綜合國力的理論要點及理論體系建立的基礎。就目前研究的狀況來看,中外學者對綜合國力構成要素的認識雖有差別,但其基本思想是一致的,大部分構成要素亦是相同的。總的來說,其共同點是把綜合國力構成要素分為物質要素和精神要素兩部分,具體涵蓋一個國家的地理、資源、人口、經濟、軍事、科技、政治組織以及民族精神與凝聚力等因素。但如果過分拘泥於此,不但無助於「綜合」,反而將原本呈有機整體的綜合國力毫無道理地肢解得七零八落,讓人難以對其實質進行把握。這種劃分容易造成各項要素劃分、歸類的不合理以及它們之間關系的混亂。當然,對於綜合國力各項要素及其關系的認識還有其他許多問題也存在著理論上的缺陷。總的看來,目前理論界對於綜合國力缺乏系統認識,或者說沒有將綜合國力納入一個合理、有機的系統。因而,對於綜合國力的基本因素及其關系要重新認識,要用真正的系統論來把握,認清主要的理論要點,理順關系,綜合國力才能呈現為一個有機、合理的系統,而合理的學術理論體系也就順理成章地得以建立。

實際上,在知識經濟和經濟全球化的今天,綜合國力本身絕非各種因素或各方力量——現有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的簡單相加,對國力的物質因素與精神因素的區分或「虛」與「實」的區分也越來越困難。最重要的是,綜合國力已不足以用簡單的、看得見的形式表現出來。知識、智慧、科技的因素已使原來表現簡單的人力、物力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現在,要說哪一方面的因素決定國力或代表國力的一切恐怕都難以成立。任何一種重要因素都不能說具有壓倒優勢。而且,各個要素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甚至變得難以分割。可以講,綜合國力的各種要素盤根錯節,渾然一體,難以嚴格地加以區分。(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