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晉中國土資源測繪院怎麼改制
擴展閱讀
玫琳凱產品多少錢一盒 2024-11-25 04:04:37

晉中國土資源測繪院怎麼改制

發布時間: 2024-09-16 16:37:04

『壹』 山西省年國土資源綜合統計分析報告

2006年,全省國土資源系統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和國土資源部的要求,按照「守土盡責,依法行政,保障發展,服務基層」的總體思路,緊緊圍繞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全面推進改革、發展與穩定,切實做到了「抓大事,辦實事,不出事」,實現了保護資源更加嚴格規范、保障發展更加持續有力、維護權益更加切實有效、服務社會更加全面優質,在推動全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中,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 煤炭資源整合和有償使用實現預定目標

● 土地開發整理成效明顯

● 重點項目建設資源保障有力

● 土地供應和資產處置更加完善

● 礦產規劃和地質勘查得到空前加強

● 地質環境保護與災害防治扎實有效

● 國土資源管理基礎工作穩步推進

● 測繪工作取得新的重要進展

● 土地礦產開發利用秩序進一步規范

● 領導班子隊伍作風建設得到加強

一、土地資源

(一)土地資源狀況

山西省土地總面積15.68萬平方千米,約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1.64%。土地資源主要有四個特點:一是山地多川地少,山地、高原、丘陵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80.3%,且60%以上地區水土流失嚴重;二是人均佔有耕地1.8畝,高於全國平均水平1.39畝,但耕地單位面積產量不高,這幾年全省糧食總產量一直在90億~100億千克之間徘徊,人均佔有糧食低於全國平均水平;三是耕地質量總體較差,全省有2/3的耕地為中低產田,79.44%的耕地為旱地,64%的耕地分布在坡度7度以上的自然坡面上,60%的耕地有機質含量低於1%;四是近幾年耕地和未利用地大幅度減少,林地面積明顯增長。

1.土地利用現狀及結構

根據土地利用調查結果,到2006年底,山西省有農用地15 211.45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64.71%;建設用地1 287.51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5.48%;未利用地7 007.73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29.81%。與2005年同期相比,農用地和建設用地面積增加,未利用地面積減少。

在農用地中,耕地6 081.45萬畝、園地442.96萬畝、林地6 626.18萬畝、牧草地987.47萬畝、其他農用地1 073.39萬畝,分別占農用地總面積的39.98%、2.91%、43.56%、6.49%、7.06%。

圖1 2006年山西省土地利用構成情況

圖2 2006年山西省農用地構成情況

在建設用地中,居民點及工礦用地 1 145.02 萬畝,交通運輸用地92.89萬畝、水利設施用地49.60萬畝,分別占建設用地總面積的88.93%、7.22%、3.85%。

在未利用地中,未利用土地6 598.97萬畝、其他土地408.76萬畝,分別占未利用地總面積的94.17%、5.83%。

圖4 2006年山西省國土資源從業人員學歷構成情況

2006年參加學歷教育的有745人,其中碩士5人、本科303人、大專437人。取得學位(學士學位)的有2人,參加黨校、行政學院、國外及其他培訓的1 105人。隨著國土資源部門機構改革的逐步的到位,行政人員編制逐年有所下降,國土資源管理人員素質有很大提高。

九、2007年的主要工作任務

2007年,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之年,是落實國家嚴格土地和礦產資源管理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推進資源節約和集約利用的關鍵之年。全省國土資源系統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認真學習貫徹省第七次黨代會、省經濟工作會議和全國國土資源廳局長會議精神,按照「守土盡責,依法行政,保障發展,服務基層」的總體要求,積極參與宏觀調控,努力提高管理水平,著力增強政府對土地、礦產資源的調控力度,有效提高國土資源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保障力,大力加強國土資源系統班子、隊伍和作風建設,為全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做出新的更大貢獻。主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1)集約節約,有保有壓,保障重點工程項目建設用地。

(2)深化整合,科學規劃,優化礦產資源配置。

(3)選好項目,用好資金,力爭地質找礦實現更大突破。

(4)以建促保,造地復墾,新增耕地30萬畝。

(5)以人為本,集中統籌,實施農村地質災害治理工程。

(6)依靠科技,信息共享,提高基礎工作管理水平。

(7)明確責任,強化執法,進一步規范土地、礦產開發利用秩序。

(8)充分激勵,嚴格要求,切實加強行業管理。

(9)完善體制,提高素質,全面加強領導班子、隊伍、作風建設。

『貳』 山西國土資源學校2023年住宿條件

相信各位同學都十分關心自己所讀的學校宿舍條件怎麼樣,為了讓同學們能夠清楚的了解,下面小編專門為同學們整理的山西國土資源學校的宿舍條件、食堂情況,考生們可以仔細的閱讀以下的內容。


山西國土資源學校住宿條件


學校宿舍環境很好,宿舍分為4人間、6人間,設有獨立衛生間、陽台、洗澡間、風扇、上下床、衣櫃、熱水器、洗衣機,住宿條件不錯,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舒適、安全的學習和生活環境。



山西國土資源學校周邊環境


學校坐落於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鳴李村,除40多間普通教室外,還設有多功能教室、階梯教室、計算機室、語音室、理化生實驗室、美術音樂專用教室、史地教室、勞技專用教室、200米跑道操場一個及多個籃球場,新建校園網路,網下雙向閉路系統進入教室,電腦、語音、閱覽、實驗室等全面對學生開放。


山西國土資源學校食堂環境


學校食堂與學生的生活緊緊聯系在一起,學校食堂外觀不花俏,務實的就餐風格,學校食堂的飯菜有一定的地方特色,學校食堂的菜色品種都較豐富,還有很多特色小吃,全國各地越來越重視分類窗口管理售賣,重視師生飲食習慣和口味。學校食堂很重視衛生問題,如魚肉菜分池清洗,加工過程中生熟食品的容器分開使用等,對食品衛生質量、餐廳服務衛生質量進行技術把關。



山西國土資源學校拓展閱讀


伴隨著山西地質事業五十年的櫛風沐雨和幾代山西地質教育人的執著追求,山西省國土資源學校現已發展成為山西省省(部)級重點中等專業學校。歷經半個世紀的洗禮,五個階段的發展,學校已從襁褓嬰兒成長為階段:從山西地質學校和山西地質廳技工學校孕育而來時間:1959年9月1962年7月山西省國土資源學校的前身為山西地質學校和山西省地質廳技工學校。時光流轉,滄桑變遷,傾注幾代人崢嶸歲月的艱苦創業。歷屆學校領導與廣大教職工,風雨同舟,為地質教育事業,傾注了自己滿腔熱情和全部智慧,獻了青春獻終身,半個世紀無私無畏,資治育人,意義深遠。1959年,根據建國初期山西省地質工作的發展需要,山西地質廳申夢華廳長向山西省人委和省委工業部請示,成立一所地質中技學校,核定招收學生300名。1960年,根據山西省人委指示,太原向陽農中改為山西地質學校。1961年學校的領導班子里,薛崇德任校長兼黨支部書記,魏慶海任副書記,徐海泉任辦公室主任,滑永昭任教務處主任,於恆恩任總務主任,其餘均為專職教員及行政管理人員,全校教職工大約30餘人,在校學生分為化驗、地質、物探、會計班。在1961年7月10日首屆畢業學生在地質學校完成學業。


1961年夏秋之際,正式國家處於三年困難時期,人民生活水平低,為了彌補副食供應不足,解決教職工的生活困難問題,校領導與廳里領導請示:決定由校領導薛崇德前往晉南地委與洪洞縣委聯系協商,將學校由太原市向陽店遷移至晉南洪洞縣趙城公社侯村,借用民房為校辦公地點。一部分解決職工家屬住宿問題,同時校領導與當地大隊聯系,帶領組織教師職工大種、大養、開荒種地,五畝地,種小麥、紅薯、蔬菜,克服困難自救,有效地緩解生活困境,為了保證實力,以利於今後的教學工作,在這其間地質廳老廳長多次去侯村看望學校在校職工。9月20日在臨時校址上正式開學,教職工37人,學生104名。1961年根據山西省人委[61]晉教業字第220號文件 「關於中等專業學校學生暫行休學的通知」精神,山西地質學校化驗、物探兩個班次87名學生全部休學,參加農業生產。1962年山西地質學校被撤銷,全校253名學生(包括地質廳移交的150名學生在內)遵照上級指示做了安置。此期間薛崇德同志任山西地質學校校長兼黨支部書記,魏慶海任副書記。1960年9月山西省地質廳技工學校奉命成立,校址設於晉北朔縣北門外小村,於7月1日開學,教職工13人,學生150名。


校舍為原晉北地質局在朔縣修建的平房,缺水、缺電,風沙大,種菜不便,生活和工作條件艱苦。1961年7月13日根據山西省委電話會議精簡精神,山西省地質廳技工學校撤銷,150名學生移交山西地質學校,留10名教職員工舉辦地質廳系統在職職工短期輪訓。此期間張志敏同志擔任山西省地質廳技工學校校長。階段:山西地質幹校在歲月中迂迴前行時間:1962年8月1976年10月62年,地質學校改為地質幹校,擔負廳系統職工輪訓任務,教職工編制23人。為了培訓工作的順利開展,1962年6月,地質廳決定將學校由候村遷往運城(之後測繪隊遷入),當務之急要解決校舍問題。學校立即組織力量前往運城接收原214隊尚未完工而停建的「飛機房」(有數十間房屋,)。經過緊張的施工,在一九六二年入冬前終於順利完工,基本具備了居住和辦學條件,為一九六三年春季培訓班按時開課提供了保證。一九六三年開學前,廳里陸續調來一批人員,充實了教學和管理工作的力量。為了抓好培訓工作,學校組織部分人員,多次組織骨幹力量外出參觀取經,組織教職人員制定培訓計劃,調整教學力量成立相應的部門科室,一切圍繞搞好培訓工作做了充分准備。


從一九六三年開始,利用兩年時間辦了多期培訓班,把廳隊相關人員進行了全部培訓。一九六四年,根據廳里需要和安排,地質幹校還承擔了一期三個班的教學和組織工作,當時,同時開辦了勞資班、繪圖班、財會班。一九六五年結業後全部分配到了各野外隊工作。1963年1965年為系統輪訓基層領導骨幹300餘人和物探、財會專業人員163名。從1966年開始進入「文革」時期,在當時人們更多地將熱情傾注於政治生活的大背景下,教學工作在動亂中時斷時續地開展。此期間,薛崇德同志擔任學校校長兼黨支部書記,七一年薛崇德調往214地質隊任黨委書記,七一年之後王秉常同志擔任學校負責人。階段:技工學校和職工中專在改革開放中成為山西地質職業教育雙子座時間:1976年11月1996年6月「文革」結束,國家和社會步入了改革開放新時期,解決山西地質一線技術人員的短缺迫在眉睫。1977年12月30日,山西地質局向國家地質總局請示建立山西省地質中等專業學校。1978年6月16日,中共山西省地質局黨委向山西省計委黨的領導組請示成立山西中等地質技術學校,籌建工作在榆次長凝原榆次縣委院內同時展開。


1979年5月山西省地質局技工學校被批准成立,1984年3月,山西地質局技工學校更名為山西省地礦局技工學校,地礦部教育司給予業務指導,在校生規模設計為200名。校園佔地面積60多畝,總建築面積6000多平方米。教職工84人,教師27人。開辦初期,由於地質一線人才極為緊缺,學校為此積極響應局要求,以「短、平、快」為特色,開辦汽修、鑽探、報務、機修等10期培訓班,為地質一線培訓骨幹力量460多名。為培養正規的技術人才,開始學歷教育,陸續開設鑽探、繪圖等專業。當時生源除山西以外,還面向東北、華北、西北諸省區及四川安徽河南等省。共有745名畢業生。1982年6月8日,局決定山西地質幹校暫不辦學。1983年地質幹校由運城遷往榆次鳴李,籌建山西省地礦局職工中專。教職工28人,教師17人。1985年3月,山西省地質礦產局職工中等專業學校被批准成立。主要承擔局系統各種會議和培訓工作任務。同時開辦成人學歷教育工作。專業主要有地質經濟管理、財會等專業。累計畢業生346名。


山西省地質局技工學校和山西省地礦局職工中專分別在晉中市榆次區的東、西兩郊默默為地質教育事業耕耘著,桃李芬芳,碩果滿枝。地礦部夏國治副部長曾蒞臨視察,給予學校工作充分肯定。在此階段,王秉常同志於1978年4月不再擔任地質幹校革委會主任,調往第二水文隊任隊長。1979年於宜之同志任地質幹校副校長、支部書記,主持工作。1980年4月1日地質局技工學校臨時黨委會成立,王文華同志任書記,楊書獻、馬國用、張殿卿三同志為黨委委員。1983年10月,平存保同志和馮富亮同志分別任山西地質技工學校校長和職工中專校長兼書記。1988年3月20日,崔松喜同志任技工學校校長、黨支部書記。1993年3月9日,李瑞祥同志任技工學校校長,1994年8月12日,李瑞祥同志任技工學校校長兼黨支部書記;馬晉才同志任技工學校副校長兼黨支部副書記。階段:山西省地礦局職工中專和山西省地礦局技工學校順時而合,蓄勢待發時間:1996年6月2003年4月1994年4月,省局決定山西地礦局職工中專和山西地礦局技工學校合並辦學;1996年技工學校由榆次長凝鎮遷入榆次鳴李職工中專學校,實行「一套班子,兩塊牌子」的領導和運行體制。學校工作應勢而為,在職業教育陷入低谷中奮起,在整合資源,調整辦學思路中前進。


技工和成人中專學歷教育並舉,分別開設鑽探、焊接、計算機應用、財會、寶玉石鑒定與加工等專業,培養畢業生636名。期間為西藏自治區培養學生30多名。2000年3月,承擔鳴李地質基地義務教育工作,創建於1984年的原山西省第三水文地質隊子弟學校整體劃歸職工中專、技工學校管理。為適應學校發展,領導班子建設加快。1994年3月李瑞祥同志任職工中專、技工學校校長,全面負責兩校工作,馬晉才、李保福、姚煥武同志任副校長。1998年11月6日,馬晉才同志任山西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職工中專、技工學校校長、黨總支書記。姚煥武、劉軍同志任山西省地勘局職工中專、技工學校副校長、黨總支委員。階段:山西省國土資源學校揚起紮根地勘、服務三晉、爭創一流新的風帆時間:2003年4月至今在山西省地勘局黨委的大力支持下,學校領導班子團結帶領全體師生艱苦奮斗、拼搏奮進,硬體、軟體一起上,不斷完善辦學條件,提高師資水平,規范管理,提高育人質量,實現了規模、質量、效益同步增長,校容校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學校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樹立了良好形象。


2003年4月22日,山西省地礦局職工中專整體轉制為山西省國土資源學校。教職工174人。校區佔地面積175畝,建築面積達31535平方米,教學設備設施總值已近1000萬元。近年來,學校確立和堅持「人才強校、質量立校、專業建校、和諧辦校」的方針,以就業為導向調整和設置專業,主動做好教育教學服務工作,努力把學生培養成為有人文素質、有發展潛力、有專業特長的應用型技術人才。學校已形成了以中等職業教育為主,成人教育兼辦,學歷教育與社會培訓並重的辦學格局。2003年以來,招生人數連創新高,在校生規模也由原來300人左右穩步發展到現在全日制在校人生1500餘人,成人教育學歷200餘人,為山西省地勘行業、國土資源系統等舉辦各類培訓達1500餘人/年。在專業建設方面,針對國土資源、地質勘探、煤田、冶金、城建、水利、測繪等部門、行業和企業的需求,揚長避短,積極調整、優化專業結構,現開設有國土資源調查、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勘察、測量工程技術、岩土工程技術、焊接、計算機應用、會計、市場營銷、鑽探(技工)、電工等專業,為增強學校辦學對社會的適應能力,促進學校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由於學校近年來走內涵式建設道路,注重以就業為導向進行專業建設和教學管理,積極推行「雙證書」教育,突出對學生進行專業關鍵能力的培養,保證了畢業生質量的穩步提高。自2004年以來,畢業生獲得「雙證書」比例達98%,就業安置率達96%以上。2007年4月,山西省國土資源學校又被評為山西省省(部)級重點中專學校。當前,學校全體師生正在創建國家級重點中專的道路上闊步前進。


以上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山西國土資源學校的宿舍情況,整體來說學校的宿舍還是可以的,設施都比較齊全,能夠滿足日常需求,如果還想了解更多的信息,可以多關注網站。

『叄』 國土資源部關於公布第二批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名單的通知

國土察蘆資發〔2011〕15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廳(國土環境資源廳、國土資源局、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

為進一步推進群測群防體系建設的規范化、標准化,完善縣級地質災害防災機制體制,我部從2009年開始在全國開展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建設。近兩年來,各地結合實際,採取多種措施,完成了首批「十有縣」建設侍彎以及第二批「十有縣」的驗收,「十有縣」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根據《國土資源部關於開展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建設的通知》(國土資發[2009]46號),現對在2010年通過驗收的北京市房山區等第二批545個縣(市、區)名單予以公布。

希望各「十有縣」總結經驗,再接再厲,爭取更大的進步和成績。同時,希望其他地區以他們為榜樣,在今後的工作中扎扎實實做好地質災害防治的各項工作,努力開創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新局面,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和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附件:第二批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名單

國土資源部

二〇一一年一月十五日

附件

第二批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名單

(共545個)

北京市(9個):

房山區、門頭溝區、延慶縣、密雲縣、懷柔區、平谷區、海淀區、豐台區、石景山區

河北省(24個):

平山縣、贊皇縣、阜平縣、易縣、淶水縣、唐縣、永年縣、邯鄲縣、峰峰礦區、臨城縣、內邱縣、遵化市、遷安市、撫寧縣、平泉縣、灤平縣、隆化縣、豐寧縣、鷹手營子礦區、宣化縣、張家口市宣化區、沽源縣、張北縣、陽原縣

山西省(21個):

清徐縣、太原市尖草坪區、陽曲縣、太原市杏花嶺區、澤州縣、長子縣、屯留縣、沁源縣、潞城市、武鄉縣、平順縣、晉中市榆次區、太谷縣、祁縣、平遙縣、靈石縣、壽陽縣、和順縣、左權縣、寧武縣、河曲縣

內蒙古自治區(4個):

赤峰市元寶山區、阿魯科爾沁旗、豐鎮市、察哈爾右翼中旗

遼寧省(7個):

庄河市、海城市、岫岩縣、清原縣、寬甸縣、東港市、蓋州市

吉林省(10個):

長春市雙陽區、通化市二道江區、柳河縣、通化縣、輝南縣、白山市渾江區、白山市江源區、蛟河市、磐石市、汪清縣

黑龍江省(30個):

延壽縣、依蘭縣、尚志市、五常市、龍江縣、齊齊哈爾市碾子山區、海林市、穆棱市、湯原縣、樺南縣、肇源縣、杜爾伯特敗談帶蒙古族自治縣、雞東縣、雞西市恆山區、寶清縣、雙鴨山市嶺東區、鐵力市、伊春市美溪區、勃利縣、七台河市茄子河區、蘿北縣、黑河市愛輝區、遜克縣、五大連池市、黑河市五大連池風景區、嫩江縣、孫吳縣、慶安縣、大興安嶺加格達奇區、塔河縣

江蘇省(11個):

南京市棲霞區、南京市浦口區、鎮江市京口區、句容市、邳州市、新沂市、徐州市賈汪區、宜興市、灌雲縣、東海縣、贛榆縣

浙江省(19個):

杭州市蕭山區、餘杭區、桐廬縣、富陽市、溫州市甌海區、樂清市、瑞安市、蒼南縣、泰順縣、長興縣、新昌縣、磐安縣、天台縣、龍游縣、江山市、青田縣、松陽縣、景寧縣、慶元縣

安徽省(14個):

東至縣、青陽縣、旌德縣、郎溪縣、廣德縣、寧國市、樅陽縣、桐城市、休寧縣、黟縣、黃山市屯溪區、黃山市徽州區、金寨縣、舒城縣

福建省(30個):

閩侯縣、福州市馬尾區、平潭縣、福清市、廈門市集美區、廈門市海滄區、周寧縣、蕉城區、屏南縣、莆田市城廂區、莆田市涵江區、安溪縣、南安市、泉州市洛江區、南靖縣、長泰縣、華安縣、龍岩市新羅區、永定縣、上杭縣、長汀縣、武平縣、大田縣、清流縣、沙縣、南平市延平區、建甌市、浦城縣、邵武市、武夷山市

江西省(31個):

修水縣、星子縣、九江縣、彭澤縣、上饒縣、廣豐縣、婺源縣、豐城市、高安市、上高縣、奉新縣、資溪縣、黎川縣、南豐縣、廣昌縣、遂川縣、崇義縣、興國縣、南康市、大余縣、石城縣、龍南縣、上猶縣、安遠縣、樂平市、景德鎮市昌江區、上栗縣、蘆溪縣、萍鄉市湘東區、萍鄉市安源區、南昌市灣里區

山東省(20個):

沂源縣、安丘市、萊蕪市萊城區、文登市、乳山市、臨沂市蘭山區、臨沂市羅庄區、臨沂市河東區、平邑縣、沂南縣、郯城縣、臨沭縣、費縣、莒南縣、濟南市

歷城區、泰安市泰山區、泰安市岱嶽區、肥城市、寧陽縣、金鄉縣

河南省(16個):

新密市、欒川縣、三門峽市湖濱區、義馬市、商城縣、方城縣、平頂山市石龍區、汝州市、泌陽縣、林州市、安陽縣、淇縣、衛輝市、博愛縣、永城市、濟源市湖北省(21個):

遠安縣、宜都市、宜昌市點軍區、通山縣、通城縣、崇陽縣、咸寧市咸安區、咸豐縣、來鳳縣、宣恩縣、黃石市鐵山區、黃石市西塞山區、陽新縣、鄖西縣、丹江口市、竹溪縣、十堰市茅箭區、英山縣、松滋市、南漳縣、應城市

湖南省(40個):

寧鄉縣、湘鄉市、醴陵市、株洲縣、衡山縣、衡陽縣、祁東縣、常寧市、衡東縣、平江縣、臨湘市、岳陽縣、桃源縣、常德市鼎城區、桃江縣、隆回縣、邵東縣、綏寧縣、武岡市、新寧縣、雙峰縣、漣源市、冷水江市、辰溪縣、麻陽縣、芷江縣、漵浦縣、汝城縣、永興縣、郴州市蘇仙區、永州市冷水灘區、雙牌縣、江華縣、道縣、新田縣、寧遠縣、永順縣、花垣縣、桑植縣、慈利縣

廣東省(37個):

廣州市蘿崗區、深圳市羅湖區、福田區、南山區、鹽田區、龍崗區、寶安區、珠海市斗門區、香洲區、金灣區、汕頭市金平區、龍湖區、佛山市南海區、樂昌市、仁化縣、河源市連平縣、和平縣、梅州市平遠縣、豐順縣、惠州市惠陽區、大亞灣經濟開發區、汕尾市陸河縣、海豐縣、江門市台山市、鶴山市、陽江市陽西縣、湛江市雷州市、坡頭區、肇慶市四會市、懷集縣、清遠市佛岡縣、清新縣、潮州市饒平縣、潮安縣、揭陽市揭東縣、揭西縣、雲浮市鬱南縣

廣西壯族自治區(5個):

鳳山縣、宜州市、田東縣、平果縣、資源縣

海南省(6個):

保亭縣、昌江縣、瓊中縣、陵水縣、五指山市、白沙縣

重慶市(10個):

萬盛區、巴南區、北碚區、長壽區、潼南縣、雲陽縣、巫山縣、奉節縣、彭水縣、綦江縣

四川省(26個):

榮縣、巴中市巴州區、通江縣、南江縣、平昌縣、綿陽市安縣、江油市、三台縣、內江市資中縣、隆昌縣、雅安市雨城區、天全縣、蘆山縣、石棉縣、漢源縣、寶興縣、滎經縣,廣安市廣安區、華鎣市、鄰水縣、岳池縣、武勝縣、甘孜州康定縣、丹巴縣,阿壩州小金縣,涼山州甘洛縣

貴州省(61個):

修文縣、貴陽市烏當區、貴陽市雲岩區、貴陽市南明區、遵義市紅花崗區、余慶縣、務川縣、鳳岡縣、湄潭縣、道真縣、正安縣、綏陽縣、桐梓縣、赤水市、習水縣、六盤水市六枝特區、盤縣、水城縣、安順市西秀區、普定縣、鎮寧縣、紫雲縣、黔南州福泉市、貴定縣、龍里縣、惠水縣、長順縣、羅甸縣、平塘縣、獨山縣、荔波縣、三都縣、天柱縣、岑鞏縣、從江縣、麻江縣、錦屏縣、黃平縣、丹寨縣、台江縣,興義市、興仁縣、貞豐縣、晴隆縣、普安縣、大方縣、赫章縣、金沙縣、畢節市、織金縣、威寧縣、納雍縣,銅仁市、玉屏縣、萬山特區、松桃縣、沿河縣、德江縣、思南縣、石阡縣、印江縣

雲南省(35個):

昆明市東川區、祿勸縣、宜良縣、昭通市昭陽區、鹽津縣、水富縣、曲靖市麒麟區、沾益縣、會澤縣、玉溪市紅塔區、龍陵縣、昌寧縣、騰沖縣、南華縣、姚安縣、大姚縣、開遠市、元陽縣、河口縣、文山縣、丘北縣、西疇縣、江城縣、孟連縣、南澗縣、漾濞縣、永平縣、潞西市、華坪縣、玉龍縣、香格里拉縣、維西縣、臨滄市臨翔區、滄源縣、耿馬縣

西藏自治區(5個):

亞東縣、芒康縣、波密縣、察隅縣、洛扎縣

陝西省(19個):

西安市臨潼區、西安市灞橋區、寶雞市金台區、太白縣、長武縣、淳化縣、韓城市、白水縣、商洛市商州區、鎮安縣、安康市漢濱區、鎮坪縣、洋縣、留壩縣、府谷縣、定邊縣、志丹縣、甘泉縣、銅川市印台區

甘肅省(19個):

蘭州市七里河區、酒泉市肅州區、山丹縣、肅南縣、天祝縣、古浪縣、白銀市平川區、會寧縣、通渭縣、漳縣、天水市秦州區、清水縣、隴南市武都區、文縣、東鄉縣、臨夏縣、迭部縣、鎮原縣、崇信縣

寧夏回族自治區(4個):

固原市彭陽縣、涇源縣、隆德縣,中衛市海原縣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11個):

尼勒克縣、特克斯縣、霍城縣、察布查爾縣、阜康市、沙灣縣、烏蘇市、烏魯木齊縣、哈巴河縣、阿勒泰市、富蘊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