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秦賦》:從馬夫到橫掃六國,秦國為何如此強悍
近日《大秦賦》熱播,好評如潮,劇中各位老戲骨的表現也是可圈可點,像段奕宏飾演的呂不韋,辛柏青飾演的秦異人,都有著出色的表現, 劇情方面也是緊湊抓人,讓人慾罷不能,另外本劇不論是精美的服飾、還是恢弘的戰爭場面,都有著較高的水準。
但整部劇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卻是當時秦國在與各國交涉時,所表現出來的硬氣和霸氣:
比如秦昭襄王是這樣說話的:
.秦國將軍是這樣子說的:
秦國的士兵是這樣說話的:
怎麼樣,是不是感覺整個秦國上下都是牛氣沖天,硬氣十足。
我們知道,在戰國那個時代,霸氣是要靠實力的。
據此,我們對當時秦國的強大, 有了深刻印象。
秦國動不動就攻打其他國家。而其他國家也都懼怕秦國,不敢和秦國正面沖突。即使要和秦國較勁,也總是要抱團壯膽,沒有哪個國家敢單挑秦國。
那麼問題來了,秦國的祖先原來只是一個給周天子養馬的馬夫,其他諸侯根本不把秦國放在眼裡,為什麼秦國卻能後來者居上,成為戰國七雄之一,最後吞滅六國,統一天下?
今天我們就來扒一扒,這個強悍的秦國,有著怎樣的前世今生,又是如何一步步發展壯大的?
秦朝的 歷史 可以追溯到一個叫伯益的人。
大禹治水時,伯益是大禹最得力的助手,大禹非常喜歡伯他,贏這個姓氏就是大禹賜給伯益的,據說《山海經》也是他所寫。後來, 大禹臨終前指定伯益為 繼承人,伯益當政三年,最後將王位禪讓給了大禹的兒子夏啟。還有另一種說法是大禹的兒子夏啟發動了政變,最終殺死了已經隱居的伯益 。
贏氏從伯益開始,就對馴獸有著特殊的才能。
在商代,伯益的後代曾經給商王做過車夫,據說駕車技術非常好,後來又給周王室養馬,可以說這門手藝是秦國祖先的立身之本。
因為常年在西部養馬,而且養馬養的非常好,於是周孝王時,就把秦地分給了贏氏後人秦非子,秦非子變成了秦贏。
當時西部有一個叫犬戎的部落,十分強悍,經常欺負大周朝, 秦國的祖先一直和他們打仗,爭奪地盤, 因為表現出色,到了秦庄公時代,秦國先祖被周天子封為大夫,算是有了一個正當的官職。
這是秦國發展的起點。
秦國真正登上 歷史 舞台,是在東周和西周更替之時。
當時,因為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而導致「褒姒一笑失天下」之後,西周都城鎬京被犬戎攻破,匆匆登上王位的周平王不得已將都城東遷至洛邑,這就是「平王東遷」。
在這個過程中,當時的秦國當家人秦襄公表現的非常積極:
首先在和犬戎的戰斗中,表現得非常英勇,得到周王室的肯定。
其次在遷都過程中,很多諸侯表現冷淡,沒有人派兵參與,因此遷都隊伍的場面比較慘淡。
這時候,頗具政治智慧的秦襄王主動派出大批人馬,給周天子捧場,給足了周王面子,這讓周平王心裡很舒服。周平王一高興,就正式封秦國為諸侯國。
從此,秦國才得以以諸侯國的身份,正式登上了 歷史 舞台。
秦國雖然被周天子封為諸侯國,但是秦國地處邊陲,被視為蠻夷,沒有文化,中原的那些諸侯根本看不上秦國。
到了秦穆公時代,開始向西發展,在和西部的犬戎戰斗中,秦已經占據了絕對的優勢,逐漸滅掉了西方戎人所建立的近十二個國家。
秦穆公於周襄王時出兵攻打蜀國和其他位於函谷關以西的國家,開辟國土千餘里, 周襄王任命他為西方諸侯之伯,遂稱霸西戎, 當時秦國的實力已經足以和中原各諸國侯抗衡。
接下來,秦穆公積極的展開外交,和當時的強國晉國聯姻,我們常說的「秦晉之好」就是這樣來的。
為了使國家強盛,秦穆公四處搜尋人才,重用他國來的客卿,秦穆公啟用了百里奚,白乙丙, 西乞術,孟明視等大將,在一系列對中原諸侯國的戰爭中,取得了勝利,在諸侯國中的影響力日益增大。
就連後來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也是秦穆公一手扶上位的,足見秦國當時的影響力有多大。
秦穆公也被後代史學家稱為「春秋五霸「之一 。
可以說,自穆公時代開始,秦國從一個邊陲小國,一躍而成為諸侯強國,開始逐鹿中原。
接下來就是我們熟悉的秦孝公,秦孝公在位期間,秦國實施了著名的商鞅變法。這也是《大秦帝國》第一部的主要內容。
秦國為什麼要變法,是因為這時候秦國旁邊崛起了一個魏國,當時魏國出現了一位牛人——吳起,他在魏國實施變法,創建了著名的魏武卒,之後率領魏軍, 屢次大敗秦軍。
尤其著名的是陰晉之戰,魏國大將吳起率領五萬人馬大敗秦軍五十萬,秦國西河防線全部崩潰,秦國差點被魏國滅國。
在此背景下,秦孝公勵精圖治,想要重振秦國,恢復穆公霸業,於是發布「招賢令」。這才引來商鞅,在秦國實施變法。經過商鞅和秦孝公的努力,整個秦國重新煥發了生機。 秦以耕戰為本,把秦國打造成了一部戰爭機器。
商鞅變法是秦國 歷史 的轉折點 。至此,秦國完成了稱霸天下的所有準備, 秦國的戰力已經遠遠超越其他諸侯。
秦昭襄王,就是《大秦賦》剛開始時那個老秦王,秦昭襄王也是厲害角色,在位期間,任用范睢,開展了「遠交近攻」的外交策略,使得秦國可以有效地佔領攻佔的土地, 有效地擴展了秦國的實力, 秦國的面積已經幾乎等於六國的總和。
那時候,秦國可以養一支80-100萬人精銳部隊,這在當時,沒有哪個諸侯國可以做到。長平之戰,強大的趙國傾其所有才有湊足40萬大軍,其他國家就更少了。
秦昭襄王時期, 秦國大將,「戰神」白起,更是令六國喪膽:
伊闕之戰,大破魏韓24萬聯軍,徹底掃平秦軍東進之路;
「鄢郢之戰」,大破楚軍,攻入楚國的首都郢都,迫使楚國遷都,楚國從此一蹶不振;
「長平之戰」, 先後斬殺和俘獲趙軍共45萬人,趙國上下為之震驚,從此元氣大傷 。
秦昭襄王時,秦國的綜合實力已經遠超六國,可以說六國已經處於被秦國碾壓的狀態,所以才有了《大秦賦》中那個霸氣、不可一世的秦國。
畢竟在那個時代,實力決定一切。
秦昭襄王之後,到秦始皇統一天下的事情,就是《大秦賦》電視劇主要展現的內容,這里不再贅述,大家觀劇即可。
秦國的崛起,除了各代君王的勵精圖治,還有以下兩個容易被忽略的重要原因:
秦國早期地處西部邊陲, 荒涼偏僻,諸侯國避之不及 。那裡游牧民族剽悍好戰, 秦人多年和犬戎等蠻族苦戰,才得以在西邊立足,這樣的經歷,養成了秦人悍勇好鬥的習性。
秦國擁有關中和巴蜀,這兩塊土地沃野千里,擁有豐沛的水資源、廣闊的森林草地、發達的農業。正是這些資源優勢保證了秦國在常年征戰中的經濟基礎和後勤補給。
秦國地理位置易守難攻,東邊是潼關,函谷關,南面是大山, 加上西邊的犬戎已被掃平,大後方沒有後顧之憂。
秦國在對外作戰時,它不用擔心有人會打進來,因為他有兩座關口可以讓別國的部隊不敢進來。
而如果六國進攻,秦國只需守住函谷關即可,因為函谷關易守難攻,六國聯盟多次陳兵函谷關,卻束手無策,時間一長,不戰而退。
秦國很早就有重視人才傳統,善於用天下人才,任人唯才的傳統,並且大量重用秦國以外其他六國的人才。
早在秦穆公時代,秦國就尋求賢士,秦穆公在楚國的宛地得到百里奚,在晉國得到丕豹,公孫止。因此,秦穆公能滅國 十二稱霸西方,成本為春秋五霸之一。
秦孝公時期發布「求賢令」任用魏國的商鞅,在秦國施行變法,使得秦國一舉成為諸侯國中的強者,而且秦國後來來君王,皆以法家思想作為治國的根本指導思想,為秦國持續強大,奠定了制度基礎。
秦惠王任魏國人張儀,攻取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南占漢中,多次擊破六國反秦同盟,使得諸國臣服。
秦始皇執政時期,更是廣納天下人才,文臣如:呂不韋、尉繚、 姚賈、頓弱、李斯,武將如:王翦、王離、 趙嬰、楊樛、蒙恬等等,這些人大都不是秦國人。
秦國外來人才之多,位尊祿厚,居七國之首。
秦從惠文王到秦二世,百年間,任相的25人中,只有1人為秦籍,余者皆為外來客卿。他們為秦國由弱變強、統一天下做出了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