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礦產資源稅怎樣徵收
1、原油銷售額的5%-10%
2、天然氣銷售額的5%-10%
3、煤炭焦煤每噸8-20元,其他煤炭每噸0.3-5元。
4、其他非金屬礦原礦普通非金屬礦原礦每噸或者每立方米0.5-20元。貴重非金屬礦原礦每千克或者每克拉0.5-20元。
5、黑色金屬礦原礦每噸2-30元。
6、有色金屬礦原礦稀土礦每噸0.4-60元。其他有色金屬礦原礦每噸0.4-30元。
7、鹽固體鹽每噸10-60元。液體鹽每噸2-10元。
一、農田徵收補償條件:
1.旱田平均每畝補償5.8萬元;
2.水田平均每畝補償9.9萬元;
3.菜田平均每畝補償15.6萬元。徵收土地應當給予公平、合理的補償,保障被征地農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長遠生計有保障。
二、農田徵收補償程序:
1.擬定征地方案 征地方案由擬征地所在地縣、市人民政 府或其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擬定。征地方案,包括征地的目的及用途,征地的范圍、地類、面積、地上附著物的種類及數量,征地及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
2.審查、報批及批准 征地方案擬定後,由縣、市人民政 府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規定的批准許可權,經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審查後,報人民政 府批准,獲得批準的,批准此征地方案的政 府將作出用地批復,下級政 府以此為依據進行征地。
3.征地方案公告 征地依法定程序批准後,由縣級以上人民政 府在當地予以公告。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
第一條 為了加強稅收徵收管理,規范稅收徵收和繳納行為,保障國家稅收收入,保護納稅人的合法權益,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制定本法。
第二條 凡依法由稅務機關徵收的各種稅收的徵收管理,均適用本法。
第三條 稅收的開征、停徵以及減稅、免稅、退稅、補稅,依照法律的規定執行;法律授權國務院規定的,依照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的規定執行。
任何機關、單位和個人不得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擅自作出稅收開征、停徵以及減稅、免稅、退稅、補稅和其他同稅收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決定。
第四條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負有納稅義務的單位和個人為納稅人。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負有代扣代繳、代收代繳稅款義務的單位和個人為扣繳義務人。納稅人、扣繳義務人必須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繳納稅款、代扣代繳、代收代繳稅款。
㈡ 農業有什麼好項目
你好,以前我們把農業劃分為種植業、畜牧業、林業、漁業、副業,副業主要以農業加工製造為主。現在農業出現了很多新型主體,比如大家熟悉的農村合作社、家庭農場、還有生產過程中的服務型組織。所以農業涵蓋很廣泛,每行都有好的項目。今天宜畝地就給大家推薦幾個未來有發展的農業項目。
2、特色產業村
從日本傳來的「一村一品」對中國鄉鎮經濟的發展具有效仿作用。在20世紀80年代,鄉鎮經濟迅速發展成為了主導佛山經濟發展的主體單元,在市場經濟的作用下,形成了「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的專業鎮發展格局。
中國的「一村一品」的目的推動農產品單品產業化發展和主導產業。
《規劃》指出:現有規模較大的中心村和其他仍將存續的一般村莊,占鄉村類型的大多數,是鄉村振興的重點。強化主導產業支撐,支持農業、工貿、休閑服務等專業化村莊發展。
創業機會:休閑農庄、農產品代加工、農產品精深加工。
3、糧食儲備及流通
糧食是生活的基礎,糧食安全關乎國家的命運。但國有糧食部門的經營設施尤其是倉儲設施顯得嚴重不足,各地的糧食部門相繼出現了「儲糧難」的情況。
因此,企業或者社會力量參與糧食儲備十分必要。
《規劃》指出:鼓勵加工流通企業、新型經營主體開展自主儲糧和經營。全面落實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完善監督考核機制。強化糧食質量安全保障。加快完善糧食現代物流體系,構建安全高效、一體化運作的糧食物流網路。
創業機會:糧庫建設、低溫冷庫、烘乾機、農業物聯網設備、糧食加工設備等。
4、節水農業
我們從整個世界范圍來說,農業用水所佔比重近70%,節水、減肥成為「國家行動」 。
2017年12月1日期,農業用水要交稅。其中我國水資源稅改革試點范圍擴大,在河北首個試點的基礎上,再增加北京、天津、山西、內蒙古、河南、山東、四川、寧夏、陝西等9省(區、市)。
《規劃》指出:發展節水農業、實施國家農業節水行動,建設節水型鄉村。深入推進農業灌溉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建立健全農業節水長效機制和政策體系。逐步明晰農業水權,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建立精準補貼和節水獎勵機制。另外,到2022年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到10.4億畝。
創業機會:智能灌溉、農業物聯網、水肥一體化技術、農業節水設備等
5、數字農業
將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遙感等現代信息技術應用在農業中,提高產前、產中和產後效率,實現農業生產智能化、經營信息化、管理數據化、服務在線化,從而全面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
自2017年,國家重點開展大田種植、設施園藝、畜禽養殖、水產養殖4類數字農業建設試點項目,並給予先進補貼。
《規劃》指出:大力發展數字農業,實施智慧農業工程和「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鼓勵對農業生產進行數字化改造,加強農業遙感、物聯網應用,提高農業精準化水平。發展智慧氣象,提升氣象為農服務能力。
創業機會:農業物聯網、植保無人機、AI技術、智慧農業等。
6、水產養殖
據相關數據統計;2015年,全球水產養殖市場價值1690億美元,預計到2022年,全球水產養殖市場的規模將達到2420億美元。
我國作為海水養殖大國,中國為21世紀養活全球100億以上的人口提供優質的海洋蛋白質。水產養殖是我國大農業發展最快的產業之一,預計到2030年,中國水產養殖產量將會增加約2000萬噸、未來將發展綠色漁業。
《規劃》指出:大力發展名優水產品生產。華南地區加快發展現代畜禽水產和特色園藝產品,發展具有出口優勢的水產品養殖。同時,加強漁港經濟區建設,推進漁港漁區振興。合理確定內陸水域養殖規模,發展集約化、工廠化水產養殖和深遠海養殖,降低江河湖泊和近海漁業捕撈強度,規范有序發展遠洋漁業。
創業機會:智能化養殖、工廠化水產、綠色飼料等。
7、循環農業
發展綠色、可持續農業,是很多創業者首選項目,也是國家政府大力扶持的項目。
《規劃》指出:合理布局規模化養殖場,大力發展種養結合循環農業,促進養殖廢棄物就近資源化利用。加快推進種養循環一體化,建立農村有機廢棄物收集、轉化、利用網路體系,推進農林產品加工剩餘物資源化利用,深入實施秸稈禁燒制度和綜合利用,開展整縣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試點。探索農林牧漁融合循環發展模式,修復和完善生態廊道,恢復田間生物群落和生態鏈,建設健康穩定田園生態系統。推進廢舊地膜和包裝廢棄物等回收處理。推進農業循環經濟試點示範和田園綜合體試點建設。
創業機會:種養一體化、種養結合、秸稈綜合利用、智能化養殖場、沼氣綜合利用等。
8、農村電商
數據:農村電商預計2018年市場規模將達到1.26萬億元!,估計未來五年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38.87%,預計2020年我國農村電商市場規模將達到16860億元。
《規劃》指出:充分利用電商、「互聯網+」等新興手段,加強品牌市場營銷。深入實施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建設具有廣泛性的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基礎設施,加快建立健全適應農產品電商發展的標准體系。研發綠色智能農產品供應鏈核心技術,加快培育農業現代供應鏈主體。加強農商互聯,密切產銷銜接,發展農超、農社、農企、農校等產銷對接的新型流通業態。
創業機會:農產品電商、農村物流、冷庫項目、農產品品牌孵化、生態農業、有機農業、農產品溯源等。
9、農產品品牌
通過品牌建立,提高農產品價值,這個決定農產品溢價的關鍵。
2018年,《農業農村部關於加快推進品牌強農的意見》提到,將打造300個國家級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500個國家級農業企業品牌,1000個農產品品牌。
《規劃》指出:按照與國際標准接軌的目標,支持建立生產精細化管理與產品品質控制體系,採用國際通行的良好農業規范,塑造現代頂級農產品品牌。實施農業品牌提升行動,加快形成以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大宗農產品品牌、特色農產品品牌為核心的農業品牌格局。推進區域農產品公共品牌建設,擦亮老品牌,塑強新品牌,引入現代要素改造提升傳統名優品牌,加強農產品商標及地理標志商標的注冊和保護,構建我國農產品品牌保護體系。
創業機會:農產品品牌孵化、農村電商、農特微商等。
10、農村金融服務
據社科院「三農」互聯網金融藍皮書數據顯示,我國「三農」金融的缺口已達3.05萬億元。我們將閑置的金融資源分配到農村,可以促進農業農村的發展,加快鄉村振興。
《規劃》指出:健全適合農業農村特點的農村金融體系,把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更好滿足鄉村振興多樣化金融需求。發展鄉村普惠金融。探索縣級土地儲備公司參與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兩權」抵押試點工作。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支持農業企業依託多層次資本市場發展壯大。引導農民合作金融健康有序發展。鼓勵證券、保險、擔保、基金、期貨、租賃、信託等金融資源聚焦服務鄉村振興。
創業機會:農業保險、農產品期貨、租賃、供應鏈金融等。
11、農村土地流轉
把農村閑置土地合理利用起來,這將是國家未來幾年土地商業化等等關鍵一環。
通過政府或者企業,將農村土地集中規劃利用,大力發展新產業。向高端製造業、生產性、科技及高技術服務業、創業創新平台以及創新商業模式、線上線下融合業務等新產業發展。
《規劃》指出,完善農村土地利用管理政策體系,盤活存量,用好流量,輔以增量,激活農村土地資源資產,保障鄉村振興用地需求。鼓勵農業生產與村莊建設用地復合利用,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拓展土地使用功能。同時,對利用收儲農村閑置建設用地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的,給予新增建設用地指標獎勵。
創業機會:土地流轉服務中心、休閑農業、休閑養老、光伏農業等等。
12、農村新能源
農村地區新能源變革與農村農民農業的發展息息相關,是逐步開展鄉村戰略的歷史新階段,也是農村能源革命的重要著力點,更是鄉村振興的宏偉藍圖中重要的位置。
2018年一號文件就鄉村振興戰略中關於農村能源應用的相關目標包括:
「加快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制定農村通動力電規劃,推進農村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
「深入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推進北方地區農村散煤替代,有條件的地方有序推進煤改氣、煤改電和新能源利用。」
《規劃》指出:優化農村能源供給結構,大力發展太陽能、淺層地熱能、生物質能等,因地制宜開發利用水能和風能。加快推進生物質熱電聯產、生物質供熱、規模化生物質天然氣和規模化大型沼氣等燃料清潔化工程。推廣農村綠色節能建築和農用節能技術、產品。大力發展「互聯網+」智慧能源,探索建設農村能源革命示範區。
創業機會:沼氣能源項目、光伏農業、秸稈綜合利用等。
13、農村物流
農村物流擁有億萬級市場規模,通過農村物流幫助農產品銷售,提高農村消費。
《規劃》指出:鼓勵商貿、郵政、快遞、供銷、運輸等企業加大在農村地區的設施網路布局。加快完善農村物流基礎設施末端網路,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建設面向農村地區的共同配送中心。
創業機會:城配、冷鏈倉儲、冷鏈物流、電商物流等。
14、農業休閑農業
未來10年,我國將迎來從旅遊消費向休閑消費轉型的關鍵時期,休閑農業將實現20%~30%的增長。到2018年,我國休閑農業市場規模將接近5900億元。
尤其是農業休閑產業的發展,為農村、農業、農民帶來新的機會。
《規劃》指出:深入發掘農業農村的生態涵養、休閑觀光、文化體驗、健康養老等多種功能和多重價值。鼓勵發揮自身比較優勢,強化主導產業支撐,支持農業、工貿、休閑服務等專業化村莊發展。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精品工程,發展鄉村共享經濟等新業態,推動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農業。大力發展生態旅遊,利用1-3%治理面積從事旅遊、康養、體育、設施農業等產業開發。建設一批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農耕文化產業展示區,打造一批特色文化產業鄉鎮、文化產業特色村和文化產業群。
創業機會:創意農業、休閑農庄、特色小鎮、休閑養老等。
15、農業創業服務
據相關數據統計:返鄉創業的人數,全國初步統計大體達到740萬,這些返鄉創業人員累計創辦市場主體148萬個。
這些返鄉創業者和新興經營主體需要互聯網、法律、財稅、資本、廣告等商業服務。
《規劃》指出:發展多種形式的創新創業支撐服務平台,健全服務功能,開展政策、資金、法律、知識產權、財務、商標等專業化服務。建立農村創新創業園區(基地),鼓勵農業企業建立創新創業實訓基地。做好返鄉人員創業服務、社保關系轉移接續等工作。
創業機會:互聯網培訓、法律服務、工商財稅服務等。
16、農產品加工
農產品加工是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大機遇,鼓勵工商資本投資,支持種養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加工業!
在政策上,國家層面發布多項農業扶持政策。比如: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意見》、農業部關於印發《全國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規劃(2016—2020年)》
《規劃》指出:實施農產品加工業提升行動,支持開展農產品生產加工、綜合利用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推動初加工、精深加工、綜合利用加工和主食加工協調發展,實現農產品多層次、多環節轉化增值。農戶分享加工、銷售環節收益。鼓勵加工流通企業、新型經營主體開展自主儲糧和經營。加快培育農商產業聯盟、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等新型產業鏈主體,打造一批產加銷一體的全產業鏈企業集群
創業機會:種養加一體化、加工企業、綜合利用項目、糧食加工、飼料加工、農村工藝品、果品加工等。
17、創新農民收入
鄉村振興最核心的就是提高農民的收入,通過農業訂單、土地入股、社區支持農業等方式。
《規劃》指出:鼓勵農民以土地、林權、資金、勞動、技術、產品為紐帶,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與聯合,依法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強化農民作為市場主體的平等地位。引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挖掘集體土地、房屋、設施等資源和資產潛力,依法通過股份制、合作制、股份合作制、租賃等形式,積極參與產業融合發展。加快推廣「訂單收購+分紅」、「土地流轉+優先僱用+社會保障」、「農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多種利益聯結方式。鼓勵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通過設立風險資金、為農戶提供信貸擔保、領辦或參辦農民合作組織等多種形式,與農民建立穩定的訂單和契約關系。完善涉農股份合作制企業利潤分配機制,明確資本參與利潤分配比例上限。
創業機會:土地入股、聯營社、社區支持農業、訂單農業等。
18、農村文化產業
我們除了提高農村經濟外,還要建設農村文化,鄉村特色文化產業發展勢在必行。發展鄉村文化產業,就要深入挖掘本村的文化特色。
《規劃》指出:加強規劃引導、典型示範,挖掘培養鄉土文化本土人才,建設一批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農耕文化產業展示區,打造一批特色文化產業鄉鎮、文化產業特色村和文化產業群。大力推動農村地區實施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培育形成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傳統工藝產品,促進傳統工藝提高品質、形成品牌、帶動就業。開展文化結對幫扶。支持「三農」題材文藝創作生產,鼓勵文藝工作者推出反映農民生產生活尤其是鄉村振興實踐的優秀文藝作品。鼓勵各級文藝組織深入農村地區開展惠民演出活動。加強農村科普工作,推動全民閱讀進家庭、進農村,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養。完善群眾文藝扶持機制,鼓勵農村地區自辦文化。
創業機會:手工藝、鄉村文化節、文化演藝、鄉村文藝電影或視頻等。
㈢ 農業水費徵收依據
農業灌溉水費徵收管理辦法包括為探索建立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的長效機制,充分發揮價格杠桿作用促進農業節水,保障水利工程的良性運行,健全農業水價形成機制,完善農業精準補貼和節水獎勵機制,提高農業用水效率,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根據上級有關精神,制定我縣農業水費收繳、管理、使用辦法。採用「超用加價」的農業水價改革模式,即:農業灌溉用水超水權加價收繳水費,低於灌溉用水定額進行節水獎勵。加價標准。農業用水在水權額度內按照現行農業水價計收,收支渠道不變;超過水權額度在現行農業水價基礎上加價0.10元/ m,即加價水價;超過用水限額的,在加價0.1元/m_的基礎上加征水資源稅,水資源稅徵收標准按國家規定執行
各級人民政府在財政預算內安排的各項用於農業的資金應當主要用於: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支持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保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健全動植物檢疫、防疫體系,加強動物疫病和植物病、蟲、雜草、鼠害防治;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標准和檢驗檢測監督體系、農產品市場及信息服務體系;支持農業科研教育、農業技術推廣和農民培訓;加強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建設;扶持貧困地區發展;保障農民收入水平等。
昆明市水利工程供水水費徵收標准
(一)農業用水
取滇池水灌溉農田,每畝每年交納水費1.5元;靠蓄水工程自流灌溉的農田,糧食作物每畝每年交納水費6-10元;經濟作物(包括蔬菜、烤煙、葯材等)每畝每年交納水費不少於10元。
(二)漁業養殖用水
由滇池提供漁塘用水的按方收費,每立方米收費2-4分;滇池網箱養魚,按每平方米網箱面積每年收費1角。
(三)工業用水(含滇池、陽宗海、龍潭水)
滇耗水每立方米收費6分;循環水(指用水後返加原來水體,且水質符合排放標準的水)每立方米收費1分,在海口以下螳螂川取水的按滇池消耗水計收水費。
(四)城市用水
取松花壩水庫的每立方米收費7分,取滇池及其他水源水每立方米收費3分。
(五)水力發電用水水費,按水電站集電電價的8%計收。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
第三十七條 國家建立和完善農業支持保護體系,採取財政投入、稅收優惠、金融支持等措施,從資金投入、科研與技術推廣、教育培訓、農業生產資料供應、市場信息、質量標准、檢驗檢疫、社會化服務以及災害救助等方面扶持農民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發展農業生產,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
在不與我國締結或加入的有關國際條約相抵觸的情況下,國家對農民實施收入支持政策,具體辦法由國務院制定。
㈣ 關於中國的水資源問題
1. 我國水環境問題及其影響因素
我國水環境面臨著水體污染、水資源短缺和洪澇災害等多方面壓力。水體污染加劇了水資源短缺,水生態環境破壞促使洪澇災害頻發。據1999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目前我國七大水系、主要湖泊、近岸海域及部分地區的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河流以有機污染為主,主要污染物是氨氮、生化需氧量、高錳酸鹽指數和揮發酚等;湖泊以富營養化為特徵,主要污染指標為總磷、總氮、化學需氧量和高猛酸鹽指數等;近岸海域主要污染指標為無機氮、活性磷酸鹽和重金屬。這些因素構成了水環境問題影響范圍廣,危害嚴重,治理難度大等特徵。我國水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人類主觀因素的影響。長期以來,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粗放,企業單純追求經濟效益,忽視環境效益和生態效益。工業發展中,水消耗量大、利用率低。不僅單位產值污水排放量大,而且萬元產值用水量各省區間差距懸殊。1998年全國平均萬元GDP用水683m3以上。其中,北京161m3,天津201m3,上海300m3。但是,黑龍江、內蒙古、江西、廣西、貴州、青海、甘肅等省區大多在1000m3以上。寧夏、新疆為4000m3左右。北京1m3灌溉用水可以生產2kg糧食,而寧夏才生產不到1kg。同時,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使企業生產經營缺乏節能降耗的動力。企業技術改造往往以擴大再生產為目的,生產工藝落後,更新換代速度慢。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經濟增長方式的日趨轉變,以及科技水平的快速提高,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將逐步走上科學化管理軌道。但是,這種轉變需要一個較長的歷史過程。水環境問題嚴重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國家政策導向的偏差。長期以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注重經濟增長速度、主要產品產量、城鎮居民收入增長等指標,沒有把資源消耗和環境代價納入經濟核算體系。迄今為止,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仍作為「非生產性福利事業」。城市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由政府包攬,使政府不堪重負,以至於拿不出錢搞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甚至建成污染處理設施也因經費來源問題沒解決而難以正常運轉。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一些經濟發展政策有悖於環境保護。我國一度「遍地開花」的「十五」小企業,布局分散,規模不經濟,生產工藝落後,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
區域經濟發展和區域環境容量不相適應,也是造成水環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以往在確定地區產業發展方向、地區生產力布局時,往往忽視區域環境容量。我國主要江河出現的嚴重流域性水污染,在很大程度上與流域產業結構和布局不合理有直接關系。淮河流域四省自80.年代初開始,利用當地資源,大力發展高耗水的化工、造紙、製革、火電、食品等小型工業,污染物排放量超過了淮河的承載能力,使淮河流域水質急劇惡化;由於缺乏科學認證和科學管理,一些缺水地區盲目發展高耗水型工業,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一些資源豐富的地區發展單一的資源型產業,不發展與之相配套的加工業,產業結構雷同,形成嚴重的結構型污染。
自然因素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水環境問題的惡化,增加了水污染防治的難度。近年來,由於氣候變化引起全球溫度、濕度、降水量的分布變化,使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災害頻發。我國北方地區氣候也明顯變暖,華北地區冬季平均氣溫90年代比50年代上升2.1℃。氣溫上升,地表徑流減少,蒸發量增大,發生旱災的機會增多。1997年我國北方地區受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降水量異常偏少,溫度偏高,海河水資源量只有多年平均量的40%;黃河水資源量為多年平均量的61%。由於河道徑流減少,水體自凈能力下降,加劇了水環境惡化。1998年受厄爾尼諾現象影響,長江中下游、嫩江、松花江流域降水量偏多,導致特大洪水災害的發生。
我國水資源地區分布不均,南多北少,相差懸殊,水資源分布與人口、經濟和社會發展布局極不協調。北方黃河、淮河、海河、松遼河,以及內陸河5個流域,總人口佔全國的47%左右,耕地面積佔65%以上,GDP佔全國的45%以上,而水資源卻只佔全國水資源總量的19%,人均佔有量僅為南方地區的1/3。這些因素也是導致水環境問題突出的重要方面。
2. 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面臨的主要問題
「九五」以來,我國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以淮河治理為先導,太湖、巢湖、滇池,以及海河、遼河相繼開始。通過採取工業污染源的末端治理,以及在產業結構調整和壓縮過剩生產力中,取締、關閉、和淘汰生產工藝落後、設備陳舊、污染嚴重的企業等一系列措施,治理工作取得一定成效。部分水域已經接近實現第一階段的污染防治目標。「九五」水污染防治作為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流域水污染防治,積累了大量寶貴經驗,對於開拓我國的環境與發展道路具有長遠的戰略意義。但是,從總體上看,重點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進展還比較緩慢,取得的成果十分脆弱。在實踐中暴露出來的一些問題充分說明,我國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流域水污染防治仍面臨嚴重挑戰。
2.1 黃河、長江流域水環境問題亟待解決
「九五」期間「三河三湖」的治理僅僅是拉開了我國水污染防治的序幕。在大規模治理「三河三湖」的同時,必須看到,黃河、長江的污染問題也到了非治理不可的程度了。黃河這個中華民族的搖籃,他養育了人類,也無數次地給人類帶來災難。如今,由於人類活動的作用力,使黃河的環境問題日趨嚴重。1999年,在黃河流域的114個重點監測斷面上,V類和劣V類水體分別為70%和56.2%,黃河主要支流的污染更為嚴重,而且黃河的污染主要來自支流。目前,黃河水量少,自凈能力弱,水環境處於危機之中。在西部大開發中,黃河流域的經濟發展將進入較快增長時期。黃河的水污染必然使沿岸的水資源短缺「雪上加霜」。
長江上游沿岸地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使這一地區的污染物排放量迅速增加,污染問題隨之加重,特別是三峽庫區及其上游的水質不斷惡化。如果不採取有效措施,預計到2010年,長江上游重點地區廢水排放量將以年均4.1%的速度增長;沿江城鎮生活垃圾入江量,將由1995年的約200萬t增加到2010年的467萬t;三峽庫區的水體自凈能力將大幅度下降。2009年三峽庫區建成蓄水後,庫區將由一個流速快、流量大的河流變成一個流速緩、滯留時間長,回水面積大的人工湖。水體稀釋自凈能力下降,水污染必然加重。根據預測,三峽工程建成後,湖區上游岸邊污染帶主要污染物濃度將比建壩前增加2-10倍,將成為重污染區。
2.2 城市生活污水逐年增加,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嚴重滯後
城市基礎設施是工業建設的載體,制約著工業建設規模和發展速度。長期以來,我國城市建設不恰當地把基礎設施建設的載體地位降低為工業的一般附屬物地位,基礎設施的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和工業建設不協調,導致基礎設施長期超負荷承載。特別是城市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僅僅在近幾年才開始興建。全國絕大多數城市的污水處理能力遠遠滿足不了實際需要。
隨著人口迅速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生活污水產生量大幅度增長。近年來,城市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排放量的比例已接近持平。但是,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建設遠遠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一般情況下,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建設周期為3年。從目前的建設進度看,實現「九五」期間國家提出的全國50萬人口的城市都要建設集中式污水處理裝置的要求,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以淮河為例,按規劃,到2000年,淮河流域四省需要建設城市污水處理廠52座,總投資60.8億元,形成污水處理能力352萬l/d。到1999年6月建成的污水處理廠只有3座,污水處理能力僅為44萬l/d。集中式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緩慢的原因,除了資金短缺外,現行管理和運行機制的掣肘也使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建設和運營陷於困境。由於沒有真正落實「污染者負擔」的政策,地方財政因無力支付污水處理費用,常常使建成後的污水處理廠不能正常運行,環境保護投資不能有效發揮環境效益。
2.3 大量的面源污染問題尚未找到解決途徑
目前,全國的工業污染已經開始得到有效控制。到2000年底,全國所有工業污染源都將實現達標排放。城市污水處理正在逐步加快步伐。但是,農村經濟發展帶來的農葯、化肥、畜禽養殖污染量大面廣,有一定治理難度。從50年代到90年代,我國農葯施用量增加近100倍,成為世界上農葯用量最大的國家。我國每年因農葯中毒的人數佔世界同類事故中毒人數的50%。而且由於農葯的大量流失,造成嚴重的水體污染。全國化肥使用量也在成倍增加。1995年是1978年的4倍。目前,偏施化學氮肥,使氮、磷、鉀比例失調現象比較嚴重。而且化肥的利用率只有30%左右,大量化肥流失,進入河流、海洋、湖泊,成為水體面源污染的主要來源。同時,由於大量化肥的使用,農村畜禽糞便的農業利用減少,畜禽業的集約化程度提高,加重了養殖業與種植業的脫節。畜禽糞便的還田率只有30%多,大部分未被利用。1998年全國畜禽糞便產生量是當年全國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的3.4倍。這些畜禽糞便大部分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海。同時,作為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鄉鎮企業的發展也一直是困擾農村環境的一大難題。據1991年和1997年兩次全國鄉鎮工業污染源調查,鄉鎮工業二氧化硫、煙塵、化學耗氧量和固體廢物排放量分別增長了22.6%、56.5%、246.6%和552%;在全國主要工業污染物排放總量有所控制的情況下,鄉鎮企業排污量卻在增長,這將對水環境構成嚴重威脅。
2.4 經濟政策不配套,污染治理資金嚴重短缺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污染防治資金以國家預算內資金為主。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完全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環境已經不能奏效。但是,由於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環境經濟政策體系尚未建立,多元化的環境保護投資體制難以形成。作為促進污染防治的重要經濟手段排污收費制度,目前還很不完善。主要問題是,排污收費標准過低,不能發揮刺激污染防治的作用。超標排放污水收費作為排污收費的主體,其收費額不足污染處理設施運行成本的一半;污水排放收費最高不超過0.5元/l;排污收費項目不全,主要對象是大中型企業和部分事業單位,城市污水處理費僅在少數城市開征,而且收費標准較低,「污染者付費」的原則沒有充分體現;排污費的轉移支付機制尚未建立,流域內上下游之間缺乏利益補償政策,水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不協調,造成水資源的浪費。
「九五」期間我國環境保護投資有了大幅度提高,特別是國家採取積極的財政政策,在擴大內需中把環境保護作為重點投資領域,一些水污染防治重點項目得到國債資金的支持。但是,由於環境保護資金渠道狹窄,投資量小,污染治理資金短缺的問題仍然非常突出。按計劃,「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約需資金1260億元,但是目前已經落實的資金與需求相差甚遠。1998年國家增發財政債券和銀行貸款資金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分配給淮河流域10億元財政債券資金用於城市污水處理廠建設。但是,這些資金僅為淮河城市污水處理廠總投資的16.5%,而且投資項目達34個之多。由於地方配套資金不足,開工的項目不少,卻因缺乏資金施工建設進度緩慢,很多工程至今投資尚無著落。
3. 關於水污染防治的政策建議
我國是在經濟技術相對落後的情況下實現經濟快速發展的。人口基數大,人均資源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防治將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特別是水環境污染問題的解決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經過一個艱苦的治理過程。因此,我們必須在認真總結「九五」期間水污染防治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借鑒世界一切成功的經驗,結合我國的具體情況,不斷加強政策創新、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逐步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水污染防治道路。
3.1 在決策中控制新的水環境問題產生
國家和地方各級政府,在確定經濟發展速度、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資源開發計劃、區域開發計劃,以及制定經濟技術政策,進行重大經濟決策時,應當對實施這些決策可能產生的環境影響做出科學評價,評價的結論作為各級決策的依據。在決策中綜合考慮環境、經濟和社會因素,統籌兼顧,使發展對環境的影響降低到最小。建立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設置專門的評價審議機構,並使這一制度法制化,逐步建立起依法決策的運行機制。
區域經濟的發展要充分考慮水資源保護。限制缺水地區發展耗水型產業,調整缺水地區的產業結構,嚴格控制高耗水、高耗能和重污染的建設項目。近期應重點調整北方缺水地區的產業結構,防止水資源短缺問題進一步加劇。生態環境脆弱地區的經濟發展應考慮為生態用水留有餘地,防止因過度開發導致下游地區河湖萎縮、土地沙化、生態退化。在水源地區,引導和組織水源地生態經濟體系建設,避免水源地區經濟發展導致下游城市水源污染。
3.2 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要堅持開源節流並舉的方針
大力開展節水活動,採取有效措施,減少水消耗。有組織地推行節水、高效的農灌技術;完善科學的農業用水管理措施,盡快改變農業生產大量耗水的局面。制定單位產品用水定額和水重復利用率考核指標,建立工業用水考核制度;明確規定冷卻水及工藝用水等工業廢水必須循環利用和再生利用;大力發展水的閉路循環使用,最大限度地減少廢水排放量。
在開展節約用水,解決我國水資源短缺的同時,全面加強水污染防治,特別是重點流域的水污染防治。流域治理的重點在城市,城市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的治理,要走集中與分散治理相結合和廢水資源化路子。因地制宜地建設污水處理設施,處理後的污水要用於工業冷卻水、城市景觀和園林綠地用水等。
3.3 建立和完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價格體系
國家有關部門應抓緊組織開展資源定價研究,有計劃地對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資源和國家稀缺資源制定分類指導的價格政策,盡快改變「資源無價」,資源產品低價的不合理狀況,使水資源價格體現資源價值、資源利用和污染防治費用。同時,積極推進水資源資產化管理進程,加強資源核算體系的研究,為逐步將水資源核算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創造條件。
3.4 完善環境經濟政策
抓緊制定有利於環境保護的環境經濟政策,進一步強化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環境經濟手段。盡快提高排污費標准,使之高於污染治理成本;制定水污染防治相關政策,建立資源更新的補償機制;全面實現「污染者付費」的原則,在用水收費中,普遍增加污水處理費,作為城市污水處理廠運行費用;環境保護作為「市場失效」的領域,特別是環境科技研究與開發、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等,國家應加強產業政策支持。同時,鼓勵和推動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的企業化。
積極建立環境稅收制度。擴大資源稅的徵收范圍,對地下水等稀缺資源徵收資源稅;對新建污染項目徵收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控制結構型污染;對現行排污費與費改稅進行利弊分析,探索徵收污染附加稅;對從事城市污水處理的企業實行零稅率;對生產再生資源和利用再生資源生產的產品,應給予稅收減免的優惠。
3.5 大力推行清潔生產
工業部門要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合理調整工業布局,推動資源消耗小、效益高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結合技術改造推行以清潔原料、清潔生產過程和清潔產品為主要內容的清潔生產。要把清潔生產當作在可持續發展戰略指導下的一次工業企業的全面改造,在全國所有工業企業推行清潔生產。通過加強環境管理審計,建立科學的管理體制,促進我國工業向新的技術基礎轉移,以集約方式提高質量,降低消耗,增加經濟效益。並在此基礎上逐步建立我國資源節約型生態工業生產體系。
3.6 加強農村面源污染的防治
農村要推行以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為主要內容的生態農業生產體系。全面推廣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合理配置的「大農業」生產模式,注重農、林、牧、副、漁各業全面發展,農、工、商綜合經營。把現代化科學技術和傳統農業精華有機結合起來,逐步增加有機肥料的使用,減少化肥、農葯的使用。開發生物農葯技術,推廣以菌治蟲、以蟲治蟲的生物技術替代農葯。目前,我國已有2000多個生態農業試點,應當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把推行生態農業作為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一場革命,在全國廣大農村普遍展開。逐步把農村富餘勞動力從污染型鄉鎮工業轉移到生態農業建設上來。縣、鄉兩級政府要制定生態農業建設規劃,國家有關部門要加強技術推廣,有計劃地在全國鄉、村培養一批技術骨幹,指導農民發展生態農業。
3.7 加快城鎮污水處理廠建設,大力發展環保產業
改革現行城市污水處理體制,實現污水處理廠建設和運營的社會化、市場化、企業化。污水處理廠的建設要引入競爭機制,按照「誰投資誰所有,誰管理誰受益」的原則,建立多元化投資建設、企業化運營管理、社會共同負擔費用、政府給予必要的政策扶持的模式。積極探索城鎮給排水建設和運營一體化的管理體制。逐步使政府從直接管理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和運行中解脫出來,讓污水處理真正走向市場。
環保產業的發展應當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國家應制定扶持環保產業發展的經濟政策,在投資、信貸、稅收等方面給予優惠;鼓勵一部分產品過剩的企業轉向環保產品生產和服務;組建環保產業集團,盡快形成產業規模;抓緊培育環保市場,把原來政府管理的環保服務事業推向市場。同時,要加強環境科學研究,組織開展高濃度有機廢水處理等急需的重點水處理技術攻關;加速污染防治和生態工程成套設備的國產化,改變我國環保產業落後的現狀,以適應我國污染防治的需要。
回答者: 611290080 - 試用期 一級 11-27 19:37
無錫太湖水污染事件[2007年6月]
我從第一天知道這個事件開始,就打算看看這個事情到底會處理成什麼樣子。
現在結果逐漸露出水面。在次我簡單羅列一下發展情況
1『太湖水受藍藻污染,無錫市居民喝了幾天臭水。
2『報紙報道,超市中的引用水危機,事件敗露。
3『國家下令盡快治理水污染。
4『無錫市政府要求在極短的時間內解決「臭水」問題(好象是3天)。
5『報紙公布政府的解決方案——引水、增雨。
6『水的臭味消除,可是仍然不能飲用。
7『經過調查發現工人正在向太湖中傾倒大量的高錳酸鉀和其他的化學物質。(本人不是學化學的不清楚是什麼,只知道對人體有損害)
8『政府解釋,倒入的高錳酸鉀是符合標準的,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
9『事件擴大化,無錫周邊城市開始主動防治。
10『找此件事情的原因。
11『經過「專家」分析,此次事件是人為的,歸根結底與政府無關,都是太湖周邊的企業搞的鬼。
12『矛盾轉移——全民聲討民營企業是破壞中國環境的真凶。
再下來就是常規的處理方法,大致有兩種:{一}找到這些污染環境的「替死鬼」,罰款!!然後掀起一場運動——各地環境管理部門檢查各地的企業的環保漏洞。結果因為這些地方都沒有發現「藍藻」所以各地環保部門都是盡職盡責的。{二}CCTV舉辦「愛我太湖」大型公益晚會,向全國人民高呼,保護環境人人有責,各地電台響應國家號召,紛紛舉辦宣傳環保的演出(明星又有借口掙幾個錢了)。揪出幾個非法排污企業的法
㈤ 目前世界上淡水資源的狀況如何
世界的淡水資源已經嚴重缺乏。
在世界范圍內,按水資源儲備量大小排名,前幾名的國家依次是:巴西、俄羅斯、美國、印尼、加拿大、中國、孟加拉國、印度、委內瑞拉、哥倫比亞。
我國是一個乾旱缺水嚴重的國家。雖然我國的淡水資源總量為27000億立方米,佔全球水資源的6%,名列世界第六位,但是我國擁有13億人口,人均淡水資源低於世界平均。
世界淡水資源最豐富的大洲南極洲,南極洲面積有1400萬平方公里,95%以上的面積常年被冰雪覆蓋,形成一巨大而厚實的冰蓋,它的平均厚度達2450米,冰雪總量約2700萬立方公里,佔全球冰雪總量的90%以上,儲存了全世界可用淡水的72%。有人估算,這一淡水量可供全人類用7500年。
淡水資源的短缺:
由於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所導致的人均用水量的增加,在過去的三個世紀里,人類提取的淡水資源量增加了35倍,1970年達到了3500平方公里。本世紀的後半葉,淡水提取量每年增加4-8%。
其中農業灌溉和工業用水佔了增長的主要部分,特別是本世紀70年代「綠色革命」期間,灌溉用水翻了一番。據有關國際組織預測,到2050年,預測生活在缺水國家中的人口將增加到10.6億和24.3億之間,約佔全球預測人口的13-20%。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淡水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