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如何克服資源受到制約
擴展閱讀
如何找貨代海運費用 2025-01-13 15:40:23
磚廠粘土的資源稅怎麼算 2025-01-13 15:40:10
農產品檢測報告在哪裡找 2025-01-13 15:38:02

如何克服資源受到制約

發布時間: 2024-10-01 04:19:38

㈠ 資源越多,就越容易成功嗎資源受限,唯有延展才能突破

近日,我遇到一位老朋友,我問他說,你已經創業兩年了,應該賺了不少錢吧? 他嘆了一口氣,接著說,「這兩年來,創業真的不容易。」他感覺自己沒有運氣的眷顧,諸事不順。他沒有什麼人脈,經常參加創業路演、寫了很多商業計劃書、見了許多投資人,卻總是募集不了足夠的資金,創業對他而言,好像實在是太難了。 資源受限,幾乎就不可能取得成功,真的嗎?

這讓我思考了幾個問題?創業的時候,幾乎大部分人,都是資源緊缺的。為什麼有些人只有少許的資源,卻能獲得成功,而有些人就算擁有龐大的資源,最終卻難逃失敗的命運?生而為人,幾乎都在持續不斷地追逐著資源,認為資源越多越好。矽谷的很多互聯網公司,不斷地追逐資源,大部分公司都燒了很多錢,燒到不能再燒的地步,最終走上破產清算的命運。

我們都是俗人,可能都會為了爭得資源各出奇招,甚至為此爭得頭破血流。 我們總是想要先得到資源,先擴展了再說,認為獲得更多的資源,幾乎就等同於取得成功的保證,能夠獲得更好的結果。比方說,在職場上,如果我們接到一個項目,因為時間太緊,好像只有增加人手才可以取得滿意的結果,而不會思考更好的策略。很多企業盲目地增加人員,卻沒有取得相應的好成果。

那些我們理所當然地認為,我們擁有的越多,能夠做到的就越多,也會越容易取得成就感,事實上並非如此。我的朋友一直在企業做銷售方面的工作,也在一定程度上積累了一定的人脈資源。當他出來創業的時候,沒有辦法取得成功,他總是認為,自己超強的銷售能力、超強的社交能力,擁有一定的人脈,好像就會取得好的結果。當自己真的辭了工作創業,好像自己什麼資源都欠缺,總是有點「 力不從心 」的感覺。

網路上的很多文章都說,要從失敗中學習、懂得復盤,要記得吸取教訓,並調整好自己。 回顧我們的人生,求學階段,在還不知道自己要什麼的狀況下,被整個教育制度推著往前走;求職階段,在還唯襪不知道自己會什麼的狀況下,被整個社會產業推著上戰場。社會變化太快,我們的時間被壓縮,我們的生活被緊縮,甚至還沒有時間問問自己:我們喜歡什麼?我們的理想是什麼?

人生幾乎不可能什麼都一帆風順,每個時代的人們都會有那個時代的「 困頓 」。知名音樂人、導演與主持人, 《奇芭說》 的導師天團之一,「 矮大緊 」高曉松曾說過,「年輕的時候,有些事情的不明白造就了生活的慌張。等老了才發現,那慌張就是青春,你不慌張了,青春就沒了。」因為資源受限,所以慌張與迷惘。 沒有迷惘過的人生不叫人生,不再迷惘的人生也不再青春了。

面對指告激夢想與目標,每個人所擁有的資源也各不相同,包括時間、金錢、知識、技能、人脈和物資等。我們想要達成的夢想與目標,卻往往與我么現在擁有的資源存在一定的落差。有些人最大的局限在於資金不足,而有些人的問題則是缺乏專業的技能與人脈,或是資訊、技術、人員不到位。盡管有種種的不足,善用資源的人仍勇於行動。 他們不斷思考與自問:我該如何運用手中現有的資源,可以有效達成目標?

我們能從成功克服資源限制的人身上學到很多。這些局限激勵我們更靈活地應變,採取更有創造力的做法與策略,並增強我們解決問題的能力。重點是,延展資源所帶來的種種好處,我們隨時都能獲益匪淺:面對組織、工作、家庭以及生活時,發掘手邊現有資源的各種可能性,並發揮創造友漏力、持續累積,最終創造出更好的成果。所以,我們需要刻意地選擇「 延展 」手中的資源。

美國老鷹啤酒的故事,就能很好地詮釋延展思維。 一名男孩迪克,快要接管頻臨倒閉的老鷹啤酒家族事業。當時三大啤酒巨頭占據美國約70%的市場份額,迪克家族的啤酒市場份額在那時的美國幾乎是微不足道。當時快要破產的迪克只有兩條路可以選,第一條路是放棄獨立經營,把公司賣給競爭對手;而另外一條路就是通過並購,快速突破與壯大現有的營運規模。 迪克陷入了沉思,兩條路都不是他的選擇,難道就沒有第三條路嗎?

大環境的考驗與人生的瓶頸矛盾,除了氣餒抱怨,其實我們還有更多的事可以做。迪克想努力站穩腳跟,再用力往外大步踏出去,實踐屬於他的「 啤酒商業帝國之夢 」。迪克靈光一閃,想到以「 最美最老的啤酒廠 」作為賣點,與三大巨頭的營銷策略形成差異化。他充分地分析自身擁有的資源,覺得不是進入越多市場越好。他只選擇少數幾個區域做銷售,籍此提高產品的稀缺性。

人都是有好奇心的,總有那麼一部分人是喜歡與其他人不一樣的東西,迪克的老鷹啤酒很快就成為他們追逐的對象,而這些人幾乎都成了老鷹啤酒的忠實粉絲。因為稀缺,所以老鷹啤酒身上就有了一絲絲的神秘色彩,在新任CEO迪克持續不斷地擴大自己的啤酒商業版圖的時候,他的競爭對手,三大巨頭之一的彼得啤酒就採用了「 擁有更多資源,就能獲得更好的成果 」的營銷策略。彼得啤酒擁有根深蒂固的傳統思維,並購了很多小啤酒廠,持續不斷地擴大生產規模,讓自己的品牌折價、缺乏品牌辨識度,最終變成大路貨後、開始變得岌岌可危。

背負著龐大的債務,彼得啤酒的市場佔有率不斷下滑。之所以慘淡收場,是因為當時的彼得啤酒的經營者不知道該如何利用他們已有的資源度過危機。故步自封的行徑,讓他們逐步走入破產的窘境,彼得啤酒的經營者急於累積更多的資源,不斷地並購小啤酒廠、收購二三線的品牌,形成多品牌戰略,讓自身的品牌識別度不斷弱化,越來越不受消費者的歡迎。但快速擴張的結果,卻讓彼得啤酒快速死亡。 而迪克的老鷹啤酒卻在不斷地蠶食市場份額,讓自己成為全美啤酒巨頭之一。

人們想完成一件事情時,通常都有兩種不同的做法:一種是「 策劃式 」,而另外一種則是「 隨創式 」,也可以通俗地叫做「 延展思維 」。例如,有兩個工匠,分別為策劃式追逐資源者和隨創式延展資源者。他們現在剛好面臨同樣的一個問題,如何把釘子釘到牆面上。策劃式資源追逐者想要把釘子釘到牆面上,首先肯定是想去先買一把錘子,萬一沒有找到合適的尺寸、形狀、重量的錘子,他的想法就行不通了,總是想方設法地找到適合自己使用的錘子,但總是找不到,限於行動者懶惰的困境。

這位策劃式資源追隨者會不斷地嘗試購買不同的工具,甚至收集各式各樣的資源,沒有遇到合適的,就遲遲不行動。 現代社會有太多的資源追逐者,知識付費大潮興起,人們購置了各種各樣的教程、各種各樣的書籍,啃了很多碎片化的知識,卻沒有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學得越多,就越迷茫,以為自己懂得越多知識、信息,就能升職加薪、當上CEO贏取白富美,最終到頭來還是一場夢。越無限度地追逐資源,就越會陷入貧窮的境地,懂得了很多,還是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隨創式延展資源者,他們充分利用手中已有的工具,不斷地實驗、測試,以及突破現有資源的傳統限制。即便他們身邊只有一塊石頭,或者是磚頭、罐頭等,他們都能就地取材,把釘子成功釘進牆面上。若把這種「 延展 」的思維模式延伸到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做出的各種決策,那會是怎麼的一個情況呢?我們不會先擁有了各種充分的理由、充足的資源才行動,可以有效地避開追逐資源者的陷阱,從而避免過度地向上比較。

遇到一位心儀的對象,知道自己與對方的差距,就會讓我們知道與競爭對手的差距與不足,不敢行動、被眼前的困難打倒。但如果我們可以充分地用各種途徑去了解心儀對象關注的點,充分利用手中擁有的資源,逐一突破現有存在的問題,不一定追不到那個心儀的 Ta 。如果跟成就比自己高的人作比較,就會很容易將重點放在別人擁有的優質資源上,或是一直在強調別人的優勢,會反過來覺得自己的不足、無法肯定自己。

我們的大多數人,都喜歡盲目地為了累積資源而累積資源,資源越多,可能就會覺得可以選擇的餘地就越多,但現實卻恰恰相反。 太多的選擇,反而會讓自己更容易陷入沒有選擇的窘況。 有些我們累積的資源,可能大部分都沒有用處,過度累積只能讓人越來越難跳出自身的思維定式,甚至還會讓我們在盲目追逐資源的過程中筋疲力盡。以為我們自己懂了很多,卻對某一項技能、或是專業能力過度自信,以死板的眼光來看待資源,卻無法走出自身的舒適圈,更無法看到一種資源傳統用途以外的另一種用途,而缺乏創造力。

如果我們一直從事著某一類工作,最終必定會變得極為擅長,但我們就很有可能會被定型,而難以接到不同的角色或工作。盡管發展一項專業技能並在這一行建立良好的聲譽與自品牌,具有許多好處,但打破固定的工作形態,能帶來更大的優勢,包括新的能力及挑戰,甚至更好的報酬。 話雖如此,如果不謹慎篩選,涉入過多方向,往往會造成一種嚴重的負面作用:沒有方向感。 避免自己的職業生涯沒有方向感的另一項策略,就是學習與核心事業相去不遠的新事物。在增加多項新技能後,我們可能最終將得到有用且多元的人生。

延展思維,可以讓我們在未來處於不確定性的時候,可以跳出自身的思維框架,做出相應的調整與改變。一切都有限,但生活中的挑戰卻未嘗少過。 國外的心理學家研究得出,越有跨界思維的人,解決問題的效率就越高。 就算擁有的少,只要聰明運用手中的資源、順應環境的限制,我們就有可能突破現有的「 困頓 」。更宏觀地說,「 延展 」其實就是一種人生價值觀。當你不再煩惱「 缺少 」或「 沒有 」,停止漫無止盡的追逐,並懂得珍視現有的資源、並活在當下,發現它新的可能性,你將會更能享受工作、更有創新力、內心更自由、獲得更深刻的滿足感。

國外的很多商業案例中,團隊思考得越多,就越容易會產生「 團體的迷思 」的陷阱。 而那些績效很好的團隊,幾乎都是快速決策的團隊,他們無論在銷售額、利潤率、管理水平與對競爭對手的認知水平方面,都高於那些決策緩慢的團隊。我們所處的環境快速變化,未來充滿了太多的不確定性,因此在做計劃、預測一個可能出現,抑或可能不出現的未來,其實就是在拖延行動。

大數據、人工智慧、工業機器人與物聯網,我們所處的時代的游戲規則在不斷地快速發生變化,我們就要充分利用好手中擁有的資源,快速行動、並從當下吸取經驗,就變得非常重要了。資源越多,你不一定非常容易成功,擁有的資源太少,也不一定非常容易失敗,只要你能延展,就有成功的可能。學個沒完,但就是當不了喬布斯、比爾蓋茨與馬雲們,而事實就是你只能當自己、充分地延展,你是沒有辦法成為任何別人的。

每個人的心裡,都有長長的一個慾望清單,而這些清單里都寫著多少美好的事。可是,它們總是被推遲,被擱置,在時間的閣樓上腐爛。為什麼勇氣的問題總是被誤以為是時間的問題,而那些沉重、抑鬱的、不得已的,總是被叫做生活本身。國人似乎更看重滿腹經書,但有奇思異想,卻多搖頭,對未知之物寧可認其沒有,對不懂之事總好斥為胡說。 而盲目地追逐資源,其實就是給我們自身帶來潛在的危害。

㈡ 在實踐上,我國發展循環經濟在能源和環境方面還存在哪些難以克服的問題

循環經濟是我國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選擇,也是當前經濟研究的熱點。本文分析了發展循環經濟的必要性,並指出技術創新是關鍵,而制度創新則是技術創新的保障。
關鍵詞:制度創新 技術創新 循環經濟
1 發展循環經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現實選擇
1.1 突破資源約束「瓶頸」,防止經濟增長大起大落
我國經濟面臨的資源約束「瓶頸」日益凸顯。從2003年開始,我國煤、電、油、運全面緊張,尤其是2004年。我國經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依賴物質資源的高消耗,沒有根本改變粗放型增長方式。2003年,我國成為世界煤炭消費大國和第二石油、電力消費大國,但GDP僅佔全球的5%,說明我國資源消耗嚴重。同時,高投入帶來的卻是低產出。據測算,我國每創造一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國的4.3倍,是日本的11.5倍。因此,為了減輕經濟增長對資源供給的壓力,必須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
1.2 減輕環境污染壓力,協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我國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矛盾日益突出。經濟增長的背後是資源耗竭、生態破壞、環境惡化,已嚴重製約我國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據世界銀行和國內有關機構測算,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每年因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佔GDP比重高達6%~8%。我國環境污染已經達到十分嚴重的程度。2003年,七大水系斷面檢測,達到Ⅲ類水質的僅佔29.5%,而劣Ⅴ類水質高達44%;全國城市有66.7%缺水;大氣中SO2排放量達1 995萬t,比國家二級標准要求的1 200萬t容量高66.3%;農田化肥農葯污染、重金屬污染、土地荒漠化、各種持久性有機污染等現象嚴重。因此,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行清潔生產,可將經濟社會活動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和生態環境的影響降低到最小程度,從根本上解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
1.3 實現可持續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現實選擇
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單純追求經濟增長,忽視生態環境保護,採取掠奪式資源開采方式,勢必造成生態破壞、環境污染。循環經濟是一種全新的發展模式,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注重人口質量的全面提高,注重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同時,發展循環經濟,降低資源消耗,克服「綠色壁壘」,提高產品國際競爭能力,更有利於經濟增長。因此,發展循環經濟有利於促進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2 技術創新與循環經濟
實現循環經濟,必須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而新型工業化道路靠的是技術創新,特別是我國經濟發展仍處於追趕時期,註定要不同於西方發達國家走過的道路,技術創新是關鍵。
傳統經濟活動是「資源消費→產品→廢物排放」單程線形的物質流動模式,而循環經濟是「資源消費→產品→再生資源」閉環型物質流動模式。其技術特徵表現為資源消耗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再生化,可以用盡可能小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成本,獲得盡可能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從而使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相互和諧,促進資源永續利用。
從表面上看,循環經濟只不過是強調「三廢」的回收利用,但這只是一種誤解。從技術經濟學角度講,循環經濟實際上是一種技術範式的革命。傳統經濟增長方式,表現微觀技術層面上是資源(能源)消耗增長過快、資源利用效率過低、資源再生化率不高。這一點我國經濟增長狀況表現尤為突出。因此,從技術角度講,循環經濟要求我們經濟發展必須大大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強調對廢舊物品回收利用和廢棄物的再生利用,減少廢棄物排放,在保護環境同時實現經濟增長。這就是循環經濟的技術範式特徵。有關專家指出循環經濟的支撐技術體系大體由五類構成:替代技術、減量技術、再利用技術、資源化技術、系統化技術。
替代技術是旨在通過開發和使用新資源、新材料、新產品、新工藝,替代原來所用資源、材料、產品和工藝,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輕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環境壓力的技術。減量技術是用較少的物質和能源消耗來達到既定的生產目的,在源頭節約資源和減少污染的技術。再利用技術是延長原料或產品的使用周期,通過多次反復使用,來減少資源消耗的技術。資源化技術是生產或消費過程產生的廢棄物通過回收處理,成為有用的資源。系統化技術是指主要從系統工程的角度出發考慮,通過構建合理的產品組合、產業組合、技術組合,實現的物質、能量、資金、技術的優化使用的技術,如多產品聯產和產業共生技術。毫無疑問,發展循環經濟,就是要突破原有的技術範式,大力研發和應用環境友好技術,研究清潔生產管理、資源利用最大化和排污最小化技術,開展生態工業和產品生態設計理論研究與示範,實現末端治理轉向生產全過程式控制制,促進產業升級和經濟增長方式根本轉變。
3 制度創新與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需要有相應的制度規范,沒有制度保障的技術是不能創造出循環經濟的。如果只有技術進步,而沒有良好的制度安排,再先進的技術也只能束之高閣,無法產業化,技術不能產業化也就無法對經濟增長起促進作用。
由於環境資源是典型的公共產品,公共產品具有兩個基本的特性,即消費的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如果某人投資控制污染改善環境,那麼其他沒有投資的人也可以分享環境改善的好處,即所謂「免費乘車」,那麼享受環境好處的人越來越多,願意投資的人越來越少,勢必出現資源耗竭、生態惡化,出現「公地的悲劇」。另一方面,如果企業投資設備控制污染、則勢必增加企業成本,降低產品競爭力,企業沒有激勵控制污染。因此,發展循環經濟,必須進行制度創新,建立一個有效的生態環境保護框架的利益分配體系。
3.1 制度創新的重要性
(1)為技術創新和循環經濟提供激勵機制。通過制度安排來規范企業的行為,做到「誰使用誰補償,誰破壞誰恢復」,有獎有罰,形成良性激勵機制。在美國,政府充分發揮綠色稅收政策,鼓勵新能源開發和節能技術的應用,每購買一輛新能源的汽車可減免聯邦稅2000美元。每回收處理一條廢舊輪胎,國家都給相應補貼,企業利用輪胎進行加工,製造成膠粉、添加劑等,獲得新的收益。而在我國,如果企業自己花錢收購處理舊輪胎,這便增加企業成本,使許多企業不能盈利。因此,國家應通過減稅、補貼和信貸政策,鼓勵循環經濟型企業的發展,使他們能獲得比傳統工藝更高的價格優勢和效益。制度安排使經濟主體的技術創新和循環經濟企業所付出的成本與收益相聯系,提高技術創新和循環經濟的積極性,保障其投資利益。
(2)制度創新為技術創新和循環經濟提供約束和規范標准,為循環經濟發展創造條件。如制定循環經濟技術規范、框架以及行為准則,從而使技術創新和循環經濟的實現具有行為度量的標准,減少經濟活動的不確定性和信息成本,減少技術創新的障礙。
(3)降低技術創新的交易費用。好的制度安排可以通過降低經濟活動中的不確定性,抑制「經濟人」的機會主義傾向、提供穩定的預期而降低交易費用,促進技術進步,並使技術產業化,促進循環經濟發展。
3.2 制度創新重點領域
(1)創建科技創新的激勵制度。建立健全促進循環經濟技術的政策保障體系,加強循環經濟科研隊伍建設,健全科技人員激勵政策體系,通過實施人才工程促進技術創新;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導的多元化、社會化、國際化的科技創新投入體系,從根本上改變技術創新投入不足的問題。同時,通過科技制度創新鼓勵科研機構進入企業或與企業實現多種形式的合作,實現循環經濟產業化。
(2)制定循環經濟產業政策,促進產業結構重組。盡快研究制定循環經濟產業政策,實施強制性的耗能標准,促進產業結構重組。明確取締對環境破壞較大的落後工藝、落後技術、落後產品,用清潔生產技術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傳統產業,支持發展節能、降耗、減污的高新技術產業;積極開展清潔生產審計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按照「減量化、再使用、再循環」的原則,要求在產品的設計、生產過程中推行生態化理念。大力發展廢舊資源回收、再生利用和安全處置產業,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減少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通過發展循環經濟延長生態工業產業鏈,以創造更多的社會就業崗位。
(3)建立環境信息公開制度,提高公眾生態文明理念。因為環境資源的公共性,所以發展循環經濟需要大眾的參與,需要提高公眾的生態環保理念。可以建立國家環境信息公開制度,定期發布城市環境質量、主要河流斷面水質狀況以及企業環境質量。構建一個完全信息的環境質量平台,鼓勵公眾監督企業的環境行為,建立區域環境評估與巡查制度,促進全社會參與環境保護。
(4)加快循環經濟立法,嚴格法律約束。我國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予以立法。德國和日本最先嘗試以法律手段促進循環經濟發展。在德國,20世紀90年代以來相繼頒布了《包裝條例》和《循環經濟和廢物管理法》。《包裝條例》要求生產商和零售商首先減少直至消除不必要的包裝,其次要求對包裝物回收再利用,盡量減少廢棄物的產生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