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揭陽市國土資源局在哪裡
擴展閱讀
盜竊物品法律怎麼算價格 2025-01-13 07:26:15
如何使用國際化資源 2025-01-13 07:25:29

揭陽市國土資源局在哪裡

發布時間: 2024-10-12 23:47:30

A. 國土資源部關於公布第二批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名單的通知

國土察蘆資發〔2011〕15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廳(國土環境資源廳、國土資源局、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

為進一步推進群測群防體系建設的規范化、標准化,完善縣級地質災害防災機制體制,我部從2009年開始在全國開展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建設。近兩年來,各地結合實際,採取多種措施,完成了首批「十有縣」建設侍彎以及第二批「十有縣」的驗收,「十有縣」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根據《國土資源部關於開展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建設的通知》(國土資發[2009]46號),現對在2010年通過驗收的北京市房山區等第二批545個縣(市、區)名單予以公布。

希望各「十有縣」總結經驗,再接再厲,爭取更大的進步和成績。同時,希望其他地區以他們為榜樣,在今後的工作中扎扎實實做好地質災害防治的各項工作,努力開創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新局面,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和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附件:第二批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名單

國土資源部

二〇一一年一月十五日

附件

第二批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名單

(共545個)

北京市(9個):

房山區、門頭溝區、延慶縣、密雲縣、懷柔區、平谷區、海淀區、豐台區、石景山區

河北省(24個):

平山縣、贊皇縣、阜平縣、易縣、淶水縣、唐縣、永年縣、邯鄲縣、峰峰礦區、臨城縣、內邱縣、遵化市、遷安市、撫寧縣、平泉縣、灤平縣、隆化縣、豐寧縣、鷹手營子礦區、宣化縣、張家口市宣化區、沽源縣、張北縣、陽原縣

山西省(21個):

清徐縣、太原市尖草坪區、陽曲縣、太原市杏花嶺區、澤州縣、長子縣、屯留縣、沁源縣、潞城市、武鄉縣、平順縣、晉中市榆次區、太谷縣、祁縣、平遙縣、靈石縣、壽陽縣、和順縣、左權縣、寧武縣、河曲縣

內蒙古自治區(4個):

赤峰市元寶山區、阿魯科爾沁旗、豐鎮市、察哈爾右翼中旗

遼寧省(7個):

庄河市、海城市、岫岩縣、清原縣、寬甸縣、東港市、蓋州市

吉林省(10個):

長春市雙陽區、通化市二道江區、柳河縣、通化縣、輝南縣、白山市渾江區、白山市江源區、蛟河市、磐石市、汪清縣

黑龍江省(30個):

延壽縣、依蘭縣、尚志市、五常市、龍江縣、齊齊哈爾市碾子山區、海林市、穆棱市、湯原縣、樺南縣、肇源縣、杜爾伯特敗談帶蒙古族自治縣、雞東縣、雞西市恆山區、寶清縣、雙鴨山市嶺東區、鐵力市、伊春市美溪區、勃利縣、七台河市茄子河區、蘿北縣、黑河市愛輝區、遜克縣、五大連池市、黑河市五大連池風景區、嫩江縣、孫吳縣、慶安縣、大興安嶺加格達奇區、塔河縣

江蘇省(11個):

南京市棲霞區、南京市浦口區、鎮江市京口區、句容市、邳州市、新沂市、徐州市賈汪區、宜興市、灌雲縣、東海縣、贛榆縣

浙江省(19個):

杭州市蕭山區、餘杭區、桐廬縣、富陽市、溫州市甌海區、樂清市、瑞安市、蒼南縣、泰順縣、長興縣、新昌縣、磐安縣、天台縣、龍游縣、江山市、青田縣、松陽縣、景寧縣、慶元縣

安徽省(14個):

東至縣、青陽縣、旌德縣、郎溪縣、廣德縣、寧國市、樅陽縣、桐城市、休寧縣、黟縣、黃山市屯溪區、黃山市徽州區、金寨縣、舒城縣

福建省(30個):

閩侯縣、福州市馬尾區、平潭縣、福清市、廈門市集美區、廈門市海滄區、周寧縣、蕉城區、屏南縣、莆田市城廂區、莆田市涵江區、安溪縣、南安市、泉州市洛江區、南靖縣、長泰縣、華安縣、龍岩市新羅區、永定縣、上杭縣、長汀縣、武平縣、大田縣、清流縣、沙縣、南平市延平區、建甌市、浦城縣、邵武市、武夷山市

江西省(31個):

修水縣、星子縣、九江縣、彭澤縣、上饒縣、廣豐縣、婺源縣、豐城市、高安市、上高縣、奉新縣、資溪縣、黎川縣、南豐縣、廣昌縣、遂川縣、崇義縣、興國縣、南康市、大余縣、石城縣、龍南縣、上猶縣、安遠縣、樂平市、景德鎮市昌江區、上栗縣、蘆溪縣、萍鄉市湘東區、萍鄉市安源區、南昌市灣里區

山東省(20個):

沂源縣、安丘市、萊蕪市萊城區、文登市、乳山市、臨沂市蘭山區、臨沂市羅庄區、臨沂市河東區、平邑縣、沂南縣、郯城縣、臨沭縣、費縣、莒南縣、濟南市

歷城區、泰安市泰山區、泰安市岱嶽區、肥城市、寧陽縣、金鄉縣

河南省(16個):

新密市、欒川縣、三門峽市湖濱區、義馬市、商城縣、方城縣、平頂山市石龍區、汝州市、泌陽縣、林州市、安陽縣、淇縣、衛輝市、博愛縣、永城市、濟源市湖北省(21個):

遠安縣、宜都市、宜昌市點軍區、通山縣、通城縣、崇陽縣、咸寧市咸安區、咸豐縣、來鳳縣、宣恩縣、黃石市鐵山區、黃石市西塞山區、陽新縣、鄖西縣、丹江口市、竹溪縣、十堰市茅箭區、英山縣、松滋市、南漳縣、應城市

湖南省(40個):

寧鄉縣、湘鄉市、醴陵市、株洲縣、衡山縣、衡陽縣、祁東縣、常寧市、衡東縣、平江縣、臨湘市、岳陽縣、桃源縣、常德市鼎城區、桃江縣、隆回縣、邵東縣、綏寧縣、武岡市、新寧縣、雙峰縣、漣源市、冷水江市、辰溪縣、麻陽縣、芷江縣、漵浦縣、汝城縣、永興縣、郴州市蘇仙區、永州市冷水灘區、雙牌縣、江華縣、道縣、新田縣、寧遠縣、永順縣、花垣縣、桑植縣、慈利縣

廣東省(37個):

廣州市蘿崗區、深圳市羅湖區、福田區、南山區、鹽田區、龍崗區、寶安區、珠海市斗門區、香洲區、金灣區、汕頭市金平區、龍湖區、佛山市南海區、樂昌市、仁化縣、河源市連平縣、和平縣、梅州市平遠縣、豐順縣、惠州市惠陽區、大亞灣經濟開發區、汕尾市陸河縣、海豐縣、江門市台山市、鶴山市、陽江市陽西縣、湛江市雷州市、坡頭區、肇慶市四會市、懷集縣、清遠市佛岡縣、清新縣、潮州市饒平縣、潮安縣、揭陽市揭東縣、揭西縣、雲浮市鬱南縣

廣西壯族自治區(5個):

鳳山縣、宜州市、田東縣、平果縣、資源縣

海南省(6個):

保亭縣、昌江縣、瓊中縣、陵水縣、五指山市、白沙縣

重慶市(10個):

萬盛區、巴南區、北碚區、長壽區、潼南縣、雲陽縣、巫山縣、奉節縣、彭水縣、綦江縣

四川省(26個):

榮縣、巴中市巴州區、通江縣、南江縣、平昌縣、綿陽市安縣、江油市、三台縣、內江市資中縣、隆昌縣、雅安市雨城區、天全縣、蘆山縣、石棉縣、漢源縣、寶興縣、滎經縣,廣安市廣安區、華鎣市、鄰水縣、岳池縣、武勝縣、甘孜州康定縣、丹巴縣,阿壩州小金縣,涼山州甘洛縣

貴州省(61個):

修文縣、貴陽市烏當區、貴陽市雲岩區、貴陽市南明區、遵義市紅花崗區、余慶縣、務川縣、鳳岡縣、湄潭縣、道真縣、正安縣、綏陽縣、桐梓縣、赤水市、習水縣、六盤水市六枝特區、盤縣、水城縣、安順市西秀區、普定縣、鎮寧縣、紫雲縣、黔南州福泉市、貴定縣、龍里縣、惠水縣、長順縣、羅甸縣、平塘縣、獨山縣、荔波縣、三都縣、天柱縣、岑鞏縣、從江縣、麻江縣、錦屏縣、黃平縣、丹寨縣、台江縣,興義市、興仁縣、貞豐縣、晴隆縣、普安縣、大方縣、赫章縣、金沙縣、畢節市、織金縣、威寧縣、納雍縣,銅仁市、玉屏縣、萬山特區、松桃縣、沿河縣、德江縣、思南縣、石阡縣、印江縣

雲南省(35個):

昆明市東川區、祿勸縣、宜良縣、昭通市昭陽區、鹽津縣、水富縣、曲靖市麒麟區、沾益縣、會澤縣、玉溪市紅塔區、龍陵縣、昌寧縣、騰沖縣、南華縣、姚安縣、大姚縣、開遠市、元陽縣、河口縣、文山縣、丘北縣、西疇縣、江城縣、孟連縣、南澗縣、漾濞縣、永平縣、潞西市、華坪縣、玉龍縣、香格里拉縣、維西縣、臨滄市臨翔區、滄源縣、耿馬縣

西藏自治區(5個):

亞東縣、芒康縣、波密縣、察隅縣、洛扎縣

陝西省(19個):

西安市臨潼區、西安市灞橋區、寶雞市金台區、太白縣、長武縣、淳化縣、韓城市、白水縣、商洛市商州區、鎮安縣、安康市漢濱區、鎮坪縣、洋縣、留壩縣、府谷縣、定邊縣、志丹縣、甘泉縣、銅川市印台區

甘肅省(19個):

蘭州市七里河區、酒泉市肅州區、山丹縣、肅南縣、天祝縣、古浪縣、白銀市平川區、會寧縣、通渭縣、漳縣、天水市秦州區、清水縣、隴南市武都區、文縣、東鄉縣、臨夏縣、迭部縣、鎮原縣、崇信縣

寧夏回族自治區(4個):

固原市彭陽縣、涇源縣、隆德縣,中衛市海原縣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11個):

尼勒克縣、特克斯縣、霍城縣、察布查爾縣、阜康市、沙灣縣、烏蘇市、烏魯木齊縣、哈巴河縣、阿勒泰市、富蘊縣

B. 自然資源局管理范圍是什麼

為全民所有土地、礦產、森林、草原、濕地、水、海洋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和所有國土空間用途。

以揭陽市自然資源局為例,履行全民所有土地、礦產、森林、草原、濕地、水、海洋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和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職責。組織起草有關自然資源、國土空間規劃和測繪信息管理的規范性文件和政策措施並組織實施。

負責自然資源調查監測評價。制定本市自然資源調查監測評價的指標體系和統計標准,建立健全自然資源調查監測評價體制機制。實施自然資源基礎調查、專項調查和監測。負責自然資源調查監測評價成果的監督管理和信息發布。指導監督縣(市、區)自然資源調查監測評價工作。

(2)揭陽市國土資源局在哪裡擴展閱讀:

自然資源局的相關要求規定:

1、擬訂城鄉建設規劃管理的相關政策措施。管理市區以劃撥方式提供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建設項目選址。負責市區建設項目的建設用地規劃管理、建設工程規劃管理,組織建設工程的驗線、規劃核實。負責市區村莊建設規劃管理。指導全市城鄉規劃的實施和管理工作。

2、牽頭組織編制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並實施有關生態修復工程。負責國土空間綜合整治、土地整理復墾、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海洋生態、海域海岸線和海島修復等工作。牽頭建立和實施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制定合理利用社會資金進行生態修復的政策措施,提出備選項目。

C. 廣東省揭陽市普寧市屬於哪個市

位於:廣東省揭陽市普寧市
德安里
德安里
德安里
德安里
普寧培風塔
普寧培風塔
普寧城隍廟
普寧城隍廟
方方紀念館
方方紀念館
(注:下文中所指的普寧泛指包括普寧市區與普僑區以及其他鄉鎮在內的普寧市轄區,有關普寧市區的信息請參照普寧市區)
市名
普寧市(英語:Municipality of puning漢語拼音:pǔníng Shì)。簡稱普。
經緯度
地處東經115°43′10″——116°21′02″,北緯23°05′40″——23°31′48″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鄉鎮
全市鄉鎮級區劃數為23個,共有5個街道辦事處和22個鄉鎮(2008年,普寧市民政局)。
0
普寧市0位於流沙北街道辦事處。市委書記杜小洋,市長陳聲亮。
面積
全市面積1620平方公里,折243萬畝(2008年,普寧市國土資源局)。其中市區面積157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23平方公里。全市耕地38.4萬畝,佔15.8%,山地144.7萬畝(指林業用地,不含僑場),佔59.6%。
海拔
全市平均海拔10.5米。最高峰峨眉嶂海拔980米。
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350萬,其中戶籍人口近230萬人,為中國人口第一縣/市/區。外來人口120萬人,市區人口56萬。
華僑
普寧現有在外華僑190餘萬
民族
普寧市現有32個民族,其中漢族最多,佔全市99.35%
語言(方言)
以潮汕話為主,主要操流沙、洪陽、潮陽三個口音,西部有梅林、船埔等幾個鎮語言以客家話為主。
宗教
普寧地區居民宗教信仰者25多萬,約佔全市10%。信仰的宗教主要是佛教、德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普寧現有宗教活動場所達100多處。
時間
北京時間(中國標准時間)(UTC+8)
郵政編碼
515300
電話區號
0663(+86)
汽車牌照
粵V
地區生產總值
175億元人民幣。
人類發展指數

市花
鐵山蘭
民生
普寧近幾年的發展開始由低谷走向復興,城市面貌,經濟發展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基本概況
普寧市位於廣東省東南部潮汕平原西緣、揭陽市西南部,東毗汕頭市潮南、潮陽2區,南鄰惠來縣,西南連汕尾市陸豐、陸河2縣(市),西北接揭西縣,東北界揭陽市榕城區,地處東經115°43′10″——116°21′02″,北緯23°05′40″——23°31′48″,市境東西最長距離50公里,南北最長距離38公里,市界線周長約206公里,全市區域總面積1620平方公里,折243萬畝,其中耕地38.4萬畝,佔15.8%,山地144.7萬畝(指林業用地,不含僑場),佔59.6%,市區規劃控制區157平方公里,建成區23平方公里。
普寧是「中國紡織產業基地市」,紡織服裝是該市的主導產業,另外一個支柱產業是醫葯。2007年普寧市完成國民生產總值171.95億元。
2008年普寧新增注冊商標4112件,全市有效商標達11041件,總量躍居全省縣級第1名,全國第15名。新增省著名商標4件,全市現有省著名商標22件。
自然地理
普寧市境內主要河流有榕江、練江和隆江三大水系,地勢自西向東傾斜,低山高丘與谷地平原交錯相間分布不均,南部為大南山山地,西南部為峨嵋嶂山地和南陽山丘陵,東北部為鐵山、洪山的低矮丘陵,中部為寬廣平原,在平原與丘陵之間有台地分布,全市諸山為蓮花山脈向東南延伸的支脈。市境屬南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區,日照充足氣溫高,夏長冬暖春來早,年日照時數在2000小時左右,每天平均約6小時,陽光充足氣溫較高,年平均氣溫在21℃——22℃之間。夏季長達半年以上,一般在4月份開始到10月中旬方見秋意,受海洋性氣候影響,夏季氣溫高而無酷暑,在氣溫最高的7月份,日平均氣溫28℃左右,日最高氣溫≥35℃的酷熱天數,每年在3天以內。冬季時間短,一般在每年12月份到次年1月份,這一段時間里,本區受冷空氣控制,普寧地圖降水量小氣溫相對較低,但極少有嚴寒。最冷的1月份,日平均氣溫仍>13℃,高於氣象學以日平均氣溫≤10℃為冬季的標准,到2月份雨季開始來臨,氣溫回升草木萌生,雖然仍有寒流的威脅,但已經是一派生機勃勃的難過早春景象。1959年—2004年,年平均降水量為2101.5毫米,年降水量最多的1973年為3165毫米,最少的2004年為1233.3毫米,累年相對濕度平均為82%。
歷史沿革
普寧歷史悠久,在三四千年前已有先民生息,漢時隸屬南海郡揭陽縣。東晉成帝咸和六年(331年)隸屬潮陽縣,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析潮陽縣西境洋烏、戎水、黃坑3都,取「普遍安寧」之意首建置普安縣,初始縣治設於戎水都(今汕頭市潮陽區貴嶼鎮境內)。至萬曆十年(1582年),將普安縣改稱普寧縣,又將普寧縣洋烏、戎水2都劃歸潮陽縣管轄,萬曆十四年(1586年)縣治遷於厚嶼(今洪陽鎮)。清雍正十年(1732年)廣東巡撫楊文乾奉旨批文將潮陽縣戎水都170個村、貴山都西半部93個村以及洋烏都尾段45個村劃歸普寧縣管轄,在明、清兩代普寧縣隸屬潮州府,民國時期隸屬潮循道、東江行政委員公署、第五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7月1日普寧縣人民0在流沙鎮成立,新中國成立後,普寧縣先後隸屬廣東省潮汕專署、粵東行署、汕頭專區專員公署、汕頭地區行政公署、汕頭市,1950年3月1日將惠來縣的南陽山區505個村、陸豐縣的大坪鄉以及揭陽的九斗、烏石村劃歸普寧縣,1952年普寧縣駐地由洪陽遷至流沙鎮,1958年12月惠來縣並入,1961年3月惠來縣析出。1993年4月6日,民政部(民行批[1993]71號文)批准普寧撤銷縣建市(縣級),隸屬揭陽市管轄,2003年撤銷黃沙、南陽2個鄉和石牌鎮分別並入船埔、梅林、里湖3個鎮,尤以崖澗野生素心蘭花聞名,花開時節香溢四野,「鐵嶂蘭芬」為舊時普寧八景之一,鐵山是普寧的「鎮山」,現「鐵山蘭」為普寧市城徽。現管轄流沙東、流沙西、流沙南、流沙北、池尾5個街道,占隴、軍埠、下架山、大南山、雲落、高埔、大坪、船埔、梅林、里湖、梅塘、燎原、大壩、赤崗、洪陽、南溪、廣太、麒麟、南徑19個鎮,後溪1個鄉以及馬鞍山、大坪、大池3個農場,下轄518個行政村和46個社區居委。
普寧標志普寧是著名僑鄉,從遠昔紅頭船漂洋過海的年代起,海外僑胞心繫故園,熱心家鄉事業的赤子之情便代代相傳,不僅為家鄉的建設、發展提供了彌足珍貴的物質支持,也為普寧了解世界、走向世界鋪設了虹橋,現全市有旅居海外的華僑和港澳台同胞183.5萬人遍居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先後涌現出方方、庄世平這樣傑出的國家僑務工作領導者。旅外僑胞中大多業有所成,有大批工商界巨子、政壇人物以及名人學者,他們不僅為僑居之地繁榮做出貢獻,愛國愛鄉之情也源遠流長,僅改革開放以來,僑胞累計捐資就達6億多港元,在家鄉興建了大批公益事業,還投資逾3億美元在家鄉興辦實業,為普寧的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
普寧人口姓氏結構特點:
普寧現有姓氏總數在260~320之間
其中人口10萬以上姓氏有陳、黃、李三姓,普寧市為中國大陸陳姓及黃姓人口最多、最集中的縣市:其陳姓總人數有近40萬,約佔全市人口17%,黃姓總人數20餘萬,約佔全市總人口9%,李姓總人數約11萬,約佔全市人口4.8%
人口5~10萬的姓氏有10個,分別是:林、張、楊、方、王、鄭、賴、許、吳、羅;其中林、張、楊、方4姓人數在9~10萬之間;
人口在2~5萬的姓氏有11個,分別是:蔡(約3.3萬)、周(約3.1萬)、庄(約3萬)、劉、謝、鍾、溫、江、蘇、邱、詹
人口在1~2萬的姓氏有11個,分別是:韋(約1.5萬)、洪(1.4萬余)、余、何、葉、馬、曾、盧、郭(1萬余)、官、肖
這樣全普寧人口上一萬的姓氏共計35個,為中國大陸縣域之最!
另有人口5000~10000姓氏18個,分別是:杜(9600多)、房(9200多)、秦(8800多)、田(8300多)、朱(8200多)、辜(7000多)、馮、顏、潘、高、傅、巫、沈、翁、廖、章、朱、藍(5200多)、紀(5000多)
轄地地名簡介
流沙北街道 因位於流沙大道以北,新河西岸,大流沙北部而得名。
流沙南街道 因位於流沙大道以南,大南山北麓,大流沙南部而得名。
流沙西街道 位於流沙大道以南的大流沙西南部而得名。
流沙東街道 因位於流沙大道以北,新河東岸的大流沙東北部而得名。
池尾街道 位於市中心區西部,因明末始建於一大池塘末端,故名池尾,2000年12月撤鎮,原主體轄區設池尾街道辦事處。
流沙鎮(已撤) 位於市境中部偏東、大南山北麓、練江上游。古時此地河溪泥沙淤積,在練江起源寒媽水及主要支流三坑水匯合處形成沖積沙灘,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附近村民開始在此搭棚擺攤賣農副產品,光緒年間(1875~1908年)正式成為圩集,因沙灘的沙屬於流動性的,故這個圩根據地貌特徵,取名流沙圩,建鎮時因駐地得名。2000年12月撤銷流沙鎮,原轄區成為流沙東、流沙西、流沙南、流沙北四個街道辦事處的轄區主體。
洪陽鎮 古、近代時舊普寧縣城,古稱厚嶼。相傳「宋末閩莆邑名士方瑤,遍游名山勝跡,至洪山之南,見山明水秀,遂於此定居。因地處洪山之南,山之南曰 陽」,故名。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普寧置縣後,至萬曆三年(1575),普寧縣治從貴嶼遷此,知縣劉鈍於此建縣城。明·萬曆十四年(1586)建城池。縣治歷明、清和民國時期共374年。由於三面環山,四水歸匯,素有「盤底珠」之稱。
占隴鎮 普寧市轄鎮,在市境東部。1940年在東占隴與西佔隴之間形成集市,稱占隴圩。
里湖鎮 普寧市轄鎮,在市境北部,北瀕榕江,鄰接揭西。於萬曆年間建圩,因地處西門溪、火燒溪匯入榕江處,地勢低窪,雨季洪澇成湖,這里兩溪間明代建有龍門橋,相傳橋下常有鯉魚游躍,取「鯉躍龍門」之義,故得名鯉湖,亦簡作里湖。
軍埠鎮 普寧市轄鎮,在市境東南部,鎮以駐地名,東鄰汕頭市潮南區。原為荒埔,相傳北宋楊文廣平南時曾駐軍此地,名軍埔後改名軍埠。
下架山鎮 普寧市轄鎮,在市境東南部。鎮因駐地名,地處小丘,與3公里外之筆架山相比為低,故名下架山。
大南山鎮 普寧市轄鎮,在市境中部,以鎮西大南山為名。
雲落鎮 普寧市轄鎮,在市境中部,鎮以駐地名。因山谷白雲繚繞而得名,又傳說有仙鶴棲密林中,故名。
高埔鎮 普寧市轄鎮,在市境西南部,鎮以駐地名。清初建村於高坡地上,故名高埔。
船埔鎮 普寧市轄鎮,在市境西部,鎮因駐地名。相傳建於明中葉,初稱船埠頭,成集市後改名船埔。
梅林鎮 普寧市轄鎮,在市境中部。明嘉靖年間(1522年——1566年)始建村,因多梅樹而得名。清代形成梅林圩,鎮因圩名。
梅塘鎮 普寧市轄鎮,在市境北部,北臨榕江,隔江鄰揭西縣。鎮駐地池塘邊多梅樹得名梅塘。
燎原鎮 普寧市轄鎮,在市境中部,鎮人民0駐泥溝村。
大壩鎮 普寧市轄鎮,在市境東北部、鐵山西側。清中葉建村於大沙壩上得名,後形成大壩圩,鎮因圩名。
赤崗鎮 普寧市轄鎮,在市境東北部,鄰接揭西縣。鎮人民0駐赤崗山村。明代建村,左側有呈赤色山崗,故名。
南溪鎮 普寧市轄鎮,在市境東北部,鎮以駐地名,隔江與揭東縣為鄰。明洪武年間(1368年——1398年)建村,因臨榕江南河,故名。
廣太鎮 普寧市轄鎮,在市境東北部,鎮以駐地名,鄰接榕城區。清同治二年(1863年)建廣太圩,據碑記「承廣之首,取平之義,曰廣太圩」。
麒麟鎮 普寧市轄鎮,在市境東部。東倚老鼠尖山、大尖山,鎮因駐地處麒麟山東麓得名。
南徑鎮 普寧市轄鎮,在市境東北部練江之北,鎮以駐地名,東鄰汕頭市潮南區。因處獅山和小園山徑口,青洋村之南,故名南徑。
石橋頭(Shíqiáotóu)在普寧市區東南12.2公里。東接汕頭市潮南區, 相傳元末明初福建莆田人楊庸道攜妻、子遷此創村。在村東側架一木橋,名橋頭村。後重建石橋,改為今名 。
大長隴(Dàchánglǒng)在普寧市區東偏南12公里。屬軍埠鎮 。含長盛、長泰、長樂3個自然村。元至正年間(1341—1370),福建莆田人遷此開墾大長隴山創村,故名。_
小揚美(Xiǎoyángměi)在普寧市區偏東4公里,北臨 練江。屬流沙鎮。明天啟年間(1621—1627)閩人遷此。因練江泛濫成災,一片汪洋,名洋尾 仔。民國11年(1922)雅稱為今名。_
馬柵(Mǎzhà)在普寧市區東南3.4公里。屬流沙鎮。明末清建,閩人遷此,立名牡田寮。時潮陽市馬姓租主抵村收租病故,葬於村北水閘下,遂改為馬公柵。19 50年簡稱為馬柵。_
北山(Béishān)在普寧市區東北5.1公里,南臨練江。屬流 沙鎮。明崇禎元年(1628)閩人遷此,因北倚鐵山,故名。_
華溪(Huáxī)別名下溪仔。在普寧市區東3.5公里。屬流沙鎮 。明正 德年間(1506—1521)閩人遷此。因村北地勢低窪,常有水患,稱下溪仔。1927年創華溪公學 ,遂改為今名。
赤水(Chìshuǐ)在普寧市區西2.4公里。屬流沙鎮。明嘉靖 年間(1522—1566)已有人定居。山洪暴發時水呈赤色,故名。
_泗竹埔(Sìzhúpǔ)在普寧市區東南2.6公里。屬流沙鎮。明代建村 。因此地荊棘叢生,竹林成片,故名棘竹埔。清初,村民多姓江、羅,取「江」字水旁、「 羅」字頭,合成「泗」字,改為今名。_
南園(Nányuán)在普寧市區西北郊1.1公里處。屬流沙鎮。元至正 三年(1343)建村。搭草寮在園地上而居,故名寮園。民國29年(1940)村辦南園公學,遂改為 今名。_
郭厝寮(Guōcuòliáo)在普寧市區東北4.5公里,鐵山南麓。屬 流沙鎮。明郭姓自閩遷此,故名。
新耘(Xīnyún)在普寧市區東郊1公里。屬流沙鎮。明嘉靖年間(1522 —1566)軍埠鎮蓮頂耘村人遷此。承原村名「耘」字而得名。_
大池(Dàchí)在普寧市區西南10公里。屬雲落鎮。清雍正三年 (1725)中央村和樓仔村民遷此。因在村前開一大池唐而得名。
月塘(Yuètáng)在普寧市區西南25.8公里。屬高埔鎮。明初建村。因村前有一口池塘,似一彎新月,故名。_ 。
塘唇(Tángchún)在普寧市區西南38.7公里。屬大坪鎮。 清雍正年間(1723—1735)五華市人遷此。因民居建於塘邊,故名。
灰寨(Huīzhài)在普寧市區西南32.5公里。屬船埔鎮。明 末閩人至此建灰屋(石灰三合土建造)定居,故名。村民尚習武,被譽為「武術之鄉」。_
石牌(Shípái)在市境北部,五峰山東麓,北鄰揭西市。清初官兵在此圍困農民義軍,立石牌3塊,故名。鎮以駐地名。1962年成立石牌公社,1984年改區,1986年建鎮。_
古嶺(Gǔlǐng)又名鷓鴣嶺。在普寧市區西北25.4公里。屬石牌鎮 。清中葉里湖鎮庵埔、蓬和等地人遷此。村後龍嶺如鷓鴣展翅之狀,名鷓鶘嶺。1980年改為 今名。_
竹頭(Zhútóu)在普寧市區西偏北15.3公里。屬里湖鎮。明末建村 ,因村內翠竹叢生,故名。
竹林(Zhúlín)又名陽竹籃。在普寧市區西14公里。屬里湖鎮。清初 建村。因地處南陽山東麓,多竹,名陽竹籃。1952年改為今名。_
河頭(Hétóu)在普寧市區西北15公里。屬里湖鎮。明嘉靖年間(1522 —1566)建村於榕江之濱,有渡頭,故名。
白坑(Báikēng)在普寧市區北7.7公里。屬大壩鎮。元末明初建村 。因村東南有白坑湖,故名。_
_山前(Shānqián)在普寧市區北偏東22公里。屬廣太鎮。清康熙二 十二年(1683)潮陽市貴嶼人遷此建村於小山前,故名
平寶山(Píngbǎoshān)又名林口山村。在普寧市區東北21.7 公里。屬廣太鎮。相傳明末揭陽白塔人遷此,村後山多林木,時名平寶山,故名。因地處十 二鄉出水口,又得名林口山。_
金獅池(Jīnshīchí)在普寧市區東北20.5公里。屬廣太鎮。明 嘉靖二十二年(1543)饒平市雙羅村人遷此建村。因山有巨石狀似「金獅」,山下有池,故名 。_
鍾堂圩(Zhōngtángxū)在普寧市區東北22.5公里。屬南溪鎮 。1943年鍾堂村民在村邊自創圩場,故名。
龍門(Lóngmén)又名籃門。在普寧市區東北18公里。屬南徑 鎮。南 宋初村名籃門。南宋淳佑年間(1241—1252)閩人遷此,始祖葬於村北鯉魚埔,取「鯉魚躍龍 門」之義,改為今名。_
白石(Báishí)在普寧市區東北12公里。屬南徑鎮。清康熙年 (1662—1722)建村。後山有大白石得名。_
白暮洋(Báimùyáng)在普寧市區東北9.8公里。屬南徑鎮 。明建 村於鐵山東麓,早晨從田野到山頂,呈現一片白茫茫霧海,又因處南徑西部,取日落為「暮 」,故名。
隴華(Lónghuá)在普寧市區東北14公里。屬南徑鎮。清初建 村,稱下鄉。因周圍多小山墩,連成「隴」,又處南徑東首,改名隴頭。1951年因與軍埠山 家隴頭村同名。改為隴華。_
百吉嶺(Bǎijílǐng)又名百吉嶺新村。在普寧市區東南13._2公 里。屬下架山鎮。四面環山,山徑險要,舊時常有盜賊搶劫,名百劫嶺。後取「吉祥」意更 為今名。因建湯坑水庫,1962年全村遷入湯坑、西埠交界處建新村,故又名百吉嶺新村。_
湯坑(Tāngkēng)在普寧市區東南10.8公里。屬下架山鎮 。村南坑中有溫泉噴出,故名。_
咸寮(Xiánliáo)在普寧市區東南7.1公里,屬下架山鎮。 元至元 二年(1336)嚴、孫、廖3姓人來此定居,原名嚴孫廖,後諧音稱咸酸寮。1952年簡稱咸寮。
碗仔(Wǎnzái)別名案仔村。在普寧市區東南15.2公里。屬 下架山鎮。因村前有一長方形若「案幾」狀山,名案仔村。又有山凹若碗,故稱碗仔。_
月嶼(Yuèyǔ)在普寧市區東北17.8公里。屬麒麟鎮。明建文 年間(1399—1402)創村,建於小丘之上,圍築寨牆,牆周有池,故名。_
奇美(Qíměi)原名_ 寨。在普寧市區東北15公里。屬麒麟鎮。明嘉靖年間(1522—1566)福建和平市萬竹鄉人遷此 用「_」搭寮,名 _寮。清乾隆年間(1736—1795)知市蒞村,以風景秀美改為今名。_
德安圩(Dé_ ānxū)在普寧市區東北17.5公里。屬麒麟鎮。 圩鎮民國九年(1920)由村民集資14股合建而成,表示「14股一條心,相安貿易」,取名為德 安。
石港(Shígǎng)在普寧市區東13.4公里,北臨練江。屬占隴鎮。 元至順年間(1330—1332)建村。因後山多石,村前即練江港口,故名。_
旱塘(Hàntáng)在普寧市區東偏北8公里。屬占隴鎮。包括 東西南、下寨、北門三個村。明嘉靖四年(1525)福建莆田人遷此建村。因地勢低窪積水,築 堤防水,原稱土旱塘,今作旱塘。_
山湖(Shānhú)在普寧市區西偏北4.8公里。屬池尾鎮。清初 福建陳姓遷此。因村後虎地山長滿黃梔樹,「梔」與「枝」同音,取名黃枝山。後又有福建 陳姓遷其側,因地勢低窪,取名龍湖。後黃枝山、龍湖兩村合並,各取一字名山湖。
華市(Huáshì)在普寧市區西偏北2.3公里。屬池尾鎮。清初建村。名下市。建國後雅稱華市。
西村(Xīcūn)別名西門。在普寧市區東北15.5公里。屬洪陽 鎮。南宋末福建莆田人遷此建村,處古市區池西門,故名。建國後改稱西村。_
雨堂(Yǔtáng)別名河堂庵。在普寧市區北偏東19.5公里。 地處洪陽河畔。屬洪陽鎮。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建村。原名河堂庵。又有雨堂庵,是唐大 顛和尚道場遺址,清雍正年間(1723—1735)建亭,市令天旱時到此祈雨,故名雨堂。_
寶鏡院(Bǎojìngyuàn)在普寧市區北偏東16.2公里。 屬洪陽鎮。清康熙時建村。因村中有一小山丘形似鏡,故名。
石頭圩(Shítóuxū)在普寧市區南3.7公里,大南山北麓。 大南山鎮人民0駐地。清乾隆年間(1736—1795)始成集市。原地長年受三坑水沖刷,遍地亂石, 故名。_
什石洋(Shíshíyáng)在普寧市區南3.6公里。屬大南山 鎮。明末清初福建莆田人遷此。原為亂石灘,故名。
陂頭(Bēitóu)在普寧市區東5.8公里。屬占隴鎮。相傳明末 福建莆田人遷此。因村址建在水陂邊,故名。
陂溝(Bēigōu)在普寧市區南偏西3.7公里、大南山北麓。屬 大南山鎮。明嘉靖九年(1530),福建韶安人遷此。村民從村南陂石下開溝築渠,故名。_ _
泥溝在普寧市區西北5.4公里。燎原鎮人民0駐地 。明初,村舍沿一泥溝而建得名。_
果隴(Guōlǒng)在普寧市區北4.8公里,練江上游南岸。屬 燎原鎮。明弘治時建村。時大片平川皆果木,故名。
大宅(Dàzhái)在普寧市區西偏北9.6公里。屬梅塘鎮。清雍 正年間 (1723—1735)福建晉江人遷此。原以村西雞籠山為名,稱為雞籠山村。民國30年(1941)發現 此山有錫礦,又稱錫山。後取大村宅之意改為大宅。
_瓜園(Guāyuán)在普寧市區西北11.9公里。屬梅塘鎮。明 中葉建村。以村民多種瓜而得名。
_塗洋(Túyáng)在普寧市區西北8公里。屬梅塘鎮。明中葉潮 陽縣龍山人遷此。四周低窪,大雨時一片汪洋,故名。_
利坑(Lìkēng)在普寧市區西偏南33公里。黃沙鄉人民0駐 地。清初李姓在此居住。因村前有一山坑,得名李坑。清代改為利坑。_
_永蘭(Yǒnglán)又名幽蘭肚。在普寧市區西偏南25.8公里。屬南 陽鄉。清康熙五年(1666)建村於深幽谷中,蘭花芬香,名幽蘭肚。後取「蘭香永不斷」之義 改為今名。
2020年9月14日,阿里研究院發布《2020年淘寶村百強縣》,普寧市上榜,排名第12位。
2019年8月,2019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名單出爐,普寧市在列。
2019年3月,普寧市列入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海陸豐片區)。
2016年2月16日,普寧市上榜2015年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區)名單。

D. 揭陽市國土局投訴電話號碼是多少

揭陽市國土資源局
地址:揭陽市榕城區蓮花大道東臨江路北
電話:0663-8255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