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有效利用水資源
1、大力發展綠化,增加森林面積涵養水源。森林有涵養水源、減少無效蒸發及調節小氣候的作用,具有節流意義。林區和林區邊緣有可能增加降水量,具有開源意義。
2、提高水資源的綜合利用,水在同一空間是有綜合利用的特點。水庫可以蓄洪,也可以養殖水生動植物,大的水面可以通航,有些水體還可開辟旅遊。水力發電用過的水,可以用於灌溉。
3、城市開發利用污水資源,發展中水處理,污水回用技術。城市中部分工業生產和生活產生的優質雜排水經處理凈化後,可以達到一定的水質標准,做為非飲用水使用在綠化、衛生用水等方面。
4、發展和推廣節水器具。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當前有便器水箱近4000萬套和大量的其它衛生器具,每年因馬桶水箱漏水損失水量上億立方米等。
(1)沼澤對水資源有什麼好處擴展閱讀
水資源開發利用,是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一個方面,其目的是發展社會經濟。最初開發利用目標比較單一,以需定供。隨著工農業不斷發展,逐漸變為多目的、綜合、以供定用、有計劃有控制地開發利用。
在地球上,人類可直接或間接利用的水,是自然資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天然水資源包括河川徑流、地下水、積雪和冰川、湖泊水、沼澤水、海水。按水質劃分為淡水和鹹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被人類所利用的水增多,例如海水淡化,人工催化降水,南極大陸冰的利用等。
② 植被生態系統對地下水補給有何作用
植被生態系統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功能。發育良好的植被生態系統,如森林生態系統、草地生態系統、灌叢生態系統等能有效地防止暴雨對地面的沖刷,減緩片流流速,具有遲滯地表產流時間和降低洪水強度的功能。同時,也增加了降水入滲補給地下水的時間和入滲量,即增加有效入滲補給量,對地下水起到很好的養涵作用。
生態系統變化對地下水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對地下水補給的影響。植被生態系統的破壞不僅會加劇土壤流失,也會降低降水的有效補給,使地下水資源量減少。例如,湖南湘西岩溶地區,20世紀70年代末,森林覆蓋率為60%~90%,水土流失面積30%~40%,降水入滲補給量為865748×108m3/a。到2001年末,森林覆蓋率降低到30%~60%,水土流失面積為40%~70%,降水入滲補給量降低到775710×108m3/a。降水補給量的減少,引起區域地下水位大幅降低,地下河及泉的枯水期流量相應減少了30%~60%。
湖南龍山縣阿虧岩溶泉域為典型的喀斯特准森林植被系統,泉域內喬木植被繁茂,覆蓋率高。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對阿虧岩溶泉及坡面徑流動態進行了觀察,結果表明,泉水動態曲線比較平緩,屬典型的多峰連續波狀曲線,峰值與降水產生的坡流相對應;日降雨量大於10mm或連續降雨量大於15mm,才產生坡流,出現時間滯後於降雨時間約30~45min,且徑流強度較小;降雨量大,降雨時間短時,出現最大坡面徑流時間較短(一般較降雨滯後15~50min);降雨時段長,降雨量較小時,出現最大坡面徑流時間較長,一般滯後降雨時間2~3h,雨後坡面徑流消退時間極短。見圖7-1。坡面徑流曲線特徵表明,土壤與植被對降雨入滲具有明顯的調蓄功能;一旦生態系統遭到破壞,土壤植被對降雨入滲的調蓄功能將大大減弱。生態惡化是引起岩溶石山區水資源短缺的重要因素。封山育林、退耕還林,促進岩溶石山區、石漠化地區的生態向良性轉變是維持岩溶山區區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關鍵(鄒勝章等,2004)。
圖7-1 阿虧坡面徑流動態曲線圖
不同植被生態系統對地下水的養涵功能不盡相同。例如,在黃河源區,覆蓋在地勢較高的坡地、台地上的高山草甸生態系統,主要由高山嵩草類植物群落組成,植物的覆蓋度大於90%,根系十分發育,盤根錯節,構成土層的骨架,腐殖土充填其間,富有彈性,具有孔隙度高、飽和含水量大的特徵。夏季降水較多,草甸不僅能降低片流流速,降低洪水強度,而且能保持大量水分,使有效降水滲入量增加。發育在地下水排泄區的高寒沼澤草甸生態系統,以藏嵩草、苔草群落為主,草甸中密集的植物根系和豐富的腐殖質對地表水有良好的凈化功能,從沼澤草甸匯流出來的溪流水質都能達到二類水標准。
黃河源區的高寒沼澤草甸生態系統、高山草甸生態系統和高寒乾旱草原生態系統,以其覆蓋度很高的植被和良好的固土能力,在冬季能有效地防止強風對地表的侵蝕;在夏季綠茵的草甸不僅養涵著地下水和地表水資源,而且是各種候鳥和野生動物的天堂,維系著源區的生物多樣性。近幾十年來,由於全球性氣候變暖、凍土退化、過渡放牧等因素影響,黃河源區出現大面積草場退化和沙化。為了解這些變化對水源養涵功能的影響,筆者曾採用寒區匯流數學模型進行研究,結果表明,1997年與1964年相比,地下徑流補給系數和儲存系數有所降低,而地表徑流補給系數則有所增加(曹文炳等,2003),顯示出,水環境變化導致植被生態系統退化,植被生態系統的退化反過來又使得黃河源區的水源養涵功能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