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85.決定一項旅遊資源價值大小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一項旅遊資源的價值大小,主要取決於其自身的品質及坐落地點這兩個方面的結合情況。
分析:從發展旅遊業的角度去認識,旅遊資源的根本價值在於對旅遊市場的吸引力,在於對旅遊者的吸引功能。衡量這一價值的唯一客觀標准以及這一標准在數量化方面的唯一表現便是該項旅遊資源所能吸引來訪遊客的數量。一項旅遊資源自身特色越突出,品味越高,所能吸引來訪遊客的數量也就越多,該項旅遊資源的價值也就越高;同時,對於能否吸引到更多數量的來訪遊客,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旅遊資源的坐落地點的可進入性。旅遊資源坐落位置的交通越便利,旅遊資源能夠吸引來訪遊客的數量也就越多。
綜上所述,旅遊資源的自身品味越高,坐落位置的可進入性越強,吸引的來訪遊客數量就越多,該項旅遊資源的價值也就越大。所以,旅遊資源的自身品質和坐落位置是決定旅遊資源價值大小的主要因素。
注: 請提問者及時採納答案,作為對回答者付出腦力和體力勞動的尊重。
2. 怎樣看待科學考察價值,歷史價值等在旅遊資源中的地位
1.旅遊資源自身價值評價
(1)旅遊資源特性和特色
任何類型的旅遊資源都有自己獨特的性質,即使完全同類的旅遊資源.由於分布的地域環境差異,往往也各具特色。旅遊資源特徵和特色是該區旅遊資源區別於其他地區旅遊資源的獨到之處,是衡量其對遊客吸引力大小的重要因素,也是資源開發可行性的決定條件之一。
(2)旅遊資源價值和功能
旅遊資源價值包括美學、歷史文化、科學考察等價值,也包括商貿、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價值。不同類型的旅遊資源體現出不同的主體價值,它是資源質量和品位的反映。旅遊資源的功能是指旅遊者旅遊資源可供開發利用的特殊功用,它是旅遊資源價值的具體體現。對現代旅遊業而言,旅遊資源可以包括觀光、度假、娛樂、健身、體育、商務等多種功能。
(3)旅遊資源數量、密度和布局
旅遊資源數量是指旅遊區內可供觀賞的景觀資源的多少。旅遊資源密度又稱旅遊資源豐度,是指在一定地域上旅遊資源集中的程度。旅遊資源布局則指景觀資源的分布和組合特徵,它是資源優勢和特色的重要表現。景觀數量大、相對集中並且布局巧妙、合理的地區是理想的旅遊開發區。
(4)旅遊資源容量
旅遊資源容量是指在保持旅遊資源質量的前提下,一定時間內旅遊資源所能容納的旅遊活動量。也就是指滿足遊人最低游覽要求(心理感應氣氛)和達到保護風景區環境要求時,旅遊資源的特質和空間規模所能連續維持的最高旅遊利用水平,又稱為旅遊承載力或飽和度。一般以容人量或容時量來度量。
2.旅遊資源開發條件評價
(1)區位條件
即旅遊資源所處區域的地理位置、交通條件及旅遊資源與其所在區域內的其他旅遊資源、周邊區域旅遊資源的關系等。它決定了旅遊資源所在區域遊客的可進入性,進而影響到旅遊資源開發的時間、規模、層次、市場指向等。這是評價旅遊資源開發條件的首位因素。
(2)客源條件
客源數量是維持旅遊經濟活動的必要條件,並與旅遊經濟效益直接相關,是提高旅遊資源開發效益的重要因素。因此,它決定著旅遊資源的開發規模和開發價值。旅遊資源的客源條件可以從空間和時間兩方面,同時與旅遊資源的價值、區位條件等因素結合起來進行綜合分析和考慮。
(3)環境條件
包括自然、生態環境和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環境以及投資環境等。自然生態環境是構成旅遊資源區整體感知形象的一個因素,是旅遊活動的重要外部環境條件之一。良好的自然和生態環境有利於吸引遊客和進行資源的開發利用。同時,一個區域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必須有堅實的經濟基礎做後盾。此外,政治安定、各民族和睦相處、社會治安良好、人民安居樂業、友善熱情、政府給予投資優惠條件等都是發展旅遊業的必要條件。
(4)建設施工條件
旅遊資源的開發必須有一定的設施場地。開發旅遊資源還要考慮建設施工條件即工程量的大小和難易程度,因為施工場地的地質、地形、氣候等自然基礎條件和供水、供電、材料等工程建設供應條件影響著施工進度、投資大小及受益早晚。
3. 旅遊價值有哪些方面
從旅遊客體方面看,旅遊價值的實現過程就是旅遊客體由「潛價值」到「顯價值」的轉變過程。每一個發展旅遊活動的結果都潛藏著與人有益(或有害)的方面,然而孤立地看,它們本身還不是現實的客體、現實的產品,還無法表現和確證自己的價值。
只有在特定主體的消費中,其潛在的價值才得到實現,變成現實的價值。旅遊價值的實現,從旅遊價值主體的角度看,就是旅遊價值客體的主體化過程。
這是一個同價值創造方向相反的運動過程。價值的創造,是主體的客體化過程;價值的實現,是客體的主體化過程,也就是主體在生活中不斷地消費價值客體,使主體得到滿足、豐富和提高。旅遊景觀本來並沒有效用,它的效用是由旅遊者確定的。
在旅遊活動中,價值創造與價值實現是不可分割的。價值創造是價值實現的基礎和准備,價值實現是價值創造的繼續和完成,沒有價值的實現,價值創造就失去了意義。二者相互促進,協調發展。
旅遊價值的意義
關於旅遊價值的界定問題,是基礎旅遊學的邏輯出發點。旅遊價值是旅遊資源是否成為旅遊客體的依據,是衡量旅遊管理有效性的客觀標准,是旅遊文化學、旅遊地理學、旅遊資源學、旅遊景觀學等分支學科都涉及的基本概念。
因此,旅遊價值在整個旅遊學科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明確界定旅遊價值的內涵,具體分析旅遊價值的本質特徵,科學闡述旅遊價值的評價標准,深入探討旅遊價值的實現過程,是基礎旅遊學和價值哲學的共同任務,對於旅遊學科體系的建立和旅遊業的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4. 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方法
一、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方法和技術
(一)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地質旅遊資源評價與旅遊資源的評價一樣,也可歸為兩大類:一類為定性評價,一類為定量評價。
定性方法是描述性的,有些標准有很大的主觀隨意性,例如對觀賞價值、文化價值等的評價,與評價人的感覺、素養有直接關系。定量評價方法更科學和客觀一些,但其評價數據的來源必須可靠。定量評價工作是基於人類價值判斷的統計性規律和人類認識的比較法則。
目前,旅遊資源評價方法已趨向於以定量評價為主的定性與定量相結合,融合了較多其他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如系統論、資訊理論、控制論等。
(二)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技術
在研究技術上,網際網路技術、虛擬現實等技術已廣泛應用於評價研究中。這些技術以其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和空間分析手段,為旅遊管理和輔助決策提供了有力支持。通過與數學分析模型的集成發揮空間分析功能相結合,建立旅遊資源評價模型、旅遊開發條件模型、風景區環境容量模型、旅遊需求預測模型、旅遊經濟效益模型,可輔助旅遊管理部門做出合理的開發決策。
國內外近年來也越發重視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技術的應用。姚長宏(2002)在貴州六盤水市白鶴風景區旅遊資源調查評價工作中,完成了基於ArcView的白鶴風景區旅遊資源調查評價信息系統,建立了包括地質地貌、水系水文、土地利用等圖層,以及人口、經濟等方面資料的資料庫。此外,還有運用現代計算機技術的評價方法,如崔越(2002)基於UML建立了旅遊資源的評價模型;駱華松(2000)利用遙感技術和計算機圖形處理技術的旅遊資源評價模型等。王建軍和鄭進軍(2004)應用最新的地理信息技術、計算機信息技術,針對旅遊資源調查和評價的實際工作的需要,研究開發出「旅遊資源調查和評價信息系統」;龐淑英等(2004)利用計算機編程實現了評價模型的自動評分功能,開發出基於Windows操作系統的、以具有很強的可視化開發能力的Delphi5.0為語言工具的、以Access2000為後台資料庫的自動評分子系統;Jafar等(2008)對伊朗波斯灣南部海岸的生態旅遊潛力進行評價前,運用已有衛星圖像對海岸線以及周圍環境進行調查,這對於一些地勢險要的地質旅遊資源的評價工作也是值得借鑒的。
二、地質旅遊資源定性評價
(一)地質旅遊資源定性評價內容
1.地質旅遊資源個體價值評價
對旅遊地某一地質體或某一地質現象特色或特徵的定性評價。如:旅遊地的山體、湖泊、水體、氣候、交通條件等。地質旅遊資源個體的價值評價,要以旅遊地的地質特點為依據來進行,以便使評價結果具有客觀真實性,可分為以下幾方面:
(1)科學價值
地質旅遊資源包含地質科學內涵,如地球的形成、地球的物質及結構、地球的發展、地球的現狀和未來、地球及地球生命的演化發展、地質構造、地質作用及地質景觀等。而科學價值主要指地質旅遊資源的自然科學或社會科學研究價值、科學知識普及與教育功能和所反映的現代科學技術成就。
地質科學構成了地質旅遊資源科學性的核心和地質旅遊資源的品位,因此,地質旅遊資源通常具有很強的科普科考旅遊價值。在現有的世界級和國家級相關評價標准中,可以看出對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所選取的評價指標多以科學價值為主。如世界自然遺產的標准,從美學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由地質結構或這類結構群組成的自然面貌;從科學或保護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地質和自然地理結構;從科學、保護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天然名勝或明確劃定的自然地帶:
①構成代表地球現代化史中重要階段的突出例證;
②構成代表進行中的重要地質過程以及人類與自然環境相互關系的突出例證;
③獨特、稀少或絕妙的自然現象、地貌或具有罕見自然美的地帶。
中國建設部於2005年4月提出的《國家自然遺產預備名錄標准》與世界自然遺產的特徵大致相同,但具體規定了以下標准:構成代表進行中的重要地質過程,如冰河作用、火山活動等的突出例證;獨特、稀少或絕妙的自然現象、地貌或具有罕見自然美的地帶,如河流、山脈、瀑布等生態系統和自然地貌。
中國於1994年11月通過的國家級地質遺跡保護區的標准如下:①能為一個大區域甚至全球演化過程中,某一重大地質歷史事件或演化階段提供重要地質證據的地質遺跡;②具有國際或國內大區域地層(構造)對比意義的典型剖面、化石及產地;③具有國際或國內典型地學意義的地質景觀或現象。
(2)觀賞價值
觀賞價值是指地質旅遊資源能為旅遊者提供的美感種類及強度。凡吸引力大的地質旅遊資源,首先要有很高的審美觀賞價值,所以觀賞性在地質旅遊資源的評價中佔有首要的特殊地位。觀賞性的強弱往往決定了地質旅遊資源的品級和旅遊價值。
對美學價值的分析強調線條、形體、色彩和質地四個要素,強調多樣性、奇特性、協調統一性等形式美原則。以地質景觀造型、景觀色澤、景觀要素組合,並依附於地質環境的植被、生態,構成地質旅遊景觀的觀賞價值,諸如名山大川、峽谷峻嶺、湖河泉瀑、奇峰異洞、雪山冰川等千姿百態的地質景觀,大多景色秀麗、造型獨特、生態環境優美,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地質現象千姿百態,特殊的地質構造條件加上相應的近代自然地理環境,形成有地域特色的地質奇觀,能吸引旅遊者旅遊、觀光、考察、鑒賞,滿足旅遊者愉悅要求,從而顯示地質旅遊資源的觀賞價值。
(3)文化價值
標志地球滄桑巨變的地質景觀,具有神秘感、奇特感。地質奇觀的認識,地質現象科學內涵的揭秘,能滿足人們的求知慾,以及景觀鑒賞、增長知識的需求。優美、奇異的地質景觀通常都是人們游覽觀賞的風景名勝區,多有歷代遊客、文人、名家的旅遊人文資源的積淀。文化景觀與自然景觀美的協調,形成自然與人文地質旅遊資源的復合旅遊景觀。
(4)特異性
地質旅遊資源的特異性指其稀缺程度,包括在同類地質資源中和一定地域范圍內的稀缺程度。獨特性高意味著該地域該類型的地質資源少、吸引范圍大、級別高,因而開發價值就大。世界性和全國性的地質旅遊資源特別是世界自然遺產具有很高的特異性。
特定地域、特殊地質條件以及特殊自然地理環境,形成特殊的地質奇觀,這是地質旅遊資源的地域性特徵。這種地域性特徵不僅決定了地質資源本身的獨特性,還決定了當地生態、人文景觀的獨特性。特定的地質環境,常常會有特定的生物和生態類型,構成特定的綜合自然景觀。如果某項地質旅遊資源有其獨特的旅遊價值,特別能滿足人們追新獵奇以及某些特殊需求,這項地質旅遊資源就在某種意義及程度上具有壟斷性,人們只有身臨其境才會獲得真正的滿足。由此可見,地質旅遊資源的特異、珍稀價值是地質旅遊資源評價中的一項絕不能少的因素,既是一般地質資源所共有的,也是地質旅遊資源所應有的。
(5)康體價值
一些特定的地質資源以及地質體構成的風景名勝區、旅遊地,可供療養康體的溫泉、開展體育與探險活動的登山、滑雪、攀岩等旅遊項目,具有特殊的旅遊價值。
2.地質旅遊資源系統評價
在不同地理環境條件下形成的地質旅遊資源千差萬別、各具特色,僅僅對地質旅遊資源個體品質的評價,還難以考察各種地質旅遊資源在整個區域內的組合關系和該區域所具有的總體特色,應強調旅遊地的綜合地質特徵和多種地質景觀的定性評價,將地質旅遊資源集中分布的空間范圍作為一個評價對象,進行整體的、綜合的評價,主要分析評價以下內容:
(1)多項綜合性定性評價
著重對一個地區的綜合地質特徵、多種地質景觀的定性評價。對地質旅遊資源系統評價的定性描述首先要考慮其級別(多用於地質現象評價)。除級別特色和特徵定性評價,應還有其他定性評價,如面積(區域綜合地質體)、體積(單一地質體)等,分為世界級、國家級和地區級三個級別。
世界級:指具有世界性意義,在全球都具有科學研究價值的地質旅遊資源。例如全球少有的典型地層剖面、地質構造、地質現象、地層序列、古生物群落、岩石組合、地貌特徵(如丹霞地貌、雅丹地貌)等。此外還有首次發現的古生物化石種群、礦物岩石等,在地質構造方面如世界罕見的美國加利福尼亞「安德列斯大斷裂」(未來洋殼孕育地帶)。
國家級:國內典型地質現象、地質景觀,在國內具有研究價值,可與世界典型地質現象對比,國內具有對比意義,成為國內其他地區研究的重要參考地,在地質構造方面如中國典型的山東—安徽的「郯廬大斷裂」(山東郯城到安徽廬江)。
地區級:可作為國內同類地質現象、地質景觀進行對比、研究的典型代表。在本區域內保存完好、發育齊全,出露良好,交通區位好,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在地質構造方面如區域典型的鄂西北地區的「青峰大斷裂」(房縣、保康、南漳、谷城)。
(2)資源類型組合
地質資源要素是相互有機結合還是處於分離狀態,分布是相對集中還是分散,這些都直接影響地質旅遊資源質量的高低。最佳的風景區都以地質資源要素組合完美和諧而見長,並且在分布上各景區各有特色。
擴大范圍來看,主要表現在旅遊資源與其他資源互相補充和要素組合的協調程度等方面,包括地質旅遊資源所在區域內的各類旅遊資源是否構成優勢組合和最佳配置,是否具有種類眾多、聚集度高的整體優化結構。凡環境質量優、組合狀況佳的屬區位環境價值高的地質旅遊資源。地質資源個體同區域內其他地質資源個體的關聯性與功能互補性也影響開發的價值。
(3)地質背景條件
地質旅遊資源特徵、展布、景觀結構、景觀的旅遊價值等都決定於地質背景條件,依附於地質構造的復雜多樣和地域特色。有些地區的地質旅遊資源環境脆弱,其旅遊開發的適應性不大。例如三江並流世界自然遺產地,既是精品旅遊資源的高度富集區,同時也是生態環境、文化、景觀多重脆弱區。生態環境穩定性差,加上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地質災害頻發,較小的擾動就可能造成極大的環境災難,而且一旦破壞就難以恢復,從而在較長時期影響該區的旅遊資源環境。
(4)旅遊吸引力指向
主要指地質旅遊資源吸引旅遊者的源地指向性,包括國際、國內及地方三個級別。根據地質旅遊資源的個體品質評價和資源系統評價結果來確定其吸引客源的類別。
(二)地質旅遊資源定性評價方法
1.「三三六」評價法
此方法由北京師范大學盧雲亭教授提出。所謂「三三六」是指「三大價值」、「三大效益」、「六大條件」的評價體系。
「三大價值」指旅遊資源的科學研究價值、歷史文化價值和美學觀賞價值。「三大價值」的定性評價從旅遊資源的吸引功能和吸引力進行評價,是旅遊區確定開發方向的基礎工作。
「三大效益」指旅遊開發後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經濟效益主要考慮旅遊地社區和服務接待業創造的經濟價值;社會效益主要考慮旅遊活動給當地社區帶來的思想觀念和文化影響;環境效益則主要是研究對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破壞程度。
「六大條件」是指旅遊資源所在地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景觀的地域組合條件、景區旅遊資源容量條件、旅遊客源市場條件、旅遊開發投資條件、施工條件等六方面。「六大條件評價」是一種綜合性評價,實質上涉及了旅遊活動中六大要素——食、住、行、游、購、娛的環境背景條件。
2.「六字七標准」評價法
上海社會科學院的黃輝實根據旅遊資源本身和其所處的環境提出了「六字七標准」評價法。該方法從資源本身和資源所處環境兩方面評價旅遊資源,雖然在實際操作中運用較少,但可以作為分析問題的參考方法。
對旅遊資源本身的評價採用六字標准:「美」:旅遊資源給人的美感;「古」:具有悠久的歷史;「名」:具有名聲或與名人有關;「特」:特有的或少見的稀缺資源;「奇」:給人新奇之感;「用」:有應用價值。
對旅遊資源所處的環境方面採用七個評價標准:包括季節性、環境污染狀況、與其他旅遊資源之間的聯系性、可進入性、基礎結構、社會經濟環境、客源市場等七項標准進行評價。
3.地質旅遊資源的五級評價法
該方法在國家旅遊局2003年頒布《旅遊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國家標准中被提出。從三個方面、八個要素對旅遊資源進行評分,最終根據得分的高低將旅遊資源劃分為五個等級。旅遊資源評價的三個方面為旅遊資源的要素價值、旅遊資源的影響力和旅遊資源的附加值等。這三個方面的評價內容又可細分為八個評價因子:旅遊資源的觀賞使用價值、歷史文化科學藝術價值、珍稀奇特程度、規模大小、完整性、知名度、使用范圍以及環境安全等。
在五個等級的旅遊資源中,五級旅遊資源稱為「特品級旅遊資源」;四級、三級旅遊資源被通稱為「優良級旅遊資源」;二級、一級旅遊資源被通稱為「普通級旅遊資源」。
三、地質旅遊資源定量評價
(一)定量評價步驟
1.根據評價對象選取評價指標
主要運用層次分析法對地質旅遊資源的特徵及旅遊開發需求,地質旅遊資源的獨特性和共性選取評價指標,這些要素的確定盡可能具體、全面,並且在所涉及的內容上有各自的相對獨立性。
對諸多旅遊資源進行評價,不管是採用哪種數學模型,都涉及旅遊資源的比較和重要性排序問題,所以評價模型中評價因子的選擇必須遵照一定的標准和原則:①代表性和重要性;②非兼容性;③區分判別性。
2.組織合適的評價者
由於價值觀和文化等差異,不同人對同一事物的評價結果不同。但從實驗統計學規律得出,不同人群或個體,對於同一事物現象的價值判斷趨向一個相同的結論,對地質旅遊資源的評價也不例外。對地質旅遊資源的價值評價可依據價值判斷的統計學規律來進行。在進行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時,應盡量選用不同專業背景和盡可能多的人員來工作,以提高成果的權威性和可信性。
由於每一評價體系只能是客觀狀況在一定層次上的主觀反映,所以應建立一個由多個評價角度組成的綜合評價模式,才可科學、完備地反映地質資源質量,通常由專家和旅遊者兩者結合來進行評價。
(1)專家評價
根據層次分析法技術要求,邀請一批旅遊行政管理部門、旅遊實業部門和旅遊教育科研部門的專家,評估組成員來自旅遊行業各個部門,這可以保證較大的評估面。
具體方式可組織地方高等院校、旅遊行政管理、旅行社、國土、環保、園藝等旅遊各部門專家,對地質旅遊資源區域進行實地考查,考查工作應細致全面,主要以填表方式進行各評價指標的分值評價與權重判定。
(2)旅遊者評價
地質旅遊資源評價的結果是為旅遊管理部門和旅遊企業決策提供科學依據,與旅遊開發效益密切相關,最終為旅遊者服務。因此評價結果應當與旅遊者對地質旅遊資源的選擇相吻合。
由於專家對資料收集更全面,因而與旅遊者的感知有差異,使評價結果具有非大眾化的傾向。旅遊者的選擇也應該注意其全面性,最好是隨機抽取。有些評價者為同一群體,其內部一致性較高,不具有代表性。評價主體應為存在著生活地域、年齡和文化層次等方面差異的旅遊者。
3.確定各評價因子的權重
由於各項評價因子對評價項目的影響作用有大、小之分,在對各因子的指數分配中不能按均權處理,而應視其在評價項目中的作用大小來確定其權重的大小。評價權數的確定,來自於地質學、旅遊學等專家的經驗和地質旅遊資源的基本事實。
能用測量數據計算出其對於各評判等級隸屬度的,屬於顯數值因子;難以直接測量或用數值描述的,屬於隱數值因子,可通過問卷調查統計,用經驗法獲得,也可以通過在特爾菲咨詢系統支持下的層次分析法獲得。這一過程工作量頗大,而且相同的評價要素在不同的旅遊地其權重值也有差異,應因地制宜。
4.建立評價模型
基於對專家或旅遊者體驗的深入分析後,建立規范化的評價模型,然後運用數學方法得到評價結果,使評價結果具有可比性的定性尺度和數量值。
把每項評價指標評估系數的平均值,乘以該項要素的權重系數,計算出地質旅遊資源在該項要素上的單項權重得分。其基本數學模型式(蔣素梅,2009)為:
地質旅遊
式中:Qi為第i個評價因子的權重;Pi為第i個評價因子的分值;n為評價因子的數目。
由此,可以完成地質旅遊資源的評價。從評價結果,可以看出地質旅遊資源中的各項因子價值高低,用總分值也可以與其他資源進行橫向比較。
(二)地質旅遊資源定量評價方法
目前旅遊資源綜合量化評價的主要方法有:層次分析法、特爾菲法、綜合價值評價模型、模糊數學評價法、綜合評分法、價值工程法等。
定量方法最為常用的是層次分析法、特爾菲法和模糊綜合評判法等。這些方法相結合通常用於地質旅遊資源與環境條件評價、生態評價、區域可持續發展評價等各個方面。如Liu等(2006)認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喀納斯景區具有成為世界自然遺產的潛力,運用層次分析法和特爾菲法對其生態旅遊資源進行了評價;張捷(1997)以九寨溝喀斯特為例,構造比較和評價矩陣,運用根法推算各因子的權重,從地學角度和遊客角度闡述了喀斯特旅遊資源在九寨溝旅遊業中的地位;陳詩才(1993)運用模糊數學的方法對旅遊地學資源進行了評價。
在這些方法中,層次分析法具有明顯的優勢。它能將一個復雜的問題表示為有序的遞階層次結構,並能將數據、專家意見和分析者的客觀判斷直接有效地結合;特別是它能將決策者的經驗判斷給予量化,對目標結構復雜且又缺少必要數據的情況時更為實用。
1.層次分析法
層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AHP)是美國著名的運籌學家、匹茲堡大學教授塞蒂(T.L.Saaty)於1973年提出的一種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能解決資源分配的重要而有效的系統分析方法。運用層次分析法參與旅遊資源指標權重的設立,可使整個評價過程在定性指導下定量比例盡可能大,從而得以提高評價的准確性。
層次分析法的基本點是通過人們較易進行的兩兩相互辨別而達到整體比較的目的,一般可以分為總目標層、評價綜合層、評價因素層和評價因子層。評價因子層是最基本的層次,指標的權重和分值計算從該層開始自下而上逐層進行。
圖4-1為地質旅遊資源定量評價模型樹。採用了保繼剛(1996)《旅遊開發研究——原理、方法、實踐》中建立的評價體系和評價因子權重,其主要思路如下:
(1)將旅遊資源評價分成若干層,構成旅遊資源評價模型樹。
(2)邀請專家以填表方式按重要、稍重要、明顯重要等評判級別,分別以1,3,5,7,9或其倒數作為量化標准,對同一層次的各因素間相對於上一層次的某項因素的相對重要性給予判斷,經計算,排出最後的結果。
(3)最後根據其權重排序,按權重賦予各個因素分值,得到表4-2。
利用該表可以用一定的給分標准對旅遊資源進行分項評價打分,得到綜合結果。
圖4-1地質旅遊資源定量評價體系
表4-2評價因子權重表
2.特爾菲法
特爾菲法又稱專家意見征詢法,1964年美國蘭德公司數學家赫爾默和達爾奇(OlafHehner和Dakky)首先提出並投入應用。主要方式是,通過問卷的形式集中一些專家的意見(一般為20~50人),通過溝通—統計—再溝通—再統計,直到各評價指標的權重系數被集中確定為止。利用特爾菲法對評價綜合層、評價因素層和評價因子層三個層次中的具體資源價值體現,邀請專家進行評分,據此計算出各層內部之間的權重值作為評價參數;在地質旅遊資源定量評價的模型中,合理地確定各評價層中評價指標權重系數是衡量一個評價模型優劣的關鍵。
將特爾菲法引入地質旅遊資源評價中,是使旅遊地評價由定性轉入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重要途徑。在地質旅遊資源評價中,運用特爾菲法獲取資料,最後能相對客觀、有效地確立各評價因子權重。由於特爾菲法相對來說比較省時間、省財力、省人力,可靠性高,各國在旅遊地評價、開發中,越來越多地採用這一方法。
3.模糊綜合評判法
模糊綜合評判法在農林、氣象、地質勘探等領域都有廣泛應用,模糊綜合評判法以模糊推理為主,定性與定量結合,各相關因子劃分為不同等級,分別為每一個等級賦一個初值。最後,對區域景點或景區進行分項打分,再採用加權求和的方法計算出各景點(區)的得分值,由得分的高低評判資源價值的大小。
模糊綜合評判法利用模糊隸屬度理論把定性指標合理地定量化,較好地解決了現有評價方法中存在的評價指標單一、評價過程不合理問題。這是一種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綜合化程度較高的浮標方法,已廣泛應用到資源與環境條件評價、生態評價、區域可持續發展評價等各個方面。
4.地質旅遊資源的計算機評價系統
龐淑英等(2003)基於Windows操作系統、以面向對象的具有較強開發能力的Delphi軟體為開發工具,以Access軟體作為資料庫管理系統,能有效地、合理地為地質旅遊資源自動評分。
將上述定量分析方法相結合,並運用計算機的輔助,可完成地質旅遊資源定量評價的流程,如圖4-2所示:
圖4-2地質旅遊資源定量評價流程
5. 對旅遊資源評價的認識
1.旅遊資源自身價值評價
(1)旅遊資源特性和特色
任何類型的旅遊資源都有自己獨特的性質,即使完全同類的旅遊資源.由於分布的地域環境差異,往往也各具特色。旅遊資源特徵和特色是該區旅遊資源區別於其他地區旅遊資源的獨到之處,是衡量其對遊客吸引力大小的重要因素,也是資源開發可行性的決定條件之一。
(2)旅遊資源價值和功能
旅遊資源價值包括美學、歷史文化、科學考察等價值,也包括商貿、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價值。不同類型的旅遊資源體現出不同的主體價值,它是資源質量和品位的反映。旅遊資源的功能是指旅遊者旅遊資源可供開發利用的特殊功用,它是旅遊資源價值的具體體現。對現代旅遊業而言,旅遊資源可以包括觀光、度假、娛樂、健身、體育、商務等多種功能。
(3)旅遊資源數量、密度和布局
旅遊資源數量是指旅遊區內可供觀賞的景觀資源的多少。旅遊資源密度又稱旅遊資源豐度,是指在一定地域上旅遊資源集中的程度。旅遊資源布局則指景觀資源的分布和組合特徵,它是資源優勢和特色的重要表現。景觀數量大、相對集中並且布局巧妙、合理的地區是理想的旅遊開發區。
(4)旅遊資源容量
旅遊資源容量是指在保持旅遊資源質量的前提下,一定時間內旅遊資源所能容納的旅遊活動量。也就是指滿足遊人最低游覽要求(心理感應氣氛)和達到保護風景區環境要求時,旅遊資源的特質和空間規模所能連續維持的最高旅遊利用水平,又稱為旅遊承載力或飽和度。一般以容人量或容時量來度量。
2.旅遊資源開發條件評價
(1)區位條件
即旅遊資源所處區域的地理位置、交通條件及旅遊資源與其所在區域內的其他旅遊資源、周邊區域旅遊資源的關系等。它決定了旅遊資源所在區域遊客的可進入性,進而影響到旅遊資源開發的時間、規模、層次、市場指向等。這是評價旅遊資源開發條件的首位因素。
(2)客源條件
客源數量是維持旅遊經濟活動的必要條件,並與旅遊經濟效益直接相關,是提高旅遊資源開發效益的重要因素。因此,它決定著旅遊資源的開發規模和開發價值。旅遊資源的客源條件可以從空間和時間兩方面,同時與旅遊資源的價值、區位條件等因素結合起來進行綜合分析和考慮。
(3)環境條件
包括自然、生態環境和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環境以及投資環境等。自然生態環境是構成旅遊資源區整體感知形象的一個因素,是旅遊活動的重要外部環境條件之一。良好的自然和生態環境有利於吸引遊客和進行資源的開發利用。同時,一個區域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必須有堅實的經濟基礎做後盾。此外,政治安定、各民族和睦相處、社會治安良好、人民安居樂業、友善熱情、政府給予投資優惠條件等都是發展旅遊業的必要條件。
(4)建設施工條件
旅遊資源的開發必須有一定的設施場地。開發旅遊資源還要考慮建設施工條件即工程量的大小和難易程度,因為施工場地的地質、地形、氣候等自然基礎條件和供水、供電、材料等工程建設供應條件影響著施工進度、投資大小及受益早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