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資源型」城市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什麼
歸納起來,中國資源型城市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包括資源性企業負擔重、部分城市經濟增長緩慢、下崗失業人員多、生態環境破壞嚴重、城市區位不佳和基礎設施欠賬多以及城市管理條塊分割等。
一、 資源性企業負擔重
資源性企業是指開采礦產資源、森林資源以及對這些資源進行加工的企業,主要包括煤炭企業、石油企業、冶金企業和森工企業等。這些企業基本上均為國有大中型企業,大多經營期在40年以上,現在相當一部分企業已背上了沉重的負擔,主要包括離退休人員多、企業辦社會支出大、稅費負擔重以及債務負擔重。
(一) 離退休人員多
資源型城市中的資源性企業,有的是在解放前就已建立,有的則是在「一五」、「二五」時期建立,少則40年,多則近百年,至今形成了大量的離退休人員。
(二)企業辦社會支出大
與中國其他類型國有大中型企業一樣,資源型企業都自己辦有學校、醫院甚至派出所、消防隊等社會事業。並且由於資源型企業初辦時,大多沒有城市依託,因而企業辦社會的內容比其他類的國有大中型企業更多、更全。
(三) 稅費負擔重
中國資源性企業的稅賦一般占銷售收入的10%左右。如攀鋼集團公司,2002年所繳各項稅收為14.8億元,占當年銷售收入的10.6%;通化礦務局,目前的綜合稅率為9%;遼寧省的有色礦目前的稅費占銷售收入的10.1%,化學礦稅費占銷售收入的11%。據有關資料,目前中國礦山企業的稅賦比其他工業企業高1倍,比國外同行業高出6個百分點。
我們認為,造成資源性企業稅賦重的深層次原因是,長期以來中國一直將資源性產業其列入第二產業,設計稅收政策時與製造業同等對待,因而也徵收了增值稅,盡管採用的是 13%的低欄稅率,但由於資源性企業的進項抵扣少,故而增值稅的實際稅賦重。同時,資源性企業還要比其他類企業多繳納資源稅和資源補償費。如大同煤業集團現行的資源稅徵收標准為每噸2.4元,礦產資源補償費約為銷售收入的1%,資源稅和礦產資源補償費兩項合計約為每噸煤炭3.5元。
(四) 債務負擔重
由於體制、歷史、管理、資源、市場等方面的原因,有不少資源型企業生產經營效益差,造成了大量的債務負擔。例如,雞西礦業集團1985年~1994年10年總承包期間,為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時期。1992年後,公司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成為全行業最為困難的企業之一。總承包10年中,上級給公司核定的虧損指標為102470萬元,而該公司實際虧損334372萬元。為了彌補虧損指標的不足,公司將國家所給的各項增收政策135758萬元和企業自有資金26734萬元,加上國家給予的水災補貼2404萬元,總計165896萬元,全部彌補了超虧,即使這樣,公司仍超虧66066萬元。1995年和1996年,即使完成了上級下達的虧損指標,但那是在大量拖欠工資、減少生產經營投入和增加還貸基礎上完成的。由此以來,1997年就進一步加劇了困難,特別是1998年,全公司大井原煤產量僅完成521萬噸,虧損高達101379萬元,多年累計超虧約18億元。截止1998年末,資產負債率達97.7%,流動資金貸款11億多元,基建貸款19.5億元,人欠、欠人逆差12.5億元,欠發工資37671萬元。
又如葫蘆島的楊家杖子礦,原隸屬於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局,為大型鉬金屬釆選企業,位於楊家杖子鎮。始建於1899年,「一五」期間的全國156個重點項目之一,曾經是全國最大、世界聞名的鉬生產基地。由於礦產資源逐漸萎縮、歷史包袱不斷增加等多種原因,該礦從70年代中後期開始虧損,到1999年10月末,累計虧損掛賬達2.6億元,只能依靠國家財政補貼維持運轉。總資產4.36億元(不含土地),總負債6.12億元,資產負債率為140%。1998年秋,朱總理在大連聽取國有大中型企業匯報時,將該礦確定為遼寧省7戶關閉的有色金屬礦山企業之一。1999年11月,該礦宣布關閉,2000年2月,按法律程序正式宣布破產。
二、部分城市經濟增長緩慢
石油、煤炭、冶金、森工等資源性企業,大多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建立起來的老國有企業,不僅存在上述提到的負擔重的問題,而且有機制不活、設備老化、冗員過多等一般老大型國有企業所擁有的共同弊端。此外,還面臨著一些特有的困難,主要包括:一是一些地區面臨不同程度的資源衰竭。如遼寧省北票市煤炭開采已有120年歷史,目前基本沒有可采儲量,礦務局已整體破產。有的雖有一定儲量,但大多埋藏深、品質差、地質條件復雜,開采難度大,在現有條件下企業難以取得效益。如黑龍江省鶴崗市雖有煤炭可采儲量近20億噸,但大多為深層煤,開采成本高,連年虧損,難以為繼。二是新資源、新材料和新能源對傳統能源、原材料替代的加快導致資源性產品的市場萎縮。三是長期以來,中國對資源型產品定價過低,使得資源型企業積累較少。四是由於進入資源型產品生產的門檻較低,近十多年來,一些鄉鎮和個體私營企業都加入了開采資源的行列,使得煤炭等資源型產品的市場供大於求,大型資源型企業面臨著小企業的競爭壓力。五是出於生態保護的要求,森林採伐受到了嚴格的限制。上述各種原因疊加在一起,使得相當部分資源型企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難,具體表現為:生產規模出現萎縮,下崗失業職工增加;企業長期虧損,生產經營效益低下;資金周轉困難,生產經營難以為繼。
資源型城市是依託資源性企業而形成和發展的,資源性企業在資源型城市的經濟地位舉足輕重,其工業產值、稅收、從業人員等指標基本都在40%以上,有的由高達80%~90%。因此,資源性企業生產經營陷入困境必然直接影響城市的經濟增長活力。從投資看,大型資源性企業的投資一般要佔全市投資總量的30%~50%,有的甚至達70%以上。資源性企業陷入了困境,企業的投資能力肯定上不去,全市的投資能力也必然上不去;從消費看,大型資源性企業的職工及家屬要佔全市城鎮居民的1/5至1/3,資源性企業陷入了困境,職工及家屬的消費水平定會下降,全市消費水平也必將下降,在絕大多數資源型城市中,資源性企業的收入水平是全市消費水平的「晴雨表」;從財政收入看,資源性企業所繳納的稅收一般要佔全市財政收入的1/3以上,如黑龍江省的鶴崗礦業集團繳納的稅收佔全市財政收入60%,資源性企業陷入了困境,城市財政也必然大幅度下降。同時,資源性企業的不景氣還會形成「多米諾骨牌效應」。資源型城市中,有相當多的企業直接或間接地為大型資源性企業配套,資源性企業陷入了困境,相關企業則無一倖免,從而對城市發展和穩定形成全面沖擊。
還值得注意的是,由於資源型城市經濟出現衰退,導致了區域性經濟增長緩慢。例如,「九五」期間,佔全國資源型城市總量1/4的東北地區,經濟增長速度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個多百分點,資源型城市約佔全國八分之一的山西省,其經濟增長速度比全國平均水平低近2個百分點。
三、 下崗失業人員多
資源型城市的下崗失業人員主要由三部分組成,一部分是由於資源的枯竭或資產組建而造成的資源性企業減員;另一部分是因資源性企業的萎縮而蕭條的關聯企業和缺乏競爭力的其他企業所產生的失業人員;還有一部分則是因城市經濟缺乏新的增長點而形成的新增勞動力的失業。
四、生態環境破壞嚴重
資源型城市除了一般城市所具有的「三廢」污染外,還存在一些特有的生態環境問題 (一)土地塌陷
這是所有煤炭城市面臨的一個共性問題。據1998年調查,每采萬噸煤形成下沉地面3畝。中國每年煤炭開采形成的塌陷土地1.5萬一2萬公頃。截止2001年,雙鴨山煤炭采空區面積達116.6平方公里,塌陷區面積為62平方公里,涉及居民2.1萬戶,6.8萬人。大同市50年累計生產煤炭20億噸,形成采空區近4.5萬公頃。山西省孝義市也現有土地塌陷面積達到1.5萬公頃,佔全市總面積的16%。安徽省的淮北市和淮南市土地塌陷面積分別達到1.47和0.65萬公頃。
(二) 固體廢棄物的堆放
主要包括冶金城市的礦石堆放和煤炭城市的煤矸石堆放及電廠的粉煤灰堆放。據有關資料,全國歷年積存的廢石、尾礦累計佔地6.7萬公頃。據1998年調查,每形成萬噸鐵生產能力,需佔地3.5公頃;每采萬噸礦石壓占土地0.5~1公頃。如黑龍江省的雞西市,煤炭開采產生的煤矸石達1億多噸,每年正以600萬噸左右的速度增加,不僅佔用了大片土地,且嚴重污染了環境;陝西省銅川市現有煤矸石堆放量達51.6萬噸;四川省的攀枝花年產生工業廢渣1200萬噸,佔四川省的1/2,目前累計儲存量達1.7億噸,佔地面積152萬平方米。
(三) 水資源破壞
在中國資源型城市當中,水資源破壞現象較為嚴重,許多城市的水體多次受到污染,嚴重影響了作為飲用水水源地的水質,解決水污染問題已迫在眉睫。山西八大礦務局有40%的礦區嚴重缺水,60%的礦區水質不佳。山西省大同市,是全國100個最缺水的城市之一,市區人均佔有量為220立方米,相當於全國人均量2400立方米的十分之一,是山西省人均量570立方米的39%。市區年均超采地下水0.8億立方米,造成市區地下水位以年均l~1.5米的速度下降,已形成總面積100平方公里的地下水漏斗區。據不完全統計,全市有13個鄉鎮、110多個村莊、11萬多人、2萬多頭大牲畜,因水位下降、水井乾涸而不得不到幾十里外拉水。山西省孝義市也因採煤導致11.4萬人飲水困難。
五、 城市區位不佳和基礎設施欠賬多
眾所周知,在資源開發中,中國長期以來是採用「一礦一城」的模式,即要開發哪兒的礦產或森林資源,就在哪兒建一座城市,這樣一來,資源型城市大多是在資源開發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資源的稟賦及分布狀況決定了資源型城市的宏觀區位。據有關資料,全國約80%的資源型城市分布在資源豐富的中西部地區,相當多的城市是在窮鄉僻壤或戈壁荒灘上建立起來的,不少城市如大慶、鶴崗、伊春、玉門、克拉瑪依、個舊、烏海等深處內陸或邊遠的荒漠地區,而中國的經濟重心則位於東部地區特別是東部沿海地區。因此,這種宏觀區位條件對資源型城市的發展是很不利的。具體分析起來,這種不利,一方面表現在它們離主要的大、中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較遠,或者說離主要的市場較遠,增大了產品外銷的運輸成本;另一方面,難以接受經濟中心的輻射,接受從發達地區流出的資金、人才和技術等生產要素。
從微觀建城條件看,「一礦一城」模式的另一層含義就是大多數資源型城市緣礦而建,礦開到哪兒,城則建到哪兒。在這種情況下,一些礦區的建城條件很難滿足一個正常城市對地形、交通、供水等方面的要求,有不少城市是建在低山丘陵上,如黑龍江省的鶴崗市、雙鴨山市、七台河,甘肅省的白銀市、四川省的攀枝花市等;有些城市因為緣礦而建而形成了一個非常分散的城市布局,典型的例子是黑龍江伊春市、大慶市和安徽省的淮南市。無論是城建山丘上還是分散的城市布局,都大大增加了城市建設的成本,使單位長度或面積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較一般城市高得多。與此同時,由於當時不注意或不重視城市規劃,導致一些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極不合理,現在要改造起來已非易事。
在長期的計劃經濟時期,中國在各個領域基本上都是遵循「先生產、後生活」的指導思想,在資源開發過程中,重視直接進行生產的礦山建設,而忽視了人們生活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因此在資源性企業與地方政府實行「政企合一」時,處於青年期的資源性企業有能力投資建設城市基礎設施,但由於受「先生產、後生活」的指導思想影響而沒有花多少錢用於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到改革開放以來,人們已意識到城市建設的重要性時,「政企合一」的體制已被「條塊分割」所取代,資源性企業沒有義務花錢建城,而本該負責城市建設的地方政府因為財力有限而「心有餘而力不足」。這樣一來,資源型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滯後在所難免,遠遠落後於城市發展的基本要求。
六、 條塊分割問題依然十分突出
長期以來,作為資源型城市最主要經濟主體的大型資源性企業,如石油管理局、礦業集團、鋼鐵或銅業公司等,一直由「條條」管理。近幾年,除石油企業外,基本上都下放由省里有關部門管理。不管是歸中央管,還是歸省里管,對資源性企業所在的城市而言,條塊分割問題仍然十分突出。一方面,表現為企業生產經營行為的短期化與城市要求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沖突。近幾年,大多資源性企業雖然名稱上都進行了改制,如原來的「礦務局」改為「礦業集團」,但實際情況遠沒有達到現代企業制度所要求的「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等條件,企業作為政府附屬物的情況沒有多大改變,只不過過去是中央某部門的附屬物,現在變成了省級政府某部門的附屬物,企業領導仍然是隨著主管部門考核指揮棒轉動。例如,目前,某省有關部門對一個任期內煤礦企業領導的考核主要有兩項指標:一是利潤指標;二是安全指標。這種管理辦法逼得企業管理者急功近利和淘空企業,必然使企業失去持續發展能力。而對城市來講,盡管現行的幹部體制也有令「書記」、「市長」為快出政績而採取短期行為的因素,但就城市發展本身來說,則是要求實現長期的繁榮,實現可持續發展。
另一方面,表現為城市的供水、供氣等公用設施和學校、醫院等教育、醫療設施分屬於資源性企業和城市政府,造成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由於絕大多數資源型城市都是由「政企合一」體制演變過來的,因此,資源性企業都辦有供水、供氣等城市公用設施和各種層次的學校及醫院。在目前形勢下,將資源性企業所屬的供水、供氣等單位移交當地政府,政府有積極性但企業積極性不高。因為城市的供水、供氣等單位現在效益都不錯,將其移交當地政府,資源性企業擔心利益受損,即使是採取股份制的形式將資源性企業與城市所屬的供水、供氣單位合並起來,資源性企業也不積極。將資源性企業的學校移交當地政府,企業有積極性但政府沒積極,原因是政府要增加教育支出。學校移交有兩種方式可供選擇,一種是移交後資源性企業不再支付教育經費;另一種是移交後若干年內資源性企業繼續支付等額的教育經費。如果是前一種,很顯然,當地政府要增加原企業所屬學校的開支。如果是後一種,盡管資源性企業繼續支付等額的教育經費,但由於目前絕大多數資源性企業特別是煤炭企業的所屬學校的教職工待遇均比當地政府所屬學校低,政府接收後,則原資源性企業所屬學校教職工必然要提高待遇,資源性企業原有的教育經費則不夠用,需要政府額外增加經費,這對財力有限的當地政府來說也是難以承擔的。將醫院移交當地政府,資源性企業與當地政府都比較積極,因而進展比較順利。這是因為大多數的資源性企業所屬醫院基本上處於收支平衡狀況,由誰管理都一樣。
城市公用設施和學校的「條塊分割」使得當地政府無法對其統籌規劃、合理布局,造成資源浪費。如西北的某冶金城市,供水一直主要由資源性企業承擔,但由於時間過長,設備已經老化,打算從國外貸款進口設備進行改造。與此同時,當地政府於上世紀90年代建了一水廠因為沒有用戶設備一直在閑置。又如東北某一煤礦城市,一方面,礦業集團的學校因為最近幾年投入較少、質量較差而使學生紛紛轉向當地政府的學校,出現校舍閑置;另一方面,當地政府舉辦的學校因為學生增加較快而不得不想方設法籌集資金新建校舍。等到將來的某一天,礦業集團所屬學校與當地政府的學校合並後,很可能出現校舍總量過剩局面。
B. 資源型城市面臨資源枯竭,要怎麼辦
資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礦產資源開發進入衰退或枯竭過程的城市,所以也有專家稱此類型之資源型城市為「資源衰退型城市」。
一般可使用累計采出儲量已達當初測定總量之70%以上或以當前技術水平及開采能力僅能維持開采時間五年之城市就可將其稱為資源枯竭型城市。當然此定義也可能在未來進行修正。
一旦被國務院發布確定為資源枯竭型城市,中央財政將給予這些城市財力性轉移支付資金支持。
根據國務院的要求,資源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工作由省級人民政府負總責,省級人民政府要加強對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工作的領導和支持。
國務院還要求資源枯竭城市要抓緊制定、完善轉型規劃,提出轉型和可持續發展工作的具體方案,進一步明確轉型思路和發展重點,為全國資源型城市的經濟轉型和可持續發展探出一條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