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提高歷史與社會課堂的有效性
理論上講,課堂上教師和學生的所有活動都可稱之為課堂活動,但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所講的課堂活動通常是指教師為了解決某一問題或使學生對所學內容加深理解和體驗而由教師精心設計的、利用一種能使學生主體性更充分展示出來的互動形式的教學活動,它是與教師講解說教的教學形式相對而言的。這種課堂活動不僅關注結果,更側重於過程,不僅指向知識內容,更指向能力培養和情感體驗,培養學生在活動過程中自主探究事物的意境,從而建構個體的獨特意義。課堂活動的這一特點決定了其有效性的核心內容是教學效益,即教師採用各種手段和方式,用最少的時間,最小的精力投入,獲取最大的教學效果,從而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它是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的基礎和保證。那麼怎樣提高課堂活動的有效性呢?
一、保證活動計劃順利實施,是課堂活動有效性的先決條件
為保證活動順利進行,教師在組織教學時要處理好以下幾個問題。
1.明確活動目標,使學生明白「為何而動」
布魯姆說:「有效的教學始於知道希望達到的目標是什麼。」 因而教師在設計活動方案時,必須思考和明確活動的目的和意圖是什麼,落腳點及活動價值在哪裡,而且活動目標最好是發展性的,以便給學生一個生成性的空間,從而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活動中顯性或直接的目標應讓學生明白,以確保活動質量;隱性或升華的目標可在活動中促使學生感受領悟。整個活動從設計到實施,都必須在目標的調控下完成。防止出現沒有目標或偏離目標的課堂活動。
2.加強活動過程指導,使學生明白「如何而動」
課堂活動的目的可以事先預設,而活動過程和結果卻具有生成性和非預期性,因而教師對活動過程的指導非常必要。教師不僅要在活動開始前交代清楚活動的要求、程序和規則,更要在活動過程中平等參與,當學生活動出現偏離、混亂、困惑時給予引導。
如:《資源出現短缺》第一輪擂台賽圍繞「我們一天所用到的自然資源」展開,目的是讓學生了解自然資源的概念,在教師交代了活動要求、比賽規則後,同學們分組准備,並把自然資源的名稱寫在黑板上,這個過程完全是學生自主活動,教師只把握比賽規則,而在評價每組列舉自然資源的正確率時則注重引導,因為學生對「自然」的理解有偏差。第二輪擂台賽每組就自己所列舉的自然資源進行分類,找出「可再生資源」類,教師先引導學生認識「可再生資源」與「非可再生資源」的劃分標准,然後分組活動,在活動中教師就學生分類中的錯誤進行個別指導,促使學生理解「可循環利用」和「短時間內可再生」的含義。兩輪擂台賽的預期目標不同,教師的指導時機、內容也就不同。
3.把握活動的最佳時機,使學生「有感而動」
活動時機的安排既要考慮教學目標,又要考慮學生的情感需要,只有兩種需要有機結合在一起時,活動效果才會理想,一般情況下有三種活動時機。
①新課開始時活動:這種活動安排其目標應是本節課教學目標的預現,不僅起「馬首」之效,而且有創設情境,使學生盡快進入學習狀態之功。如:《萬類霜天競自由》導入活動——梅花鹿命運的心理測試,使學生一開始就明白自己已經具備了哪些競爭優勢,在哪些方面還有欠缺,從而引導他們在下面的「競爭百寶箱」「挑戰與應戰」等環節上有針對性地補充與調整,他們也就在自身的情感需要中達成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②新課中途活動:它是為深化或升華教學目標而設計的活動,旨在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尤其能體現學生的情感需要。因為人文學科新課過半後,知識目標基本可以達成,後半節課應根據學生的已有知識和接受能力予以拓展和深化,發展思維,升華情感。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當學生列舉自己所了解的日軍侵華史實,觀看了教師呈現的日軍侵華圖文資料後,面對直觀慘烈的燒殺場面,個個義憤填膺,感情沖突到最激烈的程度,我順勢推出:「我想對 說」活動,橫線上可填日本政府、日本中學生、死難同胞、自己……,寫下你最想說的話,學生激盪不已的情感不僅有了表達的機會,而且是一次愛國情感升華的絕好時機,這節課學生情感的投入度和學習過程的參與度都是前所未有的。
③在新課結束時活動:它是為檢驗一節課的目標落實情況而設計的,應有小結反饋之效。因為學生的學習能力有差異,教師不可能保證每個學生都學到同一水平,因此圍繞教學目標學生自己回顧總結則可有效地鞏固所學知識並使知識網路變成學生思維的產物。如:《現代文明生活的源頭》,學生根據本節課所學,結合19世紀初西歐社會的發展現狀,續編「麥克爾一天的生活」小故事,然後請同學們相互評判編寫中的可取與不當之處,既調動了學習興趣,教師又能從故事中發現學生學習中的某些不足,及時調整。
4.選擇恰當的活動方式,使學生「因趣而動」
學生在學習時總是帶有一定的情感的,這種情感投入與學習收獲密切相關,良好的情感導致認知的優化,使學生對活動產生濃厚的興趣和需要,而傳統的教學往往忽視了學生的情意因素在其中所起的作用,過多強調認知因素,割裂了認知因素與情意因素的和諧統一,致使學生學習時缺乏持久動力支持,往往達不到應有的效果。因此我們設計課堂活動情境時要富有「新、奇、趣」,有效地調動學生的情意因素。「新」就是要有新的內容新的形式;「奇」就是要讓活動有懸念有期待,使學生產生好奇心;「趣」就是課堂活動的形式要富有趣味性。如:《萬類霜天競自由》的梅花鹿命運的心理測試、《實話實說話流行》的街舞現場解說、《奧林匹克精神》的2008年北京奧運知識搶答、《現代文明生活的源頭》的故事續編……。當然我們在關注活動的外在表現時,更重要的還是關注活動的內在質量,使學生成為問題的發現者和思考者。
5.活動所設計的問題應符合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使學生「自願而動」
教學是教師、學生以知識為中介的價值活動,也是教師與學生組成的人的世界,教與學的過程是師生在自己的生命活動中創造著有意義的「生活世界」,在這個創造性的過程中主角是學生。因此有效的教學活動要走向學生的生活和內心世界,要符合各階段學生的認知和心理特徵。一般來講,小學生易接受外在影響,因此小學生在教師的要求下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非常高。到了七年級以後,學生的獨立性明顯增強,對課堂活動有自己的判斷和考慮,因此學生會對課堂活動做出選擇性的參與。調查表明:中學生對幼兒化的活動、暴露內心世界的活動等因有所顧慮而不太感興趣,但對展示思維水平和才藝類活動興趣較高。因此,我們應把握好學生的心理特點,使他們能敞開心靈自覺自願的投入到活動中。
二、促使參與的主體真正互動,這是課堂活動有效性的根本標志
新課程背景下參與學習的主體不僅指學生,還包括教師以及各種課程資源,是教師和學生都為教育活動所吸引,他們共同參與、合作、投入和創造相互交往的活動。因此學習主體間的互動也就包括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人資互動。這種互動式教學不是看教師教給學生什麼,而是看教師怎麼引導學生利用各種學習資源、怎麼形成適合他們自己的最有效的學習方法等,最後體現出來的才是學習效果的改變。
如:《在規則中成長》的課堂活動,全班同學分成8組進行「站報紙」比賽,教師不規定游戲規則,通過環節一的四輪比賽讓學生在活動中一步步感受制定規則的必要性並體驗規則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進而形成一定的感性認識;環節二是活動提升,促使學生將游戲中獲得的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環節三課堂延伸是通過完善班級公約,使學生認識到規則因時、因地、因事、因人均有可能改變,培養學生用發展的眼光看事物的能力。由學生自己設想和評選出的各個獎項可以看出他們通過活動體驗已經形成了相互認同、相互學習、相互支持、團結合作的班級思想,感悟規則在學習、生活、競爭中的重要性。
三、真正實現一定的教學目標,這是課堂活動有效性的歸宿
課堂教學目標可以是預期性的,也可能是生成性的。
只要上述兩大環節組織得當,預期目標基本可以實現,這是我們在組織課堂活動時關注較多的一面,但我們經常就停留在這一層面而沒有繼續深入。因此在課堂活動結束時,教師一定要和學生一起對整個活動進行總結,引導學生提取活動中所蘊含的意義和價值,使活動自身的生命力得以延續。由於課堂活動參與的人數較多,每個人對活動問題的理解、自身的經驗、知識背景、思維方式、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等各不相同,因而活動過程和結果具有生成性和非預期性,我們更希望學生能在預期目標之外合理生成新的目標和新的結果,這種新生成的目標和結果是學生思想認識和情感提升的表現,它比預期目標更有價值,我們不能也不應忽略這種有價值的思維成果。
如:《在規則中成長》新課最後 「一本珍品書」 的課堂活動,預期目標是:通過解讀資料回答問題,從而加深對「自由與規則關系」的認識。但活動時學生提出另一問題:哈佛校長是否應給該生一次改過自新的機會?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法律與人道之間的關系如何協調」的問題,這是同學們同情哈佛學生的情感體現,如果不引導好就解不開學生思想上的結,他們對「自由與規則關系」也就不能真正認識,因此新課程對教師的教學應變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激勵評價,促使學生在活動中發展,這是課堂活動有效性的落腳點
關注人的發展已成為現代教育理念,新課程標準的核心思想是注重學生的發展,即注重學生創新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的發展、注重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因此我們組織任何形式的課堂活動都是為了學生能在活動中不斷的反思、完善和提高自我。為此,我們應注意指導和評價的及時性,積極引導學生體驗活動過程、對認知與收獲及時總結反思、學會尊重和分享他人的成果,注意採用多元的評價方法引導學生自評、互評和他評。
課堂活動的特點決定了有效性是課堂活動的生命線,只有有效的活動才有存在的意義,因此在設計課堂活動時還要注意避免一些不可取的活動,如:低思維的課堂活動、目標重復的課堂活動、矯揉造作的課堂活動、無興奮點的課堂活動、沖淡主題的課堂活動、過多的課堂活動等。只有這樣課堂活動的實效才會真正體現出來。
Ⅱ 如何備好一節課
1.備學情。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首先,要了解學生的具體情況,然後根據學生情況來選擇合適的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因人而異,課前要充分了解學生,他們有不同的學習基礎、不同的能力、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心理特徵等。如設計課堂提問時,就要有針對性、層次性,且對應不同層次的學生。難易程度不同的問題選擇不同層次的學生回答,盡量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答對,從而體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習興趣。分析學情是「把學生教好、教會」之前提,學生基礎不好,知識重點、難點就得多花時間和心思;學生基礎不錯,簡單知識再大講特講就是浪費課堂時間。因此,只有分析好學情,才能讓課堂教學活動在快樂的情境中展開,教師要對學生充滿信任和理解,使他們較為自由和靈活地進行想像和創新,在「學會」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會學」。
2.備校情。教學設計要因地制宜,物理、化學等學科都是建立在實驗基礎上的,新課程改革中又引入了科學探究課。因此,在備課時要充分考慮到學校的實際情況,比如實驗器材是否備齊,是否配套,自己是否要自製教具等。若教學中要使用視頻、課件,就要了解學校多媒體設備的配備情況,實驗器材裝置以及多媒體設備的工作狀態如何,並進行親自調試(課件、教具、儀器等)。
3.備教材。要了解課程標準的要求,搞清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三維目標,准確把握重點、難點。對教學內容要瞭然於胸,平時就要通讀教材和參考書,有目的地收集教學資料和素材。備教材時,不應該局限於教材內容,甚至局限於一堂課的內容進行備課,一定要認真通讀教材整體內容或相關章節,做到綜觀全局,明確章節的內在聯系,這樣才能吃透教材,把握教學中的輕重環節和課程的重點、難點。
4.備理論。教學設計要高屋建瓴,要有先進的教育理論作支撐,要有「做小事情,想大問題」的良好習慣。每個教師,尤其是專家型教師都有自己的風格,其中最重要的是每個專家教師都有指導自己教學實踐的教育教學理論。一名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學習教育教學理論必不可少,這就要求每位教師都要在平時加強讀書學習,閱讀教育教學理論,最好是能博覽群書,並把所學在教學中實踐,從而不斷提高自己對教學深度和廣度的理解。教育理論不一定寫在教案上,但一定要「備在心裡」,心中只有裝有豐富多彩的「一缸水」,才能端出最甘醇的「一杯水」。
5.備課型。首先要依據教學內容來明確是講授課,還是科學探究課或者實驗課等。對於科學探究類課型,要處理好科學探究的各個元素,明確本節課要突出的元素,不必面面俱到。學習小組的安排要搭配得當,每個小組都搭配不同基礎、不同能力、不同性格特點的學生,做到以優帶差,鼓勵互相幫助、相互學習。如果是示範課或競賽課等,少不了要說課、試講。一是試講,只有試講才能發現問題;二是在教研組說課或試講,讓其他教師來點評、完善,共同打磨。雖然新課程大力提倡科學探究,但與傳統的講授課並不矛盾。在講授類課型中,要設計出吸引學生涌躍參與、積極思考的切入點或環節,避免滿堂灌、避免「教師滔滔不絕,學生昏昏欲睡」的現象出現。講授課並不是說教式、注入式、置學生於被動的舊教學模式的代名詞,只是要求教師充分設計好「講什麼?何時講?怎麼講?」講要講得恰到好處、畫龍點睛,關鍵時刻給學生精彩的點撥,給學生一種「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頓悟。
6.備教學環節。教學環節要精雕細琢,教學模式的選擇、教學方法的選用,每個環節的連接,提問的方式及問題的選擇,作業的布置,多媒體的使用,都要充分考慮。要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教材內容和學生的認知規律,並依據一定的教育理論來設計,新穎、獨特的設計,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教學環節要環環相扣,過渡自然,注重知識之間的聯系;教學過程要科學嚴謹,提問恰當、明了,注重課程的再生資源;時間把握應准確,要充分考慮到科學探究或實驗時的安全問題。同時,還要重視教學過程中課堂的高潮、閃光點以及板書的設計(寫、擦、留、符號等,以及與多媒體配合使用)等。在此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一是生怕講不清、說不透,內容貪多,講得過細。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忽略了他們的主體地位;二是教學設計要關注交流與合作,通過交流與合作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只有學生參與了,教學效果才能提高。而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是提高學生參與度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元素;三是教學設計要聯系生活與實際,比如,物理就要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
7.練習、例題的設計、課堂練習題的選取要有針對性,並做到少而精。教師精講,學生精練,不搞題海戰術,既能鞏固學習成果,又能減輕學生負擔。尤其是在布置作業或編寫學案的習題時,各習題最好有層次性,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從而避免出現優生吃不飽,差生吃不了的現象。
8.備聽眾。如果是參加示範課或競賽課,這與常態課有所不同,有著較強的示範性及表演性。因此,要求教師在上課過程中不但要考慮學生的學習效果,還要考慮聽課者的感受和評價。此時可以適當地「秀」一下,這樣使得課堂上教師的講課更具有吸引力。在此類課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這些設備不但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知識,還能幫助其他聽課者聽懂你的講解,了解你的教學意圖。有些聽課者往往不熟悉所聽課的教學內容及要求,因此,在聽課過程中較難跟上師生的思路,也就難以對這節課做出正確的評價。多媒體課件可通過優美而富有動感的設計,直觀地將講授的內容、重點及思路躍然「幕」上,使學生及聽眾一目瞭然,心領神會。還可通過設計游戲、辯論、表演等多形式的外向型活動,增加聽眾的參與機會,使他們也了解學生的動態,跟著學生歡笑、迷惑或恍然大悟,從而營造一種非常融洽的課堂氣氛,讓聽眾也感到心神愉快。
9.備突發事件。課堂當中有時會有些偶發的小事故阻礙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考慮周詳,事先做好思想准備,做到有備無患,盡量將偶發事件的發生率控制為零。假如事故真的發生了,如何處理?如:突然停電了,電教設備用不上怎麼辦?萬一實驗不成功怎麼辦?是否准備了另一套方案;萬一時間充裕,教學任務完成了卻仍未到下課時間,應臨時增加哪些活動;又萬一時間緊,差不多下課了還未完成准備好的教學內容,該刪掉哪些環節等。有了多方面的准備,就能保證課堂能按照所設計的步驟有條不紊地順利進行,從而收到預期的效果。
10.在集體備課中打磨教學設計。一個學科組聚在一起對一節課的設計進行分析研究,將每個人教學設計的獨到之處進行交流,互相指出優缺點,對同科同課內容進行「說課、作課、評課」等交流,以達到取長補短,共同提高的目的。教研組在備課交流會上大膽提問,辦公室多方交流,向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或老教師請教,利用集體的力量完善個人的備課,使每節課都精益求精。
11.課後反思(再次修改教案)。再好的教學設計都要經過教學實踐的檢驗,否則就是紙上談兵。上完課後,要自我反省,發現成功,找出不足,寫出課後反思,對教學設計做進一步的修改,最好就是公開課後的評課與反思。古人雲:「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同聽一節課,在「學」和「思」中產生共鳴;同評一節課,在「問」和「辨」中達成共識。其實一節好課,不僅學生獲得了發展,教師也將同時得到提高,這就是教學相長。平時將每次教學過程中的感悟、反思寫下來,會成為教學生涯中一筆寶貴的財富。在備課時,可以將以前寫過的教學反思瀏覽一遍,力求避免再次出現在課堂上出現過的不足和失誤。通過反思向自己「取經」(突發的靈感,沉痛的教訓,自己做學生時的體會和感受),向同事「取經」(聽課、研討等),向信息「取經」(資料、雜志、報紙、網路等)。教師真正地備好一節課應該截止到上完課以後的教學反思,用一句廣告語就是:「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如果說課堂是教師的藝術舞台,課堂教學是每一位教師在這個學術殿堂上的才華展示,那麼,教師就是這處舞台劇的編劇和導演。一場精彩的演出可以引起台下觀眾的強烈共鳴,一堂出色的課堂教學,會使莘莘學子受益匪淺,終身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