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鄉土資源怎麼做
擴展閱讀
進無錫夏普要什麼費用 2025-01-11 06:58:29
gps工具箱如何導入文本 2025-01-11 06:47:52

鄉土資源怎麼做

發布時間: 2024-11-20 22:22:23

A. 如何利用鄉土資源開展游戲化活動

我國教育學家陶行知指出:「生活即教育」,「活的鄉村教育要用活的環境,不用死的書本。」綱要指出:要引導幼兒「感受並喜愛環境、生活和藝術中的美」。我園地處農村,利用農村自然物對幼兒進行教育是我們的有利條件,因為農村自然物為幼兒常見的,由於它的直觀性,可取性和神秘性更加受到我們農村幼兒的喜愛,因此利用農村自然物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的同時利用農村自然物開展各類美工活動,更能發揮農村自然物的教育功能,體現其獨特的教育價值。
一、有效利用鄉土資源,開展美工活動
1.走出教室,接近自然,感受自然美。
陳鶴琴先生說:「活的鄉村教育,要用活的教材,不用死的書本。」農村千姿百態、紛繁變換的自然資源,決定了幼兒園美術教育盡可追求教育內容和形式上的「活」。 蠡口中心幼兒園位於元和公園內,這里有秀美的自然景觀,我積極引導幼兒觀察自己身邊的景物,到熟悉的環境中尋找美,欣賞美,在繪畫中創造美。
春天,萬物復甦,小草開始探出了腦袋,樹枝上長出了嫩芽,花兒們也爭相開放,在這春意盎然的季節里,我們領著孩子們走到林間,去尋找發芽的小草,觀察花苞的綻放,呼吸春天的氣息,讓幼兒用手中的畫筆描繪生命的喜悅;夏天,到處唯答搜充滿了旺盛的生命力。看,小樹在一天天長高,蠶寶寶出來了,大蒜已開始長出了蒜苗。我們就鼓勵他們用圖畫將這些變化記錄下來;秋天,意味著豐收。我們領著孩子到果園里去,去看那掛滿了枝頭,又圓又大的水果。讓他們去採摘,去品嘗,去感受勞動的快樂,豐收的喜悅。從而激發他們創作的慾望,畫出一幅幅真實而又生動的作品。冬天,當西北風呼呼刮來的時侯,孩子們尋找冬爺爺。而他們找到的冬爺爺有的在雪花里,有的在結著冰的小河裡,有的在落滿了霜的大地里等等。一年四季的變化,一年四季的樂趣,啟發出了幼兒無窮的想像,無盡的創作,大自然中處處皆教材,它不僅能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和動機,而且使幼兒的學習有了直接感知和理解、內化的環境,更主要是能培養幼兒對大自然美好事物的追求,加深對美的理解,同時得到美的熏陶。
2.鄉土材料在各種美工活動中的運用。
(1)開展各種色彩類美工活動
幼兒有強烈的好奇心,自然界的一花一草,青山綠水,他們無不喜歡,而且幼兒對色彩的敏感性特別高,他們用色大膽,顏色明快鮮艷,特別是小班的孩子們,喜歡歡快明朗的色彩游戲,因此尊重幼兒的個性,開展各類色彩活動,培養幼兒對色彩的感知能力與創造能力。
①染色活動
在對農村自然物的染色活動中,我們利用顏料對自然界中的樹枝、樹葉、白色花瓣等等用畫、浸、染的方法進行染色,然後將幾種材料組合、扦插,幼兒在染色活動中,參與性高,並充分發揮了想像力,鍛煉了動手能力。
②石頭畫
石頭是自然界中常見的,我們利用撿來的石頭讓孩子們在大膽塗色,在這一過程中孩子們充分發揮想像有的說畫的是人,有的說是機器人、有的說是餅干、有的說是麵包……幼兒就在不同的色彩游戲中大膽的發揮自己的想像力,表達自己的情感與情緒。
③拓印
拓印利用自然物的自然紋理,大膽利用色彩進行拓印,在活動中,幼兒利用各種蔬菜切面等進行大膽的拓印,不僅感受到了玩色游戲的樂趣,還在玩的過程中通過說一說、想一想、做一做充分發揮了幼兒的無限創造力與想像力。
④噴畫
花開花落,我們可以把花瓣撿來(花瓣要大小合適,如:月季花瓣、玉蘭花瓣等),在紙上拼擺出花的形狀,噴畫後,一朵朦朧的花躍然紙上;零星地散放幾瓣,噴色後則是一幅更具詩意和想像力的作品。秋葉飄落,我們又可以把落葉撿來,拼擺出各種圖案,供幼兒進行噴畫操作。如:柳葉擺成蜻蜓;楓葉擺成金魚;還可以用各種樹葉搭配拼擺出形態各異的小動物。秋季是一個收獲的季節,我們可以收集花生殼、舉前絲瓜種子等等用於噴畫。
(2)利用自然材料,開展拼貼類美工活動
在自然界中有許多神奇的資源,不僅色彩斑斕,而且有其獨特的造型。因此,我們充分分析研究這些自然物的自然特點,開展了拼貼活動。如在「樹葉粘貼」、「種子粘貼」裝飾畫中,我們將各種各樣的玉米粒、豆子、小麥、花生、麥桿、狗尾草、樹葉等運用到裝飾中去指歷,通過貼貼、畫畫、剪鍵、撕撕等形式,將它們作成漂亮的衣服、小包、頭飾等,將各種蔬菜、農作物裝飾成各種小動物、小玩具,泥土替代橡皮泥製作成小鳥、杯子等各種造型,晾乾後,用五彩顏色進行裝飾。山芋葉柄製作的耳環、手鏈等等著一切的一切無不蘊藏著孩子們的想像力、創造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孩子們的在操作中學會了剪、團、粘、貼、撕、畫等技能,不但提高了孩子們的觀察力、創造力、表現力和手指的靈活性也培養了他們的審美情趣。
3.奇思妙想,開展造型類美工活動
「對於兒童來說,藝術是一種游戲,只有兒童從中獲得歡樂和愉快的體驗時,藝術才能真正成為兒童的需要。」自然物造型活動是幼兒所喜歡的活動,他們在切、刻、劃、綁、插、擺弄等看似笨拙、尋尋覓覓的過程中,對自己動作產生的「痕跡」發生興趣,從而在不斷擺弄不斷調整中獲得快樂獲得發展。我們利用各種「貝殼」,組織孩子充分發揮想像,用靈巧的小手在貝殼進行裝飾畫,還將裝飾好的貝殼拼成一隻只漂亮的蝴蝶。在主題活動《香香的蔬菜》中,我們組織孩子收集、購買了各種各樣的蔬菜,在相互交流、分享的過程中,孩子們發現蔬菜不僅名稱不一樣,顏色不一樣,形狀也不一樣,有的像彎彎的月亮,有的像小棒,有的像小豬……真的很有趣,我們就開展了美工「蔬菜造型」的活動,孩子們在打扮蔬菜時,很興奮,有許多的創意,如把黃瓜用刀片切開挖掉些就成了張大嘴巴的鱷魚,在蘿卜上裝上兩只大耳朵變成了一隻可愛的胖小豬,把老薑變成了小鳥,把一個個茄子變成了一隻只活潑可愛的小企鵝,給洋蔥扎個蝴蝶結就變成了小姑娘……等真有趣。山芋葉柄製作的耳環、手鏈等等這一切的一切無不蘊藏著孩子們的想像力、創造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孩子們的在操作中學會了剪、團、粘、貼、撕、畫等技能,不但提高了孩子們的觀察力、創造力、表現力和手指的靈活性也培養了他們的審美情趣。
4.充分利用本土特色,開展美工活動。
《綱要》指出:指導幼兒利用身邊的物品或廢舊材料製作玩具、手工藝品等來美化自己的生活或開展其他活動。蠡口是著名的傢具城,在這里最多的就是傢具,孩子們見的最多的也是傢具,從傢具加工廠淘來的剩餘邊角料,木屑、沙皮等在我們幼兒園教師的眼裡成了「寶貝」,我們利用邊角料製作皮影畫,裝飾我們的長廊;利用木屑,通過染色,創作木屑畫;用粉筆在沙皮上畫畫等等,孩子們利用收集來的各種大小的盒子製作不同的傢具,並用彩紙、畫筆、膠水、毛根等對其裝飾,這樣由孩子們自己設計的傢具城就形成了。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孩子們各方面都的能力得到了發展,也體驗了成功的樂趣,對於有蠡口特色的傢具城也有了一些了解。
二、 有效利用鄉土材料注意的問題。
1.材料的收集
材料不是在需要的時候才臨時收集,我們在班級的門口設立一個「鄉土材料收集箱」,對箱內的材料教師和孩子們一起定期地給予整理、歸類、收藏,以便需要時可以隨時提供,同時也能為教師開展主題教學等活動提供極大的方便。
2.在活動中注重尊重幼兒
綱要指出:藝術活動是幼兒自我表達的重要方式。在活動中我們不難發現幼兒的創作作品是千奇百怪的,有時甚至看上去和主題不著邊際的,但孩子在創作過程卻能快樂的表述「這是什麼」 「那是什麼」。因此教師一方面要足夠的「寬容」,能允許幼兒的自由發揮與「出錯」,另外一方面也要及時和幼兒溝通了解幼兒的想法,積極引發幼兒自我表現。
3.材料選擇應注意安全性適宜性原則
(1)材料的選擇要注意安全性,要進行一定的篩選,如,幼兒採集來了各種形狀與色彩的葉子,其中有種植物葉子帶刺容易將幼兒手割破,所以對材料也要有選擇性。
(2)農村鄉土材料季節性較強,因此在收集之餘應收藏;收藏之前建議先清洗干凈並進行嚴格的消毒,然後將各材料分類擺放,如:種子歸一類、貝殼歸一類、乾果歸一類等,以便下次需要時可以及時取出使用。
(3)教師應經常檢查、更換鄉土材料,特別是蔬菜、水果類的,以便出現腐爛現象。
4.按需投放。
在材料的投放上,教師應注意按幼兒的實際水平,分層次投放材料,如粘貼活動中按照年齡特點小班幼兒注重做蔬菜和水果的娃娃等大點的材料;大班小朋友則選擇編織、種子粘貼等精細又難度較高的活動,還要求幼兒與他人合作到獨立完成一件作品來體驗成功的喜悅。
5.材料與環境的同步
在活動中我們不僅要注重支撐幼兒的活動,也要為幼兒創作創設同步的環境空間。如幼兒作品的展示空間、幼兒操作的區角環境、教室環境等,使幼兒身臨其境,獲得創作靈感,並能展示自己獲得滿足感。
具有鄉土特色的美工活動中蘊藏著許多智慧和活力,它的材料來自於幼兒的生活。通過鄉土資源在美工活動中的合理利用,不但激發了幼兒的好奇心、求知慾,同時,使幼兒的想像力、創造力得到了發展,同時也拓寬了我們的教學思路,培養了孩子們熱愛家鄉、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使我園的美工活動更具時效性,也更具地方特色。

B. 怎樣利用鄉土資源,優化歷史教學呢

怎樣才能進行有效地挖掘鄉土資源,優化歷史教學呢? 鄉土資源在歷史教學中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鄉土史教學仍然存在著很多問題。鄉土史教學取得的成績,主要是少數歷史教師的個人所為。多數學生雖然有鄉土史教材,但很少按規定的時間進行教學,甚至沒有進行過任何這方面的教學活動。學生對鄉土史的了解,不是通過教學,而是通過自學或其他途徑獲得的。而且鄉土史知識和鄉土意識普遍缺乏。 究其原因,一是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歷史課處於輔課地位,更不要說鄉土史教學了。二是鄉土史教學的規范不嚴,因而很難真正落實教學的效果。 怎樣才能進行有效地挖掘鄉土資源,優化歷史教學呢?我的鄉土資源在歷史學科教學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首先,領會新課程的教學目的要求、教學目標、知識內容選擇及教學要求、思想品德及能力培養等理念。只有深刻領會這些精神,才能使鄉土資源在歷史教學落到實處。譬如:首先要了解鄉土教學有哪一些內容?其次還要掌握鄉土教學目標是什麼?再次還要熟悉鄉土教學要求。其次,根據歷史課程標准要求教師要注意拓寬歷史課程的情感教育的功能的要求,在進行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的同時,充分發掘課程內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內涵,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熏陶。
再次,通過課外實踐活動使學生學會用歷史的眼光來分析歷史與現實的問題,培養對歷史的理解力,強調過程,強調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 中國歷史悠久,每個地區都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鄉土史帶有濃厚的地方文化色彩和鄉土情味,學生對此有親切感、認同感,對優秀的地方文化遺產有自豪感。在枯燥的歷史教學中滲透鄉土歷史,有利於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培養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的根本目的在於教書育人,「教書」是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育人」在於培訓學生形成良好的品格,健全的人格,健康的體魄。經過多年的初中歷史教學、實踐和總結,我認為融「鄉土歷史」於歷史教學中,在教書育人上都能收到了較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一、利用「鄉土史」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濃厚興趣。 現行中學歷史關注的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大歷史,主要從宏觀角度演繹中華文明的發展進程,較少兼顧各地、各民族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差異。因而影響了中學歷史教學的生動性與鮮活性。學生學習時感到枯燥,不太喜歡歷史課,但每當談到與本地歷史密切相關的話題時,學生情緒激昂,有時爭論不休。教學中,教師把課程知識點與家鄉史結合起來,幫助學生勾通彼此之間的內在聯系,利用學生對家鄉史事的親切感,用已感知的家鄉史事去感悟課程中的知識點,激發其學習興趣;或點明課程知識點與某個家鄉歷史遺產的具體聯系,使學生在今後接觸地方文化遺產時,聯想課程相關知識點,以家鄉史印證中國史,激發其對家鄉史的探求慾望和對歷史科的學習主動性。初中生喜歡表現自我,如能用課程所學到的知識對具體的家鄉歷史事件作詮釋、辨識、解說,在人群中展示其學識,博得人們的贊許,滿足其成就感,自然會激發其探索慾望,產生對歷史學科的情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二、利用「鄉土史」拓展課程資源。「新課標」要求教師創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學途徑,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轉變,要求教師要進一步挖掘蘊藏在歷史過程中的巨大精神財富,採取一切有效手段,使其變成有效的教育資源。新的初中歷史課程加大了課程內容的革新,基本消除了傳統歷史課程中存在的「難、繁、偏、細」現象,較大幅度地減少繁雜的知識點,減輕了學生的負擔,降低了課程的難度,為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留有充分發揮的空間。這給課堂教學滲透鄉土歷史知識提供了平台。教學時教師充分利用寶貴的鄉土歷史遺產,無疑是拓展課程資源的重要史料(包括歷史遺跡資源和口碑資源)。同時,也擴大課堂教育教學的范圍。 三、「鄉土史」有利於鞏固課程知識,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地方歷史故事、歷史傳說世代口耳相傳。這些口碑資源深入人心,有的家喻戶曉。學生從小接觸鄉土歷史遺跡資源和口碑資源的機會較多,有一定的認知基礎。教師如果能把學生已感知的鄉土史知識作為課程相關知識點的基礎,引導學生在這些基礎上去探索、研究、聯想、追憶,有利於學生對課程知識點的加深理解和識記。 四、「鄉土史」有利於增強學生學習歷史的直觀感受,提高學史能力。 教材中提供的歷史文化古跡,大部分因地域的距離遙遠而制約著學生親臨其境去考察、去探究、去感受。書上的文字遠沒有實際的事物那樣直觀。地方歷史文化遺跡近在身邊,能彌補這方面的不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自己對課程標准和教材的理解,靈活地處理教材,盡量發掘利用地方歷史遺跡資源,引導學生實地考察探究,增強學習歷史的直觀感受。 五、「鄉土史」有利於培養學生愛國精神。一個人如果連自己的家鄉都漠不關心,也就很難想像他會對國家乃至人類懷有愛心和責任心。只有當學生對地方的歷史文化有了足夠的認識才有可能對家鄉產生一種「溫情與敬意」;同樣,也只有當學生對先賢們為振興家鄉所做出的種種努力時,才有可能對他們產生「同情的理解」,樹立愛我中華,興我會澤的理想。會澤歷史上眾多人物顯示出的愛國精神,本土意識具有典型的代表意義,無疑是培養中學生愛國主義的重要素材。鄉土史是祖國歷史的一個組成部分,熱愛自己的家鄉就必能進一步培養起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任何一個人如果對自己家鄉毫無感情可言,那是絕對談不上愛國的。 教師要善於搜集、積累鄉土史的資料,發掘鄉土史與課程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有目的、有計劃、有選擇地把鄉土史滲透到課堂教學中,更好地提高歷史學科的教育教學質量。